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杜荣 于 2016-5-8 16:02 编辑
罗滨诗词的儒家文化精神 ◇曹杜荣 十六年前,罗滨先生听说梅县高级中学开展诗教活动,便积极支持,到学校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在“高吟诗报专栏”前仔细阅读,还写了两首七绝勉励师生。2002年3月3日,梅县高级中学成立高吟诗社,罗滨先生出席了成立大会,对校园诗词组织热情赞扬,勖勉有加,充满期待。他在会上展示了亲笔书写的“铿锵桃李”四个大字,点赞志愿学诗的青少年学生。 后来,我经常诵读罗滨先生的诗作。作者虽然没有标榜自己是儒家,他也不可能有宽松的环境系统研读浩如烟海的儒家典籍,但他早年所学的诗歌饱含儒家文化因素,师长的教诲,加上诗人追求真善美的情性,诗作中自然而然地随处显示儒家文化精神。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代接一代,早已凝成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罗滨先生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诗词则大多写作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后,任凭风云变幻,少年时便已接受的文化基因却未曾移易,诗中闪耀着心灵情感的光华,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揭开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序幕,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在西方思潮的猛烈冲击下,数千年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断受挫,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满清王朝的崩溃,一些激进者严厉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诗词亦受株连,被认为是必须抛弃的“封建糟粕”。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阶级斗争为纲,传统文化遭到比“五四”时期更为激烈的批判,“文革”中“横扫四旧”、“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因此形成的社会风俗被摧毁殆尽。然而,中华诗词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儒家文化的基因依然存在,经数千年陶冶而成的民族心理,不会因为或左或右或西化的思潮而消失。这种儒学建造的文化心理结构,深深存在于中国人的思维情感之中。 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罗滨先生诗词中显示的儒家文化精神,主要有三点: 一是爱国情怀。 儒家文化陶冶了无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民族英雄与爱国志士。每当外族入侵、国家动乱之际,爱国情怀表现得分外鲜明强烈。儒家名人屈原、杜甫、辛弃疾、文天祥、夏完淳、林则徐乃至清末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等,留下一系列爱国诗篇,名垂青史。罗滨先生继承了这一绵延千古的儒家文化精神传统,以诗词抒情言志。如: 利剑三支惊敌胆,海疆万里筑雷池。(《喜看海上大阅兵》) 三年游击千秋业,四海升平万代民。(《铁板铜琶又一篇》) 解放大军齐号令,万船齐发万杆旗。(《温故知新》) 今日我来频仰望,江山无限水悠悠!(《红军广场》) 赤帜翻天人世变,江山永固颂豪雄。(《客家围龙颂》) 今日中华添媚力,国民翘首沐朝阳。(《颂北京奥运会》) 且问今天枪几许?重机三挺,轻机十数,挥汗真如雨!(《青玉案·忆旧》) 儒家圣贤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论个人处境之顺逆,皆以社稷苍生为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罗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正是儒家文化中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是积极乐观。 《论语》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种儒家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民族性格。在中国人看来,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出现。罗滨先生的诗词继承了这一悠远的传统,以积极入世的精神面对人生,当然也以同样的心态面对诗词创作。他的诗作没有颓丧、悲观、失望与放弃,充满了乐观与信心。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进取的精神,必胜的信念,希望的田野,以及对这些精神的满腔热情的讴歌。如: 与时俱进浑无际,一往无前势不休!(《黄河壶口瀑布》) 天道酬勤人有志,地缘献宝谷盈仓。(《游八乡山水库》) 经济腾飞如旭日,文明发达媲雄鹰。(《改革开放30周年感赋》) 一河两岸人居好,四海三江事业成。(《赞浩浩梅江》) 博客多情传友谊,邮箱热闹送诗篇。(《诗词上网随感》) 较之古圣先贤之艰难困厄,罗滨先生的人生之路可谓幸运,但他能深切领悟传统文化的优美高雅与旷达乐观,在诗词中尽情展现,进而施展抱负,弘扬诗教,这正是极可称道之处。 三是力行诗教。 “诗教”这一概念,追根溯源,是由儒家学说奠基人孔老夫子最早提出的。他亲自编辑删定“诗三百”,汉代之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孔子强调“不学诗,无以言”,目标在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准。这种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的传统教育,到极左时期濒于断绝,学生普遍缺乏诗学修养,社会风气流于鄙俗。罗滨先生作为嘉应诗社社长,认真推行诗词教育,创办百人诗会,扶持青少年学诗,将儒家文化精神中的爱国情怀落实于行动之中,在诗词作品中留下了大量推行诗教的佳句,如: 讲台三尺春风劲,老凤雏凰共和鸣。(《喜读高吟诗报》) 兴观群怨诗涵茂,花自芬芳韵自悠。(《红段子大赛颂》) 今日嘉州歌伴舞,明朝北上夺头魁。(《诗词之市捷音来》) 老凤雏凰同一曲,百人诗会赋新裁。(《百人诗会颂长乐》) 芷湾红杏催新韵,公度豪情壮国音。(《百人诗会颂程乡》) 骚坛夏日旆旗扬,老凤雏凰各奔忙。(《贺平远百人诗会》) 罗滨先生将儒家的道德情操与思想理念融化于作品之中,力行诗教,并致力于人品与诗情的统一,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的融合,善与美的浑成。 近十多年来不断兴起国学热、儒学热、读经、祭孔,自办书院,创办孔子学院,倡导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重视高雅文化,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儒家思想在民族复兴中的重大价值事实上已被举国上下广泛认同。儒学复兴的目标正在于挽救危局,进而影响世界,为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作出贡献。2007年世界儒学大会的《世界人类责任宣言》,将儒学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尊奉为社会治理的“黄金规则”。事实证明,儒学的诸多理念具有跨越空间的普适价值与超越时间的恒久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制成牌匾,悬挂在联合国大厅内,成为处理国家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往来的至高准则。如何继承儒学精华创造新时代的民族文化?罗滨先生在这方面作了富有成果的探索,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