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4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教的功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 20:5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曹杜荣 于 2014-7-2 09:16 编辑


诗教的功能
曹杜荣
      21世纪初叶的中国,正处在世界风云激荡中崛起的历史关头。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今天中国人最关心的话题。十多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诗教,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又一次凸现在我们面前。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人们接受诗教,尤其是从小接受诗教,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恢复和发扬我国诗教的好传统,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当今时代的内涵,实在是中华民族的千秋要务。
      诗教具有启蒙、立德、启智、燃情、酿美、传承、创新、备考等功能,是教育青少年的良方。
一  启蒙的首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大国,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教孩子吟诵传统的优秀诗歌,至今依然是家长、教师进行启蒙教育的首选。
      著名儿童文学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重印记,带来一种节奏。”[1]少年时代是一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诗中充满智慧和灵性的东西恰好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最能够体会和理解的。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南开大学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说:“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古诗?这观念并不正确。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诗歌中所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2]教孩子吟诵传统的优秀诗歌,家长和老师多用以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但后来他们发现,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大大提高,文明素质也在提升。究其原因,是孩子在诗中汲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苏东坡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家、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垫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在我看来,这是现代中国学生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当然大多数学生终其一生也不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研究者,但少年时对古诗文经典的熟练诵读,以及成年后对这些诵读的反复重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3]许多白发老人在回忆学有所成的经历时,都忘不了儿时熟背的“锄禾日当午”、“慈母手中线”等诗句。所以,诗教所要做的,与其说是让诗歌重新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倒不如说是让诗歌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小聆听真善美的诗行,进而放飞青春的理想。
二  立德的神力
      我国的优秀诗歌,融会了历代文人的智慧、胸怀和风骨,凝结了前人对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历练,是孕育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深厚土壤,是人们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砥砺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操守的精神食粮。从历史的经验和诗教实践情况看,诗歌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构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而诗教在这方面具有神奇的力量。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梁东在《诗教,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指出:“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立与古典文明与民族思想文化的亲和联系,构筑学生一生的文化珍藏和精神家园,生成求真、向善、唯美的良好精神境界,达到‘以诗魂铸灵魂,以诗品塑人品’的目的,是我们诗教人的天职。”[4]
诗教立德,似有神助,关键在于内化。它潜移默化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养成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爱心习惯,从而在学诗过程中促成道德情感的内化。这个过程是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的动力机制。自律,是指理性加激情而达到道德情感的升华。人生的追求建立在道德准绳基础上的自我价值取向,较之单纯被要求、被约束,其效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相当多的学校总是把学生当成被塑造者,以远离学生实际的、抽象乏味的大道理对学生说教,常常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视”的现象,使德育实效大打折扣。品德不全是教出来的,更多是靠感化养成的。促进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最可靠的外部力量是富有道德感染力的环境。诗教养心种德,不是我说你听,而是在读诗和写诗的同时融入自我,让受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理解道德观念,进而自觉养成好的习惯。
      2007年12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召开的全国诗教经验交流现场会,有一份题为“以诗育人,拯救灵魂”的材料,讲的是哈尔滨监狱“大墙诗教”改造罪犯的事,他们出版期刊《丑石》,与西北、华北、中南、西南、华东各地多所监狱形成互动网络,拯救灵魂的事迹真切感人。诗教可以使“顽石”开窍,更不用说在青少年德育中所起的作用了。
三  启智的钥匙
      开发智力的办法很多,诗教便是一把开启智力之门的钥匙。
      在希腊文里“诗人”即“创造者”,那么“诗”就是“创造”的意思。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提出了“诗性智慧”的概念,认为诗性智慧是原始人类“最初的智慧”,是一种创造的智慧,诗性思维具有原创性。作为原创性的思维活动,诗性思维通过直觉、顿悟和想象,开创了包括科学和艺术在内的广袤的智力空间。诗性思维能使人聪颖,使人茅塞顿开,进而敏锐地观察和感悟客观事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诗教委员会主任杨叔子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兴于诗”》中说:“智,最要紧的是思维的原创性,而诗恰恰是启迪、开拓、发展原创性思维的极为重要的手段。”[5]古往今来许多卓越的诗人,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触类旁通,成为出色的数学、物理、医学、水利、法律、教育等方面的专家,便是诗性思维启迪心智的例证。
      诗性思维是形象思维而非逻辑思维,但科学工作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国家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
      智力得以成功开启的人,思维常处在活泼自由的状态中。优秀诗歌的境界,最接近灵性与自由。而诗教,尤其是校园诗教,可以使处在脑力最佳开发阶段的孩子们,在学诗的快乐和激动中接受原创性思维能力的开发。我国的优秀诗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部分。它的意境,特别是带有“本民族基因”的深厚情感,很能潜移默化地打动人心、开启心智。从小通过优秀诗歌传统熏陶的青少年,不管他们日后学文学理还是学其它,都将大有好处。
四  燃情的火种
      读遍古今诗,满纸都是情。无论有多少流派,多少风格,只要是诗歌,全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作者笔下,或朋友情,或家国爱,或乡亲谊,或男女恋,或感悟生活,或流连山水……是诗歌,总关情。诗歌是作者内心的表白,是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抒情的艺术。
      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在于人有理性和智慧,还在于人富有情感。人无情就冷漠,就索然寡味。当今社会,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人感情冷漠,消极处世。如何点燃青少年的真情之火,让他们拒绝无情与冷漠,让世间充满爱心与感动,无疑是影响我们民族精神气质传承的迫切课题。
      诗教要引导人学诗、用诗、写诗,其过程都与“情”打交道。诗歌中的情感,在诗教过程中会内化为学诗的人的情愫。所以说,诗教是燃情的火种。
      经诗教火种点燃的感情之火,往往经久不灭,甚至能终生燃烧。比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我们今天读来,似乎还能穿越时空隧道,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声。又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追求真理的执著之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对祖国民族的忠贞之情,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热爱祖国山河的激动之情等等,用以教育学生,定能上口入脑,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进而溶入血脉,植入筋骨,注入灵魂,渗透到生命深处。如果不珍惜中华诗歌的优秀传统,冷落诗教,终将冷却我们中华民族鲜活的热情,冷却我们中华民族激荡的血液。
五  酿美的渠道
      美育,是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艺术兴趣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于人性的完美、人格的健全、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美育都显得非常重要。以往,如此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中小学中主要由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来承担。由于升学指挥棒效应和部分学校领导人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常被边缘化。若有诗教加盟,忽视美育的现状将大为改观。
      无情,不是诗;无美,也不是诗。美,就是和谐;不美,就是粗陋,就是低级趣味。作为传承华夏文明真善美的重要载体,中国诗歌充满了美——内容美、意象美、意境美、词藻美、音乐美、风格美等等。就风格美而言,又包括雄浑美、豪放美、婉约美、含蓄美、朦胧美、飘逸美、典雅美、质朴美、淡雅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优秀诗歌是审美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诗教,就是引美泉入心灵的最佳渠道,就是用优美的诗泉去荡涤浊心,让受教育者感受情绪的愉悦和生命的激情,从而达到一种自由的审美境界。
      读诗使人灵秀。与诗相伴,温馨常在。像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舒婷的“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等等体现自然美或人情美的诗句,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不经意地走进自然,热爱人生,投进美的怀抱,同时提高审美情趣。无论是李白的飘逸还是杜甫的沉郁,无论是苏轼的大气磅礴还是柳永的浅酌低唱,只要是优秀诗作,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较之空洞的说教,要生动活泼得多,要具体形象得多,要富有感染力得多。
六  传承的需要
      诗教能帮助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指出:“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对于诗教活动开展的意义,估计得高一些也不过分。”[6]
      用优秀的诗歌教育人的中华诗教,通过诵诗、背诗、用诗、写诗等活动,让炎黄子孙沐浴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温馨之中,从而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使一个个中国人不仅有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外表,而且具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屈原,不知道有唐诗、宋词,对“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其文明载体的中华优秀诗歌沉积了民族精神的魂与灵。习诗,确实是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有效做法。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不惜千金买宝刀,碧血貂裘也堪豪”的秋瑾,这些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舍身爱国的精神,足于在学子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甚至化作终生前进的动力并用以激励后代子孙。
七  创新的起点
      创新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创造性追求,而追求能否成功,想象力是个关键。想象是一种追忆、组织、再造和创新内心表象的心理机能。诗人正是凭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才创作出那么多精美的诗歌。引导人们学诗的诗教,从这个角度说,就是引导人们学习诗人的创新精神,使自己插上并张开想象的双翼。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作者在诗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想象,既是诗歌创作的翅膀,也是诗歌鉴赏的触媒。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充斥着政治化的说教,重复着机械化的钟摆式的训练,泯灭了学生的诗意,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性。如在语文教学中引进诗教,情况将大不一样。诗歌的创作过程是诗人想象创意的旅行,诗歌作品是追求个性、放飞理想、创设情境的产物,诗教则可利用诗歌的“暗示性”、想象力、对比手法和通感艺术等等刺激学生的心灵,使之在美与情的熏陶中萌生“我也来试一试”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校园诗教不仅要求学生阅读诗歌,还引导学生从事诗歌创作,启发学生在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之间寻找联系,让他们用诗行抒发自己对时代和生活的感悟,让原本纯真的心灵在写诗过程中自由地舞蹈,从而改善思维品质,激活想象灵性,培养创新能力。
八  备考的利器
      自本世纪初第十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吹响振兴诗教的号角以来,不少中小学兴诗重教化,大江南北盛开校园诗教之花,但发展极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校园诗教宣传不力,致使不少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学校校长至今仍不了解诗教为何事;其次是有些学校把诗教和备考对立起来,把诗教列为毕业班的“禁区”,只允许在非毕业班的课外活动时段搞诗教。
      只要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还在转,中学校园就不得不为统考让路。面对当今高考、中考的激烈竞争,各中学多从争夺优质生源、聘用优秀教师、更新教学设备等方面下功夫,而这些努力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面对录取到校的素质参差的学生,各校都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加工能力”,以求实现“低进高出”的目标。于是,校园诗教就只好靠边站了。这种做法,似乎无可厚非,但对校园诗教在备考方面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
      笔者从事校园诗教多年,实践证明诗教能使学生在校受惠而终生得益。诗教作用久远,但并非不关统考痛痒。扎扎实实地搞好校园诗教,对备考的学生有百利而无一弊。诗教,本来就是学生备考的利器。
      高考、中考的语文试题,有诗歌名句积累方面的题型,有诗歌鉴赏题型,有对联题型,有仿写题型,作文也在呼唤诗意,这些都和校园诗教的内容密切相关。历年来,统考中的高分作文,都是很有“诗意”的文章。参与评卷的老师对“诗意”作文的青睐,更是心照不宣。积极参与诗教活动的学生写起文章来,引用诗歌名句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文采斐然,与未接触诗教的考生的文章对比,层次高下是显而易见的。开展诗教活动,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上去了,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了,对提高其它学科的成绩也不无帮助。
      比如广东省中山市一所镇办的小榄中学,在市属中学不断扩招的情况下,生源素质每况愈下,他们选择了诗教,开设诗教课程,评选背诗标兵等。2007年高考,该校考生中的50名背诗标兵全都考上本科,其中10人考上重点大学,文科第一名和理科第一名都是背诗标兵;同年中考,该校70位背诗标兵有66人考上重点线,平均成绩超过市重点中学分数线82分,全市语文第一名、政治第一名、物理第一名均由背诗标兵获得。
      事实表明,备考与诗教的关系是密切的,看似一“张”一“弛”,实际上是“双赢”。备考不但不能让“诗教止步”,相反,还要调整方向跨大步伐。
      以上从启蒙、立德、启智、燃情、酿美、传承、创新、备考八个方面阐述了诗教的功能,但诗教的作用不止这些。单就校园诗教而言,它还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在当代,发挥诗教的特有功能,以优秀的诗歌教育人,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深刻的人文意义,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教育事业的返本开新之路。



[1] 引自200424人民日报。

[2] 引自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儿童国学经典导读》。

[3] 引自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儿童国学经典导读》。

[4] 引自中华诗词学会办公室编的内部交流刊物《中华诗词学会通讯》2007年第4期。

[5] 引自中华诗词学会办公室编的内部交流刊物《中华诗词学会通讯》2007年第4期。

[6] 引自中华诗词学会办公室编的内部交流刊物《中华诗词学会通讯》2007年第4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发表于 2014-7-1 21:02:4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师力作,得益多多;

排版上要是分朗些就更好了
3#
发表于 2014-7-2 07:25:40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7-2 08:04:24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09:18:26 | 只看该作者
若兰 发表于 2014-7-1 21:02
学习老师力作,得益多多;

排版上要是分朗些就更好了

谢谢您提出的意见,排版已作调整。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09:18:41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09:18:52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7-2 10:53:51 | 只看该作者
明白如话的好文,诗教工作任重道远,大家一起努力,为曹老师的诗教和梅州诗词之市加油喝彩!
9#
发表于 2014-7-2 12:31:12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36:58 | 只看该作者
秋歌 发表于 2014-7-2 10:53
明白如话的好文,诗教工作任重道远,大家一起努力,为曹老师的诗教和梅州诗词之市加油喝彩!

谢谢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0:22 , Processed in 0.341319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