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34|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诗论转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4 01:2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24 09:37 编辑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一)(来自新浪网友yangyanping)

       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化是延续不断的。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用典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文学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首先,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杜牧《泊秦准》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其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再次、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作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第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01:3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24 05:00 编辑

2、用典的形式


在古代诗词中,用典包括“典句”和“典事”。


1、典句


典句就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1)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


        比如,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2改动或者借用其中的词语


       如,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2、典事


          典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鸡黍”即为用典。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下面再举两首诗歌来说明:


                                           比如,李白《听蜀僧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歌中,可以说,基本上是句句有典。这里,我们则其要来说明。比如,颈联下句“余响入霜钟”,其中“霜钟”出自《山海经·中山经》中“(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根据郭璞所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所以,“霜重”不但点明了时令,也照应了“秋云暗几重”。又如,“余响”,典出于《列子·汤问》中说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诗人借此写了音乐连绵无尽,听着入神的感觉。


         又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就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世事变化之大,抒写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又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歌中的三、四句就运用了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抽剑自刎而死。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显得英雄气短,死得英勇,深得李清照的赞扬。
(未完待续)
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01:33:19 | 只看该作者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二)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24 09:32 编辑

3、典故的来源

诗歌中用典,讲究“言必有据”,必须有出处与由来。综观中国古典诗歌的典故,大多数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典故来自先秦诸子著作

如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歌写陶渊明弃官还柴桑,辗转迁移后定居南里南村。诗歌表现了诗人隐居后醉酒采菊的乐趣。其中,“欲辨已忘言”出自《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样,诗歌的结尾两句写诗人被眼前的景物、哲理、情趣和谐统一的情境所陶醉,悟出返朴归真,任随自然的哲理。

  又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首联: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老朋友准备了一顿实惠的美味:鸡肉和黄米饭,请我到他家去作客。这种简单朴素的“鸡黍宴”,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简直是难以抵抗的诱惑!其中“鸡黍”典出《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人即用之以表示农家待客饭菜的丰盛。

  (2)典故来自历史典籍

诗人常常历史典籍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故事道理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意。诗人怀古、咏史之类的诗词,多从史书典籍中援引史实典故入诗。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作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周郎”来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周瑜二十四岁就被任为建威中郎将,吴中皆称他周郎。赤壁因吴国都督周瑜火烧曹军得名,故称周郎赤壁。

  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全词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作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此中“燕然未勒”,咏叹强敌未破,功业未立。“燕然”为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典出《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后汉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返。作者化用典故,表明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情调苍凉悲壮,感情沉郁。

如,李白的《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这四句诗里用了两个典故。《晋书.顾恺之传》载,顾恺之为荆州剌史殷仲堪幕僚时,曾请假东还,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路遇大风,恺之写信给仲堪,在报告困顿情况后,接着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鲈鱼脍”源于《晋书.张翰传》。书上记载,吴人张翰在京城洛阳做官,因政局混乱,借口秋风起了,想念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说“人生要过得适意,怎能远离故乡,来求功名富贵呢?”就辞职回家了。历来诗人写秋景、写远行大都带有冷落荒凉、离别惆怅的情调。李白这首诗里用了这两个典故,把他四方之志漫游江南的豪迈、洒脱的情致,充分表达出来了。

(3)典故来自文学作品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中,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用典来自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中。以后就借“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做人品格高洁,做官清白,为人的高尚。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全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说春天的芳华虽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诗人仿佛找到一个世外桃源,含蓄地将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表达出来。

  (4)典故来自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主要是指神话寓言、民间传说,逸闻故事、民谣歌谣等。
如,李商隐的《无题》,全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⑷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典出神话传说“八仙过海”。“蓬山”指海上仙山,女方居处;“青鸟”是仙鸟,是西王母的传信使者。

  又如,李商隐的《马嵬》,全诗如下: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其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七夕笑牵牛”典出自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指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相约世世为夫妇之时,曾对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加以取笑。可在马嵬坡,“六军同驻马”要求诛杀误国的杨贵妃时,唐玄宗竟然赐杨贵妃自缢!诗人别出新意,在诗中流露出唐玄宗背盟,没有保护好杨贵妃而听任“六军”摆布,至使爱情浪漫史以悲剧划上句号,留给后世扼惋。(未完待续)
4#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01:33:29 | 只看该作者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三)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25 20:06 编辑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三)
4,用典的方法
(1)明用典
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如,曹操的《短歌行》,全诗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歌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其中“杜康”典出中国古代传说。杜康是历史上第一个造酒的人。在诗里也作酒的代称。用“杜康”解忧,正咏出了忧深难解:因为酒只是使人暂时兴奋而忘忧!亦所谓“借酒销愁愁更愁”。诗人的“忧”,实质上是欲用短暂、宝贵的生命去建功立业和为完成大业而渴求贤才的强烈愿望!看古人的“忧”紧连着酒,而杯酒能藏着远大的政治抱负,真能“煮酒论英雄”啊!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01:33:35 | 只看该作者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三)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25 20:13 编辑

      (2)暗用典
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李白因得罪唐肃宗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杜甫常忧思,作此诗寄托对挚友李白的深切怀念。

  尾联中暗用“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李白、屈原“同是天涯沦落人”,令人同情,揭示出冷峻而残酷的社会现实。
6#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01:33:40 | 只看该作者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三)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25 20:13 编辑

    3)化用典

         “化”即融化,也就是说,有的诗人,精于构思,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如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全诗如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国势日益衰颓。诗人表面是咏史怀古,实则借古讽今。尾联“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据《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记载,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在此,诗人化用了典故“乐不思蜀”,不但表现了着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无奈与叹息,而且也暗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

        总之,诗歌用典既是艺术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诗歌中用典,更能使诗句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实现含蓄蕴藉,意蕴深刻的审美效果。(完)
7#
发表于 2014-8-24 06:09:25 | 只看该作者
{:xianhua
行功德之为,顶赞!

8#
发表于 2014-8-24 06:11:21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少了二朵花?补三朵。
9#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06:43:26 | 只看该作者
开朗的心情 发表于 2014-8-24 06:11
怎么少了二朵花?补三朵。

谢谢先生送花支持,作者暂未发完全文,欢迎继续关注
10#
发表于 2014-8-24 11:33:59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山人的头像更酷了,头像的变化预示着诗才的变化吧。恭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1:42 , Processed in 0.231679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