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代格诗体式考原》读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5 04:4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3-2-5 09:06 编辑

《唐代格诗体式考原》是当代学者杜晓勤先生的一部文论,依题目来说即是考证唐代格诗体式的源头和本貌,姑先不论其观点如何,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只此一点就可以说《唐代格诗体式考原》颇具参考价值,不过其中杜晓勤先生也对一些问题长期于我们悬而不决的问题有了引导意义,如格诗、半格诗之谓,又如格诗混同律诗之辩等等。以下摘抄和附带本人的一些孔见或者说是一些疏注,其中摘抄部分套橄榄色以便分别:

1,其理由是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所云“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中之“格律”,不应解作写作技巧或格调气韵,“实为格律诗的简称”(《唐“格律”考辨》)。此说甚误。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杜晓勤先生直言指出了《唐“格律”考辨》中的“实为格律诗的简称”的错误。

2,这种诗歌创作趋势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与革新,除了体现在盛中唐诗人的具体创作或诗评中,也反映在当时的诗格类著作中(22)。如旧题王昌龄所撰《诗格》云:       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旧题王昌龄撰《诗格》卷上《调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48页)(23)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0页)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2页)       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3页)       据此可知,王昌龄所云诗之“格”,主要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意旨(24)。若诗之立意高,诗之“格”即高。同书还指出,古文、古诗颇重立意,多能“见意”,故而“格高”:       古文格高,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其次两句见意,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诗,四句见意,则“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诗格》卷上《论文意》,《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1页)     

这段话中,杜晓勤先生把形式与内容已经厘得很清楚了,这点也是颇值得注意的。

3,(三)律诗
      清人王士禛在其《居易录》中多处言及“格诗”,卷一一赞宋人谢薖《竹友集》中诗云:       《颜鲁公祠堂》、《十八学士图》诸长歌颇佳。格诗如“寻山红叶半旬雨,过我黄花三径秋”,“挼莎蕉叶展新绿,从臾榴花开晚红”,“瘦藤拄下万峰顶,野鹤来归千岁巢”,皆佳句。(王士禛著,袁世硕主编《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5册,第3879页)       此之“格诗”即指近体律诗(35),此三联均为七言律诗中对仗工稳、平仄合律之写景联。该书卷一二则称《唐诗鼓吹》和《三体诗》所选录作品为“格诗”:       若《英华》《万首》取备,故博而杂;《鼓吹》《三体》惟录格诗,气格卑下,《众妙》《二妙》亦然。(《王士禛全集》,第5册,第3904页)       《唐诗鼓吹》是金人元好问所编的唐诗选本,以中晚唐作品为主,共收七言律诗五百九十七首,反映了元人“独尚七言近体”(36)的诗体偏好。《唐诗三体家法》(37)则是宋元之际周弼按照诗法分体编选的一部唐诗选集,原为四卷,分别评选五言律句、七言律句和七言绝句。可见王士禛所云之“格诗”实为“律诗”。他之所以称“律诗”为“格诗”,应是对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律切则骨格不存”的误读。元稹认为,“律诗”因为太过讲究声律而导致“骨格不存”,所以将有“意义格力”的古体诗称为“格诗”;而王士禛竟反将“气格卑下”的律诗称为“格诗”,只能说是他自己的曲解和误用。对此,清人赵执信颇不以为然:       顷见阮翁杂著,呼律诗为格诗,是犹欧阳公以八分为隶也。(赵执信《谈龙录》,《清诗话》,上册,第311页)       他认为,王士禛将“律诗”称为“格诗”,其误正如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将“八分书”当作“隶书”。因为在赵执信看来,八分书,是秦隶、古隶在汉魏之际的发展,然是两种书体;“格诗”是沈约等人提倡的讲究声律的“齐梁格”诗(38),系“律诗”所自出,亦不可混同。

此段话中杜晓勤先生也辩明了王士禛呼律诗为格诗之误,这点同样是值得注意的,因为王士禛和赵执信都是清代研究格律的名家,其观点的正误极易被后人引用,故而有必要进行辨析和厘清,杜晓勤先生这点上做的很好。

4,另外,白居易《续后集》卷六九卷首还有“半格诗律诗附”的标目,这也是学界聚讼纷纭的一个问题。有些学者认为,白集中的“半格诗”也是一种独特的诗体。如纳兰性德即云“《长庆集》中尚有半格体”(19)。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更列有“半格诗”一目,且以白居易《小阁闲坐》诗为例,说此种诗体是前半古体、后半“齐梁格”,故曰“半格诗”:              对赵氏此解,清人汪立名和翁方纲均已有辨析。汪立名谓:       “半”者,本谓卷内半是“格诗”,而附以“律诗”云尔。乃直标“半格诗”而注“附律诗”于其旁,是又将以“半格诗”另为一体矣。其误不几于眇者之扪烛揣籥以为日乎?(《白香山诗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282页)       翁方纲《赵秋谷所传声调谱》亦云:       白香山集中所云半格诗者,谓此卷中半是格诗也。此乃以半格二字联读,作体格之标目者,误也。(《清诗话》,上册,第257页)       汪、翁二人所言均极是,然今人仍有不少沿袭赵氏之说者,如王利器云:       为啥叫做半格诗?就是一首诗中一半儿用古体,一半儿用齐、梁体之谓也。(《文镜秘府论校注》“前言”,第13页)       而朱金城也认为有“半格诗”一体,只不过他所理解的“半格诗”是一半古体、一半律体:       这种“半格诗”大多是半律半古的作品,如《感旧》,共十六句,前四句合律,第五、六句则有三平调——古诗的格调;前四句是两联工稳的对仗,五六句以下是古诗的散句。(朱金城《试论白居易诗歌的艺术价值》,《唐代文学研究》第3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朱金城与纳兰性德、赵执信、王利器等人同中有异。施蛰存对“半格诗”的理解更与诸人不同:       (《白氏长庆集》)第六十九卷的半格诗,都是五、七言古诗,但是有的用对句,有的用散句而平仄粘缀,似古非古,似律非律,故称之为半格诗。(《唐诗百话》,第487页)       他虽然不再机械地用“一半”“一半”来理解“半格诗”之“半”,但也拘泥于《白氏文集》卷首“半格诗”三字来作解,思路与纳兰性德、赵执信、王利器、朱金城诸人相近。

此段则是对格诗、半格诗之谓辑录了古今学者对格诗、半格诗的说法,其本身的文献价值就很不错,杜晓勤先生也有比较明确的辨析、解释,格诗、半格诗实一体也,汪立名、翁方纲之论可取【按:汪立名应为汪立铭之误】。

5,赵翼《瓯北诗话》在论及《白氏长庆集》诗体分类时即云古来诗未有以“格”称者,大历以后始有。“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辘轳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无所谓“格诗”也。兹乃分格、律二种,其自序谓:“迩来复有'格律诗’。”《洛中集记》亦曰:“分司东都以来,赋'格律诗’凡八百首。”序《元少尹集》亦曰:“著格诗若干首,律诗若干首。”是“格”与“律”对言,实香山创名。此外亦无有人称“格诗”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卷四“白香山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1页)   

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的《瓯北诗话》则可榷,当然赵翼的《瓯北诗话》本身也有可榷处:
依文意,赵翼的《瓯北诗话》明显是把格、律对举的两个诗体,故重新断读如下
古来诗未有以“格”称者,大历以后始有。“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辘轳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无所谓“格诗”也。兹乃分格、律二种,其自序谓:“迩来复有'格、律诗’。”《洛中集记》亦曰:“分司东都以来,赋'格、律诗’凡八百首。”序《元少尹集》亦曰:“著格诗若干首,律诗若干首。”是“格”与“律”对言,实香山创名。此外亦无有人称“格诗”者。

“辘轳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无所谓“格诗”也。
赵翼的此段可榷,所谓“辘轳格”、“进退格”者,前人直归为齐梁格,王力先生在诗律余论中也有论及此两格,赵翼之言则律诗中又增限制云云也是前后矛盾了,“格”与“律”对言即格诗与律诗各自一体,何谓律诗中又增限制?如此矛盾易引后人误读误解而把所谓“辘轳格”、“进退格”者纳入律诗,于赵翼而言律诗恐无广义、狭义之说,如此也是等同于把所谓“辘轳格”、“进退格”者纳入了近体,但这明显是不对的

6,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摘其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士,不问其贤不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5册,第8975页)    

依文意,以上也应重新断读,偏枯与不对是两个概念,可查贡举条式,蜂腰与鹤膝又是两个概念,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这些均为病,故应摘之,重新断读如下
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摘其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士,不问其贤不肖。


7,杜晓勤先生在文末之说吾深以为然,杜晓勤由此观之,清人汪立名和翁方纲对白居易集中“格诗”体式能有正确之理解,亦受当时用法之影响。今人陈寅恪、施蛰存、谢思炜等学者既参考了汪立名的看法,又不轻信之,而是能够自己去考察白集“格诗”的体式,治学态度严谨,故所论虽未全中鹄的,然偏误无多。【按:汪立名应为汪立铭之误】


按:文本参考阅读

大中华诗词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http://www.hksc888.com/forum.php ... 6247&extra=page%3D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2:12 , Processed in 0.207682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