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客家话传统吟诵的意义和传承 吟诵,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和文化价值,通过吟诵才能深刻体会诗文的精神内涵和韵味。(据报道,日本、韩国现在仍有百万人以上会吟诵,真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客家话传统吟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艺术价值,具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保护、传承和发展客家话传统吟诵,在饮誉“世界客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之乡”、“诗词之市”的梅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而言,吟诵又是对“世界客都”名片的有力佐证,是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人文秀区”刷新的记录,是“文化之乡”又一亮丽品牌,是“中华诗词之市”的绝佳注脚。 把客家话传统吟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加深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增强地方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诗词文化的繁荣发展,助力地方文化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 可能有同学会问,上面讲的是全市性的大意义,对我个人有又有什么意义呢?有!因为吟诵原本就是学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吟诵对我们诗词班学员很有帮助。一是无形中会促使吟诵者多读诗,读好诗。二是能让学诗的人更加熟悉平水韵,特别是入声字的运用,对诗词创作很有帮助。三是在诗词创作过程中,有利于激发灵感,有利于检查发现韵律的疏漏,防止出现差错,有利于声律更加臻于完美,让古诗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对中华传统文化,很多外国人都非常羡慕,可惜我们国人不够珍惜自己的宝贝,在上世纪初,受到西学东渐洪流的冲击,吟诵逐渐式微,传统吟诵已经很少被人们提起和重视。尤其在当代青少年中,了解学习吟诵古诗词的人少之又少。 对此,八十年代初,著名汉语言学家叶嘉莹等呼吁抢救汉语诗文传统吟诵。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徐健顺教授向国家语委提交报告,建议抢救汉诗文的传统吟诵,得到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批复,确定名称为“中华吟诵”,简称吟诵;成立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2011年11月华南师范大学“客家话吟诵的传承与发展”毕业论文课题组黄辉苑一行4人来梅州各县(市、区)调研客家话吟诵,发表了论文。2012年1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中华吟诵研究会)“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朱立侠博士一行5人来梅调研,做了录音、录像、采访,出版了全21册《中华吟诵田野调查研究》。2015年7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梅州市第14次百人诗会上说:“国家对诗歌吟诵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视。吟诵是中国人传统的诗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我第一次听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客家话吟诵的诗词。南方的客家话,保留了过去的诗风,很有欣赏价值。”上级领导对客家话传统吟诵的肯定,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近十年来,梅州市诗词学会为抢救客家话传统吟诵,专门指定邹育道副会长分管吟诵工作,组织会员不辞劳苦地奔波于梅州各县(市、区),“挖掘”吟诵人,现在除了丰顺,其他县(市、区)都“挖掘”出一批客家话传统吟诵者。 从去年开始,梅州市诗词学会抢时间、赶速度,在相关领导和专家的带领下,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推广客家话传统吟诵为己任,全面开展客家话传统吟诵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这期间,做出了具体的《客家话传统吟诵传承工作计划》,成立了吟诵分会,举办了多场(次)的传统吟诵学习班,积极培训传承人,认真收集、整理和编写传统吟诵资料,共采录了全市二十多位吟诵者的录音录像。在我们这个诗词班,也有不少同学参加了传承人培训,成为吟诵骨干。今天的讲课,为全班同学学习吟诵开了头, 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学下去。 对于客家话传统吟诵,省诗词学会丘海洲会长十分重视,多次过问关心,表扬我市为传承诗词文化做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同时鼓励我们要逐级申遗。领导的重视就是我们搞好吟诵的动力。 日前根据诗词班委安排,拟于在本学期末汇演时,班上演出诗词吟诵的节目《月是故乡明》。这样很好,说明我们诗词班吟诵骨干学有所成,为我市诗词界带了一个好头。 下面我试吟诵两首与《月是故乡明》节目有关的吟诵诗作,并请大家各跟读两遍吧!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次辅导课至此结束。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