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34|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说格律诗【诗学推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5 13:4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9-10-16 07:42 编辑

        所谓格律诗,又叫近体诗,它是相对于节奏和押韵的要求都比较宽松的古体诗【古风】而言的,起源于南北朝而兴盛于唐,杜甫是为集大成者,词曲也是格律诗一派。格律诗,顾名思义,当有格律。所谓格律,简单来说,格就是格式,即字、句、段之属也,含对仗等,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结构……律就是音律、节律和韵律,即平平仄仄之属也,限定了平仄和韵脚的使用,故也可理解为诗歌的节奏及其基本规律;律还有另一重意思--法律,可理解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平仄,平仄是在平上去入的基础上分出来的概念,简单来说,长音为平,短音为仄,平声不升不降是为平,上去入三声或为升调或为降调或为塞音调均是不平之音故都是仄声;四声即平上去入之四个调类;现代汉语也有所谓四声,简单地说,汉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对仗,就是词性相同,上下句平仄相反,对仗分严对和宽对。用韵,即押韵,所谓同韵,简单说就是韵母和声调相同的同一韵部。

我们先借唐代杜甫的《春望》来简析一下古四声、平仄、押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入,破-去,山-平,河-平,在-去,城春-平平,草木--仄仄,深-平、韵。韵脚为深、心、金、簪;



      格律诗,分绝句、律诗、词、曲。绝句分为五言绝句(五绝)和七言绝句(七绝),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和排律。词有词谱,曲有曲谱。词本是乐府之变,至近体后则是律之变,曲是词之变,从略。诗之作法记住两句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和“平仄交替,句句相对,邻句相粘”。今日只讲七言绝句的一种作法,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基本格律及其规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其中,这里的一三五字的音调基本上是可以变通的,哪么,我们是否可以看出它的平平仄仄的交替变换的基本规律来呢;

我们仍借唐代杜甫的《春望》来简析一下的节奏,先从音节上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我们是否看出了近体的语素为单音步为双的基本规律来呢


再从意节上简单分析一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重语素为单音步为双的基本规律之近体,无论其意义节奏如何变化,它的音步规律于句来说都是遵循二、四位置的平仄是交替的,于联来说平仄是相对的,于篇来说平仄则是相粘的。


上面已经说过对仗的基本规则是平仄相对、词性相同,我们再从词性上简单分析一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恨别,花-鸟,溅泪-惊心,当然,粗一点的划分也可说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家书,连-抵,三月-万金;当然,粗一点的划分也可说家书对烽火,抵万金对连三月;

        什么叫排律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律诗的基础上以粘对的形式添加对仗,这样的添加可以无限进行下去,当然,它也跟律诗一样,首联和尾联可以不对仗,但中间的联是要求对仗的;

诗例如杜甫的‘题郑十八著作虔’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
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
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诗,言情,说志,叙事。格律只是基础,重要的是诗味,不是五言七言四句八句就是诗,诗要有诗味。所谓诗味,包括意象情感诗旨诗义。意象,就是诗所表达情感的物质寄托,如柳常说离别,月常说思乡,红豆常说相思。一首诗,不可缺少意象,否则就不稳,显得虚弱。情感,就是想要表达的感情,如说愁,如立志,如别情…诗旨,就是诗的主旨,诗旨,立意要高,比如七绝28字,起句得有境界,或缠绵,或造境,或造思,或造势…诗义,诗的遣词。重在平时积累,意象太多,如梅喻君子,菊喻隐士,松喻诗翁…思乡则柳月雁鱼红豆明月杨柳酒春水之类…爱情则红豆豆蔻青梅鸿雁之类…高洁则梅兰竹菊莲松柏之类…离别则灞桥霜秦淮琴箫剑笛酒柳长亭之类…今天看到一句诗,一瓶秋水能生月,几朵寒梅不著诗。诚然好句,高古空灵,颇值玩味。

        诗有六义,曰风、雅、颂,曰赋、比、兴,风雅颂为体,赋比兴为用,简单来说就是风雅颂是诗之格调,赋比兴是诗之作法,其中尤其注重比兴;

       沧浪言“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即,初学诗,先要除去或者避免五种俗境。俗体,是相对于正体而言,不可作打油诗,少作步韵唱和诗,从正体入手,当从正道。俗意,一是说平白人知之理,比如说日出东方大家都知道,你就没必要太阳从东方升起了嘛。二是说他人已有之观点,写诗最重要的是说己情己志,应思维创新。忌俗句是说应有些古汉语常识和修辞知识,如互文如倒装如插序,不可作一看即见底,不见颠宕。忌俗字,就是说诗中少用俗字,少用见生活,多用则俗套。俗韵,暂时不细讲,简而言之指典故的选择上。

      诗韵分新韵和平水韵,平水韵是宋人依唐人用韵整理出来的韵书,通行至今;

     新韵是针对今人写古诗所编的一部诗韵,说白了就是普通话中的韵母相同相近的字都算同一部韵,把韵母相近的字用来押韵,我们叫做通押,但平水韵不讲通押,严格的用韵要求是只押同一韵部的字,宽松一点的话也可以邻韵相协,所谓押韵的道理就一句话,就是让诗词的音读和谐。如东、中、红、逢、钟、农、龙、冬就是属于同一部韵。而在平水韵中东、冬却属于不同韵部。新韵的创作和阅读的基础是普通话,平水韵的创作和阅读的基础是古汉语之音读,两者不可混用;

    诗格律最严,词次之,曲最松。词曲韵亦分普通话新韵和古汉语音读的词林正韵,同理,新韵是用普通话创作的,词林正韵是用古汉语音读创作和阅读的,不可混淆;

       词林正韵是填词所用的,它合并了的平水韵中的音读比较接近的韵部,较之更为简洁些,当然,宽松一点来说的话,它也可以作为诗韵来看待。。。

      作诗,语不可太直,需婉约曲折,极尽缠绵,意,不可太浅,需跌宕起伏,波折而出,脉,不可太露,需平铺瑰丽,严谨苍劲。诗难在起、承、转、合,起,有明起和暗起之说,承,就是承接上句或上联,转,需换事换景于情于志于论,合,需不露痕迹,造成辞尽意不尽的效果…总之,学诗需一步步来,不可激进,遵循规律渐进;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里的不论不是绝对不论,只要不犯孤平、三平尾、三仄脚的话,它是可以不论的,二、四、六的要求是一定要分明的,简单来说,就是四与二反,六又与四反反成与二同;什么叫孤平呢,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诗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读的字,这样的句子就叫孤平;什么是三平尾呢,就是最后的三个字的音读都是平声读的句子就叫三平尾;什么是三仄脚呢,它跟三平尾是一个道理,也就是最后三个字的音读都是仄音字的就叫三仄脚;

       ‘句句相对’指的是奇句与偶句的平仄是相对的,‘邻句相粘’指的是偶句与下一个奇句的平仄是相似的,如不似则谓之失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00:0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9-1-6 10:22 编辑

2.平仄和对仗
  2.1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中最讲究的两件事;古体诗中,也不能完全不讲究它们。新诗虽然是一切都解放了,但是,就汉语来说,有了字音就不可能没有平仄,单音字多了也很容易形成整齐的对仗。新诗虽然不受它们的约束,却也还有许多诗人灵活地运用它们。因此,在未谈诗律以前,先谈一谈什么叫做平仄和对仗,也不是没有用处的。
  2.2平仄是一种声调的关系。相传沈约最初发现在汉语里共有四个声调,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又相传仄声这个名称也是沈约起的。有人说,仄就是侧,侧就是不平。仄声和平声相对立,换句话说,仄声就是上去入三声的总名。依近体诗的规矩,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假定一句诗的第一第二字都是平声,那么,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仄声;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声,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平声。(详见下文第六节。)
  2.3现在咱们要讨论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上去入三声合成一类(仄声),而平声自成一类?第二,为什么平仄递用可以构成诗的节奏?
  2.4关于第一个问题,咱们应该先知道声调的性质。声调自然是以音高(pitch)为主要的特征,但是长短和升降也有关系。依中古声调的情形看来,上古的声调大约只有两大类,就是平声和入声。中古的上声最大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极小部分是入声变来的;中古的去声大部分是入声变来的,小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或者是由平声经过了上声再转到去声)。等到平入两声演化为平上去入四声这个过程完成了的时候,依我们的设想,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这样,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了。平字指的是不升不降,仄字指的是不平(如上路之险仄),也就是或升或降。(上字应该指的是升,去字应该指的是降,入字应该指的是特别短促。古人以为平上去入只是代表字,没有意义,现在想来恐不尽然。)如果我们的设想不错,平仄递用也就是长短使用,平调与升调或促调递用。
  2.5关于第二个问题,和长短递用是有密切关系的。英语的诗有所谓轻重律和重轻律。英语是以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自然以轻重递用为诗的节奏。如果像希腊语和拉丁语,以长短音为要素的,诗歌就不讲究轻重律或重轻律,反而讲究长短律或短长律了。(希腊人称一短一长为iambus,一长一短为trochee,二短一长律为anapest,一长二短律为dactyl,英国人借用这四个术语来称呼轻重律或重轻律,这是不大合理的。)由此看来,汉语近体诗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种短长律,平平仄仄乃是一种长短律。汉语诗律和西洋诗律当然不能尽同,但是它们的节奏原则是一样的。
2.6五言古诗虽然不很讲求平仄,但五平调或四平调仍是尽可能地避免的,否则就嫌单调了。五仄调或四仄调比较地常见,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的分别,它们或升,或降,或特别短促,就不十分单调。(参见下文第二十八节。)
  2.7近体诗喜欢用平声做韵脚,因为平声是一个长音,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这恰像英诗里轻重律多与重轻律,希腊拉丁诗里短长律多于长短律。在英诗或希腊拉丁诗里,有些虽然本来是用重轻律或长短律的,也喜欢用重音或长音收尾,叫做不完全律(catalectic),大约也是因为它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
  跟着历史的变迁,近代的声调的实际音高也不能和中古相同,所以人民口头创作只能依据实际语音,不能再沿用中古的平仄。现代新诗如果要运用平仄,自然也只能以现代的实际语音为标准。例如北京语音里没有入声,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又有一重轻声,是否仍应该另行发现节奏的规律,这却是现代诗人所应研究的了。

----------王力汉语诗律学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01:42:29 | 只看该作者
小燕子 发表于 2014-1-8 22:25
说得极是,所以,你举的那个定式,还不如不举。举了就是可以套用的,而不是又要细究:第几个字用了平声会 ...

已重新编辑和添加了部分内容,请检阅,看看是否还有错漏之处
36#
发表于 2014-1-8 22:25:30 | 只看该作者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4-1-8 19:43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大原则是:只要不犯孤平、三平尾、三仄脚,再记住‘句句相对,邻句相 ...

说得极是,所以,你举的那个定式,还不如不举。举了就是可以套用的,而不是又要细究:第几个字用了平声会形成三平脚,或用了仄声会犯孤平.....不要搞得太复杂,让人看了犯晕。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21:2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1-8 21:45 编辑
古董 发表于 2014-1-8 21:21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 ...


这可就有点苛求了,毕竟山人不是考古家:lol,其实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格律在齐梁时期甚至是齐梁之前就开始形成了,因为古四声是梁武帝时期的文人们发现的,梁武帝还亲自过问过此事,‘天子万福’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唐朝距齐梁后几百年呢,格律基本成熟定格。。。

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俺知道的就这些了:lol

34#
发表于 2014-1-8 21:21:32 | 只看该作者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4-1-8 20:29
「闻虫」白居易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恰恰是唐,和李白期的,”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所以我们分清格律近代诗是什么年代确立的格律,要分清这些唐诗那些属于格律诗范畴那些属于古韵诗范畴,你说对吗?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20:2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1-8 21:13 编辑
古董 发表于 2014-1-8 19:46
你应该找出:白脚句可以三仄尾的论据,和一首诗例来,这才最有说服力。不然还是不能令人接受,你说有道理 ...


「闻虫」白居易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暂得睡,这里的得很明显是入声而且是作仄音读运用的,说明一点的是,根据古词家理论,三仄脚句不可三个都是去声读,须有一个上声或是入声【阴入就更好了】以和谐音读;虽然白脚句中的三仄脚被允许,但却不提倡,只是偶尔运用也无妨,更主要的是,对于加强我们对他人诗词是否出律有更多的了解而不会陷进妄判的尴尬之地;
阴入之字偶尔可代平使用,代平,它并非真正的平声,只是音调比较低沉,上声偶尔代平也是这个道理,它都可以让音读相对和谐,说实在话,在客家话中,上声和阳平有时还真会难以区分,只好去查古字典了:lol
32#
发表于 2014-1-8 19:46:38 | 只看该作者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4-1-8 19:23
非韵句也叫白脚句,如绝句的第三句,三平脚只出现在韵句上,三仄脚仄出现在非韵句上,对绝句来说,白脚 ...

你应该找出:白脚句可以三仄尾的论据,和一首诗例来,这才最有说服力。不然还是不能令人接受,你说有道理吗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9:43: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1-8 21:15 编辑
小燕子 发表于 2014-1-8 08:37
中仄中平平中仄平(韵),这个八个字的八路沿未改过来呀,另外,你这个例子是举得不妥,过于宽了,对初学者反而 ...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大原则是:只要不犯孤平、三平尾、三仄脚,再记住‘句句相对,邻句相粘’,节奏是呈波浪式前进的就可以了,其实诗、词、曲、联都是一个道理,记住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就OK了,诗教实在没必要整得太复杂,让人看着头大说不定就不想学了: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5:51 , Processed in 0.21685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