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6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疑释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8 15:1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诗词协会关于新旧韵使用中的”答疑释惑“摘录如下(详情请在百度搜索《中华新韵》查阅)
随着诗韵改革的文章大量发表,各种新韵书、韵表相继出台,在旧体诗坛引起了波澜。欢呼称赞者有之,批驳探讨者有之,忧愁焦虑者有之,有人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有些同志对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未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疑问和按比。本文拟就常见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一简要的解释,以期有利于诗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问题一——怎么能取消《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为要取消《平水韵》。
问题二——《平水韵》已是历史定论,怎么能用今韵去补充、修改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韵》,而是要改只准用《平水韵》的“单轨制”,建立新韵,“双轨并行”。至于《平水韵》本身有无需要修订完善之处,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属于诗韵改革的范畴。
问题三——不学《平水韵》,不懂入声字,怎么能读懂古诗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知古”就是要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古知今(此处《中华诗词》编辑部原文如此,推究通篇可知应为倡今知古——冶超编校),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四——既然双轨并行,古韵有《平水韵》,今韵有《新华字典》。《诗韵新编》已经够用,还编什么新韵书呢?
新华字典》是字典,不是韵书。它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因而基本上是按声母编排,而不是按韵母编排的。《新华字典》只解决读音问题,不解决韵部问题,因此,它起不了韵书的作用。用它作为韵书使用,显然不合适。《诗韵新编》对韵部的划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而且通押近于《十三辙》,与韵部划分交错,使用多有不便。
问题五——不依《平水韵》,算什么旧体诗呢?
旧体诗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体式,风格、神韵等诸多方面。韵仅仅是其中一个形式因素,而且不是决定因素。《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其实,古和今是相对的,《平水韵》对于宋以前的古音来说,也是“今韵”;与《诗经》《楚辞》,相去甚远;即于唐韵,亦多异处。难道宋以前的诗词,就不算旧体诗了么?
问题六——新的韵书,必须划分入声韵部?
新韵必须以普通话为依据。普通话里已没有了入声字,怎么能出现入声韵部呢?
问题七——很多地方方言中还有大量入声读音,入声也应算今声,理当入今韵
方言不能作为国家、民族的代表语言。即如《平水韵》,也是以当时流行最普遍的“官话”为依据,并未囊括当时所有的方言。如按方言划韵,就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韵书,这既有悖于国家大政方针,也有悖于广大诗词作者读者的愿望,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不能采取的。
明白了以上这些问题,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可以免去一些人不必要的担心和疑惑,同时亦可减少一些无谓的争论,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诗韵改革的大业上来。
总之,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行,同时作为诗坛的正式韵书,此乃诗韵改革的基本任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发表于 2014-9-18 15:50:24 | 只看该作者
好材料,对于纠正各种偏见有很好的作用。
3#
发表于 2014-9-18 19:21:40 | 只看该作者
回答得好
4#
发表于 2014-9-19 07:14: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5#
发表于 2014-9-19 11:42:07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9-21 22:58:30 | 只看该作者
关心改革与继承之关系是难能可贵!
7#
发表于 2014-9-22 00:49:57 | 只看该作者
问题回答得简洁明了,很有作用.老师辛苦了,谢谢您.
8#
发表于 2014-9-24 17:1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9-24 17:19 编辑

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知古是为传承,倡新是为弘扬,知古,我们须不断学习,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古韵才能为传承有所奉献,倡今,期待新韵的改革有所成就,让诗韵的交流更为便利、天地更为宽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6-15 10:06 , Processed in 0.238759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