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3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无理而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2 13:3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12-21 19:40 编辑

       所谓“无理而妙”,就是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在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无论纯粹表现思想的“言志”诗,或者纯粹表现情感的“缘情”诗,多多少少也包含着一定的“理”,更不要说那些明显富有哲理的诗歌了。而“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思想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它不但表现出诗歌的意义之美,也是诗歌表现方法之美,技巧之美,思维之美。因此,一些诗歌或者诗句中,看似“无理”而却有“趣”,突出了一个诗人写作中的“妙”。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语词上的“无理而妙”
      语词上的“无理而妙”就是指用词上和用语上所体现出来的独到的审美意义。对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选词上的“无理而妙”
      语词上的“无理而妙”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具有一种反常规的词语搭配,或者反常规的句法结构,但表达出来的却是富有极为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

如,张先《一丛花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有。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花何能“弄”影?事实上,应为 “花动而影随”。而词人却用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作一‘弄’字,境界全出。”因为,“词以境界为上”,所以,一个“弄”字,提高了词作的审美效果。

又如,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杨柳是不能“堆”烟的。词人借“堆”字,表现了杨柳茂密,攒聚一起,似烟雾堆积。这恰恰流露出闺阁女子化不开、理还乱的愁绪。雨是不能“横”下的。除非狂风暴雨时,也许雨急而斜飘,看似“横”飞之状。可以说,词人借助这样的环境,不但暗示了思妇的处境,也表现了“无计留春住”的无奈之感。

2、句法上的“无理而妙”

      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诗人往往会改变诗句中词语排列的位置,使诗句不合语法规范,这样不但造成语言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而且引人思考,突出要表达的内容。

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联中就是颠倒了词序,造成主语倒置了。如果,按照语言排列顺序,这一联两句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而诗人这样改变,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这样,不但突出了“浣女”和“渔舟”,而且在环境描写中,引入了人的的活动,提高了诗歌的人文性,为最后一联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又如,杜甫《秋兴》之一: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其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一联中两句,诗人把主语倒置,造成陌生化效果。也就是说,照字面看,却是不好解释,如果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在表意上就清楚了。联系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这首诗就是杜甫是回忆长安景物,强调长安京城景物的美好。因此,诗人就把“稻”和“鹦鹉”前置。虽说不好理解,但在把叙述句改为描写句后,诗句的形象感更强,不但引人思索,而且在思索的过程中使读者真正获得诗人所要表现的本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3:3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12-12 13:36 编辑

二、表意上的“无理而妙”

        表意上的“无理而妙”就是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事理(事物的道理)看似无理,实则妙趣横生。《管子·版法解》:“慎观终始,审察事理。” 南朝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中说:“ 仲宣《七释》,致辨於事理。”在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就违反一般生活常识及人的思维逻辑,对“无理”的东西进行描写和叙述。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在如何做到表意上的“无理而妙”的。

1、主观因素造成的“无理而妙”

      由于诗歌受到诗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诗人在创作中,往往会渗透自己的主观情感、思想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从一个更好的、看似不合常理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比如,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亡国后,被羁留汴梁。他的身份是亡国之君,是“违命侯”,眼前的处境,难免产生故国之思,按照常情,诗人就该凭栏远眺“无限江山”,沉浸在“故国之思”之中。可是,诗人在词作中却说“独自莫凭栏”。这看似“无理”之语,恰恰从另一角度道出了词人思国之切,失国之痛。因为,凭栏而远望,远望而生情,生情而伤感。

2、客观因素造成的“无理而妙”

      诗人在诗歌中表情达意,往往是含蓄蕴藉的,这主要表现在物象的选择上。我们知道,生活中的物象进入诗歌,就是审美意象,即包含着诗人情感的物象,具有情感性和审美性。对于“无理而妙”来说,诗人所选择的物象来表达情感思想,是有自己独到的特点。

比如,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意,不遣柳条青。

      我们都知道,“春风”自然之物绝对不知离别之苦,也不能主观地决定柳条发青。但李白却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让春风来主宰柳条,不让柳条发青。因为柳条中的“柳”谐音“留”,也就是没有发青的柳条,就不能送客了,就留住客人。但实际上,诗人借“柳”这一审美意象所要表现的是怕离别之人所饱受别离的苦楚。

在看贺铸《踏莎行》: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花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词作中,红色的莲花能“嫁春风”,“红花脱尽芳心苦”在生活中看来都是不可能的,看似“无理”,却道出了词人的人格本性。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莲花”、“春风”、“红花”以人的情感。就前一句来说,所谓的不“嫁”春风就是不与群芳为伍,孤芳自赏,不随波逐流,而终于落得“被秋风误”的悲剧性结局。其实,这句暗含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子的无限感慨。后一句也是拟人手法,表面是说,花儿凋谢了,花儿内心感受到苦楚。花儿是没有这样的感受的,看似无理,却很厚“理趣”,即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之情。

3、主客观因素造成“无理而妙”

      人与物结合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中,情景结合,融情入景,等,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的表现。在诗歌中,诗人情感往往左右对客观物的选择,一旦选择,融情与物,二者达到合一。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晏殊《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春到人间,杨树开满了花,可那春风不懂得约束飞舞的杨花,任凭其随风飘舞。杨花一片迷蒙,纷乱地打在行人面上。词人运用拟人手法,把杨花拟人化,赋予物以情感,拉近了“物”与“人”的距离,甚至融合一体,成为人的对象。词人嗔怨杨花不解人意,实则通过杨花的不解人意,把人与物结合起来,共同表达了词人伤春之感,离别之情。

又如,清代的黄任《杨花》:
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杨花可暂停。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作浮萍。

      诗歌中的最后两句所表现的看似无理,却富有“理趣”。诗人化用了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句子。诗人责怪杨花不晓人情“作浮萍”,勾起行人“离别苦”,故行人不必“折柳”,从而含蓄地流露出离别之哀。

      总之,北宋诗词大家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趋。”其“反常合道”,即为“无理而妙”。我们从以上的分析看出,打破通常事理,运用看似不配的词,貌似“无理”,不但增强了诗歌的理趣,而且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转自古代诗歌与教学研究
3#
发表于 2014-12-13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12-13 18:15:54 | 只看该作者
要认真学习,才不妄师心!但消化不良,奈何!
5#
发表于 2014-12-14 15:45:39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12-15 17:31:19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12-18 00:4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12-18 13:23 编辑
微尘 发表于 2014-12-13 18:15
要认真学习,才不妄师心!但消化不良,奈何!


谈点浅见,所谓无理而妙,重在妙之一字,即东坡之语录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趋’,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诗忌浅、露、直、白,重其奇与趣,奉奇趣为诗之宗要,奉反常合道为诗之所趋;奇趣者,奇,景奇、情奇、理奇、意奇、境奇诸奇之谓也,趣,景趣、情趣、理趣、意趣、境趣诸趣之谓也;所谓无理之趣,貌似‘无理’,即反常,但却不是真正的反常,更不是无目的性、漫无边际地反常,而且,仅有反常是不够的,还必须合道,反常合道有机的结合,通过合道的反常去体现某种趣味,不合道的反常就会流于谎缪,这一点倒是应该引以为意的。。。
类似的话题钱钟书先生亦曾言及,’诗贵有理趣而不贵有理语‘,这些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8#
发表于 2014-12-18 00:57: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诗长的支持,献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 10:03 , Processed in 0.212527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