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8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言绝句56种作法举隅 【完整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4 18:2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3-4 18:56 编辑

七言绝句56种作法举隅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span>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美图美诗【绝句56法完整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8:30:44 | 只看该作者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王廷相《芜城歌》:

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

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

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如唐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明汪本《舟中有成》: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8:31:39 | 只看该作者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

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宋苏轼《又和景文韵》: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如唐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

如明陆容《题画》:

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明钟顺《清夜闻笛》:

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清何绍基《无园种菜》:

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

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

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



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

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

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

如唐王翰《春日思归》:

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



(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

江绍兴城东北);



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

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贺知章《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金党怀英《立春》:

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

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王涯《塞下曲》: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

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

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田僧《题福教寺诗》:

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

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8:32:28 | 只看该作者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



如唐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宋邵雍《天津感事》:

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



如唐李商隐《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周准《蝴蝶词》:

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

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如唐李贺《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若个:谁,那个);



唐张继《与贾岛闲游》: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如宋俞桂《溪流》:

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

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



宋晁冲之《夜行》: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



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

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

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



金刘昂《吊李仲坦》:

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

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



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



宋陆游《杂感》:

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

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如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

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

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



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

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

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张祜《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



宋杨万里《龙山送客》:

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

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明童承叙《宫词》:

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

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8:33:28 | 只看该作者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白居易《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明刘绩《听胡琴》:

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

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



如明夏寅《春夜曲》:

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

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



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

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

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

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



如宋欧阳修《过中渡》:

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

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



明归有光《《初发白河》: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

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



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李商隐《宫词》: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明王恭《春雁》: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

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明王儒卿《寄吴郎》:

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牧《题城楼》: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宋陆游《杭头晚兴》:

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

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



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元宋元《讨柴》:

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

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

如唐张祜《退宫人》:

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

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清朱凤翔《村外闲吟》:

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

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



如宋苏轼《春日》:

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

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

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

如唐李商隐《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



宋张咏《雨夜》: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8:34:20 | 只看该作者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宋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

如唐韩愈《初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清孙原湘《画梅》:

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

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

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李商隐《代赠》: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宋郭震《老卒》: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

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如唐杨凌《明妃曲》: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



明赵师秀《采药径》:

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

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唐高蟾《春》:

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

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明谢榛《怨歌行》: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杜牧《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明皇甫濂《杨柳枝》:

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

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宋陆游《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

如唐李益《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贾岛《马嵬》: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韦庄《鄜州寒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明王时保《湖口县》:

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

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8:3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3-4 18:55 编辑

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

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宋苏轼《菡萏亭》:

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

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

如唐令狐楚《少年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宋俞桂《江头》:

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

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牧《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

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

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



清孙原湘《题扇》:

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

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

如唐李涉《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



宋陆游《夏日杂题》:

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

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明陈献章《得廷实书》:

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

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

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宋陆游《梅花绝句》: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美图美诗【绝句56法完整版】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8:40: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3-4 19:22 编辑

此属诗学转介,各位诗友如有兴趣可复制到电脑文档或自己的主题上【保留草稿】存稿,因曾转介过诗友‘天涯淑女’天涯淑女的个人空间http://www.mzjyss.com/?1625[的习作完整版,希各位诗友不必再对本帖评论;当然也可点击链接进行比对阅读,天涯淑女诗友的博文中有下划线,可以说更是分明美图美诗【绝句56法完整版】
9#
发表于 2014-6-6 12:07:13 | 只看该作者
浮生已是一孤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1:08 , Processed in 0.208713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