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标题: 联律通则 [打印本页]

作者: 若兰    时间: 2014-10-26 01:06
标题: 联律通则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10-26 01:22 编辑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成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作者: 若兰    时间: 2014-10-26 01:19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10-26 18:30 编辑

为方便自查和本网网友查阅,转发本网,对某些基本概念,保存RUL链接,点击带下划线的蓝色字体可阅。本帖为纲领性文件,出自中国楹联学会
作者: guyueqiuyi    时间: 2014-10-26 08:24
山人辛苦了!
作者: 郭而康    时间: 2014-10-26 14:31

作者: mzxlx    时间: 2014-10-27 10:19

作者: 幸勇    时间: 2014-11-1 16:26
梅花山人常有诗词、联律知识性典章转载,有利于诗友提高水平。谢谢,学习!
作者: bcz56    时间: 2015-6-2 16:17
谢谢楼主的共享












上海粉红社:fenhongshe.com




欢迎光临 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http://mzjyss.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