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同车淑女 于 2015-12-1 23:29 编辑
毕罗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0:19:19 | 只看该作者
一、张中行有《文言和白话》,其中对书面语与口头语概念的区分,分析得比较详细。可参考。
二、口头语只能耳听,书面语可以目治。书面语固然亦有读音,但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来说,其读音可以不同。由于中古时的韵书流行,书面语(这里主要指文言)的读音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但这标准只是相对的,只分出了音类,并不区分音值(就是具体怎么读没有统一标准)。就像平上去入,各地方言都有这些调类的全部或大部,但具体的调值却千差万别。一地的平声,可能与他地的上声听上去相像。由于存在这样的标准,所以对口语来说也起到一定的束缚作用。
三、你说的情况,是广播电视普及以后的情况。实际上现在各地的人,基本上都已可以说普通话了,只是发音受母语的影响不准确而已。准确不准确,是通过与标准音对比而来的。但古代书面语的读音,不存在这样的标准音。现代的历史人物,如孙文、蒋中正、毛泽东等,都有录音留存。这些人都是社会活动家,擅长在群众中演讲,他们都用乡音,并不会什么普通话,如果受众听不懂,那还有什么宣传效果?此足证没有统一的语音,不同语音的本族人也可以用口头语言沟通。 |
|
毕罗
|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2:53:45 | 只看该作者
从词义上说,与雅言相对的,应当是“俗言”;与通语相对的,才应当是“方言”。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述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孔子在一些场合用“雅言”被专门记录下来,证明这是很不寻常的表现。
假如当时真的有一种读书人都能使用的普通话存在,那么作为弟子三千的老师来说,用普通话教学和举行礼仪不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吗?还有什么必要专门记上一笔?
假如孔子真的会说“普通话”,他为什么只是“诗书、执礼时”才说?难道不应该整天都说这种话吗?
对不同方言的人说通语,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而一个人说话不用平常习惯的口语而采用书面语,这才显得与众不同,异乎寻常,也就值得记录一条了。
所以,以常理而论,孔子“所雅言,诗书、执礼”也应该理解为是用文言书面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