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5-13 00:42 编辑
一、音韵系列
1、四声诗,每句诗用同一种声调的字写成的诗。可分为全平诗、全仄诗(上声、去声、入声)、五平五仄诗(平上、平去、平入)、四声分立诗等。
2.全平声诗, 四声诗中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全为平声。
3.全仄声诗, 四声诗中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都是仄声。
4.上声诗,全仄声诗中的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都是上声。
5.去声诗,全仄声诗中的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都是去声。
6.入声诗,全仄声诗中的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都是入声。
7.五平五仄诗,四声诗中一种,是单句一个声调,偶句为另一个声调。即一句全为仄声, 一句全为平声。仄声中因为分为上声去声入声,所以五平五仄体中又有平上四声诗、平去四声诗、平入四声诗.
8平上诗,五平五仄诗中一种,一句全为平声,一句全为上声。
9.平去诗,五平五仄诗中一种,一句全为平声,一句全为去声。
10.平入诗,五平五仄诗中一种,一句全为平声,一句全为入声。
11.四声分立诗,四声分立一般指一句全平,一句全上,一句全去,一句全入。或者一句中分列四声。
12、柏梁体,柏梁台体的简称。一般每句七言,句句押韵,全篇不换韵,称为柏梁体。这种用韵方法属于排韵。排韵就是行行都押韵,也叫句句韵,连句韵,打铁韵。
13.五连韵,又叫五连纽。一连五句都押韵
14.连韵体诗,诗中第一句可不必用韵,其有用韵者,称为连韵诗。连韵体诗则与连韵诗不同,连韵体诗在其它方面不限,但要求一、二句押韵,三、四句押韵。
15、间韵诗(变体诗) 又称双韵诗、平仄两韵诗、平仄通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韵母都相同。
16.交锁韵诗,与间韵诗近似,也是平仄两韵,但间韵诗是平仄通韵,交锁韵则平仄异韵。又叫“交韵体”,也叫“双韵体”(交锁韵与间韵都属“双韵”)。
17、福唐体,即独木桥体,又叫独韵诗、一字韵诗、同尾诗。每句韵脚用同一个字。
18、长尾韵,所谓长尾韵,即将韵脚安排于各句倒数第二字处,而以一字表语气的虚词结尾。
19、藏头连珠间韵福唐体诗, 简称间韵福唐体诗。这种诗是几种方法的结合。1).是连珠,每句都嵌有相同的二字。2).间韵诗(平仄两韵诗),单句压种韵双句压另一种韵。3).两组独木桥体平声韵只一个字,仄声韵也是一个字。4).半同头同尾,四句上联藏头的字都是连珠中的一个字,四句下联藏头的字是连珠中的另一个字,嵌尾的字也同理,是另一个连珠字。5).顶真。
20.同音韵诗, 独韵诗中特殊的一种. 压韵虽同音,但不同字,声调也可不同。又叫同声同韵诗。
21、转韵诗,相对近体诗而言, 近体诗是不转韵的.转韵,就是换韵,在一首诗歌中,根据内容表达的需求连续转换若干韵。韵脚平仄交替。
22、双韵,又叫双送韵、并韵体。一诗有两个韵,均可停读,排韵转韵都可用。
23、促句诗,转韵诗的一种,不拘平仄,每句用韵,以三句一转韵。
24、掷韵诗,这种诗两句一换韵,韵脚不断转换,如同被抛来掷去一般,故称“掷韵”。又名“随韵”,古称辘辘韵。
25、掺韵诗,指一首诗中交错运用两个以上韵尾。其中有—韵贯穿全篇.其余韵则掺杂其间。又叫三韵交叉,俗称“三韵体”。
26、抱韵,诗章的首尾共押一韵,而中间所夹数句共押另一韵,被首尾的另一韵句怀抱,故称“抱韵”,又叫怀韵、抢韵。
27、改韵诗,又称改辙、赶辙,在不改变一首诗词原有的格式和主题的情况下,把原诗的韵全部换过。
28、倒押前韵诗,又叫倒次元(原)韵、倒用韵。用于和诗,一个不少地照用原诗人的韵字,顺序则由尾字依次到首字。
29、犯韵体, 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每句首字与本句末字押韵,便称为犯韵体。
30、短柱体, 犯韵诗的一种,一句中或两韵、或三韵的叫短柱体。
31、双声叠韵诗, 又叫反舌诗,每句都有双声字或叠韵字的诗。所谓反舌就是使双声叠韵在诗句中交替出现,有意违反大韵、小韵,正纽、劳纽,逆“四病说”规范而动的诗体。
a32、同音诗,每句都有几个同音字,甚至整首都是一个音组成,后者可看而不可读。
33、双声诗,又称同声诗、声母诗、同纽诗,又叫吃语诗、口吃诗、结巴诗、拗口诗、绕口令诗。双声诗要求诗的各句都采用声母相同的字。
34、尖叉体,或叫险僻韵。宋代苏轼所创。或押窄韵“十四盐”,或叶“六麻”韵,却用了“叉”这样的险字,由于用韵险僻狭窄,后人纷纷效法以为能,并多以次韵和之,从而形成所谓的“尖叉体”或称“尖叉诗”,有时也称此类押窄韵险字之作为险僻韵。
35、叠韵诗,又叫韵字诗、同韵诗。 全诗各句所用的字的韵部均相同的诗。
36、五叠韵,五字叠韵诗 ,五言诗中要求每句的五个字必须迭韵 。
37、首尾迭韵体,每句的首字与尾字都同韵。
38、绕口令是民间语言游戏。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覆、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
39、声韵诗,分声母诗、韵母诗、反切诗。
40、声母诗,诗句的字的声母正好是拼音声母数。又叫隐白藏典诗。
41、韵母诗,诗句的字的韵母正好是拼音韵母数。
42、反切诗,又叫切语诗,用古代反切注音的方法,诗句中两字反出一字,诗表层一个意思,反出的话还有一个意思。
43、首字半音诗,诗中采用首字半音,取前舍后.首字半音,取首字拼音一半,取前舍后,所以是取前面一半。偶数留着,奇数不要.把留下的声母韵母进行拼读,就是要表达的意思.,
44、吴体,至今对于吴体都没有正确的结论。有几个特点是可以确定的: 1.是七言律诗;2.是抝句体。3. 这种诗体字句整齐,讲究押韵。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故与律体不同。
45、柏梁台体,见柏梁体
46、排韵,一韵到底,古称柏梁韵,见柏梁体
47、打铁韵,排韵的俗称,见柏梁体
48、句句韵, 见柏梁体。句句韵分两种,一种是押相同的韵,另一种是押不同的韵。押相同的韵就是每句押韵而且一韵到底,便是柏梁体,押不同的韵便是连韵体诗、间韵诗、交锁韵诗之类。
49、五仄体,见全仄声诗
50、五侧诗,见全仄声诗
51、双韵诗,一诗有两个韵,均可停读,间韵和交锁韵等都属双韵
52、平仄两韵诗,见间韵诗
53、平仄通韵诗,见间韵诗
54、交韵体,见交锁韵
55、进退格,律诗押韵时用不同韵部的字,一进(用甲韵)一退(用乙韵),又一进(用甲韵)又一退(用乙韵),这种轮流换用前后不同韵部字的押韵格式,称为“进退格”。这种押韵格式据说是唐人李贺所首创,属于双韵。词中也叫交韵。
56、独木桥体,见福唐体
57、独韵诗,见福唐体
58、一字韵诗,见福唐体
59、同尾诗,见福唐体
60、同声同韵诗,见同音韵诗。
61、同音异字韵诗,见同音韵诗。
62、并韵体,见双韵诗
63、双送韵,见双韵诗
64、双交韵,见交锁韵诗
65、随韵,见掷韵诗
66、辘轳韵,见掷韵诗
67、怀韵,见抱韵诗
68、抢韵,见抱韵诗
69、三韵体,见掺韵体诗
70、三韵交叉,见掺韵体诗
71、改辙,见改韵诗
72、赶辙,见改韵诗.
73、冒韵,见犯韵诗,
74、倒次元(原)韵,见倒押前韵诗
75、倒用韵,见倒押前韵诗
76、五字叠韵诗,见五叠韵
77、韵字诗,见叠韵诗
78、同韵诗,见叠韵诗
79、急口令,见绕口令
80、吃口令,见绕口令
81、拗口令,见绕口令
82、隐白藏典诗,见声母诗
83、切语诗,见反切诗
85、五连纽,见五连韵
86、首句叠句并转颠倒前韵,一首三转韵,后一转并颠倒前韵的韵脚而立新韵。
87、形近字押韵诗,形近字押韵可以是同音字,也可以形近同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