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兴观群怨指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25 09:1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0-11-25 12:27 编辑

      兴观群怨出自于《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哪么,兴观群怨指的是什么呢?,不妨先看下汉代的经学家郑玄在毛诗正义中的一段话:《诗》,可以兴”者,又为说其学《诗》有益之理也。若能学《诗》,《诗》可以令人能引譬连类以为比兴也。“可以观”者,《诗》有诸国之风俗,盛衰可以观览知之也。“可以群”者,《诗》有“如切如磋”,可以群居相切磋也。“可以怨”者,《诗》有“君政不善则风刺之”,“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

     该如何理解这一段话呢?
     先说一下兴,’《诗》,可以兴”者,又为说其学《诗》有益之理也。若能学《诗》,《诗》可以令人能引譬连类以为比兴也。“
     首先这里的兴是比兴之兴,所谓取类曰比,也就是取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一类事物相互关联,如硕鼠与贪婪的统治者,比喻之法甚多,有明喻暗喻曲喻等等,如歌声草露圆即是曲喻,化无形为有形,歌声是无形的,如何说明歌声,李贺用了个婉曲的类比之法借草露圆来说明歌声象草露一样晶莹圆润。。。
     而兴跟比具有相同的一面--连类,如山有扶苏,扶苏跟子充是连类的,先说扶苏后言子充这就叫兴,所谓比显而兴隐,起兴比较婉曲一些,但不能用毫不相干的事物去起兴。
     简言之,在兴观群怨中的兴是比和兴的统称,即引譬和连类,连带加上直言的赋,兴是赋比兴手法上的统称。

     其次再说一下观,‘’可以观”者,《诗》有诸国之风俗,盛衰可以观览知之也。‘’
观者,谛视也,是认真、细致考察之意,即通过认真、细致考察诸国之风俗和古今之盛、衰而明风俗、知兴替、倡教化、修己身和治理社会。。。
    简言之,观是诗和诗人对自身、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检视和反省。

     第三说下群,“可以群”者,《诗》有“如切如磋”,可以群居相切磋也。
     群,孔子这里首先认为人是社会化的,社会化就不可避免会发生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社会矛盾,诗可以通过如切如磋的相互切磋去化解,这跟儒家的入世观是一致的。
     跟儒家所不同是道家,道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治是出世观,孔子删诗也就没选跟其观点相左的古诗,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思想明显具有反治理反社会性提倡自主自由的意识,这种意识可能跟道家思想更为吻合。
     所谓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这是毛大序对于个体和群体关系的诠释。

 [疏]“是以”至“之雅”。○正义曰:序说正、变之道,以风、雅与颂区域不同,故又辨三者体异之意。“是以”者,承上生下之辞,言诗人作诗,其用心如此。一国之政事善恶,皆系属於一人之本意,如此而作诗者,谓之风。言道天下之政事,发见四方之风俗,如是而作诗者,谓之雅。言风、雅之别,其大意如此也。“一人”者,作诗之人。其作诗者,道己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但所言者,直是诸侯之政,行风化於一国,故谓之风,以其狭故也。言天下之事,亦谓一人言之。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於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风之与雅,各是一人所为,风言一国之事系一人,雅亦天下之事系一人。雅言天下之事,谓一人言天下之事。风亦一人言一国之事。序者逆顺立文,互言之耳。故《志》张逸问:“尝闻一人作诗,何谓?”答曰:“作诗者,一人而已。其取义者,一国之事。变雅则讥王政得失,闵风俗之衰,所忧者广,发於一人之本身。”如此言,风、雅之作,皆是一人之言耳。一人美,则一国皆美之;一人刺,则天下皆刺之。《谷风》、《黄鸟》,妻怨其夫,未必一国之妻皆怨夫耳。《北门》、《北山》,下怨其上,未必一朝之臣皆怨上也。但举其夫妇离绝,则知风俗败矣;言己独劳从事,则知政教偏矣,莫不取众之意以为己辞。一人言之,一国皆悦。假使圣哲之君,功齐区宇,设有一人,独言其恶,如弁随、务光之羞见殷汤,伯夷、叔齐之耻事周武,海内之心不同之也。无道之主,恶加万民,设有一人,独称其善,如张竦之美王莽,蔡邕之惜董卓,天下之意不与之也。必是言当举世之心,动合一国之意,然后得为风、雅,载在乐章。不然,则国史不录其文也。此言谓之风、雅,理兼正、变。天下无道,政出诸侯,而变雅亦称雅者,当作变雅之时,王政仍被邦国。《大学》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是善政、恶政皆能正人,所以幽、厉之诗亦名为雅。及平王东迁,政遂微弱,其政才行境内,是以变为风焉。


      简言之,所谓要所言一人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可见个体之言应是群体之心、意的反映,应不带有提倡个体可自由泄私愤的观点,群是‘风、雅、颂’的概括,是社会功能的体现


     第四说下怨,“可以怨”者,《诗》有“君政不善则风刺之”,“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
     君政不善则民心生怨,怨而以风刺之,即通过比兴对不善之人事进行批评、规劝以达其改正错误化不善为善,可见这个怨是不能用怨恨、责怪去理解的,它是美刺中的讽刺之代称。
     形四方之风,风而化下者谓之风化也即是教化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教育和感化】,风而刺上之不善者谓之风刺即讽刺亦即‘怨’。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疏]“雅者”至“雅焉”。○正义曰:上已解风名,故又解雅名。雅者训为正也,由天子以政教齐正天下,故民述天子之政,还以齐正为名。王之齐正天下得其道,则述其美,雅之正经及宣王之美诗是也。若王之齐正天下失其理,则刺其恶,幽、厉小雅是也。诗之所陈,皆是正天下大法,文、武用诗之道则兴,幽、厉不用诗道则废。此雅诗者,言说王政所用废兴,以其废兴,故有美刺也。

     齐正天下得其道,则述其美,美刺的关系由此大致可知,齐正天下得其道者则以褒扬,失之于不善者则以讽刺【怨】,雅者,正也,使不正变为正,这应是变风为雅的要义吧。
      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跟这是一脉相承的,修身以正己,齐家以及人,然后才谈得上治国平天下,一身之不正何以齐家,一家之不齐何以治国,一国之不治,何以平天下,故,个体与群体也即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儒家看来首重的还是自身的修养,自身的修养端正才能教育和感化家人进而教育和感化社会,最终达到天下和谐的理想境界。
     简言之,怨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诠释。

     综上可见,兴观群怨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反映,其目的都是教化和治理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迎合统治阶级的一些意志,也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也不能一提到统治阶级就想到残暴、剥削、腐败、贪婪这些负面的东西,统治阶级本质是教化社会、治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群体,其实任何群体和个体都有正反面,诗的兴观群怨是通过认真、细致考察诸国之风俗和古今之盛、衰,通过婉转的表达和社会交流而达到明风俗、知兴替、倡教化、修己身和治理社会的和谐景象,这是诗的社会功能的一个体现,故曰知兴观群怨始可言诗。

      诗发乎情止乎礼义,这可能是儒家对兴观群怨也即对诗之要义最高最好的概括,当然,这些仅仅是个人对兴观群怨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12:1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0-11-25 13:00 编辑

或问:兴观群怨是古训,在现代社会该怎么具体体现,有没有变化?毕竟社会性质变了,没有皇帝了。

简答:兴与观在主帖中我已用暗红色标示了,兴是手法上的问题,这点古今应无什么变化【最起码无大的变化】,观是诗和诗人对自身、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检视和反省,这点古今也是一致的,致于群则是‘风、雅、颂’的概括,毛大序说得好‘’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就风雅颂简单而言是达到交流切搓的一条途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便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从而形成上下通气的社会功能;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这也是古今通达、社会群体通气的社会功能之体现,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点在古代是作为祭而用的,现代社会已有所不同,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主要体现在褒扬美好的事物从而广而告之,这也是诗歌弘扬真善美社会功能的体现;怨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诠释,怨不是怨恨、指责、斥骂,它是跟赞美相对应的讽刺的一个诠释,也是对群的如切如搓的社会通气、交流之群的诠释和体现,所谓见不善而生怨,怨则讽之刺之,它是诗歌鞭跶假恶丑社会功能的体现,也即是群的体现,这些体现总括起来便是兴观群怨是通过个体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思考用手法【赋比兴】传情达意而社会功能化,达到社会和谐为理想境界。

上即便在古代都并不一定就限定于指皇帝而指上级、国君,现在没有皇帝了,但上级、尊长还是存在的,我觉得在对上的理解上于今而言理解成尊长便可,如此最起码才不致于乱刺而触犯法律法规。

综上,兴观群怨对于古今并无什么大的变化,可以说古今一致,仅仅在刺上这个问题上要特别留意一下。

又或问:兴观群怨的起源和体、用如何?

简答:简言之,兴观群怨是通过个体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思考用手法【赋比兴】传情达意【风雅颂】而社会功能化,达到社会和谐为理想境界。

兴观群怨源于诗经见之于论语,兴与观首属个体性,群与怨属社会性,总归均属社会性,兴是手法是手段,观是前题,群与怨是目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7:27:03 | 只看该作者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於生灵。六情静於中,百物荡於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於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剌形於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情性,谐於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6:36 , Processed in 0.234753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