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老对联拉杂谈 曹杜荣 一、题梅县曾井亭柱联(宋•杨圭) 曾氏井泉千古冽 蒲侯心地一般清 蒲侯,即蒲寿晟(shèng),福建泉州人,宋朝咸淳七年(1271)知梅州,见梅县曾井遗泽在民,建石亭其上,日汲井水两瓶置公堂,欲常目在之而踵其武也。踵武,指踩着前人的足迹走,比喻效法或继承前人的事业。《离骚》有诗:“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作者杨圭,梅县人,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乡贡进士,司户参军。杨圭在曾井石亭亭柱上题此联。上联赞曾井水向来都好,下联夸建石亭的州牧心地美,全联对仗工整。 后来,杨圭还于元朝天历二年(1329)在梅城立“攀桂坊”坊表,期盼士子“蟾宫折桂”, 这片土地被称为“攀桂坊”。攀桂坊坐落在梅江河畔,被周溪河与护城河水系围绕,久负盛名。这片客家人文秀区孕育出了近百名科举才秀及多位颇具影响力的历史名人。黄遵宪、李仲昭、李黼(fǔ)平、李载熙、叶璧华、黄药眠、张棣昌、李国豪等都曾在这里留下生活和求学足迹,东山书院、嘉应学院、中国客家博物馆等都留在这方热土。 二、九十一岁生辰自寿联(明•李敏) 堂前一老,欣蒙天子放回 膝下五儿,又被朝廷夺去 中国楹联学会于2008年10月1日发布的《联律通则》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愚以为应该承认例外,我国1950年的战争动员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例外,湖南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例外,本联也是例外。 这是一副很别致的自寿联,借生日之机,用两行共20个字,展示了这一家子对国家的全力奉献,真是致忠之家!作者李敏,号雁湖,梅县雁洋田中心人,明朝嘉靖廿九年(1550)岁贡,任湖南澧(lǐ)州同知。同知为明清时期官名,是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在梅县雁洋,传颂着李敏一门三举五贡十九秀的美誉。李敏为岁贡,任澧州同知;其子南疆,万历元年癸(guǐ)酉科举人,任职永福等县;其子南翰,万历四年丙子科举人,任连城等知县;其子南英,万历六年戊寅科选贡,仕至横州知州;其子南闱(wéi),万历十六年戊子科岁贡,任永安州学正;其孙濛(méng),天启甲子科武举;其孙濋(chǔ),崇祯九年丙子科岁贡;其孙儯(téng),崇祯十五年壬午科岁贡。实在是家门鼎盛! 三、题梅县灵光寺惭愧祖师联(明•熊端蒙) 生闽地,化粤地,金身从万劫中,离色色空,入慧慧定,惭愧实不惭愧 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经千载后,禳灾灾息,祈福福临,祖师真是祖师 潘了拳(812-861),梅县圣寿寺(灵光寺)创始者,福建省沙县人,17岁出家,20岁来到梅县阴那山五指峰下,结茅修道,自号惭愧,人称“惭愧祖师”。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九月二十五日,潘了拳召集徒众,说:“我今天圆寂归西,你们要恪守清规戒律,七日后,将吾骸骨葬于塔中,并号为惭愧。”接着念偈(jì)语云“四十九年,无系(jì)无牵。而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说完端坐而逝。后来,明朝梅县人熊端蒙大令在灵光寺题此联,总结了惭愧祖师潘了拳一生的功绩。 梅县灵光寺是由圣寿寺改建而来,现为著名旅游景区,位于粤东第一名山——阴那山五指峰下,地处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拥有千年古刹、千米高山和千亩茶海,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天然氧吧,且具有悠久的传奇历史,如生死树、菠萝顶、顶无叶,无笃(dǔ,借音字)石磥、片生熟鱼、五色雀等均闻名于世。本联联语飘飘欲仙,似无人间烟火气。 四、题梅县灵光寺侧三柏轩(明末清初•李梗) 五峰俯列岫,有如儿立孙罗,秀挺东南,而可数中原,胜地名悬山并寿 三柏阅千霜,不异龙翔凤翥,高参日月,而弥昭大节,晨钟梦破佛长依 跋:三柏轩为先君自建书室,丁未春,寺僧迎主受供,男楩谨识。 李梗(1608-?),字其础,号悔庵,梅县松口洋坑村祥安围人,李士淳之子,明崇祯己卯(1639)举人。其父李士淳 字二何,明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并荣获会魁,选任山西翼城知县。崇祯八年调任山西曲沃知县。由于政绩卓著,被荐贤参加殿试,召对称旨(chēngzhǐ),钦取第一,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晚年为家乡教育建松江书院。他是灵光寺的常客,写过七绝《阴那山小歇石》: 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题诗不记年。 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 小歇石是阴那山灵光寺前一景点。这首七绝字面意思是欢迎远客光临,叫大家停鞭下马好好歇歇,实则规劝反清复明义士停鞭(放下武器),归隐此山,等待时机,不要再作无谓的牺牲,曲折地表达了无力挽回乾坤的哀叹。 此联用比拟修辞,超凡脱俗。提到阴那山五指峰可数中原,联想阴那山本属莲花山脉,直连香港诸岛,愚年轻时就记得有首不知谁的七律,写阴那山五指峰: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潮梅半壁天。 夜上银河摘星斗,朝挥碧落弄云烟。 雨如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指中原。 后来有了信息高速公路,百度一下,才知道这诗是抄人家的,是仿作。原作者是明代的海南人丘浚(jùn),是丘浚少年时写的,题为“五指山”: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丘浚于1454年(34岁)登进士第,获廷试二甲第一,入翰林院,成化十六年(1480)加礼部侍郎,掌国子监,相当于宰相,终于实现了“数中原”的抱负。 五、题赠联两副(清•叶新莲) ○赠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赠茶酒店伙计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作者叶新莲,梅县梅城西郊月影塘更楼下人。其祖父是富商叶蕴斋,在乾隆年间,效仿孟母三迁、期望后裔读书上进,携儿孙从梅县白渡堡庐陵村(今属丙村)迁入月影塘。果如所愿,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起连续三科乡试,叶蕴斋的孙子新莲、新丰、新鉴接连中举,叶屋由此称为“联科第”。 叶新莲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铁匠,一个是茶酒店伙计。一年春节前夕,叶新莲有感于两朋友生活艰辛,自己又无力相助,便分别写了一副对子作为新年礼物相赠。第一联“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套用明朝文人徐渭的“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但套出了新意,意在鼓励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不息,磨炼自己。第二联“为人忙,为已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是劝人在繁忙的劳动中保持乐观的情绪。如此佳作,若悬挂于茶酒楼,当添彩增光。 六、在都时书厨房联(清•李载熙) 不须刀手好 但愿斧头轻 俗以饔(yōng)人善烹调为好刀手,尅扣主人财物为打斧头。京官苦况,亦可见矣。此联妙在以“斧头”对“刀手”,既工且切,还是大白话,却意在言外。 作者李载熙,字采卿,梅县梅城东郊人,道光十九年(1839) 广东 乡试己亥科第一名 解(jiè)元,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有《诗草》、《集论座位长短联》等。 李载熙有个儿媳妇是清末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的叶璧华(1841-1915)。158年前的一个新婚之夜,邻里亲友闹洞房至夜深,新娘叶璧华亲自出上联“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无人能对,后来还是新娘子自己对出下联“曲尺量直木,又纵又横”。 叶璧华出生于举人之家,夫君李蓉舫是秀才,出身于翰林门第,有两位兄弟是举人,可谓门当户对。她与李蓉舫结为连理,夫妻俩被时人称为“嘉应州的李清照赵明诚”。婚后,生活并不那么写意,她常倚窗前,望着周溪盘龙桥下的小船驶向梅江,斜晖脉脉(mòmò)水悠悠,怀念远方的夫子。李蓉舫科场失意,常年漂泊异乡,中年早逝。作为教育家和诗人,叶璧华有《古香阁全集》,为攀桂坊抹上了一丝华彩。 七、书斋联(清•黄纬经) 读书且莫计行藏,范文正做秀才时,后乐先忧,具见名臣经济 遁世何须筑庐舍,林和靖居孤山日,梅妻鹤子,依然隐士风流 黄纬经,字梅客,梅县梅城攀桂坊人,清朝茂才。其别墅高踞周溪转弯处,面对东山,风景佳胜。 这副书斋联好在用典。上联“范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世称范文正公。其名篇《岳阳楼记》,劝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是此联“后乐先忧”的出处。下联林逋(bū),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浙江人,北宋著名诗人。他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孤高自好,喜欢恬淡,不趋荣利,曾漫游江淮,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他教门童,每逢客至,可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驾舟归来。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联中“后乐先忧”与“梅妻鹤子”都是句中自对。 八、题梅县状元桥(清•黄绍庭) 日暖有啼莺,柳影花阴,沿岸行人常不断 月明谁坐钓,荻寒枫醉,隔江渔笛正堪听 梅县状元桥,原名灵济桥,在梅城东面,临近东山中学,为纪念南宋状元文天祥转战程乡而定名。梅江四大支流之一周溪,过此桥汇入梅江。这里修竹沿堤,间以杂树,彳亍(chìchù)其间,尘衿顿涤。 梅县纪念文天祥还有因“凌风楼”而得名的“凌风路”。 约四百年前,凌风楼建在老南门楼上,原为四角亭,系明朝万历年间潮州知府(当时梅州隶属潮州府)郭子章为纪念文天祥而建。因文天祥率兵抗击元兵时曾到过程乡,百姓非常仰慕文天祥。郭子章顺应民意,便建此亭纪念文天祥,并写有《程乡凌风楼记》:“子章读文信国公集(文天祥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宋氏之季,公提勤王师,出入江闽,往来梅州,后系燕狱,追往忆故,至集杜句‘楼阁凌风迥,孤城隐雾深,万事随转烛,秋光近青岑’,嗟乎!公于梅何拳拳也。”他就以文天祥集杜甫诗“楼阁凌风迥”取名“凌风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县曹延懿以凌风楼年久失修,且又以楼的四角偏射文庙,便改建成八角楼(后人俗称“八角亭”)。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文晟再加复修。文晟复修时写有一首诗,其中云“宋代文信国,梅州昔驻师,凌风怀往事,吊古有遗碑,楼并元城迹,辛分子美诗。”凌风路始建于1932年,全长1000米,街道宽8.5米左右,分为凌风东路和凌风西路,两边多为中西混合式的骑楼式商业建筑,反映了民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民族工商业逐步兴起的过程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街区内保存众多的中西混合客家民居,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保持着上世纪30年代的客家风情画卷,是梅州市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城风貌区。 此联作者黄绍庭,字小帆,梅县城东人,光绪诸生,著有《清园随笔》、《清园诗话》等。此联“月明”对“日暖”,舒服自在;“坐钓”对“啼莺”,一静一动;“荻(dí)寒枫醉”对“柳影花阴”,同为花草植物,各自句中自对;“隔江渔笛正堪听”对“ 沿岸行人常不断”,远近呼应,美不胜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