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 楼主 *[/url] 秋千就是我 发表于 今天 16:49 上午有位网友提意见,说第五首诗谜觉得不对,觉得牵强,理解不了。这首诗谜是我解出的第一首,以为只需提示一下很多人就会明白,结果却是连这位能写诗作赋的网友都不能理解,反而是网上公认最难的宝钗诗谜毫无异议,我就觉得事情有些严重了,如果像这样有底蕴的文学爱好者都觉得毫无头绪的话,又能指望有多少人能懂呢?又去问了一些古琴友,觉得会弹古琴的人应该能没什么障碍,结果却发现看红楼的不弹琴,弹琴的并不看红楼,(这里讨论的红楼指的是带脂批的红楼,非通行本)也是无奈。但还是尽可能详细解析一下吧,准备下手写时,才发现它确实是比黛玉的大写意诗谜更难说清楚的一首,因为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点刚好足够,那么这首诗谜就是一点灵光,只需瞬间即可点亮;如果不足,那么需要我来尽可能的讲清楚,也不知道要写多少、写到何种程度才行。 这些诗谜的谜底,作者在书中处处设有枢机,在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需要验证,如果它是对的,则畅通无阻;如果不对,它几乎是在不断的修正你,让你回头,让你转圈,一直到最后形成一个个完美的团圆。这些谜底每一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紧密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首几乎都在告诉你真相:他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在感怀些什么。用一个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一幅画、一个谜、一件事处处如影随行,须臾不曾离你半步,你会发现他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导游、最好的导读、最好的导师;最后你也会明白,这本书智慧地虽由风月入手,却写尽了世间轮回、万物沧桑;凡间的《石头记》,却是赤暇宫的神瑛璧:天书《易》。 处在封建时代的上层文人,无不熟读四书五经,游于琴棋书画,通于道佛儒医之间;作者明白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以超脱的大观视角,写的这本书,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无论身处何种阶层,都可以看到他能理解的事物,得到乐趣。 解这些谜,有好几个谜底我也曾经是反复修正、几经论证,才得出最后结论的,唯有这一首,由始至终都不曾变过,它就是开眼的灵光。 前言都写了这么多!下面,我们也还是由最浅近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小玩物入手,来猜解最浅近的谜吧!毕竟书中关于四书的那些个谜,作者不揭,你猜得出么? 首先题目:广陵怀古。我是个会弹一点古琴的人,平时没事就喜欢听琴,《广陵散》各个版本也不知听了多少次,算是比较熟悉吧,所以这首谜一看题目应该学过古琴的人就能联想到《广陵散》,没学过或没接触过的就不知道脑海里泛出的是什么了,会想广陵在哪里吗?能知道广陵是现在的扬州吗? 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眼过。这句里含了一首入门小曲《秋风词》,蝉噪之后秋风起,“秋风清,秋月明,寒鸦栖复惊。”因为入门即学它,很短小简单,会很快弹完,也很容易学会,”转眼过“,所以放在诗起首第一句也是有种既自然又巧妙的感觉。 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这句也含了琴曲《广陵散》在里面,这句有点难,也很关键。首先“隋”字出现我不知道大家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什么,我是联想到隋朝的,一想到隋朝也很少想到的会是隋文帝,而是国破身死的隋炀帝,悲剧总是更令人记忆深刻的。问隋堤的风景,题目又是广陵,自然不会是真想聊聊天气、聊聊美景的,隋炀帝与扬州联系之紧密无需多说,扬州古称就是广陵,与广陵有关的著名事,一是隋亡,一是琴曲《广陵散》,《广陵散》与嵇康又是密不可分的存在,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亡国之后即隐于山水之间而不仕,后被借事除之,临刑索弹《广陵散》。那么现在就有关键词“隋”、“《广陵散》”。嵇康娶的是曹魏公主,又是文坛领袖,偶像级人物,声望极高,一举一动备受瞩目,然而偏逢末世,这种身份就太敏感了,据说他还常弹《广陵散》,琴意据称为聂政刺韩王事,很多人想学他不愿教,琴曲的来历也是神乎其神、众说纷纭。刺韩之事也一说是讲聂政为报父仇刺韩王,一说是受雇于人刺韩丞相。且不管来历、内容倒底为何,聂政一个魏国人(也有说是韩国人)本就因杀人隐于齐国,又跑回韩国刺杀人的事情,为何扯上广陵了呢?广陵与韩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在大家的脑海里可否能显大致方位?嵇康这么敏感的身份在敏感时期还常弹这种意在行刺的曲子是活腻了吗?从他的行为来看明显不是,他并不想找死,所以韦庄诗云:“《广陵》故事无人知,古人不说今人疑。”可见《广陵散》琴意压根就与聂政无关,而是末世之人的悼亡之作,曾悼过隋亡,又被屡借隋亡悼一个个亡,末世皆是敏感时期,不能明言,所以需扯事掩盖,导致众说纷纭。那么“近如何”了呢?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世事沧桑轮回,又一个末世被作者遇上了,他同样借《广陵散》抒发自己的情感。此句云淡风轻,却意象万千;隋堤风景曾旖旎,如今一溃山河破。只能满纸荒唐言,惊若寒蝉,卑如寒鸦,弹不尽的《广陵散》。可见欲解此谜需先解《广陵散》琴意。《广陵散》很长,不像《秋风词》,一时半会难学会,也一时半会弹不完;由《秋风词》入门小曲始,至《广陵散》关门曲目终,我也写了这么长,隋堤的风景,你能品味了么? 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这句里的“风流”不是指风流韵事,而是指风流名士、魏晋风流、毛主席“数风流人物”的风流。生于末世的风流名士多隐于山水不仕,太多的不可说,心情郁结,往往借琴或借诗抒志觅知音,因”缘“而聚的“风流”文士,皆是知音人,所以这句里也有琴曲《流水》。古文人雅士游于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琴又居之首,所以“占得风流”雅事之“号”。又因琴意遮遮掩掩,非知音不可察,导致众说纷纭,所以第四句“引得纷纷口舌多”。其实就是当今,古琴仍然是居于争议之中,热闹非常,没个消停。从这首诗里也可以看出来,作者所感怀之事实为国破家亡山河碎之事,作者的处境也很不乐观,只能如寒鸦一般隐于暗处。“寒鸦”在琴曲里是很常用的一个借称,如潮州名曲《寒鸦戏水》,就是明末清初的文人遗民,用“寒鸦”自称抒情,《秋风词》也属以儿女情掩盖家国之情。从此谜三首琴曲,秋风、广陵散(这题目“散”也好,“止息”也好,皆是意味深长)、流水这三个关键词,大家能得以窥出此书主旨轮廓了吗? |
欢迎光临 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http://mzjys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