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竹枝词写作技巧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9-5 09:2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竹枝词写作技巧探讨——竹枝词十六法

中华诗词学会网站 2010年11月


    竹枝词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学习四川民歌“竹枝”和“杨柳枝”,并效仿屈原的离骚而创造的富有民歌风味、类似七言绝句体式的歌词。传之于宋元明,盛于清。有些标题为“杂咏”、“风土吟”和“杂事诗”的七绝,事实上也是竹枝词。
    竹枝词是传统诗中的一朶奇葩。它的奇,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歌风味。 施蛰存先生研究刘禹锡的竹枝词,认为它表现出了民歌乃至民间文学的五个特征: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不讲究平仄粘对;三是语气大多是自白,代言的是少数;四是用眼前的景物作比喻;五是好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隐语。段天顺先生总结历代竹枝词,认为有四大特色:一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二是格律较宽,束缚较少;三是格调明快,诙谐风趣;四是广为纪事,以诗存史。二者并不矛盾。施先生是限于刘、白的竹枝词,是从民歌和民间文学的特色和技法着眼的。段先生则是对一千多年来历代的竹枝词的总体特征的概括,并且第四点强调了竹枝词的作用。我们可以相互参照理解。我以为还可以简化一下,即:素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鲜活,格律宽松灵活,感情饱满快活。由于竹枝词有这些特征,所以段先生指出它易学、易懂、易作、易传。就是说,作者喜欢写竹枝,读者喜欢看竹枝。
    正因为竹枝词受欢迎,竹枝词的种种很引人注意,不少人在研究。我也在学习。学习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竹枝词的特征和写法,可以医治当前诗坛中的一种顽症――“格律溜”。我是这样想的,写竹枝词,要求你向群众,特别是向民歌学习,要求你注重形象,运用比兴,要求你写得诙谐风趣,通俗晓暢,竹枝词又不太讲究格律,所以把它作为一剂良药,有利于医治张嘴喊口号,下笔写概念,四平八稳的“格律溜”。如果这个想法对路,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商量竹枝词的写法。对这个问题有的专家如段天顺和张桂兴先生谈过,都讲了几条,讲得非常好。但为了便于操作,不妨再具体一点。我以为遵循其固有特征,竹枝词的写作主要有十六法。
    一、比兴法。这是传统诗词艺术技巧的根本大法。似乎不适合与后边的一些具体写法相并列,但是不谈又不行。于是就放在头一个来说。因为竹枝词,不管是四川的也好,广州、北京的也好,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是地方色彩和地方风情,即往往从眼前的景起兴,并且借眼前景打比方。刘禹锡最初在四川写的九首竹枝词中的山水、古迹、人物和风土习俗,都是当地的。如第一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此诗是以巴山蜀水起兴的。这里的白帝城、白盐山和蜀江是地道的四川山水。这是说的“兴”。要说“比喻”,就复杂一些了。有明喻,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头两句说花和水,是兴,接下来拿花和水打比方,是一个女子的口吻,说男人好变心,就象红花那样不常远;说女人不变心,象江水一样永远流淌。有隐喻,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郞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手法就是通过谐音,用“晴”字代替“情”字。这类例子很多。还有用谚语、方言土语和歇后语作隐喻的。很巧,俏皮有趣,喻意深刻,亲切感人。
    二、对比法。是竹枝词中常见的手法。杨逸明先生有一组倡廉反腐的竹枝词,其中写用公款吃喝的:“鱼翅龙虾未足奇,美姬陪酒醉如泥。算来公宴一杯酒,可救灾民十日饥。”另一首写惩治贪官的:“官仓老鼠大如斗,无计可抓真棘手。总算夹来一尾巴,居然漏网九十九。”两首都用了“算”字,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时可以不用“算”字,反差要鲜明。强烈的反差对比,不仅是讽刺性竹枝词,也是一切讽刺诗的力量所在。再看翟志国先生竹枝词《街头小景》中的一首:“商厦堂皇时货新,等闲迎送见寒温。电梯许上不许下,来是爷爷去是孙。”第二句的“寒温”二字已经给后边的收束造势了,卒章显志,在风趣中见冷峻,善意的讽刺,让人感受到商人待客不要说看人下菜碟,分三六九等,连买东西前后都大不一样。
    三、用典点化法。传统诗词中用典,又称为用事,有直用和化用等多种用法。竹枝词也有用典的,但总的说不多。用时往往改一下,使诗意更加深刻。还是杨逸明先生的竹枝词:“是非标准在何方?领导雌黄嘴一张。怪事于今浑见惯,指猫为马也平常。”历史有秦赵高“指鹿为马”的典故。马和鹿,个头相当,猫和马,就相差太多。历史上“指鹿为马”仅一次,现在“指猫为马”很平常。改动一个字,大大加深了典故的深度,加强了诗反映社会生活的力度。
    四、常语出奇法。有人写诗好追求奇语惊人。奇语用得恰到好处,成为“警策”,收到惊人的效果当然很好。但写竹枝词则相反,往往下常语,即平平常常的词语,白话口语,日常用语,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举杨逸明先生的例子:“此地繁荣为有娼,出奇致富又何妨。赚他嫖客风流债,警妓联营奔小康。”“联营”二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或者说到的词,甚至是概念化的词语,但这里在不该联营之处一用,就出奇地惊人。湖南伍锡学先生有一首竹枝词《塘边》:“鲫鱼婆与米虾公,攘攘熙熙戏水中。一伙儿童撑膝看,谁丢石子一声‘咚’。”“咚”字特平常,用在这里却格外有趣,有味,可以说,下此一字,有声有色,全诗皆活。不光是竹枝词,律绝有时适当地用点常语,也会让读者感到新鲜,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只是以常语入诗这种手法,对于初学者或者老来学诗的人来说,有格外的难度。首先是不敢用常语,以为那不是诗的语言;二是不懂,不知偶然恰当地使用常语会出奇制胜;三是常语与概念化词语界限模糊,心里想着防止概念化,以为常语皆属于概念化之类。
    五、高度夸张法。夸张是诗词乃至一切文学重要手法。王恒鼎先生的竹枝词《雨天放学》:“撑开彩伞雨沙沙,一个人成一朶花。涌出校门花似海,遍分春色到天涯。”花似海,多么夸张,但可信,而且美。杨逸明先生还有一首写挥霍贷款的竹枝:“贷来公款一呼卢,书记居然是赌徒。倘得浮云可挪用,人间从此雨声无。”第三句转,“倘得”是假设。换句话说,就差天上的云挪不来,若能挪用,就没有雨了。如此夸张似乎过份,但从人们对挥霍贷款一事的感受上来说,是合情的。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刘征先生有五言竹枝词《城市风景三十首》,其中如“新楼如春笋,时才露芽尖。几日不曾见,涌出万重山”、“过街桥上望,车跑如穿梭。车灯一串串,脚底淌银河。”都是以夸张取胜。事实上,高度夸张在我们生活中也常见。如“一口吃个胖子”、“一锹挖个井”,律绝和古诗中也不少,运用夸张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他的“白发三千丈”、“疑似银河落九天”和“桃花潭水深千尺”等都是代表作。夸张不是吹牛,不是立足实际,而是写足感受。
    六、画龙点睛法。画龙点睛是成语典故。这里不是说用典,是说要突出写好细节,用电影术语说就是要拍好特写镜头。已故诗人张文廉有《山村竹枝词》多首,很多写细节,如“霏霏细雨透春泥,乳燕呢喃掠水飞。一缕斜阳云破处,趁墒谁在试新犁?”、“柏油路入苇塘西,烟柳拂堤月影迷。如此良辰如此夜,阿哥教妹驾轻骑。”画龙不点睛,龙就不活。一点睛就破壁而飞了。这两首诗,前边都是鸟瞰大景,即广角镜头,景是死的。后边是特写,镜头对准“试新犁”和“驾轻骑”上,全景就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我们再看谢清泉的竹枝《鸡雏》:“檐边紫燕筑新窝,黄狗门前护仔鹅。鸡雏屋角争蚯蚓,各啄一端赛拔河。”两个小鸡仔争虫,使农家庭院充满勃勃生机。北京石理俊先生有一组《赤壁今景竹枝词》,其中《三国塑像馆》写到:“东去长川日夜奔,一堂济济演三分。我问群雄谁义战?孙刘孟德没声音。”笔法奇特,前边是大景,动景。东去的大江,在奔;三分天下,在演。可是结句突如其来“没声音”,于是大景观和大战场全死。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尽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可谓构思奇巧,独出新裁,是难得的点睛之笔。
    七、机锋成趣法。戏曲中有插科打诨,例如二人转中的说口,我以为就是互相接话茬逗趣,借机说自己的理。竹枝词是民歌风味,平时人们说话时往往互相撩逗,有时是没话找话,有时是指桑骂槐,有时是含沙射影相互揭短,有时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有时是拿着不是当理说,强词夺理,有时是干亲近邻没完没了,等等,不一而足,足的是生活气息。人们将这种风趣带到了竹枝词中,是很自然的事。如张桓先生的一首竹枝:“鞍前马后度青年,到老熬成炊事员。最怕还乡团扫荡,残羹剩饭吃三天。”炊事员代指父母,还乡团代指儿女,将小比大的一番逗趣,把老年人对儿女又想又怕的矛盾心理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曾就哈尔滨破获一起“邮票”毒品案写过一首杂咏《邮票》:“迷离灯火舞魔狂,腰扭头摇衣脱光。邮票一张人远寄,邮车不及警车忙。”这里,第三句,邮票能寄人,就有点机锋成趣,到结句,如曲艺的抖包袱,人被寄走了,但上的不是邮车而是警车。
    八、误会法。误会,在传统戏中常见,能制造矛盾纠葛,使情节多一些起伏。生活中也不乏误会,如聋子打杈等。赵清甫先生的竹枝词《捕蝶》:“门对石桥老树斜,翩翩黄蝶入篱笆。小童挥动捕虫网,扣得原来是菜花。”这个误捕,我们看了很着笑,小童们自己也会笑的。生活中的瞎打误撞也是误会。记得有人到南方旅游写的一首竹枝的后两句“忽然淋得全身水,恰是苗家三月三。”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原本是误会。
    九、迭字廻环法。《诗经》中的风,当时是唱的,一个曲,多段词,每段唱词有个别字改动。从听觉效果来说,迭字和韵脚的回环往复,让人感受到音乐美,亲切感人,重复又是强调,无疑增强了表达的力度。段庆林先生的竹枝《折柳》:“依依柳笛柳前吹,折柳妮儿柳叶眉。心事心潭关不住,低垂泪眼默相随。”写的是送别情人。前两句连用了四个柳字。我们知其意,留不住,只好泪眼相随了。张道理先生的《军垦竹枝词》中一首:“绿女红男共插秧,双双巧手布春光。心儿连着秧儿长,稻谷黄时人也双。”听得出来,他们是在播种爱情。前后三个双字,加倍增强了感染力。笔者一首《全家腐》,写的是原沁阳市长助理秦瑞歧一家十口都因腐败入狱的事:“一人得道树摇钱,妻女沾光协力贪。全家福变全家腐,拍案惊奇未刻完。”这里“全家”相迭,“福”与“腐”谐音,再加上用了“拍案惊奇”古书名,无疑增加了张力。
    十、古今相融法。和用典不同。用典多是拿来一句成语以为点化。古今相融则往往是营造一个典型环境,将古时的人和事与今天的人和事放在一起写。有点象李白系领带、穿皮鞋,不伦不类,实际出之于幽默,很有深意的。我们来看林崇增先生的《历代诗人新咏》中的《白居易—新编<</SPAN>琵琶行>:“曲曲琵琶醉未休,画船小密兴悠悠。年来见否浔阳上,湿透青衫都是油。”当年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浔阳江头送客,偶遇弹琵琶女,听了她的身世,白老先生深受感动,认为同是天涯沦落人,为之落泪,泪湿青衫。作者用浔阳江头的老环境,写现在相当于司马一级的当代的大人物由小密相陪饮酒作乐,所以,湿了首长青衫的已经不是泪,而是油了。让人信服,此事多有发生,不只浔阳。再一首《苏东坡――自己反在淘汰之列》:“裂岸惊涛笔底风,大江东去浪千重。曹瞒不在淘沙列,他坐公车雪铁龙。”很明显,坐雪铁龙的不在淘汰之列,谁没坐雪铁龙呢?是一再遭贬被淘汰的苏东坡。类似的事,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但用竹枝词如此一写,就觉得格外令人警醒。
    十一、白描法。这是一种不设喻、少修饰的文学描写手法。鲁迅先生曾经将这种方法归纳为四句话,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传统诗词中有白描,也是竹枝词的一种重要手法。如旧时北京的一首写过春节的竹枝词:“雪亮玻璃雪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串成压岁钱。”这里没有说如何热閙、欢乐和喜庆,但从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刘禹锡九首竹枝的最后一首:“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釧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诗中没有一个字的比喻、夸张等修饰,但我们了解到在花一般的山区里,女人承担着担水、背水和其它家务活计,男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生活古朴而艰苦。是白描的力量。
    十二、直抒胸臆法。我们知道,竹枝词多为自白式的歌词,所以便于直吐肺腑之声。郑直先生有《部队干休所八首》基本是这种写法。如:“香炉峰在白云间,耄耋红军视等闲。倘若长征重上路,敢摇轮椅过岷山。”这是作者在游庐山时写的,结到岷山。岷山,是当年红军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地方,现在别看我们老了,如果需要,我们就是摇轮椅,也能过岷山。足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老来偏疼老婆娘,嫁得征夫日月长。为献殷勤买鱼肉,绾将袖子下厨房。”多么亲切生动感人。用这种写法要注意做到真正是身边事,心底情,并使情景相融,情事相融。防止空喊口号。
    十三、动态法。诗词,特别是写人物的诗词要着力写动态,甚至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以诗人们很重视动词,往往将动词作为诗眼。竹枝词也是如此。赵京战先生有一组《农村竹枝词》全是赋体写人物的,人物的动态写得十分生动。如:“布谷声声入翠微,春耕岂待鸟来催。今宵夜校归来晚,定好闹钟报晓晖。”二十八个字,用了“入、待、催、归来、定和报”七个动词。再如“摩托晓驾去如烟,百里省城一日还。两眼笑容藏不住,合同又签百万元。”用了“驾、去、还、笑、藏不住和签”八个动词。动词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有一股强烈的时代感扑面而来。
    十四、典型语言得趣法。竹枝词在诞生和发展的一段长时期内,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除了四川以外,北京、两广、两湖和杭州、济南都有自己的竹枝词,都是以地域特色和一些方言入诗,成为典型化的语言,反映了不同地区,各俱特色的民情和风貌。后来,竹枝词的题材越来越拓展,内容非常广泛,又形成了一些行业的竹枝词,于是有行话、术语和表现人物经历身世的性格化语言入诗,也是竹枝词中的一种典型化的语言。前者的例子俯拾即是。这里举两个后者的例子。还以郑直先生的《部队干休所八题》为例;“宝剑森森劈晓风,青光闪闪赤晖中。人言太极轻如气,我咋招招象冲锋。”“一杆毛锥三寸毫,握来重似耍枪刀。当年刀下倭头落,此日勾横手乱摇。”不难看出,是典型的军人的语言。从中我们应当受到一点启发:作者自白,透露自己的身世经历和所从事的行业特点,当然最好。写别人,也要注意写那行象那行;写什么人物,就要象什么人。这涉及到文艺写作中的一个根本原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个性化的语言。
    十五、以技巧增味法。清王士祯说:“竹枝词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可谓经验谈。必须坚持竹枝词的俚俗的本色,文只能稍加。这是把握竹枝词文与俗的原则。我以为,文语和文藻不能太加,但是一些文字技巧还是可以加的。首先,竹枝词多散句,但不妨对仗。对仗是修辞手法,律诗的中间两联即是,也就是对子。如刘友竹先生的《抗洪抢险竹枝词》中的《子弟兵》的首联:“惯施惨祸江河水,力挽狂澜子弟兵”,《赞英烈》的首联“生能舍已雄风在,死不还家伟绩留。”济南徐北文先生写有百首《济南竹枝词》,第三十五首《烈士陵园》开头两句也是一幅联语“赤霞山上天如镜,纪念碑前花似丹”。以上三例都是首联对仗,也有结联对的。前边介绍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的后两句“银釧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也是对仗(宽对),而且本句自对,凝练工整。对仗使竹枝词给人以新鲜感,更加有味道,有分量。其次,新诗的通感技法也可以拿来用。刘庆霖的《白城包拉温都赏杏花》二首之二:“红尘紫陌入心胸,漫把诗思说万重。头枕鸟声山径卧,手中一叠杏花风。”对鸟声,没写听来,而是枕在头下感觉,听觉和感觉相通;杏花风是香的,抓在了手中,也是感觉,是嗅觉和感觉相通。格外有意思,有情调。还有拟人等技巧都可以学习吸收,使竹枝词更有情味。
    十六、竹枝词入律法。竹枝词从刘禹锡开始,越来越受到诗人们的喜爱,作品越来越多,离竹枝词的原生态也越来越远。其表现是诗人们越来越讲究平仄对粘,使之成为标准的律绝。于是,合乎平仄对粘关系,即合律的竹枝词成了竹枝词中的一体。我们也可以写合律的竹枝词。办法就是遵律,使之既不失竹枝词的风味,又完全符合七绝的要求。
以上所说都是些技巧技法,对学好竹枝词或许有用。但要学好竹枝词最重要的是向民歌学习,从中学感情,学语言,学技巧。认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发表于 2019-9-19 21:09:0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1:00 , Processed in 0.226600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