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73|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讲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2 20:3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讲稿)
文/狂野孤狼
      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网校)的学生讲一次课。因对学院学生的诗词底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赵忠祥老师的博客。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为国争光感人至深因赋》,作品如下:
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的人所为。其中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诗词作品里一些句子如“李琰荣光惊六 合”、“ 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看,赵老师必然用的是古声韵。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不是44处,而是只有一个“出”字是出律的。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不负责的说法。也因此,我决定给学院的学生谈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格律诗?第二,什么是格律诗的拗救?
      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以有一定的格律要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和曲等。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律。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律写成的诗。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拗救等等。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顺。救,就是补救。拗救,就是不顺了的补救。有拗才救,无拗不救。无拗也谈不上救。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病的人,是不需要吃药的。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当然,这里所说的拗救,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拗救的问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说到格律诗,我们有不少人可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那么格律诗的平平仄仄,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拗有救”。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第二个是“孤平”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所谓的“救”,大多数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救,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不过,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硬伤。有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观点是正确的。不过我觉得那是在钻牛角尖而已。
          那什么叫孤平呢?说到孤平,诗词界争论颇大,大家观点也不甚相同。这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除韵一平论”派。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用了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外,全句就只剩下了一个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这种说法虽然受更多人的接受,但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比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这是个标准的律句,按照“除韵一平论”的观点,那么这岂不是孤平么?显然不是孤平。按“除韵一平论”的观点,“仄平仄仄仄平仄”的句子,也不是孤平。但此句却是孤平。显然是矛盾的。
   还有一派,主要以启功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两仄夹一平论”派。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为了仄声字,就会形成前后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而这一观点,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晁说之《打球图》“九龄已老韩休死”,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格律皆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又如刘因《秋莲》“淡香杳杳欲谁通”,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格律皆为“仄平仄仄仄平平”。显然,以上诸例皆为律句,而非孤平。
    我根据作诗多年的经验,以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综合上面两派的观点,给孤平作如下定义:在格律诗句中,离韵脚(或白脚)较近的平声字,若换为仄声字,就会孤立地出现多个仄声字夹一平声字(或无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此定义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以上出现分歧的情况。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就不是多仄夹一平,而是两连平。而“仄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则离韵脚较远,不在孤平范畴。其实,七言的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一向不论。
    通过前面的准备,下面要讨论拗救的问题,就简单多了。拗救,简单说来有如下的规律,那就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而在实际创作中,一般都是“以平救仄”。下面就举例来说说几种不同情况的拗救。
    第一种情况,本句自救。主要是指在“平平仄仄平”的诗句中,如果第一字换为仄,那么就变为“仄平仄仄平”,这显然属于孤平的范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在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变为“仄平平仄平”,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因此叫本句自救。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以五言为例,以下皆同):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我就不多举例了。
     第二种情况,是对句救。所谓对句救,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1(半拗对句救)
梅尧臣《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这样的例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等。
      例2(半拗一字双救)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这首五律第三联“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下句“相”字不但救了上句“独”字,也救了本句的“愧”字,因此为一字双救。这在格律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等就属于此。
      例3(半拗对句没救)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接”字应平为仄,对句没救。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五言第三字不属于重要音节上的字,因此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不救。在创作中,这是很实用,也很常见的。当然,如果能救,救自然是好的。
      其次,第四字换为仄声字的情况,属于大拗,大拗必须救。此种情况为第四个平声字换为仄声的,即“仄仄平仄仄”,必须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上句“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一句,就属于大拗,必须在对句救。“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对句的“吹”字,救了上句的“不”字。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为三四两个平声字皆换为仄声的,即“仄仄仄仄仄”。这也属于大拗的范畴,对句必须救。此种拗句的救法,和上面的例子是一样的。都是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五律第三联“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格律为“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上句“骨肉”二字用了仄声字,对句补一平声字“童”救。这样的例子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在创作中,这样五连仄的拗句,不是万不得以,不用为上,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这就象是一个人生病,得的不是小病,而是大病。 常用的拗救,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
       下面我们来谈谈特拗的情况。特拗句,也叫准律句。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例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格律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又如梅尧臣《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等,皆属于此。在创作中,当我们遇到三仄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这样的准律句(特拗)入诗。
           另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拗句。那就是在“仄仄仄平平”的诗句中,三四字对换,变为“仄仄平仄平”。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临洞庭》“八月湖水平”等,皆属于此。在创作中,我也用过此格,如我作的一首《说能》:“能者何须更逞能,无能更显能上能。逞能恰是无能者,只恐无能更逞能”。其中“无能更显能上能”一句,就属于此。这种拗救,属于本句自救的范畴,是非常罕见的一种。在创作中,使用的人很少,承认的人也不多,我们应该尽量不用为上。在此就不多说了。
      关于格律诗的拗救,常见的基本就是以上这些。那么,我为什么主要以五言诗为例子呢?在格律诗中,七言是五言的拓展。只要弄懂了五言,七言就能融会贯通了。五言诗平起的句子,在前面加“仄仄”即变为七言。反之,仄起的句子,在前面加“平平”。如“平平仄仄平”,在前面加“仄仄”就变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在前面加“平平”就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的也都是一样的。另外,在格律诗中,七言诗首字离韵脚较远,由于处于第一个字的位置,一向不论。而第二个字属于“诗喉”,不能轻易改变。因此七言诗的拗救,也是体现在后面的五个字上。
           讲完了格律诗的拗救,我们再回头看看赵忠祥老师的这首七律:
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综观全诗,属于七律仄起首句压韵一体,用韵为古声一东韵。首联“冰上蝶飞犹梦中”一句,属于本句自救的范围。颔联“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一联,属于半拗对句双救。“复出不负国人望”一句,“国”字属于半拗,可不救。唯一出律的是“出”字。在古汉语中,“出”属于入声字,必然为仄。而此字所在的位置,属于“诗喉”,不得轻易突破。从格律的角度来说,全诗只有一字出律(无法救),说44处出律,显然是不对的。 若是新韵,此诗则完全没有格律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发表于 2013-10-22 21:37:3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又有诗歌加以讲解,加深了印象,谢谢山人好友。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3:08:38 | 只看该作者
紫燕双飞 发表于 2013-10-22 21:37
很好,又有诗歌加以讲解,加深了印象,谢谢山人好友。

这些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我们有弄懂它的必要,但却不可为了技术而牺牲艺术,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衡取其轻,浅见哈
4#
发表于 2013-12-6 23:00:12 | 只看该作者
山人,真是热心人,转贴了许多知识给我们,深谢!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3:56:06 | 只看该作者
小燕子 发表于 2013-12-6 23:00
山人,真是热心人,转贴了许多知识给我们,深谢!

诗姐,别客气,传承和弘扬传统的国学精华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6#
发表于 2013-12-7 00:00:16 | 只看该作者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3-12-6 23:56
诗姐,别客气,传承和弘扬传统的国学精华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品学优良啊!:D:handshake向您学习,向您致敬!
7#
发表于 2013-12-7 21:41:41 | 只看该作者
敬酒!谢谢山人,的推荐文章。但古人的诗有些不一定是格律诗,我们不要把它冠上格律,博客上的文章也只代表博主自己的看法,所以读者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有具体的分析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2:30:46 | 只看该作者
古董 发表于 2013-12-7 21:41
敬酒!谢谢山人,的推荐文章。但古人的诗有些不一定是格律诗,我们不要把它冠上格律,博客上的文章也只代表 ...

有理,关于拗救,实在头大,期盼古诗长多多指教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2:34: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拗救,不少学诗的朋友看不明白,嫉教材写得繁琐。现根据学诗体会,对教材中关于拗救的知识删繁取精,加以整理:
    拗救是律诗术语。在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之“拗”。凡“拗”必须“救”。有拗有救,不为病!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这样就可调节音调节奏,使之和谐。这称之拗救。拗救大致分三类:
一、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同一句子内,第一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三字该仄而用平。平平仄仄平句式写成仄平仄仄平是为孤平,因此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类推)
例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二、对句互救。分为两种情况:
1 、大拗必救:就是五言 仄仄平平仄,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句型中,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作补偿。   
如:况有台月,如闻外笙。(刘禹锡:秋日抒怀)
  士有不志,栖栖楚间。(孟浩然:送友东归)
   落日含意,高台远心。  (宋•刘敞:观鱼台)
    南朝四百八寺,多少楼台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江村清景皆本,画里更传语声。(金•克怀英:渔村话图)
  2 、小拗可救可不救。 就是五言 仄仄平平仄,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拗时,可在相应对句处用个平声字来补救,也可以不救。(七言类推)
如: 落日边下,秋原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古寺修竹,深林杜鹃。  (苏轼:游鹤林招隐)
    行人半出花上,宿鹭孤明叶中。(范成大:初归石湖)
    青山缺处初上,孤店开时乱啼。(陆游:上虞逆旅见旧)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欲然。 (王维:辋川别业)
三、特种拗救。即三四字互换的问题,就是五言平平平仄仄 句型变格为 平平仄平仄句式;七言亦由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句型变格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句型。
例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杜甫《秋兴八首》)
最后,说明一点,拗救在诗律写作中有限制,能不运用尽量不运用,非用不可的一首中运用拗救规则一次允许,两次以上为败笔。
    对初学古诗写作的人,我不提倡学拗救,因为平仄格律要是不熟练掌握的话,是看不明白也不能适应好拗救的。平仄格律是基础,只有遇到用常格平仄不能写下去的情况,才考虑拗救。这好比我们走路,前边遇到了障碍,我就另寻一条小道过去。只是这条小道是设定好的,是不能往别处走的。
    说远了,转入正题:拗救分三种,即孤平拗救、对句拗救和特种拗救。这三种拗救都有固定的适应条件,不是每一句都可以用的。如平平仄仄平,只有这种平仄句子时,才能用本句拗救,也叫孤平拗救,别的就不能适应这种拗救格式了。那么,什么是孤平拗救呢,首先必须是平平仄仄平句子,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这样就避免了孤平。
    孤平拗救只适应一、三字位置,如果是五言的第三字拗,是不能用第五字救的。
同理,对句拗救只适应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一联中,分大拗和小拗两种,只是大拗是出句第四字和对句第三字平仄互换(相救),小拗好记一些,都是在出句和对句的三字位置上进行平仄互换(相救)。
    三种拗救最常用也最好记的是特种拗救,即当遇到平平平仄仄句式时,可以三四字互换,改成平平仄平仄,这叫特种拗救,当然只能在本句中相拗相救了。
以上意见,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指正。
注--文本来自草叶吟风的博客
10#
发表于 2013-12-9 12:54:31 | 只看该作者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孟浩然:送友东归)  得 字,在古音里是仄,只有在新音里才作平,孟浩然也真了得他那时就能知道我们现在的今音,若作仄音读:士有不得志,仄仄仄仄仄,这样怎个救法呢,还请明示,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1:55 , Processed in 0.236699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