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0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以应物,意到笔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3 06:3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3 06:36 编辑

    这则讲创作的物——意——笔——辞,从观察外物,到形成意境或题旨,到用笔表达,成为文辞。这里根据“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认为看到金针度人的绣法,即学习一些写作法,就可以直抒胸臆来写,来画,只能成为“诗窖子”,像《类说》二六称宋王仁裕作诗万首称诗窖子,即多而不精妙。像绘画的只能成为画匠,即会画而不能成为名家。陆机的《文赋》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称:“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从观察外物到形成一个意,即主旨,意与物之间不免有距离,所谓“意不称物”。有了“意”用文辞来表达,又怕“文不逮意”。从物到意到辞处理得恰好的,称“密则无际”;从物到意到辞有距离的称“疏则千里”。钱先生称“意到而笔未随、气吞而笔未到”,即意能称物,故称“意到”,“辞不逮意”,故称“笔未随”,是文辞的表达不能达意。钱先生又从心物两端分开来讲,从观察物象到形成兴象意境,是心之事。把兴象意境写成文辞,是物之事,即手笔的事。钱先生又引《吕览·精通》里称有人心悲,击磬时发出悲声,是木石应与心。又引轮扁砍轮,得心应手,心应于手。工倕用手代圆规,是“指与物化”,即手指化成圆规。这里指出怎样打破心与手的距离,即打破“文不逮意”的距离。从轮扁砍轮得心应手里,从工倕以指画圆的指与物化里,可以看到轮扁是在长期砍轮的实践中达到得心应手。那末要打破“文不逮意”,光靠懂得一点写作方法是不够的,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得心应手才成。钱先生称“真积力久,学化于才,熟而能巧。”即要积累真实的实践,达到“指与物化”,熟能生巧。所谓王勃的腹稿,文同的胸有成竹,是在胸中打草稿,在胸中做好删削增改,在胸中做好得手应心的工作,才可以立即写出。钱先生又指出:朱熹说的:“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先是手不应心,心里想好的兴象意境,手笔写不出来。经过写作的长期实践,做到得心应手,心里想到什么意境,手笔能够如实表达出来,最后心与物化,心和手一致,心怎样想,手怎样写,心的灵巧完全表现在手上。好比名演员的表现,所有灵心妙想,完全表现在肌肉中了。这就是创作达到的很高境界了。但这里还需要心有灵心妙想,要打破“意不称物”问题。刘勰在《神思》里曾讨论这个问题,陆机在《文赋》里也讨论过这些问题,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谈艺录》读本,周振甫  冀勤  编著,文中之钱先生指的是钱钟书先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18:52:37 | 只看该作者
mzxlx 发表于 2014-9-15 10:49
有识人,热心人。赞!

谢谢徐老支持
20#
发表于 2014-9-15 10:49:46 | 只看该作者
有识人,热心人。赞!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09:43:08 | 只看该作者
微尘 发表于 2014-9-14 22:40
学习学习再学习!

刘社长谦虚,敬佩敬佩再敬佩,学习学习再学习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09:41:26 | 只看该作者
小燕子 发表于 2014-9-14 18:00
展,系也展!铁过长,看到“眼花鼻蒙”

心爱静,古文和注释部分可唔看就唔长欸
17#
发表于 2014-9-14 22:40:5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再学习!
16#
发表于 2014-9-14 18:00:21 | 只看该作者
展,系也展!铁过长,看到“眼花鼻蒙”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9-14 00:07:04 | 只看该作者

有钱钟书这样的国学大家辩析古诗论,展么
14#
发表于 2014-9-13 23:51:50 | 只看该作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22:50:27 | 只看该作者

创作前的精神准备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4 12:42 编辑

东坡《送参寥》有云:“颇怪浮屠人,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静了群动”,暗合载之之意,“空纳万境”,明同梦得之言;“咸酸中有至味”,又本司空表圣《与李生论诗书》之旨。东坡《书黄子思诗后》极推表圣论诗,而表圣固沧浪之先河;东坡此篇殊可玩味。

    这里讲创作以前的精神准备和创作时的要求。《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
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
也,然而有所谓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在酝
酿文思时,着重在虚心和宁静。只有虚心,才能采纳不同意见;只有专一,才能专心体
察,看到问题;只有静心,才能看得细致。所以在酝酿文思时,重在虚心和宁静。苏轼
在这里提出:“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即着重虚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心静不浮躁,才能仔细观察。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活
动,吸收了各种各样的境界,才能反映各种新的生活,写出新的境界,才能使诗语妙。
创作时还要求“至味永”。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说:司空图“论诗曰:“梅止于
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又称:“独韦应物、柳宗
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那末他引司空图所讲的味外味,即
在简古中含有纤秾,在淡泊中含有至味。因为所反映的是新的生活,所写的是新的境界,
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所以虽写得简古淡泊,还是含有至味。这是可以玩味的。
   


《谈艺录》读本,周振甫  冀勤  编著,文中之钱先生指的是钱钟书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5:38 , Processed in 0.220017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