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若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诗歌史的大视野【诗学转介】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4-5-29 23:29:41 | 只看该作者
若兰 发表于 2014-5-28 20:22
谢谢,请问阿香对本帖有何感想,是否有所得益

阿香向阿兰学习!:handshake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35:50 | 只看该作者
满园香茶行 发表于 2014-5-29 23:29
阿香向阿兰学习!

这个是马哪神马感想,中听,但有害,不要,重写:lol
23#
发表于 2014-5-29 23:38:54 | 只看该作者
若兰 发表于 2014-5-29 23:35
这个是马哪神马感想,中听,但有害,不要,重写

向美女若兰致敬!:D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41:51 | 只看该作者
满园香茶行 发表于 2014-5-29 23:38
向美女若兰致敬!

还好不是示爱;P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23:2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6-2 18:53 编辑

        从古诗库中,我们可以查阅一下隋朝几位诗人的诗歌,如江总、陈子良、孔绍安、孙万寿、杨素、卢思道、吕让、明余庆、隋无名氏、王申礼、王胄、尹式、薛道衡,可以发现的是,隋诗仍然延续齐梁永明体而极罕见有所谓的近体格律诗--但赋得体是可见的,直至初唐四杰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都仍然延续齐梁遗风,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直至中唐,随着李白(701-762)、杜甫(712~770)诗歌的横空出世,特别是杜甫,杜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域,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而我们知道的是,杜诗在杜甫生时并不见称于世,在他逝世40年之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基本上可以说,格律诗是杜诗及其之后因士大夫们的见重、推崇才成熟定型并为之发展的,这已经是公元800多年以后的事了。。。

从赋得体的百度百科中可见的信息是,赋得体,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唐玄宗开元时始规定韵脚,开元(713—74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 ;

      言格律诗的历史不能离开沈约(公元441~公元513年),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和格律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当然也离不开初唐四杰和杜甫的求索精神,但若说到隋朝和初唐的科举都考格律诗的,这就得让说这话的人士能提供出历史资料来了,否则,就请自省。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00:3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6-3 22:46 编辑

平水韵

一指宋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刻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刻书地点在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此书把《广韵》韵目下所注押韵时可以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并把去声證嶝两韵并入径韵,共得107韵。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根据的就是此书。一指把107韵改并为106韵一派的韵书。这是把上声拯等两韵并入迥韵的结果。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五说,这类韵书最早始于王文郁的《平水韵略》(1223),后来的诗韵,例如《佩文诗韵》等都是这一派的。

  平水韵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它是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今天作旧体诗词的,仍旧遵用。另一方面清代编纂的许多工具书,如 《佩文韵府》 、《经籍籑诂》等等,都是按平水韵顺序排列的。这样就扩大了学习、使用平水韵的范围。

平水韵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科举制度早就已经不再考诗赋了【乾隆二十三年复考诗赋】,真不知道说金元明清的官方诗考韵书用平水韵的结论是如何得来的,也不知道清朝平水韵更名为佩文诗韵依据何在;P

礼部韵略


宋代初年,与审定《切韵》改撰《广韵》的差不多同时,为适应科举应试的需要。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就颁行了比《广韵》较为简略的《韵略》,这部《韵略》,由于撰于宋景德年间般称之为《景德韵略》。它事实上是《广韵》的略本。

景德是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 赵恒所用的年号,时间是公元1004-1007年,宋朝是公元960年由宋太祖 赵匡胤所建立的;


请注意,礼部韵略是广韵的略本,是宋朝【北宋】的科考韵书,广韵的成书年代跟礼部韵略的成书年代几乎是同步的;;P在礼部韵略成书五六十年左右(1067年-1085年),科举开始取消诗赋;又过了近二百年左右(1252),平水韵才问世,那已经是南宋末年了:lol;又再过了五百年左右,乾隆皇帝(1758)才开始复考诗赋;经过了几百年的战乱频繁、外族几度入侵几度主宰中国的历史进程,平水韵还在不在世大概谁也不知道了:lol

大元朝(1271年—1368年)对于汉人来说是个不堪言说的朝代,元朝统治者把当时的人分四等,1,蒙古人,2,色目人,3,汉人【北方汉儿】,4,南人【南方汉人】,可怜的中原遗民们,地位是何等的低下:lol


《洪武正韵》的编撰起因是由于自身的演变引起的中原官话的语音变动,从陆法言的《切韵》一直到宋代的《礼部韵略》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语音,所以本书的编撰原则则是“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它的分类和王文郁、刘渊的《平水韵》有较大的不同。《洪武正韵》所平分平、上、去各廿二部,就跟元人周德清编著的《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十分相似。但《中原音韵》用于北曲速成,而非正式韵书,而且自洪武开始禁止使用。因为《中原》一书音节皆取自语言变化较大的中原官话。正宗得到明朝官方认定的只有《洪武正韵》,《中原音韵》当时只被民间认定为曲韵。《洪武正韵》也是韵书革命的一种重要著作,对研究元明时代官话的实际读音具有重要价值。文字义训则根据毛晃父子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它把韵分成平、上、去三声各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从平声不分阴阳,列有入声和保存全浊声母三点看,它参杂了南方方音,不尽合于当时的“中原雅音”。

请注意,得到明朝官方认定的只有《洪武正韵》,这个是朱天子朱元璋钦定的,《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西元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大明朝平水韵是科举官方韵书的依据何在:lol。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佩文诗韵的成书时间,佩文诗韵》和《佩文韵府》都是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到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期间编辑成书。《佩文诗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共106韵10235字。在佩文诗韵成书四十多年之后,乾隆皇帝才开始复考诗赋:lol




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说韵书多得数不胜数,若兰绝无意于否定格律诗和平水韵,事实上平水韵就是延续切韵,唐韵,广韵而来的,跟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得到了比较广泛使用的一部简略诗韵【这部诗韵的实质是礼部韵略】,但却对刻意抬高格律诗和平水韵的历史价值之猫论确实是极度反感,中国诗学和音韵学在某些人的手中成了可以随意拿捏的玩意了:lol

27#
发表于 2014-6-19 01:12: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6-21 01:53 编辑
若兰 发表于 2014-5-31 23:20
从古诗库中,我们可以查阅一下隋朝几位诗人的诗歌,如江总、陈子良、孔绍安、孙万寿、杨素、卢思道 ...


第七章 律诗之进展

“律诗”称“近体诗”,又称“今体诗”,盖与“古体”为对待名词;萌蘖于齐、梁,而大成于唐之沈(佺期)、宋(之问)。其体严对偶,拘平仄,有一定之法式,不可或逾。有谐协之音,与整齐之美,于诗歌为一变革;而不善者为之,往往流于平板庸腐;此其得失利病之大较也。

“永明体”为律诗之雏形
  世称“永明(齐武帝年号)文学”,应用四声八病之说,以制诗歌;而竟陵王子良(武帝子)实为提奖。所谓“竟陵八友”(萧衍、王融、谢朓、任昉、陆倕、范云、萧琛),多数研钻声律,而尤以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王融(字元长,琅琊临沂人)世为甚。《南齐书·陆厥传》称:“约等文(当时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此体之兴,据钟嵘称:“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辨;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诗品》)嵘虽持反对之论,而当时风气所趋,终于造成新局。王、沈之作,虽尚不能称为后来之所谓“律诗”,而已规模略具;例如王融之《萧谘议西上夜集》);

徘徊将所爱,惜别在河梁。
衿袖三春隔,江山千里长。
寸心无远近,边地有风霜。
勉哉勤岁暮,敬矣事容光。
山中殊未怿,杜若空自芳。


平仄对偶,皆渐趋严谨;所异于“律诗”者,惟多至十句,及“失黏格”耳。

句律在梁朝之发展
  梁武帝(萧衍)虽不遵用四声(帝问周捨曰:“何谓四声?”捨曰:“天子圣哲是也。”),而笃好文学;其子简文帝、元帝,皆喜为轻艳之词,当时号为“宫体”;而精研律切,俨然律体之先。如简文《折杨柳》,五言八句,其中“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直“律诗”之佳联。嗣是何逊(字仲言,东海剡人)、吴均(字叔痒,吴兴人)、王筠(字元礼,琅琊临沂人)、柳恽、庾肩吾之徒,莫不闻风兴起,争为啴缓。逊诗尤近唐人律体。如所作《慈姥矶》: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几与初唐人格调无殊。齐代阴铿(字子坚),与逊齐名;杜甫所谓“颇学阴何苦用心”,可想见其句律之精警。此外如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张正见(字见颐,清河东武城人)、徐陵(字孝穆,东海剡人),及北周之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肩吾子)、王褒(字子渊,琅琊临沂人),隋之薛道衡(字元聊,河东汾阴人)、虞世基(字茂世,会稽馀姚人)等,皆为“律诗”进展历程中之主要人物;而以庾信为之魁;杜甫称之曰:“清新庾开府”,又曰:“庾信文章老更成。”结齐梁新体之局,而下开唐人律诗之盛,庾信为承先启后之诗杰矣。兹录咏怀一首为例:

萧条亭障远,悽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初唐对法理论促成律诗之建立
  唐初承陈隋旧习,旋有“上官体”与“四杰体”之产生。上官仪(字游龙,陕州陕人)为诗,绮错婉媚,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仪标“六对”之说,所谓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说详《诗苑类格》,引见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其女孙婉儿继之,对法益精,因以促成“律诗”之建立。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杨炯(华阴人)、卢照邻(字升之,范阳人)、骆宾王(义乌人),号“初唐四杰”,王世贞称其“词旨华丽,固缘陈隋之遗;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艺苑危言》)。宾王有《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兴寄遥深,属对工切。盖律诗至此,已渐臻成熟之境,风骨亦视齐梁为高矣。

律诗之正式成立
  迨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出,承沈约、庾信之馀波,“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全唐诗话》),而律诗乃正式成立。独孤及称之曰:“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始备。”沈宋之外,又辅之以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学者宗之,而律诗遂风靡一世矣。兹举沈、宋诗各一首以示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度大庾岭》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

从龙榆生的研究和古诗库中的比对阅读看的话,格律诗在初唐后期或中唐前期【公元七百年左右】正式提出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但成熟及其发展应是在杜甫及其之后。。。

姓名:沈佺期(字云卿)
生卒:约656年-约714或715年

姓名:宋之问
生卒:约650~656年间-约712~713年间 

姓名:杜审言
生卒:约645年-708年 

28#
发表于 2014-6-20 17:36:02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01:14:55 | 只看该作者

曹老师真是谦虚,若兰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老师批评指正为盼,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05:16 , Processed in 0.352193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