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读千年易安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5-17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键词】李清照;声声慢;化愁为美
  【摘要】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尤其是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的专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学史,李清照也因此而被当作了愁的化身。李清照凭借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满天的愁绪抽丝剥茧,描愁绘愁,化愁为美,创作出这首千年来让人品读不尽的著作珍品,她和她的愁情之美也就永远地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也因了这首词,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人敢于企及。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抽丝剥茧,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我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她和她愁情之美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品读这首千古绝句,再次欣赏她绝妙的化愁为美艺术技巧。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造势巧妙  
  在这首《声声慢》里,词人开篇就运用了迭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形成多重艺术效果。
  (一)迭字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
  (二)迭字运用形成音韵之美。
  迭字造成了音调上的平仄起伏变化,音节上的逐渐拉长,声调上的越来越低,营造压抑窒息的氛围。
  “寻寻觅觅”, 平平仄仄,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 仄仄平平,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平平仄仄平平,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无助的心绪。
  (三)迭字运用层次清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内容上步步写来,由浅入深,形成了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层次清晰,非常细腻!迭字运用从音韵和内容上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这就是大胆的艺术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开篇就笼罩了一种浓重而凄厉的哀愁氛围,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二、叙写愁情,层次分明,详细具体   
  这首词并没有对愁绪不加辨别,让其自发的铺天盖地而来,而是细致地分开层次,全方位的进行描写。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
  首先,“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为第二个层次。“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是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其次,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
  最后三句是第三节,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全词三节九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申说悲伤的原因,挥洒渲染漫天的愁绪,营造压抑愁苦的氛围。
  三、藉景绘愁,心景交融,感物伤世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中国美学一直强调情感是艺术的内在生命,“情者文之经,理者辞之纬。”情感由外物的刺激而起,而又艺术的以外物为对象,抒发出来。人伤心则风呜咽,人忧愁则花溅泪,触景则生情,睹物则思人,一切景语则皆为情语。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境界。
  在这首词里,就运用了这种人悲物亦伤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南来秋雁,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写自家庭院。园中菊花残败,将花自比,更添愁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但词人憔悴的心灵、点点的泪光、百转的愁肠与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又细若游丝地吻合在一起。 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作者在这里通过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   
  四、频用反问,强调浓愁,韵味无穷   
  反问是无疑而问,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到强调的作用。全词共八句,其中有四句用了反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强调淡酒难敌晚风之寒,难销心底之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突出词人将花自比、不胜憔悴、更添愁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表达日常难熬、孤苦寂寥、度日如年的愁楚。尤其是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更是蹊径独辟之笔。词人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使人更深刻感受到易安之“愁”的沉重,压抑与无以回避。回望她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起伏人生,这其中的滋味,岂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含得了、概括得尽的?易安之“愁”包含太多的情感凄凉,太多的忧伤惆怅,这一切,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含得尽、概括得了的。那么这里面就更蕴含着词人复杂,深沉的情感,是“悲”、是“怨”、是“愤”、是“恨”,也许还蕴含着更多悲鸣的情感在其中。“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用反问来表达肯定,强调浓愁,余韵无穷;既总结了全篇,又开出了新的意境。
  五、以声摹情,啮齿叮咛,乐章之美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
  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另外,还以双声叠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叠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
  千古绝句、万古愁心,词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在我们钦佩李清照高超的绘愁技巧的同时,更使我们体会到了一份艺术上的愁情之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21:24:36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千年易安愁》是扬之水先生转介的一篇文章,因查不到作者,所以也就从略了,文中主要是介绍了李清照《声声慢》词作中叠字的运用,其中也顺便说到了《声声慢》词作中愁的运用,其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造势巧妙
(1)迭字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2)迭字运用形成音韵之美。
(3)迭字运用层次清楚。
二、叙写愁情,层次分明,详细具体  
三、藉景绘愁,心景交融,感物伤世  
四、频用反问,强调浓愁,韵味无穷   
五、以声摹情,啮齿叮咛,乐章之美

文章不错,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不过,这里宕开一笔浅说一下愁在古典诗词中的一些意义和用法,愁的本义是忧也、悲也、虑也,但在古典诗词中会因不同的语境、不同组词而有不同的内涵,譬如揽衣愁见肘之愁是忧虑,一上高楼万古愁之愁是忧患,问君能有几多愁之愁是对故国的眷恋,两处闲愁的愁是百无聊赖的情绪,客愁看柳色的愁是羁旅之乡愁,离人心上秋的愁是情思,如此等等,须在阅读时结合语境、组词等去领会。

愁是个抽象的概念,古代的先贤们为了令其有直观的感受多习惯于化抽象为形象,以下浅析一下愁字的多种表达与审美;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愁是动态的,象气态或液态的物质在眉宇间和心里串过来串过去,从而达到了这相思之情的复杂、无法抑止的审美境界。

(2)只恐双溪舴艋舟注,载不动许多愁。这愁是有重量的,即把无形之愁化为有重量的物质从而达到了这之情的厚重之审美感受。

(3)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愁思即愁丝,也是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把愁比作了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滔滔不绝,也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审美境界。

(5)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贺铸这闲愁又别开生面,把抽象的闲愁高度地形象化了,闲愁这种百无聊赖的情绪人人都会有,如何艺术去表达则是方式多样化的,贺铸的闲愁之表达也是化抽象为形象,这种笔法则叫移觉,就是把抽象的闲愁转移至可视化的视觉形象,一川烟草何其旺盛、茂密?满城风絮何其纷乱、无籍?梅子黄时雨何其缠绵?通过这样的移觉就把贺铸这闲愁形象化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如此之审美境界直令人回味无穷。

(6)离人心上秋则是用离合的笔法,从而表达出了离别之人的心情象秋天的景象一样萧索、落寞的无奈,换句话说,这也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审美表达,因为秋天的景象是可视的,秋天的氛围是可触可感的。

从一个愁字的浅析中可见的是,艺术性的思维与表达是多样化的,只要把思维发散开去,也许可以创造出更为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意韵与境界。
3#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21:25:13 | 只看该作者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不认当年旧同乡。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4#
发表于 2023-6-11 16:12:2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5-1-3 01:21 , Processed in 0.207554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