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标题:
诗词基本知识浅谈
[打印本页]
作者:
秋歌
时间:
2016-5-19 22:49
标题:
诗词基本知识浅谈
本帖最后由 秋歌 于 2016-5-21 17:35 编辑
诗词基本知识浅谈
(梅江诗词学会
发言稿)
作者/梅江诗词学会丘国华(秋歌)
什么是诗歌?
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什么是诗?
各种流派有各种说法和定义
1. 现实主义派认为诗是现实生活在诗人心中的反映。
2. 浪漫主义派认为诗人是情种, 诗人的情可以诗化世界万事万物。
3. 象征主义派认为诗是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感应的产物。
4. 形式主义派认为诗是一种语言艺朮形式, 甚至认为只是一种语言工具。
5. 心理学派认为诗就是诗人做的一种梦。
6. 著名学者何其芳认为诗歌是一种集中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具有语言精炼, 音调和谐, 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7. 著名教授吕进则认为诗是以具有乐感的语言借助意象抒写情思和美的艺朮, 是歌唱自然和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朮, 是诗人情感的直写。
8. 我认为比较可靠的说法是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抒情色彩、二是音韵节奏、三是语句含蓄凝练。那么诗歌有什么种类呢?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什么是词?
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词”与“辞”在古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 江城子”“ 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宋代。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长调(91字以上)。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词的风格大约可分两个流派, 一是婉约派, 题材较窄, 风格柔靡, 偏重言情和格律及艺朮性。二是豪放派。词至南宋, 由于山河破碎, 胡马窥江, 朝庭腐败无能, 志士仁人, 悲愤填膺, 痛心疾首, 发而为词, 尤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爱国诗篇如雨后春笋, 蓬勃涌现, 从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发展和进步, 最终成为南宋词坛主流, 其后又产生了以姜夔, 史达祖, 吴文英, 王沂孙等为代表的婉约派, 唐诗宋词,诗与词合起来统称为诗词。中华诗词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假如把文学比作大海, 那么诗词就是大海的浪花. 而优秀诗词则是浪花上的皇冠, 其对联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诗歌有什么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 自有<<诗经>>以来, 中华诗词与时俱进已延续了几千年, 有如长江黄河, 涌起过无数巨澜洪波, 也造就了无数明星诗人, 甚至被誉为诗祖,诗仙, 诗圣。他们洋洋洒洒的名篇巨著汇成中华文化灿烂的一脉, 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概括起来有三个作用。
一是言志述德。所谓志就是理想和信念。所谓德就是思想道德。两者都是人的精神根本, 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根本, 是好坏是非的评判尺度。如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 远大抱负;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崇高气节; 周敦颐的” 出污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 的涵养品格, 无不使人受到教育和鼓舞。
二是启智发慧。如李商隐”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清狂” 的心灵开阔; 苏东坡”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智慧哲理; 杜牧” 莫言名与利, 名利是身仇”; 李贺” 寒风不变为春柳, 条条看即烟濛濛”, 对于今天身处顺境而争名钓誉, 处逆境而意冷心灰的人来说, 仍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三是冶趣陶情。如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东坡”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超脱旷达; 王昌龄”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的审美情趣, 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纵观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 往住一首诗, 一阕词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远的不说, 就拿我们抗曰战争的<<东北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来说, 它原是一首歌词, 谱上曲后就变成了歌, 风雨如磐的年代,它不知喚醒了多少不愿做奴隶的国人, 万众一心,团结御侮 拿起刀枪, 冒着敌人的炮火勇敢前进, 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 最终成为不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囯歌>>。
什么是好诗?
所谓好诗,应该是能够给读者以精神营养和审美愉悦的,有助于社会精神境界优化的,应该是经典性的,有着长久的艺术魅力,可以传世的。好诗的必备素质,具体说来,大致有三条:永恒的主题,卓越的艺术表现,以及诗人高尚的人格风范。
所谓永恒的主题就是能够穿越时空,对人类有着久远的感召力和感染力的。所谓卓越的艺术表现,就是诗的语言和意象。二者兼备, 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统一。三是诗人的人格风范,中国传统诗论强调“知人论世”,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诗人贵有人格。世人推重人格。人格即诗格。人格卑劣者难有好诗,纵有好诗亦难传世。因此会写诗者不一定就是诗人。
对于真正的诗人而言,诗并不是一种文体、才能、学问,而是一种性情,是生命本身。“精神在寻找形式”,诗人的精神,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古诗词,是这种精神所寻找到的一种形式,也可以以别的形式存在,可以是语体诗,可以是散文,可以是戏剧,可以是音乐,可以是绘画,等等。若空有形式而没有精神,那便只是“技”,而不是“道”。——所以,有的人写了很多诗仍然不是诗人,有的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好诗的 “三要素” 是情思、意象、语言的最佳组合,加上诗人的人格风范。也是诗品与人品相印证相统一的起码要求。
诗有沒有阶级性? 诗是有阶级性的。所谓阶级, 就是台阶的层级, 原本沒有任何政治含义, 后来马克思把社会各阶层人群比作阶级, 赋于特定政治含义, 成了众所周知,政治名词。从现实情况看,社会群体的确是由各种阶层的人构成的, 粗分有官民阶級, 贫富阶级, 细分有工农商学兵阶级。各个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各不相同, 话语权利益分享权亦不同, 看问题说话办事的立场观点也自然不同。俗语说得好, 是什么种子发什么芽, 是什么树开什么花, 是什么阶级说什么话, 这是毋容置疑的。统治者总是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为统治阶级说话, 唱赞歌。相反被统治者总是维护被统治者的利益, 为被统治阶級说话, 道不平。古今中外,概莫言外。如古代的颂神诗, 颂君诗, 都是粉饰太平, 维护统治者的, 而那些体恤同情百姓的悲情诗是反映民众疾苦的。当代不少自命清高的学者持阶級斗争彻底熄灭论, 极力反对这种现实观点, 实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自欺欺人。放眼国际, 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 亡我之心不死, 恨不得共和国大厦像原苏联那样, 一夜之间四分五裂, 轰然坍塌, 在 国内, 那些混进党政军内的贪腐官僚,大小老虎, 臭虫苍蝇, 正在悄无声息地危害党和国家,我相信在座的诗人是绝对不会为帝国主义和老虎苍蝇们唱赞歌的。纵观古今,诗歌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激浊扬清, 对腐朽沒落的社会制度, 社会风气进行抨击抵制, 对阳光美好的社会新风,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弘扬, 否则是非不辨, 好坏不分, 社会得不到发展和进步, 甚至沒落倒退。现在个别所谓诗人有一个错误认知, 认为颂扬党中央, 颂扬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步成果,为当代社会唱赞歌是可耻的阿谀奉承, 吹牛拍马, 粉饰太平, 有损他诗人的风骨。不但自已不赞扬, 不歌颂, 还极力反对他人赞颂,这是非常错误的。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 天涯无净土,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 一个政党, 任何 一个组织, 任何一个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总有一些不足和缺陷, 甚至是过失, 但凡事要看主流, 主流是发展和进步的那就应当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对于缺陷和不足要提出善意的批评或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对假丑悪坏人坏事应无情鞭挞,对真善美应大力弘扬,给予正能量。
怎样才能写好诗?
好诗有其标准, 一是风骨高华, 二是 音节雄亮, 三是 格调清新,庄严高雅。豪放者有如天骥下坂, 明珠走盘, 迢逓险怪,雄峻铿锵, 或如江海之波, 兵家之阵, 穷高极远, 合变出奇。读后令人热血沸腾, 豪气冲天。婉约者有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文漪落霞, 舒卷绚烂, 或初日芙蕖, 花月宛然, 精彩华妙! 那么写诗有什么秘诀呢? 现代已故大诗人艾青是这样说的”, 用正真而天真的眼看着世界, 把你所理解的, 所感觉的, 用朴素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这样将永远写不出好诗来。”
要想写好诗, 必须要做到和具备下面几点
1. 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诗词写作知识。读书使人智慧美丽。有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你就有高度概括能力, 你的视野会更加广阔宽泛, 思维会更加敏捷活跃, 思想火花会更加瑰丽无穷,语言词汇就像沧海之水,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且光景常新,用经据典会更加得心应手和灵活准确, 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 的窘觉。熟练掌握了诗词写作知识, 你会觉得虽尺幅之地, 尚能纵横捭阖 ,任意驰骋。不会因不善操舟而恶河之曲。一旦进入写诗的自由王国后,你的诗情会更加蓬勃旺盛, 你的作品也会更引人入胜, 甚至你会觉得带着镣铐跳舞是那样的刺激, 那样的高雅,那样的浪漫和惬意。
2.要写好诗还要认真阅读和赏析古往今来的众多名家名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从中吸取文学素养和借鉴他们的写作经验和技巧, 做到纵向继承, 横向借鉴, 推陈出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名家名作之所以名满天下, 经久流传, 就在于他文字精炼, 内含深刻, 构思巧妙,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道出常人未能道出的心声, 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和主题。如”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寥寥二十个字, 概括了多少内容, 给人多少回味, 多少年了, 谁能说得清? 又如王之渙<<登鹳雀楼>>一诗, 诗人以高度概括和冼炼的语言, 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成为千古壮观的名诗。下面我们不妨仔细赏析一下这首千古名诗。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黄河岸边, 楼高三层, 飞檐斗拱, 气势不凡, 诗人登高纵目, 地平远处是高高耸立,连绵不绝的中条山, 脚下是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的黄河, 再远一些还可以依稀看到渭河两岸的秀丽风光。大家都知道, 文章越短越难写, 此话一点不假, 当你面临一幅异常壮丽的景色时, 自然心里有许多话要说,你也许要洋洋洒洒写几千字来表达它, 也许会用概括的几句把它勾勒出来, 比较地说, 后者是要更费一些心思和更具一定功力的。”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十个字, 不难看出作者是花了多大心思和多大力量才概括起来的句子, 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用”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十四个字, 描写当时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北部中国的山河壮伟, 是一种形象生动的高度概括。而王之渙<<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 也同样准确地抓住了鹳雀楼景色中最主要的东西, 并显出了不凡气势。
你看, 太阳斜斜落在山角, 反照着河水, 飞溅出万点金光, 而黄河滔滔汨汨, 从西北方的天际, 奔过脚下, 一直倾向东南, 仿佛就要和大海拥抱在一起,气象的昂扬开阔, 己经是使人惊叹了。然而光是这两句, 而沒有后两句作结, 这首诗难于脍炙人口, 正因为作者不肯把意境仅仅局限于眼前景物上, 而是更进一步地要把读者带上一个更加开阔, 更加高远的境界, 要求读者和他一起更上一层楼, 看更远更广的天地, 让胸襟更加开阔, 于是我们也仿佛随着诗人的脚步, 把我们的想象力伸得更高更远了, 也正因为这首诗不限于给客观景色作出描述, 而且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和热力, 所以读者的感受和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唐代同样题目的诗, 如暢当的诗,” 迥临飞鸟上, 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应该说也是一首好诗,但同王诗一比, 差距就出来了, 同样是登鹳雀楼, 但他只有纵目, 沒有抒怀, 四句都写景, 尽管写得很不错, 但读完之后, 让人好象只看到一些客观景象的画面, 对于作者的精神面貌一点也不能理解, 他是高兴吗, 还是有点感慨? 他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心事呢? 都不够明确, 因此这诗自然就被人们疏远了, 甚至被遗忘了。
3.写好诗要深入实际,进行实地采风。佛家说一枝一叶一世界,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 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之中。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见多者识广, 博览者心宏,” “路漫漫其修远, 吾将上下而求索”。 无论是”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还是”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沒有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便难于形象地高度概括出事物的本质, 換一个角度讲, 无论小草, 树叶还是汗珠, 只要作者有真知实践, 有高度的浓缩和概括能力,就永远都会有写不完的动人诗篇, 反之只从表面去描摹小草,树叶和汗珠, 其作品必然是蹩脚和味同嚼腊的诗文。
最后讲点体会和要求, 我认为写文作诗一样, 贵在凤头猪肚豹尾, 要符合物,据,理,情,志,信六要素, 物.即言之有物, 据.是言之有据, 理.是言之有理, 情.即言之有情, 志.是言而有志,信.是言而有信, 做到了上述六个字, 你的诗文就内容丰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千万不要搞那些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参不透, 看不懂的高深莫测的杰作。要用最浅显,最通俗,人们最熟悉的语言和词汇,去创作人们最认同,最深奧,最哲理,最永恒的作品。清代有一位词选家在评价北宋秦观和晏几道二人词作时说” 秦晏的长处是” 其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 我认为这种评价是相当高的, 因为能够做到”淡语有味, 浅语有致”, 不仅是个艺朮技巧问题, 更主要的是思想感情问题, 浮浅的思想, 虚伪的感情, 尽管也有技巧作粉饰, 然而淡毕竟还是淡, 浅亦毕竟是浅。当然, 如果完全沒有艺朮技巧能做到有味有致也是不可能的。深挚的感情藏在表面的平淡之中, 往往要读者耐心寻找它的好处, 正如橄榄须细嚼才能领略它那特有的芬芳, 又如美酒不是停留在口中使人陶醉, 要以这样的平淡才经得起咀嚼和回味, 受得住时间的磨洗。并非只有绚烂或雄奇才足于打动人心。就像火炭, 它表面上蒙上一层白灰,乍看上去好像熄灭了, 其实只用火棍轻轻一拨, 火焰立刻就燃起来, 这一拨岂不平淡! 同样的道理,要拨动一颗与自已思想感情相通的心, 固然也要讲究手法, 可是高明的艺朮家就能在平淡中显示出实在的力量, 轻轻一拨, 就能产生巨大的共鸣和强烈的共振。比如前面讲到的李白的<<静夜思>>其字面并沒有惊人之处, 构思也不是特别新奇。语句不仅通俗浅平且有重复, 甚至不合平仄。但为什么这寥寥二十个字的古诗如此脍炙人口, 深入人心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道出了古往今来读者的共同心声, 据统计, 凡是读过 这首诗的读者几乎百分百喜欢, 尤其是旅居外国的华侨, 因为他们曾经在国外度过了不知多少个”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夜晚。所以假如彼此的思想感情是有共同基础的话, 那么, 再平淡的语言也不觉得平淡, 深交的朋友, 往往在平淡中见真挚之情. 这是大家都有的共同感觉。在座的诗友们,当你们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轻轻念起”床前明月光……”的时候, 你的脑海里又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呢?
“淡语有味, 浅语有致,”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非常难, 总之写诗不要把俗与雅绝对化, 既防钻入高深莫测的象牙塔, 也要避免写成媚俗粗浅的大白话, 因为提起自已的头发想上天和因为无知跌入庸俗的泥潭同样是可笑的。现代诗人艾青说”: 把诗写得容易让人看懂, 是诗人的义务” 。深入浅出是一种能奈,深入深出是一种无奈。所有公认的名家名篇, 无论古今中外, 都是后学者可量可比的典范, 他们的作品, 莫不是见微知著, 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和发掘出不平常的东西来的。为了有助于提高大家诗词鉴赏能力,下面我借梅花山人诗长,在诗社论坛上转载格那丁的七绝鉴赏力,五个层级中的一二层级诗同大家分享一下: 也许比较直观鉴别。如果大家有时间可直接上网查看, 我觉得很有帮助。
第一层級
第一层:不是诗。属顺口溜、打油诗、说教诗、滥情诗。
1做官当如温家宝,全国人民说他好!经商当如陈光标,自费救人品德高!
(顺口溜,道德说教而已。)
2万亩虾塘几户开,满园橙果独家栽。何因能出斯奇迹?唯有春风改革来。
(老干体,政治说教而已。)
3柳岸高堤隐百家,甍烟缕上细风斜。何家新妇依门首,弄巧纤云捋乱麻。
(伪古典且有语病。)
4喜闻夜雨落沙沙,似见田禾吐壮芽。一派欣欣青绿景,心同农友乐开花。
(伪田园,陈词滥调。)
5白扇飘飘入姐房,问姐想郎不想郎?豆角并肩牵小手,桃花却盼彩蝶狂。
(山歌体,轻薄。)
6鸟儿酣梦月儿明,犹有夫妻话畎耕。村后坡前那分地,是栽土豆是花生?
(民歌体,平淡。)
7银烛金杯映绿纱,空持倾国对流霞。酡颜欲语娇无力,云髻新簪白玉花。
(艳体,俗艳。)
第二层级
第二层级:似诗。但有语病,或理有亏欠,或堆砌辞藻,或淡而无味。
1远山投碧水纹平,一树迎春弄晓晴。三月农家耕作早,隔江飘过赶牛声。
( 理短。)
2画艇轻摇荡彩霞,也摇春梦到天涯。东风不耐西湖瘦,一夜吹肥两岸花。
(首联与次联错落。)
3流水高山自古弹,鼓琴不易听尤难。凤凰奚与麒麟合,旷世无胶续断弦。
( 意杂。)
4无情网困有情人,小园花落恨冬深。视频识得郎君面,明眸三更带泪痕。
( 亏在情理。)
5千行插罢更万行,秧脚整齐云锦张。唱彻山歌日不落,绣花人在水中央。
( 拼凑辞藻而已。)
6座座小楼藏绿丛,新村邻里乐融融。 东家有酒西家醉,一树桃花两院红。
( 有巧无奇。)
7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已开。
(饶节《偶成》。次句抵牾,结构性问题。)
由于自已以前沒有系统学习诗词的经历, 对诗词知识可谓一知半解,只能借助书本和网络临时拼湊一些观点和看法, 现买现卖谈一些粗浅认识, 不对的地方, 敬请各位诗长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6-5-20 00:30
诗是心头那丛青青的草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6-5-20 00:31
讲议不错,值得初学者学习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6-5-20 00:53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6-5-20 01:43 编辑
其实唱赞歌本无可厚非,风雅颂,颂占一体,所谓于成功告神明者也,颂之分支赞,何谓赞,赞也者,明也,幽而不明,赞而明之,颂赞之体,弘扬真善美也。但古人之诗教曰温柔敦厚,见今之美而嫌于媚,见今之失不斥言,有得有失则直言,故诗贵蕴籍含蓄,老干体作者多不明,故形式化、标语化、口号化,很难说他们的感情不真实,但赞得多了、滥了,便成了媚,从宽处说,这是初学者概念化的通病,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媚骨使然,我觉得对初学者应抱有足够的宽容之心,未可一味指责,当然,别有用心者除外。
老干之累,累在过分注重思想性、战斗性、宣传性而失于温柔敦厚,思维固化,手法单一,语言浅白,假大空泛滥等,老干体很是能迎合为宣传而宣传之需要,然而对于诗学来说则一无可取。。。
诗贵蕴籍含蓄,如何去颂赞倒是诗者应该留意的问题,兴赞,前贤多以比兴之法,多用比兴,善用意象,活用修辞,化用典故等均可避免打油、老干之累,总之,诗无固定的程式可言,思维不可僵化是也
作者:
郭而康
时间:
2016-5-20 07:39
作者:
宗旨
时间:
2016-5-20 22:15
拜读!
作者:
171785975
时间:
2016-5-25 07:22
问好秋歌,诗词知识需普及,学习了!精彩!
赞!
作者:
171785975
时间:
2016-5-25 07:23
收藏了!
作者:
清茶
时间:
2016-6-10 10:41
欢迎光临 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http://mzjyss.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