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标题: (另版)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打印本页]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4 09:50
标题: (另版)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作者濯缨轩主人(中华诗词论坛  版主)
前不久看见一个诗友在跟帖中说最怕七律的两个对子,我回帖时信口开河,说要谈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不好谈,我也没有什么新东西,都无非老生常谈。这个问题,写到一定年限和水平的诗友都会有所了解,我讲漏的请大家补充,目的是希望能对新手在七律的谋篇布局上有点帮助。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两个对子。
一、本联之间的问题
对偶有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借对、流水对、错综对等等的讲究,一般的谈格律的书都会谈的,姑且从略。我谈一下本联的几个禁忌。
1、忌合掌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重要。
同义相对谓之合掌,这是诗家之大忌。
合掌一般指实词。如王藉的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虽然有名,常被人们引用,但它却犯了合掌之忌,如“噪”对“鸣”之类,还是力避为好。
问:既然合掌,为什么还成为名句?
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钻牛角尖。正象很多唐代名家名诗一样,如崔颢的《黄鹤楼》,如杜甫的拗律,都是不足为法的。另一个原因是唐时格律初定,许多规则都没有完善,都在探索之中。我们不能把唐人尚未定型的东西奉为圭臬。王藉是南北朝时的人,我们不要以后来的规则来要求他。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名家,好的,我们当学习继承,不好的,我们也应该有敢于扬弃的勇气。
诗句往往要运用虚词来调节语势、舒缓或加重语气,这些虚词往往同义,一般说来,这不算合掌,但若用得太多,也应避开为好。如李商隐:“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这里“何须”对“岂得”、“方为”对“始是”,说来说去一个意思,虽是名家,也不必仿效。
为什么要忌合掌?这是诗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诗歌的语言特点是凝炼、浓缩,言约义丰,孕大涵深。在有限的字句中,要尽可能让每个字充分发挥作用,同义相对,岂不浪费?
2、忌黏滞
此一忌与合掌近似,即上下句意思太近,近乎合掌。
人说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与步之间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开距离。如果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近,语言就缺乏张力和含量,就显得黏滞。兹举一例:
《过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当年血火满人寰,万里长征自此山。肩扛红旗穿弹雨,手持白铁闯硝烟。
松间应有刀痕在,石上宁无血迹残。今日轻车凭吊处,古祠老树似能言。
此诗的作者正是濯某。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其中一支红二十五军就由本县南部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出发。1994年我奉命驻村,就住在离此地不远的一个村,当时我就去凭吊遗迹并写下此诗。且不说内容,也不说用韵过宽等等,单看中二联:颔联“肩扛”对“手持”、“红旗”对“白铁”、“穿弹雨”对“闯硝烟”,上下句说的差不多都一个意思。颈联也同样。我不惮自暴其丑,就是希望新诗友们能从这个例子悟出这个问题,并在创作中尽量避免这个毛病。
黏滞的问题不仅在一联的上下句之间,整首诗各联之间都有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总之是尽可能拉开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拉开距离不能拉断了义脉,拉得上下意思联不上了可不行。一首诗最重要的还是义脉贯通。书法讲究笔断意连,语句不管怎么拉开距离,意思要始终保持一脉贯注。
3、忌死对
对偶须工,这是常识。但是,若一必对二,天必对地,雨必对风,如《笠翁对韵》一般,那是村学究教村童对课的死法子,听不得。“阵而后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若过于拘泥于工对,会使对偶毫无生气,对成死对。这样例子很多,我做版主以来,常见有的诗友把对子对得太呆板。但我不能拿来做例子,恐伤自尊。所以我只能泛泛的说。
把对子对活,说来简单,其实很难,它很需要功力。一、得有很好的学养,知识面得宽;二、得有很好的悟性,善于联想和想象,能把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仙家冥界古典今事等等信手拈来,并且对的天衣无缝,这的确非一日之功。
二、两联之间的问题
1、忌结构雷同
句子是由词组(短语)组成。词与词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如:联合、偏正、主谓、动宾等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谈句子的结构了。
从本联来说,上句下句的结构必须相同,否则就不是对偶。
从上下联来说,结构绝对不能相同,否则就是犯了结构雷同之大忌。
整个两联的结构雷同,不用说是不行的。便相对应处,如头两字、头四字、末三字结构相同也不行,起码是不好。
还举我自己的例子吧,免得有人跟我打官司:
我前些年曾游襄阳,对襄中风物十分眷念。有诗友鹿门酒隐常写咏襄樊的诗,有一首《减字木兰花》不错,由此触发,我也写了一首七律,贴在他的帖子后面:
正我多情思旧事,读君减字木兰花。岘山入眼岚烟紫,汉水连天鹭影斜。
古屋每疑庞老隐,前村应即浩然家。风光欲与先贤共,歌席平分览物华。
我当时是随手敲上来的。发了之后一看,坏了,结构雷同了。大家看看,是不是结构雷同了?上联前两字“岘山、汉水”,下联是“古屋、前村”,后三字“岚烟紫、鹭影斜”“庞老隐、浩然家”。
后来我就改了改。颈联变成了:“每见村疑庞老隐,可能屋即浩然家”。前半截算是变过来了,后三字还是没改过来。因为有了这个瑕疵,这首诗我也不大喜欢了。
2、忌用事太满
我家在离城十几公里的一个乡镇上,后来这乡那校的调动,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住了一夜,写了一首《还家》的诗:
梦里家山一笑温,红砖碧瓦映重门。十年踪迹同王粲,两幢屋庐欺子云。
欲效渊明栽菊柳,不教张翰忆鲈莼。明朝又是风尘远,独对青灯到夜分。
这首诗表达了我对漂泊生涯的厌倦以及对父母之邦的无比眷恋。过若干年我整理旧稿时才发现问题,就是中间太满了。然而此诗毕竟有纪念意义,又舍不得去掉,只好在旁边批一行字:“中二联并用四典,嫌满”。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三潭风景名胜区搞开发,拟编一本《三潭题咏》的书,向我的老师征稿,我的老师又命我代为,并把三潭那边寄来的资料都寄给了我,其中就有当地诗人写的示范作品,其中一首先写大禹,再写关羽,再写岳飞,再写牛皋,大概还写有明代的杨琏,总之是把与三潭有关的历史名人,能塞进来的都塞进来了,好不好哩?大家打分吧。
七律的中两联,最好分下工,或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议论用典等,总之是上下两联得富于变化,显得有虚有实,就象一幅山水画,哪能满篇黑墨呀,总得留点空间,画点云,画只鸟,或什么都不画,就那么留着,让人看出一点什么“秋山平远”来,这才有意境。
还是把我当时写的关于三潭的一首抄在这里吧。
《平靖关怀古》(属于三潭景区)
劈地开天记禹功,玄龟犹镇此山中。江河万里残阳冷,华夏几回战血红。
关帝旌旗翻夜月,岳王鼙鼓动秋风。从今四海为家日,醉舞酣歌庆大同。
这是我早年的作品了,现在看来自然说不上好。但却避免了满的毛病: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颔联写景带抒情,为平靖关勾勒一个苍凉阔大的背景,颈联写与此有关的两个古人,资料上的古人很多,我只选择了这两个,以示怀古之意,尾联收束全诗,现在看是落套了。当时我也只不过这个水平。
3、忌不分层次
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七律的结构,大致可以这么说,首、颔、颈、尾的关系,就是起、承、转、合的关系。首联破题立意,颔联得“承”,不论结构还是立意,都得“承”,颈联就得"转"了,得为尾联的收足全诗作铺垫。既然中二联是承和转的关系,必然要有层次感。
还以我上面的《平靖关怀古》为例:
首联,传说平靖关的那座山是大禹治水后以玄龟镇此而化成的,是破题立意(怀古);颔联出句是承上,对句“战血红”是启下。因为“战血红”才写到关羽、岳飞这些与此相关在此战斗过的英雄,并向珍惜今天的和平这个主题转;最后收尾。--此诗成不成功不说,起码中间两联的层次是分明的。
我见过很多中二联层次不分明的诗。
我这里有几个老同志也写诗词,大多写的也很不错了,但也有不太好的。有一个写灵山,中二联一写山二写水三写花四写鸟,完全是并列式的排比句,当然,结构也雷同。原诗我就不举了。老同志写着玩可以,我们年轻的诗友可得高标准严要求才好。
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
我初做版主时,见有个诗友写家乡新貌的一首七律,中间也没有层次,并列平行地写。我当时的批语大致是:若如此写,写200句大概也写不完,只是这样写不象七律,倒象是快板书。--如果有诗友过细,应该还可以查到这个批语。这话很刻薄,我现在不会这样批帖子了。
中间两联不分层次,并列排比地写,正象快板书。这个说法是不错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很典雅的七律写成快板书了。
律诗的禁忌以及其它注意事项应该还多,我今天就说这么多吧。我讲漏的大家再补充。当然,讲错的大家只管批评。
最后再说一点废话。上面所谈,只是一些技巧性的问题,还属于“诗内工夫”的范畴,若想真正把诗词写好,第一还是“诗外工夫”。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2 18:07:34编辑过]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4-8-4 10:46
嗯,的确是细致些,感谢分享
作者: 古董    时间: 2014-8-4 11:21
本帖最后由 古董 于 2014-8-4 11:23 编辑

这篇好,对律诗的几个环节解释得比较的详细。对格律诗格律的形成有比较客观的概括。
        诗忌节奏结构雷同,不仅是指律诗中的2个仗对联,绝句也是如此,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以前也谈过这个问题,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律诗中两联对结构雷同,这只能从整首诗的节奏上调整一些变化,这是可以的,古人也是如此。
        在用典上自己有个看法:一首诗中用一个2个典是可以的,但如果是用上三个四个典,这首诗就会显得空洞无物。要特别注意少用一些偏典,不合时宜的典故,毕竟我们的诗词不是写给古人看的。一首好的格律诗词,说起来容易创作起来难!!
作者: 陈敬开    时间: 2014-8-4 11:35

作者: mzxlx    时间: 2014-8-4 12:25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4 16:22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4-8-4 10:46
嗯,的确是细致些,感谢分享

问好山人!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4 16:23
古董 发表于 2014-8-4 11:21
这篇好,对律诗的几个环节解释得比较的详细。对格律诗格律的形成有比较客观的概括。 ...

问好古董先生!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4 16:23
陈敬开 发表于 2014-8-4 11:35

问好陈先生!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4 16:23
mzxlx 发表于 2014-8-4 12:25

问好版主!
作者: 小燕子    时间: 2014-8-5 20:35
古老真是有心人!让我们后学受益良多!收藏慢慢阅读......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5 20:52
小燕子 发表于 2014-8-5 20:35
古老真是有心人!让我们后学受益良多!收藏慢慢阅读......

谢谬赞!
问好小燕子!
作者: 幽园居士    时间: 2014-8-6 02:22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6 15:25
幽园居士 发表于 2014-8-6 02:22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举手之劳何需言谢!
问好幽园居士!
作者: 微尘    时间: 2014-8-6 22:59
感谢版主有心教授!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7 09:26
微尘 发表于 2014-8-6 22:59
感谢版主有心教授!

呵呵!微尘朋友弄错了——我不是版主啊!
另:这是转帖分享,谈不上“教授”呢!
作者: 幸勇    时间: 2014-8-11 12:03
这篇文章很好,对新老诗友都很有益。文中所举几个犯忌例子,正是我们这些“老干体”作者的毛病。谢谢“guyueqiuyi”(中文名?)!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11 20:16
谢谢幸版垂注!
我名字是“胡裘”,分拆开来乃“古月求衣”,这“guyueqiuyi”就是其汉语拼音。不知是否有点故弄玄虚呢!
作者: 微尘    时间: 2014-8-24 21:30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8-25 11:10
微尘 发表于 2014-8-24 21:30

问好!




欢迎光临 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http://mzjyss.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