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4 12:55 编辑
问:为什么说句型句式是宋词的基本品质?
答:在上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就已经足以说明《词谱》作者未必真正懂得宋词,或者说懂得的知识也太欠缺了些儿(读得多未必就是懂得多),那些“可平可仄”原本就是不可信的,最多只能用来作参考。其根本问题就在于:人们对宋词的句型句式缺乏了解而且还根本就不知道或者是不愿意去了解,从而根本就不知道这些特殊句型的声律规范。
例如,事实上是没有任何一个《词谱》给出了《锦缠道》的正确格式,仅仅只是因为首创者宋祈在创作《锦缠道》的下阕中用了强调句型和“摊破句法”,以至于没有人能看得明白了。所以,那些迷信《词谱》的人最好对照具体的词例创作,弄不明白的地方“照葫芦画瓢”就是,或许也可以幸运地合上了句型句式,即便出了问题也有个自我安慰的理由,还因为先就已经有人可以为他分担一些过失了,就不至于受太多的人奚落,更不至于被人说“照着《词谱》都不会填词”。
再例如《沁园春》格式中句型句式是特别多的,又有几个人真看懂了?
对照一下毛主席于1936年2月写(于45年10月重庆谈判时发表)的《沁园春·雪》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色,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中起句的三个四字句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必要有一组对偶句;上下阕对应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都是领字句型(添字格)、而且都是领字引领的“联式句组”;上下阕对应的三连句“山舞银色,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般也要有一组对偶句要求;上下阕对应的结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都是领字句型(添字格),也可以写成领字对偶句或领字排比句。同样“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也是强调句型(添字格)。
看不懂句型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比如赋中无句型句式还算是赋吗?当然,《沁园春》中这么多句型句式都作严格要求也会难为作者,而好不好可以是相对概念,所以可适当地放宽一些句式要求,具体放宽哪些句式的权力也是由作者自主的,为的是不制约作者的创作能动性。宋词的宽限度其实是很宽松的,但完全没有句型的作品就不值得读了,可以肯定那只是劣等散文而已。正如律诗格式中至少有三组是对仗句式,却不对作品作三组对仗句的要求,而且对仗句的位置也可由作者自主,这就是格律诗的宽限模式并且直接移植到了宋词创作规范之中!简单地比较一下,《七律》中若没有一组对仗句还会有可读性吗?只有一组对仗就已经是很乏味了,但绝少有三组对仗句的。
如此看来,元明清之后,人们其实根本就不认识宋词了,难怪王国维说宋元明清历代就从来没有较好的《沁园春》词作品!其中元明清大概是因为没几个人认识《沁园春》词式中的句型所致。可想而知,现代人作了多少似是而非的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