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与义不可得兼,舍声而取义者也》是大中华坛绝谷野樵的一个帖子,其帖曰:
声与义不可得兼,舍声而取义者也 近日闻唐山打人案,心有所感,题诗一首。然诗中有犯孤平句,却无好句替代,权衡利弊,还是以义为先也。观前人诗作,犯孤平者亦时有所见,何须耿耿于怀也。
闻唐山打人案有感 恶汉嚣张挥泰拳,女孩喋血卧唐山。 神州早已群情涌,网络更加义愤填。按:此孤平句 数日追逃人到案,万民声讨怒冲天。 还希深究刨根底,揪出后台社稷安。按:此孤平句
为免繁复,简批曰:
樵老头这首对句两犯孤平的确不该,又不是改无无改,却‘’观前人诗作,犯孤平者亦时有所见‘’是不知诗律愈后而愈严。
所谓孤平句,赵执信直言其是古风句,近体按出宽对严的原则对句是不允许用古风句的,一但用了即落格诗去了。
更加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有尤为、尤其,尤即是更加之意。即如义愤亦有公愤、民愤、怀愤等可替而避免孤平。
社稷的同义词按先平后仄则有天下、华夏可替,社稷、天下、华夏均泛称国家,或者说泛指中华之国家。
诗之不精,思之不精也,所谓‘声与义不可得兼,舍声而取义者也’纯属懒人逻辑,野樵自惰倒也罢了,还大言不惭说什么‘观前人诗作,犯孤平者亦时有所见,何须耿耿于怀也。’就是误己误人了,当斥之。
至于孤平句为何会是古风句的道理也没多复杂的,按律句的准则无论是正格律句还是拗而仍律的变格律句、甚至是准律句都必须保持连平,连平的作用即稳顺声势,此是符合律诗最原始的定义的,即【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沉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放言孤平句为小拗是不知律句或句律之律为何物,尤不知稳顺声势是作什么用的了。
声律之学日臻完备而借口唐人有例或前人有例而放纵自己,是不知声律之学亦不知律者乃法也,罔顾法规,误导后学,亦当斥也。
按:所谓出宽对严,近体的出句允许一定比的古风句,出句犯孤平应可不论,符合王渔洋的凡双句云云之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