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5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点评“第二届百诗百联”获奖诗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7 18:3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11-7 17:23 编辑

点评“第二届百诗百联”获奖诗词一二三等奖
写在前面:
     对于比赛,获不获奖,不是作者说了算的,而是评委说了算,作品的好坏,对于作者来说,都不丢脸。无论是垃圾,还是佳作,获奖作者都是无罪的。拒绝任何恶意的评论,尤其是攻击人身的评论。
     每年的百诗百联比赛,都带来骂声一片,产生这样的原因,只因为获奖作品难以服众。从初评到复评,再到终评,都有不少佳作落选。甚至有评委把变格、拗体等当作出律处理而直接淘汰作品的。还有的人评委,看见自己不喜欢的风格,就要求直接“打入冷宫”的。诗无达诂,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提条件是必须是仁者或智者。若本非仁者智者,谈什么见仁见智都是空话。拿诗来说,要去肯定或否定别人的作品,最起码要需要懂诗,对诗的一些最起码的常识,应该懂,否则就是业余的评专业的,终究只是笑柄而已。(当然,也许我的评论,也只是个笑柄而已)
    以下评论,乃一己之言,不一定正确,可供参考!至于读者的争论,我不作任何辩解。
    另,本打算隐去作者姓名的,但这样是对作者不尊重的。再三思考,砸的是诗,又不是攻击人,应该附上作者姓名,特此说明!

一等奖:(3名)
戴寿泉
清平乐·抗洪   
江涛卷雪,疑是银河决。浪拍云天堤欲裂,惊悸半轮新月。
中流水急涡旋,小舟子夜无眠。安抚狂澜睡了,万家灯火依然。
孤狼点评:
       意象,必须为意境服务,这是个常识。若脱离了意境,所选的意象(或物象),就成为了闲笔,就是浪费。一首好的作品,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字词上,都是统一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格调的统一。因此,物像是不能乱选的,虽然有的物象是的确存在的,但不一定真能入诗入词。这就需要抓住事物最特殊的一面来下笔,也就是说,你所选的物象,是需要和主题相称的。比如此词,题目为“抗洪”,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洪水滔天,最明显的就是一个“洪”字。而起句“江涛卷雪”,是多么耀眼的色彩,这是在写洪水吗?洪水能卷雪不错,可用在此词中适合吗?至少,我觉得不适合。观整个上片,谁看出是在写洪水吗?再说下片,是在抗洪吗?到是一个弄潮儿的形象。若把题目去掉,换为“弄潮儿”,也许更加切题。调侃一下,改改题目,改成“抗清”,才切上面。由此可见,评委欣赏水平的确了得。在我看来,此获第一的词,还不如去年的第一。另,上下片的格调,也不统一。上片大气磅礴,下片难以承接。
花边消息:
据作者讲,原题为“乘渔舟动员被困居民撤离”,“抗洪”的题目,是书法家认为题太长不便书写而勉强改的。可见组办方对作者的不尊重,也可见所修改题目的人的业余。题目是短了,却让全词大打折扣。


沈旭娜()
鹧鸪天·夜读女孩
灯火长衢近岁时,红衣旧帽坐街墀。圆珠笔正沙沙写,爆米花香薄薄吹。    呵手冻,借光微。小城雨雪莫相催。容她写到春风起,梦想飞如彩蝶儿。
孤狼点评:
此词格调与题目相称,着实可爱。因为不常用字入词,避免了淡白。这样题材的词,多以巧取。小事情体现大爱。词虽优秀,但缺乏大气象。在我看来,顶多能获个优秀。


闫海清
春游扬州瘦西湖            
画艇轻摇荡彩霞,也摇春梦到天涯。
东风不耐西湖瘦,一夜吹肥两岸花。
孤狼点评:
此诗在“瘦”字上作文章,恰是出彩之处。“两岸”一笔两用,用得经济,也是此诗的关键所在。转结的确不错。


二等奖(6名)
黄爱华
咏史绝句·项羽
自古纷纭说项公,愚顽不肯过江东。
果真收拾从头起,多少生灵涂炭中。
孤狼点评:
多用熟典而成,以新而取,评论深刻入理,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确为难得佳作,让人信服。


伊淑华()
谒文天祥纪念馆
城郭东风逐恨长,此间英物几沧桑。
敢将忧患平棋局,卒以头颅铸剑芒。
大野犹垂星熠熠,中原未掩气堂堂。
愁人应是春无限,血色鹃花沸夕阳。
孤狼点评:
此诗以旨取胜,以景结情手法尤为称道,不足之处在于偶有涩处,但并不影响全诗,见瘦硬痕迹。


卢泽宇
【仙吕·寄生草】盼郎归(代留守妇女作)
(说好的)端阳见,(又改为)七夕来。
(可怜我)一回一顿家乡菜,(你却)一天一个新鲜态,(欠下这)一生一世相思债。
(眼看着)中秋过了是年关,(再不来),就没半点良心在。
孤狼点评:
诗、词、曲,往往在“味”上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我们说的诗味,词味和曲味。曲往往以趣味见长,尤以家常入曲,不避俗语、口语,甚至不避骂语。此曲通俗易懂,全以留守妇女口吻说出,衬字多而不见冗繁,增加了曲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牢骚多,更显盼之切,确为曲中上品。


许大妹
秋日旅武汉
古郡楼前落叶翻,秋风应序下中原。
山从巴蜀云边瘦,水至吴江渡口浑。
草色不因新冷减,鸟声尽向软晴喧。
天心有意私荆楚,直使东湖碧到门。
孤狼点评:
此诗用韵为古声十三元,我虽然不反对这样的压韵,但并不提倡这样的压韵。虽然在古声中翻、原、浑、喧、门同在十三元,可在今天读来,完全不压韵。这样变化了读音的字入韵,古人多有批评,认为已经失去了压韵的意义。在创作中,个人觉得应该尽量避免这样读来“不压韵”的字入韵。但有不少诗人,以此为美,甚至有的人以此标榜懂古声韵。我觉得是个错误的审美倾向。任何文学艺术,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单就此诗来说,无论从技艺还是意境来看,只能算中上。另在一些字词的运用上,似和全诗疏阔的格调有所不互。律诗,能有至少一联精警为佳。


高怀柱
夏夜
天上星辰不动,草间虫语时送。
守田人在溪边,枕着瓜香入梦。
孤狼点评:
这是一首六言绝句,全诗语淡格高,浅显而不失意趣。


杜丽霞()  
卜算子·秋思
长立小桥边,人共秋光瘦。去岁黄花独自开,摇落清霜后。
淡淡眼前风,知否情依旧。也把青丝绕指间,结个相思扣。
孤狼点评:
若不能出新,就只能在工上下功夫。此词以意而取,以工见长,不足之处恰是缺少新意。

三等奖(9名)
梁恒道
崖门晚望
帝业今何在?停车一望之。
寒烟生远道,落日没空祠。
大岭连天小,高帆出海低。
苍茫千古意,四野幕云垂。
孤狼点评:
此诗初看似工,然仔细分析,在谋篇上多有不足,尤其没有收好尾。首联以问答而起,手法不错,为模仿宋之问《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一联而来。“望”是此诗谋篇的主线,一“望”引领全篇,后三联皆从“望”而来,感觉“望”的内容太多,尾没有收好。中二联对仗工整,以工见长,若第四联以议论而结,也许效果会更佳。亦或许减少“望”的内容,在第三联议论抒情,第四联以景而结。总体感觉更象是排律截断而得,似乎没有写完一样。


陈樵哥
鹧鸪天·访梅
扶醉来寻旧草堂,冻溪微响月微黄。朔风深积千门雪,一树遥浮十里香。
邻水石,友松篁,依稀疏影出篱墙。生来不是轻狂物,曲直横斜任品量!
孤狼点评:
历来写梅花的优秀作品太多,以出新为最贵。每每佳诗妙词,多有佳言妙语。词虽工,却缺少点睛之笔。全词中规中矩,多著陈语,若论高处,顶多能入优秀。


谢本皓
家的感觉
揖别柴门若许年,归来宅柳绿如烟。
似曾相识檐前燕,软语低声说半天。
孤狼点评:
初看此诗,不见妙处,然细细思量,却取胜与一个“真”字。起句以“别”入笔,拟写别之久;承句以“归”而写,“绿如烟”只因别太久,绿如烟,也在暗写诗人的心情,虽不是物是人非,但诗人的心境却被巧妙地融入到了此“绿”里。转句为点化“似曾相识燕归来”之陈句而来。此诗的“真”,主要体现在落句。“软语低声说半天”,可以说不妙而至妙。让人想到一个离家多年的男人,回家后孩子、老婆向其诉说的情景。诗思融情于景,淡而有味,颇耐咀嚼,确为优秀作品。


张洋
乡思
忽见他乡新燕飞,家山应是落梅时。
梦中一夜江南雨,春上梨花第几枝?
孤狼点评:
此诗用推及手法写成。忽见燕飞,让诗人猜想家乡应该是落梅的时候。落梅,是在写春天的到来。此时,正是江南烟雨、梨花开放之时。以问而结,是此诗妙处。以巧而取,但总体缺少几分气骨。


唐政夫
【正宫 叨叨令】农翁新叹
今秋又遂农家愿,华堂喜摆丰收宴。筵前一事叨多遍,操心不听儿孙劝。急煞人也么哥,急煞人也么哥,粮仓太小须重建!
孤狼点评:
曲写丰收,无多意境。当适合老干体评委的口味。


张士龙
早春农家院
冬云散尽碧空澄,慵懒春阳眼半睁。
荔树孕花风不扰,静听新笋拱泥声。(诗韵新编)
孤狼点评:
当我第一读新笋“拱”泥的时候,感觉“拱”字用得颇妙,但读多了这样的“拱”,却产生了审美疲劳。一“拱”佳,人人“拱”。全诗恰恰胜在“拱”字。


吕树棠
浣溪沙 负薪老妪
背负青天步履艰,风中白发护衰颜。夕晖将尽路漫漫。
大道无从寻健者,孑身谁可问秋安。一支筇杖叩苍山。
孤狼点评:
此词题写的,应该是一张在网络上被传的图片。在网络上,见题此图的人很多,在同题作品中,此词也算优秀的,尤其下片很不错,但总体感觉算不上上佳作品,传播正能量,应该是被评委看上的原因吧。


郭冶
卜算子 葫芦
一架荡悠悠,几个歪歪嘴。雨打风吹只不言,有事埋心底。
盛过老君丹,驮过金蝉体。结局无非刮作瓢,相伴唯清水。
孤狼点评:
词风清畅,格调高昂,带着调侃而不失讽味。对“盛过老君丹,驮过金蝉体”的葫芦,“结局无非刮作瓢”,无不带着惋惜与些许的不平。全词以“相伴唯清水”作结,此“清”字,可谓一字千金,为全词增色不少。是人的清,是水的清,也是心的清。因为和清水相伴,所以不着半点尘埃。与清水相伴,心更加坦然。回归真如,始得真趣。咏物而托人,借物以抒情,即离即合,不离不合,颇得咏物之法。带着调侃,增加了词的趣味性,不失为优秀作品。


滕士林
[正宫·转调货郎儿赞湘江边上的民工食堂(集曲)
[货郎儿](首五句)远离了豪华时尚,亲近了平民念想。炊烟一缕袅湘江,便引得四下里民工汉,尽来到这边厢。
[脱布衫]()汗巴巴、未脱工装,呼啦啦、涌进食堂。似一帮、饥兵上场,恰正好、补充能量。
[小梁州]()一碗家乡口味汤,先安抚了饥肠。再来杯小酒兴飞扬。边哼唱,跑调又何妨。
[幺篇]()说什么难调众口油盐酱,一勺亲情便调和了四水三湘。胃口好,心情畅。饱餐一顿,攒劲又奔忙。
[醉太平]()拾掇起家传本行,发扬这烹饪专长。食为天天不废厨房,舌尖上牵动着家国盛昌。莫炫那挥金食玉豪奢状,莫忘了这宏基大业谁开创,想一想这急难险重又谁扛?因此上好饭菜农工共享。
[货郎儿](末句)农工共享,共享小康,莫负了这亿万中华钢脊梁!
孤狼点评:
货郎儿,由宋、元时期“叫声”发展而成的一种歌曲和说唱艺术。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武林旧事》)。宋、元以来,来往于城乡贩卖日用杂物和儿童玩具的挑担小贩,称为货郎儿。他们沿途敲锣摇鼓,唱着物品的名称以招徕顾客,其所唱的腔调不断被加工定型而称为货郎儿或货郎太平歌、转调货郎儿等。转调货郎儿,除第一段为货郎儿本调外,其他各个段穿插其他不同曲牌的曲组合成套,构成北曲少见的转调集曲的结构形式。以上“赞湘江边上的民工食堂”的集曲,是由六支曲子集成。第一段[货郎儿](首五句),主要围绕题目中“江边”二字着手,以“远离”二字引出。第二转为[脱布衫,写民工未脱工装,就先进食堂的情况。第三转[小梁州,写民工用餐的情况。第四转[幺篇,写民工用餐的感慨。第五转[醉太平,写食堂员工。最后以[货郎儿末句收束。此曲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观察的仔细,把民工用餐的情景,心里等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穿插的每个曲牌,从曲牌名上,就能看出作者的精心安排,不可谓不巧。此集曲明白如话,带着平民底色,多口语,俗语写成,传播正能量,而得散曲味,是一首很很成功的集曲。(说明,由于对曲研究较少,对一些专有名词的叫法,也许有误,特此说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发表于 2013-11-8 11:18:19 | 只看该作者
嗯,孤狼的点评的确是比较到位的,这也能让我们这些初习者有了更多的感悟;

卷雪句,卷雪,应该是比喻白浪涛涛吧,但用在这。。。

谢谢转介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3:09:12 | 只看该作者
卷雪句与题头不吻合,也可能跟评委们改了题头有关!许大妹
秋日旅武汉 中的“混”韵也确实不妥。这也提示我们不能死用平水韵。(与时俱进)
我比较喜欢高怀柱
夏夜
天上星辰不动,草间虫语时送。
守田人在溪边,枕着瓜香入梦。
4#
发表于 2013-11-8 13:3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燕子 于 2013-11-8 14:27 编辑

点评的真好!有例,有据,有观点,有知识,有见地!:victory::victory::victory::handshake:victory::victory:我喜欢

卜算子·秋思
长立小桥边,人共秋光瘦。去岁黄花独自开,摇落清霜后。
淡淡眼前风,知否情依旧。也把青丝绕指间,结个相思扣。

一等奖确实不咋的,二等奖过得去,三等奖有俗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3:56:07 | 只看该作者
这匹狼74年出生,云南人、青年才俊!
6#
发表于 2013-11-8 18:4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3-11-8 20:12 编辑
满园香茶行 发表于 2013-11-8 13:56
这匹狼74年出生,云南人、青年才俊!


这匹狼的诗评的确有见地,但他自己的诗却也少见人称道,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鉴赏力与创造力并不是成正比的,相佛容易割佛难啊;
这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也许就是文人相轻的老问题,眼高手低往往是文人的通病,看待获奖作品我们总是能找到点什么毛病,而自己却又往往喜欢自我陶醉而不自知,是故,批评变得特别重要,也许,握握手,送送花,恭维几句可以让我们笑逐颜开甚至于麻醉了我们的神经,但是,它却不能让我们取得应有的进步,诗社,需要一个怎样的批评环境,我们该如何看待批评与自我批评。。。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20:25:00 | 只看该作者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3-11-8 18:49
这匹狼的诗评的确有见地,但他自己的诗却也少见人称道,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鉴赏力与创造力并不是成正比 ...

略看了几首他的诗,文字浅白,内涵颇深。但要引起大家的共鸣估计要好多时间才能突破这个瓶颈吧,毕竟还年轻,人生经验不是很够。网上有不少人的诗词都处于频临瓶颈的地步,但要突破何其难!说白了诗的内涵要能达到引起大家共鸣并能朗朗上口供人传唱,那就不得了!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件事,我发现山人老师和诗社的一些诗友很喜欢用赊字做韵脚,平水韵赊和家、花等同一韵脚,但用普通话来念she(赊)就跟花、家、不一起的韵了。看来你们是用客家话念,这也是客家话与古音相近的又一个明证。我喜欢用普通话念,所以就觉得赊有点别扭。呵呵,顺便说说....祝周末愉快!
8#
发表于 2013-11-8 22:3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3-11-9 03:38 编辑
满园香茶行 发表于 2013-11-8 20:25
略看了几首他的诗,文字浅白,内涵颇深。但要引起大家的共鸣估计要好多时间才能突破这个瓶颈吧,毕竟还年 ...


诗词的押韵,无非就是为了音读的和谐;
古语,它是原中原语系在南方的延续和交融,客家话是汉唐和六朝雅音的延续,而普通话属后来的北方语系,平水韵表据说是宋人根据隋唐音韵而整理出来的诗韵用书,所以,用平水韵的诗词好些实无必要用普通话去读,毕竟,南方语系与北方语系它们分属不同的语系,如果你用普通话去读古诗词,不但会在韵脚上感到别扭,就是在句读中也会感觉很多也好象是不合格律的,这就是今古音读的差别所在,象赊和家、花、车等,在客家话中是很和谐的,跟混韵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不要用这些去怀疑和否定平水韵。。。

有关音读方面的知识,这个话题很大,说实话,我也不甚清楚,也在学习中,但是,起码我觉得应该要学会简单的区分今古音读、文读和白读的基本差别,这对我们辨别格律中多音字的运用和韵脚的押韵与否很有帮助。。。
我还留意到了一个问题,好些作者和读者在判断多音字时只知道在平水韵表中找依据而不知道去查古字典,好些古音读是可以在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上找到依据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实在是遗失得太多了,有些确是找不到依据的,就作者来说,只要注明就不会产生大的岐议,浅见哈;
古音读方面的知识,梅州时空的严修鸿教授在这方面比较有研究,朋友如有兴趣可向他讨教;
其实孤狼也谈到过平水韵中的一些问题,在论坛上,我也留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但我的学识浅薄,实在无法深入探讨这方面的知识;

我附上孤狼这篇帖子的网址吧,可以让有兴趣的网友参考阅读
http://bbs.zhsc.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80637&extra=page%3D1&page=1




9#
发表于 2014-6-6 11:59:03 | 只看该作者
慵懒春阳眼半睁
10#
发表于 2014-7-15 21:03:20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6-3 00:14 , Processed in 0.399674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