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东坡与前赤壁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6 11:3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梅州第八届(蕉岭)百人诗会颂长潭材料



苏东坡与前赤壁赋



苏  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1057年进士,后举制科,入直史馆。曾反对王安石新法。元丰三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劾以诗讽新法,下狱,即“乌台诗案”。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看管,于州城外筑室垦地。哲宗时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对司马光尽废新法不满,遂出知杭州,筑苏堤于西湖。元祐六年(1091),召为翰林学士,次年召任兵部侍郎,改礼部兼端明殿学士与翰林侍读学士。宋哲宗绍圣初(1094)御史劾其掌内外制时作诰命“讥斥先朝”、“诽谤先帝”,旋贬惠州。次年贬儋州昌化军安置。曾于桄榔林筑茅屋栖身,取名“载堂”,并于此处设东坡书院为汉黎各族学子讲习授业。徽宗立,赦还永州,次年病卒。系“唐宋八大家”之一,继欧阳修之后成为文坛领袖,推动了诗文革新,倡导“诗文皆有为而作”、“以文为诗”、“以诗为词”。开始打破诗词界限,将革新深入到词的领域,举凡写景、抒情、叙事、说理,苏皆可以词表达,冲破南唐冯延已以来词多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束缚,使之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开创了豪放一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苏奖掖后进,著名诗人黄庭坚、秦观、晁无咎、张耒耒等皆游其门下,人称“苏门四学士”,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苏工书画,其书骨劲肉丰,意淡态浓,能于拙中见巧,成一代大师。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前  赤  壁  赋



题记:《前赤壁赋》开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是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望:即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既望”指阴历的每月十六日。既、尽、己、过了。

    赤壁:苏轼游览的是黄州城西的赤鼻矶,赤鼻矶前临长江。三国时魏、吴交战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古战场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流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栗。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字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情以情显,两两相触,飘渺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骊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易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6-1 22:46 , Processed in 0.218708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