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颜韵脚诗—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27 22:1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kai916 于 2019-10-29 08:38 编辑

     韵脚诗是现代诗歌与传统诗词结合的新诗体,简单说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但不受平仄律的限制,可以说是传统杂言诗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认为韵脚诗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代表作有臧克家的“当炉女”等(个人觉得应自李叔同先生作于1915年的“送别”(丰子恺手写版)始),成为有一定影响的流派则始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并借助于周杰伦的演唱广为流传。
    其实在此之前韵脚诗已经有很多传世佳作,在许多经典歌曲中都可欣赏到。最具代表性的有黄沾先生的“沧海一声笑”(压十三豪,偏向于旧体诗),陈蝶衣作词方达改编的“南屏晚钟”(十七庚十八东通压,偏向于现代诗),还有刘虞瑞作词张学友演唱的“情网”(十六唐一压到底)。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则更加开放,并不要求每一行的尾字押韵,既有每行押韵的(如“千里之外”等),也有部分行押韵的(如“青花瓷”等),他很大一部分的创作灵感来自古诗词,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可以发现传统诗词的影子,如“菊花台”与“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此外还有赵雷近年很火的歌曲“成都”等等,这些作品既是出色的歌词,又是经典的韵脚诗,配上优美的旋律后便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曲,从词的发展过程看,这些名曲也可成为新的词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则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旧体诗尤其是格律诗词作为中华诗词的典型代表,用字质朴凝练,且独具声韵之美。但自唐宋之后逐渐式微,罕有广为流传的佳句名篇,其中有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原因,但格律诗词自身的局限和缺乏创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千年来,随着多民族的融合,汉语言也不断融合变化,尤其是近代白话文的普及,现在的普通话与唐宋时期的官话已有很大差别,如古汉语四声中的“入”声已经消失,只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有所保留,但格律诗词仍照搬以前的韵律格式。如平水韵的韵部划分过细过窄,不利于格律诗词的发挥,尤其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众说纷纭,难以规范,让人无所适从,难以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诗词意境的发挥和拓展,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中华诗词一直在发展变化中。先秦时期的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发展出五言七言的浪漫主义诗歌,两汉魏晋时期又发展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乐府诗,唐代的律诗又演变出绝句,诗韵有通韵有变韵,有正格亦有变格还可拗救。除格律诗外,还有许多从古体诗演化出来的名作,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源于楚辞体而又有所变化(颇有现代自由诗的味道)。李白的杂言诗“将进酒”则完美结合了乐府和律诗的特点。而宋词从五代的曲子词演化发展(类似现在的歌曲),其最大的特点是填词需符合曲调的韵律,以便于歌者吟唱,可按词制调,亦可依调填词(自宋以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主要是以调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原曲调也罕有传世)。据统计,历史上共有一千余种词牌,理论上只要有足够多的曲调,可以有无限多种词牌,反过来也可以象现在的歌曲一样,先写歌词再谱曲(词牌)。也就是说,在写旧体词时,可不按现有的词牌填词,为区别于宋词,姑且称不按词牌写的词为“长短句”(“长短句”在北宋时期为词的本名,宋代之后则是词的别名)。
    写诗填词的目的是咏物言志,抒发情感,广为流传的好诗词除辞藻优美外,更具格调高雅意境深远的特点。平仄韵律则可使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是锦上添花的手段而非目的。若为了凑律(韵)而勉强采用一些生僻字或不合诗意的词句,无异于“为赋新词强说愁”,既破坏了诗词的意境,又降低了诗词的格调,许多诗词虽合韵律而晦涩难明,有些则成了打油诗(作品既合韵律且意境高远的高手少之又少),如此舍本逐末,未免主次颠倒,有违诗词创作的初衷。
    现代人自小学习白话文,很少深研文言文(专业人士除外),对诗词格律更是难以精通,传统的平水韵和平仄律往往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本源自民间,应该让民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优劣,不应拘泥于诗词格律,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诗韵次之,至于平仄律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为了传统诗词的传承和繁荣,很多专业人士一直在不懈努力,如以普通话为基础制定的“中华新韵”便是很好的创新,并已着手对平水韵进行改革。韵脚诗则在诗词形式上进行创新,在现代诗词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精华,以一种全新的简单自由的创作形式,拓宽了诗词创作空间,可以吸引更多诗词爱好者参与,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按照中华诗词学会整理“中华新韵”时确定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原则,高手不妨继续严格按传统格律进行创作,广大诗词爱好者则不必拘泥于传统格律,不论写诗还是填词,可从韵脚诗入手,先求合韵(建议用新韵),再论合律,以通读顺口为原则。总体来说就是尽量简单化,便于广大诗词爱好者参与。
    外行粗浅之见,请勿见笑。
                                                            阿恺 2019.10.25于广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好1
2#
发表于 2019-11-18 07:57:4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7:11 , Processed in 0.208713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