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朝隋唐诗歌格律、体式演进问题及其研究进展》读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14 20:2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3-2-14 21:13 编辑

     《六朝隋唐诗歌格律、体式演进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是当代学者葛晓音先生的一篇学术论文,文中所涉甚多,其旨在研究从六朝到隋、唐的诗歌格律和体式演进问题及其研究进展问题,当时写了一点读书笔记,因某些原因而未加整理,现重新整理如下

     从文中所论中能比较清晰地看出汉语诗律从汉魏古体到近体的演变进程,大略是汉魏古体--永明体--大同体--齐梁体--初唐体【拈二】--近体,其中齐梁体是初唐人对于大同之后诗律的审视和总结,有唐一代及五代有着意仿古的现象,不仅私下写作仿古连科考也着意仿古。

     以五、七齐言而论,诗体分类按声律分则大略是汉魏古体【古调】、新体【永明、齐梁】、初唐体、近体,至于乐府则又有新旧之分。


      在声律上,齐梁体承继着大同体已走向了二四异声,但却还没到初唐拈二的程度,故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拗粘和拗对及三平尾的现象;初唐体仅论及到了前面拈二而实际上是没有论及后三的,可能允许三仄尾和三平尾,但其毕竟承继大同二四异声而来,故除了前人普遍接受的平平仄平仄句式外,失替原则上应是不允许的--尤其是在对句上,故其句中律化程度相对较高,有些甚至能基本吻合初唐的拈二及后来的律诗。沈宋的廻忌声病、约句准篇则更进一步规范了汉语诗律而被称为律诗,其句式声律也被后世奉为律句而创作和校检前人诗律的参照标准。

     我们只有明晰汉语诗律的基本进程和诗体的大致分类才不至陷入非此即彼两分法的简单化思维怪圈中模糊甚至是糊涂而论。

     关于拗粘和拗对,王力先生称其是齐梁体的特征,其中的粘王力已经明确了是狭义上的粘,这个粘所指的是联与联之间的关系,以广义粘去怼狭义粘的所有论调均不足取;所谓拗对即是后人所说的对式律,即一联之中的出句和对句是前二的平对平、仄对仄,而两句平仄相对的则称为粘式律,粘式律应是源自于初唐元兢的拈二【换头】,粘式律仍被后来的近体所用,对式律则被弃,粘式律和对式律普遍用于分析初唐及其以前的永明体、齐梁体之类。

      关于格诗和半格诗,考察白氏文集及后人所论可见的是介于汉魏古体和近体间的一种或一类诗体,其不仅表现在押韵上的非一韵到底,还表现于声律上拗粘、拗对、三仄尾、三平尾及失替,同时还表现于对仗上的非对仗特征,故百度对于格诗的释义应是较准确的【格诗,读音是gé shī,汉语词语,意思是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或称半格诗。】,举例如下如下

和裴侍中南园静兴见示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池馆清且幽,高怀亦如此。
有时帘动风,尽日桥照水。
静将鹤为伴,闲与云相似。
何必学留侯,崎岖觅松子。

览镜喜老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朝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
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
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
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生多时。
不老即须夭,不夭即须衰。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
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我今欠六岁,多幸或庶几。
倘得及此限,何羡荣启期。当喜不当叹,更倾酒一卮。


以下则是摘自于清人赵执信的《声调谱》:

闲居自题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
竹径绕荷池,萦回百馀步。
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
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趣。
吾庐在其上,偃卧朝复暮。
洛下安一居,山中亦慵去。
时逢过客爱,问是谁家住。
此是白家翁,闭门终老处。

洛阳有愚叟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洛阳有愚叟,白黑无分别。
浪迹虽似狂,谋身亦不拙。
点检盘中饭,非精亦非粝。
点检身上衣,无馀亦无阙。
天时方得所,不寒复不热。
体气正调和,不饥仍不渴。
闲将酒壶出,醉向人家歇。
野食或烹鲜,寓眠多拥褐。
抱琴荣启乐,荷锸刘伶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半格诗

  小阁闲坐【白居易】

  阁前竹萧萧【第五字平】,阁下水潺潺【律句】。拂簟巻帘坐,清风生其间【五平字】。静闻新蝉鸣,逺见飞鸟【可平○惟此诗此字以独仄见律】还【此以上古体】。但有巾挂壁【第古字仄○古句】,而无客叩闗。二疏返故里【第五字仄】,四老归旧山【古句】。吾亦适所愿【第五字仄】,求闲而得闲【后六句齐梁○第二字上下粘,末字上下谐】。

     余不举。
     所谓格诗应是王力先生所论的入律的古风、古风式的律诗和半古风律及古风式用韵诗体、格的前人之统称,理论上应厘清诗律的进程才不至于把上述诗体、格也盲目划入所谓的近体变体中去,道理很简单,近体是哪么严格,汉语诗律是个前进的进程而决无向后退之理,即便求正容变也不可能任意无度而把某些明显具有古风特征的诗体简单粗暴地说成是近体的变体,否则于后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变体并不是不可谈,要谈就先要弄明白变体一词的含义,所谓变体即改变原来的体式,体式一但被改变了就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原体式了,例如三句半是绝句的变体,其已经是属于杂体诗了,再说三句半也是绝句的话则就是太扯蛋了,其余道理类同,因为古人所论的变体甚多,将另文论述。

      读葛晓音先生的《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及《论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和意义》两篇文论可知古人云所谓格律者实是格调与声律,这与古代诗话言格者均指格调是相符的,清·赵翼《瓯北诗话·七言律》:“沉宋诸人,益讲求声病,於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格律若只说格是格式、律是声律的话可能失之偏颇,加之于格调则就更全面了,至于某些人说格律诗是格诗和律诗的合称就真是扯得没点谱了。
      古人或有体、格不甚分明处,所谓变体总有语意不明概念含糊之嫌,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如体是体式、体制,格只是格式,哪么若体式、体制并无改变如五、七言八句仍是八句,是否言变体不若言‘变格’更为精准、科学呢?其实肯去查字典的话很容易就能明白体与格的字义区别,体所指的是整体性,如人之含骨肉肌肤气血等,而格所指的是局部性,如人之骨格是包含在身体之中的,可见格的内涵在形式方面是远远小于体的,王力先生在《诗律余论》中便做得很好,体之下分正格和变格,这样就不会再令人怀疑体与格是等同之义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20:2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3-2-14 20:39 编辑

别范安成诗/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奉和山池诗 /徐陵
罗浮无定所。郁岛屡迁移。不觉因风雨。何时入后池。
楼台非一势。临翫自多奇。云生对户石。猨挂入櫩枝。
庾信
北阙临玄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策,大火炼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隋薛道衡
上圣家寰字,威略振边陲。八维穷眺览,千里曳旌旗。
驾鼋临碧海,控骥践瑶池。曲浦腾烟雾,深浪骇鲸螭。

陈子昂
微月生(一作出)西海,幽阳始代(一作化)升。圆光正(一作恰)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徵。

王维
侍从有邹枚,琼筵就水开。
言陪柏梁宴,新下(一作自)建章来。
对酒山河满,移舟草树回。
天文同丽日,驻景惜行杯。

姑举几首五言八句供考察声律之渐变,当然,若以沈约也有非常接近近体的诗【如登北固楼】去怼的话则可不讨论,因为这只是为数不多的一种暗合现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5-1-4 23:05 , Processed in 0.198017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