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24 05:00 编辑
2、用典的形式
在古代诗词中,用典包括“典句”和“典事”。
1、典句
典句就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1)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
比如,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2)改动或者借用其中的词语
如,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2、典事
典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鸡黍”即为用典。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下面再举两首诗歌来说明:
比如,李白《听蜀僧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歌中,可以说,基本上是句句有典。这里,我们则其要来说明。比如,颈联下句“余响入霜钟”,其中“霜钟”出自《山海经·中山经》中“(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根据郭璞所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所以,“霜重”不但点明了时令,也照应了“秋云暗几重”。又如,“余响”,典出于《列子·汤问》中说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诗人借此写了音乐连绵无尽,听着入神的感觉。
又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就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世事变化之大,抒写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又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歌中的三、四句就运用了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抽剑自刎而死。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显得英雄气短,死得英勇,深得李清照的赞扬。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