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梅花山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汉语》王力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6-5-1 15:45: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4 13:21 编辑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的修辞
====================================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只选那些比较重要的,有助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我们打算谈八个方面:(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

  (一)稽古
  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例如: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苏轼喜雨亭记)
  稽古有明有暗。以上都是明的稽古。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例如: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扬雄解嘲)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或拥彗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同上)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 。(孔融荐祢衡表)扬雄《解嘲》的例子,我们在文选中已经注释过了。至於孔融《荐祢衡表》一例,那是引用《孟子》和《尚书》中的故事。《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 ’。”(注:四岳,官名,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依蔡沈说)。汤汤,水盛的样子。割,害。荡荡,广阔的样子。怀,包围四面。襄,泛出其上。下民其咨,百姓咨叹忧伤。俾,使。 (yì),治。有能俾 ,有才能的人使他去治水。)孔融把帝尧求贤治水的事压缩成为八个字说出来,如果读者没有读过《孟子》和《尚书》,就不容易知道他的用意了。

  (二)引经
  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於:(一)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二)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试举数例如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系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僖公五年)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汉书·艺文志)
  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例如《荀子·劝学》篇引《诗经·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劝学》篇接着说:“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长於无祸。”《荀子》这里所谓“神”(人的精神修养),已经不是《诗经》的原意(天神);但是荀子要借化道来劝学,他就不能不这样引。《劝学》篇又引《诗经·曹风·尸鸠》:“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下面接着说:“故君子结於一也。”《诗经》的“一”是“一致”的一(“均一”),《荀子》的“一”是“专一”的一,意义上很不相同。在上古时代这种作法是允许的。
  先秦所引的经主要只有《诗经》《尚书》和《周易》三种。除经之外,还有所谓“传”。先秦所谓传,大约是一些传说(包括历史故事和格言)。《孟子》所谓“於传有之”(《梁惠王上》),《荀子》所谓“传曰”,都属於这一类。到了汉代,所谓传则包括那些当时不属於经而又与经相表里的著作,如《论语》之类(注:《史记·李将军列传》:“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传”指的是《论语》。)。
  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论语》引《诗》两次,引《书》两次;《孟子》引《诗》已达二十六次,此外还引《书》两次。《荀子》引经更多,引《诗》竟达七十次,另外引《书》十二次,引《易》三次,此外还有“传曰”二十次。诸子当中,引经最多的是《荀子》。《墨子》虽不是儒家的著作,也引了几次《诗》《书》。
  汉代以后,引经据典不限於《诗》《书》《易》三种了,还可以引《左传》《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甚至引用董仲舒的作品(注:例如杨恽《报孙会宗书》:“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①@。当然,越到后代,可引的著作就越多了。这种引用一般著作的手法,是从“引经”发展来的。

  (三)代称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
  1.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潜桃花源记)
   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二毛”是指花白头发,这是老年人的特征,借用来指代老年人。“黄发垂髫”是老人和小孩的特征,借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带甲”是武装战士的标志,借来指代军队。“坟井”是古代乡里的标志,借用来指代乡里。

  2.以部分代全体。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试看下面的例子: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沈约谢灵运传论)
  有时是摘取一篇作品里的个别的词或词组指代整篇作品,例如:
   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沈约谢灵运传论)
   (曹子建赠丁仪王粲诗:“从军度函谷,驱马过西京。”王仲宣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孙子荆陟阳候诗:“晨风飘岐路,零雨被秋岸。”王正长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至於像“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沈约《谢灵运传论》),则是以“上德”和“玄珠”分别指代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了(注:参看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3.以原料代成品。原料和成品是互相有关的事物,所以原料可以指代成品。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铁是制造农具的原料,所以拿铁来指代铁制的耕田农具。又如《文心雕龙·情采》篇说:“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纲之上。”鱼纲是造纸的原料(注:参看第三册1135页注[11]。),所以拿鱼纲作为纸的代称。至於鸟迹,它不是文字的原料,而是文字的象征(注:参看第三册1134页注[10]。),也被用作代称,指代文字。

  4.以具体代抽象。这是古人在修辞上常用的一种手法。试举“刑罚”的概念为例。“刑罚”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古人则常用刑具“徽索”、“缧绁”、“刀锯”等作为刑罚的代称:
  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胁摺骼,免於徽索。(扬雄解嘲)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再举“音乐”的概念为例。“音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古人则常用音乐器材“丝竹”等作为“音乐”的代称: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5.以地代人(注:以地代人和下文以官代人可参看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部分。)。古书中常见的一种是以做官的地点为人的代称。例如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淩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彭泽代陶渊明,临川代谢灵运(注:陶渊明为彭泽令,谢灵运为临川内史。)。又如《世说新语·自新》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平原代陆机,清河代陆云(注:陆机为平原内史,陆云为清河内史。)。又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颍川。”颍川代山嶔(注:山嶔为颍川太守。)。

  6.以官代人。以官代人是表示尊重。上文所述的以地代人,实际上也是以官代人,只不过把官名隐去,只剩做官的地点罢了。司马迁把自己的父亲称为太史公而不称名,这是很明显地表示尊敬。甚至有简省官名,只剩两个字的,例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后代也有人省称为右军。再举两个例子:
   骠骑发迹於祁连。(扬雄解嘲)
   (骠骑将军霍去病。)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三闾大夫屈原。)

  7.专名用作通名。古代汉语里,专名用作通名的例子很多。例如:
   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与扁鹊也。(扬雄解嘲)
   (俞跗、扁鹊都是良医的代称。)
  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孔稚圭北山移文)
   (尚子平、仲长统都是隐士的代称。)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杨得意是推荐者的代称,钟子期是知音者的代称。)

  8.割裂式的代称。把古书中的一个词组割裂开来,用其中的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这是割裂式的代称。例如《文心雕龙·熔裁》篇说:“及云之论机,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这里的“友于”指代“兄弟”。这是因为《尚书·君陈》篇说:“惟孝友于兄弟”,后人就截取其中的“友于”二字作为“兄弟”的代称。又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吞舟”为大鱼的代称。这是因为贾谊《吊屈原赋》说:“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桓宽《盐铁论·论菑》篇也说:“纲漏吞舟之鱼。”“吞舟”指代大鱼是当时的习惯用法,不单是丘迟这样用,《晋书·顾和传》也说:“和答王导曰:‘明公作辅,宁使纲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这种代称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是应该批判的。

  (四)倒置
  由於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这种句子多半出现在辞赋骈文里,散文里有时也可见到。例如: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应理解为目游心想。)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应理解为骨折心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应理解为泉洌而酒香。)例一是由於本句平仄的要求(心游目想:平平仄仄);例二一方面是由於对仗和平仄的要求(“心”对“意”:平对仄:“骨”对“神”:仄对平),一方面是由於押韵的要求(“惊”与上文“名”、“盈”下文“精”、“英”、“声”、“情”等字押韵);例三是由於对仗和平仄的要求(“洌”对“肥”:仄对平)。遇到这种句子时,我们应当按照正常的词序去理解文意。

  (五)隐喻
  譬喻有明有隐。明喻用“如”、“若”等字,容易懂;隐喻不用“如”、“若”等字,不容易懂。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人的隐喻,否则以喻为真,就会引起误解。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报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扬雄解嘲)
   (鸱枭蝘蜓比喻卑鄙的人,凤皇龟龙比喻高尚的人。)
   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同上)
   (当涂比喻得志,失路比喻失志,青云比喻高位。)
   若择源於泾渭之流,按辔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文心雕龙·情采)
   (泾渭比喻清浊。)像这一类的隐喻,古书中用得很多。我们不能依照本义去了解,而应该依照比喻的意义去了解。

  (六)迂回
  迂回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说的,而是用转弯抹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做迂回法。古人的迂回法往往是利用典故来表现的。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骈体文或者是骈散兼行的文章里面(注:参看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我们现在读骈体文之所以感到难懂,往往是由於这种表达方式和口语背道而驰,因而和我们的语言习惯格格不入。现在先举一个例子,然后加以讨论:
   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要读懂这几句话,首先要了解“见几”、“达人”、“白首”、“青云”、“涸辙”、“赊”、“扶摇”、“东隅”、“桑榆”等词语的意义(参看本书文选注)。前面几句比较好懂,“酌贪泉而觉爽”以后的句子都是用典,就不容易懂了。我们如果要了解后面几句话,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要先找出这些典故的出处来:
  (甲)酌贪泉 《晋书·吴隐之传》:“未至州(广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至泉所,酌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清操愈厉。”
  (乙)处涸辙 《庄子·外物》:“(庄)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
  (丙)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丁)东隅已逝,桑愉非晚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第二,要从这些典故里去体会作者的意思:同一个典故,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因此,要了解作者的意思,必须从上下文去体会它的连贯性。在《滕王阁序》里,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好在君子能预见事物的动向,旷达的人会知道自己的命运。越老越应该健旺,哪能有衰老的想法;越穷困越应该坚强,不能丧失高尚的节操。喝了贪泉中的水,反而觉得清爽;处在涸辙般的困境,却仍然心情欢畅。北海虽然很远,凭藉着旋风还是可以达到;早上的时光错过了,傍晚的机会能利用也不算晚。
  骈体文在这些地方似乎做到了言简意赅,但是,既然意思是迂回的,也就比较隐晦,读者要费心去揣摩。现在举一反三,使大家知道怎样去应付这一类句子,这里就不再讨论了。

  (七)委婉
  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司马迁为李陵事受了宫刑,遭到了冤屈,但是他在《报任安书》中只说“明主不晓”,不敢直指君上的罪恶。邹阳为梁王出谋画策,梁王却听信谗言,把邹阳下在狱中,并且准备杀死他,这也是冤屈的;但是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却只说“左右不明”,不敢直言梁王的愚昧。诸葛亮在写《出师表》时,心里实际上是痛恨后主宠任宦官,但他在《出师表》里却只说:“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话也说得很含蓄。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从字里行间去领会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外交辞令是委婉语的一种。古人(特别是上古时代)的外交辞令,往往是拐弯抹角、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的。曲折到那种地步,不但后人不那样说,有时甚至使后人很难了解本来的用意。《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意思是说:“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跟我们结成同盟。”成公三年:“虽遇执事,其弗敢违”,意思是说:“即使跟您相遇,也非打您不可。”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意思是说:“那么我就要率领诸侯来攻打你们了。”
  谦词也是委婉语的一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待罪辇毂下”,又说“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这里所谓“待罪”、“厕”、“下大夫”、“陪”、“末议”,都不能按字面解释;实际上“待罪”只等於任职,“厕”只等於位置(动词),“下大夫”只等於群臣,“陪”只等於参加,“末议”只等於议事或议政。
  在古人书信中,谦词是特别多的。差不多凡讲到对方都用敬词,凡讲到自己都用谦词。即以司马迁《报任安书》为例,除了上述的谦词以外,其他谦词还有:
   牛马走 仆 侧闻 贱事 请 略陈 固陋 幸 私心 穷 谨 再拜至於敬词则有:
   足下 辱赐 教 左右后代的书信,大都采用这种方式。其中有些已经变成客套,这是读古人书信时不可不知的。

  (八)夸饰

  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古今都是一样的。夸饰不等於夸大。夸大是言过其实;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史记·淮阴侯列传)
   飞馆生风,重楼起雾。(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某些人名地名,以及某些特殊的物名,可以用作极度形容语。上面所举的“死或重於泰山”的泰山即是一例;由於泰山在古人看来是最高的山,也就代表着最重要的东西。下面再举一些例子: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贾谊过秦论)
   (仲尼、墨翟代表最贤的人,陶朱、猗顿代表最富的人。)
   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司马迁报任安书)
   (随侯之珠、和氏之璧代表最宝贵的东西,比喻最好的才能;许由、伯夷代表最清高的人。)
   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戴纵垂缨而谈者,皆拟於阿衡。(扬雄解嘲)
   (稷、契、皋陶、阿衡代表最贤能的人。)
   虽梁王 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梁王 苑代表最奢华的园林。)

  以上所述古代汉语的修辞,大多数与用典有关。一方面,我们要掌握一些典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古人的修辞手段,以免找出典故以后还理解不透。这一节所讲的古汉语修辞,虽然还不够全面,如果能由此类推,也就“思过半”了。
32#
发表于 2016-5-1 15:4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4 13:33 编辑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本单元两节通论,将扼要地谈谈从汉至唐宋时代诗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后的词律和曲律则将在下一单元的通论里叙述。

      (一)诗体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二)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五言诗可举古诗十九首为例。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诗非常少见,不举例。乐府又有杂言诗。所谓杂言,是说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杂言的乐府诗是很常见的。这对后人的古风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欢写杂言的古风。
  就语言的形式说,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并不很大。五言诗(或四言诗、七言诗)只有两点不同於散文:(一)每句字数一定;(二)押韵。至於杂言诗就更和散文近似,因为除了有韵以外,和散文就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了。当然,杂言诗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难说就是杂言诗的语言特点。随着骈体文的兴起,魏晋以后的诗比较多用对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和谢朓的《晚登三山远望京邑》都是对仗很多的,特别是《登池上楼》,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对仗。但是这也不成为这个时期的诗歌语言特点,因为当时一般的散文,由於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也喜用对仗。再说这个时期诗用对仗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的;用对仗,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从另一方面说,多用口语词汇却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乐府歌辞多数来自民间,口语词汇固然非常显著。例如: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有所思)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有所思)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上山采蘼芜)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上山采蘼芜)
  就是当时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较接近口语的。例如: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迢迢牵牛星)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报书与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诗歌口语化,这是优良的传统。唐诗宋词都是循着这条道路发展的。至於元曲,那就更加口语化了。


     (三)汉魏六朝诗的句式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离骚》《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类。《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内,例如《离骚》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骚的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静女》:“俟我於城隅”,“匪女之为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异道而相安”。这是七字句。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於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起源於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则是到东汉才出现的(注:萧统《文选》载有李陵苏武的诗,徐陵《玉台新咏》以古诗十九首中的八首为枚乘所作,那是靠不住的。)。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出现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注:柏梁台联句大概是伪托的,见下文1509页。张衡的《四愁诗》不是纯粹的七言。)。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是一致的,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试举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里的几句为例: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

  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试举曹丕的《燕歌行》为例: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至於来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自由了。


      (四)汉魏六朝诗的用韵
  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首句入韵的例如: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上山采蘼芜)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五言诗以不换韵为比较常见,但也可以换韵。例如古诗《行行重行行》的韵脚是:│离,涯,知,枝‖远,缓,返,晚,饭│,共用两个韵。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舍,住‖子,鄙,子‖举,脯,柱‖君,关,全│,共用七个韵。换韵后的第一句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就是句句入韵(注:伪托的柏梁台联句,全诗二十五句,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例如:“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注:例如他的《拟行路难》其一《泻水置平地》和其三《对案不能食》。)。

  来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要自由一些。试看《战城南》: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韵脚,“乃在大海南”、“双珠玳瑁簪”、“闻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缭”和“烧”押韵。后九句的韵脚则是“之灰思之颸之”;其中“兄嫂当知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认为押韵。《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隔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的是韵例。至於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於这一时期没有韵书留传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诗经》时代广阔,所以还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汉魏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来了解汉魏时代的宽韵。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韵脚是“海,峙,茂,起,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韵不是漫无标准的,必须邻韵才能通押。

  (五)唐诗的用韵
  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注:长律也是偶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本单元文选中,律诗首句入韵的如王维的《终南山》、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马嵬》、陆游的《黄州》等(注:本文讨论近体诗,以唐诗为主,但是唐以后的诗在格律上完全和唐诗一样,所以我们也举本书文选中的宋诗为例,后同。);绝句首句入韵的如杜牧的《泊秦淮》等。律诗首句不入韵的如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客至》等;绝句首句不入韵的如杜甫的《八阵图》、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唐以后的古风和乐府在韵例方面和汉魏六朝诗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七言诗以隔句用韵为常,句句用韵为变;上文所说的柏梁体这个名称,就是用来跟当时的常体相区别的。
  唐诗的韵部和前代大不相同。不仅和上古的韵部大不相同,和魏晋的韵部也不相同。宋代以后,凡做诗的,都依照唐人的韵部,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唐代的诗韵。
  隋陆法言著《切韵》,盛行於世。这部书一共分为206韵。206韵分得太细,也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不便於押韵,所以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代,平水刘渊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106韵被称为平水韵(注:此用旧说。钱大昕以平水韵属之平水王文郁,见《十驾齐养新录》卷五。),一般就叫作“诗韵”。唐代诗人虽然不是依照平水韵用韵的,但是他们既然依照“同用”“独用”的规则,那么平水韵正可以用来说明唐人的用韵。现在列举106韵的韵目如下: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一东 一董 一送 一屋
  二冬 二肿 二宋 二沃
  三江 三讲 三绛 三觉
  四支 四纸 四置
  五微 五尾 五未
  六鱼 六语 六御
  七虞 七麌 七遇
  八齐 八荠 八霁
  -- -- 九泰
  九佳 九蟹 十卦
  十灰 十贿 十一队
  十一真 十一轸 十二震 四质
  十二文 十二吻 十三问 五物
  十三元 十三阮 十四愿 六月
  十四寒 十四旱 十五翰 七曷
  十五删 十五潸 十六谏 八黠
  (以上上平声(注: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多,分为两卷;上平声等於平声上卷,下平声等於平声下卷。))

  一先 十六铣 十七霰 九屑
  二萧 十七篠 十八啸
  三肴 十八巧 十九效
  四豪 十九皓 二十号
  五歌 二十哿 二十一个
  六麻 二十一马 二十二禡
  七阳 二十二养 二十三漾 十药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九青 二十四迥 二十五径 十二锡
  十蒸 -- -- 十三职
  十一尤 二十五有 二十六宥
  十二侵 二十六寝 二十七沁 十四缉
  十三覃 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 十五合
  十四盐 二十八琰 二十九艳 十六叶
  十五咸 二十九豏 三十陷 十七洽
  (以上下平声)每一韵有哪些常用字,可查阅本书附录《诗韵常用字表》。

  下面谈谈近体诗和古体诗用韵的特点: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本单元文选中王维《杂诗》、柳宗元《江雪》是押仄声韵的。两首诗都是绝句。现在再举杜甫的《丁香》为例: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齐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这是一首五律,押的是去声艳韵。

  (2)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注:早期近体诗格律未严,有的作家偶尔也用邻韵通押,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韵脚是“湲,蝉,烟,前”,就是元先通押,“湲”属元韵,“蝉”“烟”“前”属先韵。)字数多的宽韵,如东韵、支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固然不能与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如微韵、文韵、删韵、蒸韵、侵韵等,也不能与邻韵通押。试举本单元文选中的作品为例。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别房太尉墓》是押文韵,杜甫的《登楼》、《春望》是押侵韵,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一)、陆游的《观长安城图》是押删韵,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押蒸韵,都没有“出韵”的情况。不过如果首句入韵时,诗人却往往借用邻韵字来作为首句的韵脚;这种做法中晚唐渐多,到了宋代,甚至成为风气。苏轼《题西林壁》首句末字借冬韵的“峰”字,和东韵的“同”“中”二字为韵,就是一个例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近体诗押韵也很宽,也有合韵的情况,因为这只限於第一句,而第一句实际上可以说是多余的韵脚,入韵与否是自由的。

  (3)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是不相押的,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白居易的《长恨歌》除“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上去相押外,其他则是平上去入分别相押(注:本书文选中苏轼的《荔枝叹》:“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子”、“痏”是纸韵,“瑞”是置韵,也是上去相押。)。

  (4)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例如李白的《侠客行》是庚青二韵通押(注:《侠客行》是偶句押韵,全诗十三个韵字,除“星”“经”是青韵字外,其他都是庚韵字。),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质物月曷黠屑六韵通押(注:这六个入声韵的收音都是-t。)。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这是语韵和麌韵通押。“女”是语韵,“土”和“户”是麌韵。此外还有送宋通押、陌锡通押、御遇通押等例子。


33#
发表于 2016-5-1 15:5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4 16:13 编辑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
  上节通论我们讨论了诗体,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和句式,汉魏六朝诗和唐诗的用韵。本节通论继续讨论唐诗的平仄、对仗、句式和语法特点。

     (六)唐诗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文心雕龙·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注:范文澜在《文心雕龙·声律》篇的注中说:“(曹)子建集中如《赠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皆音节和谐,岂尽暗合哉?”又说:“《世说新语·排调》篇载陆云‘云间陆士龙’,荀隐‘日下荀鸣鹤’二语,以为美谈,今观二语无奇意,盖徒以声律相尚也。”范文澜的话是对的。他所引的语句都是合於后代律诗的平仄的。),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里仍保存着入声。普通话区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因此,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困难的。

  下面分别叙述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这四类句型可以归成两大类:(1)A和a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仄仄,是仄起句;分别在於A收平声,a收仄声。(2)B和b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平平,是平起句;分别在於B收平声,b收仄声(注:A与a,B与b,第三字的平仄也相反。)。

  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
  (甲)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春望
  附图:

  (乙)首句入韵的 王维:终南山
  附图: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没有变化。

  (2)平起式
  (甲)首句不入韵的 李白:送友人
  附图:

  (乙)首句入韵的 李商隐:晚晴
  附图: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没有变化。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首句入韵的仄起式也有一些;至於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那是非常罕见的。
  以上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首句不入韵的),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

  懂了五律的平仄规则以后,对於七律的平仄就容易懂了。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把平起变为仄起罢了。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也可以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平起式
  (甲)首句入韵的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附图:

  (乙)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客至
  附图: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没有变化。

  (2)仄起式
  (甲)首句入韵的 杜甫:登高
  附图:

  (乙)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附图: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仄)仄仄,其余没有变化。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这一点与五言律诗正好相反。上面所列的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当中,也应该以首句入韵的两种为基本格式。
  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这样,一首律诗分成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律诗有“粘对”的讲究。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联起来。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以五律为例,杜甫的《春望》就是aB,bA,aB,bA;李白的《送友人》就是bA,aB,bA,aB。上文所引的律诗都是合乎粘对规则的。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杜甫的诗中也有个别失粘的例子,如《咏怀古迹》(其二)的颔联和首联就是失粘。至於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注:温庭筠《春日》:“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赏远。从来千里恨,边色满戎衣。”第五句既失粘,第六句又失对。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杜甫近体诗也只有一个失对的例子,见1522页注①。)。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粘对能使整首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节奏优美能起一定的作用。

  律诗除了讲究粘对外,还要避免孤平,讲究拗救。
  孤平是就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具体说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平仄仄平。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注:杜甫近体诗中只有一个例外,见下页注①。)。但是应该注意,犯孤平只指B型句,仄收的句子(a和b型)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例如李白《送友人》的“此地一为别”,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都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常见的拗救格式有下列三种:
  (1)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寒山转苍翠”,李白《赠孟浩然》的“红颜弃轩冕”,杜甫《天末怀李白》的“凉风起天末”,又《别房太尉墓》的“他乡复行役”等。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咏怀古迹》(其四)的“蜀主窥吴幸三峡”,又《咏怀古迹》(其五)的“伯仲之间见伊吕”等。这就是说,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例如: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
      在唐宋的律诗中,这种拗句几乎和常规的b型句一样常见;因此也可以认为不是拗句,而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注意: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2)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如李商隐《蝉》的“故园芜欲平”。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如苏轼《新城道中》的“溪柳自摇沙水清”,陆游《夜泊水村》的“双鬓向人无再青”等。前面讲到B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注: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后》前六句:“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钱谦益引李(因笃?)云:“臂字宜平而仄,应於第三字还之,且无粘联,拗体也。集中只此一首,人藉口不得。”)。

  (3)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王维《辋川别业》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这种拗救常常和B型句的拗救结合起来。例如李商隐《蝉》:“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梗”是a型句的拗,“故”是B型句的拗,“芜”字两救。又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自”都拗,“沙”字两救。这种a型拗句也可以不救,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又如李白的《送友人》,同一首诗中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也是拗而不救;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拗有救。但是,如果这种句型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都用了仄声),那就必须在对句相救。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拗,“吹”字救。又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有万”拗,“无”字救。同时还和B型句的拗救相结合,“无”字还救本句的“向”字。

  律诗的平仄规则略如上述。从前学诗的人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为什么不提第七字呢?因为第七字平仄的固定是容易了解的,就用不着说了。这是就七律说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两句口诀对初学的人有一些帮助,但也引起一些误会,因为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对於仄收的句子(a型和b型)来说,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对於平收的句子(A型和B型)来说,那就不然了。上面讲到,B型的句子,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是要论平仄的,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至於A型的句子,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三平调。而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下面再谈)。

  了解了律诗的平仄规则,律绝和长律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律绝的平仄格式等於半首律诗(见下文)(注:上节通论说过,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古绝不依照律句的平仄,以五言为常见,而且常用仄声韵。)。律绝也有四种格式。和律诗一样,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的平起式为最常见。本单元文选中所选的七言律绝,除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首句入韵的仄起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以外,其他像杜牧的四首七绝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长律就是普通律诗的延长,平仄规则完全以律诗为标准;长律不管多长,都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就是依照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五律的平仄加以延长的。长律一般都是五言,七言长律很少见。五言长律和五言律诗一样,也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注:清初王士祯著《古诗平仄论》,首先提出古诗也有平仄讲究;赵执信作《声调谱》,以为古诗另有平仄规则。他们的话不完全可信。)。唐以后古体诗受到律诗的影响,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讲究。根据这一点,古体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古风,一种是入律的古风。
  纯粹的古风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过,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有意避免律句,於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这样就使古体诗的句子有了某些特点。

  前面说过,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这成为古风的特点之一。最后三字除了这种三平调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注:这种情况正和律句相反,律句偶字的平仄是交替的。)。例如杜甫《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注:用黑体字排的符合四种三字尾的要求,加·的是叠平或叠仄。),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纲 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全诗十八句中,有十五句符合上面所谈的四种三字尾的要求;特别是十个平脚的句子中有七个是三平调,尤其值得注意。符合叠平叠仄要求的有九句。剩下来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和“万国城头吹画角”)。由此可见纯粹的古风的平仄与律诗的平仄有很大的不同。

  入律的古风,和纯粹的古风恰恰相反,诗人们尽可能用律句。入律古风之所以和律诗不同,主要在於:(1)句数不定;(2)平韵和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这种情况,一般只存在於七言古风中。例如王勃《滕王阁》,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简直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这种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白居易的《长恨歌》基本上就是这种形式,还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的《连昌宫词》等,都采用这种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元和体”。

  (七)唐诗的对仗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后虽然还有人这样做,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用对仗,连首联也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比较适宜於对仗。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首句入韵就不能再用对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陆游的《黄州》就是首句入韵而首联用对仗的。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苏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注: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是完全不用对仗的律诗,但也有人以为这是以律句写古体诗。),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联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例如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例如本单元所选的七首律绝,除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外,都没有用对仗。但是也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就是截取律诗的后半,即颈联和尾联。这就是说,开始一联用对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一个例子。又如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至於截取中间两联(完全用对仗),或者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联用对仗),比起上面两类就要少见得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截取中间两联,完全用对仗。)

   李白: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联用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和骈体文的对仗一样,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体诗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例如: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例一,出句的“细”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的意思是“细山石”;对句“海波平”是主谓结构,“海波”是主语,这个主谓结构用作动词“望”的宾语。例二,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等於“白发归”;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例三,出句的“吹海立”是兼语式,对句的“过江来”却是连动式。


  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1)天文(日月风云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水江河等);(4)宫室(楼台门户等);
   (5)器物(刀剑杯盘等);(6)衣饰(衣冠巾带等);
   (7)饮食(茶酒餐饭等);(8)文具(笔墨纸砚等);
   (9)文学(诗赋书画等);(10)草木(草木桃杏等);
   (11)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
  (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伦(父子兄弟等)。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类型。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骈体文少得多。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近体诗的对仗,总是避免用同字相对。同时,由於平仄格律的规定,近体诗的对仗一般总是平对仄、仄对平(注:首联用对仗,如果是首句入韵,平仄不完全是对立的。)。近体诗对仗的平仄比骈体文的要求严格得多。
  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注:“特殊”是就一般对仗而言的,不是说只有近体诗才用。):

       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例如: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咏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其二)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这种流水对最适宜於尾联;尾联如果用对仗,只有这种对仗最能收得住全诗。上面后三例就都是用於尾联。

  所谓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例如: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注:“诛茅”,诛锄茅草,指到杜甫敝卢来。)(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沣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綯见招)
      例一“行李”的“李”不是桃李的“李”,这里借用桃李的意义来与“茅”字相对。例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例三“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借用“星汉”的意思来与“云”字相对。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例如: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杜甫独坐)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论德)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例一借“珠”为“朱”,例二例四借“沧”为“苍”,例三借“皇”为“黄”。这种借音多见於颜色对。

  总的来说,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的时候有更大的自由。诗人善於运用对仗,可以增加诗的艺术性;但是太拘泥了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宋诗在对仗上比唐诗纵巧,风格也往往卑下一些。

  唐以后的古体诗,和汉魏六朝诗一样,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用对仗也不求工整,并且不避同字相对。甚至可以说,诗人在古体诗中用对仗反而是有意求拙,以显得高古。例如: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同上)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同上)前两例对得不工整,后两例不避同字对。

   (八)近体诗的句式及其语法特点
  唐诗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唐以后七言诗多了,句式自然也多了一些变化。七言除了上节通论所讲的那种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的句式。例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况闻--处处鬻男女。(杜甫岁晏行)
   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知是--荔支龙眼来。(苏轼荔支叹)
       这些七言诗句的后五字,如果细加分析,有的是二一二,如杜甫《晏岁行》例;有的是二二一,如王勃《滕王阁》例和白居易《长恨歌》例;有的是四一,如苏轼《荔支叹》例。
  反过来,五二式则是非常少见的。杜甫《宿府》的“午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是仅有的情况。

  近体诗的句式,和古体诗的句式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五言七言的一般句式,既适合古体诗,也适合近体诗。这里只作两点补充说明:

  (1)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於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远叹--学--齐优。(陆游黄州)
      由此可见,一个双音词或者双音的名词性词组一般是不跨两个节奏单位的。但是多音词或多音的名词性词组不能不跨两个节奏单位,李商隐《无题》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其中“相见时”就是跨两个节奏单位;又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其中的“二十四”也是跨两个节奏单位。不过这种情况在近体诗中也是比较少见的。

  (2)近体诗的句式,往往是以三字结尾,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这就是说虽然三字尾还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但是它们总是构成一个整体:如果是五律,后三字和前两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如果是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是分开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因此,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古体诗中某些句式一般是不能用於近体诗的。例如:

   黄泉下相见。(古诗焦仲卿妻)
   其险也若此。(李白蜀道难)
   且共欢此饮。(陶渊明饮酒其三)
   一丈毯用千两丝。(白居易红线毯)
   血作陈陶泽中水。(杜甫悲陈陶)
   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琵琶行)
      从意义单位看,这些诗句都不是三字尾。一二两例是二字尾,三四两例是四字尾,五六两例是五字尾。这都不合於一般律句的节奏。特别是二字尾最不可能用於近体诗。

  以上讲的是近体诗的句式,下面谈谈近体诗的语法特点。

  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的古体诗在语法上和散文是一致的。近体诗就不同了,近体诗有一些语法特点是散文所不能有的。有些诗句我们不但能从平仄上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而且在语法上也能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入律的古风也是这样。关於这个问题,我们不打算谈得太详细。这里只提出两点来谈:省略和倒装。

  先说省略。近体诗的字数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因此语言要求特别精炼。主语、连词、介词经常省略,这且不说;下面要谈的是缺乏动词谓语的句子,这可以细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例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白居易中秋月)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对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例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

  第四种是复合句,其中一个分句有谓语,另一个分句没有谓语。例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寒。(白居易旅次景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这几种省略的情况,在近体诗里是常常出现的。

  再说倒装。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近体诗少,而且远不如近体诗自由。近体诗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例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
   (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齐寄杨补阙)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其八)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白发归)
  这种语序的变换,从散文的语法来看都是不好理解的。但是,在近体诗里既适应了声律的要求,又能增加诗的情味。

  我们知道了近体诗的这些语法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近体诗的意思,而不至於拿读散文或读古诗的眼光去看近体诗。

34#
发表于 2016-5-1 15:5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4 16:32 编辑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
  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注:又称为曲、曲词、曲子。后来又有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名称,这里不讨论。)。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
  词是长短句,但是它和长短句的古风有两点不同:第一,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第二,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所规定的。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不同,句子的长短和平仄、韵脚也不相同。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先从词调说起,然后说到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句式,最后谈谈词的对仗。


     (一)词调、词谱
  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在唐宋时代,词调有好几个来源。有的来自民间音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是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有的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还有其他的来源。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就是这一类的例子(注:当然,不写词题并不意味着调名就是词题。)。

  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注:见明嘉靖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这种根据字数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把小令、中调和长调了解为大致的分类就是了。

  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的一段叫做阕,又叫片(注:曲终叫阕(què),片就是遍,一阕一片是说乐曲已奏过了一遍。又,一首词也可以叫做一阕。),单调的词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如渔歌子、如梦令、捣练子等。双调的词分为前后(或上下)两阕,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菩萨蛮、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等。三叠四叠的词都是长调。三叠分为三段,如兰陵王,四叠分为四段,只有莺啼序一调。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阕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纱)。

  关於词调,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同调异名和同调异体的两种情况。
  所谓同调异名,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调名。例如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念奴娇除了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外,还有大江东去,酹江月等别名。词调的别名大都取自这一词调的某一名作(注:前人编撰词谱,在有别名的词调下列出别名。)。所谓同调异体,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别体。举例来说,江城子有单调的,也有双调的;满江红有押仄韵的,也有押平韵的。别体又表现在字数差异或句法差异等方面,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前人编撰的词谱,在“正体”后面罗列各种“又一体”(别体),所谓“正体”大都是时代较早或作者较多的一体,其余就算做“又一体”。“又一体”之多,可以说明古人填词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们还要注意,有些调名大同小异,但不是正体和别体的不同,而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词调。例如诉衷情和诉衷情近,木兰花慢和木兰花,等等。

  现在说到词谱。
  上文说过,词调本来是指填词时所依赖的乐谱。这类乐谱后来失传了,填词的人就按照前人作品中的句法和平仄来填写。词谱,则是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后人就按照词谱的格式来填词。
  词谱据说始於明人张綖的《诗余图谱》。后来较通行的有清人万树著的《词律》和康熙命词臣王奕清等人编纂的《钦定词谱》。
  下面是《词律》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词律·发凡》说:“以小字明注於旁,在右者为韵、为叶、为换、为叠、为句、为豆,在左者为可平、为可仄、为作平、为某声。”现在改为横排,原谱注在字右的,改在字上;原谱注在字左的,改在字下。):

  菩萨蛮 四十四字 又名子夜歌 李白
   山一片云 重 叠 金
   叶 换平 叶平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可仄可平 可仄 可平 可平 可平 可仄
  三换仄 叶三仄 四换平 叶四平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可平 可平 可仄 可仄 可仄

  下面是《钦定词谱》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钦定词谱·凡例》说:“平用虚圈;仄用实圈;字本平而可仄者,上虚下实;字本仄而可平者上实下虚。”原谱圈在字右,现在改为横排,移在字下。):

  菩萨蛮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 李白 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附图:

  我们对於词调平仄的描写,采取上一节通论讲律诗平仄的办法,逐字写出平仄。一句占一行,前后阕之间空一行,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字下加△表示韵脚,必要的地方附上文字说明。仍以菩萨蛮为例:

  菩萨蛮四十四字 双调
   平 仄平平仄
   △
   平 仄 平平仄
   △
   仄仄平平(换平韵)
   △
   平 仄平


   △
   平平仄仄(换仄韵)
   △
   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换平韵)
   △
   平 仄平
   △

   (前后阕末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 用平,否则是犯孤平。(注:张惠言《词选》录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前阕 末句都是仄平平仄平,后阕末句有十一首是仄平平仄平,三首是平平平仄平, 可见前后阕末句都应以仄平平仄平为正则(第三字必平)。后代变为律句平 平仄仄平。))本单元文选各词所用的词调都用这种办法制成词谱,作为本书的附录。



    (二)词韵
  古人填词并没有特别规定的词韵。所谓词韵,基本上也就是诗韵,只是词韵比诗韵更宽些,更自由些。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据说这十九部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的,其实不过是诗韵的大致合并,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用的是《集韵》韵目,现在改用“平水韵”韵目排列如下:

   第一部 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部 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部 平声支微齐,又灰半(注:具体的字见附录《诗韵常用字表》下同。);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置未霁,又泰半、队半。
   第四部 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部 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第六部 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第七部 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 愿半。
   第八部 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部 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部 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第十一部 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部 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三部 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四部 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以上平上去声十四部)

   第十五部 入声屋沃。
   第十六部 入声觉药。
   第十七部 入声质陌锡职缉。
   第十八部 入声物月曷黠屑叶。
   第十九部 入声合洽。
   (以上入声五部)

  事实上由於语音的发展或方言的影响,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不同韵部的字通押。试以本单元所选的作品为例。周邦彦的《齐天乐》就是第七部的字(收音於-n,晚剪卷限转远荐)和第十四部的字(收音於-m,掩簟敛)通押,辛弃疾的《满江红》就是第十五部的字(目续陆?足菊犊哭)和第十七部的字(国)通押。可见这十九部只是大致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关於词的用韵,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有些词调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的。一韵到底用平韵的如捣练子、浪淘沙令、江城子、玉蝴蝶等等,一韵到底用仄韵的如卜算子、醉花阴、齐天乐、满江红、念奴娇等等(注:满江红、念奴娇一般都押入声韵。)。平韵和仄韵的界限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某调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又一体”(见前)。

  第二,在仄声韵中,同韵部的上声韵和去声韵常常通押,但是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一般都是独用。仍以本单元所选的作品为例。上声韵和去声韵通押的有水龙吟、西河、齐天乐、永遇乐、谢池春、摸鱼儿、贺新郎、祝英台近、莺啼序等;入声韵独用的有忆秦娥、念奴娇、雨霖铃、兰陵王、满江红、暗香、疏影等。

  第三,有些词调规定平仄互押。平仄互押和上去通押性质不同。上去通押,用上用去一般是随意的;平仄互押,平声韵脚和仄声韵脚是由词调规定的。例如西江月规定前后阕的第二句第三句押平韵,第四句押仄韵,所以苏轼《西江月》前阕以霄(平)骄(平)草(仄)互押;后阕以瑶(平)桥(平)晓(仄)互押。

  第四,有些词调规定平仄换韵。平仄换韵又和平仄互押性质不同。平仄互押是同韵部的字相押,例如苏轼西江月的韵字都属於第八部;平仄换韵是由平韵换仄韵,或由仄韵换平韵,其韵部并不相同。当然,换韵的位置也是由词调规定了的。例如温庭筠《更漏子》的前阕,先是细递(仄,第三部)相押,然后乌鸪(平,第四部)相押;后阕先是薄幙阁(仄,第十六部)相押,然后垂知(平,第三部)相押。

  词的用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这里不一一叙述。



     (三)词的平仄和句式
  词句基本上是律句,也有一些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我们了解了律诗的平仄,对於词句的平仄就不难了解了。词句最短的是一字句,最长的是十一字句,下面分别叙述各类句子的平仄及其用法上的特点。

  一字句 一字句很少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而且入韵。例如“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伸:十六字令)

  一字豆

    (注:豆就是逗,也就是读(dòu),句中稍有停顿叫豆。)
      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可以出现在三字句的前面构成四字句(上一下三),例如“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也可以出现在七字句的前面构成八字句(上一下七),例如“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木兰花慢)。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四字句的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例如:
   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
   更草草离筵。(辛弃疾:木兰花慢)
   又酒趁哀弦。(周邦彦:兰陵王)
   且莫思身外。(周邦彦:满庭芳)
   纵豆蔻词工。(姜夔:扬州慢)
   念武陵人远。(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想剑指三秦。(辛弃疾:木兰花慢)
   叹寄与路遥。(姜夔:暗香)

  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等;有些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这些字大多是去声,这是一字豆的特点。

  二字句

     常见的二字句有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平平(两个字都是平声)两式,它们或则用於叠句,或则用作起句。例如: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建:调笑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以上用於叠句,“团扇”用作起句。)


   江国,正寂寂。(姜夔:暗香)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柳永:玉蝴蝶)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
   (以上用作第二段的起句)

   凄恻,恨堆积。(周邦彦:兰陵王)
   (以上用作第三段的起句)


  至於像“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这种既非叠句又非起句的二字句,则比较少见。
  二字句有一个特点,即不用则已,用则以入韵为常。以上所举的二字句,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三字句

      三字句一般是用五言律句或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等式。平平仄如“从军乐”(柳永:满江红)、“凭阑久”(周邦彦:满庭芳),平仄仄如“佳丽地”(周邦彦:西河)、“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仄平平如“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此外还有仄仄仄、仄平仄两式,前者如“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后者如“柳阴直”(同上)。这两种可以说是三字句的拗句。

  四字句

      四字句一般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 平 仄, 仄平平。前者如“晓来雨过”(苏轼:水龙吟)、“风鬟雾鬓”(李清照:永遇乐),后者如“壮岁从戎”(陆游:谢池春)、“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注:还包括平平仄仄,如“鸣蛩劝织”(周邦彦:齐天乐);平平 仄,如“关河冷落”(柳永:八声甘州);仄仄平平,如“海阔山遥”(柳永:玉蝴蝶)。)。
  四字句常见 平平仄(第三字必平)的格式,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四字律句。例如:“欲开还闭”(苏轼:水龙吟)、“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地卑山近”(周邦彦:满庭芳)、“此生谁料”(陆游:诉衷情)等等(注:还包括仄平平仄,如“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平平仄,如“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平平平仄,如“寒蝉凄切”(柳永:雨霖铃); 平 仄,如“苇风萧索”(柳永:满江红)。)。

  常见的四字仄脚拗句是平仄平仄。例如:“离思何限”(周邦彦:齐天乐)、“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注:还包括 仄平仄,如“枝上同宿”(姜夔:疏影)。)。常见的四字平脚拗句是平平仄平。例如:“从今又添”(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四字句常常连用,有的并配成对仗。例如: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柳永:玉蝴蝶)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水龙吟)
  (以上是四字句的连用)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吴文英:莺啼序)
  (以上是四字句的对仗)

  四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二二(前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后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也有作上一下三的,例如“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五字句

      五字句的律句就是普通的五言律句:
   仄平平仄:“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平平仄仄平:极罕见,不举例。
   平平仄仄(注:第一字可平可仄,在词谱中包括 平平仄仄的格式。):“玉阶空伫立”(李白:菩萨蛮)、“故人相望处”(周邦彦:齐天乐)。
   仄仄平平:“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在五言律诗里,每句第一字的平仄是不拘的,但是在词里有些五字句的平仄却是固定的。例如上述 平平仄仄,有的只限於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并不作平,“汉中开汉业”(辛弃疾:木兰花慢)、“但愁斜照敛”(周邦彦:齐天乐),就是这一类的例子。由此可见词律比诗律更严。
  正如五言律诗有平平仄平仄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词也有同样的五字句。“才簪又重数”(辛弃疾:祝英台近)、“间寻旧踪迹”(周邦彦:兰陵王),都属於这一类。

   五字句的拗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仄仄平仄(注:在词谱中也作 仄 平仄或 仄仄平仄。):“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苏轼:水调歌头)、“烟柳暗南浦”、“十日九风雨”(辛弃疾:祝英台近)。
  仄平平仄平:“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
  仄平平平仄:“拥雕戈西戍”、“望秦关何处”(陆游:谢池春)。
  大多数的五字句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上二下三。但是有些五字句是上一下四,例如“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 仄,在仄起的四字句前加 平,就是六字句:
   仄 平 仄:“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谁记当年豪举”(陆游:鹊桥仙)。
   平 仄平平:“伤心千里江南”(吴文英:惊啼序)、“断肠点点飞红”(辛弃疾:祝英台近)。
  六字句常见 仄 平平仄(第五字必平)的格式,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六字律句。例如:“望处雨收云断”(柳永:玉蝴蝶)、“燕子不知何事”(周邦彦:西河)、“曾是气吞残虏”(陆游:谢池春)、“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二十四桥仍在”(姜夔:扬州慢)、“花外漏声迢延”(温庭筠:更漏子)。


  六字句颇多拗句,常见的有:
   平平仄平仄:“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匆匆春又归去”、“蛾眉曾有人妒”(辛弃疾:摸鱼儿)。
  平平仄仄平仄:“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南朝盛事谁记”(周邦彦:西河)、“关河梦断何处”(陆游:诉衷情)。

  六字句常常连用,有的并配成对仗。例如: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辛弃疾:木兰花慢)
  (六字句连用)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辛弃疾:木兰花慢)

  (六字句对仗)
  六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上二下四,例如“何逊而今渐老”(姜夔:暗香)、“不恨此花飞尽”(苏轼:水龙吟),也有作上四下二的,例如:“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有些六字句作上三下三,例如“又还被、莺呼起”(苏轼:水龙吟)。

  七字句

      七字句的律句就是普通的七言律句:
   平 仄平平仄:“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菩萨蛮)、“绿芜凋尽台城路”(周邦彦:齐天乐)。
   仄平平仄仄平:“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
   仄 平平仄仄:“几许渔人横短艇”(柳永:满江红)、“无奈夜长人不寐”(李煜:捣练子)。
   平 仄仄平平:“山围故国绕清江”(周邦彦:西河)、“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江城子)。

  在七言律诗里,每句第一字的平仄是不拘的,但是在词里有些七字句的平仄却是固定的。例如上述 平 仄平平仄,有的只限於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并不作仄,第三字并不作平。“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晴烟冉冉吴宫树”(吴文英:莺啼序)就是这一类的例子。可见词律比诗律更严。
  正如七言律诗有 仄平平仄平仄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词也有同样的七字句。例如:“拂水飘绵送行色”、“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不管清寒与攀摘”、“红萼无言耿相忆”(姜夔:暗香)。
  七字句也有一些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例如:“酒旗戏鼓甚处市”(周邦彦:西河)、“露萤清夜照书卷”(周邦彦:齐天乐)。


  七字句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上四下三。但是,有些七字句是上三下四。例如: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长川静、征帆夜落。(柳永:满江红)
  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
  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
  更谁劝、啼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
  但暗忆、江南江北。(姜夔:疏影)

  有些所谓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从意思上看不如说是上一下六,像上面所举的最后三句就可以了解为:
  恨--西园落红难缀。
  更--谁劝啼莺声住。
  但--暗忆江南江北。

  八字句

      八字以上的句子往往是由两句复合而成的,如上三下五或上一下七是八字句,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是九字句,等等。其中所包含的两句一般都符合前面所说的各种平仄格式,这里不再分析。

  八字句最常见的是上三下五,其次是上一下七,例如: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辛弃疾:八声甘州)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辛弃疾:贺新郎)
  (以上是上三下五)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八声甘州)
  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辛弃疾:木兰花慢)
  (以上是上一下七)

  从意思上看,有些上三下五的八字句宜於了解为上一下七,上面所举的例句,有的就是这样: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个别的八字句按词谱说应该是上一下七,但是从意思上看句中不应该有停顿,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就是一个例子。
  八字句也有作上二下六的,例如“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九字句

      九字句的句法有上三下六、上六下三、上四下五等。上三下六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上六下三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注:此依《钦定词谱》。其书卷十二说,虞美人“其两结系九字句,或两字微读,或四字微读,或六字微读,以蝉联不断为合格”。),上四下五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罔”(苏轼:江城子)。

  十字句

      十字句很罕见,句法是上三下七,例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

  十一字句

      十一字句是词中最长的一种句子。或作上六下五,或作上四下七。前者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后者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关於词的平仄,还有许多讲究,如有的地方该用去声,有的地方该用上声,这里不讨论。

  (四)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有几点不同。

  第一,律诗的对仗原则上要求以平对仄,以仄对平,词的对仗则不限於平仄相对。例如:
  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
  (左对右是仄对仄,牵对擎、黄对苍是平对平。)
  波似染,山如削。(柳永:满江红)
  (波对山是平对平,染对削是仄对仄。)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心对身是平对平,在对老是仄对仄,天山对沧洲是平平对平平。)
  华镫纵博,雕鞍驰射。(陆游:鹊桥仙)
  (华对雕、镫对鞍是平对平,博对射是仄对仄。)

  第二,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的对仗则允许同字相对。例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对“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龙吟》“二分尘土”对“一分流水”。不过总的说来,同字相对的情况并不多见。

  第三,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的对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这是因为词是长短句,必须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才有配对的可能。一般地说,作为每阕的起首二句,如果字数相同,则以用对仗为常。例如:
  更漏子前阕起二句 柳丝长、春雨细。(温庭筠)
  祝英台近前阕起二句 宝钗分,桃叶渡。(辛弃疾)
  满庭芳前阕起二句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鹊桥仙前阕起二句 华镫纵博,雕鞍驰射。(陆游)
  鹊桥仙后阕起二句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陆游)
  莺啼序第三段起二句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吴文英)
  西江月前阕起二句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苏轼)
  西江月后阕起二句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注:这两句可以不算对仗,但从西江月词调说,其他作家这里常用对仗。)

  在其他的位置上,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也可能配成对仗。例如:
  更漏子前阕四五两句 惊塞雁,起城鸟。(温庭筠)
  更漏子后阕四五两句 红烛背、绣罗垂。(温庭筠)
  齐天乐前阕三四两句 暮雨生寒、鸣蛩劝织。(周邦彦)
  齐天乐后阕四五两句 渭水西风、长安乱叶。(周邦彦)
  玉蝴蝶前阕六七两句 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柳永)(注:这是以两句对两句:“水风轻”对“月露冷”,“苹花渐老”对“梧叶飘黄”,称为扇面对,和一般对仗不同。)玉蝴蝶后阕七八两句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柳永)

  词在一定的位置上用对仗,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出於修辞的需要,其二是出於作家的模仿。我们很难说词的对仗是为词律所规定的。这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说明:

  第一,在同一词调的特定位置上,某些作家用对仗,另外一些作家不用对仗。例如永遇乐前阕起首三句,李清照作“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辛弃疾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李词首二句用对仗,辛词不用对仗。永遇乐前阕四五六三句,李清照作“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辛弃疾作“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李词四五两句用对仗,辛词不用。

  第二,在同一词调前后阕的大致相应的位置上,各有两句字数相同的句子,同一作家作品,这里用对仗,那里不用对仗。例如满江红前阕五六两句都是七字句,后阕七八两句也都是七字句,辛弃疾词前阕两个七字句作“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不用对仗;后阕两个七字句作“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用对仗。


  由此可见词的对仗不像律诗的对仗那样固定。

  附带说一说带有一字豆的对仗。
  上文说过,词必须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才可能配对。但是,有时候上句是五字句,下句是四字句,也用了对仗。这是因为上句虽是五字句,实际上是四字句的前面加上一字豆(上一下四),撇开一字豆不论,所以就可能用对仗了。例如: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
  念月榭携手,露桥吹笛。(周邦彦:兰陵王)
  叹重拂罗裀,顿敕花簟。(周邦彦:齐天乐)
  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周邦彦:齐天乐)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姜夔:扬州慢)
  这种一字豆后的两个四字句,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

  关於词律,我们就说到这里。

35#
发表于 2016-5-1 16:0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4 21:04 编辑

第一单元  文选(左传)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关於《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历来有过许多争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左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传(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到了晋代,杜预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於公元前722年,但讫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公元前453年。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是善於写战争),也善於用极少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左传》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生庄公及共叔段[3]。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於武公,公弗许[6]。及庄公即位[7],为之请制[8]。公曰:“制,岩邑也[9],虢叔死焉[10],佗邑唯命[1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2]。


  [1]本文表现了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左传》本无篇目,篇目是后加的。郑,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新郑县等地。郑伯,指郑庄公。春秋时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郑属伯爵。克,战胜。段,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隐公,鲁隐公。《春秋》是以鲁国的纪元编年的。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
  [2]初,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习惯说法,在本文意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的事。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娶于申,从申国娶妻(即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武”表示丈夫为武公,“姜”表示母家姓姜。
  [3]共(gōng),国名,在今河南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在这里“叔”表示段是庄公的弟弟。段后出奔共,所以称为共叔段。
  [4]寤(wù),通啎,逆,倒着。寤生,胎儿脚先出来(依黄生说,见《义府》卷二),等於说难产。
  [5]遂,等於说“从此就”。
  [6]亟(qì),屡次。弗,不。
  [7]及,到了。即位,天子或诸侯就职叫即位。
  [8]替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为(wèi),介词。制,又名虎牢,在今河南巩县东,原是东虢(guó)国的领地,东虢为郑所灭,制遂为郑地。
  [9]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依孙诒让说,见《周礼正义》“里宰”疏)。
  [10]虢叔,东虢国的君。死焉,死在那里。
  [11]佗,同他。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
  [12]姜氏请求京,庄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京,郑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大(tài),后来写作“太”。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3]。君将不堪[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6]?不如早为之所[7],无使滋蔓[8],蔓难图也[9];蔓草犹不可除[10],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1],子姑待之[12]。”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13]。公子吕曰[14]:“国不堪贰[15],君将若之何[16]?欲与大叔,臣请事之[17];若弗与[18],则请除之。无生民心[19]。”公曰:“无庸,将自及[20]。”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24]。”


  [1]祭(zhài)仲,郑大夫。城,指城墙。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国家。
  [2]参,三。国,国都。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古制,侯伯之国,城墙为三百雉。三分之一就是百雉。
  [3]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4]您将要受不了,即无法控制的意思。堪,经得起。
  [5]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辟,后来写作避。焉,疑问代词,哪里。
  [6]姜氏有什么满足?厌,满足。之,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何厌”。
  [7]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意指早点给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在这里指“安排”之类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8]不要使他发展。无,通毋,不要。滋,滋长。蔓,蔓延。
  [9]图,图谋。这里指设法对付。
  [10]蔓草,蔓延的野草。犹,尚且,还(hái)。
  [11]不义,指不义的事情。毙,倒下去。
  [12]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姑,姑且。之,代词,指段自毙事。
  [13]既而,不久。鄙,边邑。贰,两属,属二主。贰於己,一方面属於庄公,一方面属於自己。
  [14]公子吕,字子封,郑大夫。
  [15]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
  [16]若之何,奈何,怎么办?
  [17]如果]打算[把郑国]送给大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
  [18]若,假如。
  [19]不要使民生二心。
  [20]用不着,[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庸,用。及,赶上。
  [21]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地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有。
  [22]至,到。廪延,郑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23]厚,指土地扩大。众,百姓,这里指民心。
  [24]这句是说,段既然不义,就不能笼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要垮台。这是就“厚将得众”而说的双关话。暱,通?,黏。这里指能团结人。崩,山塌,这里指垮下来,崩溃。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夫。公闻其期[3],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4]。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5]。五月辛丑[6],大叔出奔共[7]。 遂置姜氏于城颍[8],而誓之曰[9]:“不及黄泉,无相见也[10]”。--既而悔之[11]。

  [1]完,修葺(qì),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缮,修理,制造。甲,戎衣、铠(kǎi)甲。兵,武器。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兵车。
  [2]人,指武姜。启之,为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期,段袭郑的日期。
  [4]帅,通率。春秋时都是车战,兵车一乘有甲士(带盔甲的兵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600人,步卒14400人。以,连词。
  [5]诸,“之於”的合音字。
  [6]古人以干支纪日,五月辛丑,即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7]奔,快跑。出奔,指逃到外国避难。此句后面略有删节。
  [8]置(zhì),放置,安顿,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郑邑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
  [9]誓之,向她发誓。
  [10]黄泉,地下的泉水,黄色,这里指墓穴。这句等於说这辈子咱们不见面了。
  [11]之,指置姜氏于城颍并发誓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1]闻之,有献於公[2]。公赐之食。食舍肉[3]。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4],皆尝小人之食矣[5],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6]。”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7]!”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8]?”公语之故,且告之悔[9]。对曰:“君何患焉[10]?若阙地及泉[11],隧而相见[12],其谁曰不然[13]?”公从之。公入而赋[14]:“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15]。”遂为母子如初[16]。

  [1]颍考叔,郑大夫。颍谷,郑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封,疆界。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2]有献,有所献。
  [3]舍,放着,后来写作“捨”。
  [4]小人,颍考叔自己谦称。
  [5]我的食物[她]都吃过了。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6]遗(wèi),给,这里指留给。之,指其母。
  [7]尔,你。繄(yī),句首语气词。
  [8]敢,表谦敬的副词。何谓,说的是什么意思?这话怎么讲?
  [9]语(yù),告诉。之,间接宾语。语之故,把缘故告诉他。告之悔,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了他。语法结构同於“语之故”。
  [10]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
  [11]阙,挖。
  [12]隧,用如动词,挖隧道。
  [13]谁说不是这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然,代词,指黄泉相见。
  [14]入,在这里与下面的“出”互文见义,即笼统表示庄公和姜氏进出隧道。赋,赋诗。这里是庄公所赋的诗的一部分。
  [15]洩洩(yì yì),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的样子。
  [16]从此作母亲作儿子还和当初一样。

  君子曰[1]:颍考叔,纯孝也[2]。爱其母,施及庄公[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其是之谓乎[5]?

  [1]君子,作者的假托,《左传》中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2]纯,笃厚。
  [3]施(yì),延,扩展,等於说“扩大影响”。
  [4]见《诗经·大雅·既醉》。孝子的孝没有穷尽,永久把它给与你(指孝子)的同类。匮(kuì),尽。锡,赐,给与。
  [5]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其,表委婉的语气词。是,这个,作“谓”的宾语。之,代词,复指“是”。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1]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蔡溃[3],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5],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6]。不虞君之涉吾地也[7],何故?”管仲对曰[8]:“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9]召:‘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10]。’赐我先君履[11]: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2]。尔贡包茅不入[13],王祭不共[14],无以缩酒[15],寡人是征[16];昭王南征而不复[17],寡人是问[18]。”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19],敢不共给[20]?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21]!”
  师进,次于陉[22]。


  [1]本文写齐桓公为称霸天下而伐楚,但楚也毫不示弱,齐终未达目的。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属侯爵,故文中称齐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
  [2]以,介词。参加这战役的有鲁、宋、陈、卫、郑等国。师,军队。蔡,国名,姬姓,在今河南省汝南、上蔡等地。
  [3]溃,溃败。
  [4]楚君派[使者]跟诸侯之师说。楚子,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这是春秋笔法,实际上楚已僭称王了。与,介词,跟,和。
  [5]处(chǔ),居住。寡人,谦词,君王自称,意思是“寡德之人”。齐临渤海(古人称为北海),楚境不到南海,这里只是甚言其远。
  [6]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依孔颖达说)。唯,句首语气词。风,放,指牝牡相诱。这是譬喻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7]不虞,不料。涉,本来是淌水过河的意思,这里当进入讲。不说齐进攻而说涉,是委婉的辞令。
  [8]管仲,齐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
  [9](shào)康公,周成王时太保(官名)召公奭(shì),因其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所以称召公,“康”是他的谥号。先君,后代君臣对本国已故君王的称呼。大公,即姜太公,名尚,齐之始祖。大(tài),后来写作“太”。
  [10]五侯,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九伯,九州之长。“五侯九伯”在这里泛指所有的诸侯。女(rǔ),你,后来写“汝”。实,句中语气词,表示命令或期望。征,讨伐,这里指有征伐之权。夹辅,辅佐。
  [11]履,践踏,这里指足迹所践踏的地方,即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2]海,指黄海渤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朐(qú)县南的穆陵关。无棣,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3]茅,菁茅,楚地特产。包茅,裹成捆儿的菁茅。入,纳,这里指纳贡。
  [14]周王的祭祀用品供给不上。共,供给,后来写作“供”。
  [15]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缩酒,渗酒,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16]我来索取它。是,代词,指包茅,“征”的宾语。征,索取。下文“寡人是问”结构同此。
  [17]周昭王晚年荒於国政,人民恨他,传说当他巡行到汉水时,当地人民故意弄了一只用胶黏的船给他,行至江心,船解体,昭王溺死。征,行,这里指巡狩。复,回。按:这都是齐进攻楚的藉口。
  [18]问,指责问。
  [19]寡君,臣子对别国人谦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20]敢,谦词,等於说“岂敢”。
  [21])您还是到水边去问吧!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诸,之於。水滨,水边。
  [22]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师退,次于召陵[2]。
  齐侯陈诸侯之师[3],与屈完乘而观之[4]。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5]!与不谷同好[6],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7],辱收寡君[8],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9],谁能御之[10]!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11],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12],汉水以为池[13],虽众,无所用之[14]!”
  屈完及诸侯盟[15]。


  [1]屈完,楚大夫。如,往,到......去。
  [2]召(shào)陵,地名,在今河南偃城县东。
  [3]齐侯把诸侯之师陈列出来。按:这是向楚示威。
  [4]乘(chéng),乘车。
  [5]难道为了我?[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按:这是虚伪的外交辞令。不谷,不善,诸侯的谦称。两个“是”字都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
  [6]同好(hào),共同友好。
  [7]承蒙您向我国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毁灭我国。惠,敬词,意思是您这样做是表现了您的恩惠。徼(jiāo),求。敝邑,谦称自己的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8]辱,谦词,意思是您这样做使您蒙受了耻辱。收,收容。
  [9]众,名词,指众将士。
  [10]御,抵挡。
  [11]绥(suí),安抚。
  [12]楚国拿方城当作城墙。方城,山名,在今河南葉县南。“方城”是“以”的宾语,提在“以”前。
  [13]结构同上句。池,护城河。
  [14]没有用它的地方。
  [15]盟,订立盟约。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1]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2]。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3]。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1]本文写晋侯向虞国借道,宫之奇看出晋的阴谋,力谏虞公。他有力地驳斥了虞公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的思想,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这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宫之奇,虞大夫。谏(jiàn),用言语纠正尊长的错误。假,借。假道,借路,这里专指军队借路,通过别国领土。
  [2]晋侯,指晋献公。复,又。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灭下阳。虞,国名,武王所封,为大(tài)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六十里。虢(guó),国名,又名北虢。文王封其弟仲於陕西宝鸡附近,号西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平陆。
  [3]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4]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凡兵作於内为乱,於外为寇。玩(wán),习惯而不留心,等於说放松警惕。
  [5]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个第二次吗?谓,通为(依王念孙说,见《经传释词》引)。甚,厉害,过分。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6]辅,面颊。车,牙床骨。

  公曰:“晋,吾宗也[1],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2]。大伯不从,是以不嗣[3]。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4];为文王卿士[5],勋在王室,藏於盟府[6]。将虢是灭,何爱於虞[7]?且虞能亲於桓庄乎,其爱之也[8]?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9]?不唯偪乎[10]?亲以宠偪[11],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2]?”

  [1]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国,同一祖先。
  [2]大(tài)伯、虞仲,大王的长子、次子。昭,宗庙在左的位次。古者昭穆相承,左为昭,右为穆。大王於周为穆,穆生昭,故大王之子为昭。
  [3]不从,指不从父命。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所以和虞仲一起出走。是以,因此。嗣,继承[王位]。宫之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4]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於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5]当过文王的卿士。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6]在王室有功勋,因功受封时的典策藏在盟府中。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政府部门。宫之奇以上这几句话是针对虞公的“晋,吾宗也”说的,意思是:如果说到同宗的关系,那么虢在姬姓中的地位比虞高,虢晋之间比虞晋之间亲,因为虢这一支是从王季那里分出来的,王季做了周君,而虞的祖先虞仲并没做周君,而且虢还是周的功臣。
  [7][晋]将要连虢都灭了,对虞还爱什么呢?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8]再说晋之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吗?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献公的同祖兄弟。这句话是一种特殊的倒装句法。其,指晋。之,指虞。全句等於说:“晋之爱虞也,能亲於桓庄乎?”
  [9]桓庄之族有什么罪而把他们杀了?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拿[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等於说“把他们杀了”。以,介词,后面的宾语省略。戮,杀,这里用如名词。
  [10]唯,因为(参用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偪,通逼,逼近,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1]至亲而以宠势相逼。宠,在尊位。
  [12]“以国”后面承上省略了“偪”字。

  公曰:“吾享祀丰絜[1],神必据我[2]。”对曰:“臣闻之[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4]。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5]。’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6]。’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7]。’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8],将在德矣。若晋取虞[9],而明德以荐馨香[10],神其吐之乎[11]?”

  [1]享,把食物献给鬼神。享祀,泛指一切祭祀。丰,丰富,指祭品盛多。絜,通洁。
  [2]据,依(依王引之说,是《经义述闻》)。据我,即依附於我,等於说保佑我。
  [3]之,指下面要说的一番道理。
  [4]鬼神不亲人,只依德。实、是,都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人”、“德”。下文“唯德是辅”结构同此。惟,只。德,指有德行的人。
  [5]所引《周书》早已亡逸,这两句今见於伪古文《尚书·蔡仲之命》。大意是:上天对於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6]这两句也是《周书》上的,今见於伪古文《尚书·君陈》。大意是:黍稷并不是馨(xīn)香,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黍,黄黏米。稷,不黏的黍子。黍稷在这里泛指五谷,为祭祀的物品。馨,远处可以闻到的香气。古人认为祭祀时鬼神前来享用祭品的香气。惟,句中语气词。
  [7]这两句也是《周书》上的,今见於伪古文《尚书·旅獒》。今本《尚书》“民”作“人”,“繄”作“其”。大意是: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并不改变(祭品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的人的祭品才算[真正的]祭品。繄,句中语气词。
  [8]冯(píng),即后来的“凭”,这里和“依”义近。
  [9]取,取得,指灭掉。
  [10]明德,使德明。以,表目的的连词。荐,献,这里指向神献。馨香,指黍稷。
  [1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宫之奇的意思是:晋国如果明其德,使享祀丰絜,神也会保佑晋的,那么享祀丰絜就并不能使虞幸免於难。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1]。曰:“虞不腊矣[2]。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3]。”
  冬,十二月丙子朔[4],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5]。师还,馆于虞[6]。遂袭虞,灭之[7]。


  [1]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虞国不能举行腊祭了。腊,年终举行的一种祭祀,这里用如动词。
  [3]更(gèng),副词,再。举,指举兵。晋即以灭虢之兵灭虞,所以不需要再举兵。此句下文略有删节。
  [4]十二月初一。丙子,该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的第一天。
  [5]丑,虢公名。京师,周的都城。
  [6]还,回来。馆,公家为宾客所设的住处,这里用如动词,等於说住宾馆。
  [7]下文略有删节。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1]
  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於晋[3],且贰於楚也[4]。晋军函陵,秦军泛南[5]。佚之狐言於郑伯曰[6]:“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7],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8]。”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然郑亡[10],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1]。


  [1]烛之武,郑大夫。
  [2]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
  [3]以,因。其,人称代词,代郑。晋文公为公子时逃亡在外,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待他。
  [4]贰,参看《郑伯克段于鄢》“贰於己”注。
  [5]军,用如动词,屯兵。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县北。泛(fán),水名,指东泛,今已湮,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佚之狐,郑大夫。郑伯,指郑文公。
  [7]辞,推辞。壮,壮年。
  [8]不能做什么啦。也已,略等於“矣”。
  [9]这是我的过错。是,指示代词,作句子主语,指上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10]然,连词,表转折,等於说“然而”。
  [11]许之,[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

  夜缒而出[1]。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2]。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4],君知其难也[5];焉用亡郑以陪邻[6]?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行李之往来[8],共其乏困[9],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1],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2],又欲肆其西封[1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5]。”
  秦伯说[16],与郑人盟。使?子、逢孙、杨孙戍之[17],乃还。

  [1]缒(zhuì),用绳子吊着重东西,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
  [2]既,已经。
  [3]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表谦敬的副词。烦,麻烦。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
  [4]越,超越。以,表目的的连词。鄙,边邑,用如动词。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二者之间,所以说秦是越过一个国家,以辽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5]其,指“越国以鄙远”事。
  [6]焉用,哪里用得着。陪,增加[土地]。邻,指晋。
  [7]舍,舍弃,不取(不灭掉),后来写作“舍”。东道主,东方道上的主人(郑在秦东)。“以”字后省略了宾语(“郑”)。
  [8]行李,外交使节。
  [9]共,供,供应。乏困,本来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往来时馆舍资粮的不足。
  [10]尝,曾经。赐,恩惠。为赐,等於说施恩。晋君,在这里是间接宾语。
  [11]焦瑕,二地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济,渡河,指晋惠公(文公之弟,比文公先为晋君)渡河归国。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的土墙,防御工事。晋惠公依靠秦力得以回国为君,曾许以焦瑕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了。朝、夕,极言两件事距离很近。
  [12]以郑为东面的疆界。封,疆界,用如动词。
  [13]肆,伸展。
  [14][晋]如果不使秦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15]唯,表希望的语气词。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
  [16]说,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
  [17]?子等三人都是秦大夫。戍(shù),驻扎,防守。

  子犯请击之[1]。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失其所与,不知[4];以乱易整,不武[5]。吾其还也[6]。”亦去之[7]。

  [1]子犯,即狐偃,晋文公的舅父。
  [2]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略同於“非”,等於说“假如不是”。夫(fú),指示代词。夫人,那人,指秦穆公。重耳是靠他的力量回国的,所以这样说。
  [3]因,藉,靠。敝,坏,这里指损害。
  [4]与,联合。所与,同盟者。知(zhì),后来写作“智”。
  [5]这里的“武”和上文的“仁”,都是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
  [6]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
  [7]去,离开。注意:“去”字跟现代的意义很不相同。之,指郑。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1]
  冬,晋文公卒。庚辰[2],将殡于曲沃[3]。出绛[4],柩有声如牛[5]。卜偃使大夫拜[6],曰:“君命大事[7],将有西师过轶我[8]。击之,必大捷焉。”


  [1]这里选的,是著名的秦晋淆(xiáo)之战的一部分。文中表现了蹇(jiǎn)叔预见到劳师以袭远必然失败,结果终不出其所料。蹇叔,秦国元老。
  [2]庚辰,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
  [3]殡(bìn),停柩待葬。古代风俗,人死先停柩,然后择日安葬。曲沃,晋地名,是晋宗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周代君王的棺柩要“朝于祖考之庙”,因此要在那里暂时停放。
  [4]]绛(jiàng),晋国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5]柩(jiù),装了死尸的棺材。
  [6]卜偃,晋掌卜筮之官,名偃。拜,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后双手合抱在胸前,头低到手上。
  [7]君,指晋文公。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是指戎(军事)。
  [8]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师。轶(yì),后车超过前车。过轶,这里是越过的意思。晋在秦郑之间,秦侵郑,必定要路过晋。卜偃闻秦密谋,所以说这话来引起警惕。

  ?子自郑使告于秦曰[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2],若潜师以来[3],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4]。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6]?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8]?”公辞焉[9]。召孟明、西乞、白乙[10],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哭之[11],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2]。”公使谓之曰[13]:“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4]!”

  [1]?子,见上篇“?子”注。使,使人。
  [2]管,类似於现代的锁钥。
  [3]假若秘密派军队前来。潜,隐藏在水面下,这里指隐蔽地行动。潜师,指秘密行军。
  [4]秦穆公向蹇叔咨问这件事。访,咨询,征求意见。诸,之於。
  [5]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见过的事。非所闻,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说我不赞成。远,指郑,下文“远主”是指郑君。
  [6]无乃,表委婉语气的副词,大概,恐怕。
  [7]勤,劳苦。无所,指无所得。悖(bèi)心,悖逆之心。
  [8]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9]辞,不接受。
  [10]孟明,姓百里,名视,是秦另一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名术。白乙,名丙。三人都是秦国大将。
  [11]之,指师。
  [12]之,介词。其,等於“师之”(“之”也是介词)。
  [13]秦穆公使人对他说。谓,对......说。
  [14]你知道什么?你如果在中寿的年龄死去,你墓上的树也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这是骂蹇叔早就该死了。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木,树。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1]。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淆[2]。淆有二陵焉[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4];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5]。必死是间[6],余收尔骨焉[7]。”
  秦师遂东[8]。


  [1]与(yù),参加。
  [2]淆,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地势极险。
  [3]淆有两陵在那里。陵,大山。淆有二山,称为东陵西陵,相距三十五里。下文南陵即西陵,北陵即东陵。
  [4]夏后皋,夏天子皋,夏桀的祖父。后,君。
  [5]文王,周文王。所辟风雨,避风雨的地方。
  [6]是,代词,这,指二陵。间,当中。
  [7]焉,在那里。
  [8]遂,副词,接着就。东,用如动词,向东[进发]。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1]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3]。宰夫胹熊蹯不孰[4],杀之,置诸畚[5],使妇人载以过朝[6]。赵盾、士季见其手[7],问其故而患之[8]。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9],则莫之继也[10]。会请先[11],不入,则子继之[12]。”三进及溜,而后视之[13]。曰:“吾知所过矣[14],将改之。”稽首而对曰[1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16],善莫大焉[17]。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8]。’夫如是[19],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20],岂惟群臣赖之[21]。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22]。’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23]。”


  [1]本文着重表彰了敢於直谏、忠於国事的赵盾。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君,用如动词。不君,不行君道。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2]厚,重。敛,赋税。厚敛,加重赋税。雕,画,一本作雕。
  [3]弹人,用弹弓射人。辟(bì),躲避,后来写作“避”。丸,弹子。
  [4]宰夫,厨子。腼(ér),炖。熊蹯(fán),熊掌。孰,熟,后来写作“熟”。
  [5]畚(běn),草绳编成的筐子一类的器物。
  [6]载,用车装。过朝,经过朝廷。灵公是以杀人为儿戏,并想借此让众人怕自己(依孔颖达说)。
  [7]赵盾,晋正卿(相当於首相),谥号宣子。士季,名会,晋大夫。其手,宰夫的手。
  [8]问宰夫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
  [9]不入,不纳,这里指不接受谏言。
  [10]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等於说“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於说“您”(注意:先秦“之”字可以活用),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11]先,动词,这里是说先谏。
  [12]之,等於说“我”。
  [13]三进,往前走了三次。及,到。溜,通“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士会往前走一段路,就伏到地下行礼,灵公知道他要进谏,所以假装没看见,士会只好又往前走,再行礼,这样往前走了三次已到檐下,灵公无可回避了,才理他。
  [14]我知道我所犯的错误了。灵公想把士会的话挡回去,所以抢先说话。
  [15]稽首,古人最恭敬的礼节,动作近似於磕头,但要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的地上并停留一会,整个动作都较缓慢。
  [16]前一“过”字是名词,指过错;后一“过”字是动词,指犯了错误。
  [17]没有任何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18]引自《诗经·大雅·荡》。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靡,没有谁,作用同“莫”。初,开始。鲜(xiǎn),少。克,能。
  [19]夫,句首语气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20]社稷就巩固了。之,介词。
  [21]赖,依靠。之,指“君能有终”。
  [22]引自《诗经·大雅·烝民》。大意是:周宣王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衮,天子之服,这里指天子。职,职责。阙,通缺,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
  [23]这话有双关的意思。您能补救您的过失,您的衮袍就可以不被废掉了。意思是您的君位就丢不了了。

  犹不改[1]。宣子骤谏[2]。公患之,使锄麑贼之[3]。晨往,寝门辟矣[4]。盛服将朝[5],尚早,坐而假寐[6]。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7]。有一於此[8],不如死也。”触槐而死[9]。

  [1]犹,还(hái),仍。
  [2]骤,多次。
  [3]患,厌恶。锄麑(chú ní),晋力士。贼,杀。上“之”字指骤谏,下“之”字指赵盾。
  [4]寝门,卧室的门。辟,开。
  [5]盛服,正其衣冠,也就是“穿戴整齐”的意思。
  [6]假寐(mèi),不脱衣冠睡觉。
  [7]信,守信用。
  [8]在不忠不信中有一样。
  [9]触,撞。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1],伏甲将攻之[2]。其右提弥明知之[3],趋登曰[4]:“臣侍君宴,过三爵[5],非礼也。”遂扶以下[6]。公嗾夫獒焉[7]。明搏而杀之[8]。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9]!”斗且出[10]。提弥明死之[11]。

  [1]晋侯赐给赵盾酒喝。饮(yìn),使......喝,也就是给......喝。
  [2]伏,埋伏。甲,铠甲,这里指穿铠甲的武士。
  [3]右,车右,又称骖乘。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居右;但君王或战争时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车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并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提弥明,人名。
  [4]快步走上堂去。
  [5]爵,古代饮酒器。
  [6]紧接着就扶着[赵盾]走下堂去。
  [7]嗾(sǒu),唤狗的声音,用如动词,嗾使。夫(fú),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尔雅》:“犬四尺为獒。”
  [8]搏,徒手打,搏斗。
  [9]何为,做什么?也就是“顶得了什么?”
  [10]一边打,一边出去。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死之,为他(赵盾)死了,即殉难的意思。

  初,宣子田於首山[1],舍于翳桑[2]。见灵辄饿[3],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4],舍其半[5]。问之,曰:“宦三年矣[6],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7]。”使尽之[8],而为之箪食与肉[9],置诸橐以与之[10]。既而与为公介[11],倒戟以御公徒[12],而免之[13]。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14],不告而退。--遂自亡也[15]。

  [1]田,打猎,后来写作“畋”。首山,又名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
  [2]舍,住一宿。翳桑,地名(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
  [3]灵辄,人名。饿,指因挨饿而病倒。
  [4]食(sì)之,给他东西吃。“食”的用法同上文“饮”。
  [5]灵辄留下食物的一半没吃。
  [6]宦(huàn),当贵族的仆隶。
  [7]现在离她近了,请允许把[这一半]给她吃。遗(wèi),给。
  [8]尽,用如动词,这里是吃尽的意思。
  [9]并且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为,作,这里有“预备”的意思。箪(dān),盛饭用的竹筐。食(sì),饭。
  [10]橐(tuó),口袋。以,连词。
  [11]既而,不久。与(yù),参加。介,甲,指甲士。
  [12]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灵公手下的人。
  [13]免之,使赵盾免於难。
  [14]名,名字。居,住处。
  [15]亡,逃走,指赵盾逃亡(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

  乙丑[1],赵穿攻灵公於桃园[2]。宣子未出山而复[3]。大史书曰[4]:“赵盾弑其君[5]。”以示於朝[6]。宣子曰:“不然[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8],反不讨贼[9],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10]!‘我之怀矣,自诒伊戚[11]’,其我之谓矣!”

  [1]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2]攻,当为“杀”字之误(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桃园,灵公的园囿。
  [3]山,晋国国界处的山。复,回来。
  [4]大(tài)史,后来写成太史,官名,专管记载国家大事,这里是指晋太史董狐。书,写,指记事。
  [5]弑(shì),古代下杀上叫弑。太史这样记载是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正统思想和等级观念。无论国君如何无道,也只可谏,不可杀,杀君就是大逆不道。史官以此为记事的准则,当然不会写出真正的历史。
  [6]把上面的话拿到朝廷上公布。
  [7]不是这样。然,代词。
  [8]竟,国境,边境,后来写作“境”。
  [9]反,回来。后作返。讨,声讨。贼,大逆不道的人,这里指赵穿。
  [10]乌呼,即呜呼,感叹词。
  [11]杜预说这两句是逸诗。可能是引自《诗经·邶风·雄雉》,今本《诗经》“伊戚”作“伊阻”。赵盾引这两句的意思是:由於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之,介词。怀,眷恋。诒,通贻,给。伊,指示代词,那个。戚,忧。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1],书法不隐[2]。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3]。惜也,越竟乃免[4]。”

  [1]良史,好史官。
  [2]书法,记事的原则。隐,隐讳。
  [3]为(wèi),为了。法,指书法。恶,指恶名。
  [4]照孔子看来,董狐的书法是对的,赵盾也没罪,只是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受屈。“越竟”就是孔子提出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越竟则君臣之义绝,可以不讨贼”(见杜注)。这反映了孔子的正统观念。

  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1]
  癸酉[2],师陈于鞌[3]。邴夏御齐侯[4],逢丑父为右[5]。晋解张御卻克,郑丘缓为右[6]。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7]!”不介马而驰之[8]。卻克伤於矢[9],流血及屦,未绝鼓音[10]。曰:“余病矣[11]!”张侯曰:“自始合[12],而矢贯余手及肘[13];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4]。岂敢言病?吾子忍之[15]。”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6],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7]?--然子病矣[18]。”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19]。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20]。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21]?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2];病未及死,吾子勉之[23]!”左并辔[24],右援桴而鼓[25],马逸不能止[26],师从之[27]。齐师败绩[28]。逐之,三周华不注[29]。

  [1]鞌(ān)之战是《左传》中著名的战役之一,这里只录全文的一部分。文中表现了由於齐师骄傲、晋军同仇敌忾,决定了齐的溃败。鞌,齐地名,在今济南附近。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
  [2]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
  [3]师,指齐晋的军队。陈,摆开阵势。
  [4]邴夏给齐侯赶车。邴夏,齐大夫。齐侯,指齐顷公,桓公之孙,名无野。
  [5]逢丑父,齐大夫。右,见《晋灵公不君》“右”字注。
  [6]解(xiè)张(下文又称张侯),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卻(xì)克,又称卻献子,晋大夫,是这次战役中晋军的主帅。
  [7]姑,姑且。翦灭,剪除消灭。此,指晋军。朝食,吃早饭。
  [8]介,甲,这里用如动词。不介马,不给马披上甲。古代车战,马要披甲。驰之,使劲赶马,指驱马进击。
  [9]伤於矢,被箭所伤。
  [10]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击鼓不息。古代车战,主帅居车当中,自掌旗鼓,指挥三军。鼓声是1前进的号令。
  [11]病,等於现在说重病、病厉害了。这里指受伤很重。
  [12]从一开始交战。
  [13]箭射进我的手,一直穿到肘。
  [14]我把箭折断了来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输都成了深红色(被血染的)。朱,红色。殷(yān),红中带黑。
  [15]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
  [16]苟,如果。险,这里指难走的路。
  [17]你难道知道这些吗?岂,副词,难道。
  [18]然,然而,但是。子,指卻克。
  [19]大意是,全军都注意着我们车上的旗鼓,前进和后退都听从旗鼓的指挥。
  [20]殿,镇守。集事,成事。
  [21]若之何,奈何。其,语气词。以,因。败,坏。君,指国君。
  [22]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指参加战斗),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擐(huàn),穿。固,副词,本来。即,动词,走向。
  [23]勉,努力。
  [24]御者本双手执辔,这时解张把辔并在左手。并,动词。辔(pèi),缰绳。
  [25]援,拽过来。桴(fú),也写作桴,鼓槌。鼓,动词,打鼓。
  [26]逸,狂奔。
  [27]军队随着主帅的车赶上去。
  [28]败绩,大败。
  [29]晋师追赶齐师,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逐,追赶。周,动词,绕。华不注,山名,在今济南东北。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1]:“旦辟左右[2]。”故中御而从齐侯[3]。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4]。”射其左,越于车下[5];射其右,毙于车中[6]。綦毋张丧车[7],从韩厥曰:“请寓乘[8]。”从左右,皆肘之[9],使立於后。韩厥俯定其右[10]。

  [1]韩厥,晋大夫,在这次战役中任司马(掌管祭祀、赏罚等军政)。子与,韩厥的父亲。
  [2]旦,早晨。辟,避开,后来写作“避”。左右,指兵车左右两侧。这两句是插叙头天夜里的事。
  [3]中御,指韩厥代替御者,立在车的中央御车。韩厥非主将,本应居左。从,追赶。
  [4]统治者们进行战争,本来就要杀戮大批的人,而齐侯在战争中反而讲“礼”,是很虚伪的,同时也与古人所谓戎事以杀敌为礼不合。
  [5]越,坠。
  [6]毙,仆倒。案:左传中像这样记载卜筮和梦极为灵验的事很多,其实是作者硬行牵合的。
  [7]綦(qí)毋张,晋大夫,姓綦毋,名张。
  [8]请允许我搭你的车。寓,寄,指附搭。
  [9]站在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制止。因为綦毋张是寄乘,所以说是“从”。肘,用如动词。之,指綦毋张。
  [10]俯,同俯,低下身子。定,放稳当。其右,指原来在右边被射倒的人。

  逢丑父与公易位[1]。将及华泉[2],骖絓於木而止[3]。丑父寝於轏中[4],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5],伤而匿之[6],故不能推车而及[7]。韩厥执絷马前[8],再拜稽首[9],奉觞加璧以进[10],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11],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12]。下臣不幸,属当戎行[13],无所逃隐[14],且惧奔辟而忝两君[15]。臣辱戎士[16],敢告不敏,摄官承乏[17]。”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18]。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19],载齐侯以免[20]。韩厥献丑父,卻献子将戮之。呼曰[21]:“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22],有一於此,将为戮乎[23]?”卻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24],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25]。”乃免之[26]。

  [1]易位,换位置。丑父知道齐侯可能被擒,所以和齐侯易位。
  [2]华泉,泉名,在华不注山下,流入济水(见《水经注》)。
  [3]骖(cān),古代用三马驾车,辕马两旁的马叫骖。絓,通挂,后来写作掛,绊住。
  [4]轏(zhàn),棚车,即用木条横排编成车箱的轻便车子。
  [5]肱(gōng),手臂(由肘至肩)。
  [6]伤,丑父手臂受伤。匿,藏,指隐瞒。之,指所受的伤。从“丑父寝於轏中”至此,是作者插叙头天夜里的事。
  [7]及,被[韩厥]赶上了。
  [8]韩厥执絷站在齐侯马前。絷,绊马索。
  [9]再拜稽首,比稽首更重的一种礼,先拜,然后稽首(参看《晋灵公不君》“稽首”注)。
  [10]奉,捧。觞,一种盛酒器,功用如后代的酒杯。璧,玉环的一种。进,奉献。这三句是写韩厥对齐侯修“殒命”之礼(即俘获敌国国君时的礼仪)。
  [11]鞌之战的前奏是齐伐鲁、卫侵齐。鲁卫败,到晋国请救兵,所以韩厥说是替鲁卫请求。这以下韩厥所说的话,都是委婉的外交辞令。
  [12]不要让许多军队深入您的国土,即不要让晋军进一步攻进齐境。无,通毋,不要。与,众多,许多。
  [13]下臣,韩厥自称。这是人臣对别国国君的自谦之辞。属,恰巧。当,遇。戎行(háng),兵车的行列,指齐军。
  [14]没有逃走躲藏的地方。隐,躲藏。
  [15]而且怕[因为]逃跑躲避而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忝(tiǎn),辱。
  [16][因为我在军队里,]使戎士受辱,这是说充数当个戎士。
  [17]我冒昧地向您告禀,我是不会办事的;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担充数。言外之意即我要履行职责,俘掳你。敏,聪明。摄官,任职。承,承担。
  [18]如,往,动词。饮,用如名词,指水。
  [19]佐车,副车。郑周父、宛茷(fèi),都是齐臣。
  [20]丑父已冒充为齐侯,这时让齐侯借着取水的工夫逃走。免,免於被俘。
  [21]丑父呼。
  [22]直到目前为止,没有能代替自己国君承担患难的人。自今,从现在追溯到以前。
  [23][现在]这里有了一个,将要被杀掉吗?为,等於说“被”。
  [24]不把“以死免其君”看作难事。免,指使[其君]脱身。
  [25]劝,鼓励。
  [26]免,释放。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1]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2],以求知罃[3]。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4]。

  [1]本文表彰了知罃(zhì yīng)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的精神。归,送还。知罃,晋臣,他父亲是荀首。荀首封于知(又写作智),於是以邑为氏。
  [2]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楚官名。襄老,楚臣。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楚邲(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市东)之战时,晋知罃被俘,晋却擒获了谷臣,射死了襄老,把尸首运回晋国。现在晋要用谷臣和襄老的尸体换回知罃。
  [3]求,索取。
  [4]於是,在这时候。於,介词。是,代词。中军,古代出师分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主帅亲率中军。佐中军,即当了副元帅。案,晋楚邲之战时,晋虽失败,但未丧元气,楚一时还无力制服晋。这时能干的荀首已被提拔为副帅,楚怕晋寻事,所以答应送回知罃。

  王送知罃曰[1]:“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2],臣不才,不胜其任[3],以为俘馘[4]。执事不以衅鼓[5],使归即戮[6],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7]?”王曰:“然则德我乎[8]?”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9],各惩其忿以相宥也[10],两释累囚以成其好[11]。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2],其谁敢德[13]?”王曰:“子归,何以报我[14]?”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15],无怨无德,不知所报[16]。”王曰:“虽然,必告不谷[17]。”对曰:“以君之灵[18],累臣得归骨於晋[19],寡君之以为戮[20],死且不朽[21]。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22],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23],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24],而使嗣宗职[25],次及於事[26],而帅偏师以修封疆[27],虽遇执事,其弗敢违[28];其竭力致死[29],无有二心,以尽臣礼[30],所以报也[31]。”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32]。

  [1]王,指楚共王。
  [2]戎,军旅。治戎,整顿军备。这里以“治戎”代替“进行战争”,是一种外交辞令。
  [3]不才,等於说不中用。胜(shēng),担当得起。任,职务。
  [4]俘,战争时生俘的人。馘(guó),割取敌方战死者左耳。“俘馘”在这里即指俘虏。
  [5]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际指楚共王本人。衅(xìn),上古的一种祭礼,杀牲以血涂钟鼓,这里指以战俘代牲衅鼓。不以衅鼓,等於说不把我杀掉。
  [6]即,动词,就,接近。戮,杀,用如名词。即戮,等於说接受杀戮。
  [7]又敢怨谁呢?这里“谁”是“怨”的宾语,下文“谁敢德”结构与此相同。
  [8]然则,[既然]如此,那么......。然,代词。则,连词。德,用如动词,感恩。
  [9]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考虑,设法解除人民的痛苦。纾,缓和,解除。
  [10]各惩一时之忿,而互相原谅。惩(chéng),惩戒。忿,怒气,怨恨。宥(yòu),宽赦,这里当原谅讲。
  [11]释,释放。累,捆绑。囚,囚犯。累囚,被捆绑起来的俘虏。成,全。好(hào),友好。
  [12]与(yù),参与。及,赶上。与及,等於说发生关系。
  [13]其,语气词,加强反问。知罃的意思是:你并不是为了我而释放我,我凭什么对你感恩?
  [14]何以,用什么。
  [15]我担当不了受怨,您也担当不了受德。这是说我没什么可恨你的,你也不值得我感激。任,担当。
  [16]不知所报,不知道报答什么。
  [17]虽然这样,[也]一定得告诉我。虽,连词,等於现代的“虽然”。然,代词,这样。不谷,见《齐桓公伐楚》“不谷”注。
  [18]以,靠。灵,福。
  [19]累臣能回到晋国。累臣,知罃自称。归骨,把骨头带回去,这是客气话。
  [20]等於说假若我的国君把我杀掉。寡君,见《齐桓公伐楚》注。戮,用如名词,指杀的对象。
  [21]等於说死了将很光荣。
  [22]把我赐给您的外臣荀首。外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呼本国的臣。
  [23]其,将。请,请求。宗,祖庙。古代家族权力很大,可以根据家法杀人。
  [24]如果得不到命令,即晋君不准我父亲这样做。
  [25]嗣,继承。宗职,宗子(宗族首领,世袭)的职务。
  [26]按次序担任到军事的职务。事,指军事。
  [27]帅,通率。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这里是客气的说法。修,治理。封疆,边界。“封”和“疆”在这里是同义词。修封疆,指保卫边疆。
  [28]其,将。下句“其”字同。违,躲避。弗敢违,这是委婉的说法,暗指我将跟您打起来。
  [29]竭,尽。致死,等於说效死,即贡献出生命。
  [30]用[这个]来尽到臣对君应有的礼。按:礼的意义甚广。“臣礼”指人臣所应尽的义务。竭力致死,无有二心,就是臣礼的表现。“臣礼”是对晋君说,不是对楚王说。知罃的意思是说:忠晋即所以报楚。
  [31][这就是]用来报答你的。
  [32]很隆重地给他举行礼仪,并把他送回去了。为,在这里有“行”的意思。

  祁奚荐贤(襄公三年)[1]
  祁奚请老[2]。晋侯问嗣焉[3],称解狐[4]--其雠也[5]。将立之而卒[6]。又问焉。对曰:“午也可[7]。”於是羊舌职死矣[8]。晋侯曰:“孰可以代之[9]?”对曰:“赤也可[10]。”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11],羊舌赤佐之。


  [1]祁奚,晋人,从成公十八年(即三年前)起,任中军尉(尉,军尉,平时掌军政,战时兼任主将的御者。中军尉,中军的军尉)。荐,推举。贤,指贤者,品德高尚而且有才能的人。襄公三年,即公元前570年。
  [2]请老,告老,请求退休。
  [3]晋侯向祁奚问接替中军尉职务的人。晋侯,指晋悼公。嗣,用如名词,指接替中军尉职务的人。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问嗣焉,等於说“问嗣於祁奚”。
  [4]称,举。解(xiè)狐,晋臣。
  [5]雠,仇敌。
  [6]正要立解狐,解狐死了。卒,死。
  [7]午,祁午,祁奚之子。也,句中语气词。
  [8]於是,当这时候。羊舌职,晋臣,姓羊舌,名职,任中军尉佐之职(即副中军尉)。
  [9]孰,谁。
  [10]赤,羊舌赤,字伯华,羊舌职之子。
  [11]於是,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君子谓祁奚於是能举善矣[1]。称其雠,不为谄[2];立其子,不为比[3];举其偏,不为党[4]。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5]”,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6]: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7]。夫唯善,故能举其类[8]。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9]。”祁奚有焉。

  [1]君子,见《郑伯克段于鄢》“君子”注。於是,在这件事情上。举,推荐。善,指贤者。
  [2]谄(chǎn),谄媚。不为谄,不算是谄。
  [3]比(bì),为私利而无原则地结合,这里是指偏爱自己亲人。
  [4]偏,直属的下级。党,动词,和“比”意思相近,这里指袒护自己的侪类。
  [5]见《尚书·洪范》。相传《洪范》为商代箕子所作,所以称为《商书》。无偏,没有偏向自己亲人的事。这里的“偏”和上文“举其偏”的“偏”意义不同。无党,没有袒护自己侪类的事。王道,封建统治阶级设想的一种理想的政治。荡荡,平坦开阔的样子,这里指平正无私。
  [6]举,因解狐未得官而死,所以只说得举。得位、得官,同义。
  [7]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三件[好]事作成了,是由於能举善啊。
  [8]正因为[自己]善,所以能举荐跟自己一样的人。夫(fú),句首语气词。
  [9]见《诗经·小雅·裳裳者华》。《诗经》“惟”作“维”。在这里的意思是: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举荐像自己一样的人。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1]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2]。然明谓子产曰[3]:“毁乡校,何如[4]?”子产曰:“何为[5]?夫人朝夕退而游焉[6],以议执政之善否[7]。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8],不闻作威以防怨[9]。岂不遽止[10]?然犹防川[11]x:大决所犯[12],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1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4]。”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5],小人实不才[16]。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17],岂唯二三臣[18]?”仲尼闻是语也[19],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子产,郑大夫,名公孙侨(子产是字),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执政二十余年,使处在晋楚双重压迫之下的弱小郑国获得安定,并受到各国尊重。乡校,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2]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3]然明,郑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4]何如,如何,等於说怎么样。
  [5]何为,干什么?
  [6]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退,指工作完毕回来。
  [7]议,谈论。善否,好和不好。
  [8]忠善,用如动词,为忠善。损怨,减少怨恨。
  [9]防,堵住。
  [10]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遽(jù),急,迅速。
  [11]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遽(jù),急,迅速。
  [12]大决所造成的灾害。决,堤防溃决。
  [13]不如开个小口子让[川]畅通。道,同导。
  [14]不如我听取[他们的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苦口良药。药,用如动词,以......为药。之,指郑人的议论。
  [15]今而后,从今以后。信,诚然,的确。可事,可以成事。
  [16]小人,然明自谦之称。
  [17]其,语气词。
  [18]岂只是我们这些做官的[赖之]。二三,泛指复数。
  [19]仲尼,孔子的字。是,这。下文“以是观之”的“是”同。

36#
发表于 2016-5-1 16:1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4 17:16 编辑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
===================================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这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以及策士们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同时也暴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复杂激烈的斗争,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愚蠢自私,反映了人民在封建压榨、兼并战争中的痛苦生活。其中对策士的作用作了不少夸大,不尽合乎史实。
  《战国策》的语言,流畅犀利,是论辩文的典型。每论述一个问题,都能反复纵横,曲尽其意。对人物性格的刻划,深刻而具体;又善於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它对后世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对这部书,前人只作了些零星的校勘工作,还谈不上系统地整理,至今还没有一个较好的注本。东汉高诱的注,已经残缺。目前通用的本子是清嘉庆时黄丕烈重刊的宋姚氏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就是根据黄本排印的。

  冯谖客孟尝君(齐策)[1]
  齐人有冯谖者[2],贫乏不能自存[3],使人属孟尝君[4],愿寄食门下[5]。孟尝君曰:“客何好[6]?”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7]。”
  左右以君贱之也[8],食以草具[9]。居有顷[10],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11],食无鱼!”左右以告[12]。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13]。”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14],比门下之车客[15]。”於是乘其车,揭其剑[16],过其友曰[17]:“孟尝君客我[18]!”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19]!”左右皆恶之[20],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21],无使乏。於是冯谖不复歌。


  [1]《战国策》原来没有小标题,这是编者加的,以下各篇同。谖(xuān),一本作“暖”,《史记·孟尝君列传》作“欢”,都读xuān。客,用如动词,这里当作客讲。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的贵族,封於薛(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孟尝君是他的封号。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另外三个是,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本文写孟尝君的门客冯谖为他出谋画策来巩固他的政治地位。
  [2]者,语气词,表提顿。
  [3]存,存在,这里指生活。
  [4]属(zhǔ),嘱托。后来写作嘱。
  [5]寄食,就是依靠别人吃饭。这里指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6]何好(hào),爱好什么。
  [7]诺(nuò),答应的声音。
  [8]左右,指在孟尝君左右为他办事的人。以,因为。贱,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贱之,以之为贱,等於说看不起他。
  [9]食(sì),给......吃。草具,粗恶的饮食。具,馔具,饮食的东西。
  [10]呆了不久。
  [11]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铗(jiá),剑把,这里指剑。
  [12]以告,把[冯谖唱歌的事]告诉[孟尝君]。“以”是介词,宾语“之”省略了。
      [13]比照一般门客。
  [14]给他准备车马。这是双宾语结构。
  [15]车客,可以坐车的客。
  [16]揭,高举。
  [17]过,指拜访。
  [18]客我,以我为客,也就是把我当客。客,用如动词。
  [19]没有用来养家的东西,等於说没法养家。为,动词。
  [20]恶(wù),厌恶。
  [21]给,供应,使足。

  后孟尝君出记[1],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2],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3]?”冯谖署曰[4]:“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5]。”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6],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7]:“文倦於事[8],愦於忧[9],而性懧愚[10],沉於国家之事[11],开罪於先生[12]。先生不羞[13],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14]?”冯谖曰:“愿之[15]。”於是约车治装[16],载券契而行[17]。辞曰:“责毕收[18],以何市而反[19]?”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1]记,大约是文告之类。
  [2]习,熟习。计会(kuài),就是会计。
  [3]责(zhài),债务,债款。后来写作债。
  [4]署,签名。
  [5]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啊。乃,就是。夫,指示代词,当“那”讲。
  [6]我对不住他。
  [7]谢,道歉。
  [8]我被琐事搞得疲劳。於,介词,表被动,下句的“於”同。事,指琐事。
  [9]被忧虑搞得心烦意乱。愦(kuì),心乱。
  [10]懧(nuò),同懦,懦弱。
  [11]沉,沉溺。
  [12]开罪,等於说得罪。
  [13]不羞,不以为羞。
  [14]乃,却,竟。为(wèi),介词。
  [15]之,代词。指“为收责於薛”。
  [16]约车,套车。约,束。治装,整理行装。
  [17]券(quàn)契,大致和后世的契据合同相当。借贷双方各持一份书牍(竹木做成的),刻齿其旁,以便合齿验证。所以下文说“合券”。
  [18]毕收,完全收了。
  [19]用收回的债款买什么东西回来?以,介词。市,买。反,返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驱而之薛[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2],悉来合券[3]。券遍合[4],起,矫命以责赐诸民[5],因烧其券[6],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7],晨而求见[8]。孟尝君怪其疾也[9],衣冠而见之[10],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11],狗马实外厩[12],美人充下陈[13],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14]。窃以为君市义[15]。”孟尝君曰:“市义奈何[16]?”曰:“今君有区区之薛[17],不拊爱子其民[18],因而贾利之[19]。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20]。”孟尝君不说[21],曰:“诺。先生休矣[22]!”


  [1]驱,本为赶马,这里指驾车。之,往。
  [2]当偿者,应当还债的人。
  [3]悉,尽,都。
  [4]遍,同遍。遍合,普遍地合过了。
  [5]起,站起来。矫命,假托命令。以责赐诸民,把债款赐给老百姓。
  [6]因,於是。
  [7]长驱,一直赶着车,指毫不停留。
  [8]清晨就求见孟尝君。
  [9]疾,快。
  [10]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来接见他,以表示恭敬。衣、冠,都是名词用如动词。
  [11]窃,私自,谦词。计,考虑。
  [12]实,和下句的“充”是同义词,都当充实讲。厩(jiù),马房。
  [13]下陈,等於说后列。
  [14]以,疑是衍文。
  [15]我用债款替你买了义。以,用,介词。为(wèi),介词。
  [16]奈何,怎么样。
  [17]区区,小小的。
  [18]拊(fǔ),和“抚”的意思差不多。子其民,以其民为子,就是把薛地的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子,用如动词。
  [19]贾(gǔ)利之,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贾,藏货待卖叫做贾。
  [20]这就是我用来替你买义的方式啊。所,代词。以,介词。这里的“所以”意思是“用来......的方式”,不同於现代汉语的“所以”。
  [21]说(yuè),喜悦,高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悦。
  [22]休,停止。休矣,等於说算了吧。

  后期年[1],齐王谓孟尝君曰[2]:“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3]!”孟尝君就国於薛[4]。未至百里[5],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6]。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7]!”

  [1]期(jī)年,一周年。古代单说“期”,也指一周年。期,又写作“期”。
  [2]齐王,指齐湣(mǐn)王。
  [3]我不敢把先王的臣作为我的臣。这是委婉语,实际上是撤他的职。先王,指齐宣王。
  [4]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
  [5]还差百里没到。
  [6]君,指孟尝君。
  [7]大意是:先生替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见到了。乃,副词,才。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1];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2]。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3],金五百斤,西游於梁[4],谓惠王曰[5]:“齐放其大臣孟尝君於诸侯[6],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於是梁王虚上位[7],以故相为上将军[8],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9]。冯谖先驱[10],诫孟尝君曰[11]:“千金,重币也[12];百乘,显使也[13]。齐其闻之矣[14]。”梁使三反[15],孟尝君固辞不往也[16]。

  [1]仅,才。耳,语气词,同“而已”,相当於现代汉语的“罢了”。
  [2]高枕而卧,把枕头垫得高高的躺着,比喻没有忧虑。高,用如动词。
  [3]予,给。
  [4]梁,就是魏国。魏原都安邑,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也叫梁。
  [5]惠王,即梁惠王。
  [6]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去。放,放逐。
  [7]虚上位,就是把上位(指相位)空出来。虚,用如动词,使......虚。
  [8]把原来的宰相调为上将军。故,原来。
  [9]“黄金”前省略了介词“以”。
  [10]先驱,先赶车回去。
  [11]诫,告诫。
  [12]千金,等於说金千斤。币,这里指聘币,是古代聘请人时送的礼物。
  [13]显使,显贵的使臣。
  [14]齐国大概听说了。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15]梁国的使臣往返三次。
  [16]固辞,坚决推辞。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传赍黄金千斤[1],文车二驷[2],服剑一[3]。封书谢孟尝君曰[4]:“寡人不祥[5],被於宗庙之祟[6],沉於谄谀之臣[7],开罪於君。寡人不足为也[8];愿君顾先王之宗庙[9],姑反国统万人乎[10]!”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於薛[11]!”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12],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13],冯谖之计也。


  [1]太傅,官名。赍(jī),通齎,拿东西送人。
  [2]文车二驷,绘有文彩的四马车两辆。驷,这里指四马拉的车的单位。
  [3]服剑,佩带的剑。
  [4]封书,封好了书信。谢孟尝君,向孟尝君道歉。
  [5]不祥,不善。
  [6]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被,遭受。宗庙,这里借指祖宗。祟(suì),神祸。
  [7]谄谀(chǎn yú),巴结逢迎。
  [8]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为,指帮助。
  [9]顾,顾念。
  [10]姑,暂且,副词。统,治理。万人,指全国人民。
  [11]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按:古人重视宗庙,这样就可以使孟尝君的地位更加巩固。
  [12]就,完成。
  [13]纤(xiān),细。介,通芥,小草。纤介,是细小的意思。

  赵威后问齐使(齐策)[1]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书未发[3],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4]?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5],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6]?”威后曰:“不然[7]。苟无岁[8],何以有民[9]?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10]?”


  [1]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本文写她的政治见解,突出了她的民本思想。
  [2]齐王,指襄王的儿子,名建。使(shì)者,奉使命的人。问,聘问,是当时诸侯之间的一种礼节。
  [3]书,指齐王给赵威后的书信。发,启封。
  [4]岁,收成。恙(yàng),忧患,灾害。耶,表疑问的语气词。
  [5]第一个“使”是名词,当使命讲;第二个“使”是动词,当出使讲。使威后,出使到威后这里来。两个“使”字都读去声(shì)。
  [6]难道把贱的搁在前头,把尊贵的搁在后头吗?先、后,都用如动词,使动用法。贱,指民众。
  [7]不然,不是这样。
  [8]苟,假如,假设连词。
  [9]何以,靠什么。
  [10]大意是:有问话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本,指岁与民。末,指君。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1],无恙耶?是其为人也[2],有粮者亦食[3],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4],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5],何以至今不业也[6]?叶阳子无恙乎[7]?是其为人,哀鳏寡[8],恤孤独[9],振困穷[10],补不足[11]。是助王息其民者也[12],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13]?彻其环瑱[14],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15],胡为至今不朝也[16]?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17]?於陵子仲尚存乎[18]?是其为人也,上不臣於王[19],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20]。此率民而出於无用者[21],何为至今不杀乎?”

  [1]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锺离,是复姓。
  [2]是,指示代词,指锺离子,这里当这个人讲。
  [3]食(sì),给食物吃。下句的“食”同。
  [4]第一个“衣”(yī)是名词,当衣服讲;第二个“衣”(yì)用如动词,给衣服穿。下句的两个“衣”字分别同此两“衣”字。
  [5]是,指以上的行为。
  [6]何以,因为什么。不业,不使他成就功业(意思是不用他)。业,用如动词。
  [7]叶(shè)阳子,齐国的处士。叶阳,复姓。
  [8]哀,怜悯。鳏(guān),年老无妻。寡,寡妇。
  [9]恤(xù),顾念。孤,年少无父。独,年老无子。
  [10]振,救济。
  [11]不足,指缺少衣食。
  [12]息,动词,蕃殖。鳏寡孤独穷困的人得到救济,不至於死亡,就是使民蕃殖。
  [13]北宫,复姓。婴儿子,姓北宫的女子的名字。
  [14]彻,拿掉。环,指耳环。瑱(zhèn),作耳饰的玉。
  [15]率,领导。孝情,孝心。
  [16]胡为,为什么。“胡”是疑问代词,当“什么”讲。不朝,不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实际上是指不加封号。
  [17]王齐国,为齐国之王。王(wàng),动词,当成为王讲。子万民,把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这和统治阶级所说的“为民父母”是同样的意思)。子,用如动词。
  [18]於(wū)陵,齐邑名,在今山东长山县西南。子仲,齐国的隐士。
  [19]不臣於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臣,用如动词,当称臣讲。
  [20]索,求。
  [21]无用,没有作用,等於说同统治者不合作。

  江乙对荆宣王(楚策)[1]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2],果诚何如[3]?”群臣莫对[4]。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5],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6]!天帝使我长百兽[7],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8],吾为子先行[9],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10]?’虎以为然[11],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12],带甲百万[13],而专属之昭奚恤[14]。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15]--犹百兽之畏虎也[16]。”


  [1]江乙,一本作“江一”,魏人,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官。荆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称荆。宣王名良夫。
  [2]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昭奚恤(xù),楚国的贵族,是当时的名将。之,介词,作用在於取消“北方畏昭奚恤”的独立性,使它作为“闻”的宾语。
  [3]真正怎么样呢?“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何如,怎么样。
  [4]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於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5]求,寻找。
  [6]无敢,不敢。无,通毋。
  [7]长(zhǎng),首领。这里用如动词。长百兽,做群兽的首领。
  [8]信,言语真实。不信,指说谎。
  [9]我为你在前边走。为(wèi),介词。行,相当於现代汉语的“走”。
  [10]走,相当於现代汉语的“跑”。这里指逃跑。
  [11]老虎以为狐的话说得很对。以为,认为,觉得。然,对,不错。
  [12]“地”和“方”不是一个词,读到“地”时应略停一下。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即东至西五千里,南至北五千里。不要误会为五千方里。
  [13]带甲,披铠甲,这里指披铠甲的战士。
  [14]专,专一,单独。属(zhǔ),委托。之,指百万军队。这句意思是,把百万军队专托付给昭奚恤。
  [15]其实,这件事(指北方之畏昭奚恤)的实情。“其实”是状语,“北方之畏奚恤”是本句的主语,“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谓语。甲兵,这里指军队。
  [16]犹,好像。

  庄辛说楚襄王(楚策)[1]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2],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3],专淫逸侈靡[4],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5]!”襄王曰:“先生老悖乎[6]?将以为楚国祅祥乎[7]?”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8],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9],楚国必亡矣!臣请辟於赵[10],淹留以观之[11]。”

  [1]庄辛,楚人,楚庄王之后,因而以庄为姓。说(shuì),劝说,说服。楚襄王,就是楚顷襄王,怀王的儿子,名横。怀王被秦昭王扣留,死在秦国。襄王不思发奋图强,反而亲信小人,荒淫自恣,结果遭到秦国的连年进攻,兵败地削。本文就是写这次大失败前后庄辛的两次谏诤。文中用层层比喻说明了只图目前享乐,对敌人丧失警惕,就必然招致严重后患的道理。
  [2]你左面有州侯,右面有夏侯(意思是州侯夏侯整天不离你的左右)。州侯、夏侯,都是襄王的宠臣。
  [3]车后跟随着鄢陵君和寿陵君。辇(niǎn),上古用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才专指君王坐的车子。从(zòng),跟随,侍从。注意:是鄢陵君等跟随楚王,不是楚王跟随鄢陵君等。鄢陵君、寿陵君,也都是襄王的宠臣。
  [4]一味地放荡奢侈。淫,一切都越过常度。逸,放纵。侈,奢侈。靡,浪费。“淫逸”指行为放荡,“侈靡”指生活上浪费。
  [5]郢(yǐng)都,楚国的国都郢,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6]老悖(bèi),年老而糊涂。悖,惑乱。
  [7]还是认为我这种行为是楚国不祥之兆呢?将,还是,选择连词。祥,吉凶的预兆。祅(同妖)祥,不祥的预兆。
  [8]我的的确确看到你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啊。
  [9]卒幸,始终宠爱。者,代词,用在主谓结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衰,减。
  [10]辟,躲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11]淹,也当留讲。

  庄辛去之赵[1],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2]。襄王流拼於城阳[3]。於是使人发驺徵庄辛於赵[4]。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为之奈何[5]?”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6]:‘见兔而顾犬[7],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8],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9],桀纣以天下亡[10]。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11],犹以数千里[12],岂特百里哉[13]?


  [1]去,离开,指离开楚国。之,往。
  [2]举,攻下。鄢(yān),在今湖北宜城县境。巫,今四川巫山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陈,今河南淮阳县。按《史记·六国年表》,楚襄王二十年,秦攻取鄢;二十一年,攻取郢;二十二年,攻取巫。襄王逃在陈。没有攻下上蔡和陈的记载,和本文所说不同。
  [3]流掩(yǎn),流亡困迫。城阳,就是成阳,在今河南息县西北。
  [4]发,派遣。驺(zōu),骑士。徵,召。
  [5]对这怎么办?
  [6]鄙语,俗语。
  [7]顾,回头看。
  [8]亡,失掉,丢了。牢,这里指羊圈。
  [9]汤,商代开国之君。武,武王,周代开国之君。以,介词。昌,兴盛。
  [10]桀,夏代最后的国君;纣,商代最后的国君。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11]等於说截长补短。绝,截。
  [12]犹,尚,还(hái)。以,用,这里当凭藉讲。
  [13]岂特,岂但,岂止。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1]?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2],俛啄蚊虻而食之[3],仰承甘露而饮之[4]。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5],加己乎四仞之上[6],而下为蝼蚁食也[7]。

  [1]独,副词,表示反问,略等於现代汉语的”难道“。夫(fú),那,指示代词。下文”不知夫“的”夫“同。蜻蛉(líng),即蜻蜓。
  [2]翔(xiáng),盘旋地飞而不扇动翅膀。乎,於,介词。
  [3]俯,同俯,这里指向下。啄(zhuó),鸟用嘴鵮(qiān)。这里用的是扩大义,因蜻蜓不是鸟类。虻(máng),小蚊(依王筠说,见《说文句读》”蝱“字注)。
  [4]承,接。甘,甜美。
  [5]方将,正要。调饴(yí)胶丝,调和糖浆,黏在丝上(绑在竿头,用来黏取飞虫)。饴,糖浆。胶,黏。
  [6]方将,正要。调饴(yí)胶丝,调和糖浆,黏在丝上(绑在竿头,用来黏取飞虫)。饴,糖浆。胶,黏。
  [7]蝼,蝼蛄。蚁,蚂蚁。

  “夫蜻蛉其小者也[1],黄雀因是以[2]。俯噣白粒[3],仰栖茂树[4],鼓翅奋翼[5]。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6],左挟弹[7],右摄丸[8],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9]。画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10]。倏忽之间,坠於公子之手[11]。

  [1]蜻蛉〔的事〕是其中的小事啊。其,其中的,指代只图享乐、丧失警惕以致遭遇不幸的事。
  [2]因是以,如同这样呢(参用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因,犹,如同。是,这样,指示代词。以,通已,句末语气词。
  [3]噣,通啄。白粒,指米粒。
  [4]栖,止息。
  [5]鼓,鼓动。奋,振动。
  [6]公子,最初用来称诸侯的子女,后来用以称官宦人家的儿子。王孙,贵族的子孙。
  [7]左手把着弹(dàn)弓。
  [8]右手安上弹丸,拉紧弓弦。摄,引持。
  [9]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的物(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类,当为”颈“字之误。招,射的目的物。
  [10]酸醎,指调味的作料。醎,同鹹。
  [11]倏(shū)忽,顷刻,极言时间的迅速短暂。据王念孙说,这句是衍文,因前面已说了”夕调乎酸醎“,就用不着再说这句了。

  “夫黄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1]。游於江海,淹乎大沼[2],俯噣鳝鲤[3],仰啮?衡[4],奋其六翮[5],而凌清风[6],飘摇乎高翔[7],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8],治其矰缴[9],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磻[10],引微缴[11],折清风而抎矣[12]。故画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13]。

  [1]黄鹄(hú),俗名天鹅,像雁,但比雁大。
  [2]沼(zhǎo),池。
  [3]鳝(shàn),即鳝鱼。一本作”?“。
  [4]啮(niè),咬。?,同菱。衡,就是荇(xìng),一种水草。
  [5]翮(hé),羽毛的茎,这里指鸟的大羽毛。六翮,指翅膀,鸟翅一般有六根大羽毛。
  [6]凌,驾,乘。
  [7]乎,词尾。
  [8]修,整治。碆(bō),石制的箭头。一本作”?“。卢,黑弓。
  [9]治,和修同义。 矰(zēng),弋(yì)射的箭。缴(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发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
  [10]被,遭受。?(jiàn),锐利。一本作”礛“。磻(bō),同碆。
  [11]引,拖着。微,轻细。
  [12]从清风中掉下来了。折,因为是由上向下坠落,有如折断,所以用个”折“字。抎,通陨(yǔn),坠落。
  [13]鼎鼐(nài),都是古代烹煮的器具。鼐,大鼎。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1]。南游乎高陂[2],北陵乎巫山[3],饮茹溪之流[4],食湘波之鱼[5],左抱幼妾,右拥嬖女[6],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7],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8],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9]。

  [1]蔡灵侯,蔡国的国君,名般,弑父景侯,自立为君。一本作”蔡圣侯“。蔡国在今河南上蔡县。
  [2]高陂(pí),高丘。
  [3]陵,升,登。巫山,在今四川巫山县。
  [4]茹溪,水名,在巫山县北。流,指水。
  [5]湘波,就是湘水,在湖南。
  [6]嬖(bì),宠爱,形容词。
  [7]驰骋(chěng),快马加鞭地赶车。高蔡,今河南上蔡县。
  [8]子发,楚大夫。依《左传》昭公十一年所载,受灵王之命围蔡的是公子弃疾,不是子发。灵王,一本作”宣王“。
  [9]用红绳绑上蔡灵侯带他去见楚灵王。己,指蔡灵侯。朱丝,红绳。见(xiàn),使......见。这里指解送去见楚灵王。之,指蔡灵侯。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1],而载方府之金[2],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3],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4],填黾塞之内[5],而投己乎黾塞之外[6]。”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7],身体战栗[8]。於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9],与淮北之地也[10]。


  [1]饭,吃。封禄之粟,指以封地赋税作俸给的谷物。禄,俸给。粟,这里泛指谷物。
  [2]载,用车装载。方府之金,四方所贡,纳於国库之金。
  [3]云梦,云梦泽,即今湖北江陵至蕲春间的大湖区域。
  [4]穰(ráng)侯,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姓魏,名冉,封在穰(今河南邓县东南)。秦王,指秦昭王。
  [5]填,指布满军队。黾(méng)塞,就是平靖关,在今河南信阳市南。内,秦将白起攻破鄢郢,在黾塞之南,所以说“内”。
  [6]投,抛掷。外,楚王被迫出奔城阳,在黾塞之北,所以说“外”。
  [7]变作,就是改变。
  [8]战栗,哆嗦。
  [9]执珪(guī),楚国的爵位名。阳陵君,给庄辛的封号。
  [10]与,通举,攻下。楚王用庄辛之计,收复了淮北之地(见刘向《新序》所载)。

  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1]
  秦围赵之邯郸[2]。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3],畏秦,止於荡阴[4],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5],因平原君谓赵王曰[6]:“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7],已而复归帝,以齐故[8];今齐湣王已益弱[9],方今唯秦雄天下[10],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11],秦必喜,罢兵去[12]。”平原君犹豫未有所決。


  [1]事在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鲁仲连,齐人,一生不做官,好为人排难解纷。义,根据正义,名词用作状语。不帝秦,不尊秦王为帝。帝,用如动词。本文生动地刻划了反对妥协投降及功成不居的鲁仲连、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只图名利毫无政治远见的辛垣衍,从而也揭露了赵魏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
  [2]邯郸(hán dān),赵国国都,今河北邯郸县。
  [3]魏安釐(xī)王,魏昭王的儿子,名圉(yǔ)。釐,通“僖”。晋鄙,魏国的大将。
  [4]荡阴,今河南汤阴县,是赵魏两国交界的地方。
  [5]客将军,别国人在魏做将军,所以称客将军。辛垣,复姓。间(jiàn)入,指偷偷地进入。
  [6]因,靠,通过。平原君,赵孝成王的叔父,名胜,封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当时为赵相。赵王,指孝成王,名丹。
  [7]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宣王子,名地)称东帝,秦昭王(名稷)称西帝。
  [8]已而,过了不久。归帝,归还帝号,也就是取消了帝号。以,因。苏代劝齐湣王取消了帝号,秦昭王因之也取消帝号,所以说“以齐故”。
  [9]秦围邯郸时,齐湣王已死二十余年,此句疑有误。意思可能是“今之齐比湣王时益弱。”益,更加。
  [10]方今,现在。雄,称雄,用如动词。
  [11]诚,真,这里含有假设的意思。
  [12]去,指离开邯郸。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1],会秦围赵[2],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3]?”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於外[4],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5]。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6]。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7]:“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8],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9]。梁客辛垣衍安在[10]?吾请为君责而归之[11]!”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於先生[12]。”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13],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於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14]。衍,人臣也,使事有职[15],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16]。”辛垣衍许诺[17]。


  [1]适,副词,正巧,恰在这时。
  [2]会,副词,正巧碰上。
  [3]奈何,怎么办。
  [4]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兵於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坑赵降兵四十余万人。折,挫败。
  [5]内,状语,指深入国内。去,离开,使动用法,指打败秦军使之离开。
  [6]其人,那个人。其,指示代词。是,指示代词,等於说“这里”。
  [7]鲁连,即鲁仲连。
  [8]始,当初。
  [9]乃,这才,副词。
  [10]梁,就是魏。见《冯谖客孟尝君》注。安在,在哪里。安,疑问代词。
  [11]归之,使之归,就是叫他回去。
  [12]绍介,即介绍。原文作“胜请为召而见之於先生”,今据《史记·鲁仲连传》校正。见(xiàn)之,使之见。
  [13]东国,指齐国。因齐在赵的东方,所以称东国。
  [14]高士,品行高尚而不做官的人。
  [15]使臣的事,有一定的职守。
  [16]泄,泄露。之,指辛垣衍到赵国来这件事。
  [17]许诺,答应。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1]?”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2]。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3]。彼秦者[4],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5],权使其士[6],虏使其民[7];彼则肆然而为帝[8],过而遂正於天下[9],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10],吾不忍为之民也[11]!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12]。”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13]。”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14];若乃梁[15],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16]?”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17];使梁睹秦称帝之害[18],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19],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20],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21],周烈王崩[22],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於齐曰[23]:‘天崩地坼[24],天子下席[25],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26],则斮之[27]!’威王勃然怒曰[28]:‘叱嗟[29]!而母[30],婢也!’卒为天下笑[31]。故生则朝周[32],死则叱之[33],诚不忍其求也[34]。彼天子固然[35],其无足怪[36]。”

  [1]曷(hé)为,为什么。曷,何,疑问代词。
  [2]世人中凡是认为鲍焦由於心地狭隘而死的那些人,都不对(意思是都认识错了)。按:鲁仲连说这话,在於说明鲍焦不是为个人利害而死。以,以为(认为)。鲍焦,周时隐士,相传因不满当时政治,抱木饿死。从容,指胸襟宽大。无从容,指心地狭隘。
  [3]一般人不了解鲍焦,以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隐喻鲁仲连不是为个人打算。《史记》没有“今”字。
  [4]彼,指示代词,那个。者,语气词,表提顿。
  [5]上,通尚,崇尚。首功,斩首之功。秦制:爵二十级,作战时斩得敌人的首级(脑袋)越多,爵位越高。这就是奖励作战时多杀敌人。
  [6]以权诈之术来使用他的士。权,诈术,名词用作状语。
  [7]把他的人民当作奴隶来使用。虏,这里当奴隶讲。古人把俘虏做为奴隶。虏也是名词用作状语。
  [8]那秦国假如毫无忌惮地自称为帝。则,假如,假设连词。《史记》作“即”。肆然,放肆地,毫无忌惮地。
  [9]这句话不好懂,疑有误字。《史记》作“过而为政於天下。”司马贞《索隐》:“谓以过恶而为政也。”以备参考。
  [10]有,含“只有”的意思。赴,奔向。耳,原作“矣”,今从《史记》。
  [11]等於说我不忍於给他当老百姓。原句是双宾语句。
  [12]我见你的原因,就是想藉此帮助赵国。为(wèi),介词。所为,表示原因。以,介词。
  [13]固,本来,副词。
  [14]燕国吗,那么请您允许我认为它是会听从你的。请,客气语,有请求允许的意思。以,以为,认为。
  [15]若乃,至於。
  [16]恶(wū),怎么,疑问代词做状语。
  [17]睹(dǔ),看见。
  [18]使,假如,假设连词。
  [19]齐威王,名婴齐,宣王的父亲。为仁义,等於说行仁义。
  [20]微,弱小。
  [21]等於说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22]周烈王,名喜。崩,封建时代帝王死的专称。
  [23]赴,使人奔告丧事,即报丧。后代写作“讣”。
  [24]天崩地坼(chè),比喻天子死。坼,裂开。
  [25]天子,这里指继承烈王的新君显王(名扁)。下席,指孝子离开原来的宫室,寝在苫(shān,草垫子)上守丧。
  [26]东藩,指齐国。藩的本义是篱笆,引申为屏蔽的意思。古代封建诸侯,为的是屏藩王室,所以称诸侯为藩国。齐国在东方,故称东藩。
  [27]斮(zhuō),斩杀。
  [28]勃然,生气时变了色的样子。然,词尾。
  [29]叱嗟(chì juē),怒斥的声音。
  [30]而,代词,你的。
  [31]卒,终於。为,介词,表被动。
  [32]生,指周烈王活着的时候。
  [33]死,指周烈王死后。叱,大声斥骂。
  [34]忍,忍受。求,指苛求。
  [35]固然,本来这样,指凭自己是天子,随便作威作福。
  [36]不值得奇怪。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1]?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2]?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於秦[3],若仆耶[4]?”辛垣衍曰:“然[5]。”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6]!”辛垣衍怏然不悦[7],曰:“嘻[8]!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9]!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10]!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11],纣之三公也[12]。鬼侯有子而好[13],故入之於纣[14]。纣以为恶[15],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16],故脯鄂侯[17]。文王闻之,喟然而叹[18],故拘之於牖里之库百日[19],而欲令之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1]。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2],秦军引而去[3]。
  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4],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5],酒酣[6],起,前[7],以千金为鲁连寿[8]。鲁连笑曰:“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9];即有所取者[10],是商贾之人也[11]。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12]。


  [1]却军,退兵。
  [2]魏公子无忌,就是信陵君,魏昭王的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托魏王的爱姬如姬盗出兵符,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得晋鄙军去救赵。事详《史记·魏公子列传》。
  [3]引,向后退。
  [4]三,多次。
  [5]置酒,设置酒宴。
  [6]酒酣,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
  [7]前,动词,指走到鲁仲连面前。
  [8]为鲁连寿,等於说祝鲁连长寿。这里是双宾语结构。
  [9]排,排除。释,消除。解,解开,也有除去的意思。这三个词在这里是同义词。
  [10]即,假如。
  [11]是,指示代词,做主语。商贾(gǔ),商人的统称。古代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
  [12]不再来见平原君。

  触讋说赵太后(赵策)[1]
  赵太后新用事[2],秦急攻之。赵氏求救於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3],兵乃出[4]。”太后不肯,大臣强谏[5]。太后明谓左右[6]:“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7],老妇必唾其面[8]。”


  [1]事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触讋(chù zhé),赵国的左师(官名)。《史记·赵世家》、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作“触龙”。赵太后,就是赵威后,孝成王的母亲。本文写爱国的触讋针对赵太后的自私心理,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2]新,刚开始。用事,这里指执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子孝成王立,年幼,所以由赵太后执政。
  [3]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质(zhì),抵押。当时诸侯间结盟,常常把自己的子孙交给对方做抵押,以取得信任。
  [4]乃,这里当“才”讲,副词。
  [5]强(qiǎng)谏,竭力谏诤。
  [6]明谓,明明白白地说给。
  [7]者,代词,这里代人,相当於“的人”。
  [8]老妇,赵太后自称。唾其面,吐口水在他的脸上。

  左师触讋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1]。入而徐趋[2],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3],曾不能疾走[4],不得见久矣,窃自恕[5],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6],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7]?”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8],乃自强步[9],日三四里,少益耆食[10],和於身[11]。”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12]。

  [1]太后很生气地等着他。揖,《史记·赵世家》作“胥”。“揖”当是“胥”字传写之误。“胥”通“须”,等待。
  [2]徐,慢慢地。趋,快步走。当时臣见君,按礼当快步走,只因触讋脚上有毛病,所以只能徐趋,其实只不过作出“趋”的姿势罢了。
  [3]病足,脚上有毛病。
  [4]曾,放在“不”字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疾走,快跑。
  [5]自恕,自己原谅自己。
  [6]玉体,等於说贵体。古人把玉看成贵重的宝物,这里用玉来表示贵重。郄(xì),不舒适。
  [7]日,每天,时间名词做状语。得无,类似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衰,减少。
  [8]今者,这里当“近来”讲。殊,很。
  [9]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乃,这里当“却”讲。步,慢慢走,动词。注意它和“趋”的区别。
  [10]少(shǎo),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耆,通嗜,喜爱。
  [11]和,这里指舒适。
  [12]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一些。解,消。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1],最少,不肖[2];而臣衰[3],窃爱怜之[4],愿令得补黑衣之数[5],以卫王宫。没死以闻[6]。”太后曰:“敬诺[7]!年几何矣[8]?”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9]。”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10]?”对曰:“甚於妇人[11]。”太后笑曰:“妇人异甚[12]!”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13],贤於长安君[14]。”曰:“君过矣[15]!不若长安君之甚[16]!”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17]。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8],念悲其远也[19],亦哀之矣。已行[20],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21]!’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2]?”太后曰:“然。”

  [1]贱息,对人谦称自己的儿子。息,子。舒祺,触讋儿子的名字。
  [2]不肖,见《鲁仲连义不帝秦》注。
  [3]衰,衰老。
  [4]怜,爱。古汉语里,“怜”和“爱”在亲爱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
  [5]希望让他得以补充卫士的数目。这是客气的说法,意思就是请求让他当一名卫士。得,表示客观情况的容许。黑衣,卫士的代称,因当时王宫的卫士都穿黑衣。
  [6]冒着死罪把这话告诉你。没死,就是昧死(昧通冒)。以,介词,省略了宾语“之”。闻,使闻,即禀告的意思。
  [7]敬诺,等於说遵命。
  [8]几何,多少。
  [9]及,趁。填沟壑(hè),指死后没人埋葬,尸体被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谦虚的说法,就是指死。
  [10]丈夫,男子的通称。
  [11]比妇人厉害。於,介词,在形容词后表比较。
  [12]异甚,特别厉害,异是状语。
  [13]媪(ǎo),对年老妇人的尊称。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到燕国为后,所以称为燕后。
  [14]贤,胜,超越。
  [15]过,动词,错。
  [16]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17]计深远,等於说作长远打算。计,动词,打算,考虑。
  [18]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而哭。持,握。踵(zhǒng),脚后跟。大概女儿登车后,赵太后在车下,只能摸着女儿的脚后跟。
  [19]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於外。
  [20]已经走了之后。
  [21]一定别让她回来。古代诸侯的女儿远嫁到他国,只有被废或亡国后才回到本国,所以赵太后祭祀时祝女儿别回来。反,回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22]难道不是作长远打算,希望燕后有子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吗?也哉,都是语气词,“也”表判断,“哉”表反问,语气的重点落在“哉”字上。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至於赵之为赵[2],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3]?”曰:“无有。”曰:“微独赵[4],诸侯有在者乎?[5]?”曰:“老妇不闻也[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7],而挟重器多也[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9],而封之以膏腴之地[10],多予之重器[11],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12],长安君何以自托於赵[13]?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1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15]。”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16]!”於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於齐,齐兵乃出。

  [1]三世,就是三代,父子相继为一世。这里的“三世以前”,指赵肃侯时。
  [2]上推到赵氏开始建成赵国的时候。指赵烈侯由晋国的一个大夫成为万乘之国的国君。
  [3]继,指继承人,就是后嗣。
  [4]微独,不仅,不但。
  [5]这句话的主语不是“诸侯”,而是“诸侯之子孙侯者,其继”。
  [6]不闻,没有听说。
  [7]奉,通俸,指俸禄。劳,功劳。
  [8]挟,持。重器,贵重的宝物,指金玉珍宝钟鼎等。
  [9]尊长安君之位,使长安君的地位很高。
  [10]膏腴(yú),肥沃。
  [11]予,给。
  [12]山陵崩,比喻君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比喻赵太后死去。
  [13]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寄托身躯呢?
  [14]以,认为。
  [15]其爱,指对长安君的爱。
  [16]任凭你怎样支使他。恣,任凭。

  子义闻之[1],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2],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1]子义,赵国的贤士。
  [2]犹,还。尊,指尊高的地位。


37#
发表于 2016-5-1 16:1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4 21:26 编辑

第三单元  文选(论语)
===================================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古,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后来,《论语》逐渐被人重视,研究的人也很多。至唐文宗时,被列入经书。宋朱熹又把它与《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孟子》合为《四书》,并为《论语》、《孟子》作了集注,成为官定的读本,《论语》从此更为一般人所重视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於没落奴隶主贵族。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於学术和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学而[1]
  (1)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
  [1]“学而”是篇名。《论语》本来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篇第一句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2]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时,以时,按时。时习,按时诵习(依王肃说)。
  [4]说(yùu),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
  [5]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愠(yùn),怒。
  [7]君子,旧指所谓道德高尚的人。

  (2)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

  [1]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2]日,每天。省(xǐng),检查。
  [3]为(wèi),介词。谋,策划,考虑,这里指考虑事情。
  [4]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温习。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1],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2],就有道而正焉[3],可谓好学也已[4]。”
  [1]无,通毋。
  [2]敏於事,在办事情上敏捷。慎於言,在说话上谨慎。
  [3]大意是:在学业上有弄不清楚的地方,向有道德的人请教,以正定其是非(依邢昺说)。就,走向,接近。
  [4]好,读hào,去声。已,通“矣”。

  (二)为 政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1]罔,指罔然无所得。
  [2]殆,疑惑(从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通说上》)。


  (3)子曰:“由[1],诲女知之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

  [1]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2]诲,教导。女,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写作“汝”。
  [3]是,指示代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几句大意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大车无輗,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1]而,连词,这里含有假设的意思,等於说“如果”。可,可以,行。
  [2]大车,指牛车。輗(ní),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指马车。軏(yuè),辕端上曲,钩衡(衡,横木)以驾马者。

  (三)里仁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之[2]。”曾子曰:“唯[3]!”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

  [1]参,曾参。
  [2]一以贯之,指用一个道理把一切事物之理贯串起来。以,介词,有“用”或“拿”的意思。“一”是“以”的宾语,提到前面去了。
  [3]唯,答应的声音。
  [4]恕,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3)子曰:“君子喻於义[1],小人喻於利。”
  [1]喻,明白,懂得。

  (4)子曰:“见贤思齐焉[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1]思齐,想要和他看齐。齐,用如动词。
  [2]内,内心。自省(xǐng),自我检查。意思是说,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一样的毛病。

  (四)公冶长[1]
  (1)宰予昼寝[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3],粪土之墙,不可朽也[4]。於予与何诛[5]!”子曰:“始吾於人也[6],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7]。”


  [1]公冶长,孔子的弟子,公冶是复姓。
  [2]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画寝,白天睡觉。
  [3]朽,腐烂。
  [4]污(wū),同圬,涂墙,这里指粉刷。
  [5]於,介词,有“对於”的意思。与(yú),语气词,下文的“与”同。诛,谴责。这句是说,对於宰予这样的人,责备什么呢(即“不值得责备”的意思)。
  [6]始,等於说“先前”,“起初”。
  [7]改是,改变了这个(听其言而信其行)。

  (2)子贡问曰[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子曰:“敏而好学[3],不耻下问[4],是以谓之文也。”
  [1]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
  [2]孔文子,名圉(yǔ),卫国大夫。“文”是他的谥号。谓,叫做。
  [3]敏,理解问题快。
  [4]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1],子闻之曰:“再[2],斯可矣[3]。”
  [1]季文子,名行父(fǔ),鲁国大夫。“文”也是谥号。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只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应看做确数。
  [2]再,两次,和又、复等字不同。
  [3]斯,就。

  (4)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各言尔志[2]。”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4],敝之而无憾[5]。”颜渊曰:“愿无伐善[6],无施劳[7]。”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
  [1]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季路,即子路。侍,卑者陪伴在尊者身旁叫侍。
  [2]盍(hé),“何不”的合音。
  [3]裘,皮衣。唐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见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
  [4]共,动词,指共同享用。
  [5]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敝,破,坏,这里是使动用法。憾,恨。
  [6]伐,夸耀。
  [7]无施劳,指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
  [8]对老年人,使他们安,对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怀,归(依孔安国说)。

  (五)雍也
  (1)哀公问[1]:“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2],不迁怒,不贰过[3]。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1]哀公,鲁哀公。
  [2]者,语气词。
  [3]迁,移。不迁怒,不把怒气转移到与那件事无关的人身上。贰,重复一次。不贰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亡,通无。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1],在陋巷,人不堪其忧[2],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饮,用如名词,饮料。
  [2]不堪,忍受不了。

  (3)冉求曰[1]:“非不说子之道[2],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3],今女画[4]。”
  [1]冉(rǎn)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
  [2]说(yuè),后来写作“悦”。道,这里指孔子的学说。
  [3]中道,半路。废,停止,这里指因疲乏而走不动了(参照《礼记·表记》“中道而废”郑玄注)。
  [4]画,指给自己画定一个界限,不肯前进。

  (六)述而
  (1)子曰:“默而识之[1],学而不厌[2],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3]?”

  [1]识(zhì),记住。
  [2]厌,满足。
  [3]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

  (2)子曰:“德之不修[1],学之不讲[2],闻义不能徙[3],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修,通修,培养。
  [2]讲,讲习,研究。
  [3]大意是: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放下暂时可以不做的事,而改从应当做的事。

  (3)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饭,旧读上声,动词,吃。疏食(sì),粗粮。
  [2]曲,弯曲,使动用法。肱(gō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枕(zhèn),动词,当枕头用。

  (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1],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1]叶(shè)公,名诸梁,楚国大夫。
  [2]云尔,如此而已。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1]三人,等於说几个人,并非确指“三”。行,走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这里指代“三人”。
  [2]这两句意思是: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藉以改正自己身上与他们相同的缺点。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1],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公西华曰[3]:“正唯弟子不能学也[4]!”
  [1]抑,转折连词,这里有“不过”的意思。为之,指学习“圣人之道”。
  [2]云尔已矣,等於“云尔”。
  [3]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
  [4]唯,句中语气词,表示判断。

  (七)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后已[3],不亦远乎?”

  [1]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毅,刚强。
  [2]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
  [3]已,停止。

  (八)子罕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不舍昼夜[2]!”

  [1]逝者,消逝的事物。斯,指示代词,指川水。夫(fú),感叹语气词。
  [2]不舍昼夜,是说川水日夜不停地流。舍,止。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1],匹夫不可夺志也。”
  [1]这句是说,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三军,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诸侯大国有三军。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
  [1]雕,通凋,凋谢,凋零。

  (九)乡党
  厩焚[1],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厩(jiù),马棚。

  (十)先进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1]?”子曰:“师也过[2],商也不及[3]。”曰:“然则师愈与[4]?”子曰:“过犹不及[5]。”

  [1]师,颛(zhuān)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字子夏。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2]过,超过。
  [3]不及,没有达到。
  [4]愈(yù),胜过。与(yú),疑问语气词。
  [5]犹,像......一样。这句是说:超过或没有达到,都是不好。孔子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准则,所以认为“过”与“不及”同样不好。

  (2)季氏富於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
  [1]季氏,季孙氏,鲁大夫,权威大於鲁侯。於,介词。富於周公,比周公富。
  [2]求,冉求。聚敛(liǎn),指搜刮钱财。附益,增加。
  [3]徒,徒党。小子,指门人。鸣,这里是使动用法。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3],故进之[4];由也兼人[5],故退之。”
  [1]闻,听见,这里指听见了应当做的事,即“闻义”。斯,就,马上。行,实行,实践。诸,“之乎”的合音字。
  [2]如之何,等於“如何”。
  [3]退,指遇事畏缩不前。
  [4]进,使动用法。下文“退”的用法同此。
  [5]兼人,指胜人。这是说子路喜欢胜过别人。

  (4)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则曰[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5],则何以哉[6]?”
  子路率尔而对曰[7]:“千乘之国[8],摄乎大国之间[9],加之以师旅[10],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
  夫子哂之[14]。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宗庙之事[19],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
  “点,尔何如?”
  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
  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30],浴乎沂[31],风乎舞雩[32],咏而归[33]。”
  夫子喟然叹曰[34]:“吾与点也[35]。”

  [1]曾晰(xī),名点,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
  [2]这两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今依孔安国说,大意是: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乎,於。尔,你们。
  [3]居,间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4]知,了解。
  [5]或,有人,无定代词。
  [6]等於说: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7]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8]乘,兵车。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
  [9]摄,逼近。摄乎大国之间,意为处於大国中间不得伸展。
  [10]加,加到......上。之,指千乘之国。师旅,指侵略军队。
  [11]因之,等於说“继之”。饥,谷不熟。馑,菜不熟。饥馑,泛指荒年。
  [12]比及,等到了。
  [13]方,道义的方向。
  [14]哂(shěn),笑。
  [15]如,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同。这两句是指周围六七十里和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16]足民,即使民富足。
  [17]如,若,至於。俟,等待。
  [18]我不敢说我能够做,但是,我愿在这方面学习。
  [19]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20]会,指诸侯会盟。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21]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端和章甫这里都用如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里指小相所服(依刘宝楠说)。
  [22]相(xiàng),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按:宗庙会同,都是诸侯的事。公西华愿为小相,只是谦词。
  [23]希,稀。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
  [24]铿,象声词。铿尔,等於说铿然,这里形容推瑟发出的声音。在古代汉语中,象声和绘景是用同一种构词法,所以加“尔”或“然”(比较:率尔、喟然)。舍,舍弃,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舍”。这里指放下。作,起,这里指站起来。
  [25]撰,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
  [26]伤害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27]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28]莫(mù),后来写作“暮”。暮春,指三月。者,语气词。
  [29]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到了二十岁的男子,须行冠礼,此后,就算成年人了,所以用冠者称成年人。
  [30]童子,未冠的少年。
  [31]1)沂(yí),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32]风,用如动词,吹风,乘凉。舞雩(yú),是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东面。
  [33]咏,唱歌。
  [3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35]与(yù),赞成,同意。孔子当时知道他的政治主张已经实行不了,所以这样说。

  三子者出,曾晰后。曾晰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是故哂之[4]。唯求则非邦也与[5]?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6]?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8]?”

  [1]夫(fú),指示代词。
  [2]已矣,罢了。
  [3]让,谦让。
  [4]是故,等於说“因此”。
  [5]这句大意是:[子路谈的固然是治理国家的大事,]难道冉有说的就不是治国大事吗?唯,句首语气词,帮助判断。邦,国家。
  [6]安见,怎见得。者,语气词。
  [7]不是诸侯的事情是什么?这是说,那也是国家大事啊!
  [8]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末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之,指诸侯。小,小相。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下句同此。

  (十一)颜渊
  (1)司马牛问君子[1]。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2],夫何忧何惧?”

  [1]司马牛,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问君子,问怎样才算是君子。
  [2]内省(xǐng),内心反省。疚,病。这里指有愧於心。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1]。”子夏曰:“商闻之矣[2]:‘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君子敬而无失[4],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5]--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亡,通无。
  [2]闻之矣,听说过这样的话了。
  [3]这两句反映了宿命论观点。
  [4]敬,严肃。失,这里指放纵,随便。
  [5]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所以称中国为四海之内或海内。

  (3)子贡问政[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3],於斯三者何先[4]?”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

  [1]问政,问怎样管理政事。
  [2]民信之,人民信任国家。
  [3]去,去掉。
  [4]何先,先做哪一样,这里是说先去掉哪一样。
  [5]人民对政府没有信任,国家就立不住。

  (4)棘子成曰[1]:“君子质而已矣[2],何以文为[3]?”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4],驷不及舌[5]!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6]。”

  [1]棘子成,卫国的大夫。
  [2]质,朴质无华。
  [3]何以,何用,为什么用。文,文采。为,句末语气词,经常与“何以”相应。
  [4]夫子,指棘子成。这句意思是:夫子这样说明君子,真可惜呀!“夫子之说君子也”是主语,“惜乎”是谓语。
  [5]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已经说出了的话。舌,这里指说出的话。
  [6]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等於说文质不分。鞟(kuò),去掉了毛的皮。这几句是说:如果只要质不要文,那么君子与非君子就不能区别了,就像虎豹的鞟和犬羊的鞟不能区别一样。

  (5)哀公问於有若曰[1]:“年饥,用不足[2],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3]?”曰:“二[4],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5]?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即有子。
  [2]国家的财用不足。
  [3]盍,何不。彻,十分抽一的税率,这里用如动词。
  [4]二,指十分抽二的税率。
  [5]百姓富足了,您跟谁不富足呢?意思是,您也富足了。


  (6)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2],使无讼乎!”
  [1]讼,诉讼。听讼,断案。
  [2]必,一定,必须。

  (7)季康子患盗[1],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2],虽赏之不窃[3]。”


  
[1]盗,偷东西的人。
  [2]苟,如果。欲,指贪财。之,介词。
  [3]赏,奖励。

  (十二)子路
  (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3]!奚其正[4]?”子曰:“野哉由也[5]!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7]。事不成,则礼乐不兴[8]。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9]。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1]。”


  [1]奚,何。奚先,先做什么?
  [2]正,使动用法。名,名称,名分。正名,使名分正。儒家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社会上的人各从其类,各守其位,行事都合乎他的名分。
  [3]迂,远,这里指远离实践。后代凡脱离实际,而只知道搬书本,都叫做迂。这句大意是:你竟迂到了这种程度。“子之迂也”是主语,“有是哉”是谓语。
  [4]为什么要“正”?意思是没有正名的必要。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5]野,鄙陋。
  [6]盖,句首语气词,有“大概”的意思,实际上表示肯定。阙,通缺。如,词尾。阙如,指存疑,即阙而不论。
  [7]事,指政事。
  [8]礼乐,指教化。兴,盛。
  [9]不中(zhòng),指不得当。
  [10]措,放。今本“措”作“错”。无所措手足,没有放手脚的地方,意思是说,不知如何是好。
  [11]苟,不严肃,跟“敬”相对。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令,下命令。行,指教化得以推行。

  (3)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仆,驾车。
  [2][卫国]人真多啊!庶,众,指人多。
  [3]何加,增添些什么?意思是再办些什么。

  (4)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子曰:“无欲速[2],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3],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莒父(jǔfǔ),鲁邑名。宰,相当於县长之类的官。
  [2]办事不要企图很快成功。
  [3]达,到达。不达,指达不到目的。

  (5)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1],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好(hào),动词,喜欢,跟恶(wù)相对。

  (十三)宪问
  (1)子曰:“为命[1],裨谌草创之[2],世叔讨论之[3],行人子羽修饰之[4],东里子产润色之[5]。”


  [1]命,辞令,指外交场合的言辞。
  [2]裨谌(píchén),郑国大夫。草创,指起草。
  [3]世叔,游吉,郑大夫。讨,研究。论,评论。注意“讨论”与今义的差别。
  [4]行人,外交官。子羽,姓公孙,名挥,郑大夫。修饰,指对文章进行修改。
  [5]东里,地名,子产所居。润色,指修辞方面的加工。

  (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1]。”曰[2]:“未仁乎[3]?”子曰:“桓公九合诸侯[4],不以兵车[5],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6]!”

  [1]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后来襄公被杀,管仲和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鲁送公子纠回齐国,没有打进去,而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桓公使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召二人送回齐国。召忽自杀了,管仲请坐囚车至齐。由於鲍叔牙的推荐,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就是指这件事。死之,等於说“殉难”。
  [2]这个“曰”字和前一个“曰”字是同一人说话,这种重复的“曰”字常常表示另起一个头。这里表示叙事已毕,再用“曰”字提出问题。
  [3]不算是仁吧?
  [4]九合,指多次会合。
  [5]不凭藉武力。
  [6]如,等於说“乃”。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依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


  (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2],民到于今受其赐[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4]!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5]?”
  [1]相,辅佐。
  [2]匡,匡正。
  [3]赐,恩惠,好处。
  [4]微,[如果]没有。其,句中语气词,有“恐怕”的意思。被(pī),披。衽(rè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发左衽,指当时所谓“夷狄”(四方外族)的风俗,意思是说中原被夷狄所占。
  [5]匹夫匹妇,指庶人,百姓。谅,信用,这里指道义上的固执。经,上吊,吊死。渎(dú),小渠。

  (4)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1]怍(zuò),惭愧。

  (5)子曰:“君子道者三[1],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2]。”
  [1]君子道,君子之道。
  [2]自道,自己说自己。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
  [1]其,指自己。

  (7)子路宿於石门[1],晨门曰[2]:“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4]。”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石门,地名,在今山东省平阴县北。
  [2]晨门,掌管早晚开闭城门的人,即守门的人。
  [3]奚,何。奚自,从哪里[来]。
  [4]孔氏,指孔子。

  (十四)卫灵公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1],有杀身以成仁。”

  [1]害,损害。

  (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
  [1]远虑,长远的打算。近忧,迫身的忧患。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1],不以人废言[2]。”
  [1]大意是:君子不因为这个人言论好就荐举他。言,言论。举,荐举,推举。
  [2]大意是:不因为这个人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子曰:“其恕乎[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3]。”
  [1]一言,这里指一个字。
  [2]其,句首语气词,有“大概”的意思。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八个字说明什么是“恕”。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
  [1]过,错误。第一个“过”用如动词,第二个“过”为名词。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子曰:“当仁[1],不让於师。”
  [1]碰到要发挥仁的精神的时候。当,动词。当仁,按字面解释是“在仁的面前”。

  (十五)季氏[1]
  季氏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於孔子[3],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4]。”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为[9]?”
  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1]:‘陈力就列[12],不能者止。’危而不持[13],颠而不扶[14],则将焉用彼相矣[15]?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16],龟玉毁於椟中[17],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1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1]。盖均无贫[22],和无寡[23],安无倾[24]。夫如是[2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6]。既来之,则安之[2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2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9],而谋动干戈於邦内[3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1]。”


  [1]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2]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3]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见(xiàn),谒见。
  [4]事,指军事。
  [5]恐怕要责备你吧?无乃,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词,复指宾语“尔”。过,责备。
  [6]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主祭东蒙山神的人。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西南接费县界。主,主祭人。
  [7]指在鲁国疆土里边。
  [8]是,代词,指颛臾。社稷,代表“国家”,这里指鲁国。
  [9]为,语气词。
  [10]夫子,指季康子。
  [11]周任,古代的良史。
  [12]陈,陈列,摆出来。陈力,这里有“量力”的意思。列,位次,职位。
  [13]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把着。
  [14]颠,倒,跌。扶,搀着。
  [15]相(xiàng),扶着瞎子走路的人。
  [16]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7]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椟(dú),匣子。
  [18]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fèi)县。
  [19]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撇开不谈,而一定要为它作些别的说辞。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后来写作“舍”。
  [20]“国”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是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1]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春秋繁露·制度篇》和《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寡,指人口少。
  [22]大意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困。
  [23]大意是:上下和睦,人民都愿归附,就没有人口少的现象。
  [24]大意是: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5]夫,句首语气词。
  [26]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7]安,用如动词,使......安定。
  [28]相(xiàng),辅佐。
  [29]分崩离析,等於说四分五裂。
  [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1]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全句是说季氏见疑於哀公,将有内变(依方观旭说,见《论语正义》)。

  (十六)阳货
  (1)阳货欲见孔子[1],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3]。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5]:怀其宝而迷其邦[6],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7]?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8]。”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阳货,名虎,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欲见(xiàn)孔子,想让孔子谒见他。
  [2]归,通馈,赠送。豚,小猪,这里是指做熟了的小猪。
  [3]时,伺,窥探。亡,不在。阳货送孔子豚是打算让孔子回拜他,借此能见得着孔子,孔子不愿和阳货见面,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
  [4]涂,通途。
  [5]这里的“曰”和下文的两个“曰不可”都是阳货自问自答(依毛奇龄说,见《论语稽求篇》)。
  [6]怀,揣在怀里。怀宝,比喻怀藏着才能。迷,乱。这是说孔子有政见藏着不拿出来而使鲁国迷乱。
  [7]好(hào)从事,指喜欢从事於政治。亟(qì),屡次。时,时机。知(zhì),有智慧,聪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
  [8]与,等於说等待。

  (2)子曰:“乡原[1],德之贼也[2]。”
  [1]原,通愿,忠厚。乡原,等於说好好先生。乡里的人多数认为他忠厚,实际上他是同流合污,以博取忠厚之名。
  [2]德的败坏者。

  (十七)微子
  (1)齐人归女乐[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孔子行。

  [1]归,见《阳货》章注。女乐(yuè),女子歌舞队。
  [2]季桓子,季孙斯,鲁国的上卿。

  (2)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1]:“凤兮[2]!凤兮!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谏[4],来者犹可追[5]。已而[6]!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7]!”
  孔子下[8],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依邢昺说),楚国的隐者,为了避世,假装疯狂,所以称为楚狂。歌而过孔子,一边唱着,一边走过孔子的旁边。
  [2]凤,比喻孔子。兮,语气词,多见於诗歌韵文,用在句末和句中,大致和现代汉语的“啊”相近。
  [3]为什么德行这样衰微呢?这是讥讽孔子不能隐退。
  [4]谏,谏止。
  [5]未来的事还可能来得及。暗指孔子现在隐退还来得及。
  [6]算了吧!而,语气词。
  [7]现在从事政治的人危险了!殆,危险。
  [8]下,下车(从包咸注)。

  (3)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2]。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3]?”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4]!”
  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5]?”对曰:“然[6]。”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7],而谁以易之[8]?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9]?”耰而不辍[10]。
  子路行以告[11]。夫子怃然[12],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5]。”


  [1]长沮(jū)、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长沮桀溺可能不是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耦,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执一耜(sì,犁),同耕一尺宽之地(两耜合耕,耕出之地的宽度,恰为一尺)。耦而耕,用耦耕的方法来耕。
  [2]津,渡口。
  [3]那个在车上拿着缰绳的人是谁?执,这里有执辔(缰绳)的意思。执舆,是执辔於车的意思(从邢昺疏)。
  [4]三个“是”字都是代词,当“这个人”讲。是也,这里有“[是]这个人”的意思。
  [5]徒,徒党。
  [6]然,等於说“是的”。
  [7]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比喻社会纷乱。因问渡口,故借水作比喻。滔滔,水弥漫的样子。
  [8]你们和谁来改变它呢?以,与。易,改变(依朱熹说)。
  [9]再说,你跟随“避人之士”(指孔子躲避坏人,不同他们合作),难道赶得上跟随“避世之士”(躲避乱世的人,桀溺自谓,吗?且,连词,这里有“再说”的意思。而,你,指子路。“与其”和“岂若”相呼应,等於现代“与其”和“不如”相呼应。
  [10]耰(yō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辍(chuò),停。
  [11]以告,把这话告诉了孔子,“以”后省略了宾语。
  [12]怃(wǔ)然,发愣的样子。
  [13]鸟兽[我们]不可以跟它们同群。即不能隐居山林,必须在社会中生活。
  [14]我不是跟人群在一起而是跟谁在一起呢?这是说不能隐居。斯,这。徒,徒众。斯人之徒,等於说人群。两个“与”字都当“跟......在一起”讲。
  [15]“与”字后面省略了宾语。

  (4)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蓧[3]。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4],五谷不分[5],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6]。
  子路拱而立[7]。
  止子路宿[8],杀鸡为黍而食之[9],见其二子焉[10]。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1]。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3]。”


  [1]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
  [2]丈人,老人。
  [3]荷(hè),扛。蓧(diào),古代除草用具。
  [4]四体,四肢。勤,劳。
  [5]五谷,稻、黍(黄米)、稷(与黍相似,不黏,即穈子)、麦、菽(豆)。分,辨别(依朱熹说)。
  [6]植,倚(依孔安国说)。芸,通耘,除草。
  [7]拱,拱手,表示敬意。
  [8]止,留。
  [9]为黍,作黄米饭。
  [10]使二子拜见子路。见(xiàn),使见。
  [11]到了丈人家里的时候,原来丈人已经走(出门)了。
  [12]想使自己身子乾净,却乱了大伦。伦,人伦,古代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大伦,指君臣之义。
  [13][自己的]学说行不通,[自己]早已知道了。

  (十八)子张
  (1)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1]。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2],其不可者拒之[3]。’”子张曰:“异乎吾所闻[4]。君子尊贤而容众[5],嘉善而矜不能[6]。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7]?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交,指交友之道。
  [2]可以交往的,就跟他在一起。与,见《微子·长沮桀溺》注。
  [3]拒,拒绝。
  [4]和我所听到的不同。乎,於。
  [5]容,包容。众,普通人。
  [6]嘉,赞美。矜,同情。不能,指无能的人。
  [7]何所不容,即“所不容者为何”,也就是“无所不容”的意思。

  (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2]。”

  [1]食,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蚀”。
  [2]更(gēng),改变。仰,敬仰.


  (3)卫公孙朝问於子贡[1],曰:“仲尼焉学[2]?”子贡曰:“文武之道[3],未坠於地,在人[4]。贤者识其大者[5],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6]?”

  [1]公孙朝,卫大夫。公孙,复姓。
  [2]焉学,从哪里学。
  [3]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在人,在於人们之中,是说人们还有能记得的(依朱熹说)。
  [5]识(zhì),记住。其大者,其中之大者。其,指文武之道。下文“其小者”同。
  [6]亦,又。何常师之有,等於说“有何常师”。之,代词,复指宾语“常师”。

    
礼记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是七十子后学者和汉代学者所记。其所记录的都是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於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很复杂。其中有的是解释礼经(即《仪礼》),有的是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是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於礼制的理论。此外,还有些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以及孔门和时人的杂事的。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封建性的糟粕,但这部书所收集的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对研究这些问题还有不少参考价值。其中有些言论,是值得批判地继承的。
  《礼记》有两种本子,都是汉人辑录的。载德辑录本叫《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戴圣辑录的叫《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就是现在通行的《礼记》,东汉郑玄给它作了注,唐孔颖达作了疏。这就是所谓《礼记注疏》,是最通行的注本。此外较通行的还有元代陈澔的《礼记集说》和清代朱彬的《礼记训纂》、孙希旦的《礼记集解》。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1]
  有子问於曾子曰[2]:“问丧於夫子乎[3]?”曰:“闻之矣。‘丧欲速贫[4],死欲速朽’[5]。”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6]。”


  [1]《檀弓》是《礼记》的篇名。原篇没有小标题,以下各篇同。
  [2]有子,即有若。
  [3]在夫子那里听说过丢官罢职的事情吗?问,当作“闻”(依《经典释文》)。丧(sàng),失去,丢掉,这里作丢官罢职讲。夫子,指孔子,下同。
  [4]丢了官,希望快点穷。
  [5]死了,希望快点腐烂。
  [6]有为(wèi),有所为(wèi),是“有目的”的意思。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1]!昔者,夫子居於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2],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3],死不如速朽之愈也[4]。’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5]。南宫敬叔反[6],必载宝而朝[7]。夫子曰:‘若是其货也[8],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1]有子的话像夫子,[像得]可厉害啊!“有子之言似夫子”是主语,“甚”是谓语。
  [2]桓司马,桓魋(tuí)。椁(guǒ),同槨,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3]“其靡若是”的倒装。靡,奢侈,浪费。是,代词,指“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的情况。
  [4]愈,比较好。
  [5]为,介词,这里有“针对”的意思。
  [6]南宫敬叔,即鲁孟僖子的儿子仲孙阅。反,回到鲁国。他曾失去鲁国官位而离开过鲁国。
  [7]载,以车装载。宝,珍宝,宝物。南宫敬叔这样做,是想行贿以求复位。
  [8]货,财物,这里用如动词,当以财物收买别人讲,就是贿赂。这一句和上文“若是其靡也”句法相同。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1],以斯知不欲速朽也[2]。昔者,夫子失鲁司寇[3],将之荆[4],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5],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1]实即“夫子制四寸之棺五寸之椁於中都”的意思,不过语序稍有不同。制,规定。中都,鲁国的都邑。故城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孔子曾经作过中都宰,所以他能在中都制定些制度。四寸五寸都指厚度。
  [2]以斯,等於说“因此”。
  [3]失掉鲁司寇官位。
  [4]荆,楚国。之荆,指到楚国应聘。
  [5]用子夏先去表明孔子的意思,又用冉有去重申这个意思。盖,句首语气词,表示确定。

  战于郎(檀弓下)[1]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2]。曰[3]:“使之虽病也[4],任之虽重也[5],君子不能为谋也[6],士弗能死也[7],不可,我则既言矣[8]!”与其邻重汪踦往[9],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10],问於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11],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1]春秋时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和齐国在郎那个地方作战。郎,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县。
  [2]公叔禺(yú)人,鲁昭公的儿子。负杖,把杖(扁担之类)放在颈上,两手扶着,等於今天的横挑。保,城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堡”。息,歇息。当时战事很紧,鲁军不利,人们逃避齐军,走累了,所以负杖入堡休息。
  [3]公叔禺人说。
  [4]使,指徭役。之,代词,指民,下句同。病,劳苦。
  [5]任,负担,使动用法。任之,指使人民负担的赋税。
  [6]君子,上层统治者。为(wéi),动词,筹划。谋,计谋,策略。
  [7]士,统治阶级的下层分子。死,指为国牺牲。
  [8]我既然是说出来了[我自己就该行动起来]。则,表示加强肯定。
  [9]重,当作“童”,下同。往,这里指奔向齐军。
  [10]不把童子汪踦(qí)当殇(shāng)看待。也就是说鲁国对汪踦想不用儿童的丧礼,用成人的丧礼。殇,未成年(未满二十岁)而死叫殇。
  [11]干戈,泛指武器。

  苛政猛於虎(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於墓者而哀[1]。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於虎[5],吾夫又死焉[6],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7]。”夫子曰:“小子识之[8],苛政猛於虎也。”


  [1]妇人哭於墓者,等於说在墓前哭的妇人。
  [2]式,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古时乘车,遇有应表敬意的事,乘者即俯身扶轼。在这里,孔子扶轼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
  [3]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桩伤心事似的?壹,副词,表示肯定,有“实在”、“的确”等意思。重(chóng),重叠。
  [4]而,等於“乃”。
  [5]昔者,从前。舅,指丈夫的父亲。
  [6]焉,代词兼语气词,等於说“於虎”。下句同。
  [7]苛政,暴政。
  [8]小子,老师叫学生可称小子。这里指子路。识(zhì),记住。

  大同(礼运)[1]
  昔者仲尼与於蜡宾[2],事毕,出游於观之上[3],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4]。言偃在侧曰[5]:“君子何叹[6]?”孔子曰:“大道之行也[7],与三代之英[8],丘未之逮也[9],而有志焉[10]。


  [1]同,和,平。大同,高度的和平,实际是指原始共产社会的那种局面。是当时知识分子由於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复古思想。
  [2]与(yù)於蜡宾,参加到蜡祭陪祭者的行列里边。与,参加。蜡(zhà),古代国君年终祭祀叫蜡。宾,指陪祭者。
  [3]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又名阙。
  [4]盖,大概。
  [5]言偃,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6]君子,指孔子。
  [7]大道,指原始共产社会的那些准则。行,实行。
  [8]三代,指夏商周。英,杰出的人物,这里指英明的人主禹汤文武。
  [9]逮(dài),赶上。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是”逮“的宾语。
  [10]有志焉,指有志於此。孔子这句话是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英明之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可是我心里向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选贤与能[2],讲信修睦[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5],壮有所用[6],幼有所长[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男有分[9],女有归[10]。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11];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12]。是故谋闭而不兴[13],盗窃乱贼而不作[14],故外户而不闭[15],是谓大同。

  [1]天下成为公共的。
  [2]与,通”举“(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能,有才能的人。
  [3]讲信,讲求信用。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4]第一个”亲“和第一个”子“都用如动词,是”以......为亲“和”以......为子“的意思。
  [5]有所终,等於说有善终。所,代词。下面三个”所“字同。
  [6]有所用,等於说有用处。
  [7]有所长(zhǎng),等於说有使他们成长的各种措施。
  [8]有所养,等於说有供养。矜,通鳏(guān)。
  [9]分(fèn),职分,职务。
  [10]归,出嫁,这里指夫家。
  [11]财物,[人们]恨它被扔在地上[都想收起来],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货,财物。弃,扔。
  [12]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都想使出来],但不一定为了自己。身,自身。
  [13]谋,指奸诈之心。闭,闭塞。兴,起,生。
  [14]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15]外,用如动词。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闭,用门闩插门。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2],城郭沟池以为固[3],礼义以为纪[4],以正君臣[5],以笃父子[6],以睦兄弟[7],以和夫妇[8,以设制度,以立田里[9],以贤勇知[10],以功为己[11]。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2]。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1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14],以考其信[15],著有过[16],刑仁讲让[17],示民有常[18]。如有不由此者[19],在埶者去[20],众以为殃[21],是谓小康[22]。”

  [1]隐,消逝不见。天下为家,天下成为私家的。
  [2]大人,指天子诸侯。父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世及”是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下两句同。
  [3]沟池,指护城河。固,这里指赖以防守的建筑及工事。
  [4]纪,纲纪,准则。
  [5]以,介词,后面省掉宾语“之”。下七句同。正,用如动词,使动用法,即“使......正常”。
  [6]笃,用如动词,即“使......纯厚”。
  [7]睦,用如动词,即“使......和睦”。
  [8]]和,用如动词,即“使......和谐”。
  [9]里,住处。这里指有关田里的制度。
  [10]贤勇知,把有勇有谋的当作贤人。贤,用如动词,意动用法。知(zhì),后来写作“智”。当时盗贼并起,所以需要智勇的人(依孔颖达说)。
  [11]立功作事,只是为了自己,不为他人(依孔颖达说)。
  [12]用,由。“是”和下文“兵由此起”的“此”字,都代表上文“今大道既隐......以功为己”这段的情况。兵,指战乱。
  [13]大意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选,指选拔出来的人物,也就是杰出的人物。
  [14]用[礼]来表彰他们(民)做对了的事。“以”下省宾语“之”(指礼)。著,显露。这里是使动用法。其,指下文“示民有常”的“民”。
  [15]用[礼]来成全他们(民)讲信用的事。考,成全。
  [16]“以著其有过”之省。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著,彰明,这里是使动用法,有揭露的意思。
  [17]刑,法则。刑仁,把合於仁的行为定为法则。讲,提倡。让,不争。
  [18]“以示民有常”之省。用[礼]指示给人民要有常规。
  [19]由,用。此,指礼。
  [20]埶,势力,权力,后来写作“势”。这里指职位。去,罢免,黜(chù)退。这里有被罢免的意思。
  [21]老百姓以此(指统治者不用礼)为祸害。
  [22]小康,小安。小康对大同而言,含有不及“大同”的意思。

  教学相长(学记)
  虽有嘉肴[1],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故曰教学相长也[8]。兑命曰:“学学半[9]”,其此之谓乎[10]?

  [1]肴,本指成块的带骨头的熟肉,这里泛指鱼肉。
  [2]旨,味美。
  [3]至,好到极点的。
  [4]是故,因此。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
  [5]知困,知道自己有搞不通之处。困,不通。
  [6]自反,反求之於自己。
  [7]自强(qiǎng),自己督促自己。
  [8]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推进的。长(zhǎng),这里指推进。
  [9]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的一个篇名。学学半,前一学字音xiào,指教人。后一学字音xué,指向人学。今《尚书》作“斅学半”。意思是说教占学的一半。
  [10]参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注。

  博学(中庸)
  博学之[1],审问之[2],慎思之[3],明辨之[4],笃行之[5]。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6]。有弗问,问之弗知[7],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8],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9];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10],虽愚必明[11],虽柔必强[12]。


  [1]博学,多方面地学。博,宽广。之,指学的对象。
  [2]审问,详细地问。之,指问的对象。
  [3]慎思,慎重地考虑。之,指思的对象。
  [4]明辨,明确地分辨。之,指辨的对象。
  [5]笃行,踏踏实实地实行。之,指行的对象。
  [6]大意是:除非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罢休。“有弗学”,按字面讲是“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应了解为“不学则已”(依朱熹说)。措,放下。以下四句仿此。
  [7]知,懂。
  [8]弗得,指不得结果。
  [9]别人学它一次就会,我却要学它一百次(多下功夫,精益求精)。下句仿此。
  [10]果真能实行这个方法。道,方法。
  [11]愚,糊涂。
  [12]柔,脆弱,这里指意志脆弱。强,坚强,这里指意志坚强。

  诚意(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1],毋自欺也,如恶恶臭[2],如好好色[3]。此之谓自谦[4]。故君子必慎其独也[5]。
  小人闲居为不善[6],无所不至[7],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8]。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9],则何益矣[10]?此谓诚於中,形於外[1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12]!”
  富润屋[13],德润身,心广体胖[14]。故君子必诚其意。

  [1]诚,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诚实”。意,意念,念头。
  [2]恶(wù),动词,厌恶。臭,气味。恶(è)臭(xiù),不好闻的气味。
  [3]好(hào),动词,爱好。好(hǎo)色,指美女。色,颜色,容貌,特指女子的颜色。
  [4]大意是把这个叫作自己不亏心。此,代词,指“诚其意,毋自欺”。谦,同慊(qiè),满足。自谦,指“自我满足”,不是为了别人才要求诚意(参用朱熹说)。
  [5]所以君子对独居[这件事]必须谨慎。
  [6]闲(xián)居,独居。
  [7]没有什么达不到的。意思是说坏事做尽。
  [8]厌然,掩藏的样子。揜,同掩。著其善,显示他的好的[德行]。
  [9如......然,像......的样子。
  [10]那么有什么好处呢?则,那么。何益,这里有“有什么好处”的意思。
  [11]诚於中,里边有实在的东西。这里指心中藏着恶念。形,用如动词,露出原形。
  [12]十目十手,甚言监视的人之多。严,严肃可畏。
  [13]富足了就能使屋子光彩。润,用如动词,即“使......润”。这里指“使......光彩”。
  [14]广,宽。胖(pán),安泰舒坦。注意:“胖”与现代汉语的“胖”音义都不同。


38#
发表于 2016-5-1 16:2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1 23:49 编辑

第四单元  文选(孟子)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受业於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
  孟子处於列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的战争等主张。他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他发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希望在诸侯中选出一个能够王天下的君主。当时各国诸侯正热中於征伐混战,认为他的主张迂阔不切实际,都不采纳,於是他退而与弟子著书,就是留传到现在的《孟子》。
  孟子长於辩论,善用譬喻。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极为突出,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在宋以前,只列於诸子之林,宋始列於经部。南宋朱熹又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此后研究《孟子》的人也就渐渐多起来。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的《四书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

  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1]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3],则移其民於河东[4],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5]。察邻国之政[6],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何也?”


  [1]孟子在这里指出了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他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惠”是谥号。“梁惠王”是《孟子》的一篇(后面的“公孙丑”等同),“寡人之於国也”是其中的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后面的“齐桓晋文之事”等同。
  [2]耳矣,等於说“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於说“啦”。“尽心焉耳矣”,大意是:“[总算]尽了心啦。”
  [3]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凶,荒年。
  [4]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5]亦然,也是这样。
  [6]察,观察。
  [7]加,更。以上几句反映了战国时的这一社会状况:人民生活痛苦,渴望较安定的生活;劳动力的缺乏迫使有些统治者对人民做些让步以便“夺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1]。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3],弃甲曳兵而走[4],或百步而后止[5],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6],是亦走也[7]。”

  [1]请,请允许我。喻,比喻。
  [2]填,象声词,形容鼓声。然,词尾。鼓,用如动词,击鼓。击鼓是进军的信号。
  [3]刃,锋刃。既,已经。接,接触。兵刃既接,等於说已经交锋。
  [4]弃,扔掉。曳(yè),拖着。走,跑,这里指奔逃。
  [5]或,有人。
  [6]不过不到百步罢了。直,仅,不过。
  [7]这也是逃跑啊。是,指“五十步而后止”。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1]。不违农时[2],谷不可胜食也[3]。数罟不入洿池[4],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5],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7]。

  “五亩之宅[8],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9]。鸡豚狗彘之畜[10],无失其时[1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12],申之以孝悌之义[13],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1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5],然而不王者[16],未之有也[17]。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20]。’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21],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22],斯天下之民至焉[23]。”


  [1]无,通勿,不要。下文“王无罪岁”的“无”同。
  [2]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意思是说春夏秋不让人民服役。
  [3]粮食吃不完。胜(shēng),尽。
  [4]数(cù),密。罟(gǔ),纲。洿(wū),浊水不流。洿池,即池塘。据说上古不许用密纲捕鱼,不满一尺的鱼不得食用,以免有碍鱼的生长繁殖。
  [5]斤,砍树的斧子。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6]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7]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孟子认为“养生丧死”只是王道的开端。
  [8]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宅,宅院,人们居住的房舍。一夫一妇受宅五亩、田百亩,这是当时儒家的理想。
  [9]衣(yì),用如动词。帛,丝织品。据说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岁,如果养蚕,就可以衣帛,否则只能衣麻。
  [10]豚(tún),小猪。彘(zhì),猪。畜(xù),养,指养育。
  [11]无,通毋。时,指繁殖的时机。
  [12]谨,谨慎,这里指谨慎从事。庠(xiáng)序,都是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13]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申,重复,指反复进行。孝,顺从并奉养父母。悌(tì),敬爱兄长。义,道理。
  [14]颁,通斑。颁白,头发半白。负,背(bēi)。戴,指把东西顶在头上。
  [15]黎,众。
  [16]然,这样,指上两句所说。王(wàng),统一天下而称王。
  [17]之,代词,宾语提前。
  [18]食人食,吃人所吃的东西。检,通敛,收积、储藏。
  [19]涂,通途。饿莩(piǎo),饿死的人。发,指开仓济民。
  [20]岁,年成。
  [21]是,代词,指上述情况。何,疑问副词,等於说有什么。异,不同。杀,指致人於死地。
  [22]罪岁,归罪於岁。
  [23]斯,则。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1]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3],是以后世无传焉[4],臣未之闻也[5]。无以,则王乎[6]?”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7]。”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8]?”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9]?”曰:“臣闻之胡齕曰[10]:‘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3],若无罪而就死地[14]。”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5]?”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6]?“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1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从本章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王道”之未行,不是由於统治者的“不能”,而是由於他们“不为”。在他看来,只要统治者把不忍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即推恩),就可以王天下。齐桓,齐桓公。晋文,晋文公。
  [2]齐宣王,姓田名辟疆。其祖先为春秋时姜姓齐国的大夫,后放逐齐康公夺得齐国政权。齐宣王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君。
  [3]道,说。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4]传,传述。
  [5]未之闻,结构同前篇的“未之有”。
  [6]无以,即无已,不停止(依朱熹说)。意思是说,您如果一定要谈一谈。则王(wàng),意思是说,那么就谈谈王天下的道理吧。
  [7]保,安。御,阻挡。指阻挡他王天下。
  [8]若,像。乎哉,两个疑问语气词连用,加强疑问语气,略等於“吗”。
  [9]何由,从哪里。
  [10]我从胡齕那里听说。之,指下面一番话。胡齕(hé),齐宣王左右的近臣。
  [11]]之,动词,到......去。
  [12]“以”后面省略了宾语“此”(指“牛”)。衅,见《左传·楚归晋知罃》“衅”字注。
  [13]觳觫(húsù),恐惧的样子。
  [14]好像没有罪过的人,平白地走向杀场(参用孙奭说)。若,好像。就,走向。
  [15]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16]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17]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18]爱,吝啬,吝惜。

  王曰:“然[1]。诚有百姓者[2]。齐国虽褊小[3],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5]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6],则牛羊何择焉[7]?”王笑曰:“是诚何心哉[8]?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9]。”曰:“无伤也[10]。是乃仁术也[11],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2]。”

  [1]是的。
  [2]的确有像百姓所说的情况。
  [3]褊(biǎn),狭窄。
  [4]异,动词,奇怪。
  [5]彼,代词,他们,指百姓。恶(wū),何,哪里。
  [6]隐,心里难过,可怜。
  [7]牛和羊挑选什么呢?孟子是说牛和羊没有什么可挑选的,都是无罪而就死地,同样要杀的。
  [8]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是,指示代词。下文“是乃仁术也”的“是”同此。
  [9]宜,应当。乎,在这里表感叹。“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介词。
  [10]无伤,没有损害,等於说“没有关系”。
  [1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
  [12]远,用如动词,使......远。庖厨,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2]。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3]。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4],何也?”曰:“有复於王者曰[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6];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之乎[8]?”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9],独何与[10]?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1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12],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13],何以异[14]?”曰:“挟太山以超北海[15],语人曰[16]:‘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17],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天下可运於掌[20]。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1]。’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2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2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2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25],无他焉[26],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27];度,然后知长短[28]。物皆然,心为甚[29],王请度之[30]。--抑王兴甲兵[31],危士臣[32],构怨於诸侯[33],然后快於心与?”

  [1]引自《诗经·小雅·巧言》。忖(cǔn),揣测。度(duò),心里衡量。这里“忖度”连用就是推测的意思。
  [2]这是说,我就那样做了,反过来追究一下我这种行动,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思想。
  [3]戚戚,心动的样子。
  [4]合,符合。王,音wàng。
  [5]复,告。
  [6]钧,三十斤。一羽,一根羽毛。
  [7]明,视力。下文“为不用明”的“明”同此。察,等於说看清楚。豪,毛。兽类秋季生出新绒毛,最细。末,尖端。舆,车。薪,柴。
  [8]许,应允,等於说同意。
  [9]功,功德,功绩。
  [10]偏偏又是什么原因呢?
  [11]为(wèi),因为。下面两句的“为”字同。
  [12]见保,被安抚。
  [13]形,具体的表现。
  [14]怎样区别?何以,凭什么。
  [15]挟(xié),夹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在齐之北。
  [16]语(yù),告诉。
  [17]长者,老者。枝,通肢。折枝,指按摩。
  [18]第一个“老”字用如动词,敬爱;第二个“老”字用如名词,指老者。
  [19]第一个“幼”字用如动词,爱护;第二个“幼”字指幼者。
  [20]运,转动。这句是比喻王天下的容易。
  [21]引自《诗经·大雅·思齐》。刑,通型,用如动词,示范。寡妻,寡德之妻(和“寡人”一样,是谦称),也就是嫡妻。御,治。家邦,家和国。
  [22][这话]是说把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加之於别人身上罢了。
  [23]推,推广。四海,等於说天下。
  [24]妻子,妻和子女。
  [25]大过,大大胜过。
  [26]他,别的。
  [27]权,秤锤,用如动词,指称东西。
  [28]度(duó),量(liáng)。
  [29]大意是:凡物都是这样,心特别是这样。甚,形容词,厉害。
  [30]“王请”等於“请王”。
  [31]抑,连词,还是。兴甲兵,使甲兵动起来,即发动战争。兴,起,使动用法。甲兵,见《左传·鞌之战》注。
  [32]危,使动用法,使士臣陷於危险。士,士卒。臣,臣子。
  [33]构,动词,结。怨,仇恨。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1]。”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於口与[2]?轻煖不足於体与[3]?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4]?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5]?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6]:欲辟土地[7],朝秦楚[8],莅中国[9],而抚四夷也[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11],犹缘木而求鱼也[12]。”

  王曰:“若是其甚与[13]?”曰:“殆有甚焉[14]。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15],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16]?”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17],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18],方千里者九[19],齐集有其一[20];以一服八[21],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22]?今王发政施仁[2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24],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25],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26],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27]。其若是,孰能御之[28]?”


  [1]所大欲,最想得到的东西。
  [2]为(wèi),因为。下文直到“吾不为是也”,“为”字皆同。肥甘,指肥美的食品。
  [3]轻煖,指又轻又暖的衣服。煖,同暖。
  [4]采,彩色,后来写作“彩”。
  [5]便嬖(piánbì),即便辟,亲幸的人。
  [6]已,通矣。
  [7]辟(pì),开辟。后来写作“辟”。辟土地,指扩大领土。
  [8]使秦楚入朝称臣。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9]莅(lì),监临,等於说据有。中国,对四夷而言,指黄河流域周王朝所统治的地方,即中原地带。
  [10]抚,安抚,使......安定。四夷,指当时四方少数民族。这是古人对四方外族的轻蔑称呼。
  [11]若,如此,这样。
  [12]缘,攀登。木,树。
  [13]是“其甚若是与”的倒装。是,指缘木而求鱼。甚,厉害。
  [14]只怕有比这厉害的。殆,副词,只怕。
  [15]尽心力,尽心尽力。
  [16]孰,谁。
  [17]固,当然,本来。
  [18]海内,等於说“天下”。
  [19]方千里者九,是说海内共有九倍方千里的地。旧说指九州,但不可拘泥,因为不可能是平均每州方千里(朱熹注《礼记·王制》,已对每州方千里的说法加以辨正)。
  [20]集,会集,指截长补短计其面积。
  [21]服,使动用法,使......降服。
  [22]盖,同盍(hé),何不。反,回到。后来写作“返”。本,根本,这里指王道仁政。下文“盍亦反其本矣”同此。
  [23]发政,发布政令,“政”指王道的政令。施仁,推行仁道。
  [24]仕者,做官的人。
  [25]商贾,参看《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商贾”注。藏,囤积。
  [26]行旅,指外出行路的人。
  [27]诉,通诉。赴诉,跑来告诉[你]。
  [28]其,语气词。若,像。御,阻挡。

  王曰:“吾惛[1],不能进於是矣[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3]。我虽不敏,请尝试之[4]。”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5],惟士为能[6]。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7]。苟无恒心[8],放辟邪侈[9],无不为已[10]。及陷於罪[11],然后从而刑之[12],是罔民也[1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15],乐岁终身饱[16],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17],故民之从之也轻[18]。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19],奚暇治礼义哉[20]?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1]。”

  [1]惛,昏,思想昏乱。
  [2]不能做到这种地步了。进,进一步。
  [3]明,明白地,指把王政之道讲清楚。教,教导。
  [4]尝,试。在这里“尝”与“试”是同义词连用。
  [5]恒,常。恒产,指能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如田里,树木,牲畜等。恒心,长久不变的心,这里的“心”是指善心。
  [6]只有“士”是能够这样的。
  [7]若,至于。因,因而。
  [8]苟,假如。
  [9]放,放纵。辟(pì),指行为不正。后来写作“僻”。邪,和“辟”同义。侈,和“放”同义。这里“放辟邪侈”是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社会“规矩”的行为。
  [10]已,通矣。
  [11]及,等到。
  [12]从,等於说跟着。刑,用如动词,对......用刑罚。
  [13]罔,纲,用如动词,张罗纲。罔民,对人民张罗纲,也就是促使民陷於罪的意思。
  [14]明君,明智的君。制,规定。
  [15]畜,养活。因为在孟子看来,妻子比夫父低一等,所以说“俯足以畜妻子”。
  [16]大意是: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乐岁,丰年。
  [17]驱,驱使,督促。之,到......去。
  [18]轻,容易。
  [19]此,指上述情况。惟,只。赡(shàn),足。
  [20]哪里有闲工夫去从事礼义。暇,闲暇。
  [21]以上一段,参看《寡人之於国也》注。

  文王之囿(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2]。”曰:“若是其大乎[3]?”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4],雉兔者往焉[5]。与民同之[6],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7],问国之大禁[8],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9],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10],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11],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文王,周文王。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2]传(zhuàn),记载史实的古书。
  [3]是,指方七十里。
  [4]刍,牧草。荛,柴。“刍荛”在这里都用如动词,指割草,打柴。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
  [5]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
  [6]和人民共同使用它。
  [7]始,初,刚。境,指齐的国境。
  [8]大禁,重要的禁令。
  [9]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依朱熹说)。
  [10]麋(mí),鹿的一种,较大。
  [11]则是,那么这是。阱(jǐng),捕兽的陷坑。

  所谓故国者(梁惠王下)[1]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2]。王无亲臣矣[3],昔者所进[4],今日不知其亡也[5]。”


  [1]本章表现了孟子的“进贤”的主张,这是其王道内容的一部分。文中还反映了他的倾听国人意见的思想。
  [2]人们所说的“故国”,不是指的有乔木,而是指的有世臣。之,指示代词,复指“有乔木”和“有世臣”。故,旧。乔,高。世臣,累世修德之臣。
  [3]亲臣,可以亲信的臣。
  [4]昔,从前。者,语气词。进,举用,提拔。
  [5]亡,逃亡出走(依朱熹说)。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1]?”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2],将使卑逾尊,疏逾戚[3],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4]。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5]。”


  [1]何以,根据什么。舍,指不用。
  [2]不得已,不能不如此,指不能不进贤。
  [3]逾,超过。戚,亲。在当时各国用人都只注意用尊者亲者,孟子则主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打破这种等级和宗族的限制来进贤。
  [4]去之,去掉他,指不用。
  [5]封建统治者把自己说成是保护抚养人民的。“为民父母”,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爱民,这完全是虚伪的。

  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1]
  公孙丑问曰[2]:“夫子当路於齐[3],管仲晏子之功[4],可复许乎[5]?”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6]:‘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7]:‘吾先子之所畏也[8]。’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9]:‘尔何曾比予於管仲[10]!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11]!行乎国政[12],如彼其久也!功烈[13],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於是!’”曰[14]:“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15],而子为我愿之乎[16]?”


  [1]本章反映了孟子反对“霸道”、提倡“王道”的思想。
  [2]公孙丑,孟子弟子,姓公孙名丑。
  [3]路,指仕途。当路,即当道,指身居要职,掌握政权。这句是假设之辞。
  [4]晏子,姓晏名婴,春秋时人,曾相齐灵公、庄公、景公,是有名的政治家。功,功业。
  [5]许,兴起。
  [6]乎,通“於”。曾西,孔子弟子曾参(世称曾子)的孙子。
  [7]蹴(cù)然,恭敬不安的样子。“然”是词尾。
  [8]先子,指曾参。古人称自己已死的前辈时,常称“先子”。畏,敬畏。曾子自认为学问不如子路,所以敬畏他。
  [9]艴(fú)然,生气的样子。
  [10]何曾,等於说“何乃”(依赵岐说),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为什么竟”。
  [11]得君,指与君相得,也就是遇君,指受到齐桓公的赏识。如彼其专,即“其专如彼”的倒装。下文“如彼其久”、“如彼其卑”的结构相同。专,专一,这里指管仲一人得君。
  [12]行乎国政,就是行国政。
  [13]功烈,功业。卑,卑劣,不足道。在孟子看来,“得君”、“行乎国政”是管仲的有利条件,应该成就“王道”的事业,但管仲却以“霸道”辅佐齐桓公,所以孟子斥之为“卑”。
  [14]这个“曰”字不表示另一人说话,而是表示“更端”(换一个话头)。参看《论语·宪问》“曰未仁乎”注。
  [15]为,做。所不为,不做的那种人。
  [16]为,通谓,以为。

  曰:“管仲以其君霸[1],晏子以其君显[2],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3]!”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4]。且以文王之德[5],百年而后崩[6],犹未洽於天下[7]。武王、周公继之[8],然后大行[9]。今言王若易然[10],则文王不足法与[11]?”


  [1]以,介词,凭着。霸,指行霸道。
  [2]显,显名。
  [3]王,音wàng。由,通犹,如同。反手,翻手,这是极言王天下之易。
  [4]滋,益,就是“更”。
  [5]且,连词,等於说“再说”。
  [6]百年,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举整数。崩,古人称天子死叫崩。
  [7][其德泽]还没有浸润到全天下。洽,沾,润。
  [8]武王,文王之子。周公,武王之弟,曾辅佐武王。文武周公,都是儒家所推崇的统治者。
  [9]大行,指德化大行於天下。
  [10]王,音wàng。若,像。易然,很容易的样子。
  [11]法,效法。

  曰:“文王何可当也[1]?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2],天下归殷久矣[3],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4],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5],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6],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7],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8],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9],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10],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11];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2]。’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13],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14]。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15]。地不改辟矣[16],民不改聚矣[17],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19];民之憔悴於虐政[20],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21]。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22]。’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23]。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24]。惟此时为然。”

  [1]当,相配,等於说配得上。
  [2]汤、武丁,都是殷代的君王。贤圣之君,指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丁等。作,兴起。六七作,兴起了六七次。
  [3]归,归附,这里是指天下人愿意作殷的属民。
  [4]朝诸侯,使诸侯来朝。
  [5]纣,商代末世君,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去,离。
  [6]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遗俗,先代留下的良好习俗。流风,流传下来的好风尚。
  [7]这五个人都是纣王时的贤臣。其中微子、比干、箕子被孔子称为三仁。
  [8]相与,等於说共同。辅相(xiàng),辅佐协助。
  [9]没有一尺地不是他所有的,没有一个民不是他的臣子。
  [10]犹,通由。起,兴起。
  [11]势,时机,形势。
  [12]鎡(zī)基,锄(依王念孙说,见《广雅疏证》)。时,指农时。
  [13]夏后,即夏代。盛,指最强盛的时候。
  [14]其地,这样[大]的地方。
  [15]大意是,鸡犬之声延绵不断,一直达到四面的边界。这是极言人多。
  [16]改辟,再开辟。
  [17]改聚,再聚集。
  [18]没有任何人能阻挡他。之,“御”的宾语。
  [19]疏,指时间隔得久远。
  [20]憔悴(qiáocuì),困苦。
  [21]这是说,在人民困苦时行仁政,最容易为人民接受。
  [22]置、邮,都是古代传递政令的方法。置驿,即马递;邮驿,即车递(依朱熹说)。
  [23]好比解下倒吊着人的绳子。
  [24]事情比古人少做了一半,而收效高一倍。

  许行(滕文公上)[1]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2],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3]:“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4]。”文公与之处[5]。其徒数十人,皆衣褐[6],捆屦织席以为食[7]。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8],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1]在本章中,许行等人出於对当时暴政的厌恶而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的主张。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2]为,这里指研究。神农,传说中的远古酋长,是“三皇”之一,因为相传是他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所以叫神农。言,等於说“学说”。先秦诸子中有一派是“农家”,认为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从事耕作,天下就会不治而治,因此假托神农之言主张“君臣并耕”。许行即属这一派。
  [3]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踵,脚后跟,用如动词。踵门,足至门(依朱熹说),指走到门上。
  [4]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依孙诒让说,见《周礼正义·地官·载师》)。氓(méng),自外地迁来的民(依段玉裁说,见《说文解字注》)。
  [5]与,给。处,名词,住所,这里即指“廛”。
  [6]衣(yì),穿。褐(hè),粗毛编织的衣服,是当时贫苦人的衣服。
  [7]捆,砸。屦,鞋。捆屦,即做鞋。编麻鞋草鞋时要边编边砸,可以使鞋结实。以为食,等於说以此为生。
  [8]耒耜(lěisì),犁。铧叫耜,犁柄叫耒。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1]。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2],未闻道也[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4],饔飧而治[5];今也,滕有仓廪府库[6],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7]!”

  [1]第一个学字用如名词,指所学的。第二个学字是动词。
  [2]虽然这样。
  [3]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
  [4]贤者,指古代的贤君。并,一起,一齐。
  [5]饔(yōng),早餐。飧(sūn),晚饭。“饔飧”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治,指治理天下。
  [6]仓廪(lǐn),粮食库。府库,藏财帛的地方。
  [7]则是,那么这是。厉,病。厉民,使人民困苦。自养,供养自己。恶(wū),哪里。恶得贤,哪里够得上称为贤君呢?许行认为滕君在当时虽然可称为贤君,但是还不能达到古圣贤的标准。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1]。”“许子冠乎[2]?”曰:“冠。”曰:“奚冠[3]?”曰:“冠素[4]。”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5]?”曰:“害於耕[6]。”曰:“许子以釜甑爨[7],以铁耕乎[8]?”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1]褐是用毛编织的,所以不算是织布(依赵岐说)。
  [2]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3]奚冠,戴什么帽子。
  [4]素,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这是说许行戴生绢做的帽子。
  [5]奚为,为什么。
  [6]对耕种有妨害。
  [7]釜(fǔ),锅。甑(zèng),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爨(cuàn),炊,烧火做饭。
  [8]铁,指铁制的农具。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1];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2]?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3]?何许子之不惮烦[4]?”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5]?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6]。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7],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8]。故曰:或劳心[9],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10];治於人者食人[11],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12]。


  [1]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陶、冶“在这里指制造釜甑和铁制农具的匠人。
  [2][一切东西]都只从自己家里拿来用。舍,止(只)。按:“舍”字不好懂,姑从旧注。宫,室。注意:上古时“宫”还没用来专指帝王的宫室。
  [3]纷纷然,忙碌的样子。百工,从事各种工艺生产的人。
  [4]不惮烦,不怕麻烦。
  [5]独,单单,偏。
  [6]在《孟子》中,“大人”与“君子”同义,指统治者;“小人”与“野人”同义,指被统治者。
  [7]所为,所做的东西。备,具备。这是说,一个人的生活要具备各行各业所生产的东西。
  [8]路,疲劳,羸弱(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
  [9]或,代词,有人。
  [10]劳心者、劳力者,指上文“大人”、“小人”。治於人,被人治。
  [11]食(s),等于说供养。
  [12]通义,一般的道理。案:这段话反映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与历史观。他主张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有所分工,同时又认为人民群众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养活统治阶级,更把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永恒不变的合理的社会秩序。这就为历代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统治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1]。洪水横流[2],泛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3],禽兽逼人[4]。兽蹄鸟迹之道[5],交於中国[6]。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7]。舜使益掌火[8],益烈山泽而焚之[9],禽兽逃匿。禹疏九河[10],瀹济漯[11],而注诸海[12];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13];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14]。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15]?

  [1]平,平定,指治理好。
  [2]洪,大。横流,不顺水道,乱流。
  [3]登,成熟。
  [4]逼,后来写作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
  [5]兽蹄鸟迹形成的道路。
  [6]交,纵横交错。中国,指中原一带。
  [7]敷,治(依赵岐说),指治水土。
  [8]益,舜的臣。掌火,掌管火。这是说使益任主火之官。
  [9]]益在山泽燃起大火来烧它。烈,用如动词。
  [10]疏,开通。九河,相传是禹在黄河下流为了疏浚黄河而开凿的九条支流,其故道已不可考。
  [11]瀹(yuè),疏导。济(jǐ)、漯(tà),都是水名。故道都在今山东省。
  [12]注,使......流入。诸,之於。海,指今黄海。
  [13]决,打开缺口,导引水流。汝,汝水,在今河南,东流入淮河。汉,汉水。排,排除,指排除水道淤塞。淮,淮河。泗,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古代泗水在今江苏淮阴附近入淮,今泗水流入运河,只是古代泗水的上游。江,长江。案:汝汉淮泗四水,只有汉水流入长江,这里可能是记述的错误(依朱熹说)。
  [14]指洪水退了,才可以耕种并收获粮食。
  [15]得乎,等於说”成吗“。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1],五谷熟而民人育[2]。人之有道也[3],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4],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5],使契为司徒[6],教以人伦[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⑧⑧。放勋曰:‘劳之来之[9],匡之直之[10],辅之翼之[11],使自得之[12],又从而振德之[13]。’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1]后稷,名弃,周的始祖。”稷“本是主管农事的官名,尧任命弃为稷,周人因称弃为后稷(”后“是”君“的意思)。稼穑(sè),农业上种叫稼,收叫穑,这里泛指农事。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2]育,生养,这里有得以生存、繁殖的意思。
  [3]人之有道也,等於说”人之为道也“(依王念孙之说,见《经传释词》引)。这句引起下文,是说关於人的道理。
  [4]等於说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受到教育。
  [5]有,通”又“。这是承上”尧独忧之“而言。
  [6]契(xiè),尧的臣子,商的始祖。司徒,官名,掌管教育等事。
  [7]人伦,古代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以下五句即所谓五伦。
  [8]别,分别。叙,通序,等次。
  [9]放勋,尧的号。劳(lào),慰劳。来(lài),使......来(来归顺)。
  [10]匡,正,使......正直,即纠正。
  [11]翼,保护。
  [12]自得,指自得其善性。
  [13]振,救济。德,用如动词,指对人民施恩惠。以上是尧嘱咐契的话(依朱熹说)。(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1]。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2]。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3];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4]。孔子曰[5]:‘大哉,尧之为君[6]!惟天为大,惟尧则之[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8]!君哉,舜也[9]!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10]!’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1]皋陶(yáo),舜的法官。相传禹和皋陶曾帮助舜治理天下。
  [2]以田地种不好为自己的忧虑的人,是农夫。夫(fú),句首语气词。百亩,参看《寡人之於国也》“五亩之宅”注。易,治。
  [3]这里的“惠”、“忠”、“仁”,是孟子随文而做的解释,并不能概括这三个词在当时的全部涵义。
  [4]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但是要为天下找到更贤的人却很难。
  [5]见《论语·泰伯》,但文字颇有出入。
  [6]大哉,等於说“伟大啊”,是全句的谓语。下文“君哉”同。
  [7]则,法则,用如动词,效法。
  [8]荡荡乎,广大辽阔的样子。名,用如动词,指用言语来称赞形容。
  [9]君哉,指得人君之道。
  [10]巍巍乎,高大的样子。与(yù),参与。不与,等於说不相干(依朱熹说)。有天下而好像跟自己不相干,是说不以有天下为荣。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1]。陈良,楚产也[2],悦周公、仲尼之道[3],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4]。彼所谓豪杰之士也[5]。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6]。昔者,孔子没[7],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8],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9],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10],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11]。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12],秋阳以暴之[13],皓皓乎不可尚已[14]!’今也,南蛮鴃舌之人[15],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16],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17]。’周公方且膺之[18],子是之学[19],亦为不善变矣[20]。”

  [1]夏,指当时中原各国(这些国家当时文化较发达)。变夷,使夷同化。变於夷,被夷同化。夷,见《齐桓晋文之事》“四夷”注。
  [2]楚产,出生在楚地的人。当时楚地文化也已很发达,但孟子仍斥之为夷。
  [3]周公,见《夫子当路於齐》注。
  [4]或,有人。先,用如动词,指超过。之,“先”的宾语,指陈良。
  [5]豪杰,才能出众的人。
  [6]倍,通背,背叛。
  [7]没,通殁,死。
  [8]任,担子,指行李。治任,收拾行装。上古时代,弟子为老师服心丧三年(哀痛与丧父相仿,但不服丧服,所以称心丧),所以三年过后门人散去。
  [9]向,向。相向,面对面。失声,悲不成声。
  [10]场,墓前供祭祀用的场地。子贡因对孔子感情深挚,所以又守墓三年。
  [11]有若,即有子,参看《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注。圣人,指孔子。强(qiǎng),勉强。强曾子,勉强曾子[也这样做]。
  [12]濯,洗。以,介词,用。“江汉”是“以”的宾语。下句结构同此。
  [13]秋阳,秋天的太阳。周历的七八月相当於夏历的五六月,正是阳光最强的时候。暴(pù),晒,后来写作曝。
  [14]皓(hào),光明洁白。尚,通“上”。不可尚,指任何人达不到孔子的境界。
  [15]鴃(jué),鸟名,又名伯劳,叫的声音不好听,孟子用“鴃舌”来比喻许行的话难听。许行是楚人,所以孟子这样说。这是孟子歧视非华夏之国的偏见。
  [16]“出於幽谷,迁於乔木”,是用《诗经·小雅·伐木》的话。幽谷,幽暗的山谷。《诗经》是说鸟,孟子则用来比喻人改邪归正。
  [17]引自《诗经·鲁颂·閟宫》。膺,击。荆,国名,就是楚。舒,南方的小国,从属於楚。惩,使人受创而警惧。
  [18]方且,将要。
  [19]是,指戎狄荆蛮。“是”是“学”的宾语,提前用“之”复指。
  [20]变,即承上文“用夏变夷”的“变”。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1];虽使五尺之童适市[2],莫之或欺[3]。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4];麻缕丝絮轻重同[5],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6]: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7]。子比而同之[8],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9]?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1]贾(jià),价格。后来写作“价”。贰,同二。国中,都城中。
  [2]五尺,相当於现在的三尺多。适,到......去。
  [3]等於说没有人骗他。之,代词。或,句中语气词。
  [4]相若,相像,也就是相同。
  [5]缕(lǚ),线。
  [6]情,指自然之理。
  [7]或,有的。蓰(xǐ),五倍。什百、千万,都是说的倍数。什,十倍。
  [8]比,平列,等於说同等看待。同,等同起来,等於说划一。
  [9]孟子是说物之不齐是自然的道理,它们有精粗的分别,就和有大小的分别一样。假如大鞋小鞋同价,人们岂肯做大鞋出卖呢?若不论精粗,使之同价,人们又岂肯做精的出卖呢?(参用朱熹说)。

  攘鸡(滕文公下)
  戴盈之曰[1]:“什一,去关市之徵[2],今兹未能[3];请轻之[4],以待来年然后已[5]。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6],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7],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8],何待来年?”


  [1]戴盈之,宋国大夫。
  [2]什一,孟子所主张的古代田赋法,即征收农产品的十分之一。关市之征,指在关市征收的商业税。征,抽税。戴盈之是说,实行什一之赋,去掉关市之征。注意:什一指农业税,关市之征指商业税,这是两件事。
  [3]今兹,今年。
  [4]轻之,使田赋和关市之征减轻些。
  [5]来年,明年。已,停止,指完全废除。
  [6]现在有个每天偷邻家的鸡的人。这是假设之词。攘,本指扣留自己跑来的家禽牲畜,和“偷”有些不同;在本文中就是偷的意思。者,代词,指前面的“人”。
  [7]损,减少。
  [8]斯,则。已,停止。

  陈仲子(滕文公下)[1]
  匡章曰[2]:“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3]!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4]。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5],匍匐往将食之[6],三咽[7],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1]陈仲子,有人说就是於陵子仲,参看《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注。陈仲子是齐国的隐士,不食不义之禄,孟子在这里指出陈仲子不可能彻底体现自己的操守。
  [2]匡章,齐人。
  [3]廉,廉洁,指不取不义之财。
  [4]闻、见,指听觉、视觉。
  [5]井台上有李子,螬虫吃掉果肉已经超过一半了。螬(cáo),树上的一种虫。
  [6]匍匐,爬。将,拿过来。
  [7]咽,咽,吞。三咽,吞了三口。

  孟子曰:“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1]。虽然,仲子恶能廉[2]!充仲子之操[3],则蚓而后可者也[4]。夫蚓,上食槁壤[5],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6]?抑亦盗跖之所筑与[7]?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8]?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9]。”

  [1]巨擘(bò),手的大拇指。孟子用来比喻陈仲子在齐国的士中是最好的。
  [2]恶(wū),疑问代词。恶能廉,怎能做到廉呢?
  [3]充,满,这里是说无一处不贯彻体现。操,操守。
  [4]蚓,蚯蚓。这是说假使要彻底体现陈仲子的操守,只好变成蚯蚓。
  [5]槁壤,乾土。
  [6]伯夷,殷时孤竹国君长子,反对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伯夷在封建时代一直被统治阶级推崇为廉洁之士。
  [7]抑亦,作用同“抑”,还是。盗跖(zhí),相传为春秋时的大盗,名跖。
  [8]树,动词,种植。
  [9]孟子的意思是:陈仲子不能脱离别人而生活,一与别人发生关系,“廉”的原则就被打破了。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1],妻辟纑[2],以易之也[3]。”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4]。兄戴,盖禄万钟[5]。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避兄离母,处於於陵[6]。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者[7];己频顣曰[8]:‘恶用是鶃鶃者为哉[9]!’他日,其母杀是?也,与之食之[10]。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11]。以母则不食[12],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13]?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1]身,自己。
  [2]辟(pī),绩麻,就是把麻分开,把短的续长。纑,练麻,即漂麻(依段玉裁说,见《说文解字注》)。
  [3]之,指“粟”、“室”。
  [4]世家,世世代代为卿大夫的家族。
  [5]戴,陈仲子兄之名。盖(gě),齐地名,戴的采邑(戴收租税的地方)。钟,六斛四斗(一斛等於十斗)。
  [6]处(chǔ),居住。
  [7]他日,另一日,等於说有一天。馈(kuì),赠送。?,即鹅字。生鹅,活鹅。
  [8]频,通颦,皱眉。顣(cù),皱着鼻子。频顣,指皱着眉不高兴的样子。
  [9]鶃(yì)鶃,鹅叫的声音。为,语气词。
  [10]与,给。第一个之字指陈仲子,第二个之字指鹅。
  [11]哇(wā),吐。
  [12]以,因。以母,因为是母亲[的食物]。下面三个“以”字同。
  [13]这还算是能够把自己的操守体现在一切行为当中吗?类,同样的事情。

  弈秋(告子上)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2],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3],吾退而寒之者至矣[4],吾如有萌焉何哉[5]!今夫弈之为数[6],小数也。不专心致志[7],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8]。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10],思援弓缴而射之[1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2]。为是其智弗若与[13]?曰:非然也[14]。”


  [1]无,勿。或,通惑,想不通。乎,於。
  [2]暴(pù),晒。寒,用如动词,使......寒,等於说冻。
  [3]见,指见齐王。罕,稀少。
  [4]寒之者,比喻和孟子抱不同主张的人,指奸佞谄媚之臣。
  [5]在王身上有点为善的萌芽,我又能怎么样呢?萌,植物的芽,这里是比喻齐王在思想上接受孟子学说而为善的苗头。“如......何”,等於说“如之何”,即奈何。
  [6]弈(yì),下围棋。数,指技艺。
  [7]致,极,即“尽”的意思。致志,等於说用尽心思。
  [8]]弈秋,“秋”是人名,因善弈,所以称“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通国,全国。
  [9]等於说“唯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
  [10]鸿鹄(hú),就是鹄(依朱骏声说,见《说文通训定声》),天鹅。
  [11]援,取过来。缴,见《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注。
  [12]弗若,不如,不及。两个“之”字都指上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13]为,通谓,认为。是,这个人。
  [14]这个“曰”字表示同一人自问后的自答。非然,不是这样。

  舜发於畎亩之中(告子下)
  孟子曰:“舜发於畎亩之中[1],傅说举於版筑之间[2],胶鬲举於鱼盐之中[3],管夷吾举於士[4],孙叔敖举於海[5],百里奚举於市[6]。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8],行拂乱其所为[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0]。


  [1]发,起,指被起用。畎(quǎn),田间的水沟。亩,田垄。”畎亩“连用泛指田野。据说舜耕於历山,三十岁才被尧举用。
  [2]傅说(yuè),殷代高宗武丁的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筑墙时先把土倒在夹板中,再用筑捣结实。据说傅说在傅岩(地名)为人筑墙,后来武丁就命他以傅为氏。
  [3]胶鬲(gé),参看《夫子当路於齐》注。胶鬲最初贩卖鱼盐,被周文王举荐於纣。
  [4]管夷吾,即管仲,参看《论语·宪问·桓公杀公子纠》注。士,狱官。举於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5]孙叔敖,姓孙,名叔敖,春秋时楚人,隐居海滨,后楚庄王举以为相。
  [6]百里奚,春秋时虞人,曾被楚人捉去放牛,秦穆公知其名,把他赎买到秦,举以为相。举於市,等於说从奴隶市场中被举拔。
  [7]任,责任,担子。
  [8]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空乏其身“就是使他身受贫穷之苦。
  [9]拂,违背。乱,扰。
  [10]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使他们增加了能力。动心,使心惊动。忍,坚。曾,通增。益,与增同义。增益其所不能,大意是说对他们本来不能做的事有所增加,等於说增加了他们的能力。

  “人恒过[1],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2];征於色,发於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6]!”

  [1]恒,常。过,犯错误。
  [2]困,苦,指苦苦思索。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利。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征,察验。色,容色,脸色。喻,了解。这几句是说一般人没有预见性,要等到犯了错误然后能改;要等到困难来了才着急,才能奋发有为;显出脸色来,然后才被人们所了解。
  [4]入,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通弼,匡正过失。拂士,能直谏匡过的臣。
  [5]出,指国外。
  [6]孟子的意思是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可使身亡。

39#
发表于 2016-5-1 16:26: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1 23:25 编辑

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6]。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7],罪益厚[8]。至入人栏厩[9],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

第五单元  文选(墨子)
===================================
  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约生於公元前480年,死於公元前420年。他是一位出身於小生产者阶层的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认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是“不相爱”,因而提倡“兼爱”。墨子同情人民的疾苦,他认为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莫过於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因此他反对不义的战争,提倡“非攻”。他还反对统治者挥霍浪费,所以又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希望限制王公贵族的奢侈,减轻人民的负担。他还提出“尚贤”“尚同”等主张。这在当时来说,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墨子也有落后的一面,如他提倡迷信,相信鬼神等。
  《墨子》一书是墨翟的门徒们根据他的遗教编纂而成的,现存五十三篇。最通行的本子目前只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

  非攻[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2],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3],上为政者得则罚之[4]。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5]。至
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10],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11],扡其衣裘[12],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13],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14],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非攻》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园圃是偏义复词,圃字无义。
  [3]非,非难,责备。
  [4]为政者,执政的人。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5]以,因为。
  [6]至,至於。攘,见《孟子·攘鸡》注。豚(tún),小猪。
  [7]兹,通滋,更。
  [8]厚,这里当“重”讲。
  [9]栏,古时称牛马的圈。厩,马棚。这里栏厩泛指牛马的圈。
  [10]苟,假如。
  [11]辜(gū),罪。也,语气词,引起下文。
  [12]扡(tuō),同拖,这里指拽(zhuài)下来。
  [13]当此,对此。
  [14]为,动词。“攻国”是动宾词组作宾语用。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1]。若以此说往[2],杀十人,十重不义[3],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4],故书其言以遗后世[5];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6]?

  [1]一,一重(chóng)。
  [2]假如按照这种解释类推。若,假如。此说,指“杀一人,必有一死罪”的道理。往,这只是习惯说法,没有“去”的意义,而只表示类推。
  [3]十重(chóng),即十倍。
  [4]情,诚,实在。
  [5]所以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遗留给后世。
  [6]奚说,怎样解释。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1];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2]。

  [1]辩,通辨,下同。
  [2]乱,混乱,指混为一谈。

  老子
  关於老子这个人,历来说法不一。有人以为他就是春秋时楚国人老聃(dān),和孔子同时而年长於孔子。并说他“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但是《老子》一书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战国时代的色彩。它不可能是春秋时代的产物。大概是老子的后学者根据他的学说加以发挥补充而成的,成书於战国时代。
  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观,同时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含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命题,并且讲到“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等祸福依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道理。
  《老子》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本上是韵文。其较重要的注本是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对《老子》作了不少整理研究工作,如马叙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都可参考。

                                                       (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3],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5],音声相和[6],前后相随[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8],行不言之教[9],万物作焉而不辞[10],生而不有[11],为而不恃[12],功成而弗居[13]。夫唯不居,是以不去[14]。


  [1]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斯,则。恶,丑。已,通矣。
  [2]生,存。相生,等於说互相依存。
  [3]成,成就,即“相反相成”的“成”。
  [4]形,表现,显现。一本作“较”。长短是相对的,有了长才显出短来。今人还有“相形见绌”的说法。
  [5]倾,倾斜,等於说依靠。
  [6]音,单音。声,和声。和,和协。
  [7]这几句是说正反两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分割开,即相反相成的意思。这种相对观念是合乎辩证法的。
  [8]处事,等於说“行事”。处无为之事,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
  [9]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化,实际上是采取放任主义。
  [10]作,兴起。“不辞”二字不好懂。魏源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随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见《老子本义》)
  [11]有,据为私有。
  [12]有所施为,但是不倚靠,这是说不求达到什么目的。
  [13]这句也是指顺着自然,并不自己居功。
  [14]正因为不自居〔功〕,所以也离不开〔功〕。去与居是反义词,有居然后有去,没有居哪里还有去?老子是说,不居功的人正是有功的人。


                                                 (二)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埏埴以为器[3];当其无,有器之用[4]。凿户牖以为室[5];当其无,有室之用[6]。故有之以为利[7],无之以为用。

  [1]本章说明“有”“无”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辐,车的辐条。毂(gǔ),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里边贯轴,外边承辐。
  [2]就在於它的无,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无,指毂中空处。
  [3]埏(shān),造陶器的模子,这里用如动词。埴(zhí),黏土。埏埴,把黏土放到模子里。
  [4]这里的“无”,指器中空。
  [5]户,户门。牖(yǒu),窗子。
  [6]这里的“无”指室中空。
  [7]这里的“有”和下文的“无”都是抽象了的哲学概念。利,实利。


                                                  (三)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1]?高者抑之,下者举之[2];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3]: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5]。其不欲见贤邪[6]!


  [1]道,这里相当於现在所说的规律。其,表测度的语气词。张弓,把弦安在弓上。
  [2]抑,指把弦压低。举,指把弦升高。
  [3]人之道,指社会上通常奉行的法则。
  [4]奉,供给。有道者,有德的人。
  [5]处,居,参见(一)“功成而弗居”注。
  [6]见(xiàn),表现出。一本无“邪”字。


                                           (四)
  小国寡民[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使民重死而不远徙[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5];使民复结绳而用之[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小、寡,都用如动词,使动用法。本章反映了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他主张毁掉一切文明,回到原始共产社会中去。
  [2]什,十倍;伯,通佰,百倍。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
  [3]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重”是意动用法。
  [4]这是说虽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乘坐的必要。
  [5]陈,陈列。
  [6]复,重新。结绳,相传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记事的方法。“民”一本作“人”。
  [7]甘,美,意动用法,以......为美。“美”“安”“乐”同此。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在今河南商邱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庄子曾做过蒙漆园吏,是一个小官,一生过着穷苦的生活。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一向认为内篇大体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则是庄周后学所作。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经常在变化着,人对这种变化是无可奈何的,只有服从。因此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斗争。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质的差别,说什么大小、贵贱、寿夭、生死、是非、善恶、得失、荣辱等都是一样的,要求人们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飘渺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他极力否定现实,主张消极地逃避现实,脱离社会。在政治上,他反对人间的一切措施,要求社会毁掉一切文明,回到最原始的时代。这些思想对后世起了使人消极颓废的作用。
  不过庄子的思想也有他积极的一面。他痛恨并无情地揭露了当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的社会,他拒绝和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并辛辣地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人。这对以后封建社会里某些知识分子的反礼教、反封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古人给《庄子》作注的有晋代的司马彪、孟氏、崔撰、向秀、郭象五家,现存的只有郭注本十卷。唐代有成玄英为郭象注作疏。清代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解》。今人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王先谦的集解有不少的纠正和补充,也值得参考。

  北冥有鱼(逍遥游)[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3],其翼若垂天之云[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5]。南冥者,天池也[6]。齐谐者[7],志怪者也[8]。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9],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0],去以六月息者也[11]。”野马也[12],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3]。天之苍苍[14],其正色邪[15]?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17],亦若是则已矣[1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19],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0]。覆杯水於坳堂之上[21],则芥为之舟[22]。置杯焉则胶[23],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24],而后乃今培风[2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6],而后乃今将图南[27]。蜩与学鸠笑之曰[28]:“我决起而飞[29],抢榆枋[30],时则不至[31],而控於地而已矣[3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3]?”适莽苍者[34],三餐而反[35],腹犹果然[36];适百里者,宿舂粮[37];适千里者,三月聚粮[38]。之二虫又何知[39]?小知不及大知[40],小年不及大年[41]。奚以知其然也[42]?朝菌不知晦朔[43],蟪蛄不知春秋[4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4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4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47],众人匹之[48],不亦悲乎?


  [1]《逍遥游》,是《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这里只节录了前半篇。“北冥有鱼”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庄子在这段文章里阐述了他的无所待的思想。他认为万物如有所待才能运行,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有毫无所待,才能逍遥自得。他所说的无所待,实际是要人们一切任其自然,与万物混为一体,超脱现实,与世无争,取消人在社会中的一切作用。
  [2]冥,通溟。北冥,北方的海。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3]怒,振奋,这里是指鼓起翅膀。
  [4]若垂天之云,好像天边的云彩。
  [5]海运,指在大海上运行。南冥,南方的海。
  [6]天池,天然形成的池,所以叫天池。
  [7]齐谐,人名。
  [8]志,记载。后来写作“誌”。怪,指怪异的事。
  [9]水击,指鹏初飞时,距水面还近,翅膀在水面上扇动。
  [10]抟(TUáN),环绕着飞向上空。扶摇,旋风。
  [11]鹏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去,离开。息,休息。
  [12]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蒸腾如奔马,所以叫做野马。
  [13]息,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连前是说野马、尘埃的动荡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比起鹏之高飞远扬,大小之差虽然悬殊,但都是纯任自然而动。
  [14]苍苍,深蓝色。
  [15]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大概”。下句的“其”同。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句末语气词。
  [16]无所至极,没有到尽头的地方。极,尽。
  [17]其,人称代词,代鹏。
  [18]也像这个罢了。连上句是说鹏从高空向下看,也像人从地上向上看天,都不一定得到真相。则已,等於说“而已”。
  [19]且夫,表示再说一层道理。
  [20]负,载。
  [21]覆,倒(DàO)。坳(àO),洼下。坳堂,堂上低洼之处。
  [22]芥,小草。为之舟,等於说给它(水)当船,也就是做为水中的船。“之”和“舟”是双宾语。
  [24]斯,於是。风在下,风在鹏之下。
  [25]而后乃今,等於说然后才。培,凭,凭借、依赖。培风,等于说乘风(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
  [26]天阏(è),连绵字,动词,表示拦阻。
  [27]图南,计划着向南飞。
  [28]蜩(TIáO),蝉。学鸠,小鸟名。
  [29]决(XUè),迅速的样子。
  [30]抢(QIāNG),突过。榆,榆树。枋(FáNG),檀树。
  [31]有时或者飞不到。时则,等於说“时或”。
  [32]控,投,这里指落下。
  [33]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去再向南飞呢?奚以,哪里用得着。之,到......去。为,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34]适,到......去。莽苍,郊野之色。这里指近郊。
  [35]餐,同餐。三餐,指一天。反,返回。后来写作“返”。
  [36]果然,饱的样子。
  [37]出发前一宿捣米。舂(CHōNG),捣去米的外皮。粮,旅行所需的粮食。
  [38]出发前三个月就聚集粮食。
  [39]之,指示代词,这。二虫,指蜩与学鸠。
  [40]知(ZHì),智慧,后来写作“智”。
  [41]年,指寿命。
  [42]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
  [43]朝菌,一种生长期很短的菌类植物,朝生暮死,所以叫“朝菌”。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朔,夏历每月的最初一日。
  [44]蟪蛄(HUìGū),一名寒蝉。旧说,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寿命不到一年,所以说不知春秋。
  [45]冥灵,树名。
  [46]椿,椿树。
  [47]彭祖,传说中长寿的人,据说活了八百岁。乃今,而今,等於说“如今”。久,指长寿。特,独。闻,指闻名於世。
  [48]众人,一般人。匹,配,这里当“比”讲。这句是说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出彭祖来相比。

  汤之问棘也是已[1]:“穷发之北[2],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3],未有知其修者[4],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5],绝云气[6],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7]。斥鴳笑之曰[8]:‘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9],翱翔蓬蒿之间[10],此亦飞之至也[11]。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12]。

  [1]汤,商汤。棘,汤时的大夫。是已,略等於“是也”。
  [2]穷发,不毛之地,指上古传说中极远的北方地带。
  [3]广,宽。
  [4]修,长。
  [5]羊角,也是旋风。因风向上回旋像羊角,所以叫羊角。
  [6]绝,直上穿过。
  [7]且,将。
  [8]斥鴳(YàN),小雀。
  [9]下,降下。
  [10]翱(áO)翔,盘旋飞舞,逍遥自得的样子。
  [11]至,最高限度。
  [12]辩,通辩,分别。

  故夫知效一官[1],行比一乡[2],德合一君[3],而徵一国者[4],其自视也亦若此矣[5]。而宋荣子犹然笑之[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7],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8],定乎内外之分[9],辩乎荣辱之境[10],斯已矣[11]。彼,其於世[12],未数数然也[13]。虽然,犹有未树也[14]。夫列子御风而行[15],泠然善也[16],旬有五日而后反[17]。彼於致福者[18],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19],犹有所待者也[2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1],以游无穷者[22],彼且恶乎待哉[23]?故曰:至人无己[24],神人无功[25],圣人无名[26]。
  [1]知效一官,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知(ZHì),才智。效,功效,这里作胜任解。官,官职。
  [2]品行能适合一乡之人的心意。行(XìNG),品行。比,合。
  [3]道德符合一君之心。
  [4]能力能取信於一国之人。而,能(依郭庆藩说),能力。徵,信,这里作取信解。
  [5]其,指上述的四种人。此,指斥鴳。
  [6]宋荣子,战国时宋人。犹然,笑的样子。
  [7]举世,所有同时代的人。举,全。之,代宋荣子,下句的“之”同。加,更。劝,鼓励,这里是被动用法,可以解作“努力”。
  [8]非,责难。沮(Jǔ),止,这里解作丧气、泄劲。
  [9]定,确定。内,指我。外,指物。分,分别。
  [10]辩,通辨,分辨。境,界限。
  [11]这就罢了,等於说不过如此罢了。斯,此。已,止。这是说宋荣子只做到这一步就完了,还不能达到“无己”的境界。
  [12]彼,指宋荣子。其於世,他对於人世。
  [13]没有着急的样子,也就是淡於人世。数数(Shuò Shuò),等於说汲汲(依成玄英说),着急的样子。
  [14]还有未树立的。指没有树立无所不可、逍遥自得之德。
  [15]列子,名御寇,郑人。御风,驾着风。
  [16]泠(Líng)然,轻妙的样子。
  [17]旬,十天。有,通又。旬有五日,十五天。上古的称数法,整数后面有零数时,中间常常插进一个“有”字。
  [18]他对於求福的事。致,使......至。致福,等於说“求福”。
  [19]免乎行,免得走路。
  [20]待,指依靠。有所待,有依靠的东西(指风)。
  [21]若夫,至於。天地,万物的总名。正,指自然之性。乘天地之正,指顺万物之性。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与上文的“正”相对。乘、御,借驾车来比喻,与上文“御风”相应。
  [22]无穷,指时间的无始无终、空间的无边无际。
  [23]他还依靠什么啊!且,还。
  [24]无己,忘我,就是物我不分。
  [25]无功,顺自然,不立功。
  [26]无名,不立名。

  不龟手之药(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2],我树之成[3],而实五石[4]。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5]。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6]。非不呺然大也[7],吾为其无用而掊之[8]。”庄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9]。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10],世世以洴澼絖为事[11]。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12]。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14]。越有难[15],吴王使之将[16],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7]。能不龟手一也[18],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19],则所用之异也[20]。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21],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2]!”


  [1]惠子,姓惠名施,宋人,曾为梁惠王相,庄子的朋友。但《庄子》各篇中有关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半是寓言的性质。这篇文章阐发了“无用之用”的主张。“无用之用”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认为事物没有同一的客观标准。
  [2]魏王,即梁惠王,详见《孟子·寡人之於国也》注。贻(yí),送给。瓠(hù),葫芦。
  [3]树,种植。成,成熟。
  [4]实,果实,指结成的葫芦。五石,是说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
  [5]不能自举,大意是本身禁不起举。浆,饮料。坚,用如名词,指坚固的程度。
  [6]瓠落,连绵字,即廓落,大(参《尔雅·释诂》郭璞注、邢昺疏)。无所容,等於说没有适於它容纳的东西,也就是大而无当的意思。
  [7]呺(Xiāo)然,空虚巨大的样子。
  [8]为(Wèi),因为。掊(PǒU),打破。
  [9]大意是你实在是不善於利用大的东西了。固,副词,当然是,实在是。
  [10]龟(Jūn),通皲,皮肤冻裂。
  [11]洴(Píng),浮。澼(Pī),在水里漂洗。絖(kuàng),同纩,丝絮。事,事业,职业。
  [12]方,药方。百金,金百斤。
  [13]鬻(yù),卖。
  [14]说(shuì),说服,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思。
  [15]难(nàn),乱事,指军事行动。越有难,等於说越入侵。
  [16]吴王派他统率军队。将,动词。
  [17]分出一块土地封给他。
  [18]一,一样。
  [19]或,无定代词,有的人。以封,靠它得到封赏。
  [20]所用之异,用的方法不同。
  [21]虑,考虑(参用朱骏声说见《说文通训定声》),想办法。樽,本指酒器,这里指形状像酒樽,缚在身上用来凫水的东西(作用等於救生圈)。
  [22]那么你还有蓬草那样的心呀!这是说,你的心像蓬草那样屈曲不通。犹,还。蓬,蓬草,弯曲不直。

  庖丁解牛(养生主)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2],肩之所倚[3],足之所履[4],膝之所踦[5],砉然向然[6]。奏刀騞然[7],莫不中音[8]:合於桑林之舞[9],乃中经首之会[10]


  [1]庖,厨子。丁,厨子的名字(依《经典释文》)文惠君,即梁惠王。解牛,分卸牛的肢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经过反覆实践,并且真正掌握了客观规律以后,对自己所处理的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但庄子的本意却在宣扬他的养生之道。
  [2]所触,接触的地方。
  [3]倚,靠。
  [4]履,踩。
  [5]踦(yǐ),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6]砉(音huà,依崔撰说),象声词。然,词尾。向,通响,《经典释文》称或本“向”下无“然”字。以无“然”字为妥。这几句是说,因为庖丁知道牛体关节所在,所以凡他手肩足膝所触及的地方,关节都发生砉砉的响声。
  [7]奏,进。騞(huō),象声词,声音大於“砉”(依崔撰说),这里是形容进刀解牛的声音。
  [8]中(zhòng)音,指合於音节。
  [9]桑林,汤时的乐曲名。“桑林之舞”即用“桑林”伴奏的舞蹈,这里指舞的节拍旋律。
  [10]乃,而。经首,尧时的乐曲名。会,指节奏。

  文惠君曰:“譆,善哉[1]!技盖至此乎[2]?”
  庖丁释刀对曰[3]:“臣之所好者,道也[4];进乎技矣[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6];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7]。方今之时[8],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9],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折也[18]。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19]。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20];以无厚入有闭,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21]!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虽然,每至於族[2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3],视为止,行为迟[24]。动刀甚微[25],謋然已解[26],如土委地[27]。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28];善刀而藏之[29]。”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0]。”


  [1]譆(Xī),同嘻,赞叹声。善,好。
  [2]盖,通“盍”,在这里即“何”的意思(依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
  [3]释,放下。
  [4]道,道理,指事物的规律。
  [5]进乎技,比技术进了一步。乎,於。
  [6]大意是:所看见的牛没有不是全牛的。
  [7]未曾见过整个的牛。这是说庖丁对牛体已经非常了解,所以只看到牛的筋骨结构。
  [8]方,当。方今之时,等於说“现在”。
  [9]我以精神〔跟它〕接触,而不用眼睛看。遇,会合,这里有接触的意思。
  [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官知止”是承上“不以目视”而言;“神欲行”是承上“以神遇”而言。
  [11]依,按照。天理,指天然的组织结构。
  [12]批,击。郤(Xì),空隙。指牛筋骨间的空隙。
  [13]把刀子引向骨节的空窍。窾(KUǎN),空(Kòng)。
  [14]因,顺着。固然,原来的那样,指牛体的本来的结构。
  [15]技,技巧。经,经过。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筋肉聚结处。未尝,未曾。这是说,游刃於空隙,未尝经过肯 (依郭象、成玄英说)。
  [16]軱(gū),大骨。
  [17]岁,每年。更,换。
  [18]族,众,等於说一般的。折,等於说砍断。庖丁的意思是:良庖和族庖换刀换得勤,因为他们不懂得牛体的结构,生割硬砍。
  [19]发,出。硎,磨刀石。新发於硎,新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20]节,骨节。间(jiàn),名词,间隙,缝儿。厚,指厚度。无厚,没有厚度,这是极言其薄。
  [21]恢恢,很宽绰的样子。游刃,使刃游动。
  [22]族,交错聚结,这里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23]怵然,害怕的样子,等於说小心翼翼地。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省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24]止,这里有集中在某一点上的意思。“视为止”,等於说目光为之集中。行,指动作。迟,缓慢。
  [25]微,轻。
  [26]謋(huò),象声词,形容牛体解开的声音(参用成玄英说)。
  [27]委,堆积。
  [28]“为之”的“为”读去声,下句同。四顾,四处看望。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心满意足。
  [29]善,等於说“拭”(依《经典释文》)。
  [30]养生,指养生之道。

  胠箧(节录)[1]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2],则必摄缄縢[3],固扃鐍[4],此世俗之所谓知也[5]。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7],不乃为大盗积者也[8]?


  [1]胠(Qū),从旁边开。箧(qiè),箱子一类的东西。
  [2]探,掏。囊,口袋。发,开。匮(guì),后代写成柜,大型的储藏东西的器具。第一个“为”念wèi,介词。第二个“为”念Wéi,动词。
  [3]摄,指勒紧。缄(JIāN)和縢(téng),都是绳子。
  [4]固,用如动词,使动用法,弄结实。扃(JIōNG),闩子。鐍(jué),插闩之处。“扃鐍”略相当於后代的“锁钥”。
  [6]揭(jiē),抬。
  [5]知(zhì),智,下“知”同。
  [7]乡(xiàng),通向,先前。
  [8]不乃......也,不就是......吗?积,聚积。


      下面略有删节。夫川竭而谷虚[1],丘夷而渊实[2];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4],则是重利盗跖也[5]。为之斗斛以量之[6],则并与斗斛而窃之[7];为之权衡以称之[8],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9],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

  [1]川,山泉流出后尚未注入谷中叫川。竭,乾。
  [2]丘,小山。夷,平。渊,山谷。实,满。
  [3]故,事故。
  [4]重圣人,使圣人〔之法〕重要起来(依成玄英说)。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5]是,指“重圣人”。重利,厚利,使......有厚利。
  [6]斛(hú),十斗为斛。为之斗斛,给天下〔之人〕制定斗斛。这是双宾语结构。以,连词。量(liáng),动词,用斗斛衡量。之,代词,指被量之物。
  [7]与,介词,连。之,指所量之物。下三句语法与〔6〕〔7〕同。
  [8]权,秤锤。衡,秤杆。称(chēng),动词。
  [9]符,古代用来作凭据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两方各执一半,合起来,可验真伪。玺(Xǐ),印。信,信用,用如动词,有立信用的意思。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1],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2]?故逐於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3],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4],斧钺之威弗能禁[5]。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6]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7]。

  [1]钩,衣带钩。这里代表一般不值钱的东西。
  [2]是,代词,指“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情况。知(zhì),智。
  [3]逐,追随。揭,举。揭诸侯,等於说居诸侯之上。
  [4]轩,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所坐的车子,车上两边有屏障。冕,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所戴的礼帽。轩冕连用,指高官厚禄。劝,鼓励。
  [5]钺,大斧子。斧和钺都是古代杀人所用的东西。斧钺连用指刑戮之事。
  [6]两句见《老子》。国之利器,指圣人的法制。示人,给人看。
  [7]明,显示。


故绝圣弃知[1],大盗乃止;擿玉毁珠[2],小盗不起;焚符破玺[3],而民朴鄙[4];掊斗折衡[5],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6],而民始可与论议[7]。擢乱六律[8],铄绝竽瑟[9],塞瞽旷之耳[10],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11];灭文章[12],散五采[13],胶离朱之目[14],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15];毁绝钩绳[16],而弃规矩[17],攦工倕之指[18],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19],钳杨墨之口[20],攘弃仁义[21],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1]绝,断绝。知(zhì),智。
  [2]擿,通掷(zhì)。
  [3]破,弄破。
  [4]朴,通朴,朴实。鄙,鄙陋无知。
  [5]掊(PǒU),打破。
  [6]殚(DāN),尽。殚残,使......尽,使......残。
  [7]与论议,即与之(指民)论议。与,介词。
  [8]拔掉律管,使六律混乱。擢(zhuó),拔掉。乱,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乱。六律,古代用竹管的长短审定乐音的高低,按高低情况分乐音为十二类,用十二个长短不同的竹管作标准。其中又分阴阳各六。阳声的叫六律,阴声的叫六吕。这里的六律,既指律管,又指乐律。
  [9]铄(shuò),销毁。竽(yú),笙一类的乐器。竽瑟,这里泛指乐器。
  [10]旷,人名,春秋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又称“师旷”。他是瞎子,所以也叫“瞽旷”。相传他最会审音辨律。
  [11]含,保藏。聪,耳力。
  [12]灭,消灭。文章,古代以青色和赤色相配合叫做“文”,以赤色和白色相配合叫做“章”。文章,这里泛指“文采”。
  [13]使五色各自分离(不相配合)。散,使动用法,使......分离。五采,五色。
  [14]胶,黏住。离朱,一名离娄,相传是古代眼力最好的人。
  [15]明,眼力。
  [16]钩,定曲线的工具。绳,定直线的工具。
  [17]规,定圆形的工具。矩,定方形的工具。
  [18]攦(lì),折断。工倕(chuí),相传是尧时候的巧匠。
  [19]削,削除。曾,曾参,有孝行。史,史鳅(qiū),字子鱼,又称史鱼,是卫灵公时的直臣。灵公宠小人弥子瑕而疏贤臣蘧伯玉,史鱼劝谏不听。史鱼死,以尸谏,孔子称赞他说:“直哉史鱼。”
  [20]钳(qián),夹住。杨,杨朱。墨,墨翟。
  [21]攘(rǎng),排除。
  [22]玄,幽暗。玄同,有混同的意思。

  彼人含其明[1],则天下不铄矣[2];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3];人含其知[4],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5]。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6],法之所无用也[7]。

  [1]人,指天下之人。下同。
  [2]铄,毁坏。
  [3]累,忧患。
  [4]知(zhì),智。
  [5]僻,邪僻。
  [6]外立其德,意思是炫耀夸饰标名於外。爚(yuè),指炫(xuàn)耀。爚乱,等於说“迷惑”或“迷乱”。
  [7]大意是:这是圣智之法之所以没有用的道理。

  百川灌河(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2],不辩牛马[3]。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於北海;东面而视[5],不见水端[6]。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10],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2],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13]。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14]。”


  [1]时,以时(按季节)。河,黄河。
  [2]泾(jīng),通。泾流,等於说无阻的水流。涘(sì),岸。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
  [3]辩,通辨。
  [4]焉,语气词。河伯,河神,相传姓冯(píng),名夷。欣然,高兴的样子。
  [5]东面,脸朝东。
  [6]端,尽头。
  [7]旋,掉转。
  [8]望洋,连绵词,仰视的样子。若,海神的名字。
  [9]野语,俗语。
  [10]道,道理。百,泛指事物之多。莫己若,没有谁能赶得上自己。若,像,比得上。“己”是“若”的宾语。
  [11]少,意动用法,觉得......少。闻,指见闻,这里是学问的意思。轻,意动用法,认为......轻。
  [12]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3]〔假如〕我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殆,危险。
  [14]长,长久。见笑,被笑。大方之家,大道之家,指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

  庄子钓於濮水(秋水)
  庄子钓於濮水[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曰:“愿以境内累矣[3]!”庄子持竿不顾曰[4]:“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5]。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6]?宁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7]?”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8],吾将曳尾於涂中。”


  [1]濮水,水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
  [2]楚王,指楚威王。先,指先去表明意图。
  [3]〔楚王〕愿意拿国家麻烦您了。境内,国境以内,这里指整个国家。累,拖累,麻烦。这句是委婉的说法。
  [4]顾,回头看。
  [5]王,楚王。笥(sì),竹箱。巾、笥都用如动词。庙堂,即宗庙。这句是说,楚王把神龟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保存在宗庙之内,以供占卜之用。
  [6]宁,宁肯。为,介词,为了。
  [7]曳,已见《孟子·寡人之於国也》注。涂,污泥。
  [8]去吧!

  惠子相梁(秋水)
  惠子相梁[1],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2],子知之乎?夫鵷鶵,发於南海[3],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4],非练实不食[5],非醴泉不饮[6]。於是鸱得腐鼠[7],鵷鵷过之,仰而视之曰:‘吓[8]!’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9]?”


  [1]相(xiàng),扶助君主的人,略等於后代的宰相。这里用如动词,指做宰相。下文“欲代子相”的“相”同。
  [2]鵷鶵(yuān chú),凤类。
  [3]发,出发。
  [4]止,停止,这里指栖息。相传凤凰一类的鸟,只栖息在梧桐树上。
  [5]练实,旧注“练实,竹实”(成玄英说)。未详。
  [6]醴,一种甜酒。醴泉,甜美的泉水。
  [7]於是,在这时。鸱(chī),鹞鹰。注意,鸱不是鸱鸺(鴞),鸱鸺是猫头鹰。
  [8]吓,发怒声。
  [9]吓本是象声词,这里用如动词。

  运斤成风(徐无鬼)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2]。使匠石斫之[3]。匠石运斤成风[4],听而斫之[5],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6]。宋元君闻之[7],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8]。’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9]!’自夫子之死也[10],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11]!”

  [1]郢(yǐng),楚国的都城。郢人,也就是楚人。垩(è),刷墙的白土。这里用如动词,指用白土刷墙。慢,通漫,涂抹墙壁,这里指误涂。这句是说,郢人刷墙时,有小点飞泥落在鼻尖上。
  [2]鼻尖上的白土,像苍蝇翅一样薄。
  [3]石,匠人的名字。匠,古代专指木匠。斫(zhuó),砍。
  [4]运,抡动。斤,一种斧子。运斤成风,指斧子抡动起来带出了一股风。这里极言挥斧时的迅猛。
  [5]听(tìng),顺,从,即随心所欲的意思。
  [6]失容,失去常态。
  [7]宋元君,宋元公。
  [8]尝,也是试。
  [9]质,本来是箭靶,这里引申为对象的意思,即指郢人。
  [10]夫子,指惠施。
  [11]意思是说,自从惠子死后,就没有和我谈论道理的人了。与,介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词,指庄子的理论。

  曹商使秦(列御寇)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1],益车百乘[2]。反於宋[3],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4],困窘织屦[5],槁项黄馘者[6],商之所短也[7];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8],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9],得车一乘,舐痔者[10],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11]。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12]!”


  [1]王,指秦王。说(yuè),悦。
  [2]益,增加。
  [3]反,返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4]穷闾,偏僻的里巷。厄,通隘(ài),狭窄。
  [5]窘,穷困。织屦(jù),打草鞋。
  [6]槁,乾枯。项,脖子。馘(guó),这里指脸。这句是形容人面黄肌瘦的样子。
  [7]当时困穷算是我的短处。
  [8]一,一旦,一下子。悟,使动用法。万乘之主,这里指秦王。从,使动用法,能得车百乘随从着。
  [9]破、溃,都是使动用法。痈(yōng),毒疮。痤(cuó),小疖。
  [10]舐(shì),舔。
  [11]舐痔是很肮脏的,而得车较多,所以说“所治愈下,得车愈多”。由此推论,曹商得车百乘,其所干的勾当比舐痔更为卑鄙。
  [12]等於说“去你的吧!”

  荀子
  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人避宣帝讳(宣帝名询),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虽属於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认为鬼神是不存在的。他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
  荀子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
  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是他亲手所写,小部分出於门人之手。《荀子》有唐代的杨倞注。现在通行的注本是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采集各家之说很丰富。今人梁启雄的《荀子简释》,注释简要,便於初学。

  劝学(节录)[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3];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4],輮以为轮[5],其曲中规[6],虽有槁曓[7],不复挺者[8],輮使之然也[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0],君子博学而旧参省乎己[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13],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14],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15],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16]:“嗟尔君子[17],无恒安息[18],靖共尔位[19],好是正直[20]。神之听之[21],介尔景福[22]。”神莫大於化道[23],福莫长於无祸[24]。


  [1]劝,鼓励。这篇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善於利用外物并自强不息,才能在学业上有杰出的成就。
  [2]已,停止。
  [3]青,青色,也就是现在所谓蓝色。蓝,染青色的植物。
  [4]中(zhòng),符合,适合。绳,指匠人用来取直的墨线。
  [5]輮,通煣(róu),用火熨木使弯曲。
  [6]规,圆规,匠人用来取圆的工具。
  [7]槁曓,通藃暴,翘棱,木头由於受潮曝晒而变形,即今所谓“翘(qiáo)了”。
  [8]挺,直。
  [9]然,这样。
  [10]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砺(lì),磨刀石。利,锐利。
  [11]博学,广泛地学习。参,检验。省(xǐng),检查。乎,於。
  [12]知(zhì),智慧。行(xìng),行为。过,过失。
  [13]溪,谷。
  [14]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15]干,小国名,后来被吴国灭掉。越,国名。夷,东方的外族。貉,即貊(mò),北方的少数民族。
  [16]见《诗经·小雅·小明》。
  [17]嗟,感叹词。尔,你们。
  [18]不要常安然无事地歇着。无,通毋。恒,常。息,歇息。
  [19]安心地供奉你的职位。靖,通静(用朱熹说)。共,供,供职(用朱骏声说)。后来写作“供”。
  [20]喜欢这正直的道理。好(hào),喜欢。
  [21]神,指天神。第一个“之”是介词。第二个“之”是代词,指“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听,等於说“察”。
  [22]〔神会〕赐给你大福。介,给予。景,大。
  [23]神,是指精神修养。道,指圣贤之道。化,变化,起变化。化道,等於说“化於道”。
  [24]长(cháng),也是大的意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吾尝跂而望矣[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登高而招[4],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7],而致千里[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9],而绝江河[10]。君子生非异也[11],善假於物也。

  [1]须臾(yú),极短的时间。
  [2]跂(qǐ),提起脚后跟。
  [3]博,广。博见,见得广。
  [4]招,招手。
  [5]见者远,看见的人很远,等於说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可以看见。
  [6]彰,清楚。这里指听得清楚。
  [7]假,凭藉。舆,车。利,便利。利足,指善於走路。
  [8]致,使......至。
  [9]檝,同楫(jí),船桨。能水,指能泅水,“水”用如动词。
  [10]绝,横渡。
  [11]生,通性(从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2]。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3],所系者然也[4]。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5],茎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6],不扶而直;白沙在涅[7],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8],其渐之滫[9],君子不近,庶人不服[10]。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11],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蒙鸠,又叫鹪鹩(jiāo liáo),也叫巧妇。
  [2]苕(tiáo),芦苇的穗。
  [3]完,完整。
  [4]等於说系的处所使它这样。
  [5]射(yè)干,植物名,白花长茎,生於高地。
  [6]蓬,草名。
  [7]涅(niè),黑泥。今本《荀子》没有这两句,据王念孙说补(见《读书杂志》)。
  [8]兰槐,香草名。是,指示代词,复指根。
  [9]其,等於说“若”。渐(jiān),浸。之,指芷。滫(xiǔ),臭水。渐之滫,等於说“渐之於滫”。
  [10]服,佩带。
  [11]游,有目的的旅行。就,接近,这里指结交。士,指贤士。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1];荣辱之来,必象其德[2]。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灾祸乃作[3]。强自取柱,柔自取束[4];邪秽在身,怨之所构[5]。施薪若一,火就燥也[6];平地若一,水就湿也[7]。草木畴生,禽兽群焉[8],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9];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10]。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11]!

  [1]这句是说,物类的兴起,一定有它开始的原因。
  [2]象,像。象其德,等於说依照各人的德性。
  [3]忘身,指忘记了自身的利害。作,起。
  [4]刚强的东西自己导致折断,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柱,通祝,这里当“断”讲(从王引之说,见《读书杂志》)。
  [5]构,集结。
  [6]这两句大意是说,把柴同样地放在那里,火总是向比较乾燥的柴烧去。施,铺陈。若一,像一样。
  [7]水就湿,指水向潮湿的地方流。
  [8]畴,通俦,同类。畴生,同类的草木生长在一起。“群焉”应为“群居”(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
  [9]质,箭靶。的,箭靶正中的圆心。张,指张挂起来。
  [10]醯(xī),醋。蜹(ruì),同蚋,虫名,蚊类。
  [11]立,指立身行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3],圣心备焉[4]。故不积蹞步[5],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6],不能十步;驽马十驾[7],功在不舍[8]。锲而舍之[9],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螾无爪牙之利[11],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2]。蟹六跪而二螯[13],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14],用心躁也[15]。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16]。行衢道者不至[17],事两君者不容[18]。目不能两视而明[19],耳不能两听而聪[20]。螣蛇无足而飞[21],梧鼠五技而穷[22]。诗曰[23]:“尸鸠在桑,其子七兮[24]。淑人君子[25],其仪一兮[26]。其仪一兮,心如结兮[27]。”故君子结於一也[28]。

  [1]积土成山,就能在那里产生风雨。
  [2]蛟,古代传说中能发洪水的一种龙。
  [3]而,连词,这里当“则”字讲。神明,指人的智慧。得,获得。
  [4]圣心,圣人的思想。备,具备。
  [5]蹞,同跬(kuǐ),半步。按,古人以再举足为步,古人所谓蹞(或跬),等於今天所谓一步。
  [6]骐骥,良马名。
  [7]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一天叫一驾,十驾也就是积十天的路程。
  [8]功,成绩,指至千里。不舍(shě),不止,这里指不停止前进。
  [9]锲(qiè),雕刻。
  [10]镂(lòu),也是雕刻。
  [11]螾,同蚓,蚯蚓。
  [12]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3]跪,脚。六跪应当是八跪之误(依卢文弨说。见《荀子》谢墉校本)。螯(áo),节足动物前面的钳夹。
  [14]蟺,通鳝。
  [15]躁,浮躁,不专一。
  [16]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冥冥之志,这里指精诚专一的精神。昭昭,明显的样子。昭昭之明,指智慧豁然贯通。惛惛,略等於冥冥,惛惛之事,指默默无闻的工作。赫赫,略等於昭昭。赫赫之功,指出类拔萃的事业。
  [17]衢道,四通的路,等於说歧路。
  [18]不容,不被双方所宽容。
  [19]两视,同时看两样东西。明,看得清楚。
  [20]聪,听得清楚。
  [21]螣(téng)蛇,据说是龙类,能兴云雾而游於空中。
  [22]“梧”当为“鼫”(shí)(依杨倞说)。鼫鼠,形状像兔子。技,技能。据说这种鼠“能飞不能上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木(爬到树顶);能游不能渡谷;能穴(挖洞)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所以说“五技而穷”。
  [23]见《诗经·曹风·鸤鸠》。
  [24]尸鸠,布谷鸟。毛传:“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暮)从下上,平均如一。”这是说尸鸠喂小鸟,平均对待,始终如一。
  [25]淑人,善良的人。
  [26]仪,仪表,态度。其仪一,态度始终不变。
  [27]如结,像东西凝结在一起不散,比喻专心。
  [28]这是说君子为学或做工作都应当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上序意,应该有一百六十一篇,但现在八览里缺了一篇,所以全书现存一百六十篇。因为书中有八览,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吕览》。
  这部书由於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很多地方甚至相互矛盾。在文字上也有杂凑的痕迹。大致说来,它的思想是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墨、法、名、农各派的学说,所以从东汉的班固起,都把《吕氏春秋》列为杂家的著作。它既有各家的精华,也有各家的糟粕。由於它想调和各家的观点使之成为《吕氏春秋》的新的思想体系,所以有不少主张都不及原来各家的说法彻底。
  《吕氏春秋》还没有较好的注本。东汉高诱的注,今天看来简单了一些。清代人作了不少校勘工作,基本上补正了原文的脱漏和错误。现在通行的是清代毕沅的校刻本。比较完善的要算近人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

  察传 [1]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2],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 [3],玃似母猴 [4],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5]。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6]。齐桓公闻管子於鲍叔 [7],楚庄闻孙叔敖於沈尹筮 [8],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於太宰嚭 [9],智伯闻赵襄子於张武 [10],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1]察,审察。传(chuán),传闻。
  [2]“得”应作“传”(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吕氏春秋》校本)。
  [3]玃(jué),大母猴。
  [4]母猴,又叫沐猴,猕猴,比玃稍小。
  [5]过,用如动词,指犯错误。
  [6]而,假设连词,等於说“如果”。审,审察。
  [7]管子,即管仲。鲍叔,即鲍叔牙。参考《论语·宪问》注。
  [8]楚庄,楚庄王。孙叔敖,见《孟子·舜发於畎亩之中》注。沈尹筮,楚国大夫,名筮,“沈”是邑名,“尹”是官名。他把孙叔敖推荐给楚庄王。
  [9]太宰,官名。嚭(pǐ),伯嚭, 春秋时吴国人。吴国打败了越国后,越王勾践贿赂伯嚭,要他劝说吴王接受越国求和的请求,吴王听了伯嚭的话。后来勾践发愤图强,终於灭了吴国。
  [10]智伯,名瑶,晋国荀首的后代(荀首封於智,以邑为姓),晋哀公时的权臣,和韩赵魏并称为晋国的四大家。赵襄子,名无恤,晋卿赵衰的后代,世袭为晋卿。张武,晋人,智伯的家臣,他劝说智伯纠合韩魏,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后来赵襄子用张孟谈计,暗地联合韩魏,灭了智伯。

  凡闻言必熟论 [1],其於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 [2],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 [3],舜以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 [4],和五声 [5],以通八风 [6]。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 [7],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 [8],得失之节也 [9]。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10]。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11],若夔者一而足矣 [1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13],常一人居外 [14]。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於宋君 [15]。宋君令人问之於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16],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17]:“晋师三豕涉河 [18]。”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19]。”至於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1]熟,深透。
  [2]乐正,乐官之长。夔(kuí),人名,相传为舜的掌管音乐的官。
  [3]重黎,人名,相传为颛顼(zhuān xū)的后代,尧的掌管时令的官,后为舜臣。草莽,等於说草野,指民间。
  [4]六律,见《庄子·胠箧》注。
  [5]五声,即宫商角徵(zhǐ)羽五音。
  [6]通,调和。八风,八方的风,又叫八卦之风,这里指阴阳之气。
  [7]益求人,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
  [8]精,精华。
  [9]节,这里有“关键”的意思。古人很重视音乐,认为音乐的兴废,是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
  [10]这句应该是:“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依许维遹说)。大意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而和是音乐中最根本的东西。
  [11]平,使动用法,使......安定。
  [12]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
  [13]出,出门。溉,灌注。汲,从井中打水。溉汲,就是打水的意思。
  [14]常常派一人住在外面,专管打水。
  [15]闻,使动用法。
  [16]使,使用。这句意思是说,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须专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於多得到一人使用。
  [17]史记,记载历史的书。
  [18]涉河,过黄河。
  [19]古文“己”作“ “,与”三“字相似;亥、豕,古文同形,即 。己亥,干支纪日。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1],是非之经 [2],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3]。

  [1]大意是:言辞很多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类,像。
  [2]经,界,界线。
  [3]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缘,循着,顺着。为,这里指审察。

  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诸公子,是当时儒派大师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於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韩非的文章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很具特色的:严刻峻峭,周密细致。
  《韩非子》现存五十五篇,通行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梁启雄的《韩子浅解》,搜集的资料比较完备,可以参考。

  五蠹(节录)[1]
  儒以文乱法[2],侠以武犯禁[3],而人主兼礼之[4],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5],而诸先生以文学取[6];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7]。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8]。虽有十黄帝[9],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10],誉之则害功[11];工文学者非所用[12],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13],其父窃羊而谒之吏[14]。令尹曰:“杀之[15]。”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16],报而罪之[17]。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18]。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19],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20]。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21]。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22],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23],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24]。


  [1]蠹(dù),蛀虫。韩非认为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国君的近臣),商工之民,都是对国家有害的人,故合称为五蠹。他在斥责“五蠹”的同时,还抨击了时政,从正面提出了重农尚武,以法制治国的主张。这篇文章是韩非阐发自己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2]儒,儒家。文,指古代文献经典。法,法制。
  [3]侠,游侠。禁,禁令。
  [4]人主,指国君。兼礼之,都以礼对待他们。
  [5]离,通罹(lí),触犯。罪,治罪。
  [6]诸先生,指上文所谓“儒”。文学,与上文的“文”同义,不是现代所谓“文学”。取,录用。被动用法。
  [7]以私剑养,意思是靠着行刺的行径被养。
  [8]法,指法之所非。趣,通取,指君之所取。上,指上之所养。下,指吏之所诛。这是说这四种情况自相矛盾而没有一定的标准。
  [9]黄帝,轩辕氏,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好帝王。
  [10]非所誉,不是〔应当〕称誉的人。
  [11]功,指耕战之事。
  [12]工,擅长,精通。
  [13]之,为“人”字之误(依松皋圆说。见《韩非子纂闻》)。直躬,直身而行的人(指品行,参用朱熹说,见《论语集注》)。
  [14]谒之吏,向官吏报告这件事。谒,禀告。
  [15]令尹,楚官职名,相当於后代的宰相。之,指直躬。
  [16]认为他对君忠,对父亲却不孝。曲,不直,这里指不孝。
  [17]报,判决。罪,治罪。
  [18]暴,下凌上叫暴,这里指不孝。
  [19]北,败走。
  [20]举,举荐。上,用如动词。上之,使之上,等於说置之上位。
  [21]背臣,叛臣。
  [22]楚奸,楚国坏人的犯罪行为。上闻,向上报告使国君了解。闻,使动用法。
  [23]举,指称赞。
  [24]几,庶几,希望。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1],自环者谓之“私”[2],背私谓之“公”[3]。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4]。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5]。然则为匹夫计者[6],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7]。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8];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9]。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10]。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11];拔城者受爵禄[12],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13],而美荐绅之饰[14];富国以农,距敌恃卒[15],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16]:举行如此[17],治强不可得也[18]。国平养儒侠[19],难至用介士[20],所利非所用[21],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22],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1]苍颉,相传为黄帝的史官,据说我国的文字是由他创造的,其实文字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书,指文字。
  [2]自环,自绕。私,卢文弨曰:“说文引作自营为厶,营环本通用,私当作厶。”按,古文“厶”作“ “,所以说”自环者谓之私“。
  [3]公,从”八“从”厶“,”八“等於说背,有”相违背“的意思。
  [4]固,本来。以,通已。
  [5]现在认为公私利益一致,那是没有经过仔细考察的毛病。同利,指公私的利益相同。
  [6]计,计划,考虑。者,语气词。
  [7]”行“当作”仁“,下句”行义修“的”行“同此(依王先慎说)。
  [8]受事,指接受国君委任的工作。
  [9]显荣,显贵荣耀。
  [10]不两立,等於说不并存。
  [11]高,意动用法,以......为高,这里有”推崇“的意思。
  [12]拔,指攻陷。
  [13]坚,坚固,使动用法。甲,甲胄。厉,通砺,磨。备,防备。
  [14]美,意动用法,以......为美。荐,通■,插的意思。绅,衣带。儒者的服装,要插笏(音hù,古代朝见时所拿的手版)於衣带间,所以称荐绅。
      [15]距,通拒。恃,依靠。
  [16]废,指弃而不用。属,略等於现代的”辈“。
  [17]举行,等於说措施。
  [18]治,和乱相对,指国家太平。强,强盛。
  [19]平,太平。
  [20]介士,即甲士。
  [21]国家给以利益的人不是国家要用的人。
  [22]服事,即服役。服事者,泛指从事劳动的人。简,这里有怠慢、荒废的意思。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1],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2]。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3],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4]。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5];赏其功[6],必禁无用[7];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8];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9]。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10],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11],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12],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於法[13],动作者归之於功[14],为勇者尽之於军[15]。是故无事则国富[16],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17]。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18],超五帝侔三王者[19],必此法也。

  [1]商,商鞅,秦孝公之相。管,管仲。法,指有关法令方面的书。家,每家。
  [2]耒(lěi),犁。
  [3]孙,孙武,春秋时吴国人,或指战国时齐国的孙膑。吴,吴起,先为魏文侯将,后为楚悼王相。他们都是有名的军事家。
  [4]言战,谈论战略。被,通披。被甲,指参加战斗。
  [5]明主用人的力,不听人的空言。两个”其“字都是泛指。
  [6]其,也是泛指。
  [7]无用,指对国家没有用处的儒家和游侠的活动。
  [8]以富,靠〔耕种〕富足起来。
  [9]事智,从事智力活动,指”修文学“”习言谈“。用力,指从事耕战等体力劳动。
  [10]书简,就是书籍。简,竹简,上古没有纸,把文字写在竹简上,称为简策。书简之文,就是上文所谓文学。
  [11]先王之语,古圣王的遗言遗教。
  [12]捍,通扞,干犯。即指上文”侠以武犯禁“。
  [13]轨,用如动词,这里有”遵循“的意思。
  [14]动作者,指劳动人民。归,使动用法。功,指农耕之事。
  [15]尽之於军,使他们全部到军队中去服务。
  [16]无事,无战事,指国家太平。
  [17]资,等於说资本。王资,建立王业的资本;这是比喻。
  [18]畜,通蓄。承,通乘,指趁机会。衅(xìn),缝隙,这里引申为破绽、弱点的意思。
  [19]侔(móu),相等。五帝,说法不一,一般是指黄帝,颛顼(zhuān yū),帝喾(kù),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於内[1],言谈者为势於外[2]。外内称恶[3],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患,而借力於国也[4]。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5]。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6],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7],则举图而委[8],效玺而请兵矣[9]。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10],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11],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

  [1]士民,指儒士,游侠。纵,放肆。恣,骄横。内,指国内。
  [2]言谈者,指纵横家。为势於外,指藉国外的力量造成自己的权势。外,指国外。
  [3]称,举,行。
  [4]大意是群臣中向国君谈外交事务的人,不是属於合纵家或连横家一党,就是个人有仇怨,而想借国家的力量报私仇。外事,外交事务。分,指分属。非......则,不是......就是。从,通纵,即合纵。战国时苏秦倡合纵之说,说服六国共同对秦。衡,通横,即连横。为了对付合纵,张仪倡连横之说,使六国各自和秦结成联盟,以便各个击破。患,一本作“忠”。
  [5]持国,保持住国家。
  [6]事大,事奉大国。
  [7]实,指实际行动。“未”是衍文,下文“救小未必有实”中的“未”同此(依俞樾说,见《诸子平议》)。
  [8]图,地图。委,交付。
  [9]效,献。玺,国君的印。请,指请求大国发落。“兵”字是衍文(依俞樾说,见《诸子平议》)。
  [10]失天下,指失去天下人的信任。
  [11]王先慎认为“交”当作“敌”。以“敌”为是。这两句大意是:援救小国未必一定能使它存在,而以大国为敌,未必一定不会有疏忽。

  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於内[1];救小,则以内重求利於外[2],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3],事败则以富退处[4]。人主之听说於其臣,事未成而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5],而徼幸其后[6]?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7]?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8],而诛罚不必其后也[9]。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10]。”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於外,内政之有也[11]。今不行法术於内,而事智於外,则不至於治强矣[12]。

  [1]外权,国外的权势。市,买。市官,指猎取官位。内,指国内。
  [2]重,指权势。内重,指国内权势。外,指国外。
  [3]以权长重,指纵横家凭藉权势在国内得到长期重用。
  [4]退处,指隐居。
  [5]矰缴,见《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注。矰缴之说,指纵横家用来猎取功名富贵的虚言浮辞。
  [6]这句是说,纵横家希望事败之后能徼幸地免祸。其后,指事败以后。
  [7]国君甘愿冒着破国亡主的危险,去听纵横家的空谈,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此”“其”都是指示代词,指上面的话。
  [8]当(dàng),适当。否,这里指不适当。
  [9]在纵横家事败以后没有坚决给他们惩罚。必,一定,有“坚决执行”的意思。不必其后,等於说“不必於其后”。
  [10]王(wàng),统一天下。“大”“小”都指外交活动的效果。
  [11]责,求。外,这里指外交活动。有,取。内政之有,从内政中取得。
  [12]至,达到。此处有删节。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1],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2]。今近习之请行[3],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於市[4],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5],而致尊过耕战之士[6],则耿介之士寡[7],而高价之民多矣[8]。

  [1]游食之民,指没有定居的人,如商贾,工匠等。
  [2]趣,通趋,“寡”字当为衍文(依《韩非子纂闻》)。本务,根本的事务,指农业。“趋”当为“外”(依王先慎说)。外,用如动词,有“排斥”“疏远”的意思。末作,不重要的行业,指工商。
  [3]近习,指国君左右亲近的人。请,指近习的请求。行,实行。
  [4]货贾(gǔ),指投机的商业活动。用,这里有“施行”的意思。
  [5]这是说商人聚积的钱财比农民的收入要多一倍。
  [6]致尊,指得到社会的尊重。过,超过。
  [7]耿介,光明正大。
  [8]“高价”当为“商贾”(依《韩非子纂闻》)。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1],盛容服而饰辩说[2],以疑当世之法[3],而贰人主之心[4]。其言古者[5],为设诈称[6],借於外力,以成其私[7],而遗社稷之利[8]。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9],而犯五官之禁[10]。其患御者[11],积於私门[12],尽货赂[13],而用重人之谒[14],退汗马之劳[15]。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16],聚沸靡之财[17],蓄积待时[18],而侔农夫之利[19]。--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20],亦勿怪矣。

  [1]以,而。籍,通藉,凭藉。籍仁义,指凭藉仁义进行说教。
  [2]盛,整。盛容服,指讲究容貌服装。饰辩说,修饰辞令。
  [3]疑,惑乱。
  [4]贰,不专一,这里是使动用法。
  [5]“古”当为“谈”(依顾广圻说,见《韩非子识误》)。
  [6]为,通伪。为设,虚构事实。诈称,说谎弄假。
  [7]私,指个人利益。
  [8]遗,丢掉,不管。
  [9]徒属,党徒。
  [10]五官,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之禁,泛指国家的禁令。
  [11]患御,等於说近习。
  [12]私门,指贵族世卿之门。
  [13]尽,用作动词,指搜括尽。
  [14]用,采用,接受。重人,指有权势的重要人物。谒,请托。
  [15]汗马之劳,指战功。
  [16]苦,粗劣。窳(yǔ),有毛病。
  [17]商人工匠积聚了许多供人挥霍的财物。沸糜,奢侈挥霍。
  [18]囤积货物,等待时机。
  [19]侔,通牟,谋取。
  [20]削灭,被动用法。朝,朝廷。

40#
发表于 2016-5-1 16:3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1 22:51 编辑

第六单元  文选(诗经)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部分,合称十五国风(简称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

  雅分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的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则全是贵族的作品,其中有叙事诗,有祭祀诗。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周颂产生於西周前半期,鲁颂大约是纪元前七世纪鲁国的诗,商颂大约是纪元前八、七世纪宋国的诗。这些诗多半是西周、鲁国和宋国的最高统治者用於宗朝祭祀的乐歌,也都是贵族的作品。

  《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共约五百多年。除极少数是西周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时代的作品。它所包括的时期是如此之长,题材又十分广泛,所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复杂的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人民大众的思想和感情等,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尤其在研究上古音韵方面,它是极为重要的资料。
  《诗经》的“经”字是汉儒加上去的,先秦只称为诗,不称诗经。《诗经》经秦火后,至汉复传,传诗者共有四家,即齐、鲁、韩、毛。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叫毛诗。四家解诗,多有不同。自东汉郑玄为毛传(原名诂训传,传音zhuàn)作笺后,学毛诗的渐多,以后其他三家逐渐衰废,而且先后亡佚了。现在的《诗经》就是毛亨所传的。
  历代的《诗经》注本和研究《诗经》的著作很多,通行的较好的注本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宋朱熹著),《诗毛氏传疏》(清陈奂著),《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著)。历代的解诗者为时代所限,解释《诗经》,不尽符合《诗经》的原意,甚至作了一些歪曲。因此,我们读这些注本时,必须抱审慎的态度,对古人的解说,既不可迷信,也不应一笔抹煞。
  现代人也作了一些关於《诗经》的注释工作,如余冠英的《诗经选》就是较好的一种。
  国 风
  关雎(周南)[1]
  关关雎鸠[2],在河之洲[3]。窈窕淑女[4],君子好逑[5]。
  参差荇菜[6],左右流之[7]。窈窕淑女,寤寐求之[8]。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9]。悠哉悠哉[10],辗转反侧[11]。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2]。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3]。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4]。

  [韵部]鸠、洲、逑,幽部。流、求,幽部。得、服、侧,职部。采、友,之部。芼,宵部,乐,药部,宵药合韵。

  [1]关雎,篇名。《诗经》每篇都用第一句里的几个字(一般是两个字)作为篇名。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住东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东北),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在周公统治下的南方(今洛阳以南直到湖北)的诗歌。《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女子,并设法去追求她。
  [2]关关,鸟的和鸣声。雎(jū)鸠,一种水鸟。
  [3]洲,水中的陆地。这里以在小洲上叫的雎鸠引出下文两句话,这种表达方法叫做兴(xìng)。兴用一种事物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两种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在解释时,不能牵强附会。
  [4]窈窕(yǎotiǎo),美好的样子。淑,品德好。
  [5]逑(qiú),配偶。
  [6]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荇(xìng),一种水草,可以吃。
  [7]向左边右边寻找。流,顺水之流而取(依朱熹说)。
  [8]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了。
  [9]服,想。思服,想念。
  [10]悠(yōu),思(依毛传)。
  [11]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12]琴瑟,都是古代的乐器。琴有五弦或七弦,瑟有二十五弦。友,亲爱。这是说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她之意。
  [13]芼(mào),选择。
  [14]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卷耳(周南)[1]
  采采卷耳[2],不盈顷筐[3]。嗟我怀人[4],寘彼周行[5]。
  陟彼崔嵬[6],我马虺隤[7]。我姑酌彼金罍[8],维以不永怀[9]。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10]。我姑酌彼兕觥[11],维以不永伤[12]。
  陟彼砠矣[13],我马瘏矣[14]。我仆痡矣[15],云何吁矣[16]!

  [韵部]筐、行,阳部。嵬、隤、罍、怀,微部。冈、黄、觥、伤,阳部。?br>   、瘏、痡、吁,鱼部。

  [1]这首诗写一个采卷耳的妇女怀念她远行在外的爱人,想像他在外的各种情况。
  [2]采采,采了又采。卷耳,又名苓耳,一种菊科植物,嫩苗可以吃。
  [3]盈,满。顷筐,斜口筐子,后高前低。
  [4]嗟(juē),叹词。怀,想念。
  [5]寘,放。彼,指示代词,那。周行(háng),大道(依朱熹说)。
  [6]这句以下都是妇人想像她爱人在外的情况。陟(zhì),登。崔嵬(wéi),高山。
  [7]我,妇人设想的她爱人的自称。以下几个“我”同。虺隤(huī tuí),病。
  [8]姑,姑且。酌,斟酒喝。罍(léi),盛酒器。这是说从金罍里舀酒喝。
  [9]维,句首语气词。以,介词,它的宾语省略了,这里是“藉此”的意思。永,长。怀,想念。
  [10]玄黄,病。
  [11]觥(gōng),饮酒器。兕(sì)觥,用兕角做的觥。
  [12]永伤,长久的忧思。
  [13]砠(jū),有土的石山。
  [14]瘏(tú),病。
  [15]痡(pū),病。
  [16]我多么忧愁啊!云,语气词。吁(xū),忧愁。

  桃夭(周南)[1]
  桃之夭夭[2],灼灼其华[3]。之子于归[4],宜其室家[5]。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6]。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7]。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这是一篇祝贺女子出嫁的轻快活泼的短诗。诗人热情地赞美新娘,并祝她婚后生活幸福。
  [2]夭夭(yāoyāo),少壮的样子。
  [3]灼灼(zhuózhuó),花盛的样子,形容桃花火一般地红艳。华,同花。
  [4]之,这,指示代词。子,指女子S冢??蚀释贰9椋?黾蕖:笫谰陀谩坝诠椤敝赋黾蕖?br>   
      [5]能使她的家庭和顺。宜,和顺,用如动词,使动用法。室家,家庭。
  [6]有,形容词词头。蕡(fén),果实多的样子。实,果实。
  [7]蓁蓁(zhēnzhēn),树叶繁盛的样子。

  [韵部]华、家,鱼部。实、室,质部。蓁、人,真部。

  芣苢(周南)[1]
  采采芣苢[2],薄言采之[3]。采采芣苢,薄言有之[4]。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5]。采采芣苢,薄言捋之[6]。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7]。采采芣苢,薄言襭之[8]。


  [1]这是一篇反映劳动的诗歌,是妇女们采集芣苢时唱的。诗中刻画了采芣苢的劳动过程,洋溢着饱满的劳动热情。
  [2]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芣苢(fúyǐ),植物名,就是车前,可以吃。
  [3]薄言,都是动词词头。
  [4]有,取得。
  [5]掇(duō),拾取。
  [6]捋(luō),成把地顺着茎采下。
  [7]袺(jié),手提着衣襟兜着。
  [8]襭(xié),把衣襟掖在带间兜着。

  [韵部]采、有,之部。掇、捋,月部。袺、襭,质部。

  北门(邶风)[1]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2]。终窭且贫[3],莫知我艰。已焉哉[4]!天实为之,谓之何哉[5]!
  王事适我[6],政事一埤益我[7]!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8]。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9],政事一埤遗我[10]!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11]。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1]邶(bèi),国名,周武王封纣子武庚在这里,后来并入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县一带。这篇诗写一个生活困难又不堪公务之苦的小官吏的慨叹,反映了最高统治者和下层官吏的矛盾。
  [2]殷殷,忧愁的样子。
  [3]终,既已。窭(jù),穷到没法讲求礼节。且,而且。贫,穷到没法生活(指缺乏衣食金钱)。
  [4]算了吧!
  [5]谓之何,等於说“奈之何”(依王念孙说,见《经传释词》引)。
  [6]王事,指君王命令服劳役之事。适,擿(掷)字的省借(依马瑞辰说,见《毛诗传笺通释》)。适我,投给我。
  [7]政事,指赋税的事。一,一概,全部。埤(pí),厚,等於说重重地。益我,加给我。
  [8]室人,家里人。交,更迭(替换)。遍,都。谪(zhé),同谪,责怪。
  [9]敦我,和“适我”同义。
  [10]遗,加。
  [11]摧,折磨。

  [韵部]门、殷、贫、艰,文部;为、何,歌部。适、益、谪,锡部;为、何,歌部。敦,文部,遗、摧,微部,文微合韵;为、何,歌部。

  静女(邶风)[1]
  静女其姝[2],俟我於城隅[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4]。
  静女其娈[5],贻我彤管[6]。彤管有炜[7],说怿女美[8]。
  自牧归荑[9],洵美且异[10]。匪女之为美[11],美人之贻[12]。

  [1]这是写一个男子赴他情人的约会的诗。诗中刻划了他见到那女子前后的不同心情。
  [2]静,闲雅安详。其,形容词词头。姝(shū),美丽。
  [3]俟(sì),等候。城隅,指城上的角楼。
  [4]搔,挠(náo)。踟蹰(chíchú),走来走去。
  [5]娈(luán),娇美。
  [6]贻(yí),赠给。彤(tóng),红色。彤管,到底是什么,向来说法不一,一说是红色管状的初生的草,就是下文的“荑”。此说较妥。
  [7]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红而有光。
  [8]说(yuè),即后来的“悦”。怿(yì),喜欢。女,汝,指彤管。
  [9]牧,放牧牛羊的地方。归(kuì),通馈,赠给。荑(tí),刚长出的茅(草名)。
  [10]洵(xún),确实。异,与众不同。
  [11]不是你(指荑)本身美。匪,通非。
  [12]因为你是美人赠给的。

  [韵部]姝、隅、蹰,侯部。娈、管,元部;炜,微部,美,脂部,微脂合韵。荑、美,脂部;异,职部,贻,之部,职之合韵。

  柏舟(鄘风)[1]
  泛彼柏舟[2],在彼中河[3]。髧彼两髦[4],实维我仪[5]。之死矢靡它[6]。母也天只[7]!不谅人只[8]!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9]。之死矢靡慝[10]。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1]鄘(yōng),国名,周武王把他的弟弟管叔封在这里,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汲县境。这篇诗写一个姑娘自己找好了对象,不顾母亲的阻挠,誓死忠於爱情,不肯改变主意,表现了她的强烈的斗争性。
  [2]泛,漂浮。柏舟,用柏木造的船。
  [3]中河,就是河中。
  [4]髧(dàn),发下垂的样子。两髦(máo),男子没到成人时,披着头发,下齐眉毛,分向两边梳着,叫作“两髦”。
  [5]维,句中语气词,帮助判断语气。仪,配偶。
  [6]之,至。矢,通誓。靡(mǐ),没有。它(tuō),同他,指示代词,别的。这里指别的心,就是“二心”。
  [7]母亲啊!天啊!只,语气词,带有感叹意味。
  [8]谅,相信。人,人家,实指自己。
  [9]特,配偶。
  [10]慝(tè),同忒(tè),更改,变动。

  [韵部]河、仪、它,歌部;天、人,真部。侧、特、慝,职部;天、人,真部。

  墙有茨(鄘风)[1]
  墙有茨[2],不可埽也[3]。中勾之言[4],不可道也[5];所可道也[6],言之丑也[7]。
  墙有茨,不可襄也[8]。中勾之言,不可详也[9];所可详也,言之长也[10]。
  墙有茨,不可束也[11]。中勾之言,不可读也[12];所可读也,言之辱也[13]。


  [1]相传这是讽刺卫国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诗。卫宣公死后,他的妻宣姜和他的庶长子公子顽私通,卫国人作了这篇诗来讽刺他们。
  [2]茨(cí),蒺藜。
  [3]埽,同扫,扫除。
  [4]中勾(gòu)之言,指内室里淫僻的话。
  [5]道,说。
  [6]可说的话啊。
  [7]谈起它来真丑恶啊。言,谈论。
  [8]襄,除去。
  [9]详,细说。
  [10]谈起它来话长啊。
  [11]束,旧注“束而去之”,含有“收拾干净”的意思。
  [12]读,诵言(依朱熹说),等於说“公开地说出来”。
  [13]辱,耻辱。

  [韵部]埽、道、道、丑,幽部。襄、详、详、长,阳部。束、读、读、辱,屋部。

  相鼠(鄘风)[1]
  相鼠有皮[2],人而无仪[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4]?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5]。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6],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7]?


  [1]这也是讽刺当时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诗。说他们连老鼠都不如,表现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和鄙视。
  [2]看那老鼠还有一张皮。相(xiàng),仔细看。
  [3]仪,合於礼貌的外表或举动。
  [4]何为,做什么。
  [5]止,容止,指守礼法的行为。
  [6]体,肢体。
  [7]胡,为什么。遄(chuán),快。

  [韵部]皮、仪、仪、为,歌部。齿、止、止、俟,之部。体、礼、礼、死,脂部。

  氓(卫风)[1]
  氓之蚩蚩[2],抱布贸丝[3],匪来贸丝,来即我谋[4]。送子涉淇[5],至于顿丘[6],匪我愆期[7],子无良媒。将子无怒[8],秋以为期[9]。

  [1]卫,国名,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康叔封在这里,在今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氓》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幸的男子而且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的控诉。
  [2]氓(méng),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角。蚩蚩(chīchī),忠厚的样子。
  [3]布,币。上古以布为货币。贸,交易,买。
  [4]来就我商量〔婚事〕。即,就。
  [5]涉,渡。淇,河名,在今河南北部。
  [6]顿丘,地名,在今河南清丰县。
  [7]愆(qiān),错,过。愆期,过期,指拖延日期。
  [8]将(qiāng),愿。
  [9]以秋天为结婚的时期。“秋”是“以”的宾语。

  乘彼垝垣[1],以望复关[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3];既见复关,载笑载言[4]。尔卜尔筮[5],体无咎言[6]。以尔车来[7],以我贿迁[8]。

  [1]乘,登。垝(guǐ),毁坏,倒塌。垣,墙。
  [2]复关,地名,是那个男子住的地方。
  [3]涕,泪。涟涟,泪流的样子。
  [4]载,动词词头。
  [5]卜,在龟甲上钻个小坑,用火炙烧,根据龟甲上烧出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筮(shì),用蓍(shī)草的茎来占卦。
  [6]体,卦体,就是用龟蓍占卜所显示的现象。咎言,不吉利的话。
  [7]以,介词。
  [8]贿,财物。

  桑之未落[1],其叶沃若[2]。于嗟鸠兮[3],无食桑葚[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6];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这句话表时间。表时间的分句里,主谓之间加上介词“之”,取消它的独立性,更显示出它和主句的密切关系。
  [2]沃若,润泽的样子。若,词尾。连上句比喻自己年轻貌美。
  [3]于(xū)嗟,感叹词。于,同吁。鸠,斑鸠。兮(xī),语气词,相当於现代汉语的“啊”。
  [4]桑葚(shèn),桑的果实。据说斑鸠吃了桑葚能醉,这句话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
  [5]士,未婚男子的通称。耽(dān),沉溺在欢乐里,这里有“迷恋”的意思。
  [6]说,解说。连上句说男子薄情,还可以解说(依孔颖达说)。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1]。自我徂尔[2],三岁食贫[3]。淇水汤汤[4],渐车帷裳[5]。女也不爽[6],士贰其行[7]。士也罔极[8],二三其德[9]。

  [1]其黄,指其叶黄。陨(yǔn),落下。这两句比喻自己容颜衰老。
  [2]徂(cú),往。徂尔,往你那里去。
  [3]三岁,三年。食贫,吃的东西缺乏。
  [4]汤汤(shāngshāng),水大的样子。
  [5]渐,浸湿。帷裳,指车围子。连上句是说被遗弃后渡淇水回来的情况。
  [6]爽,差错。
  [7]贰,不专一,用如动词。行,行为。
  [8]罔,无。罔极,等於说无常,没有准。
  [9]把他的心变了,等於说变了心。二三,用如动词,使动用法,有改变、反覆的意思。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1];夙兴夜寐[2],靡有朝矣[3]!言既遂矣[4],至于暴矣[5];兄弟不知,咥其笑矣[6]!静言思之[7],躬自悼矣[8]!

  [1]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
  [2]夙(sù)兴,早起。夜寐,晚睡。这句是说自己却早起晚睡,从事家务劳动。
  [3]无有片刻之暇。朝(zhāo),早晨。这里指短时间。
  [4]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言,句首语气词。既,已经。遂,顺心,满意。
  [5]暴,横暴。
  [6]咥(xì),笑的样子。笑,讥笑。
  [7]言,动词词头。
  [8]躬,自身,自己。悼,伤心。

  及尔偕老[1],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总角之宴[3],言笑晏晏[4],信誓旦旦[5],不思其反[6]。反是不思[7],亦已焉哉[8]!

  [1]及,同。偕老,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2]隰(xí),洼湿的地方。泮(pàn),水边。连上句是说:淇水和洼湿之地都有个边缘。言外之意是自己的愁怨却没有个尽头。
  [3]总,扎。小孩子的头发扎成抓髻叫“总角”。宴,快乐。
  [4]晏晏,温和,柔顺。连上句是说:两人在童年的时候是很好的。
  [5]信誓,表示诚信的誓言。旦旦,通怛怛,诚恳的样子。
  [6]反,违反,变心。连上句是说:那时发下的誓言很诚恳,没想到他以后会变心。
  [7]反是,违反这誓言。是,指示代词,指“誓”。
  [8]已,罢了,算了。连上句是说:他既然违反了誓言不思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韵部]蚩、丝、丝、谋、淇、丘、期、媒、期,之部。垣、关、关、涟、关、言、言、迁,元部。落、若,铎部;葚、耽,侵部;说、说,月部。陨、贫,文部;汤、裳、爽、行,阳部;极、德,职部。劳、朝、笑,宵部,暴、悼,药部,宵药合韵。怨、岸、泮、宴、晏、旦、反,元部;思、哉,之部。

  木瓜(卫风)[1]
  投我以木瓜[2],报之以琼琚[3]。匪报也,永以为好也[4]。
  投我以木桃[5],报之以琼瑶[6]。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7],报之以琼玖[8]。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这篇诗写情人互相赠送东西以表爱情。
  [2]投,扔,这里作送给解。木瓜,果类,形椭圆。
  [3]琼(qióng),美玉。琚(jū),佩玉的一种。琼琚,美丽的佩玉。
  [4]好,爱。
  [5]木桃,就是桃。
  [6]瑶,美玉。
  [7]木李,就是李子。
  [8]玖(jiǔ),黑色的玉。

  [韵部]瓜、琚,鱼部;报、好,幽部。桃、瑶,宵部;报、好,幽部。李、玖,之部;报、好,幽部。

  黍离(王风)[1]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2]。行迈靡靡[3],中心摇摇[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5]。悠悠苍天[6]!此何人哉[7]?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周平王迁洛邑,是为东周,领土在今洛阳一带。东周王国境内的诗歌就叫王风。这篇诗是写流浪者的忧愤。一个找不到出路而流落他乡的客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不禁悲愤交集。
  [2]黍,今北方叫黍子;稷,不黏的黍。累累下垂的样子。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介词。这两句是说我来时黍已离离垂穗,而稷只长苗而未长穗(依郑玄说)。
  [3]行,道。迈,行。行迈,道上走。靡靡,缓慢的样子。
  [4]中心,就是心中。摇遥,心神不定的样子。
  [5]求,寻找。
  [6]悠悠,遥远的样子。
  [7]此,不知指的是谁,有人说就是指不知我的人。
  [8]噎(yē),塞住。

  [韵部]离、靡,歌部;苗、瑶,宵部;忧、求,幽部;天、人,真部。离、靡,歌部;穗,质部,醉,物部,质物合韵;忧、求,幽部;天、人,真部。离、靡,歌部;实、噎,质部;忧、求,幽部;天、人,真部。

  君子于役(王风)[1]
  君子于役[2],不知其期[3]。曷至哉[4]?鸡栖于埘[5],日之夕矣[6],羊牛下来[7]。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8]!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9]。曷其有佸[10]?鸡栖于桀[11],日之夕矣,羊牛下括[12]。君子于役,苟无饥渴[13]!

  [1]这篇诗写妻子思念在远方长期服役没有归期的丈夫。
  [2]君子,这里指丈夫。于,动词词头。役,服劳役或兵役。
  [3]期,指服役的期限。
  [4]什么时候回到家来呢?曷,等於说何时。
  [5]埘(shí),凿墙做成的鸡窝。
  [6]之,主谓之间的介词。
  [7]下来,指从高处回来。
  [8]如之何,等於说“怎么”。勿思,不想念。
  [9]不计日子,不计月份。日、月,都用如动词。
  [10]有,通又。佸(huó),聚会。有佸,再会。
  [11]桀,木樁。
  [12]括,至。
  [13]苟,尚(依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表示希望。希望丈夫在外免於饥渴。

  [韵部]期、哉、埘、来、思,之部。月、佸、桀、括、渴,月部。

  风雨(郑风)[1]
  风雨凄凄[2],鸡鸣喈喈[3]。既见君子[4],云胡不夷[5]?
  风雨潇潇[6],鸡鸣胶胶[7]。既见君子,云胡不瘳[8]?
  风雨如晦[9],鸡鸣不已[10]。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1]郑风,郑国的民间歌谣。这篇诗写一个女子正在想念她的爱人而爱人就回来了的喜悦心情。
  [2]凄凄,寒凉。
  [3]喈喈(jiējiē),鸡叫声。
  [4]君子,指丈夫。
  [5]云,句首语气词(参用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胡,为什么。夷,平,这里指心情愉快。
  [6]潇潇,又猛又急。
  [7]胶胶,鸡叫声。
  [8]瘳(chōu),病好了。
  [9]晦,夜晚。如晦,指昏暗得好像夜晚。
  [10]已,止。 [韵部]凄、喈、夷,脂部。潇、胶、瘳,幽部。晦、已、喜,之部。

  伐檀(魏风)[1]
  坎坎伐檀兮[2],寘之河之干兮[3],河水清且涟猗[4]。不稼不穑[5],胡取禾三百廛兮[6]?不狩不猎[7],胡瞻尔庭有县貆兮[8]?彼君子兮[9],不素餐兮[10]!


  [1]魏,国名,这是春秋时代的魏国,国君姓姬。最初受封的不知是谁,后为晋献公所灭,故城在今山西芮城县东北。这篇诗对不劳而获的过着寄生生活的剥削阶级,给以严厉的质问与尖锐的讽刺。
  [2]坎坎(kǎnkǎn),用斧砍木的声音。伐,砍。檀,树名,木材可以造车。
  [3]寘,放。干,岸。
  [4]涟,风吹水面,纹如连锁叫涟。猗(yī),语气词,用法同兮。
  [5]稼,耕种。穑(sè),收获。
  [6]廛(chán),一夫所居日廛,三百廛指三百夫所耕之田谷,甚言其多,不一定是确数。下文“三百亿”“三百囷”的用法同此。
  [7]狩(shòu),冬天打猎,这里泛指打猎。
  [8]瞻,望见。县,古悬,挂。貆(huán),就是獾(huān)。
  [9]君子,指靠剥削而生活的统治者。
  [10]素餐,白吃,指不劳而食。这是一句讽刺话。

  坎坎伐辐兮[1],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2]。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3]?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4]?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1]辐,车轮上的辐条。伐辐,砍取制辐的木材。下章“伐轮”仿此。
  [2]直,直波。
  [3]亿,十万,指禾把的数目(依郑玄说)。
  [4]特,三岁的兽。

  坎坎伐轮兮[1],寘之河之漘兮[2],河水清且沦猗[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4]?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5]?彼君子兮,不素飧兮[6]!

  [1]轮,车轮。
  [2]漘(chún),水边。
  [3]沦,小的波纹。
  [4]囷(qūn),圆形的谷仓,也就是囤。
  [5]鹑(chún),就是鹌(ān)鹑。
  [6]飧(sūn),熟食,这里指吃饭。

  硕鼠(魏风)[1]
  硕鼠硕鼠[2],无食我黍!三岁贯女[3],莫我肯顾[4]。逝将去女[5],适彼乐土[6]。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7]。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8]。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9]。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10]。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11]?


  [1]这篇诗写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硕(shuò)鼠,大老鼠,这里比喻剥削者。
  [3]侍奉你多年。三岁,极言其时间长,不是确指三年。贯,侍奉。女(rǔ),你,后来写作“汝”。这里指鼠,也就是指剥削者。
  [4]顾,顾念,照顾。
  [5]逝,通誓。
  [6]适,到......去。乐土,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下两章“乐国”“乐郊”都是同样的意思。按:这种地方只是诗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7]爰(yuán),於是,即在这里。所,处所,指可以安居的地方。
  [8]德,用如动词,加惠。
  [9]直,这里作“所”解(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爰得我直”,等於上文的“爰得我所”。
  [10]劳,慰问。
  [11]谁去了还长叹呢?之,往。永号,长叹。

【分类号】《古代汉语》(第二册)
【分类名】语言文字
【书名】古代汉语第二册
【编者】王力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703
【标题】第六单元(之二)

【正文】
  [韵部]鼠、黍、女、顾、女、土、土、所,鱼部。鼠、女、女,鱼部;麦、德、国、国、直,职部。鼠、女、女,鱼部;苗、劳、郊、郊、号,宵部。

  鸨羽(唐风)[1]
  肃肃鸨羽[2],集于苞栩[3]。王事靡盬[4],不能艺稷黍[5]。父母何怙[6]?悠悠苍天!曷其有所[7]?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8]。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9]?
  肃肃鸨行[10],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11]。父母何尝[12]?悠悠苍天!曷其有常[13]?


  [1]唐,国名,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於此。叔虞子樊父,徙居晋水旁,改称晋。这首诗是写农民在徭役重压之下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呻吟。
  [2]肃肃,鸟振动羽翼的声音。鸨(bǎo),雁类。
  [3]苞,丛生。栩(xǔ),栎(lì)树。
  [4]盬(gǔ),闲暇(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
  [5]艺,种植。
  [6]怙(hù),依靠。
  [7]什么时候才能得其所呢(指能得安居)?曷,指何时。
  [8]棘(jí),酸枣树。
  [9]极,尽头。
  [10]行,翮,羽茎,这里指翅。
  [11]粱,像小米的一种谷物。
  [12]尝,吃。
  [13]什么时候才能有正常的生活呢?常,指正常的情况。

  [韵部]羽、栩、盬、黍、怙、所,鱼部。翼、棘、稷、食、极,职部。行、桑、粱、尝、常,阳部。

  蒹葭(秦风)[1]
  蒹葭苍苍[2],白露为霜。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4]。溯洄从之[5],道阻且长[6]。溯游从之[7],宛在水中央[8]。


  [1]秦,在今陕西甘肃一带。这是一首怀念人的诗。诗中写追寻所怀念的人,但终於是可望而不可即。
  [2]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3]伊人,那人。伊,指示代词。
  [4]在河的另一边。
  [5]溯(sù),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弯曲的水道。从,就。
  [6]阻,险阻,难走。
  [7]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8]宛,彷佛,副词。

  蒹葭萋萋[1],白露未晞[2]。所谓伊人,在水之湄[3]。溯洄从之,道阻且跻[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5]。

  [1]萋萋,茂盛的样子。
  [2]晞(xī),乾。
  [3]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4]跻(jī),升高。
  [5]坻(chí),水中高地。

  蒹葭采采[1],白露未已[2]。所谓伊人,在水之涘[3]。溯洄从之,道阻且右[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5]。

  [1]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2]已,止,指乾了。
  [3]涘(sì),水边。
  [4]右,向右拐弯,也就是说道路弯曲。
  [5]沚(zhǐ),水中陆地。

  [韵部]苍、霜、方、长、央,阳部。萋、湄、跻、坻,脂部,晞,微部,脂微合韵。采、已、涘、右、沚,之部。

  黄鸟(秦风)[1]
  交交黄鸟[2],止於棘[3]。谁从穆公[4]?子车奄息[5]。维此奄息[6],百夫之特[7]。临其穴[8],惴惴其栗[9]。彼苍者天,歼我良人[10]!如可赎兮,人百其身[11]。


  [1]秦穆公死后,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为人民所敬重的子车氏三弟兄。这篇诗就是哀悼他们的。诗中对统治者的残暴行为提出公开的抗议,对被害者表示高度的同情,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强烈憎恨,也反映出人民的正义感。
  [2]交交,鸟叫声。
  [3]止,停留。
  [4]从,指从死,即殉葬。
  [5]子车奄息,人名,子车是氏。
  [6]维,句首语气词。
  [7]能和一百人相配的人(指他的才能)。特,匹敌,配。
  [8]穴,墓穴。
  [9]惴惴(zhuì zhuì),害怕的样子。栗,哆嗦。连上句是说奄息身临墓穴殉葬时的恐怖情况。
  [10]歼(jiān),消灭。良人,善人。
  [11]大意是:如果可以替换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拿一百个身体(死一百次)去换他的性命。赎,赎身,这里指替换。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1]。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1]能当(比)得一百人的人。防,当,比。

  交交黄鸟,止于楚[1]。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2]。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1]楚,一种丛生的树木,又叫荆。
  [2]能抵得一百人的人。御,抵。



[韵部]棘、息、息、特,职部;穴、栗,质部;天、人、身,真部。桑、行、行、防,阳部;穴、栗,质部;天、人、身,真部。楚、虎、虎、御,鱼部;穴、栗,质部;天、人、身,真部。

  无衣(秦风)[1]
  岂曰无衣[2]?与子同袍[3]。王于兴师[4],修我戈矛[5],与子同仇[6]。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7]。王于兴师,修我矛戟[8],与子偕作[9]。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10]。王于兴师,修我甲兵[11],与子偕行[12]。


  [1]这篇诗是写秦国人民慷慨从军,相互友爱,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的。诗中表现出对战争的乐观与无畏,充满着昂扬热烈的情绪。
  [2]衣,上衣。
  [3]袍,长衣。
  [4]于,动词词头。兴师,起兵。
  [5]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
  [6]同仇,你我的仇敌是共同的。
  [7]泽,指汗衣。
  [8]戟,一种长柄的兵器。
  [9]偕,一同,一起。作,起。偕作,一块儿行动起来。
  [10]裳,下衣。
  [11]甲,铠甲。兵,兵器。
  [12]行,行走。偕行,指一块上战场。

  [韵部]衣,微部,师,脂部,微脂合韵;袍、矛、仇,幽部。衣、师,微脂合韵;泽、戟、作,铎部。衣、师,微脂合韵;裳、兵、行,阳部。

  月出(陈风)[1]
  月出皎兮[2]。佼人僚兮[3],舒窈纠兮[4]。劳心悄兮[5]。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6]。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7]。


  [1]陈,周武王把舜的后人封在这里,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到安徽亳县一带。这一篇是月下怀人的诗。在形式上,它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双声叠韵诗。
  [2]皎,与第二章的“皓”都是皎洁光明的意思。
  [3]佼(jiǎo)人,美人。僚(liǎo),和第二章的“懰”(liǔ),第三章的“燎”,都是娇美的样子。
  [4]舒,缓,指女子举止从容闲雅。窈纠(yǎo jiǎo),和第二章的“懮(yǒu)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体态轻盈,行步时柔美多姿的样子。
  [5]劳心,忧心。悄,忧愁的样子。
  [6]慅(cǎo),忧愁的样子。
  [7]惨,当作懆(依朱熹说)。懆音cǎo,忧愁不安。

  [韵部]皎、僚、悄,宵部,纠,幽部,宵幽合韵。皓、懰、受、慅,幽部。照、燎、绍、懆(惨),宵部。

  七月(豳风)[1]
  七月流火[2],九月授衣[3]。一之日觱发[4],二之日栗烈[5]。无衣无褐[6],何以卒岁[7]?三之日于耜[8],四之日举趾[9]。同我妇子[10],饁彼南亩[11]。田畯至喜[12]。

  [1]豳(bīn),也作“邠”,国名,在今陕西栒(xún)邑县西。这篇诗写我国上古时代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情况。他们终年辛勤劳动,而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的,最好的生产果实都被统治者占去,自己却得不到温饱,过着悲惨的生活。
  [2]七月,就是夏历七月。流,向下行。火,星宿名,或称“大火”,就是“心宿”。周时夏历六月黄昏时候,心宿出现於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了。
  [3]授衣,把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作。
  [4]一之日,指周历一月的日子,就是夏历十一月,下文的“二之日”是夏历十二月,“三之日”是夏历一月(正月),“四之日”是夏历二月。夏历三月不叫五之日,只称为春。从四月到十月就依照夏历,也就是现在农村里还沿用的农历。觱(bì)发,大风触物的声音。
  [5]栗烈,等於说凛冽(lǐn liè),寒冷。
  [6]褐,参看《孟子·许行》注。
  [7]靠什么来过完这一年呢?意思是没法过冬。卒,终了。
  [8]于,为,这里指修理。耜(sì),农具,是犁的一种。
  [9]趾,脚。举趾,指举足下地,开始耕种。
  [10]同,偕同,动词。我,家长自称(依朱熹说)。妇子,女人和小孩子。
  [11]饁(yè),送饭。南亩,泛指田地。
  [12]农官来到田间,〔看到大家都在劳动,〕心中欢喜。田畯(jùn),农官。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1],有鸣仓庚[2]。女执懿筐[3],遵彼微行[4],爰求柔桑[5]。春日迟迟[6],采蘩祁祁[7]。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8]。

  [1]春,指夏历三月。载,开始。阳,天气和暖。
  [2]有,动词词头。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3]懿筐,深筐。
  [4]遵,循,顺着......走。微行,小道。
  [5]爰,於是,在这里。柔桑,嫩桑叶。
  [6]迟迟,缓慢的样子,指白天长。
  [7]蘩(fán),菊科植物,又名白蒿。用煮蘩的水滋润蚕子,蚕就容易出来。祁祁,众多,指采蘩的人多。
  [8]只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殆,副词,只怕。公子,指国君之子。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1]。蚕月条桑[2],取彼斧斨[3],以伐远扬[4],猗彼女桑[5]。七月鸣鵙[6],八月载绩[7]。载玄载黄[8],我朱孔阳[9],为公子裳。

  [1]萑(huán),荻的别名,是苇的一种。苇,芦苇。萑苇,在这里用如动词,指收割萑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做蚕箔。
  [2]蚕月,养蚕的月份,指三月。条桑,截取桑树的枝条,以备采摘桑叶。
  [3]斨(qiāng),方孔的斧子。
  [4]远扬,指长得长而高扬的枝条。
  [5]猗,借作掎(jǐ),牵引,拉着。女桑,就是柔桑。
  [6]鵙(jué),鸟名,又叫伯劳。
  [7]载,开始。绩,拧成麻线,准备织布用。
  [8]载,则(依孔颖达说)。玄,黑红色。“玄”和“黄”都用如动词,指染成玄色黄色。
  [9]朱,大红。孔,很。阳,鲜明。

  四月秀葽[1],五月鸣蜩[2]。八月其获[3],十月陨蘀[4]。一之日于貉[5],取彼狐貍[6],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7],载缵武功[8]。言私其豵[9],献豣於公[10]。

  [1]秀,植物开花。葽(yāo),植物名,也叫远志。
  [2]鸣蜩(tiáo),蝉叫。
  [3]其,动词词头。获,收获。
  [4]蘀(tuò),草木的叶落地。陨蘀,指叶子落下来。
  [5]于,动词词头。貉(hé),像狐狸的一种兽,这里用如动词,指猎取貉。
  [6]貍,同狸,野猫。注意:上古时“狐”和“貍(狸)”分指两种动物,两字合成一个词是较晚的事。
  [7]同,指会合众人(在打猎之前)。
  [8]载,则。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之事。
  [9]言,动词词头。私,用如动词,指猎者私人占有。豵(zōng),一岁的猪,这里泛指小兽。
  [10]豣(jiān),三岁的猪,这里泛指大兽。公,公家,指统治者。

  五月斯螽动股[1],六月莎鸡振羽[2]。七月在野[3],八月在宇[4],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5],塞向墐户[6]。嗟我妇子,曰为改岁[7],入此室处[8]。

  [1]斯螽(zhōng),蝗类。股,腿。古人把这种虫振翅发出的声音看成是腿和腿磨擦出来的。
  [2]莎(suō)鸡,虫名,就是纺织娘。振羽,指振翅发声。
  [3]在野,和下边的“在宇”“在户”“入我床下”的主语都是蟋蟀。
  [4]宇,屋檐,这里指屋檐下。
  [5]穹(qióng),穷究,指把所有的鼠穴都找到。窒,堵塞,指堵鼠穴。熏,用烟熏。
  [6]向,朝北的窗户。冬天把它堵住,以免寒风吹入。墐(jǐn),涂。农民编柴竹做门,冬天涂上泥。
  [7]曰,句首语气词。为,算是。改岁,更改年岁,指过年。这是指周历,和上文的“卒岁”指夏历不同。
  [8]处,居住。以上是说居处的简陋。

  六月食郁及薁[1],七月亨葵及菽[2]。八月剥枣,十月获稻[3]。为此春酒[4],以介眉寿[5]。七月食瓜,八月断壶[6],九月叔苴[7]。采荼薪樗[8],食我农夫[9]。

  [1]郁(yù),植物名,果实像李子。薁(yù),一种野葡萄。这两种植物的果实都可以吃。
  [2]亨(pēng),煮。后来写作“烹”。葵,菜名。菽,豆,这里指豆叶
  [3]剥(pū),打。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4]春酒,冬天酿酒,经过春才做成,所以叫春酒。
  [5]介,求。眉寿,长寿。人老了眉上有长毛,叫秀眉,所以称长寿为眉寿。
  [6]断,指摘下。壶,葫芦。
  [7]叔,拾取。苴(jū),麻的种子,可以吃。
  [8]荼(tú),苦菜。薪樗(shū),拿樗当柴。薪,用如动词。樗,臭椿。
  [9]食(sì),给......吃,这里指养活。

  九月筑场圃[1],十月纳禾稼[2]:黍稷重穋[3],禾麻菽麦[4]。嗟我农夫,我稼既同[5],上入执宫功[6]。昼尔于茅[7],宵尔索綯[8]。亟其乘屋[9],其始播百谷[10]。

  [1]场,打谷场。圃,菜园。筑场圃,筑场於圃。古代场圃同地。春夏为圃,秋冬为场。
  [2]纳,指把粮纳入谷仓。禾稼,泛指一般谷物。
  [3]重(tóng),通穜,早种晚熟的谷。穋(lù),通稑,晚种早熟的谷。
  [4]禾,这里专指一种谷物,就是现在的小米。菽,豆。
  [5]同,集中,指农民把收打下的谷物集中送入公家的谷仓。
  [6]上入,到公家去。执,指服役。宫,室,这里指统治者的住宅。功,事。这句是说为统治者服家内劳役。
  [7]尔,代词,你,这里不一定有所指。于,往。茅,草名,这里用如动词,指采取茅。
  [8]宵,夜里。索,绳索,这里用如动词,绞,搓。綯(tāo),绳。
  [9]亟,急。乘,升,登。乘屋,指登上屋顶去修屋顶(这里是指修理农忙时所居住的盖在田野中的屋子)。
  [10]其始,指岁始,即春初。

  二之日凿冰冲冲[1],三之日纳于凌阴[2]。四之日其蚤[3],献羔祭韭[4]。九月肃霜[5],十月涤场[6]。朋酒斯飨[7],曰杀羔羊[8]。跻彼公堂[9],称彼兕觥[10],万寿无疆[11]。

  [1]冲冲,凿冰的声音。
  [2]凌阴,冰窖。凌,冰。
  [3]蚤,通早,这里指早朝(依朱熹说),是一种祭祀仪式。
  [4]献上羔羊,祭以韭菜。这是对司寒之神的祭祀(上古藏冰取冰都要祭祀司寒之神),祭后打开冰窑,取出使用。韭,古韮字。
  [5]肃霜,等於肃爽(依王国维说,见《观堂集林》),指天高气爽。
  [6]涤场,把打谷场清扫乾净。
  [7]朋酒,两壶酒。斯,指示代词,复指酒。飨(xiǎng),乡人在一起饮酒。
  [8]曰,句首语气词。
  [9]跻,登。公堂,公共场所。
  [10]称,举起。兕觥,参看《诗经·卷耳》注。
  [11]无疆,没有疆界,就是无限的意思。

  [韵部]火、衣,微部;发、烈、褐、岁,月部;耜、趾、子、亩、喜,之部。火、衣,微部;阳、庚、筐、行、桑,阳部;迟、祁,脂部;悲、归,微部。火、苇,微部;桑、斨、扬、桑,阳部;鵙、绩,锡部;黄、阳、裳,阳部。葽,宵部,蜩,幽部,宵幽合韵;获、蘀、貉,铎部;貍、裘,之部;同、功、豵、公,东部。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处,鱼部。薁、菽,觉部;枣、稻、酒、寿,幽部;瓜、壶、苴、樗、夫,鱼部。圃、稼,鱼部;穋,觉部,麦,职部,觉职合韵;同、功,东部;茅、綯,幽部;屋、谷,屋部。冲,冬部,阴,侵部,冬侵合韵;蚤、韭,幽部;霜、场、飨、羊、堂、觥、疆,阳部。

   小雅
  节南山[1]
  节彼南山[2],维石岩岩[3]。赫赫师尹[4],民具尔瞻[5]。忧心如惔[6],不敢戏谈[7]。国既卒斩[8],何用不监[9]?


  [1]这是一首控诉执政者的诗。诗人对穷凶极恶的大师尹氏表示无比的愤怒。
  [2]节,高峻的样子。
  [3]维,句首语气词。岩岩,山石堆积的样子。
  [4]赫赫,势位显盛的样子。师,太师的简称,是周代最高的官职。尹,尹氏,太师的姓。
  [5]具,俱,都。尔瞻,看着你。注意:这不是否定句,但代词宾语却放在动词之前。
  [6]惔(tán),通“炎”,焚烧。
  [7]戏谈,戏笑谈论。这句是说人民怕师尹的威势,不敢戏谈。
  [8]卒,尽,完全。斩,断绝,指国家命运已到断绝的时候。
  [9]何用,何以,因为什么。监,察。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1]。赫赫师尹,不平谓何[2]?天方荐瘥[3],丧乱弘多[4]。民言无嘉[5],憯莫惩嗟[6]。

  [1]实,广大。猗,同阿(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指山隅。有,形容词词头。
  [2]不平,不公平。谓何,说什么,也就是还有什么可说?
  [3]天正屡次降下灾难。荐,重,屡次。瘥(cuó),病,灾难。
  [4]死丧祸乱既大且多。弘,大。
  [5]人民[对师尹]的议论没有好的。嘉,善。
  [6]竟然没有人来制止他。憯(cǎn),曾,这里当竟然讲。惩,制止。嗟,句尾语气词(参用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

  尹氏大师[1],维周之氐[2]。秉国之均[3],四方是维[4],天子是毗[5],俾民不迷[6]。不吊昊天[7],不宜空我师[8]。

  [1]大师,就是太师。
  [2]维,语气词,帮助判断语气。氐(dǐ),通柢,根本。这句说尹氏地位的重要。
  [3]执掌国家的大权。秉,执掌。均,通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借以比喻国家的大权。
  [4]四方,指全国。是,指示代词,复指四方。维,维持。
  [5]毗(pí),辅佐。这句的语法结构和上句同。
  [6]俾,使。迷,指迷失方向。
  [7]吊,善,好。昊(hào)天,就是天。
  [8]空,穷。师,众。连上句是说那不好的老天爷,不该叫这个人占据高位,致使我们这些老百姓穷困。

  弗躬弗亲[1],庶民弗信[2]。弗问弗仕[3],勿罔君子[4]。式夷式已[5],无小人殆[6]。琐琐姻亚[7],则无膴仕[8]。

  [1]躬、亲,都是名词用如动词,指亲自作事。这句是说周王不亲自管理政事。
  [2]庶民,众民,就是老百姓。
  [3]周王不询问君子,不叫君子做官。
  [4]罔,欺骗。君子,指贤臣。
  [5]式,语气词,表示祈使。夷,平,这里指消除。已,止,这里指制止。这是说周王对上述不合理的事应加以消除和制止。
  [6]不要因小人〔而使国家〕陷於危险。殆,危。
  [7]琐琐,微小的样子。姻亚,女婿的父亲叫姻,两婿相称叫亚(就是连襟)。
  [8]不要叫他做大官。膴(wǔ),厚。仕,做官。

  昊天不佣[1],降此鞠訩[2]。昊天不惠,降此大戾[3]。君子如届[4],俾民心阕[5];君子如夷[6],恶怒是违[7]。

  [1]佣(chōng),均,平。
  [2]鞠,穷,极。訩,祸乱。
  [3]戾,恶。大戾,类似鞠訩。
  [4]届,至。这句是说君子如果来管理政治。
  [5]可使百姓的怒气平息。阕(què),息。
  [6]君子如果心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不平。
  [7]就可以消除老百姓的憎恶与愤怒。违,去,消除。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1]。式月斯生[2],俾民不宁[3]。忧心如酲[4],谁秉国成[5]?不自为政,卒劳百姓[6]。

  [1]定,止。
  [2]这句话很不好懂。郑玄说:“用月此生,言月月益甚也。”供参考。
  [3]宁,安宁。
  [4]酲(chéng),酒病。
  [5]国成,国政的成规。
  [6]连上句是说,由於周王不亲自管理政事,始终使老百姓劳苦疲弊。卒,始终。

  驾彼四牡[1],四牡项领[2]。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3]。

  [1]牡,雄性的兽,这里指公马。
  [2]项,大。领, 子。项领,指马肥壮。
  [3]蹙蹙(cùcù),局缩不得舒展。骋(chěng),奔驰。靡所骋,没有驰骋的地方。

  方茂尔恶[1],相尔矛矣[2];既夷既怿[3],如相酬矣[4]。

  [1]茂,盛。这句等於说当你(尹氏)怨恶正盛的时候。
  [2]你就看着你的矛了。指要动武杀人。相,视。
  [3]夷,平,指心平气和。怿(yì),喜悦。
  [4]酬,同酬,劝酒。连上句是说当你心平气和高兴的时候,就像宾主相互劝酒时一样的和气。以上四句说小人性情无常。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1],覆怨其正[2]。

  [1]尹氏不警戒自己的心,也就是说不自警戒。
  [2]反而怨恨别人对他的纠正。覆,反。正,纠正。

  家父作诵[1],以究王訩[2]。式讹尔心[3],以畜万邦[4]。

  [1]家父(fǔ),周大夫,就是这篇诗的作者。诵,这里指诗。
  [2]究,追究。訩,通凶,指恶人。王訩,指尹氏。
  [3]讹(é),化,改变。尔,这里指周王。
  [4]畜,养。

  [韵部]岩、瞻、惔、谈、斩、监,谈部。猗、何、瘥、多、嘉、嗟,歌部。师、氐、毗、迷、师,脂部,维,微部,脂微合韵;均、天,真部。亲、信,真部;仕、子、已、殆、仕,之部。佣、訩,东部;惠、戾、届、阕,质部;夷,脂部,违,微部,脂微合韵。定、生、宁、酲、成、政、姓,耕部。领、骋,耕部。恶、怿,铎部;矛、酬,幽部。平、宁、正,耕部。诵、訩、邦,东部。

  大雅
  公刘[1]
  笃公刘[2]!匪居匪康[3]。迺埸迺疆[4];迺积迺仓[5]。迺裹糇粮[6],于橐于囊[7],思辑用光[8]。弓矢斯张[9],干戈戚扬[10],爰方启行[11]。

  [1]这是周人自己叙述开国历史的诗篇之一,歌颂周的远祖公刘率领部落从邰(tái,今陕西武功县)迁豳的事迹。诗中生动地刻划了公刘这个英雄形象。
  [2]公刘对於民事多么忠诚啊!“笃”是谓语,“公刘”是主语。谓语提前,表示感情加重。笃,厚,这里指忠诚。公刘,后稷的曾孙,名刘;公是国人对国君的尊称。
  [3]匪,通非,不。居、康,都是安的意思。这句是说公刘在邰不敢安居。指不敢以当前的情况为满足而享受安乐。
  [4]迺,同乃,这里当於是讲。埸(yì),田的小界。疆,田的大界。两个词都用如动词,指修治田亩。
  [5]积,指在露天积聚粮食(依朱熹说)。仓,用如动词,把粮食存在仓内。
  [6]裹,包。糇(hóu)粮,乾粮。
  [7]于,介词,在。橐(tuó),没底的口袋,装上东西后,用绳绑住两头。囊(náng),有底的口袋。
  [8]想使他的人民和睦,从而发扬光大他的国家。辑,和睦。用,以,等於说“从而”。光,发扬光大。
  [9]斯,指示代词,复指宾语“弓矢”。张,绑上弓弦。
  [10]干,盾。戈,平头戟。戚,兵器的一种,像大斧。扬,大斧。
  [11]爰,於是。方,开始。启行,动身,出发,指由邰迁往豳。

  笃公刘!于胥斯原[1]。既庶既繁[2],既顺迺宣[3],而无永叹[4]。陟则在巘[5],复降在原[6]。何以舟之[7]?维玉及瑶[8],鞞琫容刀[9]。

  [1]于,动词词头。胥,相(xiàng)看,视察。斯原,这块原野(指豳地的原野)。
  [2]庶,繁,都是众多的意思,指随公刘来的人很多。
  [3]顺,安,指安於新居。宣,遍,指住得普遍,就是各处都有人住(依朱熹说)。
  [4]永叹,长叹。
  [5]陟,见《卷耳》注。巘(yǎn),小山。
  [6]原,广而平的土地。连上句是说公刘上下山原,视察地势。
  [7]用什么环绕着他?等於说他身上带着什么?舟,通周,环绕,这里有带的意思。
  [8]维,语气词,帮助判断语气。
  [9]有鞞有琫的佩刀。鞞(bǐng),刀鞘的装饰物。琫(běng),刀柄的装饰物。容刀,装饰过的佩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1],瞻彼溥原[2]。迺陟南冈,乃觏于京[3]。京师之野[4],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5]。

  [1]逝,往。百泉,众泉。
  [2]溥(pǔ),广大。连上句是说公刘往有很多泉水的地方去,视察广大的原野。
  [3]看到了京邑。觏(gòu),看见。京,豳的邑名。
  [4]京师,等於说“京邑”。
  [5]于时,就是“於是”。处,居住。旅,暂居。“言”和“语”均见常用词(一)。庐旅,疑原作“庐庐”或“旅旅”(依马瑞辰说,见《毛诗传笺通释》)。处处,旅旅,言言,语语,都是动词复说,表示人民安居乐业,笑语欢乐的情况。

  笃公刘!于京斯依[1]。跄跄济济[2],俾筵俾几[3],既登乃依[4]。乃造其曹[5],执豕于牢[6],酌之用匏[7]。食之饮之[8],君之宗之[9]。

  [1]就安居在京,指定居在京。依,这里当安居讲。
  [2]跄跄(qiǎngqiǎng),济济(jǐjǐ),群臣有威仪的样子,指从容端庄。
  [3]使人为众宾铺席设几。俾,使。筵(yán),竹席,这里用如动词,指铺席。几,一种矮桌,是坐时凭依的用具,这里也用如动词,设几。
  [4]登,指登上筵席。依,指凭几。
  [5]造,到。曹,群,这里指猪群。
  [6]执,捉。豕,猪。牢,指猪圈。这句是说用猪肉做食物。
  [7]酌之,给众宾客斟酒喝。匏,葫芦,这里指把葫芦剖开做成的舀酒器。
  [8]请众宾客吃饭喝酒。
  [9]君,宗,都用如动词,指当君王,当宗主。“君”是就执掌国政而言,“宗”是就在宗族中的地位而言,二者是一回事。之,代词,指众宾(即群臣)。

  笃公刘!既溥既长[1],既景迺冈[2],相其阴阳[3],观其流泉[4]。其军三单[5],度其隰原[6],彻田为粮[7]。度其夕阳[8],豳居允荒[9]。

  [1]土地开垦的面积又广又长。
  [2]景,同影,用如动词,指测日影(为了定方向)。冈,用如动词,指登高冈(为了望远方)。
  [3]阴,山北。阳,山南。这句是说视察地势是否寒暖得宜,以便耕种。
  [4]指视察其地能否灌溉。
  [5]单,通禅,有更番代替的意思。三单,把军队分成三批,轮班服役。
  [6]度(duò),测量。
  [7]彻,治,指开荒垦田。为粮,生产粮食。
  [8]夕阳,这里指傍晚才能看到太阳的地方,也就是山的西面。这句是说为了扩展耕地,又勘测山西面的土地。
  [9]豳人居住的地方的确很大了。居,指住的地方。允,实在,的确。荒,大。

  笃公刘!于豳斯馆[1]。涉渭为乱[2],取厉取锻[3]。止基迺理[4],爰众爰有[5]。夹其皇涧,溯其过涧[6]。止旅迺密[7],芮鞫之即[8]。

  [1]就在豳地修建房舍。馆,用如动词,指造房舍。
  [2]渭,渭水。乱,用船横渡。水以正常流动为顺,横渡即搅乱了水的顺流,所以叫乱。这句是说渡过渭水取材造船,以便来往(依朱熹说)。
  [3]厉,同砺,较硬的磨刀石。锻,锤锻金属时所用的石砧。
  [4]止基,居处的基址。理,治理好。
  [5]人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富足。众,人多。有,财足。
  [6]有的在皇涧两岸住着,有的面向过涧住着。皇涧,过涧,二水名。溯,这里当面向讲。
  [7]旅,寄居。密,繁多。
  [8]芮(ruì),一作汭,水边向内凹处。鞫(jū), ,水边向外凸处,之,指示代词,复指芮和鞫。即,就。连上句是说陆续迁来止居的人日益繁密,就叫他们就近水边曲折之地居住。

  [韵部]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阳部。原、繁、宣、叹、巘、原,元部;瑶、刀,宵部。泉、原,元部;冈、京,阳部;野、处、旅、语,鱼部。依、依,微部,济、几,脂部,微脂合韵;曹、牢、匏,幽部;饮、侵部、宗,冬部,侵冬合韵。长、冈、阳,阳部;泉、单、原,元部;粮、阳、荒,阳部。馆、乱、锻,元部;理、有,之部;涧、涧,元部;密、即,质部。

  
  噫嘻(周颂)[1]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2],率时农夫,播厥百谷[3]。骏发尔私,终三十里[4]。亦服尔耕[5],十千维耦[6]。

  [1]这是周人歌颂成王教民勤於农事的诗。
  [2]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表达於上帝。噫嘻,叹词,表赞颂。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名诵。昭,表明。假,至,达。古书中凡言“昭假”都指祀上帝而言。尔,句末语气词,在这里相当於“矣”。
  [3]率领这些农夫,教民耕田,播种百谷。时,通是,这些。农夫,管田的官吏。古代设田官,每三十里分为一部,由一个田官来主持。厥(jué),指示代词,那。
  [4]大力开发你们的全部三十里的私田(这是农夫秉承成王的意旨教民的话)。骏,大。发,开发,这里指耕种。尔,你们,指人民。私,指私田,就是民田。终,竟,指全部。三十里,指三十里见方。据郑玄的说法,每一万人所耕的地共三十三里多见方,这里说“三十里”,只是举其成数。
  [5]亦,语气词,加强肯定语气。服,从事。这句是说你们要从事於耕作。
  [6]十千,就是万人。耦,见《论语·微子》注。这是号召人民万人并力从事耕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5-1-4 23:33 , Processed in 0.327609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