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茶漫品怡诗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5 12:3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云: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且来喝杯茶,给自己的身心洗个澡吧。  
----------------------------------------------------  
        “吃茶去”是禅门的一句著名的偈子,出自禅宗历代祖师语录——《五灯会元》。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话头(也叫参话头)。
  
  《五灯会元》载: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上文用白话说明:从谂禅师问一位新到的僧人说:“你曾到这里来过吗?”来人答道:“我曾来过!”从谂禅师对他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位新来的僧人同样的问题,僧人答道:“我不曾来过!”从谂禅师对他说:“吃茶去!”院主感到疑惑不解,就问从谂禅师:“为什么到过这里和没到过这里的人都要吃茶去呢?”从谂禅师叫:“院主!”院主随声答应。从谂禅师说:“吃茶去!”
  
  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而茶性清淡,正合佛教清心寡欲的要求,且具有醒神解乏的好处。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好些僧人经常饮用,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话头,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下面引用两则从谂禅师与师友喝茶参禅的公案,让大家共同参修吧,看看可有所悟:
  
  一、赵州禅师看到弟子文偃在佛殿拜佛,便用禅杖打了一下,问道:“你在做什么?”
  文偃答道:“我在拜佛!”
  赵州斥责道:“拜佛干什么?”
  文偃说道:“拜佛是好事呀!。”
  赵州淡淡地说道:“好事不如无事!”
  拜佛虽是好事,但却不要执著于“好事”——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二、一天,有僧人问赵州禅师道:“狗有无佛性?”(注:在主要的佛经中写明狗是有佛性的。)
  赵州禅师答道:“无。”
  那僧人又问道:“上自诸佛,下至蝼蚁小虫,均有佛性,怎么狗子却没有佛性呢?”
  赵州禅师答道:“因为他有语言、行动和意识。”
  又有僧人问道:“狗有无佛性?”
  赵州禅师答道:“有。”
  这僧人又问道:“既然有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囊(指狗的躯壳)里?”
  赵州禅师说道:“因为他明知而故犯!”




  在这公案中,赵州掸师借狗的佛性以打破学人对有无的执著。这里所说的无是指超越存在的佛性实态,并非指物的有无。从赵州从谂禅师以来,“狗有无佛性”一直是禅僧们为了破除执著有无的一桩公案,也是难以参破的对话。

        而在世俗社会则开悟大众应具有自我独立思考的精神,打破统治者的愚民压制,反对一言堂,清除因循守旧,提倡自性成佛,开拓前进。这也可以看作是早期的自主或民主意识吧。

  喝了很奥妙的赵州禅茶,我们换壶现代的新禅茶吧。赵朴初先生爱喝茶,也常以茶入禅诗。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饮茶诗,其中《茶诗入禅二首》之一《吃茶》(五绝)即引用此“吃茶去”的典故:  
  七碗受至味 ,一壶得真趣 。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

而诗中“七碗”指的是茶,那为什么是七碗呢?其典故则出自于唐初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子孙卢仝(号 玉川子,人称茶仙)的诗,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歌》或《七碗茶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人以优美生动的文字,写具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头写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作者日高丈五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孟谏议送来了如同献给天子王公的贡茶一般珍贵的至精至好的新茶。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的珍贵。以上两段是朴素的铺叙,卢仝有一种坦荡淡泊的胸襟,一生爱茶成癖,茶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空灵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是展现他胸怀风云的不平文字,是全诗的侧重点,写得潇潇洒洒,一气呵成,非同凡响。诗人以排比句式,从一碗到七碗,写下了诗人独特的灵感,直至两腋生风,飘然若仙。最后四句,蓬莱山是海上仙山,卢仝自喻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而今借七碗茶所想象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去过问下界苍生的事,对“堕在巅崖”受苦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希望统治者慈悲为怀,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

         看到这里,好像赘述过头,禅茶变成了仙茶。其实不然,自从战国后期佛教传到中国哦,漫漫的消化吸收了我们诸子百家的文化精华,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成长,她具有慈悲善性,关心众生疾苦;她包容万有、博大精深,在科学家看来是科学,在哲学家看来是哲学,在艺术家看来是艺术文化,包含了文学、诗画等等,在宗教家看来当然是宗教,她的三千大千世界有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智慧财宝。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比较发达鼎盛的时期都与佛禅文化的辅导有关,反之,大凡打到孔家庙清除佛教的时代也就是历史上最悲惨的时代。说回禅又与仙有何关系呢?在唐朝以后,因为佛教与道教有太多的相通之处。大家都有道场,往往在一座高山之上既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随着交往的加深,有的干脆合在一处参修,难分你我,禅喝仙茶,仙喝禅茶,反正变成了一家。
         呵呵,如此喝茶,喝出了禅,喝出了仙,喝出了历史,喝出了文人的情怀,喝出了百姓的疾苦。真真是百味具全,其意无穷。
         说回赵州茶禅是佛教禅宗自六祖开宗衍派以来的四大门宗(也有五宗说)之一,另外三宗分别是:云门宗,德山宗,临济宗。他们也有各自独特出名的参禅道具:云门---胡饼、德山---棒、临济---喝。慢慢看来亦是各有不同风味,但都为方便参禅修道法门。

       喝了两壶禅茶,颇受激灵而为《赵州禅师语录》题茶诗,请笑教:  
          鹤驾层峦云雾巅,芒鞋铁拐石阶前。  
            小桥泉水烟山舍,壶盏清香气化禅!

        茶喝多了,觉得有点肚子饿,我们一起去广东韶关市,到人称祖庭的南华禅寺,广传“祖庭包子”很好味道,大家一起品尝品尝这里的美味点心,看看是否真的很好味道吧。据说“祖庭包子”最近也成为一时禅机甚盛的机锋话头呢。
        细细品尝祖庭包子,在下似有所开悟而为南华寺祖庭包子题诗(偈子)云:
          世凡包子包一子,南华点心点何心(1) ?
   再香犹麦人间面,三昧(2)如月日后明。
   

  
    此偈有两点说明:
(1)话说晚唐时,“当头棒喝”为参悟手法的创始人德山大禅师,云游至湖南澧阳途中,突然觉得饥肠辘辘,
恰见不远处一老大婆卖点心,于是大师前去欲买点心充饥,而老大婆看见大和尚前来,故意用《金刚经》里的经义请教道:贫妇请教大师一个问题,如果大师答好了则您要什么点心都免费奉送,"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大师您是要点那一个心?德山禅师被一时难倒。
   (2)三昧出自梵语,华语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无色无相无想的禅定境界。详解则请您亲阅有关佛经。


       禅茶喝过,祖庭包子也品尝了,不知这些禅茶点心可有点到您的心?念几声阿弥陀佛,祝福您像观自在菩萨一样悠然自在、心定神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发表于 2011-7-15 01:50:5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谢谢!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3:5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顽石


   谢谢光临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05:34 , Processed in 0.23805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