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6-5-10 04:08 编辑
第一课唐诗概述 主讲: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 -------------------冷心寒蕊儿文字整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个诗的国度里,元代以前的文学史基本上是中国诗歌史。其中又以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历史时期,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一个朝代。他结束了中国400余年的动乱,从东汉黄巾起义公元184年,三国公元220年,西晋公元365年,东晋公元317年。在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大一统的朝代。
现在我们中国历史经常汉唐连用,就是汉朝唐朝时中国人最为骄傲的两个朝代。唐朝之前我国长期动乱,从东汉末年开始动乱了将近100年,三国归晋。西晋维持的历史很短。然后北方又被若干个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南方是东晋,南方是东晋的时候,北方经历了很多的小朝廷,(前赵,后赵,前梁,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北魏,北凉,南凉,后凉,夏,南燕,西秦,北燕)。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魏,东魏,北魏,北齐,北周)。说明当时国家动乱非常严重。比较而言,南方动乱较少,因为从东晋,宋,齐,梁,陈这样几个朝代的更迭,基本上都是采取禅让的形式,而不是战争的形式。一直到隋朝建立,国家是统一了,但是隋朝的历史很短,只有37年。事实上整个隋朝,天下一天也没有太平过。开始有南方很多的分离政权,等到好不容易统一了南方,北方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接着出现了军阀混战。一直到唐朝才结束了这400余年的历史动乱。
隋代到唐代一直都是西北的关陇贵族掌握着统治权,比如:北周,宇文泰—宇文毓(明帝)—宇文静(静帝)。隋朝,杨忠—杨坚(文帝)—杨广(隋炀帝)。唐朝,李虎—李炳—李渊(高祖)。李渊就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东汉末年: 户,9698630,人口,49150220。
贞观:(639)户,3041871,人口,12351681。
(由于动乱户数减少:6656759,户数减少,68%.人口减少,36789539.减少74.8%.)
天宝元年(742):户,8973634,人口,50975543,.
广德二年(764):户,290余万,人口,1690余万。安史之乱9年之后,人口户数十去其七。
元和年间,我国只剩下2368775户。人口1千万左右,这时已经距离安史之乱50年。可见安史之乱带给国家沉重的灾难。
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说: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到三国的时候全国只有700多万人。魏国400万人,东吴200万人,巴蜀只有96万人。所以刘备有百万大军讨伐东吴之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隋朝诗歌的成就
隋朝毕竟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隋朝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由于南北时风的融合,隋朝的诗有其:1,起衰中立,2,斫雕为朴,3,催刚为柔,,4,重乎气质的特点。隋朝毕竟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为唐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历史
唐朝(618—907),传22帝,289年,其中唐中宗,唐睿宗曾两度为帝。(是为周武则天时期和以后)。待唐玄宗即位以后才出现了盛唐的局面。
唐诗繁荣的原因:
下面我们从社会和文学两个方面说一说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诗繁荣的社会原因:1.社会统一,经济繁荣。唐朝统治达289年大一统时间长,经济繁荣,有利于文学文化的发展。
2.广开言路政治开明.唐朝政治上很开明,允许知识分子讲话,甚至讽刺朝政都可以,白居易曾经写诗讽刺皇帝,揭露皇帝和皇家的阴暗面也没有因此而被打击坐牢。这比起我国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朝代都开明的多。大家知道,政治的开明比经济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更直接、更巨大。
3.对外开放.中外交流.唐王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他对周边的国家很开放,当时的朝韩,新罗,缅甸等国家的靴子都纷纷到中国来留学,甚至可以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唐朝也经常派人去国外学习和交流。象唐僧取经,鉴真东渡都加强了中外的交流。外国的音乐,乐器大量的传到中国来,导致后来宋词繁荣的音乐《燕乐》就是从西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
4.举贤任能,实行科举.大家读了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之后,好像认为科举制度是万恶之源。其实不然,科举制度最早产生的时候是历史的伟大进步,它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大的改革,是选任官吏的一个非常大的历史飞跃。因为过去是世代相袭,用“大中正”来考察这些人能否做官以及官员的升迁。这个“大中正”首先看的是你的家庭出身,你是不是官宦家庭,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讲:你是不是干部子弟。所以就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如果一个人他出生以后他的社会地位就固定了,就用不着后天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这个社会就停滞不前了。只有摒弃这种先天模式,大家通过后天的学习,去努力,去公平竞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进步。唐朝科举常年定期有下列科目: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进士科。唐朝进士科每年录取二三十人,少的年份仅有十余人,甚至一二人,超过六十人的仅有四年。最多唐高宗咸亨四年录取了七十九人。唐代289年共录取进士6300余人,平均每年20余人。所以唐朝的进士,或者说唐朝的科举考试是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因为科举考试一开始要温卷,你要希望有人推荐你,就要把你自己写的诗词请人家看。这样就直接推动了唐诗的发展。而在科举考试当中要考排律,一般是考12句的排律。假如没有扎实的律师功底显然是不行的。科举考试还改变了这样一种情况,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官吏取代了西北贵族,尤其是出身中小地主家庭的、下层的,比较贫寒的这些人家,当然前提是能读得起书的家庭。这些比较贫寒家庭的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流社会。这样,南方的读书人逐步取代了西北的关陇贵族。而这部分人他的文化底蕴更多的具有南方文化的特点。南朝文化是以健康为中心的。以上是四点社会原因,下面讲文学原因。
文学原因:,
1, 它继承了诗经以来1700多年的文学传统。诗经最早出现于1700多年前,为唐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很好的文学传统。后面我们分析许多唐诗作品的时候,很自然的药提到这些早期的优秀作品,很多受到早期诗经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都能够在很多前人的作品中看到他们的影子和痕迹。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对前代的重复,它是在更高的一个平台上继承和发展了前朝的文学成就和文学传统。
2, 是格律诗的成熟。格律诗的诞生在我们的齐梁时期,就是南朝的齐梁时期。具体说是齐武帝永明年间。在南京人们从转读佛经发现汉字有四声的变化,平上去入。后来人们尝试着两种规定,一个是入声作为一类,平上去作为一类,这就是《沈约传》当中所说的:前有浮声,后有切响。浮声就是平上去,切响就是入声,后来填词很多酒沿袭了这个规定。象《词林正韵》规定了19部,前面平上去占了14部,入声字专门单列了5部。再一种分类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就是把平声分为平,上去入分为仄,这就是平仄的划分。所谓仄者就是不平也。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律句,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个基本律句。所有的律诗都是这四个基本律句延伸发展而来。后来就出现了五言的绝句,五言的律诗,五言的排律和七言的绝句、律诗和排律。许多我们熟悉的唐代名篇都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的优秀作品。这个新形势的产生一下子使诗歌领域百花齐放,出现了许多奇葩。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汉语的音乐美。我们随便读一首诗词,只要符合格律的就有阴阳顿挫。汉字有音乐美,我们的老祖宗又发现了这种音乐美,就把它应用在了诗词创作里面去,创作出了具有天籁之音的诗词作品。一下子把中国推向了极高的文学境界。中国在很多科学技术方面落后,而在诗词方面中国和任何西方国家比起来都不落后。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是诗的国度。另外出现了七言歌行,七言歌行来自于乐府,它是不入乐的,不沿袭乐府的古题,也有采用五七言或杂言。它的佳作很多,在唐诗8卷中,唐诗歌行体就占了三卷。七言歌行推动了唐诗的繁荣。再一个就是元和体的诗杂入律句和对仗句。几句一换韵,像《长恨歌》我们可以看到,它几乎是一首首的律句和古句叠加而成的。把它切换出来,很多是规整的律句和对仗句。像: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对仗就非常工稳。它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笆行,连昌宫词都是元和体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不是元和体。在古代文论方面,无论是初盛唐,还是中晚唐,都出现了文学理论成就很高的人物。初盛唐之交的陈子昂,盛唐时期的皎然。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晚唐时期的司空图,在文学理论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是专门研究过司空图,还写了四十多万字的《司空图评传》,对他的《二十四诗品》也有一定的研究。文艺理论也推动了文学的进步。使得唐诗繁荣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唐诗盛况:剧不完全统计全唐诗,5万5千余首,诗人3500余人。唐诗的总量远远超过了唐朝以前流传下来的诗词的总量。明朝胡应麟的《诗薮 》里面有一段文字说道唐诗盛况,甚也,诗之盛于唐也,其体,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深沉,博大,绮丽,悠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夫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他从几个方面,从诗句的长短,从诗句的形式,从诗句的内容,从诗的作者,各种身份的人都卷到这里去。使得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文化的一个高点。更是诗歌的顶峰。就当时来说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李白、李贺等,有直面人生,面向现实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杜甫,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新乐府运动的一些诗人。也有以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卢纶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后面我们还会讲到,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淡于功名,流连山水,田园,他们的诗美学价值极高。
下面我们讲这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唐诗的分期:
或问,唐诗何以分为初、盛、中、晚之说,曰: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岁至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岁,凡95年。盛唐自玄宗开元元年癸丑岁至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岁,凡53年。中唐自代宗大历元年丙午岁至文宗大和九年乙卯岁,凡70年。晚唐自文宗开成元年丙辰岁至哀帝天佑三年丙寅岁,凡71年。溯自高祖武德戊寅至哀帝末年丙寅,总计289年。分为四唐,然诗格虽随气运变迁,其间转移支出,亦非可以年岁界定,况有一人而经历数朝,今虽分别年岁,终不能分一人之诗,以隶于每年之下。这是冒春荣的一段文字,他的书出现这一说法比较晚的,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采取了他的分法来区分初、盛、中、晚四唐。这个分法是就唐代的诗歌而言的,不是根据唐代的历史而言的,严羽是研究诗而提出的这个概念,所以把杜甫去世作为盛唐的诗歌界限是有道理的。当然,杜甫的诗大量写作于安史之乱之后,那个时候民不聊生,家破人亡,从政治上。经济上说它是盛唐毫无道理,但是从诗歌的角度说他是盛唐不无道理,因为那时候诗歌还有杜甫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诗歌的兴盛。以至于后来人们引用了诗坛三元,唐玄宗开元,代表李白。唐宪宗元和,代表是,元稹,白居易,柳宗元,韦应物等人。宋哲宗元祐,代表是苏轼。是诗坛兴盛时期。这个三元的说法是中国历史上三个鼎盛时期。这三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包括杜甫。总之如果按照诗歌划分杜甫应该属于盛唐,而按照政治经济条件划分杜甫应该划归于中唐。李贺归于中唐。
最后我们对唐诗做几点概括:明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说:唐诗之变,渐也,隋氏以还,一变而为初唐,贞观之诗是也。再变而为盛唐,开元。天宝之诗是也。三变而为中唐,大历、贞元之诗是也。四变而为晚唐,元和之后之诗是也。明胡震亨说:唐诗须分三节看,盛唐主词情,讲词情、讲气魄。中唐主词意,晚唐主词律。中晚唐讲立意,讲格律。我们既要有初、盛、中、晚的概念,也不要把它当做不可逾越的鸿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