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3-12 07:07 编辑
关键词:诗律、进程
中华民族是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天灾不断,战火频仍,人祸丛生,所以在历史文献方面我们实在是丧失得太多太多了,而作为诗之一脉来说,本身就缺乏概念性和系统性,而诗话则零星地散见于笔记杂录,因此造成很多问题无法直接查证,故往往也就只能是推而论之了。
前面说了诗与诗性思维的诗之概念和诗之源流概貌,接下来该说说诗律之历史概况了,诗律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代,与之同时代的毛大序也相应出现了以六律为之音的语句,那么,这个“律”是怎么回事呢?
据南朝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论声律第三十三中的说法来说,音律的起始产生,原本根据人发出的声音。人的声音包含宫、商、角、徵、羽五音,本于人的生理气血的活动,古先圣王就是仿照它来创作爵乐歌曲的。所以我们知道乐器模仿的是人的声音,而并不是人的声音去仿效乐器。所以有声的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关键,表达情思的机构;吐词发音要符合音律,在调节唇吻等发音机关罢了。【原文,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这就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个律其实是声律,也就是人们开口说话、歌咏所发出来的语音,必须说明的是,古人的观念里,人的语音是跟音乐相联系在一起的,故声为五声,相对于乐则音为六律,乐之六律为黄钟大吕之属。
这个五声说延续了很久,直到南朝文学家沈约等人发现四声学说之时还在争论不休,据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文镜秘府论》里的四声论中又录有元兢的说法,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这就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南北朝之前的古之适乐之五声,至沈约时代开始体现在文字上则是简约为四声了,这个简约实际上是把五声里的宫商简约为平声,而与角徵羽相对应的入上去则未变,此四声就是后世一直沿用至今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五声时代,如果说诗人宗韵有韵书所依的话,则是韵书之始魏李登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这两部韵书早已佚失,据前人所云,李登的《声类》分韵按宫商角徵羽五声分为五部,吕静的《韵集》是仿李登的《声类》而制。[陈溲论四声与宫商角徵羽],古无平上去入之名, 借宫商角徵羽以名之。封演《闻见记》云:“李登撰《声类》十卷,以五声命宇”。《魏书•江式传》云:“吕静放李 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録徵羽各为一篇,此所谓“宫商角徵羽”,即平上去入四声;其分为五声者, 盖分平声清浊为二也。陆氏《切韵》,清浊合为一韵;其平声分为二卷,但以字多而分之。孙愐《唐韵序》后论云: “切韵者本乎四声;必以五声为定,则参宫参羽,半徵半商,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若细分其条目,则今韵部繁 碎,徒拘桎于文辞”。此孙愐解说《切韵》之书分四声不分五声之故也。
自四声学说兴起,汉语之诗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文字之音的四声说就跟古之本义的五声走向了分离之路,而五声说也就渐渐地被后人所遗忘了,四声学说为汉语诗律走向近体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不过近体并不是因四声的发现而一步到位的,它最先形成的是永明诗律,据《齐书》云:“沈约、谢朓、王融,以气类相推,文用宫商,平上去入为四声,世呼为永明体。”另据渊鉴类函载,纪纂渊海曰:“魏建安后讫江左,律度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复,属对精密,及沈佺期、宋之问,又加靡丽,回忌声病,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之【体】。”元稹的杜甫诗序曰:“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 为律诗。”由此可证,永明体也是讲究声律的律诗,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律诗之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永明体之声律模式有今人何伟棠先生的《永明体到近体》研究比较详细,大致而言是四声四元化的各自独立,分而用之,这跟后来的近体格律诗的平仄二元具有很大的不同性,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汉魏古风除押韵外几无平仄规律可寻,个人认为其音步是单音节的一字一音一音一步的音步,永明体承汉魏也未见其完成双音节为单位的音步特性,至唐初,据文镜秘府论所载的换头术已经具备了向双音节音步特性的转变雏型,也具备了其平仄交替、平仄相对和平仄相粘的特点,这已经向近体的形成迈进了一大步,四声分平仄是依据四声的语音特性进行简约化归类,沈宋依据前人的实践和综合沈约、刘滔、元兢、上官仪等前贤的理论再择优选择了最为简约的声律模式进行最为简约化、标准化的文体设计以便利于科考和应制,这便是平仄和近体的形成的基本原因,最为简约化的近体一经形成,人们便渐渐地认识到了这种诗体的创作优势而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这过程除了正式场合的渐进过程可以说是漫长的,故唐格律呈其非近体一体独盛、近体中带永明诗律--即律中带古之势】并随着晚唐韩愈等人的推崇老杜而延续千年而不衰。值得一说的是,文体的标准化设计必然需要一部标准化的韵书与之相适应,这便是切韵在陆法言身后一百年始重于唐人的根本原因。
曾有个观察,‘自永明体始都是以五言二四平仄为主,其他如二五不同上去入、四声碎用句都非常少!不管怎样,五言二四平仄交换句,是整个永明体诗的主要组成部份’,这个观察不得不说还是比较客观的,据当今学者研究发现,自刘滔提出二四同声亦不能善之后,永明诗律在句律上便向二四异声转变,约在梁大同年间及其之后,二四异声的句式呈井喷之势。
虽然四声碎用的永明诗律并无明确的句律,但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从永明体到近体,王力答读者问可资参考:
《詩詞格律十讲》的讀者們来信提出一些問题,现在我来解答一下:
問:旧体詩词格律是经过怎样的演变才形成那个样子的?为什么那样就算好?
答:这是一个科学研究的题目,还沒有人深入探討过。律句是逐漸形成的,起初只是技巧,不是格律,并沒有規定必須这样做,但詩人自己大约是有意識地这样做的。范文瀾同志在《文心雕龙·声律》注中引曹植《贈白馬王彪》:“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詩》:“游魚潜綠水,翔鳥薄天飞。始出严霜結,今来白露稀”,并且說:“皆音节諧和,岂尽出暗合哉?”这可以說是律句的萌芽。后来詩人們继續从声律方面揣摩,逐漸积累經驗,到了庾信等人的时代,已經有整套經驗了,但是还沒有規定为格律。到了初唐的末期,才明白定为格律。南北朝的骈体文对律詩也有很大的影响,律詩又回过头影响后代的駢体文(所謂“四六”)。至于为什么那样就算好,这牵涉到語言形式美的問題。我在《文艺报》一九六二年二月号发表了一篇《中国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可以参看。
从王力先生的论述中可以读出几点来:
1,律句是逐漸形成的,起初只是技巧,不是格律,并沒有規定必須这样做,但詩人自己大约是有意識地这样做的。这些只是诗人自觉性的表现,即崇尚声律技巧。
2,范文瀾引曹植《贈白馬王彪》认为“皆音节諧和,岂尽出暗合哉?”是怀疑律句早已出现这点实在可榷,即便再往前推,如苏李的五言、古风十九首等也能找到皆音节諧和的句式,彼时连四声学说都还没个影而处于宫商五音阶段故疑其“皆音节諧和,岂尽出暗合哉?”是没有道理的,即便王力先生的表述说其是律句的萌芽都是可榷的,后人所说的律句也好句律也罢都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的,狭义上仅指建立在平仄二元的基础上。
3,诗到庾信时代即大同年间已經有整套經驗了,但是还沒有規定为格律。可见经验是经验格律是格律,这是两码事。
4,到了初唐的末期,才明白定为格律。可见格律是一种规定,也可见这样的规定跟沈宋形成的律诗相关,这样的规定甚至表现在唐科考中。
5,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唐太宗效庾信体是推动齐梁格向近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同样,大同诗人群体的自觉性和沈约、刘滔的声律理论也不可等闲视之,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那么,南北朝的诗韵情况又如何呢?据《四声赞》曰:“龙图写象,鸟迹ゼ光。辞溢流徵,气靡清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浮景玉苑,妙响金锵。”虽章句短局,而气调清远;故知变风俗下,岂虚也哉。齐仆射阳休之,当世之文匠也,乃以音有楚、夏,韵有讹切,辞人代用,今古不同,遂辨其尤相涉者五十六韵,科以四声,名曰《韵略》。制作之士,咸取则焉,后生晚学,所赖多矣。”由此可见,南北朝的诗韵应为五十六韵,如果今天的我们用平水韵去检视南北朝诗歌的话,我们会发现有比较多的所谓邻韵通押的现象,当然,王力先生也留意到了六朝用韵的现象,王力说“到了六朝,用韵又渐渐趋向於严。这是时代的风气,和实际口语韵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唐朝初年(所谓初唐),诗人用韵还是和六朝一样,并没有以韵书为标准。大约从开元天宝以后,用韵才完全依照了韵书。何以见得呢?譬如唐韵里的支脂之三个韵虽然注明同用,但是初唐的实际语音显然是脂和之相混,而支韵还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初唐的诗往往是脂之同用,而支独用(盛唐的杜甫犹然).又如江韵,在陈隋时代的实际语音是和阳韵相混了,所以陈隋的诗人有以江阳同押的;到了盛唐以後,倒反严格起来,江阳绝对不能相混,这显然是受了韵书的拘束。其他像元韵和先仙,山韵和先仙,在六朝是相通的,开元天宝以後的—近体诗也不许相通了。这一切都表示唐以後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抗过这种拘束,终於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力。”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切韵【陆法言】出,天下韵书皆废,阳休之的韵略也不就可避免地消亡了,当然,王力先生在汉语音韵学中也说过,如果要重构六朝用韵的韵部的话,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因六朝时代具有大量的韵文和诗歌可以参照,不过,因为有了更为先进的陆法言之切韵,所以重构六朝诗韵并无实际意义。【顺便说一下,有关阳休之的韵略为五十六韵的话在颜氏家训集注中也有提及,这里就不录了】
说到这里先作一个概念性表述的小结,汉语诗律之律、格律之律指的是汉语诗歌中的声律,这个声律随着历史的演变由原来的具备音乐属性的宫商角徵羽五声演变成了文字的语音属性之平上去入四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