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梅花山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汉语》王力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5-5 15:4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6 02:41 编辑

常用词(八) 93字
=======================
  建置罢 学养 干谒 徇矫效 留遣逢候延 胜败守破骑伏围突 禽纵购抑按 擢挟将 烝亨 顾察裁断 奏敕 委捐详诈 与夺 至止 寤寐 恨惊冀 贵贱 壮大多 笃专壹 稍略 辄犹
  阴阳 休咎 机要 祖宾郎男 部曹 邻里 狱阙祠第屏帐壁案 字画 项乳体意

  453.【建】
  (一)竖立。老子五十四章:“善~者不拔。”(善於竖立的,人家拔不掉。)引申为竖起,特指竖起旗鼓、旌节。左传哀公十三年:“~鼓整列。”(整列:摆开阵势。)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大将之旗鼓。”丘迟与陈伯之书:“乘轺~节。”(轺yáo车:古代使者或被征召者所乘的一种轻便车。)
  (二)设立,建立。左传襄公三年:“~一官而三物成。”史记淮阴侯列传:“欲~万世之业。”
  (三)向在上者提出意见。汉书霍光传:“何不~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又东平思王宇传:“~欲使我辅佐天子。”
  (四)建筑。水经注庐江水:“其水历涧,迳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也。”(精舍:这里指寺院。沙门:和尚。)

  454.【置】
  (一)安放,放,安置。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受璧,~之坐上。”又淮阴侯列传:“~之亡地而后存。”又:“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引申为摆设。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乃~酒。”汉书霍光传:“乃谋令长公主~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又为安置在某一职位上。史记项羽本纪:“因~以为上将军。”韩愈进学解:“投闲~散。”(置散:安置在不重要的位子上。)
  (二)建立,设立。多指机关或官职。汉书张禹传:“~从事史五人。”汉书霍光传:“~园邑三百家。”引申为购置,特指购买产业。宋史食货志:“女适人以奁钱~产,以夫为户。”(奁lián钱:陪嫁的钱。)
  (三)放下来,搁下,放开,放弃。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若嬲之不~。”(嬲miǎo:戏相扰。)鲍照拟行路难:“弃~罢官去。”引申为赦免。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之。‘乃释通之罪。”
  (四)驿车,驿马。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邮而传命。”苏轼荔枝叹诗:“十里一~飞尘灰。”按,“置”字的意义随时代而不同:大约在先秦时代,“置”指驿车;汉代以后,“置”指驿马。
  [辨]置,置。二字在上古不同音(“置”在锡部照母,“置”在职部知母),意义也不完全相同。“置”字一般只用於“安放”的意义,如诗经周南卷耳:“置彼周行”,左传宣公二年:“置诸畚。”其余的意义都只写作“置”,不写作“置”。

  455.【罢】
  (一)停止。论语子罕:“欲~不能。”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朝,出止车门。”王勃滕王阁诗:“佩玉鸣銮~歌舞。”
  (二)罢免,撤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欧阳修泷冈阡表:“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
  (三)读pí,通“疲”。疲劳。史记淮阴侯列传:“能千里而袭我,亦已~极。”贾谊过秦论上:“率~散之卒,将数百之众。”

  456.【学】
  (一)学习。论语述而:“~而不厌。”又子张:“~而优则仕。”又子路:“樊迟请~稼。”又名词。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成语有“求~”,“治~”。注意:“学”字用作不及物动词时,泛指学习。古人所谓“学”,一般指书本知识,但也有师傅口授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关於政治的,有的是关於生产的,有的是关於修养的,等等。“学”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则专指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如“~稼”,“~诗”等。
  (二)学校。礼记学记:“比年入~”。(比年:每年。)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术就是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太学]古学校名,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高机关。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

  457.【养】
  养活,使能生活下去。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战国策齐策四:“是助王~其民也。”又特指奉养[父母或其他尊亲]。战国策齐策四:“至老不嫁,以~父母。”李密陈情表:“臣以供~无主,辞不赴命。”欧阳修泷冈阡表:“祭而丰不如~之薄也。”旧时於奉养的意义读去声(yàng)。 [辨]养,畜。养指养人,畜(xù)指养禽兽,虽然也有通用的时候,如孟子梁惠王的“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倡优畜之”,但那是就“低贱”的人而言,在多数情况下还是有分别的。

  458.【干】
  (一)盾牌。礼记檀弓下:“能执~戈,以卫社稷。”“干戈”二字连用,往往表示兵事。论语季氏:“而谋动~戈於邦内。”
  (二)岸。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兮。”杜甫有客诗:“谩劳车马驻江~。”
  (三)犯,冒犯,触犯,冲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国之纪。”孔稚珪北山移文:“~青云而直上。”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鼻息~虹蜺,行人皆怵惕。”杜甫兵车行:“哭声直上~云霄。”
  (四)追求。论语为政:“子张学~禄。”引申为向统治者献策以追求禄位。史记淮阴侯列传:“数以策~项羽。”列子说符:“好学者以术~齐侯。”“干谒”二字连用,表示为了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杜甫赴奉先县述怀诗:“独耻事~谒。”
  (五)〔~支〕指天干和地支。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相配,凡六十组而循环。即甲子、乙丑等直到癸亥。东汉以前用来纪日,建武(公元五六年)以后,也用来纪年。
  (六)〔若~〕〔如~〕指不定的数目。礼记曲礼下:“闻之始服衣若~尺矣。”任昉王文宪集序:“是用缀缉遗文,永贻世范,为如~袟,如~卷。”(袟(帙):读zhì,书套。)
  (七)关,发生关系(晚起义)。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非~病酒,不是悲秋。”

  459.【谒】
  告,禀告。左传隐公十一年:“惟我郑国之有请~焉。”汉书霍光传:“~於高庙。”引申为谒见。古代的谒见是把姓名籍贯官爵写在名片上,并写明因何事求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欲~上,恐见禽。”汉书霍光传:“使苍头奴上朝~。”杜甫赴奉先县述怀诗:“独耻事干~。”

  460.【徇】
  (一)巡行,特指巡行以示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杀颠颉以~於师。”引申为巡行并劫掠。史记淮阴侯列传:“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赵,胁燕,定齐。”又项羽本纪:“籍为裨将,~下县。”
  (二)从。以身从人(从葬),以身从物,都叫“徇”。左传文公六年:“奄息、中行、针虎为~。”汉书贾谊传:“贪夫~财,烈士~名。”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国家之急。”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殉”。
  (三)营谋,为......打算。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恤士卒而~其私。”按,这个意义一般只用於“徇私”这个成语。

  461.【矫】
  (一)揉曲使直。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 栝烝~然后直。”(枸木:曲木。 栝yǐnguā:矫正曲木的工具。烝:烤。)“矫”又用於譬喻(抽象意义)。庄子胠箧:“为之仁义以~之。”文心雕龙鎔裁:“ 括情理,~揉文采也。”现代有双音词“~正”。
  (二)强的样子。礼记中庸:“至死不变,强哉~!”今双音词有“~健”。〔~~〕勇武的样子。诗经鲁颂泮水:“~~虎臣。”
  (三)假传[命令]。战国策齐策四:“~命以责赐诸民。”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令代晋鄙。”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劾系魏其~先帝诏,罪当弃市。”
  (四)举。扬雄解嘲:“~翼厉翮,恣意所存。”陶潜归去来辞:“时~首而遐观。”

  462.【效】
  (一)致,呈献。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首虏。”引申为交出,授与。左传文公八年:“~符於府人。”(把符节交出给主管符节的人。)用於抽象意义,表示贡献,献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愿~愚忠。”又:“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愚计。”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之不能纳忠~信。”又:“诚欲~其款款之愚。”今成语有“~劳”,“~忠”等。
  (二)结果,后果。淮南子修务:“哭者,悲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可见於此矣。”引申为有效(动词)或效果(名词)。汉书艺文志:“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者也。”后汉书班超传:“固大喜,具上超功~。”(固:窦固。)苏洵六国论:“斯用兵之~也。”现代有双音词“~果”,“~用”,“~验”,“功~”等。
  (三)模仿,仿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局趣~辕下驹。”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穷途之哭?”

  463.【留】
  停留,不走,不离开原地点。跟去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陶潜归去来辞:“曷不委心任去~。”文心雕龙鎔裁:“字去而意~。”“留”又用於使动意义,表示不让走,不让离开。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沛公与饮。”引申为拘留,扣留。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令骑~灌夫,灌夫欲出不得。”

  464.【遣】
  (一)派遣,差使,打发。史记项羽本纪:“乃~其子宋襄相齐。”引申为放逐,迁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中。”又为排遣,使离开(后起义)。杜甫白水崔翁高齐诗:“赠此~岑寂。”
  (二)释放,放走。后汉书班超传:“欲示以威信,释而~之。”又:“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之。”

  465.【逢】
  (一)遭遇。诗经邶风柏舟:“~彼之怒。”又王风兔爰:“~此百忧。”左传宣公三年:“魑魅罔两,莫能~之。”(罔两:即魍魉。)引申为遇见(后起义)。李白清平调:“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
  (二)迎。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迎楚军。”“逢”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迎合。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君之恶。”今成语有“~迎”,表示在言语或行为上讨好别人。
  [辨]逢,遇,遭。在遭遇的意义上,“逢”“遇”“遭”都是同义词。但“逢迎”的意义不能用“遇”或“遭”,“待遇”的意义不能用“遭”或“逢”。“遭”字较多地用於不幸的事,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恐遭此患也”,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466.【候】
  (一)守望,放哨。战国策秦策四:“韩必为关中之~,......而魏亦关内~矣。”又指哨所。史记律书:“愿且坚边设~。”这种意义又写作“堠”。苏轼荔枝叹诗:“五里一~兵火催。”引申为伺候,侦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亦已使人~伺。”汉书霍光传:“~司光出沐日奏之。”[斥~]哨所。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斥~,未尝遇害。”
  (二)问候。汉书霍光传:“禹故长史任宣~问。”
  (三)气候。按,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气和候都和寒暖有关。后来连称为“气候”,也简称为“候”,指时令的寒暖变化。谢灵运登池上楼诗:“衾枕昧节~。”杜甫雨诗:“白谷变气~。”又秋行诗:“荆扬风土暖,肃肃~微霜。”[时候]时令和气候。梁简文帝与刘孝绰书:“玉霜夜下,旅雁晨飞,想凉燠得宜,时~无爽。”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
  (四)症候。陶弘景肘后方序:“其论诸病证~。”(证:通症。)

  467.【延】
  (一)引长,延长。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祸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迁怒及人,命亦不~。”
  (二)引进,迎接。战国策齐策四:“宣王使谒者~入。”(谒者:通报的人。)引申为罗致,延请。汉书公孙弘传:“以~贤人。”今有双音词:“~聘”。[~见]接见。汉书霍光传:“~见姊夫昌邑关内侯。”

  468.【胜】
  (一)读shēng,阴平声。动词,用於名词的前面。禁得起。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桮杓。”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现代有双音词“~任”。
  (二)也读shēng。副词,用於动词的前面。尽。孟子梁惠王上:“谷与鱼鳖不可~食,材木不可~用。”史记淮阴侯列传:“所杀亡不可~计。”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记。”
  (三)打胜仗。跟败相对。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胜”不说“赢”。引申为胜过(后起义)。杜甫北征诗:“颜色白~雪。”
  (四)优美的,雅的,可喜可乐的(后起义)。王勃滕王阁序:“~友如云。”又:“躬逢~饯。”又:“~地不常,盛筵难再。”“胜”又用作名词,表示优美的山水或古迹。苏辙快哉亭记:“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又:“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以自适也哉?”现代有双音词“名~”。

  469.【败】
      ◎◎ :“至彭城,汉兵~散而还。”又项羽本纪:“宋义论武安君之军必~。”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败”不说“输”。
  [辨]败,负。“败”和“负”是同义词,都表示打败仗。但是“负”字一般只用於胜负对举的时候;否则只说“败”,不说“负”。例如“武安君必败”不说成“武安君必负”;“兵未战而先见败征”不说成“兵未战而先见负征”。

  470.【守】
  (一)防守,保卫。跟攻相对。孟子梁惠王下:“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之。”引申为保守,保持。战国策魏策四:“受地於先王,愿终~之。”扬雄解嘲:“故默然~吾太玄。”
  (二)名词。官职,职守。孟子公孙丑下:“有官~者,不得其职则去。”汉书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於清庙之~。”
  (三)一郡的首长。史记项羽本纪:“於是籍遂拔剑斩~头。”(籍:项羽的名。)又万石君列传:“庆自沛~为太子传。”(庆:指石庆。)郡守又称为“太守”。汉书龚遂传:“上以为勃海太~。”欧阳修醉翁亭记:“太~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71.【破】
  (一)打破。及物动词。史记项羽本纪:“皆沈船,~釜甑。”射中箭靶叫做“破的”。曹植白马篇:“控弦~左的。”引申为残破。不及物动词。杜甫春望诗:“国~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二)打败(敌军),攻破(城池)。史记淮阴侯列传:“於是汉兵夹击,大~虏赵军。”苏洵六国论:“六国~灭。”苏轼赤壁赋:“方其~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现代有双音词“击~”。

  472.【骑】
  (一)骑[马]。史记项羽本纪:“骏马名骓,常~之。”
  (二)读jì,去声。骑兵。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驰入吴军。”高适燕歌行:“胡~凭陵杂风雨。”

  473.【伏】
  (一)趴[在地上、床上等]。礼记曲礼上:“寝毋~。”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轼掉三寸之舌。”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则士有~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又古人以伏地表示尊敬或敬畏。汉书霍光传:“召昌邑王~前听诏。”又:“王离席~。”“伏罪”或“伏法”二字连用,表示因罪受到制裁或刑罚。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仆~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伏惟”二字连用,表示伏在地上想,是敬词,常用於涉及君主的时候。杨恽报孙会宗书:“~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引申为埋伏。左传庄公十年:“惧有~焉。”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二)夏祭名。夏祭为伏;冬祭为腊。杨恽报孙会宗书:“岁时~腊,烹羊炰羔。”杜甫咏怀古迹诗:“岁时~腊走村翁。”按:伏祭之名由三伏而来。三伏是: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474.【围】
  (一)环绕。庄子则阳:“精至於无伦,大至於不可~。”引申为以军队包围。史记淮阴侯列传:“楚方急~汉王於荣阳。”高适燕歌行:“力尽关山未解~。”
  (二)名词。猎时的包围圈。汉书霍光传:“张~猎黄山苑中。”又量词,表示打猎的次数(后起义)。李商隐北齐诗:“更请君王猎一~。”
  (三)量词。合抱为一围(或云直径一尺为一围,又云周围八尺为一围,等等)。枚乘说吴王书:“夫十~之木,始生如药。”

  475.【突】
  (一)很急速地向前冲或向外冲。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盗贼奔~。”又成语有“~围”。[~如]副词。突然。周易离卦:“~如其来如。”
  (二)灶上的烟囱。汉书霍光传:“曲~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汉书叙传:“孔席不煗,墨~不黔。”(孔子的席没有坐暖,墨子的灶突没有薰黑,又踏上征途,周游列国了。煗:同暖;黔:黑。)

  476.【禽】
  (一)鸟兽的总名。周易屯卦:“即鹿无虞,以从~也。”左传宣公十二年:“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之未至,敢膳诸从者‘。”汉书蒯通传:“野~殚,走犬亨。”引申为一般的鸟兽。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周礼天官庖人“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雁。”(羔:小羊。豚tún:小猪。犊dú:小牛。麛mí:小鹿。雉zhì:野鸡。雁:鹅。)三国时华佗创“五禽戏”。五禽指虎鹿熊猿鸟五种鸟兽。又为鸟类。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於~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园柳变鸣~。”
  (二)捉,逮住。史记淮阴侯列传:“~赵王歇。”又:“欲谒上,恐见~。”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擒”。

  477.【纵】
  (一)释放。跟“禽”相对。庄子胠箧:“掊击圣人,~舍盗贼。”后汉书班超传:“超~遣之。”引申为放纵,不拘束。离骚:“夏康娱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齐已听郦生,即留~酒。”苏轼前赤壁赋:“~一苇之所如。”陆游鹊桥仙词:“华灯~博。”现代有双音词“放纵”,“纵容”。又引申为放[火]。后汉书班超传:“超乃顺风~火。”
  (二)连词。即使。史记项羽本纪:“~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三)读zōng,阴平声。竖的,直的,南北的方向。跟“横”相对。荀子王制:“案以中立,无有所偏而为~横之事。”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玉辇~横过主地。”这个意义在上古一般写作“纵”。汉书艺文志:“从横家者流,盖出於行人之官。”贾谊过秦论上:“尊贤重士,约从离衡。”(衡:同“横”。)

  478.【购】
  悬赏征求。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我头千金,邑万户。”又淮阴侯列传:“有能生得者~千金。”
  [辨]购,买,市。“购”和“买”不是同义词,“买”和“市”是同义词。“购”字在上古只是悬重赏以征求的意思,所购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跟买卖的性质大不相同。直到宋代,“购”字也只表示重价收买,跟一般的买还是有细微的分别的。

  479.【抑】
  (一)用手压,摁。跟扬相对。老子七十七章:“高者~之,下者举之。”“抑”常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按下来。汉书霍光传:“朕以大将军故,~而不扬。”又表示控制。汉书霍光传:“宜以时~制,无使至亡。”史记魏公子列传:“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秦兵,秦兵不敢出。”又表示克制自己,不骄傲。陆云诗:“谦光自~,厥辉弥扬。”又表示不使太显露。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之欲其奥。”
  (二)[~郁],双声连绵字。苦闷的样子。白居易与元九书:“彷徨~郁。”也作“悒郁”。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独悒郁而谁与语?”
  (三)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孟子梁惠王上:“~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抑”字又用来表示选择的问。论语学而:“求之与?~与之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取乎?~其无取乎?”有时候,两个“抑”字前后呼应,也是表示选择的问。韩愈送孟东野序:“~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四)副词。“抑亦”二字连用,表示委婉语气。文心雕龙物色:“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亦江山之助乎?”

  480.【按】
  (一)用手向下压,摁(èn)。汉书霍光传:“田延年前离席~剑。”字又写作“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引申为按下不用,抑止。史记淮阴侯列传:“莫如案甲休兵。”今成语有“~兵不动”。
  (二)勒住,拉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於是天子乃~辔徐行。”文心雕龙情采:“~辔於邪正之路。”
  (三)巡行,巡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西定河南地,~榆溪旧塞。”[~行]巡视。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复引诸王~行府库。”后世官职有“巡~”。
  (四)按照,依照。商君书君臣:“缘法而治,~功而赏。”(缘:依据。)汉书扬雄传:“各~行伍。”
  (五)查考,考察。贾谊治安策:“~之当今之务。”字又作“案”。论衡问孔:“案圣人之言,上下多相违。”
  按:在古代“按”字往往写作“案”。参看“案”字条。
  [辨]抑,按。“抑”比“按”重,所以“抑”引申为压抑、抑制,“按”引申为按照,依照。

  481.【拔】
  (一)拔起来,拔出来。老子五十四章:“善建者不~。”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帜,立汉赤帜。”又项羽本纪:“於是籍遂~剑斩守头。”引申为提拔。李密陈情表:“过蒙~擢。”
  (二)突出,超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类,~乎其萃。”(萃:聚。这里是“群”或“类”的意思。)成语有“出类~萃。”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
  (三)攻取,攻占,占领。史记项羽本纪:“襄城坚守不下,已~,皆坑之。”又魏公子列传:“使蒙骜攻魏,~二十城。”

  482.【擢】
  (一)拔。枚乘说吴王书:“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而拔。”(这里“擢”指拔的动作,“拔”指拔的结果,即被拔了起来。)
  (二)提拔,提升。汉书霍光传:“~郎为九江太守。”李密陈情表:“过蒙拔~。”
  [辨]拔,擢。“拔”和“擢”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区别。“擢”可以专指拔的动作而不涉及拔的结果,所以“擢而拔之”不能说成“拔而擢之”,“擢”也不能表示“攻取”或“占领”。在提拔的意义上,“拔”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擢”往往指提升官职。

  483.【挟】
  夹在腋下。孟子梁惠王上:“~太山以超北海。”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弹飞鹰杜陵北。”苏轼前赤壁赋:“~飞仙以遨游。”“挟”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有或怀抱着。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孤独之交。”又:“~伊管之辩。”引申为胁持,用强力逼别人执行某事。三国志诸葛亮传:“~天子以令诸侯。”现代有双音词“要挟”。

  484.【将】
  (一)奉,承。诗经周颂我将:“我~我享,维羊维牛。”又商颂烈祖:“汤孙之~。”伪古文尚书泰誓:“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天威。”“将事”表示奉行其事。左传成公十七年:“晋侯使却錡来乞师,~事不敬。”“将命”表示傅命,转达命令。谕语阳货:“~命者出户。”引申为奉养。诗经小雅四牡:“不遑~父。”又:“不遑~母。”(不遑huáng:不暇,来不及。)引申为休养,休息,调养(后起义)。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息。”
  (二)扶。诗经小雅无将大车:“无~大车。”史记田叔列传:“少孤贫,为人~车。”(将车:扶着车子前进。)孤儿行:“~是瓜车,来到还家。”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引申为携带,牵拉。汉书霍光传:“乃~光西至长安。”水经注庐江水:“吴猛~子弟登山。”又为用手拿。李白侠客行:“~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引申为拿来。古诗上山采蘼芜:“~缣来比素。”按:“将”的意义非常广泛。凡手的动作,近似於扶、提、携、持......等等,都叫“将”。
  (三)读jiàng。领,率领[军队]。史记项羽本纪:“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卒二万渡河。”又淮阴侯列传:“陛下不能~兵,而善~将。”[~(jiāng)军]原是一军的统帅,后来成为武职的名称,有“大~军”,“上~军”等。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军宋义。”
  (四)读jiàng,去声。将领,将帅。战国策赵策三:“秦~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史记廉颇兰相如列传:“我为赵~。”作动词时,表示使为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孙膑。”又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赵不~赵括则已。”按:“将军”和“将领”的“将”,都是从率领的意义引申出来的,而一个读平声,一个读去声。这是后代才产生的读音上的差别。
  (五)副词。将要,快要。尚书盘庚中:“予~试以汝迁。”论语季氏:“季氏~伐颛臾。”又阳货:“吾~仕矣。”又雍也:“~入门,策其马。”“将”又用於条件句,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将出现某种情况。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奚先?”又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又子张:“我之不贤与?人~拒我。”由“将要”的意义引申为“将近”。常指数目的接近。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五十里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历载~百。”(载:年。)
  (六)连词。表示选择问,与“抑”略同。楚辞卜居:“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又为“与”或“共”(后起义)。常见于骈文、词赋、诗歌。庾信春赋:“眉~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李白月下独酌诗:“暂伴月~影,行乐须及春。”

  485.【烝】
  (一)火气上升。荀子性恶:“枸木必将待 栝~矫然后直(这里的”烝“实际上就是”烘“。)引申为热气盛。常常写作”蒸“。杜甫早秋苦热诗:“七月六日苦炎~。”又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峡内多云雨,秋来尚郁~。”引申为用热水气蒸东西。杜甫壮游诗:“~鱼闻匕首。”
  (二)众。诗经大雅烝民:“天生~民。”杜甫无家别诗:“人生无家别,何以为~黎?”(烝黎:即烝民。)这个意义也写作“蒸”。汉书霍光传:“天下蒸庶,咸以安宁。”李华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
  (三)下淫上为烝。左传桓公十六年:“~於夷姜。”
  [辨]烝,蒸。二字同音,常常通用。“蒸”的本义是麻骨,后来本义罕用,就借“蒸”为“烝”。只有下淫上的意义不能写作“蒸”。

  486.【亨】
  (一)读hēng。通。易经坤卦:“品物咸~。”左传昭公四年:“以~神人。”今成语有“万事~通。”
  (二)读pēng,后来写作“烹”。煮。诗经豳风七月:“~葵及菽。”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怒曰:’~之。‘”又:“通曰:’嗟乎!冤哉,~也!‘”
  (三)读xiáng。献。易经大有卦:“公用~于天子。”(亨:指朝献,即入朝时并进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享”。指献食于神。诗经小雅楚茨:“以享以祀。”参看“享”条。

  487.【顾】
  (一)回头看。楚辞哀郢:“过夏口而西浮兮,~龙门而不见。”贾谊谕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
  (二)关心,照看,照顾。诗经魏风硕鼠:“莫我肯~。”司马迁报任安书:“念父母,~妻子。”
  (三)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略等於现代的“不过”。史记淮阴侯列传:“~恐臣计未必足用。”又:“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力不能耳。”司马迁报任安书:“~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

  488.【察】
  (一)观察,审察。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吕氏春秋察传:“夫得言不可以不~。”引申为了解,仔细了解,楚辞离骚:“荃不~余之中情兮。”汉书霍光传:“於是上始闻而未~。”
  (二)昭著。明显。礼记中庸:“言其上下~也。”引申为看清楚。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秋毫之末。”又为审察清楚。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1)明察的样子。老子二十章:“俗人~~。”引申为苛细的样子。晋书顾和传:“~~为政。”成语有“~~为明”。(2)洁白的样子。楚辞渔父:“安能以身之~~,受物之汶汶者乎?”

  489.【裁】
  (一)裁[衣]。杜甫白丝行:“~缝灭尽针线迹。”引申为剪裁,删减。文心雕龙熔裁:“剪截浮词谓之~。”今成语有“~员”。
  (二)判决,裁断。战国策秦策一:“大王~其罪。”[自~]表示自杀。汉书霍光传:“卒有物故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不能引决自~。”
  (三)体制,风格。沈约谢灵运传论:“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明密。”
  (四)副词。仅。汉书功臣表:“~什二三。”这个意义又写作“财”、“才”、“纔”。

  490.【断】
  (一)及物动词。砍断,截断,剪断,锯断。周易系辞下:“~木为杵。”庄子骈拇:“鹤胫虽长,~之则悲。”又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发文身,无所用之。”枚乘上书谏吴王:“殚极之 ~干。”注意:现代汉语“断”字作补语,加於“砍”“截”“剪”等字的后面,古代汉语只一个“断”字就表示“砍断”,“截断”,“剪断”等动作。又为不及物动词。被弄断,或自然折断。这等於现代的“断”。杜甫赴奉先县述怀诗:“霜严衣带~。”“断”又用於抽象的意义。杜甫将适吴楚侍:“中原消息~。”又月夜忆舍弟诗:“戍鼓~人行。”
  (二)决断,断定。汉书霍光传:“当~不~,反受其乱。”
  旧时“断”字有三个读音:(1)砍断、截断等义的“断”读浊音上声(徒管切);(2)折断的“断”(不及物动词)读浊音去声(徒玩切);(3)决断的“断”读清音去声(丁贯切)。今普通话无别。

  491.【奏】
  (一)进。庄子养生主:“~刀騞然。”汉书丙吉传:“数~甘毳食物。”(毳:通脆。)又韩延寿传:“争~酒炙。”论衡逢遇篇:“以夏进炉,以冬~扇。”司马迁报任安书:“使得~薄伎。”
  (二)进言或上书[给君王]。汉书霍光传:“候司光出沐日~之。”又:“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曰。”又:“上令吏民得~封事。”又名词。所上的书。萧统文选序:“表~笺记之列。”
  (三)奏[乐]。汉书霍光传:“鼓吹歌舞,悉~众乐。”王勃滕王阁序:“钟期既遇,~流水以何惭?”

  492.【敕】(敕,敕)
  告诫,嘱咐。史记乐书:“余每读虞书,至於君臣相~。”汉书霍光传:“光~左右谨宿卫。”世说新语贤媛:“不从母~,以至今日。”引申为特指皇帝告谕臣下的文书(后起义)。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番诗:“~书怜赞普。”(赞普:西番主的名字。)杜甫巴西闻收京诗:“剑外春天远,巴西~使稀。”

  493.【委】
  (一)堆积[在地]。庄子养生主:“如土~地。”引申为连结,聚积。沈约谢灵运传论:“波属云~。”“~积”连用指财物的聚积。孙子军争:“无粮食则亡,无~积则亡。”
  (二)拾弃,放弃。孟子公孙丑下:“~而去之。”又为抛弃。扬雄解嘲:“失路者~沟渠。”又:“~辂脱挽。”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地无人收。”
  (三)任,托付。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缪公~之以政。”汉书霍光传:“遂~任光。”引申为任凭,听任。陶潜自祭文:“乐天~分。”又归去来辞:“曷不~心任去留。”文心雕龙熔裁:“若术不素定,而~心逐辞。”

  494.【捐】
  (一)除去,撤去。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阶。”(廪lǐn:仓房。阶:梯子。)
  (二)舍弃,抛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之,无所恨。”古诗十九首:“弃~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注意:近代的“捐款”、“捐税”的“捐”都是从“放弃”的意义引申出来的,但是古代的“捐”只当“放弃”讲,不当“捐款”、“捐税”讲。
  [辨]弃,委,捐。这三个字是同义词,所以产生双音词“委弃”“弃捐”。“弃”字比较常用,它表示把自己的东西抛弃了,有“扔掉”的意思。“委”有“抛开”的意思,故引申为“委托”。在放弃的意义上,捐跟“弃”没有什么分别。

  495.【详】
  (一)详细,详尽。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说之。”又万章下:“其~不可得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愿足下~察之。”引申为详细地知道。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也。”“未详”二字连用,表示不知道底细。水经注庐江水:“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也。”
  (二)读yáng,假装。史记项羽本纪:“见使者,~惊愕。”又淮阴侯列传:“於是信张耳~弃旗鼓走水上军。”又:“蒯通说不听,已~狂为巫。”这个意义又写作“佯”。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箕子佯狂,接舆避世。”又写作“阳”。汉书田儋传:“儋阳为缚其奴。”

  496.【诈】
  不诚实,虚伪。论语子罕:久矣哉,由之行~也。注意:“诈”常被认为仁义的反面。贾谊过秦论中:“先~力而后仁义。”史记淮阴侯列传:“常称义兵不用~谋奇计。”曾巩战国策目录序:“谋~用而仁义之路塞。”又:“故论~之便而讳其败。”引申为说谎,骗。史记淮阴侯列传:“追信,~也。”又:“项王~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又:“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后汉书班超传:“乃召侍胡~之曰。”注意:古代没有“骗”字,凡“骗”的意义都说成“诈”。
  [辨]诈,伪。在不诚实的意义上,“诈”与“伪”是同义词。但是“诈”常被当作仁义的反面来提,可见“诈”的意义较重。在“说谎”的意义上,只能用“诈”,不能用“伪”。

  497.【与】
  (一)给。跟“取”相对,又跟“夺”相对。左传隐公元年:“欲~大叔,臣请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则~斗卮酒。”又:“则~一生彘肩。”司马迁报任安书:“临财廉,取~义。”世说新语雅量:“因嫁女~焉。”这个意义又写作“予”。史记淮阴侯列传:“忍不能予。”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施与”二字连用,表示周济别人。欧阳修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廉,而好施~。”
  (二)偕同,结交,亲附。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不知。” [~国]互相亲善的国家。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约~国,战必克。”
  (三)读yù,去声。参加,参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且灌夫何~也?”这个意义又写作“预”。杜甫诸将诗:“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四)连词。和。尚书金滕:“我其以璧~珪,归俟尔命。”(俟sì:等待。)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又介词。跟,同。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陈诸侯之师,~屈完乘而观之。”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百工交易?”[~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礼~其奢也,宁俭。”
  (五)读yú,阳平声。语气词,表示疑问。论语宪问:“管仲非仁者~?”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陶潜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古帝王的名号。)

  498.【夺】
  夺去。史记淮阴侯列传:“即其卧内,上~其印符。”“夺”常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一种强迫的行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其时。”李密陈情表:“舅~母志。”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不~乎众多之口。”又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江淹别赋:“使人意~神骇,心折骨惊。”

  499.【至】
  (一)到。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就国於薛,未~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至”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到某时。老子八十章:“民~老死不相往来。”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今日。”[至若][至如]至於。江淹别赋:“~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又:“~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
  (二)达到极点的,最完善的,最大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德要道。”庄子逍遥游:“此亦飞之~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理,君岂弃此物?”苏轼贾谊论:“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也。”引申为副词。极,最。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孅~悉也。”李密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微~陋。”现代有成语“~少”。
  [辨]至,到。在“到”的意义上,“至”和“到”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义近“来”;“到”往往带宾语。

  500.【止】
  (一)站住,不走了。跟行相对。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后~,或五十步而后~。”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不如就阴而~,景灭迹绝。”“止”又用於使动意义,表示阻止。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欲~不内。”又表示留住。论语微子:“~子路宿。”又为停留。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于棘。”又为停止。庄子马蹄:“争归於利,不可~也。”又比喻不做官。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仕则仕,可以~则~。”
  (二)副词。仅(后起义)。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一身。”
  (三)语气词。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亦既觏~,我心则降。”

  501.【寤】
  睡醒。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寐求之。”苏轼后赤壁赋:“道士顾笑,予亦惊~。”引申为醒悟,觉悟。汉书霍光传:“主人乃~而请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也。”又:“是以圣王觉~。”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也。”按:“觉悟”的意义后来一般写作“悟”。

  502.【寐】
  睡着。诗经周南关雎:“寤~求之。”曹植洛神赋:“夜耿耿而不~。”李华吊古战场文:“寝~见之。”
  [辨]寝,卧,眠,寐,睡。寝指在床上睡觉,或病人躺在床上。寝可以是睡着,也可以是没有睡着。国语晋语:“归寝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就是指没有睡着。卧是靠着几(一种矮桌子)睡觉,所以孟子公孙丑下说:“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眠是闭上眼睛,原写作“瞑”。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睡是“坐寐”,即坐着打瞌睡,与寝不同。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史记商君列传:“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假寐则是不脱衣冠而睡。左传宣公二年:“尚早,坐而假寐。”到了中古以后,词义有了变化,睡即等於寐。如杜甫彭衙行:“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餐。”

  503.【恨】
  引为憾事,感到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者。”又:“信言~不用蒯通计。”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相知晚也。”杨恽报孙会宗书:“然窃~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於桓灵也。”(痛:痛心;恨:感到遗憾。)陶潜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欧阳修泷冈阡表:“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也。”杜甫八阵图诗:“遗~失吞吴。”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注意:古代的“恨”字不当“仇恨”“怀恨在心”讲。
  [辨]憾,恨,怨。“憾”和“恨”是同义词:先秦一般只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恨”和“怨”不是同义词;恨浅而怨深。“怨”才是“怀恨在心”,才是“仇恨”。史记淮阴侯列传:“二人相怨。”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这些“怨”字都不能换成“恨”字。在上面“恨”字条所举诸例中,“恨”字也都不能换成“怨”字。有时候,“怨恨”或“恨望”二字连用,那就当“怀恨”讲。例如汉书霍光传:“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又:“宣见禹恨望深。”这是要分别来看的。

  504.【惊】
  马因害怕狂奔起来。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枚乘上书谏吴王:“马方骇,鼓而~之。”引申为禽兽的惊。曹植洛神赋:“翩若~鸿。”王勃滕王阁序:“雁阵~寒。”又为人的吃惊,因意料不到的事而心中震动。汉书霍光传:“群臣皆~鄂失色。”又:“显恐事败,即具以实告光,光大~。”贾谊论积贮疏:“安有为天下阽危若是而上不~者!”引申为情绪被触动或扰乱(后起义)。陶潜咏荆轲诗:“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杜甫春望诗:“恨别鸟~心。”白居易长恨歌:“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
  [辨]惊,恐,畏,惧。这四个词应该分为两类:“恐”“畏”“惧”共为一类,“惊”自成一类。关於“畏”和“惧”的分别,已见於第一册(87页)古汉语通论(三)。“恐”和“惧”是同义词,但“恐”比“惧”更严重一些,常常用来表示大难临头,惊慌失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现代有双音词“恐怖”。“惊”的主要特点是突然的感受,它不一定表示恐惧。一种外界刺激,使人的内心动荡,叫做惊。“羽奏壮士惊”,不但不是怕,而且相反,壮士是被音乐激发了情绪,更加慷慨激昂了。这些意义都是“恐”“畏”“惧”所不具备的。

  505.【冀】
  (一)希望。离骚:“~枝叶之峻茂兮。”汉书霍光传:“~其自新。”李密陈情表:“岂敢盘桓,有所希~?”
  (二)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山西二全省,及辽宁辽河以西,河南省黄河以北。

  506.【贵】
  物价高。跟“贱”相对。左传昭公三年:“屦贱踊~。”(踊:刖足者的屦。)引申为禄位高。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於我如浮云。”“贵”又用於使动意义,表示使居高位。汉书霍光传:“群儿自相~耳。”又引申为重视,崇尚。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文学之士。”

  507.【贱】
  物价低。杨恽报孙会宗书:“方籴~贩贵,逐什一之利。”杜甫岁晏行:“今年米~大伤农。”引申为没有禄位,卑贱。李密陈情表:“猥以微~,当侍东宫。”又为没有价值,微不足道。李华吊古战场文:“威尊命~。”又为以之为贱,轻视。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又谦词,例如称自己的私事为“~事”。司马迁报任安书:“又迫~事。”

  508.【壮】
  (一)壮年,指三十岁以上,未到老年。右传僖公三十年:“臣之~也,犹不如人。”汉书霍光传:“既~大,乃自知父为霍中孺。”[丁壮]适合服役年龄的男子。史记项羽本纪:“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二)强,健。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又用於意动,表示钦佩别人的勇敢或有气概。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其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昌黎韩愈闻其言而~之。”

  509.【大】
  (一)大,跟“小”相对。孟子梁惠王上:“以小易~,彼恶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若虽长~,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又副词。大大地,非常,很。汉书霍光传:“长主~以是怨光。”又:“去病~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夫]古代官职,在卿之下,士之上。汉书霍光传:“率三公九卿~夫定万世册,以安社稷。”[~王]战国时诸侯称王,臣下尊称之为“~王”。战国策魏策四:“~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史记项羽本纪:“以待~王来。”[~人](1)居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有~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又尽心下:“说~人则藐之。”(2)有道德的人。孟子尽心上:“有~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刘伶酒德颂:“有~人先生。”(3)敬词,指父母。汉书霍光传:“去病不早自知为~人遗体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人故嫌迟。”
  (二)通“太”。左传隐公元年:“~叔出奔共。”

  510.【多】
  (一)多。跟“寡”或“少”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自以为功~,汉终不夺我齐。”又副词。多数。洛阳伽蓝记开善寺:“王侯第宅~题为寺。”
  (二)称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士亦以此~之。”又:“上必~君有让。”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光。”

  511.【笃】
  (一)厚。诗经唐风椒聊:“实大且~。”论语泰伯:“君子~於亲。”引申为纯。礼记儒行:“~行而不倦。”又为固。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
  (二)坚定。论语子张:“信道不~。”用作状语,表示坚定地。论语泰伯:“~信好学。”礼记中庸:“明辨之,~行之。”引申为非常地,十分地。晋书温峤传:“实恁明公~爱。”南史文学传序:“盖由时主~好文章。”[~论]正确的言论。文心雕龙才略:“未为~论也。”
  (三)重,特指病重。汉书霍光传:“地节二年春,病~。”李密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512.【专】
  专一,集中。孟子公孙丑上:“管仲得君,如彼其~也。”又告子上:“不~心致志则不得也。”韩愈精卫填海诗:“我独赏~精。”引申为独占,独裁。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汉书霍光传:“光~权自恣。”又:“主弱臣强,~制擅权。”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意气由来排灌夫,~权判不容萧相。”

  513.【壹】
  (一)专一,无二心。左传成公十三年:“以惩不~。”司马迁报任安书:“务~心营职,以求亲媚於主上。”(“壹”字依汉书。)
  (二)总。汉书霍光传:“天子所以永保宗庙,总~海内者,以慈孝礼谊赏罚为本。”又副词。一切。汉书霍光传:“政事~决於光。”
  (三)万一,如果。汉书霍光传:“他人~间女,能复自救邪?”

  514.【稍】
  (一)副词。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夺之权。”司马迁报任安书:“以~陵迟,至於鞭棰之间。”汉书霍光传:“光薨后语~泄。”“稍稍”二字叠用,等於现代的“渐渐”。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间往从之,~~收其士卒。”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坐乃起更衣,~~去。”注意:在上古汉语里,“稍”字用作副词时,都是“渐”的意思,不是“略”的意思。直到唐宋,一般还用这个意义。杜甫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诗:“天涯~曛黑,倚杖更徘徊。”苏轼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诗:“娟娟云月~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二)副词。稍微,略微(晚起义)。黄宗义原臣:“其礼~优。”方苞狱中杂记:“迩年狱讼,情~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

  515.【略】
  (一)划定疆界。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引申为疆界。左传僖公十五年:“东尽虢~。”
  (二)巡行。左传隐公五年:“公曰:’吾将~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又昭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吴疆。”
  (三)军行异域强取[财物]。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治兵於稷,以~狄土。”淮南子兵略:“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双音词有“侵~”。引申为抢劫,掠夺。汉书霍光传:“使从官~女子。”又龚遂传:“勃海又多劫~。”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掠”。后汉书班超传:“因纵兵钞掠。”(钞:义同“掠”。)杜牧阿房宫赋:“取掠其人。”
  (四)道术。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矣。”
  (五)才略,智谋。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不世出者也。”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今成语有“雄才大~”。
  (六)大概,概要。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也。”又万章下:“然而轲也尝闻其~也。”现代有双音词“要略”。引申为简略。跟繁或详相对。文心雕龙熔裁:“谓繁与~,随分所好。”又物色:“~语则阙,详说则繁。”引申为略去不载。萧统文选序:“自非~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又:“又以~诸。”现代有双音词“省~”。
  (七)副词。大致,稍微。史记项羽本纪:“~知其意。”司马迁报任安书:“书不能悉意,~陈固陋。”“略无”二字连用,表示毫无。水经注江水:“两岸连山,~无阙处。”杜甫舟中苦热遣怀诗:“王室不肯微,凶徒~无惮。”注意:“略无”不应该解作“稍微没有。”
  [辨]稍,略,颇。在上古时代,“稍”表示“渐”的意思,跟“略”截然不同。“颇”在汉代也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时候却被用来表示极度。“颇有”即表示“多有”,例如乐府陌上桑:“鬑鬑(liánlián)~有须。”这样,通常表示“稍微”的意义的,就只有一个“略”字了。

  516.【辄】(辄)
  (一)副词。表示每次都是那样。史记项羽本纪:“楚挑战三合,楼烦~射杀之。”汉书霍光传:“光时休沐出,桀~入代光决事。”引申为就一定,就。韩愈进学解:“动~得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哗笑之。”欧阳修醉翁亭记:“饮少~醉。”
  (二)专擅。晋书刘弘传:“甘受专~之罪。”

  517.【犹】
  (一)同,如同。诗经召南小星:“实命不~。”论语颜渊:“虎豹之鞟~犬羊之鞟。”
  (二)副词。尚且,还(hài)。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可追。”李密陈情表:“凡在故老,~蒙矜育。”
  (三)[~与],[~豫]迟疑不决的样子。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豫,不忍倍汉。”
  [辨]犹,尚。在“尚且”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所以二字常连用,说成“尚犹”或“犹尚”。

  518.【阴】
  (一)山北为阴,水南为阴。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阳。”(观察山北和山南。)按:地名第二字用“阴”的,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如华阴在华山之北,江阴在长江之南。
  (二)没有日光,阴天。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雨。”引申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枚乘上书谏吴王:“不如就~而止,景灭迹绝。”周邦彦兰陵王词:“柳~直。”又满庭芳词:“午~嘉树清圆。”[光阴]原指阳光和阴影,引申为时间。江淹别赋:“明月白露,光~往来。”
  (三)副词。暗中,暗地里。韩非子说难:“若说之以厚利,则~用其言而显弃其身。”史记淮阴侯列传:“~使人至豨所。”汉书霍光传:“~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
  (四)哲学名词。在古代哲学中,阴阳指两种对立的事物。例如日月,男女,寒暑,清浊,盛衰,生死,都被视为阴阳。庄子天运:“一清一浊,~阳调和。”

  519.【阳】
  (一)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又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有盘谷。”苏轼喜雨亭记:“雨麦於岐山之~。”按:地名第二字用“阳”的,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水之北。
  (二)日光。诗经小雅湛露:“匪~不晞。”(匪:非。晞xī:乾。)
  (三)表面上,假装。韩非子说难:“而说之以名高,则~收其身,而实疏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箕子~狂,接舆避世。”(阳字据李善本文选。)这个意义又写作“佯”、“详”参看“详”字条。
  (四)哲学名词。见“阴”字条。

  520.【休】
  (一)休息。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息。”欧阳修醉翁亭记:“行者~於树。”[休沐]原意是休息沐浴,实指休假。汉书霍光传:“光时~沐出。”引申为退职,不再做官。杜甫旅夜书怀诗:“官应老病~。”
  (二)喜庆。跟“咎”相对。诗经大雅民劳:“以为王~。”今成语有“~戚相关。”又为美善。左传宣公三年:“德之~明,虽小,重也。”
  (三)完了。杜甫天育骠骑歌:“时无王良伯乐死即~。”李商隐马嵬诗:“他生未卜此生~。”
  (四)副词。别,不要。杜甫岁晏行:“汝~枉杀南飞鸿。”

  521.【咎】
  (一)灾祸。跟休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贾谊吊屈原赋:“嗟苦先生,独离此~兮。”
  (二)罪过。诸葛亮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之慢,以彰其~。”李华吊古战场文:“杀之何~?”韩愈进学解:“动辄得~。”引申为责怪。论语八佾:“既往不~。”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或~其欲出者。”

  522.【机】
  (一)发动弩的机关。(弩是用机关发射的弓。)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枢:门上的转轴。)庄子齐物论:“其发若~栝。”(栝guā:箭的尾端。)淮南子原道:“其用之也若发~。”史记淮阴侯列传:“计者,事之~也。”引申为机巧。文心雕龙丽辞:“然契~者入巧,浮假者无功。”
  (二)事情未发生时,可以预见的迹象。这个意义本作“几”。后来又写作“机”,如“知几”作“知机”。周易系辞下:“知几其神乎”,说文系传引作“知机”。又:“君子见几而作。”“见几”也可以写成“见机”。
  (三)事务。仅见于“万~”。表示天子所处理的万事。汉书霍光传:“光自后元秉持万~。”(霍光摄政,所以称万机。)按:尚书皋陶谟有“一日二日万几”。
  (四)织布的机(后起义)。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於蚕茧,成於~杼。”(杼,持经之具。)

  523.【要】
  (一)读yāo,阴平声。古“腰”字。墨子兼爱中:“昔楚灵王好士细~。”汉书霍光传:“敢泄言~斩。”又:“禹~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要领](1)腰和脖子。古代有腰斩和斩首的刑罚,所以“要”和“领”并举。礼记檀弓下:“是全~领以从先大夫於九京也。”(九京:即九泉,指地下。)(2)衣腰和衣领,比喻主要的情况。汉书张骞传:“骞自月支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支~领。”今成语有“不得要~”。在“要领”的第二义上,“要”字今读去声。
  (二)也读yāo。在半路上拦住。孟子公孙丑下:“使数人~於路。”又万章上:“将~而杀之。”后汉书班超传:“乃遣兵数百於东界上~之。”这个意义又写作“邀”。晋书陶潜传:“王弘令潜故人赍酒於半道邀之。”引申为邀请(后起义)。陶潜桃花源记:“便~还家。”杜甫寒食诗:“田父~皆去。”也写作“邀”。杜甫遭田父泥饮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三)读yāo。求得,设法获得。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誉於乡党朋友也。”今有双音词:“~求”。
  (四)读yāo。要挟。论语宪问:“虽曰不~君,吾不信也。”贾谊过秦论下:“章邯因以三军之众~市於外。”今有双音词“~挟”。
  (五)读yào。名词。要点,基本的东西。庄子天道:“愿闻其~。”汉书艺文志:“然后知秉~执本。”又:“合其~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又形容词。简要的。文心雕龙情采:“故为情者~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又熔裁:“精论~语,极略之体。”[要害]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贾谊过秦论上:“守~害之处。”文心雕龙物色:“且诗骚所标,并据~害。”[要之]总之,概括地说。司马迁报任安书:“~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注意:上古“要”字不当“需要”、“想要”讲,中古以后的文言文也很少当“需要”,“想要”讲。古人於“想要”意义上说“欲”。

  524.【祖】
  (一)祖先。自父之父以上都称祖。汉书霍光传:“人道亲亲,故尊~;尊~,故敬宗。”又特指父之父。荀子成相:“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考。”(考:父亲。)
  (二)动词。效法,宗奉。史记韩世家:“秦王必~张仪之故智。”汉书艺文志:“~述尧舜。”沈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风骚。”
  (三)动词。祭路神。左传昭公七年:“梦襄公~。”陶潜自祭文:“同~行於今夕。”韩愈送杨少尹序:“於时公卿设供帐,~道都门外。”引申为饯别。杜甫许生处乞维摩图样诗:“~席倍辉光。”

  525.【宾】
  (一)宾客。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
  (二)服。国语楚语:“其不~也久矣。”[宾服]也就是服。汉书霍光传:“四夷~服。”

  526.【郎】
  (一)官名。有侍郎,中郎,郎中等。统称为“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蚡为诸~,未贵。”汉书霍光传:“时年十余岁,任光为~。”又“上乃赐福帛十疋,后以为~。”李密陈情表:“历职~署。”又有分别指称的。扬雄解嘲:“然而位不过侍~。”
  (二)少年男子的美称。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亦皆可嘉。”引申为妇女称其所爱的男子。子夜歌:“始欲识~时,两心望如一。”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江上踏歌声。”

  527.【男】
  (一)形容词。男性的。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有子~二人。”
  (二)儿子。汉书霍光传:“武帝六~,独有广陵王胥在。”

  528.【部】
  (一)动词。统率。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勒]指挥。史记项羽本纪:“阴以兵法~勒宾客及子弟。”后汉书班超传:“密召诸~勒兵鸡鸣驰赴莎车营。”(莎车:汉时西域国名。)[~署]布置,安排。史记项羽本纪:“梁~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又淮阴侯列传:“遂听信计,~署诸将所击。”又:“~署已定。”
  (二)部队。三国志周瑜传:“瑜为前~大督。”
  (三)部分,门类。说文解字序:“分别~居。”

  529.【曹】
  (一)左右曹,加官之一种。汉书霍光传:“稍迁诸~侍中。”又李广苏建传:“复为右~典属国。”引申为尚书省的各部门。后汉书百官志:“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功~]主管祭祀、学校、选举等事的部门。后汉书范滂传:“请署功~,委任政事。”
  (二)等辈,侪类。一般只用於“吾~”,“汝~”,“卿~”等,略等於现代的“我们”,“你们”等。汉书霍光传:“女~不务奉大将军余业。”后汉书班超传:“卿~与我俱在绝域。”又为群。杜甫曲江诗:“哀鸣独叫求其~。”

  530.【邻】
  (一)五家为邻。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里乡党乎?‘”(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孟子离娄下:“乡~有斗者。”
  (二)住处接近的家或国。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之鸡者。”左传僖公三十年:“~之厚,君之薄也。”又形容词。孟子梁惠王上:“~国之民不加少。”汉书霍光传:“於是杀牛置酒,谢其~人。”

  531.【里】
  (一)二十五家为里。里是一个住宅区,里有里门。诗经郑风将仲子:“无逾我~。”汉书霍光传:“邻~共救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名胜母,曾子不入。”引申为一般的乡里,里巷。江淹别赋:“离邦去~。”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平居~巷相慕悦。”
  (二)量地的单位。上古以三百步为一里(六尺为一步)。司马迁报任安书:“转斗千~。”

  532.【狱】
  (一)官司,诉讼。诗经召南行露:“何以速我~?”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贾谊治安策序:“百姓素朴,~讼衰息。”孔稚圭北山移文:“每纷纶於折~。”欧阳修泷冈阡表:“此死~也。”“狱掾”,“狱吏”都指处理诉讼的官。史记项羽本纪:“乃请蕲~掾曹咎书抵栎阳~掾司马欣。”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此一~吏所决耳。”
  (二)监牢。汉书霍光传:“缚嘉系~。”杨恽报孙会宗书:“妻子满~。”注意:汉代以后,监牢才称“狱”;汉代以前称为囹圄(língyǔ)。

  533.【阙】
  (一)读què。城门两边的高台和建筑物。诗经郑风子衿:“在城~兮。”又特指王宫门前两边的观阙(中间为通道)。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享王于~西辟。”(西辟:西边。)自有皇帝后,阙指皇宫的阙。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安有尽忠信而趋~下者哉?”杨恽报孙会宗书:“身幽北~。”皇宫的阙又叫“象魏”,因此亦称“魏~”。吕氏春秋审为:“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之下。”孔稚珪北山移文:“虽情投於魏~。”“城~”连用时指京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城~辅三秦。”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引申为豁口。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
  (二)读què。缺点。诗经大雅烝民:“衮职有~,维仲山甫补之。”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不如嗣宗之贤,而有弛慢之~。”用作动词时,表示使亏损。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秦,将焉取之?”
  (三)读jué。挖掘。左传隐公元年:“若~地及泉。”
  [辨]阙,缺。“阙”的本义是宫阙,“缺”的本义是器破。“阙”的(一)(三)两义绝对不能写作“缺”。第二义原则上与“缺”相通,但是习惯上也不写作“缺”。

  534.【祠】
  (一)动词。春祭。诗经小雅天保:“?br>   ~烝尝。”(?br>   :夏祭。烝:冬祭。尝:秋祭。)引申为祭。汉书霍光传:“以三太牢~昌邑哀王园庙。”又:“吏卒奉~焉。”
  (二)祠堂。杜甫咏怀古迹诗:“武侯~屋长邻近。”又奉送崔都水翁下峡诗:“白狗黄牛峡,朝云暮雨~。”

  535.【第】
  (一)次第,次序。左传哀公十六年:“楚国~,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楚国第:依照楚国的选官用人的次序。)又为动词。排次序。史记萧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一。”(应该排在一。)再引申为序数的词头,如“第一”,“第九”等。
  (二)大宅子。汉书霍光传:“甲~一区。”又:“显梦~中井水溢流庭下。”
  (三)科第,科举榜上的次第。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能取进士~。”今成语有“及~”。
  (四)副词。只管。史记陈丞相世家:“陛下~出伪游云梦。”

  536.【屏】
  (一)国君宫门内当门的小墙。后汉书包咸传:“每进见,锡以几杖,入~不趋。”引申为板制的挡子,其作用是不让外面的人看见里面。杜甫李监宅诗:“~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二)读bǐng,上声。排除,除去。论语尧曰:“尊五美,~四恶。”汉书霍光传:“古者废放之人~於远方。”文心雕龙情采:“正采耀乎朱蓝,间色~於红紫。”引申为让左右侍从的人走开。史记魏公子列传:“乃~人间语。”又为退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谢病,~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

  537.【帐】
  (一)帐幕,特指军用的帐篷。史记项羽本纪:“即其~中斩宋义头。”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下犹歌舞。”用作动词时,指准备宴饮用的帷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请语魏其侯~具。”又特指饯行宴饮的帷帐。江淹别赋:“~饮东都,送客金谷。”柳永雨霖铃词:“都门~饮无绪。”引申为床上的帐。孔稚圭北山移文:“蕙~空兮夜鹤怨。”
  (二)计算的簿子,银钱出入的记录(后起义)。隋书高帝本纪:“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一与民同。”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账”。

  538.【壁】
  (一)墙。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家居徒四~立。”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引申为陡峭的山崖。水经注庐江水:“高~缅然。”(缅然:高而远的样子。)
  (二)壁垒,军营的围墙。史记淮阴侯列传:“赵见我走,必空~逐我。”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吾益知吴~中曲折,请复往。”

  539.【案】
  (一)木制的托盘,有脚,用来盛食物。史记万石君列传:“对~不食。”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於鸿前仰视,举~齐眉。”鲍照拟行路难诗:“对~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二)几之一种,即矮小的方桌。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权拔刀斫前奏~曰:’诸将复有言迎曹者,与此~同。‘”
  (三)官府的文书,案卷。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堆~盈几。”刘禹锡陋室铭:“无~牍之劳形。”
  (四)向下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项,令谢。”引申为按下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莫如~甲休兵。”
  (五)按察,查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引申为考察。论衡问孔:“~圣人之言,上下多相违。”
  (四)(五)两个意义都可以写成“按”。

  540.【字】
  (一)生子。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引申为抚育,抚养。尚书康诰:“父不能~厥子。”左传成公十一年:“又不能~人之孤而杀之。”
  (二)文字。汉书刘歆传:“分文析~。”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在一般的用法上,“文”和“字”不再分别。汉书艺文志:“说五~之文,至於二三万言。”
  (三)表字。这是人名之一种。上古时代,男子生下来三个月父亲就给命名。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再给他一个字。从此以后,只有君父和尊长以及他自称时称名,卑辈和平辈对他只能称字,不能称名。男子既有名,又有字,中国这个习俗贯串整个封建社会。汉书霍光传:“霍光,~子孟。”

  541.【书】
  (一)划分界限。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为九州。”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士有~地为牢,势不可入。”引申为划定界限,不再前进。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这个意义现在写作“划”,又简化为“划”。
  (二)计划,筹划。动词。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卫先生为秦~长平之事。”扬雄解嘲:“留侯~策,陈平出奇。”又名词。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言不听,~不用。”这个意义现在也写作“划”,又简化为“划”。
  (三)图画(汉以后的意义)。动词。汉书霍光传:“上乃使黄门~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又名词。汉书霍光传:“君未谕前~意邪?”
  旧时於第一二两义读入声,第三义读去声,今普通话无别。

  542.【项】
  (一)脖子的后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令谢。”后汉书杨震传:“卿强~,真杨震子孙。”又左雄传:“监司~背相望。”
  (二)条目(后起义)。宋史兵志:“愿应募为部领人者,逐~名目,权摄部领。”
  [辨]领,项,颈。领是脖子的通称,项是脖子的后部,颈是脖子的前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刎颈”不能说成“刎颈”或“刎领”。后代“颈”字也变了脖子的通称。

  543.【乳】
  (一)动词。生子。礼记月令:“[季冬之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雊gòu:雉鸣。)汉书李广苏建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乃得归。”(武:苏武。羝dǐ:公羊。)论衡气毒:“妇人疏字者子活,数~者子死。”(“字”与“乳”对文,“字”也是生子。)“乳”用作定语,表示“刚生子的”(多指兽类)。庄子盗跖:“案剑瞋目,声如~虎。”荀子荣辱:“~彘触虎,~?不远游。”(?:同“狗”。)又表示产科的。汉书霍光传:“私使~医淳于衍行毒药杀许后。”
  (二)乳汁。汉书高帝纪:“是口尚~臭,不能当韩信。”魏书王琚传:“常饮牛~,色如处子。”又动词,表示哺乳,喂奶。左传宣公四年:“虎~之。”汉书张骞传:“还见狼~之。”[~母]奶妈。荀子礼论:“~母,饮食之者也。”
  (三)****。庄子徐无鬼:“~闲股脚。”白虎通圣人:“文王四~。”
  (四)初生的[鸟](后起义)。鲍照咏采桑诗:“~燕逐草虫。”苏轼贺新郎词:“~燕飞华屋。”

  544.【体】
  (一)身体的各部分,如头、手、足、肩、背、股等。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冉牛、闵子、颜渊则具~而微。”(具体:具备所有身体的各部分。)史记项羽本纪:“王翳取其头,......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五人共会其~,皆是。”作动词时,表示把身体各部分分解开,肢解。礼记礼运:“~其犬豕牛羊。”楚辞离骚:“虽~解吾犹未变兮。”又特指手足。论语微子:“四~不勤。”文心雕龙丽辞:“造化赋形,支~必双。”(支:肢。)引申为泛指身体。孟子告子下:“劳其筋骨,饿其~肤。”汉书霍光传:“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也。”[一~]略等於现代的一样。司马迁报任安书:“古今一~,安在其不辱也。”
  (二)形状,形体。易经系辞上:“故神无方而易无~。”引申为征兆,迹象。诗经卫风氓:“尔卜尔筮,~无咎言。”(体:卦体,卦象。)
  (三)体制,体裁。沈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三变。”萧统文选序:“古诗之~,今则全取赋名。”
  (四)动词。设身处其间来分析,体察。礼记中庸:“敬大臣也,~群臣也。”又:“~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后来的“~会”、“~谅”、“~恤”等义,由此引申出。

  545.【意】
  (一)名词。意思。楚辞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或闻上无~杀魏其。”
  (二)动词。料想,猜测。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其邻之子。”杨恽报孙会宗书:“岂~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李商隐定安城楼诗:“不知腐鼠成滋味,猜~鵷雏竟未休!”[~者]表示我想[大概是......]。庄子天运:“~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荀子天道:“~者身不敬与?”


62#
发表于 2016-5-5 15:4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5 15:51 编辑

常用词(十) 95字
==========================================

        议论讽 贬谪斥宣 褒赠 颠覆 率诣历 寓寄 禁戒 恃玩肆 敷化 加损 刻勒 郁舒 张弛 是非 能可以

  凡圣 残暴 甘辛 鲜敝 寒温 幽冥奥 精众 便嘉 遽速 弥愈尤极甚最

  夫妇 婴孩 亲眷 竹木 谷壑 亭台 郊墟 材才 簿籍 状类 寿命 志趣 涕泣 膏泽 帷盖 梗概 本末

  637.【议】

  (一)发表言论。诗经小雅北山:“或出入风~。”又特指议论政事。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执政之善否。”汉书艺文志:“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也。”萧统文选序:“所谓坐狙丘,~稷下。”引申为讨论政事以便决定措施。司马迁报任安书:“陪奉外廷末~。”汉书李广苏建传:“召诸贵人~。”“议官”二字连用,指议论政事的官。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於~官。”又引申为判罪。司马迁报任安书:“因为诬上,卒从吏~。”又为评论。刘伶酒德颂:“~其所以。”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论证据今古。”

  (二)文体之一种。古代的“议”是上给皇帝的奏章,议论得失的。文心雕龙议对:“若贾谊之遍代诸生,可谓捷於~矣。”

  638.【论】

  (一)评论,研究。论语宪问:“世叔讨~之。”孟子万章下:“尚~古之人。”又为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又为议论。司马迁报任安书:“~列是非。”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岂好为异~哉?”

  (二)判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故以十二月晦~弃市渭城。”

  (三)文体之一种。这是对人或对事的议论。萧统文选序:“~则析理精微。”

  “论”字作动词用时读lún,阳平声;作名词用时读lùn,去声。

  [辨]议,论。“议”着重在得失,所以“议”的结果往往是作出决定;“论”着重在是非,所以“论”的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议”往往是许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换意见;“论”不一定要有许多人在一起。作为名词用时,“议”和“论”更有分别:“议”是建议,而“论”是评论或议论。

  639.【讽】

  (一)背诵。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诵言语。”杜甫寄岑嘉州诗:“谢朓每篇堪~咏。”

  (二)微言婉词进谏。史记滑稽列传:“优孟常以谈笑~谏。”文心雕龙情采:“而吟咏情性,以~其上。”苏辙快哉亭记:“玉之言盖有~焉。”(玉:宋玉。)引申为讥讽,讽刺平辈(后起义)。苏轼送李公恕诗:“酒酣箕坐语惊众,杂以嘲~穷诗骚。”

  640.【贬】

  (一)灭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食省用。”现代有双音词“~值”。

  (二)给予低的评价。跟褒相对。公羊传隐公二年:“何以不氏?~。”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春秋褒~例,名器重双全。”

  (三)降职。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当请自~三等,以督厥咎。”引申为降职并外放。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未至,又例~永州司马。”韩愈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潮州路八千。”

  641.【谪】

  (一)谴责,责怪。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这个意义又写作“讁”。诗经邶风北门:“室人交遍谪我。”又写作“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

  (二)降职并外放。柳宗元愚溪诗序:“余以愚触罪~潇水上。”苏辙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居齐安。”这个意义又写作“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

  642.【斥】

  (一)屏弃,不用。汉书武帝纪:“与闻国政而无益於民者~,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苏轼贾谊论:“一朝尽~去其旧臣。”现代有双音词“~退”,“排~”。

  (二)斥责,责骂(后起义)。秦观春日诗:“儿曹独何事?诋~几覆酱。”

  (三)[~候]侦察敌情的士兵。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候,未尝遇害。”

  (四)[充~]双声连绵字。多的样子。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盗贼充~。”

  [辨]贬,谪,斥。在贬斥的意义上,这三个字是同义词。但是,由於词源的不同,意义也有细微的分别。“贬”字着重在降职,“谪”字着重在谴责,“斥”字着重在屏弃。因此,有时候可以“贬”而不“谪”,如诸葛亮的“自贬三等”。有时候,“谪”字表面上表示谴责,实际上表示贬斥,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在这些地方,该用“贬”的不能用“谪”,该用“谪”的不能用“贬”。“斥”的意义只是屏弃不用,与“贬”、“谪”差别更大些,所以“一朝尽斥去其旧臣”不能换成“贬去”或“谪去”。但是有时候作者明指屏弃不用,暗指贬谪,如韩愈在柳宗元墓志铭中所说的,那又跟“贬”“谪”相通了。

  643.【宣】

  (一)散布,传播。杨恽报孙会宗书:“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树,以~德化。”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教失~。”现代有双音词“~布”,“~扬”,“~传”等。引申为公开地做某一件事(贬义)。仲长统昌言理乱:“君臣~淫。”“相宣”二字连用,表示互相衬托。沈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八音协畅。”

  (二)以君王的命令宣召(后起义)。水经注江水:“或王命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室]汉宫殿名。王勃滕王阁序:“怀帝阍而不见,奉~室以何年!”

  644.【褒】(襃)

  表扬。跟“贬”相对。公羊传隐公元年:“曷为称字?~之也。”汉书霍光传:“夫~有德,赏元功。”萧统文选序:“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赞成功。”

  645.【赠】

  (一)赠送。诗经秦风渭阳:“何以~之?琼瑰玉佩。”又特指以言相赠。文心雕龙物色:“情往似~,兴来如答。”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言。”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应共冤魂语,投诗~汨罗。”

  (二)死后追封爵位,常用於追封官吏的祖先(后起义)。欧阳修泷冈阡表:“列官於朝,始得封~其亲。”又:“皇曾祖府君累~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辨]封,赠。生时封为封,死后封为赠。

  646.【颠】

  (一)头顶。诗经秦风车邻:“有马白~。”后汉书蔡邕传:“尔有务世公子,诲於华~胡老。”(华颠:白头。胡老:老人。)引申为山顶。诗经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山顶的意义后来写作“巅”。(今本诗经写作“首阳之巅”。)

  (二)跌倒。尚书盘庚中:“~越不恭。”(越:坠。)论语季氏:“~而不扶。”苏轼荔支叹诗:“~坑仆谷相枕藉。”[~覆]原意是跌倒。一般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破坏,搞跨,灭亡。孟子万章上:“太甲~覆汤之典刑。”苏洵六国论:“至於~覆,理固宜然。”[~沛][~连]生活困难,流离失所。论语里仁:“~沛必於是。”张载西铭:“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连而无告者也。”[~倒]倒,颠倒。诗经齐风东方未明:“~倒衣裳。”

  (三)精神错乱(后起义)。张籍赠道士诗:“对花歌咏似狂~。”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癫”。

  647.【覆】

  (一)反。诗经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引申为翻。庄子达生:“视舟之~犹其车却也。”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舟。”汉书贾谊传:“前车~,后车戒。”孔稚圭北山移文:“苍黄翻~。”又引申为覆没。李华吊古战场文:“常~三军。”又:“将军~没。”

  (二)倒,倾倒,使倾倒。论语子罕:“虽~一篑,进,吾往也。”庄子逍遥游:“~杯水於坳堂之上。”[倾~]颠覆。左传成公十三年:“倾~我国家。”这个意义也可以单说“覆”。论语阳货:“恶利口之~邦家者。”

  (三)盖(动词)。庄子德充符:“夫天无不~,地无不载。”庾信春赋:“麦才青而~雉。”欧阳修泷冈阡表:“无一瓦之~。”

  (四)对上次的结果再进行一次检验。唐书选举志有“~试”,李峤传有“~验”。宋史职官志有“~议”,食货志有“~检”。

  (五)回信(晚起义)。如“答~”,“奉~”。

  旧时於(一)(二)(四)(五)诸义读入声(芳福切),於(三)义读去声(芳救切)。今无别。

  [辨]复,覆,複。在古代汉语中,这三个字是不相通的。虽然有“反复”又有“反覆”,但是一般并不通用:“反复”指来回,“反覆”指翻来覆去。例如“反覆无常”就不能换成“反复无常”。至於“複”字只用於“重複”的意义,跟“复”、“覆”更不相同了。

  648.【率】

  (一)循,沿着。诗经大雅绵:“~西水浒。”引申为遵循,依照。诗经大雅假乐:“~由旧章。”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诚~是道,相天下君。”“率性”二字连用,表示“依循性之所感而行”。礼记中庸:“~性之谓道。”由此引申为“坦率”、“直率”、“轻率”(后起义)。

  (二)率领。孟子梁惠王上:“此~兽而食人也。”杨恽报孙会宗书:“是故身~妻子,戮力耕桑。”

  (三)大概,一般。礼记祭义:“其~用此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大抵~寓言也。”汉书宣帝纪:“~常在下。”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常屈其座人。”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汉书百官表:“大~十里一亭。”引申为一概,一律。韩愈进学解:“占小善者~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苏轼六国论:“六国互丧,~赂秦耶?”

  (四)读lǜ。一定的标准。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羿yì:人名,古之善射者。彀gòu:张弓。)现代汉语有“税~”,“效~”,“生产~”等。

  649.【诣】

  到,到达。史记文帝本纪:“乘传~长安。”世说新语言语:“~门者皆儁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当~播州。”现代双音词“造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引申为拜访。梁书张缵传:“裴子野自云年出三十不复~人。”又:“有过~缵者。”

  650.【历】

  (一)经过。司马迁报任安书:“足~王庭。”后汉书张俭传:“其所经~,伏重诛者以十数。”水经注汶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中下两庙间。”洛阳伽蓝记白马寺:“得者不敢辄食,乃~数家。”“历”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经过时间。丘迟与陈伯之书:“北虏僭盗中原,多~年所。”“历世”二字连用,表示过去的各个时代。论衡问孔:“故谓七十子~世希有。”后来说成“历代”。

  (二)副词。逐一地。汉书艺文志:“~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萧统文选序:“~观文囿,泛览辞林。”苏轼贾谊论:“仲尼圣人,~试於天下。”

  (三)清晰。左思娇女诗:“口齿自清~。”[~~]清晰,分明。晋书刘实传:“~~相次,不可得而乱也。”杜甫历历诗:“~~开元事,分明在目前。”成语有“~~在目”。

  (四)纪载历法的书。汉书艺文志:“敬顺昊天,~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也写作“曆”。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又写作“厤”。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历。”引申为历法,即推算岁时的方法。易经革卦:“君子以治~明时。”也指掌管推算岁时的人。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星~,近乎卜祝之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曆”。

  [辨]厤,历,曆。在“曆象”的意义上,“历”和“曆”是古今字;“厤”虽与“历”、“曆”相通,但后代少见。“历”的其他意义,古代都不作“历”或“厤”。

  651.【寓】

  寄居。礼记郊特性:“诸侯不臣~公。”孟子离娄下:“无~人於我室。”(寓:使动用法。)庾信咏怀诗:“~卫非所~,安齐独未安。”今人称在故乡以外的住所为“寓所”。引申为寄托。左传成公二年:“请~乘。”文心雕龙颂赞:“比类~意。”欧阳修醉翁亭记:“得之心而~之酒也。”“寓目”二字连用,表示过目,看一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得臣与~目焉。”[~言]有所寄托的话。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大抵率~言也。”

  652.【寄】

  寄居。汉书息夫躬传:“未有第宅,~居丘亭。”曹丕燕歌行:“君何淹留~他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老妻~异县。”引申为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百里之命。”李华吊古战场文:“~身锋刃,腷臆谁诉?”又特指寄托言语或寄托书信。杜甫驱竖子摘苍耳诗:“~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词。”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书”本来是托人带信的意思,现代“寄信”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

  [辨]寓,寄。从来源上说,“寓”和“寄”是同义词,只在习惯用法上略有不同。

  653.【禁】

  (一)禁止。韩非子五蠹:“赏其功,必~无用。”杨恽报孙会宗书:“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又名词。禁令。孟子梁惠王上:“问国之大~。”

  (二)天子所居。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常居~中。”汉书霍光传:“召诸~门,毋内昌邑群臣。”

  654.【戒】

  (一)警戒,防备。周易萃卦:“~不虞。”孟子公孙丑下:“当在薛也,予有~心。”现代有双音词“~严”。引申为留神,当心。庄子养生主:“怵然为~”。

  (二)戒除,革除不良的习惯。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之在色。”“戒”又用作名词。论语季氏:“君子有三~。”

  (三)警告,劝人警惕。孟子梁惠王下:“~之~之。”萧统文选序:“~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候卒击柝卫太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诫”。引申为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箴兴於补阙,~出於弼匡。”

  (四)斋戒。礼记礼器:“七日~。”[斋~]旧时迷信,祭祀前,穿整洁的衣服,戒绝嗜欲,使身心清静,以表示对鬼神的虔诚。孟子离娄下:“斋~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史记淮阴侯列传:“斋~,设坛具礼,乃可耳。”

  655.【恃】

  依靠,依赖。诗经小雅蓼莪:“无母何~?”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而不恐?”贾谊论积贮疏:“故其畜积足~。”欧阳修泷冈阡表:“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而能自守邪?”引申为仗着,指心理上的依赖(后起义)。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唐书程千里传:“千里~勇,开县门,率百骑,欲直擒希德。”(希德:指程希德。)注意:上古的“恃”字都指物质上的依赖。

  656.【玩】

  (一)玩弄。伪古文尚书旅獒:“~人丧德,~物丧志。”苏辙快哉亭记:“今乃得~之几席之上。”引申为欣赏。文心雕龙熔裁:“虽 其采,不倍领袖。”韦应物月下会徐十一草堂诗:“暂辍观书夜,还题~月诗。”

  (二)名词。供玩赏的物品。国语楚语:“夫白珩,先王之~也。”(珩héng:佩玉上的横玉。)[~好hào]供玩赏之物。谷梁传僖公二年:“且夫~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

  (三)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左传僖公五年:“寇不可 。”

  按:依说文,(一)(二)两义应作“玩”,(三)义应写作“ “。但是,二字同音,古人通用。

  657.【肆】

  (一)陈设。诗经大雅行苇:“或~之筵。”(筵:竹席。)又小雅楚茨:“或~或将。”(将:捧持。)

  (二)陈列货物或工艺品的场所,作坊。论语子张:“百工居~以成其事。”引申为市场。庄子外物:“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左思吴都赋:“楼船举颿而过~。”(颿:同“帆”。)引申为店铺(晚起义)。

  (三)放肆。用於褒义,表示不受拘束。韩愈答李翊书:“其皆醇也,然后~焉。”又柳子厚墓志铭:“而自~於山水间。”又进学解:“先生之於文,可谓闳其中而~其外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庄老以~其端。”苏轼快哉亭记:“其流奔放~大”又用於贬义,表示不依法度,不守规矩。韩愈送孟东野序:“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在现代汉语里,“放肆”只用於贬义。成语有“~无忌惮”。

  658.【敷】

  铺,铺开。穆天子传:“~筵席。”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舒。”引申为展开。楚辞离骚:“跪~衽以陈辞兮。”“敷”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散布。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帝乃诞~文德。”(诞:大。)又君牙:“弘~五典。”又表示扩大,铺张。文心雕龙熔裁:“思赡者善~,才覈者善删。”

  659.【化】

  (一)变化。周易乾卦:“乾道变~。”楚辞离骚:“伤灵修之数~。”礼记月令:“田鼠~为鴽。”(鴽rú:鸟名。)李白蜀道难诗:“所守或匪亲,~为狼与豺。”引申为死,这是委婉的说法。孟子公孙丑下:“且比~者无使土亲肤。”庄子大宗师:“无怛~。”(无:同毋。怛dá:惊动。)陶潜自祭文:“余今斯~,可以无恨。”[造~]原意是创造而使之变化。用作双音词,表示宇宙的主宰者。庄子大宗师:“伟哉造~。”又:“夫造~者必以为不祥之人。”文心雕龙丽辞:“造~赋形,支体必双。”

  (二)教化,使民俗归淳。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圣王制俗,独~於陶钧之上。”杨恽报孙会宗书:“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民者,卿大夫之意也。”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止一国。”又名词。教化。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岂不欲因俗以成~?”

  [辨](一)变,化。变是改变,变换;化是由某一物转化为另一物。因此,“天变”不能说成“天化”,而“田鼠化为鴽”不能说成“田鼠变为鴽”。

  (二)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有时候“化”还可以指潜移默化,二者并不相同。因此,“因俗以成化”不能说成“因俗以成教”。

  660.【加】

  (一)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左传昭公八年:“~絰於颡而逃。”(絰dié:居丧时用粗麻做的帽子。颡sǎng:额。)庄子马蹄:“夫~之以衡轭。”引申为施恩或刑於某人身上。战国策魏策四:“大王~惠。”欧阳修泷冈阡表:“逢国大庆,必~宠锡。”司马迁报任安书:“及罪至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刀锯不~。”又为敷在脸上。曹植洛神赋:“芳泽无~,铅华弗御。”注意:这些“加”字都不应该解释为“增加”的“加”。

  (二)增加。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焉?”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厉。”韩愈答李翊书:“~其膏而希其光。”

  (三)加以,予以。仲长统昌言法诫:“犹~谴责。”

  (四)副词。更,更加。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多。”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则其至又~少矣。”注意:这种“加”字不能解作“增加”,否则“加少”不好讲。

  661.【损】

  (一)减少。跟益相对。孟子滕文公下:“请~之,月攘一鸡。”枚乘上书谏吴王:“磨砻底厉,不见其~,有时而尽。”

  (二)损害。也跟益相对。论语季氏:“益者三友,~者三友。”司马迁报任安书:“欲益反~。”

  662.【刻】

  (一)雕刻。礼记哀公问:“器不~镂。”杜甫岁晏行:“~泥为之最易得。”[漏~]又称“刻漏”。古代计时的器具。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孔,壶中立箭,上刻度数,水漏则所刻度数依次显露,用以计时。旧法每一昼夜共一百刻。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诗:“可惜~漏随更箭。”苏轼春宵诗:“春宵一~值千金。”依旧法,每刻合14.4分钟,现代以十五分钟为一刻。

  (二)不厚道,不宽大。汉书艺文志:“及~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刻薄”二字连用,也表示不厚道。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天资~薄人也。”现代汉语双音词“~薄”、“~毒”由此发展而来。

  663.【勒】

  (一)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汉书匈奴传:“鞌~一具。”(鞌:同鞍。)杜甫哀江头诗:“白马嚼啮黄金~。”引申为勒马(后起义)。魏书世祖纪:“诏发高平,敕~骑赴长安。”今成语有“悬崖~马”。

  (二)强制执行(后起义)。隋书食货志:“于是侨居者各~还本属。”今有双音词“~令”。

  (三)统率。后汉书光武纪:“亲~六军。”

  (四)刻。礼记月令:“[孟冬之月]物~工名,以考其诚。”(物:器物。工:指工匠。)又特指刻石,刻碑。司马相如封禅书:“~功中岳。”孔稚圭北山移文:“~移山庭。”陆游夜泊水村诗:“太息燕然未~铭。”引申为编写。裴駰史记集解序:“虽时有纰缪,实~成一家。”

  664.【郁】

  (一)茂盛的样子。诗经秦风晨风:“~彼北林。”左思咏史诗:“~~涧底松。”苏轼前赤壁赋:“山川相缪,~乎苍苍。”[~律]烟气上升很盛的样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瑶池气~律。”

  (二)积滞不通的样子。楚辞哀郢:“惨~~而不通兮。”又用作动词。汉书路温舒传:“忠良切言,皆~於胸。”司马迁报任安书:“此人皆意有所~结,不得通其道。”韩愈送孟东野序:“乐也者,~於中而泄於外者也。”苏轼贾谊论:“萦纡~闷,趯然有远举之志。”[~邑][堙~][抑~][壹~]都是双声连绵字。忧愁烦闷的样子。楚辞离骚:“偭忳~邑馀侘傺兮。”贾谊吊屈原赋:“独堙~兮其谁语?”(汉书作“壹郁”。)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独抑~而谁与语?”萧统文选序:“耿介之意既伤,壹~之怀靡诉。”[~陶]连绵字。思念的样子。孟子万章上:“~陶思君尔。”文心雕龙情采:“诸子之徒,心非~陶。”

  665.【舒】

  (一)展开。跟卷相对。淮南子本经:“赢缩卷~。”萧统文选序:“~布为诗。”文心雕龙熔裁:“然后~华布实。”杜甫小至诗:“岸容待腊将~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敷~。”引申为宣泄[积滞]。楚辞离骚:“聊以~吾忧心。”司马迁报任安书:“退而论书策以~其愤。”

  (二)迟缓。诗经召南野有死麇:“~而脱脱兮。”(脱脱:迟缓的样子。)又陈风月出:“~窈纠兮。”

  666.【张】

  (一)把弓弦绷紧。跟弛相对。诗经小雅吉日:“既~我弓,既挟我矢。”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空弮,冒白刃。”引申为把琴弦绷紧(准备弹琴)。江淹别赋:“琴羽~兮箫鼓陈。”

  (二)张开,扩大。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之。”(歙xi:合。)鸟鹊歌:“南山有乌,北方~罗。”苏轼快哉亭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

  (三)量词。指可张之物的单位。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以帷幕九~行。”

  667.【弛】

  把弓弦放松。跟张相对。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弓而自后縛之。”礼记杂记:“张而不~,文武弗能也;~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文武之道也。”(这是比喻。文武,指周文王、武王。)引申为松懈。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志~以肆。”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而不严也。”

  668.【是】

  (一)对的,合理的。跟非相对。孟子尽心下:“自以为~。”庄子大宗师:“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若定~非以教吾子。”

  (二)代词。这,这个,这些。庄子逍遥游:“~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亦走也。”又:“吾何快於~?”又:“王之不王,~折枝之类也。”又滕文公上:“戎狄~膺,荆舒~惩。”

  (三)系词。是(后起义)。史记刺客列传:“此必~豫让也。”(豫让:人名。)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他乡之客。”[~处]到处,处处(晚起义)。柳永八声甘州词:“~处红衰翠减。”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诗:“地阔天高~处宜。”

  669.【非】

  (一)不对的,不合理的。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也。”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此亦一是~。”“非”又用作动词,表示以为不对。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天下不以~郑尹而快孙子。”韩愈答李翊书:“其观於人,不知其~笑之为~笑也。”

  (二)否定副词。用於判断句,以否定谓语。论语宪问:“管仲~仁者与?”又用於复合句的从属子句,表示撇开。论语雍也:“~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又:“~敢后也,马不进也。”

  670.【能】

  (一)动词。能够做到。论语先进:“非曰~之,愿学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韩愈送孟东野序:“皆以其所~鸣。”又能愿动词。能够。论语八佾:“夏礼吾~言之。”又述而:“闻义不~徙,不善不~改,是吾忧也。”注意:在现代汉语里,“能”字一般只用作能愿动词;在古代汉语里,“能”字还可以用作谓语。今天的成语“各尽所~”,就是用的古代的意义。

  (二)名词。能力,才干。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也。”沈约谢灵运传论:“并标~擅美,独映当时。”

  (三)形容词,名词。有才能的,有才能的人。礼记礼运:“选贤与~。”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者在职。”又:“尊贤使~。”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显岩穴之士。”

  671.【可】

  (一)形容词。可以,能行。左传襄公三年:“午也~。”又:“赤也~。”又庄公十年:“刿曰:’未~。‘”又僖公二十二年:“公曰:’不~。‘”[~也](1)可以[但不能令人感到满足]。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又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也,三年有成。”(期jī月:一周年。)(2)表示容许这样作。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也。”[~矣](1)表示条件成熟,事情可以进行了。略等於现代的“行了”。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矣。‘”(2)表示够了。论语公冶长:“再,斯~矣。”

  (二)助动词。可以。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以](1)可以用来[做某事物]。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以簸扬;维北有斗,不~以挹酒浆。”庄子马蹄:“马蹄~以践霜,毛~以御风寒。”(2)表示情况容许。左传襄公十五年:“小人怀璧,不~以越乡。”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以衣帛矣。”

  (三)副词。大约。史记滑稽列传:“饮~五六斗。”

  [辨]能,可。“能”字表示能力所及,“可”字表示客观情况容许。“能”字后面的动词用於主动意义,“可”字后面的动词用於被动意义。试比较“能为”和“可为”:“能为”表示某人有此能力,“可为”表示某事可以(被)做到。

  672.【以】

  (一)动词。用。论语为政:“视其所~。”又先进:“如或知尔,则何~哉?”

  (二)介词。带“以”字的介词结构表示工具、方式等。论语子罕:“博我~文,约我~礼。”孟子梁惠王上:“~羊易之。”[~为](1)拿来做。庄子逍遥游:“剖之~为瓢。”(2)认为。战国策齐策一:“自~为不如。”史记陈涉世家:“或~为死,或~为亡。”[何~]①拿什么,凭什么。左传庄公十年:“问何~战。”史记淮阴侯列传:“后有大者,何~加之?”

  (三)介词。由,由於。史记项羽本纪:“~是知其能。”又表示目的,有“藉以”、“以便”的意思,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救郑。”[何~]②为什么。史记项羽本纪:“不然,籍何~至此?”[是~]因此。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后世无传焉。”[有~]有原因,有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也。”

  (四)“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东”、“以西”、“以往”、“以来”等,二字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质量的界限。论语雍也:“中人~下不可以语上也。”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前。”史记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东。”

  (五)连词。义同“而”。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思,其民困。”王勃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犹欢。”

  (六)副词。通“已”。史记陈涉世家:“固~怪之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病乎!”按:“以”和“已”不但同音,而且在篆文中是同一个字,都写作 。

  673.【凡】

  (一)平凡,平庸。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民也。”杜甫丹青引:“一洗万古~马空。”引申为尘世的。跟仙相对(后起义)。司空图携仙籙诗:“仙~路阻两难留。”

  (二)副词。表示概括。诗经小雅常棣:“~今之人,莫如兄弟。”孟子尽心上:“故~同类者举相似也。”韩愈送孟东野序:“~载於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大凡]大概,一般地说。韩愈送孟东野序:“大~物不得其平则鸣。”

  (三)副词。总共。司马迁报任安书:“凡百三十篇。”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泉~六穴。”

  674.【圣】

  形容词。懂道理,通达事理。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善。”引申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合於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述而:“若~与仁,则吾岂敢?”又名词。圣人。司马迁报任安书:“大底~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辨]圣,贤。在最初的时候,圣是从知识方面说,贤是从道德方面说,应用范围较宽。后来儒家把圣的概念神秘化了,有“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意思。在中古时代,皇帝被尊称为圣人。此后,除皇帝以外,只有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了。这样,圣和贤就变了人品高下的差别:贤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道德标准,圣则被认为是“天生”的。

  675.【残】

  (一)动词。杀害,伤害,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所过无不~灭者。”苏轼贾谊论:“而自~至此!”又形容词,名词。残害他人的。伪古文尚书泰誓:“取彼凶~。”孟子梁惠王下:“~贼之人,谓之一夫。”(贼:戕害。)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岂不欲除~而佑仁。”现代有双音词“~杀”,“摧~”,“~暴”,“~忍”。由伤害的意义引申为残废。司马迁报任安书:“顾自以为身~处秽。”

  (二)残余,剩余。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卒。”杜甫重题郑氏东亭诗:“向晚寻征路,~云傍马飞。”

  676.【暴】

  (一)读pù,去声,旧读入声。晒。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之。”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曝”。引申为暴露。司马迁报任安书:“功亦足以~於天下矣。”李华吊古战场文:“连年~露。”又:“骨~沙砾。”

  (二)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引申为突然。史记项羽本纪:“何兴之~也!”后代有成语“~卒”,“~富”,“~发户”。又为急躁。荀子强国:“有~察之威者。”又为凶恶残毒的。孟子滕文公上:“是故~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慢:弄乱。经界:田的界限。)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677.【甘】

  (一)好吃,味美。孟子梁惠王上:“为肥~不足於口与?”用作动词,表示以为味美。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闻乐不乐。”(旨:好吃的东西。)引申为甜。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泉~而土肥。”注意:上古没有“甜”字,凡“甜”的意义都说成“甘”。引申为[言语]好听,动听。左传昭公十一年:“币重而言~,诱我也。”

  (二)心里痛快。左传庄公九年:“请受而~心焉。”引申为甘心,情愿。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素知贱子~贫贱。”

  678.【辛】

  辣。楚辞招魂:“大苦咸酸,~甘行些。”(些:语气词。)常用来比喻心情。李密陈情表:“臣之~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诗:“抚迹犹酸~。”注意:“辛苦”“酸辛”都是以辣味比喻心中的痛苦;“辛苦”应作两个词讲,不等於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辛苦”。引申为劳苦。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勤久。”现代有双音词“辛勤”。

  679.【鲜】

  (一)读xiān。鲜鱼。对乾鱼而言。诗经大雅韩奕:“炰鳖~鱼。”礼记曲礼下:“槁鱼曰商祭,~鱼曰脡祭。”(槀:同“槁”。乾枯。)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引申为新鲜。仪礼士昏礼:“腊必用~。”(腊xí:乾肉。)。又为鲜明,鲜艳。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

  (二)读xiǎn。少。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矣。”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克有终。”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居民~少。”也写作“尠”或“尟”。

  680.【敝】

  (一)破烂。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予又改为兮。”论语子罕:“衣~緼袍。”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蹝也。”(蹝xǐ:鞋。)引申为过时,不能再用。曾巩战国策目录序:“而考之无疵,用之无~。”

  (二)谦称。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邑之社稷。”

  681.【寒】

  冷。论语子罕:“岁~,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杨恽报孙会宗书:“众毁所归,不~而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心”二字连用,表示害怕。司马迁报任安书:“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心。”“寒”又特指缺乏冬衣而受冻的情况。常与饥并举。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年丰而妻啼?

。”注意:西汉以前没有“冷”字,“冷”的意义都说成“寒”。

  682.【温】

  (一)暖。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夏则不轻而凊。”(茭:乾草。凊jìng:凉。)李华吊古战场文:“缯纩无~。”白居易长恨歌:“~泉水滑洗凝脂。”

  (二)和气,柔和。诗经邶风燕燕:“终~且惠。”论语述而:“子~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三)温习。论语为政:“~故而知新。”

  [辨]温,暖。二字是同义词,所以“饥寒”的反面可以是“温饱”,也可以是“饱暖”。但是“温”字的(二)(三)两义则是“暖”字所不具备的。

  683.【幽】

  (一)暗,深暗。跟明相对,又跟显相对。诗经小雅伐木:“出自~谷,迁於乔木。”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宅~而势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至於~暗昏惑。”引申为隐晦的,隐微的。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离骚以致其~。”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香。”“幽人”二字连用,表示隐士。孔稚圭北山移文:“或叹~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又引申为僻静。杜甫卜居诗:“主人为卜林塘~。”又为清胜,幽雅。杜甫江村诗:“长夏江村事事~。”又北征诗:“青云动高兴,~事亦可悦。”

  (二)拘囚,监禁。司马迁报任安书:“身~囹圄之中。”杨恽报孙会宗书:“身~北阙。”(三)古十二州之一。大致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及辽宁省的西南部。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并游侠儿。”

  684.【冥】

  暗,深暗。诗经小雅斯干:“哕哕其~。”(哕哕huì huì:深广的样子。)引申为深。杜牧阿房宫赋:“高低~迷,不知西东。”[~~]昏暗的样子。楚辞九歌山鬼:“靁填填兮雨~~。”荀子劝学:“是故无~~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又深远的样子。苏轼喜雨亭记:“太空~~,不可得而名。”

  [辨]幽,冥。在“暗”的意义上,“幽”和“冥”是同义词。但“幽”引申为“幽静”“幽雅”等义,则是“冥”所不具备的。

  685.【奥】

  (一)屋子里的西南角。论语八佾:“与其媚於~,宁媚於灶。”(奥:指房屋西南角的神。灶:指灶神。)

  (二)深,不容易看透其中的妙处。萧统文选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坏,实文章之~府。”引申为不是浅露的。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抑之欲其~。”

  686.【精】

  (一)上等细米。跟粗相对。论语乡党:“食不厌~。”引申为精华的,少而好的。也跟粗相对。文心雕龙熔裁:“~论要语,极略之体。”韩愈送孟东野序:“人声之~者为言。”又为美妙。文心雕龙情采:“而五千~妙,则非弃美矣。”江淹别赋:“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又为细密。萧统文选序:“论则析理~微。”又为造就高。韩愈进学解:“业~於勤,荒於嬉。”

  (二)精诚,诚心。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夫~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神]精力。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虽竭~神,欲开忠於当世之君。”

  (三)精气,灵魂。李华吊古战场文:“~魂何依?”

  687.【众】

  多,特指人多。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引申为群。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又名词。众人。论语学而:“泛爱~。”又子张:“君子尊贤而容~。”[~人]一般人,普普通通的人。楚辞渔父:“~人皆醉我独醒。”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为~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688.【便】

  (一)安。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宁无忧。”引申为方便。史记李将军列传:“人人自~。”

  (二)有利,有好处。战国策秦策二:“或谓救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论诈之~而讳其败。”引申为有利的机会,适宜的机会。李华吊古战场文:“胡兵伺~。”[~宜]名词。应做的事,特指对国家有利的事。汉书娄敬传:“臣愿见上言~宜。”又严助传:“因言国家~宜。”又副词。不经过合法手续,从权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事有不便,以~宜论上。”

  (三)读pián,阳平声。[~辟][~嬖]善於讨好的。论语季氏:“友~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孟子梁惠王上:“~嬖不足使令於前与?”

  (四)轻便。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清声而~体,秀外而惠中。”

  (五)副词。就(后起义)。陶潜桃花源记:“~要还家。”周邦彦兰陵王词:“回头迢递~数驿。”

  689.【嘉】

  好的,美好的。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宾。”楚辞离骚:“肇锡余以~名。”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茂树恶木,~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引申为赞美,赞许。论语子张:“~善而矜不能。”汉书霍光传:“朕甚~之。”今成语有“其志可~”。

  690.【遽】

  (一)传车,送信的快车或快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使~告於郑。”又哀公二十一年:“群臣将传~以告寡君。”国语晋语:“~人来告。”

  (二)匆忙。韩诗外传:“夫子何~乎?得无有急乎?”又副词。匆匆忙忙地,迫不及待地。苏轼贾谊论:“安有立谈之间,而~为人痛哭哉?”

  691.【速】

  (一)快。礼记檀弓上:“丧欲~贫,死欲~朽。”孟子梁惠王下:“王~出令。”

  (二)招致。易经需卦:“有不~之客三人来。”诗经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我狱?”左传闵公二年:“与其危身以~罪也。”苏洵六国论:“至丹以荆轲为计,始~祸焉。”

  692.【弥】

  (一)满。楚辞离骚:“芳菲菲其~章。”苏轼喜雨亭记:“既而~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二)副词。更加。论语子罕:“仰之~高,钻之~坚。”司马迁报任安书:“虽累百世,垢~甚耳。”

  693.【愈】

  (一)病好了。孟子公孙丑下:“昔者疾,今日~。”苏轼喜雨亭记:“忧者以喜,病者以~。”这个意义又写作“瘉”、“癒”。

  (二)胜过。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又先进:“然则师~与?”

  (三)副词。更加,越发。老子八十一章:“既以为人,己~有;既以与人,己~多。”庄子列御寇:“所治~下,得车~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怒,不肯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愈”不说“越”。

  694.【尤】

  (一)罪过,过失。论语为政:“言寡~,行寡悔。”贾谊吊屈原赋:“般纷纷其离此~兮。”引申为归罪,怨恨。论语宪问:“不怨天,不~人。”孟子梁惠王下:“君无~焉。”司马迁报任安书:“动而见~,欲益反损。”后代成语有“怨天~人”。

  (二)优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物,足以移人。”(这里“尤物”指美人。)苏轼荔支叹诗:“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物成疮痏。”(这里“尤物”指荔支。)韩愈送孟东野序:“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也。”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朝取一人焉,拔其~;暮取一人焉,拔其~。”柳宗元愚溪诗序“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绝者家焉。”

  (三)特别,格外。李密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甚。”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圣人所~用心者也。”引申为尤其,更(后起义)。欧阳修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美。”

  [辨]弥,愈,尤。“弥”字简单地表示“更加”,“愈”字则表示事物进一层的发展。因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不能换成“奉之愈繁,侵之弥急”。“尤”和“弥”“愈”更不相同。“尤”字表示在同类事物中显得特出:它表示质量上的特别好或特别坏,而不表示事物进一层的发展。因此,“林壑~美”不能说成“林壑弥美”,或“林壑愈美”。

  695.【极】

  (一)名词。原为房屋的脊檩(在房屋的最高处),引申为房梁。庄子则阳:“其邻有夫妻臣妾登~者。”张衡西京赋:“跱游~於浮柱。”(跱zhì:置,安放。)又指井梁。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单~之 断干。”引申为屋脊,房顶。方苞狱中杂记:“屋~有窗以达气。”

  (二)极点,最高限度。枚乘上书谏吴王:“上悬之无~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司马迁报任安书:“立名者,行之~也。”引申为达到极点。枚乘说吴王书:“今欲~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乎游之乐也。”又为最高的,达到极点的。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就~刑而无愠色。”

  (三)至。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於天。”(崧:中岳嵩山。骏:通“峻”。高。)国语鲁语:“齐朝驾而夕~於鲁国。”引申为终止,尽头。尚书盘庚下:“罔有定~。”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庄子逍遥游:“其远而无所至~邪?”

  696.【甚】

  (一)形容词。厉害,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庄子天下:“沐~雨,栉疾风。”老子二十九章:“去~,去奢,去泰。”孟子梁惠王上:“物皆然,心为~。”“甚於”二字连用,表示胜於,胜过。论语卫灵公:“民之於仁也,~於水火。”也可以单用“甚”字,表示“甚於”。墨子非攻上:“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入人园圃窃桃李。”吴均与宋元思书:“急湍~箭,猛浪若奔。”

  (二)副词。很。庄子养生主:“动刀~微。”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惜。”

  (三)疑问代词。什么(晚起义)。周邦彦西河词:“酒旗戏鼓~处市?”引申为副词。为什么。辛弃疾满江红词:“~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又八声甘州词:“汉开边,功名万里,~当时健者也曾闲?”

  697.【最】

  (一)最。庄子天下:“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贤。”史记项羽本纪:“~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欧阳修醉翁亭记:“而年又~高。”

  (二)名词。上等政绩,上功。跟殿相对。汉书宣帝纪:“课殿~以闻。”陆机文赋:“考殿~於锱铢,定去留於毫厘。”(这是比喻。)又形容词。[功]最高,[政绩]最好。陈书周铁虎传:“铁虎功~。”唐书刘禹锡传:“禹锡出为苏州刺史,以政~赐金紫。”“考最”二字连用,等於说“考绩”。唐书百官传:“月终则进课於内,岁终则考~於外。”

  [辨]甚,最,至,极。“甚”、“最”、“至”都是程度副词。“甚”字表示程度相当高,但未达到顶点,等於现代的“很”。“最”字表示达到顶点,即最高级。“最”和“至”是同义词,但是上古汉语表示最高级时,一般用“至”不用“最”。例如老子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极”字一般只用作名词和形容词,很少用作副词,所以它跟“至”字也是有区别的。

  698.【夫】

  (一)成年男人。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公侯干城。”论语宪问:“岂若匹~匹妇之为谅也?”又特指劳动力。贾谊论积贮疏:“一~不耕,或受之饥。”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丈~]男子。战国策赵策四:“丈~亦爱怜其少子乎?”韩非子五蠹:“丈~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二)[夫子]对男子的敬称,又对师的敬称。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子。”又微子:“孰为~子?”[夫人]对君之妻的敬称。左传隐公元年:“~人将启之。”其后变为对高级官员之妻的敬称。

  (三)丈夫。跟妻相对。左传桓公十五年:“父与~孰亲?”孟子滕文公上:“~妇有别。”

  (四)读fú,阳平声。指示代词。这,那。左传宣公二年:“公嗾~獒焉。”论语先进:“~三子者之言何如?”贾谊吊屈原赋:“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犬羊!”“夫”字放在比较复杂的宾语结构前面,指示整个宾语结构。论语季氏:“君子疾~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李华吊古战场文:“吾闻~齐魏徭戍,荆韩召募。”又:“吾想~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五)也读fú,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对某事进行判断。论语季氏:“~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苏轼贾谊论:“~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六)句尾语气词。表示感叹。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又宪问:“莫我知也~!”

  699.【妇】

  (一)妻。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孟子滕文公上:“夫~有别。”古诗焦仲卿妻:“十七为君~。”

  (二)女人,已婚的女子。论语泰伯:“有~人焉。”欧阳修泷冈阡表:“自吾为汝家~,不及事吾姑。”苏轼前赤壁赋:“泣孤舟之嫠~。”

  [辨]妇,女。妇是已婚女子,女是未婚女子,古人分得很清楚。有时候,特别是男女对举的时候,“女”也用作妇女的通称,但未婚的女子绝对不能叫做“妇”。

  700.【婴】

  (一)缠绕,被......缠着。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金铁受辱。”李密陈情表:“而刘夙~疾病,常在床蓐。”杜甫前出塞诗:“亡命~祸罗。”又回棹诗:“散才~薄俗。”

  (二)婴儿,初生的孩儿。老子十章:“专气致柔,能~儿乎?”列子天瑞:“其在~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

  701.【孩】

  (一)小儿笑。老子二十章:“如婴儿之未~。”(未孩:还不会笑。)孟子尽心上:“~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者。”(孩提:指知孩笑可提抱。)李密陈情表:“生~六月,慈父见背。”这个意义又写作“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

  (二)小孩(后起义)。杜甫山寺诗:“自哂同婴~。”

  702.【亲】

  (一)父母。孟子梁惠王上:“未有仁而遗其~者也。”欧阳修泷冈阡表:“始得赠封其~。”现代有双音词“父~”,“母~”。引申为亲属,亲人。论语泰伯:“君子笃於~,则民兴於仁。”[~戚]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戚畔之。”(这是指同姓和异姓的亲属。畔:通“叛”。)左传昭公二十年:“~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这是指父兄。)大戴礼曾子疾病:“~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这是指父母。)注意:上古的“亲戚”所指较广,不同於现代。现代“亲戚”专指异姓的亲属。中古以来也称“亲情”。

  (二)亲近,亲爱。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仁。”司马迁报任安书:“欲求~媚於主上。”

  (三)亲自。孟子万章上:“吾岂若於吾身~见之哉?”苏轼贾谊论:“夫绛侯~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

  703.【眷】

  (一)回顾而表示恋恋不舍。诗经大雅皇矣:“乃~西顾。”这个意义又写作“睠”。诗经小雅大东:“睠言顾之,潸焉出涕。”引申为怀恋。束哲补亡诗:“~恋庭闱。”陶潜自祭文:“畴能罔~?”又为爱。杜甫奉赠鲜于京兆诗:“献纳纡皇~。”柳宗元愚溪诗序:“能使愚者喜笑~慕,乐而不能去也。”

  (二)亲属(晚起义)。

  704.【竹】

  (一)竹。诗经卫风淇奥:“绿~青青。”

  (二)八音之一,即箫笛之类。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刘禹锡陋室铭:“无丝~之乱耳。”

  705.【木】

  (一)树。孟子梁惠王上:“犹缘~而求鱼也。”柳宗元愚溪诗序:“嘉~异石错置。”又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茂树恶~,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苏辙快哉亭记:“长林古~。”注意:今天所谓“树”,在上古一般只称为“木”;到了中古,“木”和“树”变为同义词,不可误会为有所不同。

  (二)木材。论语公冶长:“朽~不可雕也。”孟子梁惠王上:“材~不可胜用也。”又梁惠王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

  (三)八音之一,指木制的乐器。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竹匏土革~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706.【谷】

  (一)两山之间的溪流。公羊传僖公三年:“无障~。”(不要拦断了溪流。)引申为两山之间的狭形地带。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者。”孔稚圭北山移文:“及其鸣驺入~。”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也,宅幽而势阻。”

  (二)形容词。走不通,没有出路。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注意:这个意义只用於“进退维谷”这个成语里。

  707.【壑】

  山沟。国语晋语:“溪~可盈。”张衡西京赋:“陵峦超~。”孔稚圭北山移文:“诱我松桂,欺我云~。”王维终南山诗:“阴晴众~殊。”欧阳修醉翁亭记:“林~尤美。”引申为一般的水沟,常以“沟壑”二字连用。战国策赵策四:“愿及未填沟~而托之。”

  708.【亭】

  (一)古代的一种公家房舍,建在路旁,以便旅客投宿,亭上有楼,以便侦察盗贼。汉承秦制,十里一亭。后代又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设置。史记淮阴侯列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长寄食。”庾信哀江南赋序:“三日哭於都~。”又:“下~漂泊。”李白菩萨蛮词:“何处是归程?长~连短~!”

  (二)亭子。一种建筑物,有顶无墙(后起义)。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欧阳修醉翁亭记:“有~翼然。”苏轼喜雨亭记:“而吾~适成。”

  (三)[亭亭]耸立的样子。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如车盖。”孔稚圭北山移文:“若其~~物表,皎皎霞外。”

  (四)[亭午]正午。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午暗阡陌。”

  709.【台】

  (一)台。一种建筑物,筑土成正方形,高一丈以上,以便观望。台上可以有屋,也可以无屋。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经之营之。”左传宣公二年:“从~上弹人。”杜甫登高诗:“百年多病独登~。”杜牧阿房宫赋:“歌~暖响,春光融融。”

  (二)中央政府机关。汉代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唐代中台为尚书省,东台为门下省,西台为中书省,总称“台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

  [辨]亭,台,榭,楼。“亭”字在上古时代只指旅宿的亭和监守盗贼的亭;园亭的亭的意义是后起的。园亭的亭有顶无墙,跟台榭楼都不同。台的特点是筑土很高,也就是一种高坛。榭是台上的房子。楼和台榭都不同:楼是“重屋”,楼上楼下都可以住人。

  710.【郊】

  (一)郊。上古时代,国都百里之外为郊。又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孟子梁惠王下:“臣闻~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引申为泛指城外(后起义)。杜甫野望诗:“跨马出~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二)祭祀名。天子每年冬至祭天於近郊五十里,所以这种祭叫“郊”。欧阳修泷冈阡表:“今上初~。”

  711.【墟】

  (一)大丘。这个意义本写作“虚”。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引申为废墟,多指原来繁华而后来变为荒丘的地方。汉书贾谊传:“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王勃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丘~。”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号为秽~。”苏辙快哉亭记:“至於长洲之滨,故城之~。”

  (二)[~里][~落]村落,乡下许多人家聚居的地方。陶潜归田园居诗:“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王维渭川田家诗:“斜光照~落,穷巷牛羊归。”

  712.【材】

  (一)木材。孟子梁惠王上:“~木不可胜用也。”文心雕龙熔裁:“美~既斫。”

  (二)才能。司马迁报任安书:“虽~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又:“夫中~之人,事有关於宦竖,莫不伤气。”杨恽报孙会宗书:“恽~朽行秽。”(“材”字语意双关,以木材比喻才能。)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不足。”

  713.【才】

  (一)才能。论语子路:“举贤~。”司马迁报任安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苏轼贾谊论:“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也。”

  (二)形容词。有才能的。论语先进:“~不~,亦各言其子也。”[~人]宫中女官名。杜甫哀江头诗:“辇前~人带弓箭。”[~子]有文才的人。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访~子,江岭作流人。”

  (三)副词。才,只有,仅仅。晋书谢混传:“~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辨]材,才。木材的意义为“材”字所专有,不写作“才”。在“才能”的意义上,“材”和“才”通用,所以上面所举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两个“材”字,汉书写作“材”,而昭明文选作“才”。但是当用作形容词的时候,习惯上只写作“才”,不写作“材”。

  714.【簿】

  (一)册子,上面记录着审问的材料或罪人的供状。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於是上使御史~责魏其。”汉书霍光传:“吏~问急。”后代成语有“对~公庭。”

  (二)册子,上面登记账目、事物等。史记张释之列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书]文书,档案。杜甫早秋苦热诗:“~书何急来相仍!”[主~]官名,主管文书、档案。杜甫逢唐兴刘主簿弟诗:“轻舟下吴会,主~意何如?”

  715.【籍】

  (一)文献,书籍。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又告子下:“诸侯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班固东都赋:“盖六~所不能谈。”(六籍:指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萧统文选序:“若夫姬公之~,孔父之书。”又:“概见坟~。”

  (二)登记册,户口册。周礼秋官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以待四方之使者。”论衡自纪:“户口众,簿~不得少。”曹植白马篇诗:“名编壮士~。”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货窜名军~中。”[门~][通~]出入宫禁的名籍。汉时将出入宫廷者的姓名、年龄、形貌,写於二尺长的竹牒上,悬於宫门,核对相符才可进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除窦婴门~,不得入朝请。”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后代称进入仕途叫“通籍”。意思是说宫禁中有了他的姓名。作动词时,表示登记。史记项羽本纪:“~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没]登记其财产而没收,即抄家。三国志魏书王修传:“太祖破邺,~没审配等家财货物以万数。”(审配:人名。)

  (三)读jiè。通“藉”。韩非子五蠹:“则称先王之道以~仁义。”左思咏史诗:“金张~旧业。”

  [辨]书,籍。在书籍的意义上,“书”与“籍”是同义词。但是,“书”偏重指书上的文字和内容,“籍”偏重指簿册。因此,“读书”不能换成“读籍”。

  716.【状】

  形状,样子。世说新语雅量:“~如不觉。”水经注庐江水:“其~若门。”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然而求天作地生之~,咸无得焉。”引申为状况。史记淮阴侯列传:“告信欲反~於吕后。”“无状”二字连用,表示不像样,没有好的表现。史记项羽本纪:“秦中吏卒遇之多无~。”又夏本纪:“鲧之治水无~。”汉书贾谊传:“自伤为传无~,常哭泣。”又动词。描写,描绘,描述。文心雕龙物色:“灼灼~桃花之鲜。”

  717.【类】

  种类。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也。”“万类”二字连用,等於说万物。柳宗元愚溪诗序:“溪虽莫利於世,而善鉴万~。”引申为同类。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於民,亦~也。”荀子劝学:“物各从其~也。”韩愈进学解:“绝~离伦,优入圣域。”又为类似,像。左传庄公八年:“非君也,不~。”吕氏春秋察传:“辞多~非而是,多~是而非。”柳宗元愚溪诗序:“无以利世,而适~於余。”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命师者,大~此。”

  718.【寿】

  (一)长命。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李华吊古战场文:“畏其不~。”引申为年寿,寿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尔墓之木拱矣。”陶潜自祭文:“~涉百龄。”

  (二)赠金帛、礼品、敬酒都叫“寿”。战国策赵策三:“以千金为鲁连~。”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起为~。”又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

  719.【命】

  (一)动词。命令。左传隐公元年:“~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又僖公三十二年:“君~大事。”又名词。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不信。”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引申为使命。论语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反~。”(然友:人名。)

  (二)命运。论语颜渊:“死生有~。”陶潜自祭文:“识运知~。”韩愈送孟东野序:“三子者之~则悬乎天矣。”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有~焉,不可幸而致也。”

  (三)生命。论语雍也:“不幸短~死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迁怒及人,~亦不延。”李密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李华吊古战场文:“威尊~贱。”[性~](1)性指人的天生的性质,如刚柔之别;命指命运,如贵贱寿夭。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2)等於说“生命”。曹植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安可怀?”

  [辨]命,令。二者都有“使”的意思,但“令”往往用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表示发出命令。如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这里的“令”都不能换。“令”带宾语时,和“命”也有区别。“命”,往往指上级命令下级;“令”,往往只有一般“使”的意思。

  720.【志】

  (一)心的倾向,志向,志愿。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弛以肆。”苏轼贾谊论:“贾生~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也。”“得志”二字连用,表示得遂志愿,达到目的。庄子缮性:“乐全之谓得~。”又特指仕宦,得高位。庄子缮性:“今之所谓得~者,轩冕之谓也。”孟子滕文公下:“得~,与民由之;不得~,独行其道。”苏轼贾谊论:“不过十年,可以得~。”

  (二)记载下来。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宗元请~诸石,措诸壁。”欧阳修泷冈阡表:“修泣而~之。”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喜也。”这个意义又写作“誌”。现代有双音词“杂誌”(杂志)。

  [辨]意,志。两字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志”是心之所向,“意”是心之所想。

  721.【趣】

  (一)读qū。朝某一方向奔去。跟“舍”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利者蹶上将。”(蹶jué:垮掉。)司马迁报任安书:“~舍异路。”

  (二)读qù。倾向,意向。淮南子原道:“秉其要归之~。”嵇康琴赋序:“览其旨~,亦未达礼乐之情也。”引申为趣味,兴趣。陶潜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荒山甚无~。”

  (三)读cù。旧读入声。催促。礼记月令:“~民收敛。”史记陈涉世家:“~赵兵亟入关。”引申为赶快,急。史记项羽本纪:“若不~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汉书周勃传:“~为我语!”

  [辨]趋,趣。“趋”是一般的疾行,“趣”是有目的奔往。但“趋”的引申义“向往”的意思与“趣”(一)有某些相近。如“趣利”也说“趋利”。“趣”(二)是“趋”所没有的。在“催促”“急促”的意义上,“趋”、“趣”相通。

  722.【涕】

  眼泪。诗经卫风氓:“泣~涟涟。”楚辞哀郢:“~淫淫其若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叔入,哭甚哀,多~。”司马迁报任安书:“士无不起躬自流~。”庾信哀江南赋序:“自然流~。”注意:上古没有“泪”字,凡“泪”的意义都说成“涕”。

  723.【泣】

  (一)眼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数行下。”司马迁报任安书:“沬血饮~。”江淹别赋:“沥~共诀,?br>   血相视。”

  (二)哭,指无声而有泪的。战国策赵策四:“持其踵为之~。”庾信哀江南赋序:“~将何及?”欧阳修泷冈阡表:“於是小子修~而言曰。”苏轼贾谊论:“其后自伤哭~。”陆游夜泊水村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新亭?”

  [辨]泣,哭,号。无声有泪叫泣;有声有泪叫哭;哭而有言叫号。

  724.【膏】

  脂肪,脂肪所熬的油。庄子山木:“~火自煎也。”韩愈进学解:“焚~油以继晷。”又答李翊书:“加其~而希其光。”“膏”又用如动词,读gào,比喻滋润。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之。”(芃芃péng péng:茂盛的样子。)又表示上油。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吾车兮秣吾马。”[~粱]膏指肥肉,粱是上等的小米。孟子告子上:“所以不愿人之~粱之味也。”后代有成语“~粱子弟”。[~泽]恩泽。孟子离娄下:“~泽下於民。”[~腴]肥沃。贾谊过秦论上:“东割~腴之地。”[~肓]心尖脂肪叫膏,横隔膜叫肓(huāng)。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之下。”后代成语有“病入~肓”。

  725.【泽】

  (一)水所聚的地方,一般指湖沼。孟子滕文公上:“益烈山~而焚之。”史记项羽本纪:“乃陷大~中。”又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王勃滕王阁序:“山原旷其盈视,川~盱其骇瞩。”

  (二)光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献车於季武子,美~可以鉴。”楚辞离骚:“芳与~其杂糅狻泵献与?墓?希骸叭舴蛉蟆???蛟诰?胱右印!?br>   (三)恩泽,恩惠,好处。庄子大宗师:“~及万世而不为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利~施於人。”白居易长恨歌:“始是新承恩~时。”

  726.【帷】

  围在四周的帐幕,布制的围墙。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墙之制。”[襜~]车帷。王勃滕王阁序:“襜~暂驻。”

  [辨]帷,幕,幄,帐,帏。围在四周的叫帷,有顶的叫幕。幄是帛围的板屋。帐就是幕,但是后来床上的帐子也叫“帐”,就跟“幕”分了工,因为床上的帐子不能称为“幕”。帏本来就是帷,但是后来床上的帐子也叫“帏”(诗的用语),也跟“帷”分了工,因为床上的帐子不能称为“帷”(古代“帷”“帏”不同音)。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些“帏”字都不能换成“帷”。

  727.【盖】

  (一)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的,又用来遮蔽身体保暖的。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吾离:人名。苫shān:茅草编织物。)

  (二)器物的盖子。仪礼聘礼:“夫人使下大夫劳以二竹簋方......有~。”

  (三)车盖。古代车上伞状的篷子。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白头如新,倾~如故。”(倾盖:旅途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相接。指初交。)陶潜咏荆轲诗:“登车何时顾,飞~入秦庭。”(飞盖:形容车走得快。)[冠~]官员的冠服和车盖。史记平准书:“冠~相望。”李白古风诗:“路遇斗鸡者,冠~何辉赫!”

  (四)遮蔽,掩盖。淮南子说林:“日月欲明,而浮云~之。”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世。”又淮阴侯列传:“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天下者不赏。”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棺事则已。”

  (五)副词。大概。论语里仁:“~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苏辙快哉亭记:“玉之言~有讽焉。”(玉:指宋玉。)

  (六)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文一段,表示原因。论语季氏:“~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萧统文选序:“何哉?~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引申为句首语气词,并非连接上文,也没有明确的具体意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闻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728.【梗】

  (一)植物的枝或茎。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相与语。”(桃梗:这里指以桃枝作的木偶。)李商隐蝉诗:“薄宦~犹泛。”梦溪笔谈二四卷:“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傅之则愈。”(挼nuó:揉搓。傅:敷,涂上。)

  (二)正直。楚辞九章橘颂:“淑离不淫,~其有理兮。”(淑:美,善。离:通“丽”。)[~直]刚直。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上:“子文都,性~直。”(文都:人名。)

  (三)[~概]概况,概要。张衡东京赋:“故粗为宾言其~概如此。”左思吴都赋:“略举其~概。”白居易与元九书:“然去诗未远,~概尚存。”

  (四)动词。阻塞。韩愈送孟东野序:“其趋也或~之。”

  729.【概】(?)

  (一)量米粟的工具。这是一种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礼记月令:“正权~。”荀子宥坐:“[水]盈不求~。”管子水地:“量之不可使~,至满而止。”汉书律历志:“以井水准其~。”[一~]比喻把不同的事物等同起来。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扬雄法言:“一~诸圣。”引申为一律。杜甫秦州诗:“万方声一~。”

  (二)节操,风度。杨恽报孙会宗书:“凛然皆有节~。”晋书桓温传:“温豪爽有风~。”杜甫投赠哥舒开府诗:“勋业青冥上,交亲气~中。”今以正直豪迈的态度为“气概”。

  (三)情况,景象(后起义)。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故山多药物,胜~忆桃源。”按:这个意义只用於极少数的词组里。

  (四)副词。大略,大概。史记伯夷列传:“其文辞不少~见。”萧统文选序:“~见坟籍,旁出子史。”

  730.【本】

  (一)树的主干。跟末相对。左传成公二年:“禽之而乘其车,系桑~焉。”又昭公元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原。”引申为根本,基础,主要的东西。论语学而:“君子务~。”孟子梁惠王上:“盖亦反其~矣。”贾谊论积贮疏:“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司马迁报任安书:“且事~末未易明也。”“本”又用如动词,表示以为基础。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之书以求其质。”

  (二)副词。本来(后起义)。李密陈情表:“~图宦达,不矜名节。”李白庐山谣诗:“我~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三)本钱(后起义)。跟“子”、“息”相对(子~,~息)。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相侔,则没为奴婢。”

  [辨]根,本。根是地下的部分;本则一般指地上的部分。一木只有一本,但可以有多根。

  731.【末】

  (一)树杪,树梢。跟“本”相对。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引申为尖端。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又为非根本的东西,不重要的事。贾谊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

  (二)微末的,浅薄的,小的,不重要的。司马迁报任安书:“陪奉外廷~议。”张衡东京赋:“~学肤受。”

63#
发表于 2016-5-5 15:5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6 02:54 编辑

常用词(十一) 89字
========================================
  纪载 监抚 游扬 抗奋 沉没 通达 辨析判切 推移草 闻宿随沮 拟测 当须
  饶秀丽工 博核 奇偶 丹红 允舛 宁豫尚攸甫聊匪厥
  经典 简篇 词赋序铭诔赞章表 风骚 翰藻 韵律 荣华 轨范规则准 昆弟 形迹 绮练 伦常 纲维 契几 始终 羞辱

  732.【纪】
  (一)丝的头绪,丝的条理。礼记礼器:“~散而众乱。”淮南子泰族:“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则不能成丝。”引申为法度,纪律,准则。扬雄解嘲:“吾闻上世之士,人纲人~,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
  (二)记载。萧统文选序:“若其~一事,咏一物。”韩愈进学解:“~事者必提其要。”注意: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记”。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
  (三)十二年为一纪。国语晋语:“蓄力一~,可以远矣。”李商隐马嵬诗:“如何四~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年纪”二字连用,等於说年代。谢灵运山居赋:“爰暨山楼,弥历年~。”
  [辨]记,纪。在“记载”这个意义上,二者相通,但各有一些习惯用法,不容相混。如“五帝本纪”不作“五帝本记”,“汉纪”不作“汉记”,而“史记”也不作“史纪”。至如“记”作为一种文体(奏记,游记),则是“纪”所没有的意义。

  733.【载】
  (一)用车装载。礼记檀弓上:“南宫敬叔反,必~宝而朝。”战国策楚策四:“饭封禄之粟,而~方府之金。”引申为用船或其他工具装载。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以入。”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不动许多愁。”又特指乘车。司马迁报任安书:“昔卫灵公与雍渠同~,孔子适陈。”汉乐府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不?”又为负担,承载。礼记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华岳而不重。”又:“万物~焉。”荀子王制:“水则~舟,水则覆舟。”
  (二)记载。萧统文选序:“推而广之,不可胜~矣。”
  (三)开始。诗经豳风七月:“春日~阳。”孟子滕文公下:“汤始征,自葛~。”(葛:古国名。)
  (四)动词或形容词词头。诗经邶风凯风:“~好其音。”陶潜归去来辞:“~欣~奔。”
  (五)读zǎi。年。尚书尧典:“朕在位七十~。”萧统文选序“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

  734.【监】
  (一)读jiàn。对着盆水照看自己的形象。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於水~,当於人~。‘”又名词。用来照看自己形象的器具。这个意义又写作“鑑”、“鉴”。左传庄公二十一年:“王以后之鞶鉴予之。”后代又写作“镜”。按:原始的镜子只是以盘盛水,先秦时代已有了铜镜;至於玻璃镜子,那是近代才有的。“监”字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借鉴。论语八佾:“周~於二代,郁郁乎文哉!”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二)读jiān。自上视下。诗经大雅皇矣:“~观四方。”萧统文选序:“余~抚余闲,居多暇日。”引申为察看,督促。礼记王制:“~於方伯之国。”今成语有“互相~督。”

  735.【抚】
  (一)抚摩。礼记丧服大记:“主人降,北面於堂下,君~之,主人拜稽颡。”引申为安抚,抚慰。史记淮阴侯列传:“镇赵~其孤。”这个意义古书中也写作“拊”。左传宣公十二年:“王巡三军,拊而勉之。”史记勾践世家:“拊循其市民。”又淮阴侯列传:“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二)拍,敲。李白蜀道难诗:“以手~膺坐长叹。”这个意义古书也作“拊”。尚书舜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乐器,石磬之类。)礼记丧服大记:“凡主人之出也,徒跣,扱衽,拊心,降自西阶。”(徒跣:赤足。扱衽:提着衣襟。拊心:即捶胸。)引申为抚弄,弹奏。庾信春赋:“玉管初调,鸣弦暂~。”
  (三)按,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剑从之。”孟子梁惠王下:“夫~剑疾视。”引申为据有,占有。左传襄公十三年:“~有蛮夷。”又昭公三年:“~有晋国。”
  [辨]拊,抚,拂。三者都有“抚摩”的意思。“拊”和“抚”是古今字。先秦两汉古籍中,(一)(二)两种意义多作“拊”,两汉以后多作“抚”。后代於“抚恤”、“巡抚”等义只用“抚”,不用“拊”。“拂”在“抚弦”这种用法上,有时作“拂弦”。如李端听筝诗:“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在“抚循”,“敲击”等意义上决不能用“拂”。

  736.【游】
  (一)在水面上浮行。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浅矣,泳之~之。”引申为浮动,飘荡不定。晏殊踏莎行词:“炉香静逐~丝转。”(二)通“游”。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於楚。”欧阳修浪淘沙词:“今日北池~,漾漾轻舟。”[游扬]双声连绵字。称扬。萧统文选序:“颂者所以~扬德业。”注意:凡有关水中的活动,只能用“游”,不可用“遊”;而有关陆上活动的,“游”与“遊”可以通用。参看第六单元的[遊]字条及[辨](508页)。

  737.【扬】
  (一)举起来。礼记檀弓下:“杜篑洗而~觯。”(觯zhī:酒器。)又:“~其目而视之。”引申为抛起来,播扬。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楚辞渔父:“何不淈其泥而~其波?”枚乘上书谏吴王:“一人炊之,百人~之。”成语有“~汤止沸”。又为飞扬,飘扬。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大车~飞尘。”
  (二)振奋、昂奋、杜甫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得意愉快的样子。荀子儒效:“~~如也。”史记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意气~~,甚自得也。”这个意义也作“阳阳”。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
  (三)称说,传播,宣扬。礼记中庸:“隐恶而~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自明~主上之过。”曹植白马篇诗:“~声沙漠垂。”[对~]受天子赏赐后的颂扬之词。原意是说答对君命,并向众臣宣扬天子的美德。诗经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对~王休。”(虎:召穆公的名。休:美。)后来成为答对天子的套语。伪古文尚书说命下:“说拜稽首曰:’敢对~天子之休命!‘”(说yuè:传说。)
  (四)兵器(斧钺之类)。诗经大雅公刘:“干戈戚~。”
  (五)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尚书禹贡:“淮海惟~州。”

  738.【抗】
  (一)抵御,抵抗。列子黄帝:“而以道与世~。”李华吊古战场文:“古称戎夏,不~王师。”引申为不顺从,违抗。荀子臣道:“有能~君之命。”又为刚正不屈,持正不阿。萧统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直。”“抗疏”二字连用,表示上书直陈。扬雄解嘲:“独可~疏,时道是非。”杜甫秋兴诗:“匡衡~疏功名薄。”又为对抗。史记货殖列传:“所至,国君无不与之分庭~礼。”
  (二)举。礼记文王世子:“~世子法於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伯禽:周公之子。)孔稚圭北山移文:“~尘容而走俗状。”引申为高。楚辞哀郢:“尧舜之~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739.【奋】
  鸟举翅飞翔。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飞。”礼记乐记:“羽翼~。”引申为举起来。贾谊过秦论中:“~臂於大泽。”杨恽报孙会宗书:“~袖低昂。”扬雄解嘲:“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其笔。”又为振作,振奋,发扬。礼记乐记:“~至德之光。”贾谊过秦论上:“~六世之余烈。”

  740.【沈】(沉)
  (一)没入水中。与“浮”相对。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载~载浮。”贾谊吊屈原赋:“侧闻屈原兮,自~汨罗。”引申为沉溺,陷溺。伪古文尚书胤征:“~乱於酒。”司马迁报任安书:“何至自~溺缧绁之辱哉?”又为不显露,深沉。尚书洪范:“~潜刚克。”萧统文选序:“事出於~思。”文心雕龙物色:“阴~之志远。”又引申为沉埋,埋没(后起义)。左思咏史诗:“世胄蹑高位,英俊~下僚。”李煜浪淘沙词:“金剑已~埋,壮志蒿莱。”又为销沉,低沉。骆宾王在狱咏蝉诗:“风多响易~。”又为落下去。辛弃疾生查子词:“红日又西~。”
  (二)深,深重。杜甫新婚别诗:“~痛迫中肠。”李清照如梦令:“~醉不知归。”[沈沈]深邃或浓重的样子。柳永雨霖铃词:“暮蔼~~楚天阔。”苏轼春宵诗:“鞦韆院落夜~~。”[沈吟]叠韵连绵字。反覆思量。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吟至今。”辛弃疾沁园春词:“~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意:“沈”字后代多写作“沉”,但於姓(读shěn)仍作“沈”。

  741.【没】
  (一)读mò。沉入水中有所取。庄子达生:“若乃夫~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苏轼日喻:“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矣。”引申为沉没,沉。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始浮,行数十里乃~。”又为淹没,埋没。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水来漂~,溺其人民。”李华吊古战场文:“积雪~胫。”又为隐匿(对“出现”而言)。卢照邻长安古意:“遥遥翠幰~金堤。”苏辙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於其前。”今成语有“神出鬼~”。“出~无常”。又为覆没。司马迁报任安书:“陵未~时,使有来报。”
  (二)死,去世(委婉语)。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陶潜咏荆轲诗:“其人虽已~。”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家莫闻知。”[~世]终生,一辈子。论语卫灵公:“君子疾~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鄙陋~世。”永久,永远。礼记大学:“此以~世不忘也。”
  (三)依法收取犯人的财产家人入官。汉书刑法志:“妾愿~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为奴婢。”现代有双音词“~收”。
  [辨]殁,没。“殁”只用於“去世”一个意义,与“没”通。其余都不能用“殁”。

  742.【通】
  (一)通,通到。庄子秋水:“舟车之所~。”又特指国与国之间的交通。汉书张骞传:“大宛闻汉之饶财,欲~不得。”又:“於是汉以求大夏道始~滇国。”引申为往来交好,酬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诸所与交~,无非豪桀大猾。”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世说新语简傲:“主已失望,犹冀还当~。”又为灵活,变化,变通。文心雕龙熔裁:“变~以趋时。”又物色:“晓会~也。”
  (二)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左传成公十六年:“宣伯~於穆姜。”又昭公二十年:“公子朝~於襄夫人宣姜。”
  (三)形容词。四通八达的,往来无阻的。跟“穷”相对。司马迁报任安书:“~都大邑。”又用来比喻得志。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亦乐。”由四通八达引申为淹通,渊博。许慎说文解字叙:“不见~学。”又:“博采~人。”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儒。”又动词。通晓。汉书王吉传:“吉兼~五经。”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达。”
  (四)形容词。共同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义也。”引申为全。孟子离娄下:“匡章~国皆称不孝焉。”

  743.【达】
  (一)通到,到。尚书禹贡:“浮於淮泗,~於河。”论语子路:“欲速则不~。”引申为通晓事理。论语雍也:“赐也~,於从政乎何有?”(赐:端木赐。)又乡党:“丘未~,不敢尝。”沈约谢灵运传论:“妙~此旨,始可言文。”又为豁达,不为世俗之见所局限(后起义。)世说新语德行:“效之,不亦~乎?”王勃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几,~人知命。”
  (二)得志,得行其道。跟“穷”相对。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则兼善天下。”引申为通显,显贵。左思咏史诗:“主父宦不~。”(主父:指汉主父偃。主父是姓。)李密陈情表:“本图宦~,不矜名节。”杜甫岁晏行:“高马~官厌酒肉。”
  (三)通行的,共同遵行的。礼记中庸:“天下之~道也。”
  [辨]通,达。“通”与“达”古双声(“达”古音如“挞”)二字音近义通,但也有一些差别。“通”字多指通往、通向;“达”字多指达到、到达。因此,如“通西域”、“通四夷”就不能用“达”。“不通”也不等於说“不达”。用作形容词时,“通”字多指接触面广,“达”字多指胸怀宽,因此,“通人”不等於“达人”。

  744.【辨】
  (一)判别,分别。荀子荣辱:“目~白黑美恶,耳~音声清浊,口~酸咸甘苦。”
  (二)通“辩”。陶潜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已忘言。”萧统文选序:“谋夫之话,~士之端。”文心雕龙情采:“庄周云,’~雕万物‘。”又:“艳采~说。”
  [辨]辨,辩。“辨”从“刀”(原作“办”),本义是用刀剖分物体;“辩”从“言”,本义是争论或争辩。但在古代,两字可以通用。如庄子秋水的“不辩牛马”,陶潜饮酒诗中的“欲辨已忘言”都是互用的。后代两字才严格地分别开来,“辩论”不作“辩论”,“辨别”不作“辩别”。

  745.【析】
  劈。诗经齐风南山:“~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引申为剖分。扬雄解嘲:“~人之圭。”又为辨析,解释,分析。陶潜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萧统文选序:“论则~理精微。”

  746.【判】
  (一)分,分开,分离。国语周语:“若七德离~,民乃携贰。”(携:离。)引申为区别,分辨。苏洵六国论:“强弱胜负已~矣。”今成语有“~若两人”。
  (二)分辨其是非而加以裁断。北齐书许惇传:“以能~断,见知时人。”又特指官府判断案件。宋书孔 传:“醒时~决,未尝有壅。”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状,辞甚巽。”[~官]唐宋时代地方长官的僚属。
  (三)拚,舍弃。吴越春秋勾践代吴外传:“一士~死兮而当百夫。”王偁东都事略卷九十五:“能自~命者,能杀人也。”引申为表示豁出去。杜甫曲江对酒诗:“纵饮久~人共弃。”按:唐诗中用作这个意义时都读平声(pān)。这种意义后来也作“拚”(今读pīn)。
  (四)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叫“判”(后起义)。韵会:“宰相出典州曰~。”宋史赵挺之传:“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徐州。”(赵原为监察御史。)

  747.【切】
  (一)读qiē。用刀切开。礼记内则:“~葱若薤。”白居易轻肥诗:“脍~天池鳞。”[一~(qiè)]一律,一概。史记李斯列传:“请一~逐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不事事。”
  (二)读qiē。磨,特指磨骨制成工具。诗经卫风淇奥:“如~如磋,如琢如磨。”[~齿]表示愤恨到了极点。史记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齿腐心也。”刘伶酒德颂:“怒目~齿。”今有成语“咬牙~齿”。按:今於“切磋”的“切”读阴平(qiē),“切齿”的“切”读去声(qiè)。
  (三)读qiè。近,贴近。周易剥卦:“~近灾也。”引申为“切身”、“切肤”。引申为密合。文心雕龙物色:“故巧言~状,如印之印泥。”又为不浮,跟“浮”相对。沈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响。”又为急迫。李密陈情表:“诏书~峻,责臣逋慢。”又为急促,凄切。辛弃疾贺新郎词:“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柳永雨霖铃词:“寒蝉凄~。”[~~](1)恳切的样子。论语子路:“~~偲偲,怡怡如也。”(偲偲sīsī:互相责备的样子。怡怡yíyí:和乐的样子。)(2)凄切的样子。柳永倾杯词:“~~蛩吟如织。”(蛩qióng:蟋蟀。)注意:“切切”连用,所表示的意思还很多,往往随上下文义变动,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小弦~~如私语”是形容声音的细微。

  748.【推】
  (一)以手从后用力使物体前移。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车。”引申为移。史记淮阴侯列传:“解衣衣我,~食食我。”又为顺着迁移。周易系辞上:“刚柔相~而生变化。”又下:“寒暑相~而岁成焉。”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於物,故能与世~移。”
  (二)推广。孟子梁惠王上:“故~恩足以保四海,不~恩无以保妻子。”引申为推论。韩非子五蠹:“~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
  (三)举,推举。礼记儒行:“~贤而进达之。”伪古文尚书周官:“~贤让能。”司马迁报任安书:“教以慎於接物,~贤进士为务。”

  749.【移】
  (一)迁移,移动。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其民於河东。”王勃滕王阁序:“物换星~几度秋。”引申为改变,变化。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荀子乐论:“~风易俗,天下皆宁。”又为动摇。孟子滕文公下:“贫贱不能~,威武不能屈。”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岂~於浮辞哉?”
  (二)传递[文书]。汉书刘歆传:“歆因~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又龚遂传:“~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引申为文体的一种。孔稚圭北山移文:“驰烟驿路,勒~山庭。”按:移有文移武移两种。文移是谴责性的公文,唐代成为官府各平行机构之间相互交涉的一种文书;武移则跟檄文相似,是一种声讨性的公文。
  [辨]迁,移,徙。参看第七单元“徙”字条。

  750.【革】
  (一)去毛的兽皮。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齿~则君地生焉。”
  (二)皮制的战时护身用具。即甲、盾之类。庄子徐无鬼:“兵~之士乐战。”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之利。”也指代战争,常“金~”(兵~)连用。扬雄解嘲:“金~已平。”
  (三)皮制的乐器,如鼓等。古代八音之一。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竹匏土~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四)变革,除去旧的(换上新的)。周易杂卦传:“~,去故也。”又革卦:“天地~而四时成。汤武~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沈约谢灵运传论:“仲文始~孙许之风。”
  (五)读jí。急,重。特指疾病重。礼记檀弓上:“夫子之病~矣。”又:“子之病~矣。”

  751.【闻】
  (一)听见。孟子梁惠王上:“~其声,不忍食其肉。”又为听说,知道。左传隐公元年:“公~其期,曰:’可矣!‘”战国策赵策四:“老妇不~也。”又特指使皇帝闻。司马迁报任安书:“陵败书~,主上为之食不甘味。”扬雄解嘲:“下触~罢。”李密陈情表:“谨拜表以~。”又引申为名词。知识,见闻。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谅:诚信。)又为传说,事迹。司马迁报任安书:“纲罗天下放失旧~。”注意:在古代汉语中,“闻”没有“嗅”义。
  (二)读wèn。名声,声望。诗经大雅卷阿:“令~令望。”孟子告子上:“令~广誉施於身。”
  [辨]听,闻。“听”是一般的听,“闻”是听见,意义不同。“闻”与“听”的关系等於“见”与“视”的关系,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52.【宿】
  (一)住宿,过夜。论语微子:“止子路~。”孟子公孙丑下“三~而后出昼。”(昼:齐国地名。)引申为夜。齐民要术水稻:“净淘种子,渍经三~。”(渍zì:浸泡。)又为隔夜的。温庭筠酒泉子词:“~妆惆怅依高阁。”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乾~雨。”〔~卫〕宫中的卫队。因为是值宿的,所以叫“宿卫”。杨恽报孙会宗书:“幸赖先人绪业,得备~卫。”又为动词。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其弟章入~卫於汉。”汉书霍光传:“入~卫,察奸臣变。”
  (二)旧日,素来。三国志诸葛亮传:“~服仰备。”(备:刘备。)又为旧日的,素来就有的。新唐书李道宗传:“长孙无忌、褚遂良与道宗有~怨。”[~将]有经验的老将。战国策齐策二:“田朌,~将也。”(朌:读bān。)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嚄唶~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嚄唶huòjiè:大声呼叫谈笑。这里形容威猛。)他如“宿儒”指饱学的老儒,“名宿”指有某种素养的名流。〔~昔〕早先,向来。曹植白马篇诗:“~昔秉良弓。”按:这些意义又可写作“夙”。参看〔夙〕条。
  (三)读xiù。星座,星宿。特指二十八宿。列子天瑞:“天果积气,日月星~不当坠也。”
  [辨]居,住,宿。“居”是定居,“住”是暂住。“住”是比较后起的词。它的反面是“去”。“去住”等於说“去留”,在这点上“居”和“住”的差别较大。唐代“住”已有“定居”的意思。杜甫曲江:“故将移住南山边。”在这种情况下,“居”和“住”是同义词。只是后来“居”成为文言,“住”成了口语。“宿”指临时寄宿或投宿,只住一夜或两三夜。现在“宿舍”的“宿”距古义已经很远了。

  753.【随】
  (一)跟随。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引申为循,沿着。尚书益稷:“~山刊木。”(刊:伐去。)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听从。杨恽报孙会宗书:“而猥~俗之毁誉也。”又表示跟着,顺着。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恽者,犹~风而靡。”
  (二)随即,接着。时间副词。司马迁报任安书:“~而媒蘖其短。”汉书邓通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没入之。”

  754.【沮】
  读jǔ。阻止。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君,君是以不果来也。”引申为败坏,毁坏。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为仆~贰师,而为李陵游说。”又为丧气,颓丧。嵇康幽愤诗:“神辱志~。”苏轼贾谊论:“一不见用,则忧伤病~。”现代有双音词“~丧”。
  [辨]阻,沮。“阻”的本义是路难行,“沮”是水名。二者只有在“阻止”这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其他全不一样。於“阻止”的意义先秦古籍多用“沮”,后代多用“阻”。参看第六单元“阻”字条。

  755.【拟】
  (一)比量,比划。汉书苏武传:“复举剑~之,武不动。”引申为摹拟。汉书扬雄传:“雄,心壮之,每作赋,常~以为式。”文心雕龙物色:“瀌瀌~雨雪之状。”[~古]仿古,特指诗歌仿古。陆机、陶潜、鲍照等都有“~古”诗。萧统文选有“杂~”一类。又为比拟。扬雄解嘲:“戴縰垂缨者,皆~於阿衡。”(縰xǐ:里发的丝织物。缨:系冠的丝带。“戴縰垂缨”是卿大夫的装束。阿衡:伊尹,商汤的相。)字也作“儗”。礼记曲礼下:“儗人必於其伦。”(伦:类。)今成语有“拟於不伦”。
  (二)比,比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富~於公室。”(公室:指国君。)又货殖列传:“卓王孙田池射猎之乐,~於人君。”
  (三)忖度,思量。易经系辞上:“~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引申为打算,准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辄~偃溟渤。”(偃:偃卧,游息。溟渤:指海。)李清照武陵春词:“也~泛轻舟。”又为估量,预料。杨万里伤春诗:“准~今春乐事浓。”辛弃疾摸鱼儿词:“准~佳期又误。”

  756.【测】
  度量水的深浅。枚乘上书谏吴王:“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之渊。”水经注庐江水:“其深不~。”引申为设想,预料。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身荷戟驰入不~之吴军。”“不测”连用又常当作“祸患”、“死亡”等不祥事情的委婉语。如说“倘有不~。”

  757.【当】
  (一)读dāng。对着,面对。礼记曲礼下:“凡奉者~心。”(凡捧物对着胸口。)论衡变动:“盛夏之时,~风而立。”又用於抽象意义。论语卫灵公:“~仁,不让於师。”引申为挡住,阻挡。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车辙。”今成语有“螳臂~车”。又为抵御,抵挡。史记项羽本纪:“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又:“楚战士莫不一以~十。”注意:古代无“挡”字,“当”就是“挡”,但读平声,不读去声。
  (二)处在某个地方。孟子公孙丑上:“夫子~路於齐。”扬雄解嘲:“~涂者升青云。”又指时间,“当在[......时候]”。孟子滕文公上:“~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三)读dāng。应该,必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魏其毁君,君~免冠解印绶归。”李密陈情表:“臣生~殒首。”[何~]几时(后起义)。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何~甲兵休?”[会~]将来总会(后起义)。杜甫望岳诗:“会~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读dāng。判罪,判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弃市。”(不是说“应当弃市”,而是说“其罪合於弃市而判处以死刑。”)又李将军列传:“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死,赎为庶人。”(判处死刑后,自赎免死,废为庶人。)
  (五)读dàng。合适,合宜。孟子万章下:“会计~而已矣。”司马迁报任安书:“今举事一不~。”文心雕龙丽辞:“务在允~。”

  758.【须】
  (一)须。汉书高帝纪:“隆准而龙颜,美~髯。”(隆准:高鼻子。)又霍光传:“疏眉目,美~髯。”注意:后代因为“须”借来表示(二)、(三)等意义了,所以於“胡子”这种意义就另造一个“须”来代替了。
  (二)等待。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我友。”(卬áng:代词。我。)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暮矣,寡人~矣,吾子其入也。”又为迟延,迟缓。左传成公二年:“师败矣,子不少~,众惧尽。”(意思是说:要打军队会败的,您不少迟延一会以待援军,一打怕要全军覆没。)[须臾]短暂的时间。礼记中庸:“不可~臾离也。”刘伶酒德颂:“万期为~臾。”
  (三)动词。要,需要。沈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切响。”林逋梅花诗:“不~檀板共金樽。”
  (四)助动词。必要,应当。汉书冯奉世传:“不~烦大将。”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纵酒。”

  759.【饶】
  (一)富,丰足。史记陈丞相世家:“赍用益~,游道日广。”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居川林之~。”引申为多。吴均与顾章书:“偏~竹实。”
  (二)宽恕,宽容,原谅(后起义)。鲍照拟行路难诗:“日月流迈不相~。”

  760.【秀】
  (一)谷类吐穗开花。诗经大雅生民:“实发实~。”论语子罕:“苗而不~者有矣夫!~而不实者有矣夫!”引申为某些草类开花。诗经豳风七月:“四月~葽。”又为畅茂。欧阳修醉翁亭记:“佳木~而繁阴。”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优异,特出。沈约谢灵运传论:“潘、陆特~。”又:“并方轨前~。”[秀才]才学优异的人。汉代选拔人材所定的名称。李密陈情表:“举臣~才。”按:东汉人为避光武帝讳,曾改“秀才”为“茂才”,后代仍称“秀才”。
  (二)俊秀,清秀,美丽。柳宗元愚溪诗序:“清莹~澈。”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外而惠中。”

  761.【丽】
  (一)双,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岂营~辞,率然对尔。”又:“故~辞之体,凡有四对。”这种意义也写作“俪”。文心雕龙丽辞:“则字字相俪。”
  (二)附著。周易离卦:“日月~乎天,百谷草木~乎土。”现代有双音词“附~”。
  (三)华美。曹丕典论论文:“辞赋欲~。”沈约谢灵运传论:“虽清辞~曲,时发乎篇。”文心雕龙情采:“为文者淫~而烦滥。”引申为美貌,漂亮。特指女性的美貌。杜甫丽人行:“长安水边多~人。”
  [辨]美,丽。在“美丽”、“华美”这种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丽”应用的范围比较狭,多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只限於衣饰、宫室、器皿、容貌和颜色等视觉所能及的方面,如“绚丽”,“都丽”,“秀丽”等。“美”就不同,各种感官所及的方面,都可以用“美”来表示,既可用於具体事物,也可用於抽象事物,应用范围极广。

  762.【工】
  (一)工人,有技艺的人。论语卫灵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滕文公上:“百~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二)精巧。沈约谢灵运传论:“~拙之数。”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异曲。”引申为擅长。韩非子五蠹:“~文学者非所用。”楚辞离骚:“固时俗之~巧兮。”古诗上山采蘼芜:“新人~织缣,故人~织素。”

  763.【博】
  (一)宽广,广阔。礼记中庸:“~厚配地,高明配天。”引申为广泛,普遍。论语雍也:“~施於民,而能济众。”今成语有“旁征~引。”又特指学识、技艺或文才的广博。文心雕龙情采:“使文不灭质,~不溺心。”今成语有“~大精深”,双音词有“渊~”,“该~”。
  (二)古代一种赌输赢的游戏(与棋相仿)。论语阳货:“不有~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离娄下:“~弈好饮酒。”引申为赌博。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於~徒。”又刺客列传:“鲁句践与荆轲~。”

  764.【核】
  (一)考究其内在的意义。孔稚圭北山移文:“~玄玄於道流。”引申为一般的查对,考核。如说“~算”。
  (二)谨严。后汉书第五伦传:“峭~为方。”文心雕龙熔裁:“才~者善删。”注意:“覈”字后来都通作“核”。

  765.【奇】
  (一)异乎寻常的。跟“正”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愿足下假臣~兵三万人。”韩愈进学解:“易~而法,诗正而葩。”特指军事上或其他斗争策略上出人意料的措施。扬雄解嘲:“曾不能画一~,出一策。”又:“留侯画策,陈平出~。”又意动用法,表示“以为奇。”史记项羽本纪:“梁以此~籍。”(梁:项梁。籍:项羽的名。)引申为卓越,奇特。司马迁报任安书:“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士。”陶潜咏荆轲诗:“~功遂不成。”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奇”和“怪”意义大不相同,“奇”不能解作“奇怪”。
  (二)读jī。单数,不成双的。跟“偶”相对。礼记投壶:“一算为~。”又:“遂以~算告曰。”(算:投壶用的箭。)周易系辞下:“阳为~,阴为耦。”古人认为单数不成双,不吉利,所以於人的命运不好也叫“奇”。常是“数奇”二字连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以为李广老,数~,毋令当单于。”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

  766.【偶】
  (一)土或木作的人像。战国策齐策三:“有土~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人曰。”
  (二)配偶。这个意义古代作“耦”。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引申为双,成双。跟“奇”相对。礼记郊特性:“鼎俎奇而笾豆~。”(鼎、俎、笾、豆:都是祭器。)又引申为二人相对。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言诗书者弃市。”又为对偶,指两两相对的语言形式。文心雕龙丽辞:“奇~适变,不劳经营。”
  (三)碰巧,偶然。列子杨朱:“郑国之治,~耳。”白居易有木诗:“~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辨]偶,耦。从本义看,“偶”是木偶,“耦”是一种耕作方法,二者毫不相干。但“耦”的引申义“双数”和“配偶”等,后来被“偶”取代了,两者遂有了纠葛。在先秦古籍中,“配偶”的意义一般都写作“耦”;两汉以后则多作“偶”,也可作“耦”。后代在习惯上“偶语”、“奇偶”、“不偶”中的“偶”不写作“耦”,“耦耕”的“耦”不写作“偶”。参看第六单元“耦”字条。

  767.【丹】
  (一)丹砂,朱砂,可以作彩色用。诗经秦风终南“颜如渥~。”文心雕龙情采:“犀兕有皮,而色资~漆。”引申为赤色,大红色。扬雄解嘲:“客徒欲朱~吾毂。”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书](1)皇帝赐给功臣的铁券用丹色书写,叫“铁券~书”,简称“~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书之功。”汉书高帝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2)皇帝的诏书用朱红书写,所以“诏书”也叫“~书”(也叫“~诏”)。[~青]绘画。汉书苏武传:“虽古竹帛所载,~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杜甫丹青引:“~青不知老将至。”
  (二)药物名。汉代以后的道家方士以丹砂、丹汞炼制成的药叫“丹”。江淹别赋:“守~灶而不顾。”后世引申为举凡从药物中精炼出的成品皆称作“丹”。

  768.【红】
  (一)浅红,桃红,粉红。论语乡党:“~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对朝服、礼服而言。)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於~紫。”注意:今天所说的“红”,古代叫“赤”,“丹”,“朱”,不叫“红”。“红”(浅红)古人认为是一种不庄重的“间色”。引申为一般的红色(后起义)。庾信春赋:“面共桃花而竞~。”
  (二)妇女纺织、针黹操作之类的劳动。汉书景帝纪:“锦绣纂组,害女~者也。”又哀帝纪:“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之物,皆止。”按:这种意义,先秦古籍或作“功”,或作“工”;两汉起多作“红”。而且只限於妇女纺绩、刺绣等事。

  769.【允】
  (一)信,诚。尚书舜典:“夙夜出纳朕命,惟~。”又副词。的确,确实。诗经大雅公刘:“豳居~荒。”
  (二)得当,合适。文心雕龙丽辞:“务在~当。”
  (三)答应,许诺。韩愈上郑尚书相公启:“不蒙察~。”

  770.【舛】

  错乱,违背。楚辞九叹惜贤:“情~错以曼忧。”引申为不顺利。王勃滕王阁序:“命途多~。”

  771.【宁】
  (一)安,安宁。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又节南山:“俾民不~。”[归宁]已嫁的女子回家省亲。诗经周南葛覃:“归~父母。”

  (二)副词。难道,岂。诗经小雅小弁:“~莫之知?”萧统文选序:“大辂~有椎轮之质?”王勃滕王阁序:“~知白首之心。”

  (三)副词。宁愿,宁可。史记项羽本纪:“吾~斗智,不能斗力。”今格言有“~为玉碎,不为瓦全”。

  [辨]宁,甯。二字在上古音义皆同,常常通用。后来渐有分工:“宁”(一)写作“宁”;“宁”(二)(三)写作“甯”,读nìng。但是直到中古,仍可用“宁”表示“宁”的三个意义。

  772.【豫】

  (一)出游。特指天子秋日出巡。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吾何以助?一游一~,为诸侯度。‘”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度秋~以收成,观丰年之多稌。”(稌tú:稻子。)

  (二)安乐,舒服。周易说卦上:“有大而能谦必~。”诗经小雅白驹:“逸~无期。”尚书金縢:“王有疾,弗~。”引申为喜悦。孟子公孙丑:“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哉?‘”文心雕龙物色:“是以献岁发春,悦~之情畅。”

  (三)古代九州之一。大致包括今河南,山东西部,湖北北部等地。尚书禹贡:“荆河惟~州。”今河南省简称“~”。

  (四)通“预”。预备。礼记学记:“禁於未发之谓~。”又中庸:“凡事~则立,不~则废。”

  773.【尚】

  (一)上。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论古之人。”又:“是~友也。”引申为加於其上。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之。”孟子滕文公上:“皓皓乎不可~矣!”又为以为上,尊尚,崇尚。礼记檀弓上:“夏后氏~黑。”墨子尚贤上:“不能以~贤事能为政也。”文心雕龙物色:“析辞~简。”又为高尚。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士也。”[~书](1)即书经。汉书艺文志:“事为春秋,言为尚书。”(2)官名。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书仆射。”(仆射yè:尚书之长。)木兰辞:“木兰不用~书郎。”

  (二)仰攀婚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司马长卿晚。”特指娶公主为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列侯多~公主,皆不欲就国。”汉书霍光传:“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公主者,光不许。”

  (三)副词。犹,还,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夫至门,丞相~卧。”司马迁报任安书:“如仆~何言哉!~何言哉!”

  (四)副词。表示祈求或命令,略等於“庶几”。尚书汤誓:“尔~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尔~一乃心力,其克有动!”

  [辨]上,尚。在先秦两汉古籍中,二者区别不严,“上”、“尚”可以通用,如战国策赵策的“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诗经魏风陟岵的“上慎旃哉”,都作“上”。两汉以后二者区别渐严,原来可以相通的地方也不再通用了,“尚”的四个意义,都只能写作“尚”,不能写作“上”了。

  774.【攸】

  (一)所。易经坤卦:“君子有~往。”沈约谢灵运传论:“六义所因,四始~系。”今成语有“责任~关”,“罪有~归”。

  (二)动词词头或形容词词头。诗经大雅灵台:“麀鹿~伏。”又小雅斯干:“君子~宁。”

  775.【甫】

  (一)始,刚刚。表时间的副词。汉书匈奴传:“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起。”(唫:同“吟”。痍:创伤。)沈约谢灵运传论:“~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二)通“父”。上古成年都可称“父”。贵族男子行冠礼之后,多以“......甫(父)”为字。诗经大雅烝民:“保兹天子,生仲山~。”左传宣公二年:“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补之。‘”后代尊称别人的名或字叫“台~”。[章~]古代礼帽的一种。礼帽成年人才能戴,“章甫”即表明成年男子的身份。论语先进:“端章~,愿为小相焉。”礼记儒行:“长居宋,冠章~之冠。”贾谊吊屈原赋:“章~荐履,渐不可久兮。”

  [辨]甫,父。在“甫”(二)的意义上,古代“甫”、“父”通用。如称孔子为“尼父”,也作“尼甫”(孔子字的全称是“仲尼甫”)。仲山甫、尹吉甫(周宣王时大夫)汉书古今人名表作“中山父”、“尹吉父”。其他各义,一般各不相通。

  776.【聊】

  (一)藉,依赖,依靠。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暇日以销忧。”今成语有“民不~生”。“聊赖”二字连用,表示凭藉。蔡琰悲愤诗:“虽生何~赖?”[无聊赖][无聊]太闲了,提不起精神。贺铸忆故人词:“人闲昼永无~赖。”李玉贺新郎词:“镇无~,殢酒厌厌病。”

  (二)副词。姑且,暂且。楚辞哀郢:“~以舒吾忧心。”庾信哀江南赋序:“追为此赋,~以记言。”杜甫登楼诗:“日暮~为梁父吟。”

  777.【匪】

  (一)竹制的器皿,筐子之类。孟子滕文公下:“东征,绥厥士女,~厥玄黄。”(绥:安定。“匪”用作动词:用匪盛着。玄黄,指各种颜色的帛。人们用匪盛着帛迎接周武王。)这种意义也写作“篚”。尚书禹贡:“厥篚织文。”(文:锦绮之类。)

  (二)不,不是。副词。诗经卫风氓:“~来贸丝。”又木瓜:“~报也,永以为好也。”[~人](1)不是自己亲近的人。易经比卦:“比之~人,不亦伤乎?”(2)行为不正的人。李朝威柳毅传:“不幸见辱於~人。”注意:古代的“匪”不当“土匪”、“匪徒”讲。

  778.【厥】

  (一)代词。他的,它的。贾谊吊屈原赋:“遭世罔极兮,乃殒~身。”萧统文选序:“自炎汉中叶,~涂渐异。”

  (二)语气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有国语。”

  [辨]其,厥。“其”与“厥”虽是同义词,但用途广狭不同。“其”字后面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动词,也可以是整个动宾结构;“厥”字后面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贻厥孙谋”)。又,“厥”字带有存古性质,后代往往只用於成语中,不能像“其”字那样自由运用。

  779.【经】

  (一)织布纵线为经,跟“纬”(横线)相对。常用作比喻。文心雕龙情采:“故情者文之~,辞者理之纬。”又:“~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引申为道路南北走向的为经(东西走向者为纬)。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九纬。”中医学於人体气血循环通路的主干叫“经”。如“~络”,“~脉”。

  (二)经典。封建社会,统治者於体现本阶级最高思想准则的著作称为经。西汉起,尊儒家的著作为经。汉书艺文志:“诏光禄大夫刘向校~传诸子诗赋。”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出入~史百子。”后来有“五~”、“九~”、“十三~”等名。引申为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对本派权威性著作的尊称。如“道德~”、“佛~”、“太平~”等。又为某种专门著作的名称。如“水~”、“黄帝内~”、“茶~”等。

  (三)原则,原则性。跟“权变”和“灵活性”相对。左传桓公十一年:“权者及於~。”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曰:修身也,尊贤也......。”柳宗元断刑论:“~也者,常也;权也者,达~也。”(达经:实现这个原则。)

  (四)经历,经过。文心雕龙物色:“虽复思~千载,将何易夺?”白居易长恨歌:“悠悠生死别~年。”

  (五)度量,画分。周礼天官冢宰:“辨正方位,体国~野。”(体:分。)诗经大雅文王:“~始灵台。”又:“~之营之。”(营:标记,表记。)引申为治理。周礼天官大宰:“以~邦国,以治官府。”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国之大业。”[~营]谋画,安排。文心雕龙丽辞:“奇偶适变,不劳~营。”杜牧阿房宫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营。”[~纪]主持,操持,治办。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又将~纪其家。”

  (六)悬起来,悬挂。特指自缢。论语宪问:“自~於沟渎而莫之知也。”史记田单列传:“遂~其颈於树枝,自奋绝脰而死。”(脰dòu:脖子。)

  780.【典】

  (一)简册,重要的文献,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八索、九丘。”(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书。八索:有关八卦的书。九丘:九州之志。)又十五年:“司晋之~籍。”(司:主管。晋:晋国。)引申为前代的典章、文物、故事。左传昭公十五年:“数~而忘其祖。”(数:讲说。祖:指先人的事业。)[会~]记载一代典章制度之类的类书。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官书会~。”现代有双音词“~故”。又为应遵守的规则、法则。文心雕龙情采:“孝经垂~,丧言不文。”引申为礼节,仪式(后起义)。如说“开国大~”,“盛~”。

  (二)法律,法规。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有~有则,贻厥子孙。”曹操败军抵罪令:“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也。”〔~刑〕(1)刑法,常刑。尚书舜典:“象以~刑。”后代有成语“明正~刑”(处以死刑)。(2)旧的法度。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刑。”引申为可学习的楷模,模范。文天祥正气歌:“~刑在夙昔。”这个意义也写作“~型”。苏舜钦代人上申公祝寿诗:“人思奉~型。”

  (三)典雅。指文章有文献可依,且规范而不粗俗。萧统答玄圃园讲颂启令:“辞~文艳,既温且雅。”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正,不从流俗。”

  (四)守,主管。尚书舜典:“命汝~乐。”汉书霍光传:“还乃为~属国。”三国志吴书是仪传:“专~机密。”古代官名凡带“典”字的,都是表示它的职掌。如周礼所载的“~瑞”、“~丝”、“~祀”等。

  (五)典当(dàng),用实物作抵押,向高利贷借钱(后起义)。杜甫曲江诗:“朝回日日~春衣。”

  781.【简】

  (一)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竹片。一简为一行,若干简并排编起来,成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叫做“策”或“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以往。”萧统文选序:“虽传之~牍,而事异篇章。”

  (二)简略,简单。论语雍也:“居~而行~,无乃太~乎!”引申为怠慢,傲慢,不敬。孟子离娄下:“孟子独不与欢言,是~欢也!”(欢:齐大夫右师王欢。)又:“子敖以我为~,不亦异乎!”(子敖:王欢的字。)

  (三)挑选,选拔。诸葛亮前出师表:“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

  782.【篇】

  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把首尾完整的一部分用丝绳或皮带编在一起叫“篇”。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大抵圣贤之所为作也。”史记儒林列传:“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独得二十九~,即以教於齐鲁之间。”引申为书的各部分。汉书张禹传:“时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第或异。”引申为书籍,典籍。汉书儒林传:“观古今之~籍。”左思咏史:“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籍。”又特指诗歌、辞赋等文艺著作。沈约谢灵运传论:“虽清辞丽曲,时发乎~。”萧统文选序:“降将著河梁之~。”又:“方之~翰,亦已不同。”

  [辨]篇,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编”可以作动词,“篇”则不能。同用作名词时,“编”指整部的书,如“简编”,“长编”,也可指书中较大的一部分,如“上编”、“下编”,“前编”、“后编”;“篇”则只指“篇章”。“编”比“篇”的外延大。

  783.【词】

  (一)词句,言词。文心雕龙熔裁:“剪裁浮~谓之裁。”庾信哀江南赋序:“不无危苦之~。”又为词章,文词。萧统文选序:“~人才子,则名溢於缥囊。”注意:上述这些意义,后代一般都作“辞”,不常作“词”。

  (二)文体的一种。起於唐五代,盛於宋。朱彝尊解佩令词:“老去填~,一半是空中传恨。”

  [辨]辞,词。在言词和文词的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所以周易系辞说“修辞立其诚”,论语季氏说“而必为之辞”。汉以后逐渐以“词”代“辞”。如史记儒林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至於推辞的“辞”决不写作“词”;“诗词”的“词”决不能作“辞”。参看第二单元“辞”字条。

  784.【赋】

  (一)田赋,赋税。尚书禹贡:“厥田惟上下,厥~中上。”汉书哀帝纪:“皆无出今年租~。”古代按田赋出兵,所以又特指兵赋。论语公冶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也。”

  (二)授与,给与。国语晋语:“公属百官,~职任功。”吕氏春秋分职:“出高库之兵以~民。”汉书平帝纪:“安汉公、四辅、三公、卿大夫、吏民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贫民。”(以口:按人口。)又用於抽象意义。文心雕龙丽辞:“造化~形,支体必双。”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流形。”后代双音词“天~”、“禀~”由此发展而来。

  (三)吟诵或歌咏[诗篇]。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又僖公二十三年:“公子~河水,公~六月。”(公子:指晋公子重耳。河水:逸诗。公:指秦穆公。六月:诗经小雅六月。)引申为做诗。陶潜自祭文:“酣饮~诗。”归去来辞:“临清流而~诗。”

  (四)文体的一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以吊屈原。”

  385.【序】

  (一)东西墙。尚书顾命:“西~东向。”又:“东~西向。”仪礼乡饮酒礼:“当西~东面。”

  (二)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之教。”又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周曰庠。”

  (三)次序,秩序。孟子滕文公上:“长幼有~。”汉书艺文志:“悖上下之~。”文心雕龙熔裁:“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用作动词时表示排列次序。礼记中庸:“所以~昭穆也。”又:“所以~齿也。”(齿:年龄。)

  (四)叙述,说明。萧统文选序:“铭则~事清润。”这种意义也写作“叙”。引申为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篇辞引~,碑碣志状。”注意:古代序文是在全书的后面,综述作书的宗旨,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许慎说文解字的叙等,皆在书末。汉代以后,书序才置於书首。

  (五)文体的另一种。赠序。这是临别赠言,创於唐初。韩愈有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786.【铭】

  在器物上刻铸文辞用以自警,或称述功德,叫作“铭”。礼记大学:“汤之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作动词时表示刻,镂。特用於“永记不忘”这种意义上。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心镂骨,无报上天。”引申为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则序事清润。”

  787.【诔】

  读lěi。称述死者生前的言行而加以哀悼。左传哀公十六年:“公~之曰。”(公:哀公。这是诔孔子的。)引申为一种文体。哀悼死者的文字。萧统文选序:“美终则~发,图像则赞兴。”

  788.【赞】

  (一)辅助,辅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我也。”礼记中庸:“则可以~天地之化育。”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以肃为~军校尉,助画方略。”现代有双音词“参~”、“~助”。

  (二)赞美,称赞。三国志魏书许褚传:“下诏褒~。”这个意义又写作“赞”。后汉书崔駰传:“进不党以赞己。”

  (三)文章的结尾部分,略等於一个总评。“赞”是阐明的意思。汉书叙传:“总百氏,~篇章。”史记在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汉书在纪和传的后面都有赞。这是用散文写的。另有一种赞是用韵文写的,四字一句,两句一韵(这是古代传统所谓句),也是阐明篇章大旨的,放在全书的结尾,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后半,汉书叙传的后半,都是赞的性质。后来后汉书把韵文的赞放在纪和传的后边,就不再有散文的赞了。文心雕龙每篇后面也都有韵文的赞。

  (四)文体的一种。这种意义一般写作“赞”。“赞”一般用於颂扬,也是韵文。萧统文选序:“图像则~兴。”

  789.【章】

  (一)音乐的一章。礼记曲礼下:“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今有双音词“乐~”。引申为一般作品的一章。文心雕龙熔裁:“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约以贯之,则一~删成两句。”萧统文选序:“而事异篇~。”[~句]分析古书的篇章、句读,解释其文义。扬雄解嘲:“~句之徒,可与坐而守之。”引申为注疏的名称。如王逸有“楚辞~句”,朱熹有“大学~句”等。

  (二)赤白相间的丝织品。古诗十九首:“终日不成~,泣涕零如雨。”[文~]见第三单元“文”字条。[宪~]法制。常用作动词,表示遵循其法制。汉书艺文志:“宪~文武。”

  (三)奏章,上给皇帝的书信。刘知几史通言语:“运筹画策,自具於~表。”

  (四)印章。孔稚圭北山移文:“至其纽金~,绾墨绶。”今有双音词“图~”。

  (五)通“彰”。明显,鲜明。文心雕龙情采:“恶文太~。”

  790.【表】

  (一)穿在外面的衣服,罩衫。又为衣服的外层,跟“里”相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里山河。”([晋国]以黄河为表,以山为里。这是比喻。)“~里”连用,也比喻互相补足,互相依存。后汉书卢植传:“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里。”“表”又比喻为屏障。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也。”引申为外,外面。尚书尧典:“光被四~。”又立政:“至於海~。”今双音词有“外~”。作动词时,表示穿在外面。论语乡党:“当暑,袗絺綌,必~而出之。”(在夏天,穿葛制的单衣,必穿里衣,把葛衣穿在外面。袗zhěn:单衣。用作动词。絺chī:细葛。綌xì:粗葛。)引申为出现,表现。萧统文选序:“桑间濮上,亡国之音~。”

  (二)测日影的仪表(日晷guǐ)。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穰苴先驰至军,立~下漏,待贾。”(漏:漏壶。计时器。贾:指庄贾。)后汉书律历志:“乃立仪~以校日影。”引申为标准,表率。史记太史公自序:“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也。”又为表格,图表。司马迁报任安书:“为十~,本纪十二。”

  (三)树立木石标志物以示表扬。史记留侯世家:“~商容之闾。”(商容:殷纣时贤臣。)晋书荀崧传:“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之列。”引申为表扬,显扬。汉书武帝纪赞:“罢黜百家,~章六经。”今双音词有:“~扬”,“~彰”。

  (四)文体的一种。给皇帝的信,奏章。诸葛亮出师表:“临~涕泣,不知所云。”李密陈情表:“谨拜~以闻。”萧统文选序:“~奏笺记之列。”

  (五)文体的另一种。墓志,不带铭文的。欧阳修有“泷冈阡表”。

  791.【旨】

  (一)美味,好吃的东西。论语阳货:“食~不甘,闻乐不乐。”引申为美味的。诗经小雅鹿鸣:“我有~酒。”

  (二)意,意思。文心雕龙附会:“故善附者,异~如肝胆。”沈约谢灵运传论:“妙达此~,始可言文。”今有双音词“宗~”,“主~”。又特指皇帝的命令(后起义)。杜甫入奏行:“密奉圣~恩宜殊。”旧唐书刘洎传:“陛下降恩~。”

  792.【风】

  (一)风。诗经郑风风雨:“~雨凄凄。”引申为能流动传播的事物。特指前代的政治、功令、制度、教化等。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流~善政,犹有存者。”又为习俗,风气。礼记乐记:“移~易俗。”又为风度,节操。司马迁报任安书:“亦尝侧闻长者之遗~矣。”杨恽报孙会宗书:“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成语有“高~亮节”。[~景]风和日光,即风光。世说新语言语:“~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

  (二)歌谣,地方歌曲。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不忘旧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於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文心雕龙乐府:“匹夫庶妇,讴吟土~。”诗经有十五国风,所以又特指诗经或国风。常“风雅”、“风骚”连用。文心雕龙情采:“盖~雅之兴,志思蓄愤。”又:“远弃~雅。”又物色:“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三)微言婉词劝谏。诗经小雅北山:“或出入~议。”诗大序:“吟咏性情,以~其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乃微言太后~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讽”。

  793.【骚】

  (一)扰乱,扰动,诗经大雅常武:“徐方绎~。”(徐方:周时江淮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早暮咈吾耳,~吾心。”

  (二)诗体的一种。由屈原的离骚得名。包括楚辞以及后世摹仿楚辞的作品。萧统文选有“骚”类。特指楚辞。文心雕龙辨骚:“昔汉武爱~,而淮南作传。”韩愈进学解:“下逮庄~。”[~人]骚体诗人。萧统文选序:“~人之文,自兹而作。”引申为一般诗人。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人,多会於此。”“风骚”连用,指诗经和楚辞。

  794.【翰】

  (一)鸟名。或名天鸡。说文引逸周书:“文~若翬雉。”引申为飞得高而疾。诗经小雅小宛:“~飞戾天。”(戾:至。)

  (二)笔。潘岳秋兴赋:“於是染~操纸。”萧统文选序:“飞文染~。”贾至早朝大明宫:“朝朝染~事君王。”引申为文章,文采。萧统文选序:“方之篇~,亦已不同。”又:“事出於沉思,义归乎~藻。”[~林]唐以来文学侍从官员名。唐代始设翰林院(意为:“文苑”,“文学之林”),置学士,专司起草诏书,以及承应皇帝的各种文字工作。宋元明清一直设有这种机构,但职权与具体工作历代各有不同。

  795.【藻】

  水草之一种。茎大如钗股,叶蒙茸,深绿色。诗经召南采苹:“于以采~,于彼行潦。”(行潦:流动的水。)古人认为藻是有文采的草,故引申为修饰。文心雕龙情采:“辨雕万物,谓~饰也。”又:“~饰以辨雕。”又为文采,文章。曹植与杨德祖书:“公干振~於海隅。”(公干:陈桢的字。)文心雕龙情采:“理正而后摛~。”也指文才。谢灵运传论:“三祖陈王,咸蓄盛~。”

  796.【韻】(韵)

  (一)和谐悦耳的声音,旋律。文心雕龙物色:“喓喓学草虫之~。”(喓喓:虫鸣声。)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比喻文章。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又:“或托言於短~。”沈约谢灵运传论:“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

  (二)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文心雕龙声律:“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王勃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俱成。”又指字的韵母部分。沈约谢灵运传论:“一简之内,音~尽殊。”[声~]声律,特指诗歌的格律。白居易与元九书:“九岁谙识声~。”

  (三)气韵,风度。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度似父。”(阮浑:阮籍之子。)晋书桓石秀传:“石秀幼有令名,风~秀彻。”

  797.【律】

  (一)规则,法令。特指刑法的条文。汉书高帝纪:“天下既定,令萧何次~令。”(次:编次。)扬雄解嘲:“秦法酷烈,而萧何造~。”引申为必须遵守的格式,准则。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诗:“晚节渐於诗~细。”用作动词,表示按一定准则来要求,成语有“严以~己”。

  (二)古代用来正乐音的一种竹管。阳律六,阴律六,总称“六律”。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不能正五音。”庄子胠箧:“擢乱六~,铄绝竽瑟。”古人以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所以“律”又指称季节,气候,节令。文心雕龙物色:“阴~凝而丹鸟羞。”陆游春望诗:“天地回春~,山川扫积阴。”张栻立春偶成诗:“~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吕]阳律六,叫“律”;阴律六,叫“吕”。常指音乐。杜甫吹笛诗:“风飘~吕相和切。”

  [辨]法,律。“法”所指的范围大,多偏重於“法则”、“制度”等意义,所以“遵先王之法”不能说成“遵先王之律”,“变法”不能说成“变律”。“律”所指的范围小,多着重在具体的刑法条文。用作动词时,“法”是“效法”,“仿效”;“律”是“根据某一准则来要求”。

  798.【荣】

  (一)花,开花。礼记月令:“木堇(槿)~。”古诗十九首:“攀条折其~。”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华美。文心雕龙情采:“言隐~华。”引申为茂盛。和“枯”相对。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白居易赋得古原上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

  (二)光采,荣耀。跟“辱”相对。庄子逍遥游:“辩乎~辱之境。”司马迁报任安书:“终不可以为~。”扬雄解嘲:“生必上尊人君,下~父母。”

  799.【华】

  (一)花,开花。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礼记月令:“桃始~。”注意:这种意义后代都写作“花”。用於抽象意义时特表示文章的辞藻。文心雕龙情采:“英~乃赡。”韩愈进学解:“含英咀~。”引申为文才。文心雕龙程器:“昔庾元规才~清英。”又引申为事物之精美者。王勃滕王阁序:“物~天宝。”又为光明,光采。卿云歌:“日月光~,旦复旦兮。”又为华丽,豪华。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况我大魏天王,不为~侈?”[翠~]翡翠鸟的羽毛(作旗子的装饰)。汉书司马相如传:“建翠~之旗。”后来“翠~”指天子的旗。杜甫北征诗:“都人望翠~。”[京~]京师,首都。杜甫秋兴诗:“每依南斗望京~。”注意:后代於“花”的意义读阴平,於其他意义读阳平。

  (二)读huà。华山,五岳之一。又称“太~”。尚书禹贡:“至于太~。”

  800.【轨】

  车两轮间的距离,车辙。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史记淮阴侯列传:“车不得方~。”沈约谢灵运传论:“异~同奔。”引申为法则,法度,可遵行的常规。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於~物者也。”史记平准书:“不~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又为遵循,合乎。韩非子五蠹:“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於法。”

  801.【范】

  铸造器物用的竹模子。本作“笵”。论衡物势篇:“今之陶冶者,初埏坛作器,必模笵为形。”引申为法式,楷模。沈约谢灵运传论:“垂~后昆。”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又用作动词。文心雕龙熔裁:“规~本体谓之熔。”[~围]范,模范;围,周围。易经系辞上:“~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现代变为双音词,指四周的界限。

  802.【规】

  (一)圆规,画圆形的工具。孟子离娄上:“不以~矩,不能成方圆。”庄子胠箧:“毁绝钩绳,而弃~矩。”引申为画,规画。扬雄解嘲:“萧~曹随。”又为法度,准绳。文心雕龙才略:“必循~以温雅。”

  (二)[对上或对平辈]告诫。诗经卫风淇奥序:“又能听其~谏。”今双音词有“~劝”。

  803.【则】

  (一)准则,模范。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柯:斧子把。)”楚辞离骚:“愿依彭咸之遗~。”成语有“以身作~”。引申为效法。孟子滕文公上:“惟天为大,惟尧~之。”

  (二)连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的相承,往往表示条件或因果关系。左传宣公二年:“不入,~子继之。”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又子路:“名不正,~言不顺。”文心雕龙熔裁:“引而申之,~两句敷为一章。”表示一种发现,发现在某事之前,一事已经发生。论语微子:“至~行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及诸河,~在舟中矣。”

  804.【准】

  (一)水平。引申为一般的平。史记平准书:“置平~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引申为标准,法则。汉书东方朔传:“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文心雕龙熔裁:“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这种意义也作“准”。萧统文选序:“孝敬之准式。”

  (二)鼻子。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而龙颜。”

  [辨]準,准。“准”本是“準”的异体字,后来二者有了分工。“允许”的意义(晚起义)用“准”,其馀一律用“準”。

  805.【昆】

  兄。诗经王风葛藟:“谓他人~。”论语先进:“不间於其父母~弟之言。”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意合则胡越为~弟。”[后昆]后嗣,后世。伪古文尚书仲虺之诰:“垂裕后~。”沈约谢灵运传论:“垂范后~。”

  806.【弟】

  (一)兄弟。左传隐公元年:“况君之宠~乎?”上古女性也可称“弟”。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也。”[~子](1)泛称年幼者。论语为政:“有事,~子服其劳。”这个意义后代作“子弟”。(2)学生,门徒。论语雍也:“哀公问~子孰为好学。”

  (二)尽弟道。左传隐公元年:“段不~,故不言弟。”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而好犯上者,鲜矣。”这个意义也写作“悌”。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义。”

  (三)次第,等第。史记礼书:“子夏,门人之高~也。”(子夏是孔子门人中排在前列的。)汉书朱博传:“以高~入为长安令。”按:后代以“高~”称别人的学生,但意思有变化。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第”。

  (四)副词。但,只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重射,臣能令君胜。”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第”。

  按:旧时(一)读上声,(二)(三)(四)都读去声。今普通话(一)(三)(四)都读dì,(二)读tì。

  807.【形】

  形象,形体,形状。文心雕龙物色:“参差沃若,两字穷~。”又:“文贵~似。”用作动词表示成为某种形体。枚乘上书谏吴王:“先其未~。”引申为形势。司马迁报任安书:“勇怯,势也;强弱,~也。”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无不合~辅势效伎於堂庑之下。”又为表现,使之形之於外。萧统文选序:“情动於中而~於言。”今成语有“喜~於色”。

  808.【迹】(迹,迹)

  脚印。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者,却背而走,景逾疾。”引申为痕迹,过去的事情。孟子离娄下:“王者之~熄而诗亡。”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成败之~,昭哉可观。”按:“迹”“迹”二字完全通用,“迹”字一般只用於“遗迹”、“古迹”、“事迹”。

  809.【绮】

  花纹攲斜的丝织品。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馀霞散成~。”引申为华丽。文心雕龙情采:“艳采辩说,谓~丽也。”

  810.【练】

  熟绢(白色的)。谢脁晚登三山远望京邑诗:“澄江静如~。”水经注庐江水:“若曳飞~。”“练”字用作动词,表示把生绢煮熟。淮南子说林:“墨子见~丝而泣之。”引申为熟练,精熟。文心雕龙熔裁:“可谓~熔裁而晓繁略矣。”

  811.【伦】

  (一)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孟子万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也。”萧统文选序:“人~之师友。”

  (二)顺序,条理。荀子解蔽:“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众异:指事物的差异。)今成语有“语无~次”。

  (三)类。礼记中庸:“毛犹有~。”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犹未及髯之绝~超群也。”韩愈进学解:“绝类离~。”今成语有“超群绝~”,“无与~比”。

  812.【常】

  (一)永久的,固定的。论语子张:“而亦何~师之有?”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可。”扬雄解嘲:“士无~君,国无定臣。”特指礼教中所规定的秩序(剥削统治阶级以为它是永恒不变的)。伪古文尚书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受:纣王。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又用如副词。表示常常。庄子天地:“身~无缺。”史记淮阴侯列传:“~称病不朝从。”引申为平素,平常(后起义)。文心雕龙情采:“故知君子~言未尝质也。”

  (二)两寻为常(十六尺)。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庸人不释。”注意:“寻常”连用作“平常”解,那是后起义。杜甫曲江诗:“酒债寻~行处有。”又壮游诗:“吾观鸱夷子,才略出寻~。”(鸱夷子:范蠡的化名。)

  813.【网】

  (一)鱼网上的总绳。尚书盘庚上:“若网在~,有条而不紊。”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引网之~。”(引:拉。)引申为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北史源贺传:“为政贵当举~。”[~领]网纲和衣领,比喻最关键或最主要的部分。文心雕龙熔裁:“熔则~领昭畅。”引申为必须遵守的法纪,秩序。扬雄解嘲:“吾闻上世之士,人~人纪,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后代有双音词“~纪”。[三~]指维护封建秩序的三条基本纪律,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文天祥正气歌:“三~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三)唐宋时成批运送物资的组织名称。如“茶~”,“盐~”,“花石~”,等等。

  814.【维】

  (一)系物的大绳。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绝。”作动词时,表示拴,系。诗经小雅白驹:“系之~之。”仪礼士相见礼:“~之以索。”引申为维持,维系。诗经小雅节南山:“四方是~。”周礼夏官大司马:“以~邦国。”引申为法度,制度。司马迁报任安书:“不以此时引纲~,尽思虑。”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绝而~弛,山东大扰。”

  (二)句首或句中语气语。诗经周南鹊巢:“~鹊有巢,~鸠居之。”又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新。”王勃滕王阁序:“时~九月,序属三秋。”注意:这个意义可以写作“惟”,“唯”。

  815.【契】

  (一)用刀刻。诗经大雅绵:“爰~我龟。”这个意义也作“锲”(读qiè)。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书契”二字连用,表示文字。易经系辞上:“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萧统文选序:“始画八卦,造书~,以代结绳之政。”

  (二)券,符契。韩非子主道:“符~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文心雕龙徵圣:“文成规矩,思合符~。”古代符契,刻字之后,剖分为二,双方收存以为凭证,验看时双方取出弥合起来。所以“契”又引申为合。司空图诗品超诣:“少有道~,终与俗违。”现代有双音词“投~”、“默~”。[~阔]离合。诗经邶风击鼓:“死生~阔。”引申为久别。曹操短歌行:“~阔谈宴。”

  816.【几】

  (一)读jī。隐微。特指事情的孕育、萌动。易经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也。”引申为先兆,预兆。易经系辞下:“知~其神乎?”又:“~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故君子见~而作,不俟终日。”

  (二)读jī。事务。尚书皋陶谟:“一日二日万~。”汉代以来,“万几”连用,特指国政。又往往写作“万机”。汉书霍光传:“光自后秉持万机。”又张禹传:“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后代“万机”专指皇帝处理的政务。“~务”连用,指行政事务。文心雕龙情采:“心缠~务,而虚述人外。”也写作“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心。”

  (三)读jī,近,接近,相去不远。论语子路:“如知为君之难也,不~乎一言而兴邦乎?”贾谊论贮积疏:“汉之为汉,~四十年矣。”韩愈答李翊书:“岂敢自谓~於成乎?”“庶几”也是从这种意义来的。参看第六单元“庶”字条。又用作副词,表示差一点,几乎。史记留侯世家:“汉王吐哺骂曰:’竖儒!~败而公事!‘”又叔孙通列传:“我~不脱於虎口!”

  (四)读jǐ,疑问词。问数量。孟子离娄上:“子来~日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度今天下不吠者~人?”

  [辨]几,机。“几”的本义是微,“机”的本义是机械。“几”(一)(二)的各种意义,先秦多用“几”,后来逐渐与“机”通用。“几”(三)、(四)等义都不能作“机”。“机械”的意义也不作“几”。

  817.【始】

  事情的开头。跟“终”相对。论语公冶长:“~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当务~终。”引申为才,方才。曾巩战国策序:“臣访之士大夫家,~尽得其书。”

  818.【终】

  (一)终结,终了。跟“始”相对。左传宣公二年:“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庶几有始~者。”[~日]一天到晚。论语卫灵公:“吾尝~日不食。”荀子劝学:“吾尝~日而思矣。”[~朝]从天亮到食时一段时间。诗经小雅采绿:“~朝采绿。”老子二十三章:“飘风不~朝,骤雨不~日。”[~身]一辈子。孟子梁惠王上:“乐岁~身饱。”

  (二)副词。自始至终,永远。战国策魏策四:“受地於先王,愿~守之。”又表示终于,毕竟。汉书卜式传:“上於是以式~为长者。”

  (三)寿命完结,死。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萧统文选序:“美~则诔发。”欧阳修泷冈阡表:“太夫人以疾~於官舍。”今成语有“寿~正寝”。

  819.【羞】

  (一)进献美味,荐。左传隐公三年:“可荐於鬼神,可~於王公。”陶潜自祭文:“~以嘉蔬,荐以清酌。”又指所进献的食物,美味。仪礼既夕礼:“燕养馈~汤沐之馔如他日。”注意:这种意义后代都写作“馐”。

  (二)羞惭,丢脸。周易恒卦:“不恒其德,或承之~。”战国策齐策四:“先生不~,乃有意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820.【辱】

  (一)名词,形容词。耻辱,可耻。跟“荣”、“宠”相对。诗经鄘风墙有茨:“言之~也。”庄子逍遥游:“辨乎荣~之境。”封建文人以显贵为荣,以贬谪为辱。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吾贱且~。”范仲淹岳阳楼记:“宠~偕忘。”用作状语,是一种谦词,意思是你这样做是受屈辱了。左传僖公四年:“~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后代多用於书信中。司马迁报任安书:“曩者~赐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书云欲相师。”苏轼答谢民师书:“亟~问讯。”

  [辨]羞,耻,辱。“羞”只表示羞惭,丢脸,语义比耻辱轻。“耻”与“辱”用作名词是同义词。但当它们用作及物动词时,意义大不相同。“耻”表示以此为耻:“辱”表示侮辱。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南辱於楚,寡人耻之。”“耻”与“辱”是不能互换的。

64#
发表于 2016-5-5 15:56:41 | 只看该作者
常用词(十二) 88字
======================================

  创造 潜藏 步履 枕藉 凌厉 胁迫 陨落 运输 徭役 戍募 吹唱 叩弹读 啼号 讯诘 叙诉 摹写 排攘窜 列垂

  尊盛 虚枉 和顺 凛凝 烂漫 赤碧青苍 乍暂 每既 卿傅 仪容 祥殃 条理 支叶 朵颖 轩冕 庾廩 帛缕 扃牖 楹槛梁 陵津浦 畴陌 晡曛 块砾

  821.【创】

  (一)读chuāng。名词。伤,伤口。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余~。”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夫身中~十余。”引申为疮疖。礼记曲礼上:“头有~则沐。”后来“创”又写作“疮”,但仍可指战争所受的创伤或外伤。杜甫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诗:“疮痍亲接战。”(痍:箭伤。)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

  (二)读chuàng。动词。开创,创制。论语宪问:“裨谌草~之。”孟子梁惠王下:“君子~业垂统。”扬雄解嘲:“公孙~业於金马。”(公孙:指西汉公孙弘。金马:金马门。)

  822.【造】

  (一)到[某地]去。最初指到尊贵者的处所去。孟子公孙丑下:“不幸而有疾,不能~朝。”战国策齐策四:“先生王斗,~门而欲见齐宣王。”贾谊吊屈原赋:“~托湘流兮,敬吊先生。”后来也指到平辈或卑辈的处所去。世说新语言语:“庾公~周伯仁。”现代有双音词“造访”。引申为到达某一境界。孟子离娄下:“君子深~之以道。”现代有成语“登峰~极”。[~诣],[~就]谒见尊贵。晋书陶潜传:“未尝有所~诣。”骆宾王与陈将军书:“禁门清切,~就无缘。”引申为达到某种境界,成就(晚起义)。

  (二)[~次]双声连绵字。仓猝,匆忙。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引申为随便,草率,卤莽。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揄扬非~次。”韩愈精卫填海诗:“人皆讥~次,我独赏专精。”

  (三)做成,制造。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兮。”[~化]大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化为大冶。”淮南子览冥:“怀万物而友~化。”[~化者][~物者]创造化育者,创造万物者,即自然的主宰者。庄子大宗师:“夫~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又:“伟哉!夫~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拘拘:挛曲不申的样子。)苏轼前赤壁赋:“是~物者之无尽藏也。”又省称“~物”。苏轼喜雨亭记:“~物不自以为功。”

  旧时於(一)(二)读cào(七到切,清母),於(三)读zǎo(昨早切,从母)。今一律读zào。

  823.【潜】

  在水面下行走。庄子达生:“至人~行不窒,蹈火不热。”引申为潜伏水中。易经乾卦:“~龙勿用。”谢灵运登池上楼诗:“~虬媚幽姿。”苏轼前赤壁赋:“舞幽壑之~蛟。”又为秘密地出动[军队]。左传僖公三十年:“若~师以来,国可得也。”荀子议兵:“不~军。”“潜”又用为副词,表示秘密地,偷偷地。杜甫哀江头诗:“春日~行曲江曲。”

  824.【藏】

  (一)把谷物保藏起来。墨子三辩:“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引申为收藏。礼记礼运:“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於己。”庄子养生主:“善刀而~之。”又为隐藏。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司马迁报任安书:“宁得自引深~於岩穴邪?”

  (二)读zàng,名词。储藏东西的地方,特指储藏钱财宝物的地方。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者也。”汉书翼奉传:“诏吏虚仓廩,开府~,振救贫民。”(救,古救字)“藏”又用来指大自然的储藏。礼记中庸:“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兴焉。”苏轼前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也。”引申为人体的内脏。古人以府藏比喻内脏,以为人体内有“五藏”(心、肝、脾、肺、肾)、“六府”(胆、胃、膀胱、三焦、大肠、小肠)。庄子骈拇:“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於五~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又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肾有两个,所以又称六藏。)汉书艺文志:“五~六府。”后来用於内脏意义的“藏府”写成“脏腑”。

  825.【步】

  (一)走路,特指慢慢地走。庄子田子方:“夫子~亦~,夫子趋亦趋。”“步”又用作名词,表示脚步,步伐。楚辞离骚:“夫唯捷径以窘~。”汉书叙传:“又复失其故~。”(故步:旧时的步伐。)今有双音词“~伐”,成语“故~自封”。

  (二)量词。

  (1)举足两次为一步。孟子梁惠王上:“或百~而后止,或五十~而后止。”荀子劝学:“故不积蹞~,无以致千里。”按:古人所谓“步”,等於今人所谓两步,古人所谓“蹞”(又作“跬”),等於今人所谓一步。(2)六尺为一步。这是量地的单位,三百步为一里。周礼考工记匠人:“野度以~。”(量原野以步计算。)三辅黄图,“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

  826.【履】

  (一)践,踩,在......上行走。易经坤卦:“~霜坚冰至。”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薄冰。”又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小人所视。”履又用於抽象意义。文心雕龙熔裁:“~端於始,则设情以位体。”现代有双音词“履行”。

  (二)鞋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者。”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

  [辨]屦,履,鞋。战国以前,“履”“屦”不同义。“履”只用作动词,“屦”则作名词。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履”“屦”不能互换。战国以后,“履”“屦”同义。“鞋”(鞋)是后起字。“鞋”原是皮鞋或皮底鞋,跟草织的或丝麻织的“屦”不同。后来“鞋”与“履”“屦”也变成了同义词。但一般散文仍多用“履”“屦”;唐以后诗词多用“鞋”字。

  827.【枕】

  枕头。战国策齐策四:“君姑高~为乐矣。”又用作动词,读zhèn。论语述而:“曲肱而~之。”晋书刘琨传:“吾~戈待旦,志枭逆虏。”李华吊古战场文:“~骸遍野。”引申为临,指临水、临山等。汉书严助传:“北~大江。”杜甫滕王亭子诗:“君王台榭~巴山。”王勃滕王阁序:“台隍~夷夏之交。”[~藉]横七竖八地躺着(以人体为枕席)。苏轼前赤壁赋:“相与~藉乎舟中。”

  828.【藉】

  (一)读jiè。草垫子。易经大过卦:“~用白茅。”又为垫。柳宗元捕蛇者说:“往往而死者相~也。”苏轼前赤壁赋:“相与枕~乎舟中。”引申为坐卧其上。刘伶酒德颂:“枕麴~糟。”孙绰游天台山赋:“~萋萋之纤草。”

  (二)读jiè。凭借,依托。商君书开塞:“~刑以去刑。”

  (三)读jiè。假使。史记陈涉世家:“~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十之六七。)

  (四)读jí。旧读入声。践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吾弟。’”[狼~]杂乱的样子。苏轼前赤壁赋:“杯盘狼~。”

  829.【凌】

  犯,越。又写作淩。楚辞九歌国殇:“~余阵兮躐余行。”引申为乘。楚辞九章哀郢:“淩阳侯之泛滥兮。”王勃滕王阁序:“抚淩云而自惜。”又为登。杜甫望岳诗:“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又为凌驾,压倒。曹植白马篇诗:“左顾~鲜卑。”左思咏史诗:“骄奢~王公。”王勃滕王阁序:“气淩彭泽之樽。”[~厉]振奋的样子。陶潜咏荆轲诗:“~厉越万里。”[~晨]侵晨,拂晓,清早。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晨过骊山。”

  [辨]凌,淩,陵。凌的本义是冰。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纳于凌阴。”(这个意义后来不常用,所以未列入常用词。)淩的本义是水名。陵的本义是大山。按本义说,这三个字的差别是很大的。但是,由於同音的缘故,在犯、越等意义上,凌、淩、陵常常通用。

  830.【厉】

  (一)磨刀石。诗经大雅公刘:“取~取锻。”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泰山若~。”引申为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兵秣马矣。”又哀公十六年:“胜自~剑。”(胜:指白公胜。)枚乘上书谏吴王:“磨砻底~,不见其损,有时而尽。”这个意义又写作砺。尚书禹贡:“砺砥砮丹。”(砮:石可为矢镞者。丹:丹砂。)用於抽象意义,表示磨练,激厉。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谷梁氏以~其气。”

  (二)凶恶[的灾祸]。诗经大雅瞻卬:“降此大~。”又:“维~之阶。”特指一种恶疾,癞(大麻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漆身为~,被发为狂。”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癞”,读lài。也写作“疠”。引申为外形凶恶的怪物,恶鬼。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被发及地。”又为形容词。左传昭公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鬼也?”又:“其何~之有?”

  (三)一种曼延迅速而猛烈的病,瘟疫。这个意义也写作“疠”。周礼天官疾医:“四时皆有疠疾。”左传昭公元年:“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引申为猛烈,剧烈。庄子齐物论:“~风济。”(济:停止。)又为严厉,严肃。论语述而:“子温而~,威而不猛。”(子:指孔子。)世说新语汰侈:“声色甚~。”又为厉害,甚。萧统文选序:“变其本而加~。”

  831.【胁】(胁)

  (一)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扬雄解嘲:“折~拉髂。”(拉là:折,扳断。髂kà:腰骨。)

  (二)威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於位势之贵。”伪古文尚书胤征:“~从罔治。”

  (三)读xī。收歛。又写作“翕”。[~肩]把双肩收歛,表示恐惧或恭顺。孟子滕文公下:“~肩谄笑。”汉书吴王濞传:“~肩絫足。”(絫:同“累”。)扬雄解嘲:“翕肩蹈背。”[~息]歛息,因恐惧而不敢大口喘气。宋玉高唐赋:“股战~息。”(股战:两腿发抖。)汉书严延年传:“豪强~息。”

  按:“胁”字旧读入声。

  832.【迫】

  (一)近。司马迁报任安书:“涉旬月,~季冬。”曹植洛神赋:“~而察之。”

  (二)强迫,逼。庄子刻意:“感而后应,~而后动。”司马迁报任安书:“又~贱事。”

  “迫”字旧读入声。

  833.【陨】

  (一)从高处掉下来。易经姤卦:“有~自天。”左传僖公十六年:“~石於宋五。”引申为落。诗经小雅小弁:“涕既~之。”又卫风氓:“其黄而~。”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首,死当结草。”又写作“霣”。公羊传庄公七年:“夜中星霣如雨。”(二)殁,死的敬称。贾谊吊屈原赋:“遭世罔极兮,乃~厥身。”又写作“殒”。

  834.【落】

  (一)草木凋谢。诗经卫风氓:“桑之未~。”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杜甫咏怀古迹诗:“摇~深知宋玉悲。”又指花落。楚辞离骚:“及荣华之未~兮。”引申为落。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渡头余~日。”

  (二)居住的地方。后汉书仇览传:“庐~整顿。”王维渭川田家诗:“斜光照墟~。”杜牧阿房宫赋:“矗不知乎几千万~。”现代有双音词“村落”。

  “落”字旧读入声。

  835.【运】

  (一)转动,旋转。易经系辞上:“日月~行。”庄子天运:“天其~乎?地其处乎?”孟子梁惠王上:“天下可~於掌。”引申为抡动。庄子徐无鬼:“匠石~斤成风。”又为移动。史记高祖本纪:“夫~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筹策:计数的筹码。帷帐:军中的帐幕。子房:张良的字。)

  (二)运输,搬运。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郡又擅为转粟~输。”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百甓於斋外,暮~於斋内。”(甓pì:砖。)

  (三)命运,气数。汉书高帝纪:“汉承尧~。”陶潜自祭文:“逢~之贫。”王勃滕王阁序:“时~不齐。”杜甫咏怀古迹诗:“~移汉祚终难复。”

  836.【输】

  运送。左传僖公十三年:“秦於是乎~粟于晋。”杜牧阿房宫赋:“一旦不能有,~来其间。”现代有双音词“运~”。引申为缴纳。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汉女~橦布。”杜甫今夕行:“家无儋石~百万。”又特指纳税。唐书食货志:“夏~无过六月,秋~无过十一月。”

  注意:输赢的“输”在上古汉语中是没有的。上古时代只说胜负,不说输赢。中古时代,“输”字一般也不用於输赢的意义。

  837.【徭】(徭)

  徭役,统治者强制人民给他担任的劳役。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戍。”又写作“繇”。史记项羽本纪:“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尝为主办。”

  838.【役】

  (一)戍守边疆。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引申为兵役,又泛指劳役。墨子七患:“苦其~徒。”孟子万章下:“庶人,召之~,则往~。”荀子富国:“罕兴力~,无夺农时。”再引申为驱使。孟子离娄上:“天下无道,小~大,弱~强。”(小役於大,弱役於强。)荀子修身:“君子~物,小人~於物。”陶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奚惆怅而独悲?”现代有双音词“奴~”。[行~]因劳役而远行。诗经魏风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后来即指旅行。杜甫别房太尉墓诗:“他乡复行~。”出外做官也叫役(比於劳役)。韩愈送孟东野序:“东野之~於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

  (二)事。左传昭公十三年:“为此~也。”国语晋语:“国有大~。”又特指战事,战役。左传文公二年:“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淆之~。”

  “役”字旧读入声。

  839.【戍】(≠戌)

  [军队]防守。左传僖公三十年:“使?子、逢孙、杨孙~之。”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徭~。”杜牧阿房宫赋:“~卒叫,函谷举。”现代有双音词“卫~”。

  840.【募】

  广泛徵求,招集。荀子议兵:“招延~选。”又王制:“案谨~选阅材伎之士。”引申为特指招兵。汉书李广苏建传:“~士斥候百余人俱。”李华吊古战场文:“荆韩召~。”

  841.【吹】

  (一)急呼气。老子二十九章:“或嘘或~。”(嘘:缓呼气。)庄子逍遥游:“生物之以息相~也。”引申为一般的呼气。洞冥记:“~气胜兰。”[~嘘]为人宣传(后起义)。北史卢思道传:“翦拂~嘘,长其光价。”杜甫寄岑嘉州诗:“冯唐已老听~嘘。”引申为吹箫管之类。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埙,仲氏~篪。”(伯氏:指兄。仲氏:指弟。埙xūn、篪chí:都是乐器名。)又为风吹。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彼棘心。”

  (二)旧读chuì。名词,管乐。陶潜述酒诗:“王子爱清~。”孔稚圭北山移文:“闻凤~於洛浦。”杜甫滕王亭子诗:“尚思歌~入,千骑把霓旌。”[鼓~]表示鼓钲箫笳等合奏的乐曲。汉书霍光传:“鼓~歌舞,悉奏众乐。”

  842.【唱】

  (一)领唱。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和:跟着唱。)荀子乐论:“~和有应。”这个意义又写作“倡”。诗经郑风蘀兮:“倡予和女。”(女:汝。)礼记乐记:“壹倡而三叹。”(一人唱,三人和。)[~和](1)表示带头与随声附和。杜甫草堂诗:“~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2)诗人以诗词互相酬答。杜甫同豆卢峰贻主客诗:“~和将雏曲。”

  (二)带头,倡导。后汉书臧洪传:“为天下~。”杜甫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诗:“衡山虽小邑,首~恢大义。”这个意义后来一般写作“倡”。现代有双音词“提倡”。

  (三)歌唱(后起义)。由“领唱”的意义发展而来。西京杂记卷一:“后宫齐首高~,声入云霄。”王勃滕王阁序:“渔舟~晚。”引申为高声呼报。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筹量沙。”“~名”连用,表示点名。北史元文遥传:“宣旨~名。”

  843.【叩】

  (一)询问。论语子罕:“我~其两端而竭焉。”李中下蔡春偶作诗:“采兰扇枕何时遂?洗虑焚香~上穹。”方苞狱中杂记:“余~所以。”

  (二)敲。论语宪问:“以杖~其胫。”孟子尽心上:“昏暮~人之门户。”陶潜饮酒诗:“清晨闻~门。”又写作“扣”。苏轼前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头]以头叩地,这是旧时最敬之礼。史记田叔列传:“叔~头对曰。”汉书元后传:“左右~头争之。”注意:“叩头”的“叩”不能写作“扣”。[~关](敂关)敲关。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宾客敂关则为之告。”贾谊过秦论上:“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关而攻秦。”

  (三)牵[马],拉住[马的缰绳]。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马而谏。”又写作“扣”。左传襄公十八年:“大子与郭荣扣马。”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

  [辨]叩,扣。“叩”的第二(“叩头”除外)和第三两义都可以写作“扣”,但(一)义不可以写作“扣”。

  844.【弹】

  (一)读dàn,名词。弹弓。战国策楚策四:“左挟~,右摄丸。”庄子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见~而求鴞炙。”

  (二)读tán,动词。用弹弓射。左传宣公二年:“从台上~人,而观其辟丸也。”引申为用手指轻敲。战国策齐策四:“倚柱~其剑。”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冠。”又为弹奏[乐器]。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琴而不成声。”(既祥:父母丧期已满。)吴文英莺啼序词:“~入哀筝柱。”

  (三)读tán,动词。讥弹,批评(后起义)。曹植与杨修书:“仆常好人讥~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引申为弹劾。北史魏收传:“南台将加~劾。”

  845.【读】

  (一)读dú,旧读入声。读书。古人所谓读,包括诵读、讲解和研究。孟子万章下:“颂其诗,~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汉书霍光传:“尚书令~奏。”“读为”二字连用,表示古音通假。礼记杂记上:“大夫讣於同国适者。”郑玄注:“适~为匹敌之敌。”“读为”又说成“读曰”。汉书五行志上:“殊别适庶。”颜师古注:“适~曰嫡。”

  (二)读dòu。名词。未足一句,而读时须稍有停顿处,叫读。韩愈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

  846.【啼】(啼)

  (一)叫。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后代一般只用於鸟啼和猿啼。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夜月。”又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渌水荡漾清猿~。”

  (二)哭。庄子天运:“有弟而兄~。”荀子非相:“莫不呼天~哭。”高适燕歌行:“玉箸应~别离后。”韩愈进学解:“年丰而妻~饥。”

  847.【号】

  (一)读háo。高声呼喊。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载~载呶。”(呶náo:喧哗。)又北山:“或不知叫~。”引申为哭死人,特指带言语的哭。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而出。”汉书刘向传:“~曰:‘骨肉归复於土,命也。’”引申为放声哭。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寒。”又比喻颳风。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啕]叠韵连绵字。放声大哭。易经同人卦:“同人先~啕而后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入门闻~啕。”

  (二)读hào。号令,发表命令。庄子田子方:“何不~於国中?”荀子议兵:“故制~政令欲严以威。”在这个意义上,常以“号令”二字连用。国语越语:“乃~令於三军。”

  (三)读hào。名称,庄子骈拇:“事业不同,名声异~。”苟子赋篇:“名~不美。”史记五帝本纪:“皆同姓而异其国~。”引申为表“功德”的名号。帝王生有尊号,死而谥号。班固典引:“厥有氏~。”史记秦始皇本纪:“朕闻太古有~毋谥。”(毋:通“无”。)又为别号(后起义)。古人名外有字,字外还可能有号。陶潜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焉。”又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又引申为被人称为。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为刚直。”孙樵书褒城驿壁:“褒城驿~天下第一。”

  [辨]哭,泣,号,啼。“哭”是有声有泪,“泣”是无声有泪。(若泣而有细微的声音,则叫做“呜咽”。)“号”是哭而且言,“啼”是痛哭。后来啼、号、哭三字渐渐没有分别。

  848.【讯】

  (一)问,特指上问下。诗经小雅正月:“召彼故老,~之占梦。”(故老:旧臣。占梦:官名。)公羊传僖公十年:“君尝~臣矣。”引申为审问。诗经小雅出车:“执~获丑。”(丑:徒众。执讯其魁首,俘获其徒众。)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卒从吏~。”又为一般的询问。孙樵书褒城驿壁:“~於驿吏。”[问~]询问。陶潜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二)书信。荀子赋篇:“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者与?”陆机赠冯文罴诗:“愧无杂佩赠,良~代兼金。”[音~]音信,书信。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故交音~少,归梦往来频。”

  849.【诘】

  责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士庄伯不能~。”韩愈进学解:“是所谓~匠氏之不以杙为楹。”引申为追问,追究。淮南子时则:“牛马畜兽有放失者,取之不~。”[~朝]平旦,清早。左传成公二年:“~朝请见。”又襄公十四年:“~朝之事”。“诘”字旧读入声。

  [辨]问,讯,诘。“问”的意义很广,既表示一般的问,也可以表示审问。诗经鲁颂泮水:“淑问如皋陶。”“讯”字较多用於审问,“诘”字较多用於追问,都和一般的问不同。

  850.【叙】

  (一)使有次序,妥善地安排。尚书皋陶谟:“惇~九族。”又舜典:“百揆时~。”又洪范:“彝伦攸~。”[~用]按一定的标准分别等级任用。三国志魏书甄皇后传:“亲疏高下~用各有差。”

  (二)叙述。国语晋语三:“纪言以~之。”引申为交谈过去的情况。江淹别赋:“唯樽酒兮~悲。”齐书刘悛传:“欢宴~旧。”

  (三)名词。通“序”。序文。说文解字卷十五:“~曰。”

  [辨]叙,序。在次序的意义上,“叙”与“序”的分别是:“叙”是动词。表示使有次序;“序”是名词,表示次序。在序文的意义上,“叙”、“序”通用,后代一般写作“序”。至於“庠序”的“序”,不能用“叙”;“赠序”的“序”,习惯上也不用“叙”。

  851.【诉】

  (一)告,特指以冤枉或委屈告诉在上的人。史记龟策列传:“身在患中,莫可告语,王有德义,故来告~。”后汉书邓皇后纪:“举头若欲自~。”李密陈情表:“欲苟顺私情,则告~不许。”引申为一般的诉苦。李华吊古战场文:“腷臆谁~?”苏轼前赤壁赋:“如泣如~。”

  (二)告状。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嘉。”孔稚圭北山移文:“牒~倥偬装其怀。”唐书张镒传:“由是狱~衰息。”

  按:“诉”与“诉”是古今字。参看第九单元“诉”字条。见第三册926页。

  852.【摹】

  照样描画。江淹别赋:“谁能~暂离之状?”韩愈画记:“余之手~也。”引申为照样写字。宋史李建中传:“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习。”又为以薄纸盖在字帖上照描。丹铅总录:“~帖如梓人作室。”

  853.【写】

  (一)倾注,倾泻。礼记曲礼上:“御食於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其余皆~。”(侍奉君主用膳,君主把吃剩的食品赐给服侍的人,如果盛食品的器皿是可以洗涤的,就不把食品倒入另器内;否则,必须倒在另器内。)周礼地官稻人:“以浍~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泻”。又为除去[忧愁]。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我忧。”又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兮。”杜甫别赞上人诗:“异县逢旧友,初欣~胸臆。”

  (二)画,摹画。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龙,凿以~龙,屋室雕文以~龙。”文心雕龙情采:“敷~器象。”杜甫画鹘行:“~此神俊姿。”引申为摹仿,仿效。淮南子本经:“雷震之声,可以鼓锺~也。”(锺:通“钟”。)又为描绘,描写。江淹别赋:“谁能摹暂离之状,~永诀之情者乎?”

  (三)对着文本抄录。汉书艺文志:“置~书之官。”后汉书班超传:“为官~书受直,以养老母。”李白送贺宾客归越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黄庭换白鹅。”(黄庭:指黄庭经。)引申为书写。梁溪漫志:“世人~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吴文英莺啼序词:“殷勤待~,书中长恨。”

  [辨]书,写。在书写的意义上,古代说“书”不说“写”。汉代以后,“写信”、“写字”尚说“作书”。如古诗枯鱼过河泣:“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三国志鲁肃传:“[曹操]方作书,落笔於地。”大约唐以后才逐渐说“写”。如苏轼答谢民师书:“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这里还是“作”“写”互用。还应注意的是,“书写”的意思虽是从“抄录”发展来的,但“抄录”的意义还不等於今天的“写”。“写书受值”的“写书”,还重在“摹画”、“仿效”(对着正本誊抄)。

  854.【排】

  (一)推,推开。礼记少仪:“~阖说屦於户内者,一人而已矣。”(阖:门扇。说:脱。)史记樊哙列传:“哙乃~闼直入。”(闼tà:门。)诸葛亮梁父吟:“力能~南山。”引申为排解。战国策赵策三:“为人~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又指排除淤塞。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淮泗。”今有双音词“~泄”。

  (二)排挤,排斥。史记主父偃列传:“齐诸儒生相与~摈,不容於齐。”韩愈进学解:“抵~异端。”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意气由来~灌夫。”“排空”二字连用,表示凌空。何逊赠韦记室黯别诗:“无因生羽翰,千里暂~空。”白居易长恨歌:“~云驭气奔如电。”注意:古代排字不当排列讲。

  (三)排比,对偶(后起义)。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序:“以单行之神,运~偶之体。”

  855.【攘】

  (一)排斥,打退。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韩愈进学解:“~斥佛老。”

  (二)偷。论语子路:“其父~羊,而子证之。”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其邻之鸡者。”

  (三)揎[袖],撩起[衣襟]。孟子尽心下:“冯妇~臂下车。”(攘臂:揎袖露臂。)曹植美女篇诗:“~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晋书刘伶传:“其人~袂奋拳而往。”刘伶酒德颂:“奋袂~襟,怒目切齿。”

  856.【窜】

  (一)躲藏。左传定公四年:“天诱其衷,致罚於楚,而君又~之。”(窜:使动用法,使躲藏。)国语晋语二:“求广土而~伏焉。”贾谊吊屈原赋:“鸾凤伏~兮,鸱枭翱翔。”王勃滕王阁序:“~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窜:也是使动用法。)引申为逃匿。汉书蒯通传:“奉头鼠~。”

  (二)放逐。尚书舜典:“~三苗于三危。”韩愈进学解:“暂为御史,遂~南夷。”

  (三)删改(后起义)。李商隐韩碑诗:“点~尧典舜典字。”现代有双音词“~改”。

  857.【列】

  (一)分裂。“列地”、“列土”二字连用,表示分封为王侯。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遭汉初定,故得~地,南面称孤。”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按“列土”又写作“裂土”。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赞:“咸得裂土。”

  (二)行列。史记淮阴侯列传:“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又特指朝廷的行列。司马迁报任安书:“厕下大夫之~。”

  (三)排列。陶潜咏荆轲诗:“四座~群英。”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屋而闲居。”[论~]列举事实,加以评论。司马迁报任安书:“乃欲昂首伸眉,论~是非。”

  (四)形容词。略等於“众”、“诸”的意思。荀子天论:“~星随旋。”[~国]诸侯不止一国,所以称列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天子之地一圻,~国一同。”(圻:方千里。同:方百里。)[~侯]汉制,异姓封侯者为列侯。汉书霍光传:“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侯。”又引申为一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观。”(列观:一般的宫观。这是对正殿而言。)

  按:“列”字旧读入声。

  858.【垂】

  (一)边疆。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不丧。”史记秦本纪:“在西戎,保西~。”汉书武帝纪:“朕将巡边~。”引申为边。曹植白马篇诗:“扬声沙漠~。”王粲咏史诗:“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边疆”和“边”的意义又写作“陲”。左传成公十三年:“虔刘我边陲。”(虔刘:杀害。杀害我边疆的人民。)

  (二)上端固定,下端不固定;垂下来。易经系辞下:“黄帝尧舜~衣裳而天下治。”扬雄解嘲:“戴縰~缨。”曹植七启:“乃使任子~钓。”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弱柳青槐拂地~。”引申为挂着[眼泪]。荀子礼论:“~涕恐惧。”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

  (三)[好的东西]留传下来。孟子公孙丑下:“君子创业~统。”扬雄解嘲:“五帝~典。”沈约谢灵运传论:“~范后昆。”杜甫咏怀古迹诗:“诸葛大名~宇宙。”

  (四)副词。表示将近(后起义)。后汉书韦彪传:“今岁~尽。”杜甫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诗:“不堪~老鬓,还对欲分襟。”

  859.【尊】

  (一)盛酒器。庄子马蹄:“故纯朴不残,孰为牺~?”荀子礼论:“大飨尚玄~。”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樽”或“罇”。乐府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陶潜归去来辞:“有酒盈樽。”王勃滕王阁序:“气凌彭泽之樽。”

  (二)地位高,跟“卑”相对,又跟“贱”相对。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疏逾戚。”战国策赵策四:“犹不能恃无功之~,无劳之奉。”用作动词时,表示使地位高。战国策赵策四:“今媪~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至~]封建时代指称皇帝。杜甫北征诗:“至~尚蒙尘。”

  (三)尊敬,尊重。论语子张:“君子~贤而容众。”

  860.【盛】

  (一)读chéng。黍稷在器中,用来祭祀的。常以“粢盛”二字连用(粢:读zī,黍稷。)孟子滕文公下:“诸侯耕助以供粢~。”魏征雍和诗“粢~咸洁。”引申为盛物入器中。庄子逍遥游:“以~水浆。”

  (二)读shèng。兴旺,旺盛。跟衰相对。孟子公孙丑上:“夏后殷周之~,地未有过千里者也。”韩愈送孟东野序:“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邪?”又送李愿归盘谷序:“道古今而誉~德。”引申为茂盛。庄子山木:“见大木枝叶~茂。”[~服](1)穿戴整齐。左传宣公二年:“~服将朝。”(2)隆重的服饰。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服坐武帐中。”[~气]气冲冲地。战国策赵策四:“太后~气而揖之。”今成语有“~气凌人”。

  861.【虚】

  (一)大丘,特指旧都邑的遗址。旧读如胠(qū)。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矣。”汉书贾谊传:“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墟”。苏辙快哉亭记:“至於长洲之滨,故城之墟。”用作动词,表示成为废墟。扬雄解嘲:“三仁去而殷墟。”王勃滕王阁序:“梓泽邱墟。”

  (二)空虚。跟“盈”相对。荀子宥坐:“~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苏轼前赤壁赋:“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引申为不真实,不实际。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徒~语耳。”又为徒然(后起义)。李商隐安定城楼诗:“贾生年少~垂涕。”

  862.【枉】

  (一)[木]不直。跟“直”相对。荀子王霸:“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也。”淮南子本经:“矫~以为直。”引申为不正直的,邪恶的。论语颜渊:“能使~者直。”又为[审判]不公正。礼记月令:“斩杀必当,无或~桡。”(桡náo:曲。)后代有双音词“冤~”。

  (二)委屈,指屈尊就卑。扬雄解嘲:“或~千乘於陋巷。”曹操短歌行:“~用相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宜~驾顾之。”

  (三)副词。徒然。杜甫岁晏行:“汝休~杀南飞鸿。”

  863.【和】

  (一)[音乐]调和,和谐。尚书舜典:“声依永,律~声。”老子二章:“音声相~。”这个意义又写作“龢”。国语周语下:“饮食可飨,龢同可观。”引申为和睦,不争。论语季氏:“~无寡。”荀子乐论:“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睦。”

  (二)在一起(后起义)。白居易长恨歌:“回看血泪相~流。”李煜捣练子词:“数声~月到帘栊。”又用作副词,表示连。秦观阮郎归词:“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雁无!”现代连词“和”由此发展而来。

  (三)读hè,动词。[声音]相应。特指和着唱,帮腔。诗经郑风箨兮:“倡予~女。”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之。”又指与乐器相和。苏轼前赤壁赋:“倚歌而~之。”宋玉对楚王问:“国中属而~者数千人。”引申为和诗(后起义)。白居易寄刘禹锡诗:“诗成遣谁~?还是寄苏州!”

  864.【顺】

  (一)顺从。跟“逆”相对。孟子公孙丑下:“多助之至,天下~之。”引申为顺理,顺理的事。也跟“逆”相对。左传隐公三年:“去~效逆,所以速祸也。”按古人常从伦理观点看顺逆。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也。”又从正义和非正义看顺逆。杜甫北征诗:“其王愿助~,其俗善驰突。”又新安吏诗:“况乃王师~,抚养甚分明。”

  (二)随着,沿着(后起义)。苏轼前赤壁赋:“~流而东。”

  865.【凛】

  寒冷。潘岳闲居赋:“~秋暑退,熙春寒往。”萧统文选序:“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然]不可干犯的样子。杨恽报孙会宗书:“~然皆有节?。”后代成语有“大义~然”。[~~]等於凛然。宋史辛弃疾传:“孰谓公死?~~如生!”[~冽]非常寒冷的样子。李华吊古战场文:“至若穷阴凝闭,~冽海隅。”

  866.【凝】

  (一)结冰。易经坤卦:“履霜坚冰,阴始~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 “凝”字往往不单指结冰,而是指冰天雪地的气候。李华吊古战场文:“至若穷阴~闭,凛冽海隅。”由结冰的意义引申为凝结。诗经卫风硕人:“肤如~脂。”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脂。”王勃滕王阁序:“烟光~而暮山紫。”

  (二)集中。多指精神方面的行为。白居易长恨歌:“含情~睇谢君王。”柳永八声甘州词:“想佳人妆楼~望。”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现代有“~神”,“~思”等双音词。

  867.【烂】

  (一)煮烂。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引申为腐烂。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而为伤。”(咶shì:同“舐”,用舌舔。)又为火烧伤。汉书霍光传:“焦头~额为上客。”

  (二)灿烂,有光芒。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楚辞九歌云中君:“~昭昭兮未央。”江淹别赋:“镜朱尘之照~。”现代有双音词“灿~”。[~漫]光彩分布的样子。杜甫春日江村诗:“种竹交加翠,栽桃~漫红。”韩愈山石诗:“山红涧碧纷~漫。”

  868.【漫】

  (一)读màn。水大的样子。引申为没有边际的样子。荀子正名:“长夜~兮。”[~~]没有边际的样子。甯戚饭牛歌:“长夜~~何时旦?”班彪北征赋:“遵长城之~~。”江淹别赋:“云~~而奇色。”[弥~](弥漫)水大的样子。潘岳西征赋:“其池则汤汤汗汗,滉瀁弥~,浩如河汉。 “(汤汤shāng shāng:水大而疾的样子。汗汗:水势广阔的样子。滉瀁huǎng yǎng:水波动荡的样子。)

  (二)读màn。遍。齐民要术种葵:“~散子。”(散:撒。)成语有“~山遍野”。引申为全,都。胡铨上高宗封事:“~不敢可否事。”

  (三)读màn。[~灭]模糊不可辨认的样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文~灭。”[汗~]广泛的样子。杜甫奉送王信州诗:“甘为汗~游。”

  (四)读màn。副词。表示随便,随他,姑且,徒然。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卷诗书喜欲狂。”又阁夜诗:“人事音书~寂寥。”吴文英莺啼序词:“~相思,弹入哀筝柱。”这个意义又写作“谩”。杜甫有客诗:“岂有文章惊海内,谩劳车马驻江干。”

  按:“漫”旧有两读:於(一)(二)义读mán,於(三)(四)义读màn。今普通话都读màn。

  869.【赤】

  红。诗经豳风狼跋:“~舄几几。”(赤舄xī:红鞋。几几:安重的样子。)韩愈进学解:“~箭青芝。”[~子]初生的婴儿。尚书康诰:“若保~子。”后世以“赤子”为民的代称。苏轼荔支叹诗:“我愿天公怜~子。”[~族]灭族。扬雄解嘲:“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吾之族也。”杜甫壮游诗:“朱门任倾夺,~族迭罹殃。”

  “赤”字旧读入声。

  [辨]赤,朱,丹,绛,红。“赤”是红,“朱”是大红。“朱”深於赤,但是笼统地说就没有分别。由於“朱”是大红,所以是正色。“丹”是丹砂的颜色,比“赤”更浅些。“绛”是深红,比“朱”更深。“红”是赤白色,也就是浅红。按照深浅的次序,这五种颜色是:绛,朱,赤,丹,红。到了中古时代,“红”和“赤”没有分别。

  870.【碧】

  青白色,即浅蓝。孔稚珪北山移文:“~岭再辱。”江淹别赋:“春草~色,春水绿波。”[~落]天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落下黄泉。”

  “碧”字旧读入声。

  871.【青】

  (一)蓝色。荀子劝学:“青,取之於蓝而~於蓝。”扬雄解嘲:“又安得~紫?”庾信春赋:“麦才~而覆雉。”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春]古人把春季属东方,其色为青,主春之神为青帝,所以春季称青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春作伴好还乡。”后代指年龄,以及特指青少年时期,都由此引申而来。[~楼](1)女子所居。西洲曲:“望郎上~楼。”(2)妓院。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楼薄幸名。”秦观满庭芳词:“漫赢得~楼、薄幸名存。”

  (二)黑色。李白将进酒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丝暮成雪。”

  按:在古代汉语中(尤其在上古),“青”多用(一)义。(二)义少见。唐宋以后(二)义渐多。

  872.【苍】

  深蓝。庄子逍遥游:“天之~~,其正色邪?”扬雄解嘲:“高者出~天。”孔稚珪北山移文:“~黄反覆。”[~茫]旷远迷茫的样子。高适燕歌行:“绝域~茫更何有?”

  [辨]青,苍,碧,绿,蓝。“青”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本是有分别的,但有时候也混用。青天又叫苍天,也叫碧空或碧落。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苍苔。绿色和青色距离较远,混用的情况较少。绿草指嫩草,与青草的意义不尽相同。“蓝”字在上古汉语中不用来表示颜色,只用来表示染料,这种染料染出来的颜色就是青(所以说“青出於蓝”)。直到中古以后,“蓝”字还是很少用来表示颜色的。

  873.【乍】

  (一)副词。突然,忽然。孟子公孙丑上:“今人~见孺子将入於井。”曹植洛神赋:“~阴~阳。”孔稚珪北山移文:“~低枝而扫迹。”江淹别赋:“~秋风兮暂起。”杜牧阿房宫赋:“雷霆~惊。”

  (二)副词。刚,才(晚起义)。柳永黄莺儿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

  874.【暂】(蹔)

  (一)副词。突然,忽然。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而免诸国。”马融长笛赋:“融去京师逾年,~闻甚悲而乐之。”杜甫夜诗:“~忆江东鱠,兼怀雪下船。”

  (二)副词。初,刚。江淹别赋:“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庾信春赋:“玉管初调,鸣弦~抚。”

  (三)副词。表示短暂的时间。江淹别赋:“蹔游万里,少别千年。”又:“谁能摹~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杜甫堂成诗:“~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韩愈进学解:“~为御史,遂窜南夷。”注意:现代汉语的“暂”字由此发展而来,但是意义不完全相同。现代所谓“暂”,指暂时这样,将来不这样。古代所谓“暂”,只指时间很短,没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例如今人说“暂停”,是指以后还要继续;古人说“暂停”,只指停一个短暂的时间,不意味着以后还要继续。唐书李德林传:“心无别虑,笔不~停。”

  875.【每】

  (一)每一。论语八佾:“子入太庙,~事问。”

  (二)每次,每逢。庄子养生主:“~至於族,吾见其难为。”司马迁报任安书:“~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三)[~~]常常。庄子胠箧:“故天下~~大乱。”后来单用一个每字,也表示常。孔稚珪北山移文:“常绸缪於结课,~纷纶於折狱。”杜甫去秋行:“战场冤魂~夜哭。”又秋兴诗:“夔府孤城落日斜,~依南斗望京华。”

  876.【既】

  (一)动词。尽。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杨恽报孙会宗书:“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二)副词。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接。”“既......且......”二字相照应,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诗经大雅烝民:“~明且哲,以保其身。”“既......则......”二字相照应,表示甲种情况和乙种情况有连带关系。论语季氏:“~来之,则安之。”[~而](已而)副词。不久,一会儿。孟子万章上:“~而幡然改曰。”(幡然:变动的样子。)

  [辨]已,既。在已经的意义上,“已”与“既”有相通之处。但“已”字多独立用,不与“且”、“则”相照应。如“既明且哲”不能说成“已明且哲”;“既”字多用於与下文发生关系的地方,一般不独立用。即以“春服既成”而论,也是和“浴乎沂,风乎舞雩”联系的;又以“兵刃既接”而论,也是和“弃甲曳兵而走”联系的。实际上等於说“在春服已成以后”、“在兵刃已接以后”。至於像“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就不能换成“既知之矣”,因为没有下文了。

  “已”字有停止的意义,“既”字有尽的意义,停止和尽更不相同。固然,“言未既”也可以说成“言未已”,因为“话没说完”和“话没停止”都是讲得通的(当然意思仍略有不同);但是“死而后已”就不能说成“死而后既”,“有时而既”也不能换成“有时而已”,因为“死而后已”指的是停止工作,没有尽的意思,“有时而既”指的是送终的期限已尽,没有停止的意思。

  877.【卿】

  (一)官阶名,爵位名。卿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孟子告子上:“公~大夫,此人爵也。”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汉书霍光传:“自先帝时,桀已为九~,位在光右。”扬雄解嘲:“群~不揖客。”

  (二)君对臣的尊称。世说新语捷悟:“我才不及~。”(这是曹操对杨修说的话。)宋史赵普传:“吾意正如此,特试~耳。”(这是宋太祖对赵普说的话。)又为士大夫之间的爱称。晋书周顒传:“此中空洞无物,然足容~曹数百人。”杜甫惜别行送向卿:“~家兄弟功名震。”又为夫对妻的爱称。古诗焦仲卿妻:“我自不驱~,逼迫有阿母。”

  878.【傅】

  (一)师傅,教师。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居宿於外。”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诸?使楚人~诸?”(傅,用如动词。)又特指帝王之子或诸侯之子的师傅。庄子人间世:“颜阖将~卫灵公太子。”荀子尧问:“周公谓伯禽之~曰。”(伯禽,周公之子。)又特指帝王的师傅,实际上指帝王的相。扬雄解嘲:“或释褐而~。”[太傅]三公之一,位在太师之下,太保之上。伪古文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太保。”左传成公十八年:“使士渥浊为大~。”汉制,帝王之子的师傅亦得称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

  (二)附着。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引申为涂[粉,药]。颜氏家训勉学:“莫不熏衣剃面,~粉施朱。”旧唐书白元光传:“身被数创,肃宗躬为~药。”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说成“敷”。[~会](附会)传:附着。会:会合。(1)指随机应变来说话。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虽不好学,亦善~会。”成语“牵强附会”由此发展而来。(2)指组织文句。后汉书张衡传:“精思~会,十年乃成。”文心雕龙附会:“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3)指随声附和。胡铨上高宗封事:“顷者孙近~会桧议。”(桧:秦桧。)

  879.【仪】

  仪容。饮食起居进退动作的准则,特指行礼的仪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也,非礼也。’”扬雄解嘲:“遂作君臣之~。”引申为法度。国语周语下:“示民轨~也。”

  880.【容】

  (一)容纳,容得下。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刀!”(刀:小船。)庄子逍遥游:“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枚乘上书谏吴王:“间不~发。”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包容,宽容。论语子张:“君子尊贤而~众。”司马迁报任安书:“苟合取~。”

  (二)容貌,容色。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更貌。”又天地:“夫子何故见之变~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枯槁。”

  (三)[~与]双声连绵字。从容逍遥的样子。楚辞离骚:“遵赤水而~与。”又九歌湘君:“聊逍遥兮~与。”曹植洛神赋:“~与乎阳林。”引申为徘徊不进的样子。江淹别赋:“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棹zhào:划船的工具。讵jù:岂。)

  [辨]容,貌。“容”与“貌”是同义词,常常可以通用。仔细分析起来,“容”字多用於内心的表现,如孟子万章上:“舜见瞽瞍,其容有蹙”;“貌”字多用於外貌,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者貌侵。”

  881.【祥】

  (一)吉凶的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也?吉凶焉在?”又昭公十八年:“将有大~。”战国策楚策四:“将以为楚国祅~乎?”引申为吉兆。周礼春官眡祲:“以观妖~,定吉凶。”老子:“夫佳兵者不~之器。”再引申为福,善。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被於宗庙之祟。”贾谊吊屈原赋:“遭时不~。”

  (二)祭名。父母死后,十三月而祭,叫做小祥;二十五月而祭,叫做大祥。大祥表示丧服期满。礼记檀弓上:“孔子既~,五日弹琴而不成声。”(祥:指大祥。)

  882.【殃】

  祸害,灾祸。易经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礼记礼运:“众以为~。”楚辞离骚:“岂余身之惮~兮。”现代有双音词“遭~”。

  883.【条】

  (一)树枝。诗经周南汝坟:“伐其~枚。”(枚:树干。)孔稚珪北山移文:“於是丛~瞋胆,叠颖怒魄。”

  (二)条理。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而不紊。”引申为条目,项目。汉书刘向传:“比类相从,各有~目。”又李寻传:“臣谨~陈所闻。”[~理]秩序,层次。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理也;玉振之也者,终~理也。”[~畅]有条理而通畅。王褒洞箫赋:“~畅洞达。”

  884.【理】

  (一)加工玉石,雕琢[玉器]。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者璞。”(郑国人管未加工过的玉叫做“璞”。)韩非子和氏:“使玉人~其璞。”(玉人:治玉的工匠。)引申为治理。荀子君道:“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又天论:“本事不~。”(本事:指农业。)又为治理得好。孝经广扬名章:“居家~,故治可移於官。”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按:唐人为避高宗讳,不用“治”而用“理”。又为整理,料理。木兰诗:“当窗~云鬓。”又:“当户~红妆。”

  (二)文理(纹理),腠理,条理。礼记中庸:“文~密察。”荀子解蔽:“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矣。”史记扁鹊列传:“君有疾在腠~。”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引申为规律。庄子养生主:“依乎天~。”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以兹悟生~。”苏洵六国论:“存亡之~。”又为道理。孟子告子上:“故~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司马迁报任安书:“至激於义~者不然。”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万无母子俱往~。”

  (三)治理狱讼的官,法官。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於~官。”司马迁报任安书:“遂下於~。”

  885.【支】

  (一)枝。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芄兰:草名。)又大雅文王:“本~百世。”(本:树干。)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枝”。庄子逍遥游:“鹪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扬雄解嘲:“枝叶扶疏。”(汉书作“支”)引申为肢。易经坤卦:“美在其中而畅於四~。”孟子离娄下:“惰其四~。”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肢”。孟子尽心下:“四肢之於安佚也。”又为分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分曹逐捕诸灌氏~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荀孟以畅其~。”现代汉语有“~流”、“~店”等。

  (二)支撑,支持。左传定公元年:“天之所~,不可坏也。”引申为顶得住。战国策燕策一:“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也。”成语有“乐不可~”。注意:在古代汉语中,“支”字没有支付,支使的意义。

  886.【叶】

  (一)叶子。扬雄解嘲:“枝~扶疏。”

  (二)世,世代。诗经商颂长发:“昔在中~。”左思咏史诗:“金张籍旧业,七~珥汉貂。”又吴都赋:“虽累~百叠,而富强相继。”萧统文选序:“自炎汉中~,厥涂渐异。”[奕~]累代。潘岳杨仲武诔:“奕~熙隆。”

  “叶”字旧读入声。

  注意:“叶”、“叶”不同字。“叶”是“协”的异体字。汉字简化后,“叶”取代了“叶”。

  887.【朵】(朶)

  花。庾信春赋:“钗~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杜甫题新津北桥楼诗:“白花檐外~,青柳槛前梢。”白居易新春江次诗:“粉片妆梅~,金丝刷柳条。”现代有双音词“花~”。引申为量词,指花的朵数。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万~压枝低。”

  888.【颖】

  禾末。诗经大雅生民:“实~实栗。”(颖:指穗垂。栗:等於栗栗,众盛的样子。)孔稚珪北山移文:“叠~怒魄。”引申为尖端。史记平原君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悟]特别聪明。南史谢灵运传:“灵运幼便~悟。”

  889.【轩】

  (一)大夫的车。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者。”又僖公二十八年:“而乘~者三百人也。”[~冕]表示官爵,地位的尊贵。庄子胠箧:“虽有~冕之赏弗能劝。”文心雕龙情采:“故有志深~冕,而泛咏皋壤。”李白赠孟浩然诗:“红颜弃~冕,白首卧云松。”引申为车。江淹别赋:“朱~绣轴。”

  (二)槛板,略等於后代的栏杆。江淹别赋:“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而飞光。”杜甫登岳阳楼诗:“凭~涕泗流。”

  (三)长廊的窗,长窗,窗。张协七命:“承倒景而开~。”沈约学齐愁卧诗:“愁人掩~卧。”苏轼江城子词:“小~窗,正梳妆。”引申为小室(晚起义)。如归有光室名“项脊轩”。

  (四)飞,举。王粲赠蔡子笃诗:“归雁载~。”孔稚珪北山移文:“尔乃眉~席次,袂耸筵上。”[~昂]高举的样子。三国志吴书孙坚传:“而~昂自高。”成语有“气宇~昂”。[~然]高举的样子。杜甫画鹘行:“乌鹊满樛枝,~然恐其出。”成语有“~然大波”。

  890.【冕】

  大夫以上的冠。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文心雕龙情采:“故有志深轩~,而泛咏皋壤。”

  891.【庾】

  在野的谷仓。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如坻如京。”(坻:水中高地。京:高丘。)国语周语中:“野有~积。”引申为一般的谷仓。杜牧阿房宫赋:“钉头磷磷,多於在~之粟粒。”

  892.【廪】

  米仓,仓。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完:修葺。)引申为公家供给的粮食。常以“廪粟”二字连用。韩愈进学解:“犹且月费俸钱,岁糜~粟。”

  893.【帛】

  丝织品,绸子。孟子梁惠王上:“五十者可以衣~矣。”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於周身之~缕。”

  “帛”字旧读入声。

  894.【缕】

  麻线,线。墨子尚同上:“譬若丝~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杜牧阿房宫赋:“多於周身之帛~。”苏轼前赤壁赋:“余音嫋嫋,不绝如~。”今成语有“一丝一~”,“千丝万~”。引申为一条一条地,详尽地。枚乘七发:“固未能~形其所由然也。”今成语有“~析”,“~述”。[蓝~]衣服破烂。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以启山林。”(筚路:柴车。)杜甫山寺诗:“山僧衣蓝~。”也写作“褴褛”。

  895.【扃】

  从外面可以关门的闩。庄子胠箧:“固~鐍。”引申为门。刘伶酒德颂:“日月为~牖。”孔稚珪北山移文:“或假步於山~。”白居易长恨歌:“金阙西厢叩玉~。”又为关闭。孔稚珪北山移文:“宜~岫幌,掩云关。”

  896.【牖】

  窗。论语雍也:“自~执其手。”贾谊过秦论上:“瓮~绳枢之子。”文心雕龙鎔裁:“篇章户~。”

  [辨]牖,窗。在墙上的叫牖,“牖”正是今天所谓窗。“窗”字的本义是在屋顶上的窗,即天窗。在上古汉语中,“窗”字罕见。到了中古以后,“窗”与“牖”无别,而倒反是“窗”字常见了。

  897.【楹】

  柱子。诗经小雅斯干:“有觉其~。”(觉:高大而直的样子。)孔稚圭北山移文:“至於还飙入幕,写雾出~。”江淹别赋:“巡曾~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

  898.【槛】

  圈野兽的栅栏。淮南子主术:“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阱之中,摇尾而求食。”引申为栏杆。汉书朱云传:“云攀殿~,~折。”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外长江空自流!”杜牧阿房宫赋:“直栏横~,多於九土之城郭。”

  899.【梁】

  (一)桥。庄子马蹄:“泽无舟~。”曹丕燕歌行:“尔独何辜限河~?”庾信春赋:“带乃荆山之玉~。”又为在水中筑起的捕鱼的堰。诗经邶风谷风:“毋逝我~,毋发我笱。”(逝:往。笱gǒu:捕鱼的工具。)现代有双音词“桥~。”

  (二)房梁。庄子人间世:“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杜牧阿房宫赋:“架~之椽,多於机上之工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梁”。

  900.【陵】

  (一)大土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淆有二~焉。”引申为陵墓,帝王的坟墓。李白忆秦娥词:“汉家~阙。”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乐游原上望昭~。”

  (二)登上,升。张衡西京赋:“~重巘。”(巘yǎn:山峰。)引申为乘,陵驾。曹植洛神赋:“~波微步。”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勇气~云。”

  (三)侵陵,欺陵。左传隐公三年:“少~长。”礼记乐记:“迭相~谓之慢。”

  (四)[~迟]原指山势的坡度愈下愈缓,引申为衰微。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反衰世之~迟,继周氏之绝业。”也作“~夷”。汉书成帝纪:“帝王之道,日以~夷。”

  注意“陵”的(二)(三)义也写作“凌”或“淩”。参看“凌”字条。

  901.【津】

  (一)渡口。论语微子:“使子路问~焉。”庾信春赋:“三日曲水向河~。”王勃滕王阁序:“舸舰迷~。”

  (二)津液,口水。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液。”

  902.【浦】

  (一)水边,河边,江边。诗经大雅常武:“率彼淮~。”(率:沿着走。)

  (二)水港,港口。江淹别赋:“送君南~,伤如之何!”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云,朱帘暮卷西山雨。”杜甫朝诗:“~帆晨初发,郊扉冷未开。”周邦彦兰陵王词:“渐别~萦回,津堠岑寂。”

  903.【畴】

  (一)麻田,田。孟子尽心上:“易其田~。”(易:治,耕。)陶潜归去来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於西~。”

  (二)谁。尚书舜典:“~若予工?”(若:顺。谁能顺我百工之事?)

  (三)[~昔](1)昨天。礼记檀弓上:“予~昔之夜。”苏轼后赤壁赋:“~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2)从前。潘岳夏侯常侍诔:“~昔之游,二纪於兹。”杜甫遣闷奉呈严公诗:“~昔论诗早,光辉仗钺雄。”

  904.【陌】

  田间的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引申为路。曹操短歌行:“越~度阡。”陶潜咏荆轲诗:“素骥鸣广~,慷慨送我行。”江淹别赋:“闺中风暖,~上草薰。”

  905.【晡】

  申时(等於现在下午四时)。杜甫徐步诗:“荒庭日欲~。”“三晡”二字连用,表示傍晚。庾信春赋:“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未醉莫还家。”注意:“晡”本作“餔”,指申时食。[~食]吃第二顿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吾未~食。”

  906.【曛】

  黄昏。李华吊古战场文:“风悲日~。”杜甫信行远修水筒诗:“日~惊未餐。”按:“曛”是中古以后的字。

  907.【块】

  (一)土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珠砾。”注意:古代汉语“块”字不当量词用。

  (二)孤独。楚辞九辩:“~独守此无泽兮。”杜甫送重表侄王殊诗:“~独委蓬蒿。”[~然]孤独的样子。刘琨答卢谌书:“~然独立,则哀愤两集。”

  908.【砾】

  小石,碎石。韩非子内储说下:“僖侯浴汤中有~。”楚辞惜誓:“相与贵夫~石。”杜牧阿房宫赋:“金块珠~。”


65#
发表于 2016-5-5 15:58:40 | 只看该作者
常用词(十三) 96字
==========================================


  掇控扪把挑搔投掷递 蹈蹑 升缘 偃仆毙倾 聆眺睇眄瞻 回还逝 分诀 悸恸怅慨 警惕 欲感 酌酹 酣觉 央阑

  清澄浑 安闲 乖互 繁烦 急忽但

  星辰 岳丘岭 栈阁 甸藩苑陇堑坟 蹊径 汀洲渚皋涯 塘垠 辇毂辕辙 簪缨绂绶 衾襦袂 羹飧 丝管弦 鼓鼙 僚群辈

  909.【掇】

  拾取。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之。”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澒hòng洞:连续不断的样子。)

  910.【控】

  (一)拉弓。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弦三十万。”曹植白马篇:“~弦破左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将军角弓不得~,都护铁衣冷犹著。”

  (二)勒马。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忌,抑纵送忌。”(忌:句末语气词。抑:句首语气词。磬:骋马。)引申为控制。王勃滕王阁序:“~蛮荆而引瓯越。”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五剧三条~三市。”

  911.【扪】

  持。诗经大雅抑:“莫~朕舌。”引申为摸。史记高祖本纪:“乃~足曰:‘虏中吾指。’”李白蜀道难诗:“~参历井仰胁息。”

  912.【把】

  (一)握持,攥(zuàn)。史记殷本纪:“汤自~钺以伐昆吾。”杜甫别房太尉墓诗:“对棋陪谢传,~剑觅徐君。”又奉济驿重送严公诗:“几时杯重~,昨夜月同行。”苏轼水调歌头词:“明月几时有?~酒问青天。”现代有双音词“~握”。

  (二)捆成束的。杜甫园官送菜诗:“清晨送菜~。”

  (三)介词。将,把(后起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西湖比西子。”

  913.【挑】

  (一)读tiāo,挠,拨动。庄子大宗师:“孰能登天游雾,挠~无极?”(无极:指宇宙。)白居易长恨歌:“孤灯~尽未成眠。”又特指弹奏乐器的一种指法(后起义)。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现代双音词“挑拨”,“挑剔”,“挑选”,都由拨动的意义发展而来。引申为以尖状物挖取。杜荀鹤山中寡妇诗:“时~野菜和根煮。”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剥榆树餮,~野菜尝。”

  (二)读tiǎo,刺激对方以引起战斗。史记项羽本纪:“则汉欲~战,慎勿与战。”司马迁报任安书:“横~强胡。”

  (三)读tiǎo,引诱,打动[别人的心]。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人~其长者,詈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以琴心~之。”

  (四)读tiǎo,用棍棒的一端插着或挂着(晚起义)。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曲:“明晃晃马镫枪尖上~。”

  (五)读tiāo。担着(晚起义)。桃花扇余韵:“山松野草带花~,猛抬头秣陵重到。”(秣陵:地名,今南京。)

  914.【搔】

  挠,用手指甲轻刮。诗经郑风静女:“爱而不见,~首踟蹰。”杜甫春望诗:“白头~更短。”也可指以足轻蹴。枚乘上书谏吴王:“足可~而绝。”[~头]簪。刘禹锡春词:“蜻蜓飞上玉~头。”白居易长恨歌:“翠翘金雀玉~头。”

  915.【投】

  (一)抛掷,抛向。诗经卫风木瓜:“~我以木瓜。”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以暗~人於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韩愈进学解:“~闲置散,乃分之宜。”引申为抛弃,扔掉。王勃滕王阁序:“有怀~笔,慕宗悫之长风。”

  (二)投入。史记滑稽列传:“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之河中。”曹植野田黄雀行:“见鹞自~罗。”成语有“自~罗网”。引申为投合,迎合。元好问赠答刘御史云卿诗:“胶漆本易~。”成语有“~其所好”,“臭味相~”,“情~意合”等。

  (三)投靠,依托。南史王懿传:“有远来相~者,莫不竭力营赡。”(营赡shàn:供养。)引申为到......住宿。杜甫石壕吏诗:“暮~石壕村。”又为到,接近。王安石观明州图诗:“~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

  916.【掷】(擿)

  抛向。本写作“擿”。史记刺客列传:“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引申为抛弃,扔掉。庄子胠箧:“擿玉毁珠,小盗不起。”杜牧阿房宫赋:“弃~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按:“掷”字旧读入声。

  [辨]投,掷。“投”和“掷”是同义词,但是“投”字较多用於抛向的意义,“掷”字较多用於抛弃的意义。

  917.【递】

  (一)交替。楚辞招魂:“二八侍宿,射~代些。”(些:句末语气词。)杜牧阿房宫赋:“秦复爱六国之人,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又副词。交替地,一个接一个地。庄子齐物论:“其~相为君臣乎?”吕氏春秋先己:“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用。”

  (二)运送(后起义)。旧唐书郭虔瓘传:“一万行人诣六千余里,咸给~驮,并供熟食。”现代传递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

  (三)[迢~]辽远的样子。左思吴都赋:“旷瞻迢~。”杜甫春日江村诗:“迢~来三蜀,蹉跎又六年。”温庭筠更漏子词:“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

  [辨]递,迭。在交替的意义上,“递”和“迭”没有分别。但“迭”字不能用於传递的意义,“迢递”不能说成“迢迭”。

  918.【蹈】

  (一)踩,踏。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火不热。”伪古文尚书君牙:“若~虎尾。”引申为顿足,跺脚。孟子离娄上:“则不知足之~之,手之舞之。”又双音词有“舞~”,成语有“手舞足~”。“蹈河”连用,指跳河或投河。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申徒狄~雍之河。”

  (二)行,行走。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使我高~。”(高蹈:远行。)后代“高~”连用,表示隐居。张协七命:“翫世高~。”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实践,实行,遵循。荀子王制:“故明君不~也。”今成语有“循规~矩”。

  919.【蹑】

  (一)踩。史记淮阴侯列传:“张良、陈平~汉王足。”引申为踏上,登上[位置]。左思咏史诗:“世胄~高位,英俊沈下僚。”引申为跟踪,追随。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欣等追~於强川口。”(欣:杨欣。)

  (二)穿[鞋]。古诗焦仲卿妻:“足下~丝履,头上玳瑁光。”

  [辨]履,践,蹈,蹑。“履”和“践”都是“行走在......上”的意思。“蹈”则是踩踏的意思,常带有冒险的意味,如“蹈火”,“蹈海”,“蹈河”等。“蹑”是有意识地踩上去,所以能引申出登上、跟踪的意义来。

  920.【升】

  (一)量名,一斗的十分之一。庄子外物:“君岂有斗~之水而活我哉?”

  (二)上升,登。跟降相对。诗经小雅天保:“如日之~。”论语先进:“由也~堂矣,未入於室也。”白居易长恨歌:“~天入地求之遍。”日升的意义在后代写作“升”。江淹石劫赋:“日照水而东升。”后来一般升登的意义也都可以写作“升”。杜甫多病执热诗:“奇峰硉兀火云升。”(硉兀lù wù:突兀。)韩愈山石诗:“升堂坐阶新雨足。”引申为升进,升迁[官职]。旧唐书马周传:“欲有擢~宰相,必先试以临人。”这个意义也可以写作“升”。杜甫寄岳州贾司马诗:“每觉升元辅,深期列大贤。”后来於升迁的意义多写作“陞”。金史陈规传:“朝授一官,暮陞一职。”[~平][升平]太平。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蒸庶欣欣,喜遇~平。”(蒸庶:蒸民,老百姓。)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建升平之业。”

  [辨]升,昇,陞。三字同音,除升斗的意义以外,三字原则上可以通用。即以“陞”字而论,尔雅释畜:“騉駼枝蹄趼,善陞甗。”(騉蹄:良马名。趼:读yàn,蹄下平正。甗:山形似甑,上大下小。)但是,近代升迁的意义在习惯上写作“陞”。

  921.【缘】

  (一)衣边饰,古代的一种花边。礼记玉藻:“缁布衣,锦~。”现代有双音词“边~”。引申为沿。陶潜桃花源记:“~溪行,忘路之远近。”

  (二)攀援。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木而求鱼也。”李白蜀道难诗:“猿猱欲度愁攀~。”

  (三)循,靠着。荀子正名:“则~耳而知声可也,~目而知形可也。”引申为因为(后起义)。杜甫客至诗:“花径不曾~客扫。”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

  (四)缘分(后起义)。杜甫清明诗:“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

  922.【偃】

  (一)仰卧。诗经小雅北山:“或息~在床。”又:“或栖迟~仰。”引申为向后倒,跟仆相对。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且射子锄。”(毙:倒下。)吴越春秋:“迎风则~,背风则仆。”再引申为一般的倒伏。尚书金滕:“禾尽~。”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成语有“~旗息鼓”。又为栖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胡为慕大鲸,辄拟~溟渤?”

  (二)停息,特指不用干戈。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干戈未~息,安得酣歌眠?”又同元使君舂陵行诗:“狱讼久衰息,岂惟~甲兵?”又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诗:“修文~武不无人。”

  923.【仆】

  向前倒。汉书贡禹传:“诚恐一旦蹎~。”又梁孝王传:“即诈僵~,阳病。”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或立或~。”后世向后倒也叫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碑~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今成语有“前~后继”。

  924.【毙】

  倒下去(指因伤因病)。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于车中。”又定公八年:“与一人俱~,偃,且射子锄。”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失败或垮掉。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引申为死。左传僖公四年:“与犬,犬~;与小臣,小臣亦~。”现代汉语有“枪~”。

  [辨]偃,仆,跌,僵,毙。“偃”“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毙”是倒下去(包括偃仆)。“跌”是失足跌倒,跟偃、仆、僵、毙都不同。所以扬雄解嘲说:“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偃”与“僵”虽同是向后倒,但向后倒只是“偃”的引申义。偃卧,偃息的意义则不是“僵”字所能代替的。“僵”的引申义是僵硬(晚起义),跟“偃”的意义距离更远了。

  925.【倾】

  (一)倾斜,歪。荀子非十二子:“端然正己,不为物~侧。”曹植洛神赋:“日既西~。”谢灵运登池上楼诗:“~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李华吊古战场文:“布奠~觞,哭望天涯。”引申为倾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葵藿~太阳,物性固莫夺。”

  (二)颠覆,危。论语季氏:“安无~。”荀子儒效:“齐一天下而莫能~。”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下塞上聋,邦其~矣!”引申为排挤,压倒。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欲以~魏其诸将相。”

  926.【聆】

  听。张衡思玄赋:“~广乐之九奏兮。”谢灵运登池上楼:“倾耳~波澜。”

  [辨]听,聆。听和聆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区别。听是一般的听,而聆是倾耳细听。

  927.【眺】

  望,远望。礼记月令:“可以远~望。”张衡思玄赋:“流目~夫衡阿兮。”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举目~岖嶔。”

  928.【睇】

  微微斜视。楚辞九歌山鬼:“既含~兮又宜笑。”赵至与嵇茂齐书:“龙~大野,虎啸****。”王勃滕王阁序:“穷~眄於中天。”引申为瞄。班固幽通赋:“养流~而猿号兮,李虎发而石开。”(养:指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猿号:据说诸人射猿,都不中,养由基一拉弓猿就吓得哀啼。李: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善骑射,一次出猎误认石为虎,一箭射去,连箭羽都透入石中。)

  929.【眄】

  斜视。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入於道,众莫不按剑相~者。”王勃滕王阁序:“穷睇~於中天。”

  930.【瞻】

  视,看。诗经邶风燕燕:“~望弗及,伫立以泣。”又雄雉:“~彼日月。”又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楚辞离骚:“~前而顾后兮。”现代有双音词“~仰”。

  [辨]瞻,眺,睇,眄。“瞻”“眺”是一类,“睇”“眄”是一类。“瞻”是看,但不是一般的看,而是往远处看,往高处看,等等。“眺”是远望,常常用於看风景。“睇”和“眄”都是斜视,差别不大,但是含情的斜视就只能说睇,不能说眄。

  931.【回】

  转,掉转,回转。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陶潜读山海经诗:“穷巷隔深辙,颇~故人车。”王维终南山诗:“白云~望合,青霭入看无。”引申为回来。杜甫佳人诗:“侍婢卖珠~。”[萦~]迂回曲折的样子。王勃滕王阁序:“穷岛屿之萦~。”又指水的回旋。周邦彦兰陵王词:“渐别浦萦~,津堠岑寂。”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潆洄”。

  [辨]回,迴。“回”与“迴”同音同义,“迴”是后起字。凡旋转的意义和回还的意义,既可写作“回”,又可写作“迴”。惟有奸回的“回”不能写作“迴”。

  932.【还】

  (一)回去,回来。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也。”鲍照拟行路难诗:“~家自休息。”李白蜀道难诗:“问君西游何时~。”“而还”二字连用,等於说“以来”,表示过去某时直到现在。李华吊古战场文:“秦汉而~,多事四夷。”

  (二)交还。周礼秋官司仪:“致饔饩,~圭。”引申为偿还。杜甫岁晏行:“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租庸。”

  (三)副词。还,更。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羞将短发~吹帽。”陆游黄州诗:“迁流~叹学齐优。”

  933.【逝】

  去。论语阳货:“日月~矣。”司马迁报任安书:“则长~者魂魄私恨无穷。”陶潜咏荆轲诗:“萧萧哀风~,淡淡寒波生。”苏轼前赤壁赋:“~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现代双音词“逝世”由“长逝”发展而来。

  [辨]逝,往,去。“往”是有目的地的,只是“往”字后面不说明目的地罢了。“逝”是没有目的地的(上下文都不提到目的地),略似“遂辞平原而去”的“去”。但“逝”和“去”也不一样,因为“逝”字常带感情色彩,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934.【分】

  (一)分开。论语泰伯:“三~天下有其二。”又季氏:“邦~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江淹别赋:“造~手而衔涕。”引申为分给。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人。”又为分享。扬雄解嘲:“~人之禄。”又为分辨,分别。论语微子:“五谷不~。”庄子齐物论:“周与胡蝶则必有~矣。”[~明]分明,清楚。贾谊论时政疏:“等级~明。”杜甫新婚别诗:“妾身未~明,何以拜姑嫜?”

  (二)读fèn,等级制度中规定给每人的义务,本分,职分,名分。礼记礼运:“男有~,女有归。”陶潜自祭文:“乐天委~,以至百年。”韩愈进学解:“投间置散,乃~之宜。”今成语有“安分守己”。

  935.【诀】

  辞别,告别。江淹别赋:“沥泣共~,?br>   血相视。”又:“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之情者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不忍便永~。”按:“诀”字本作“決”。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武決去。”又:“因与武決。”“诀”是后起字。

  936.【悸】

  心跳。汉书田延年传:“使我至今病~。”引申为胆战心惊。楚辞九思悼乱:“惶~兮失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心 而发~。”( sǐsǐ:不安的样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忽魂~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937.【恸】

  悲哀过度。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庾信拟咏怀诗:“惟彼穷途~,知余行路难。”

  [辨]痛,恸。二字古不同音(恸,徒弄切,音洞),意义也有分别。疼痛的“痛”不能说成恸。即以悲哀的意义而论,“痛”与“恸”也有程度的不同。

  938.【怅】

  心中如有所失,不称心,不痛快。楚辞九歌山鬼:“怨公子兮~忘归。”王维渭川田家诗:“即此羡间逸,~然吟式微。”杜甫咏怀古迹诗:“~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惆~]心中如有所失的样子。楚辞九辩:“惆~兮而私自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惆~难再述。”陆游观长安城图诗:“三秦父老应惆~,不见王师出散关。”

  939.【慨】

  (一)叹息,叹气。荀子宥坐:“孔子~然叹曰。”张衡东京赋:“~长思而怀古。”杜甫秦州杂诗:“万方声一~,吾道竟何之?”现代有双音词“感~”。

  (二)[忼~][慷~]壮士激昂的样子。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悲歌忼~。”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於宦竖,莫不伤气,而况於慷~之士乎?”陶潜咏荆轲诗:“慷~送我行。”今成语有“慷~激昂”。注意:现代“慷慨”又有“不吝啬”的意义,古代“慷慨”不当“不吝啬”讲。

  940.【警】

  (一)使警惕,使知所戒。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天或者大~晋也。”孟子滕文公下:“洚水~余。”(洚水:洪水。)李商隐蝉:“烦君最相~。”这个意义又写作儆。伪古文尚书大禹谟:“降水儆予。”(降水:即洚水。)现代有双音词“~戒”、“~告”。

  (二)戒备,特指军事上的戒备。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也。”引申为需要戒备的事件或消息。曹植白马篇:“边城多~急,胡虏数迁移。”现代有双音词“~报”。

  941.【惕】

  提心吊胆,担心。易经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若厉。”(乾乾:健强不息。若:如同。厉:危。)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现代有双音词“警~”。[怵~]提心吊胆,害怕。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恻隐之心。”李白古风:“行人皆怵~。”

  942.【欲】

  (一)及物动词。想要得到,希望有某事。论语季氏:“夫子~之。”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庄子大宗师:“父母岂~吾贫哉?”又能愿动词。想,想要。庄子秋水:“庄子来~代子相。”李白蜀道难:“猿猱~度愁攀缘。”引申为将要(后起义)。高适燕歌行:“少妇城南~断肠。”

  (二)名词。愿望。庄子马蹄:“?跷蕖??俏剿仄印!庇痔斓兀骸拔蕖??煜伦恪!薄坝?弊殖S渺侗嵋澹?硎居???坝?C献永肼ο拢骸按佣?恐??!绷趿婢频滤蹋骸安痪鹾?钪?屑。????星椤!闭飧鲆庖逵中醋鳌坝?薄B塾锕?背ぃ骸拌且灿??傻酶眨 保ㄨ莄héng:申枨,人名。)

  943.【感】

  使人心动,令人心情起变化。易经咸卦:“圣人~人心而天下和平。”荀子乐论:“其~人深。”刘伶酒德颂:“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情。”引申为感触,感动,感伤。谢灵运登池上楼诗:“祁祁伤豳歌,萋萋~楚吟。”杜甫春望:“~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激]感动激发(后起义)。后汉书朱穆传论:“专诸荆卿之~激。”注意:在上古及中古汉语中,“感”字独用时,不当感谢讲。“感激”二字连用也不一定表示感谢,有时候只是表示心中受到激发。

  944.【酌】

  舀酒(自己喝或给人喝)。诗经周南卷耳:“我姑~彼兕觥。”苏轼前赤壁赋:“洗盏更~。”汉书盖宽饶传:“无多~我,我乃酒狂。”陶潜读山海经:“欢言~春酒。”引申为舀水喝。王勃滕王阁序:“~贪泉而觉爽。”[斟~]斟酒。左思吴都赋:“仰南斗以斟~。”昭明文选所录苏武诗:“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叙此平生亲。”引申为考虑取舍或损益。国语周语上:“而后王斟~焉。”诸葛亮出师表:“至於斟~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今成语有“~办”,“~灭”等。

  945.【酹】

  以酒沃地。这是古人祭神的一种仪式。后汉书张奂传:“以酒~地。”苏轼荔支叹诗:“无人举觞~伯游。”又念奴娇:“一樽还~江月。”

  946.【酣】

  酒喝得很畅快,半醉。战国策燕策一:“即酒~乐,进热歠。”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夫起舞属丞相。”白居易轻肥诗:“食饱心自若,酒~气益振。”引申为尽量或尽情从事某种行为。淮南子览冥:“战~日暮。”

  947.【觉】

  (一)读jiào。睡醒。跟“寐”相对。诗经王风兔爰:“尚寐无~。”庄子齐物论:“~而后知其梦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唯~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注意:古代说“睡觉”是指睡醒的意思,与今天所谓“睡觉”不同。

  (二)读jué。觉悟,省悟。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后知,使先~~后~也。”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叔术~焉,曰:‘嘻!此诚尔国也夫!’”引申为发觉,觉察。汉书高帝纪:“有而弗言,~,免。”(免:指免职。)“发觉”连用,表示事情被发觉,泄露。史记高祖本纪:“赵相贯高等事发~。”汉书霍光传:“会事发~,云、山、明友自杀。”

  (三)感觉到,觉得。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宇宙之无穷。”又,“酌贪泉而~爽。”李商隐无题诗:“夜吟应~月光寒。”

  按:旧时於(一)读去声或入声,於(二)(三)读入声。

  948.【央】

  (一)[中央]中间,中心,正中。诗经秦风蒹葭:“宛在水中~。”庄子天下“我知天下之中~。”又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shù),北海之帝为忽,中~之帝为浑沌。”淮南子天文:“中~土也。”注意:“中央”是双音词,不能简称为“央”;又“中央”表示正中的意思,常与东西南北并举,并不是所有用中字的地方都可以说成“中央”。

  (二)尽,完了。这个意义一般只出现在“未央”这个词组里,并且一般只和“夜”“欢乐”发生关系。诗经小雅庭燎:“夜未~。”曹丕燕歌行:“星汉西流夜未~。”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欢悦诚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嗟盘之乐也,乐且无~。”(这是以“无央”代“未央”。)有时也和一般时间结合。楚辞离骚:“时亦犹其未~。”

  949.【阑】

  (一)门前的栅栏。史记楚世家:“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仪亦不得为门~之厮也。”(仪:张仪自称。)后来“门阑”二字连用就表示门。杜甫李监宅:“门~多喜色,女婿近乘龙。”引申为栏杆(后起义)。柳永玉蝴蝶词:“凭~悄悄,目送秋光。”周邦彦满庭芳词:“凭~久。”这个意义又写作“栏”。杜牧阿房宫赋:“直栏横槛。”辛弃疾摸鱼儿词:“休去倚危栏。”[~干]叠韵连绵字。(1)纵横交错的样子。曹植妾薄命行:“腾觚飞爵~干。”左思吴都赋:“珠琲~干。”(珠十贯为一琲。)杜甫彭衙行:“相视涕~干。”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干。”(2)阑干。李白清平调:“沈香亭北倚~干。”柳永八声甘州词:“争知我倚~干处,正恁凝愁。”这个意义又写成“栏杆”。

  (二)[~入]没有符籍(通行证)而擅入宫门。汉书高祖功臣年表:“平阳侯曹宗~入宫掖门。”又成帝纪:“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入横城门,~入尚方掖门。”

  (三)尽,晚。常用於谈及酒和时令的时候。“酒~”,表示酒喝得差不多了。史记高祖本纪:“酒~,吕公因目固留高祖。”杜甫九日诗:“酒~却忆十年事。”“岁~”,表示一年将尽。宋孝武帝宣贵妃诔:“白露凝兮岁将~。”杜甫废畦诗:“绿霑泥滓尽,香与岁时~。”“夜~”,表示夜深。杜甫羌村诗:“夜~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又放船诗:“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珊]叠韵连绵字。衰落的样子。李煜浪淘沙词:“春意~珊。”白居易咏怀诗:“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珊。”

  950.【清】

  清洁,特指水清。跟“浊”相对。楚辞渔父:“沧浪之水~兮,可以濯吾缨。”引申为天气清,不冷也不热。李商隐晚晴诗:“春去夏犹~。”柳永八声甘州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秋。”又为清白。李商隐蝉诗:“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又为清平,太平。常以“清世”或“清时”二字连用。吕氏春秋序意:“盖闻古之~世,是法天地。”李陵答苏武书:“策名~时。”(策名:名书於简策,指仕宦。)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时有味是无能,间爱孤云静爱僧。”

  951.【澄】(澂)

  清,特指水清。淮南子说山:“人莫鉴於沫雨,而鉴於~水。”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江静如练。”引申为使浊水澄清。三国志吴书孙静传:“顷连雨水浊,兵饮多腹痛,令促具罂缶数百口~水。”“澄清”又用於抽象的意义。后汉书范滂传:“登车揽辔,慨然有~清天下之志。”

  [辨]澄,清。在水清的意义上,“澄”与“清”是同义词。但是“澄”字不像“清”字有那么多的引申意义。又在使浊水澄清的意义上,用“澄”不用“清”。

  952.【浑】

  (一)浊,浑浊。老子十五章:“~兮其若浊。”杜甫示从孙济诗:“汲多井水~。”

  (二)混同合为一体。汉书刘向传:“贤不肖~杀,白黑不分。”孙绰游天台山赋:“~万象以冥观,兀同体於自然。”(浑万象:指将自身与万物浑然合为一体。冥观:不作明细的观察。兀:无知的样子。)引申为未加工[雕琢]的,自然状态的。晋书王戎传:“尝目山涛为璞玉~金。”后代:“~朴”、“~厚”等双音词由此发展而来。

  (三)副词。完全,简直。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欲不胜簪。”

  (四)[~~](1)源泉涌流的样子。旧读gǔn gǔn。也写作“混混”。荀子富国:“财货~~如泉源。”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2)水势大的样子。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无涯。”(3)混浊的样子。陆云九愍:“世~~其难澄。”

  953.【安】

  (一)安,跟危相对。论语季氏:“盖均无贫,和无寡,~无倾。”曹植洛神赋:“若危若~。”安又用於使动意义,表示使安,使免於灭亡。史记高祖本纪:“周勃重厚少文,然~刘氏者必勃也。”庾信咏怀诗:“~齐独未~。”引申为舒服,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韩愈进学解:“~坐而食。”又为安放(后起义)。周邦彦满庭芳诗:“歌筵畔,先~簟枕,容我醉时眠。”

  (二)疑问代词。何,什么。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傅?”又用作状语。怎么,哪里。论语先进:“~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扬雄解嘲:“又~得青紫?”

  954.【闲】

  (一)栅栏,养牛马的圈。汉书百官公卿表:“又龙马~驹。”引申为道德的范围。论语子张:“大德不逾~,小德出入可也。”

  (二)防止,防闲。易经乾卦:“~邪存其诚。”左传昭公六年:“是故~之以义。”

  (三)熟练,熟习。诗经秦风驷铁:“四马既~。”又大雅卷阿:“君子之马,既~且驰。”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娴”。

  (四)安静,镇静。淮南子本经:“~静而不躁。”贾谊鹏鸟赋:“貌甚~暇。”(这里的“闲暇”是镇静不惊的意思。)引申为文雅,不浮躁粗俗。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妖:艳丽。)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娴”。

  (五)清闲,空闲。跟“忙”相对。李白侠客行:“~过信陵饮。”韩愈进学解:“投~置散,乃分之宜。”这个意义本来作“闲”。

  [辨]闲,闲。在清闲的意义上,“闲”与“闲”同义。但是要注意:唐诗中许多“闲”字都应该解作安闲,而不应该解作清闲。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这种“闲”字解作清闲就错了。

  955.【乖】

  悖谬,相反,不协调。左传昭公三十年:“楚执政众而~。”荀子天论:“则父子相疑,上下~离。”楚辞七谏怨世:“吾独~剌而无当兮。”陶潜饮酒诗:“疑我与时~。”引申为不顺适。元稹遣悲怀诗:“谢公最少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黔娄:古代的穷士。)注意:在古代汉语中,“乖”字不当乖巧、听话讲。

  [辨]乖,舛,戾,剌。这四个字是同义词。“乖”与“舛”意义最近,所以“乖互”又可以说成“舛互”。“戾”的本义是曲,乖戾只是它的引申义。又暴戾的“戾”更与“乖”“舛”不同。“剌(là)”字一般只用於双音词中,如乖剌,剌谬等。

  956.【互】

  (一)交互,交错。京房易传:“阴阳交~。”[回~](回互)双声连绵字。交错的样子。萧颖士蓬池宴序:“洲岛回~。”杜甫宿花石戍诗:“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乖~]错乱。后汉书乐恢传:“天地乖~,众物大伤。”

  (二)副词。互相。沈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节。”

  957.【繁】

  繁多,多种多样。左传昭公三年:“於是景公~于刑。”楚辞离骚:“佩缤纷其~饰兮。”萧统文选序:“自兹以降,源流实~。”引申为繁杂,繁冗。跟“略”相对,又跟“简”相对。文心雕龙熔裁:“精论要语,极略之体;游心窜句,极~之体。”又为密。周邦彦满庭芳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弦。”[~华]奢侈豪华的生活。杜牧金谷园诗:“~华事散逐香尘。”

  958.【烦】

  (一)烦躁。素问生气通天论:“~则喘喝。”引申为烦闷。史记仓公列传:“病使人~懑。”楚辞哀时命:“惟~懑而盈匈。”(匈:胸。)引申为烦扰。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入耳而不~。”

  (二)麻烦。左传僖公三十年:“敢以~执事。”李商隐蝉诗:“~君最相警。”

  (三)繁多,烦琐。淮南子主术:“法省而不~。”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蠲削~苛,兆民大说。”

  [辨]繁,蕃,烦。三字同音。在繁多的意义上,这三个字有共同之处。所以“蕃盛”也可以作“繁盛”,“蕃庶”也可以作“繁庶”,“蕃殖”也可以作“繁殖”,“烦文”也可以作“繁文”,“烦细”也可以作“繁细”。大致说来,“蕃”与“繁”通,“繁”与“烦”通,而“烦”与“蕃”却很少相通。

  959.【急】

  (一)性情急躁,没有耐心。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乎?”庄子人间世:“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

  (二)迫切,紧急。跟“缓”相对。孟子尽心上:“当务之为~。”荀子王霸:“今君人者~逐乐而缓治国。”(君人:给人做君,统治人。)曹植白马篇诗:“边城多警~。”今双音词有:“紧~”,“危~”。又指迫切需要的生活资料,生活困难。论语雍也:“君子周~不继富。”(周:通“賙”。)

  (三)快,赶紧。史记秦始皇本纪:“项羽~击秦军。”又为急促。周邦彦满庭芳词:“~管繁弦。”

  “急”字旧读入声。

  960.【忽】

  (一)不注意,不重视,无视。汉书王嘉传:“~於小过。”又贾谊传:“愿幸毋~。”文心雕龙情采:“采滥~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至理,君岂弃此物?”现代有双音词“~略”,“~视”,“疏~”。

  (二)突然。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焉。”(悖:通“勃”,勃焉,突然的样子。)论语子罕:“瞻之在前,~焉在后。”按:在最初的时候,常常是以“忽焉”二字连用来表示突然,后来变为单用“忽”字。楚辞离骚:“~反顾以游目兮。”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迷花倚石~已暝。”

  (三)[忽忽]心里迷迷糊糊的样子。宋玉高唐赋:“悠悠~~,怊怅自失。”(怊怅:同“惆怅”。)司马迁报任安书:“居则~~若有所亡。”又说成双声连绵字“恍忽”。宋玉神女赋序:“精神恍~,若有所喜。”(恍:同“恍”。)后来又写成“恍惚”。

  “忽”字旧读入声。

  961.【但】

  只,仅。史记刘敬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见老弱及羸畜。”曹丕与吴质书:“公干有逸气,~未遒耳。”李白蜀道难诗:“~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杜甫客至诗:“~见群鸥日日来。”李商隐无题诗:“晓镜~愁云鬓改。”注意:在古代汉语里,“但”字不当“但是”讲。“但是”的意义用“然”,“然而”或“而”来表示。

  962.【星】

  星。王勃滕王阁诗:“物换~移几度秋?”[~历](~历)天文历数。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历,近乎卜祝之间。”[~辰]泛指星空。有人以为“星”指火水木金土五星,“辰”指二十八宿。尚书尧典:“历象日月~辰。”

  963.【辰】

  (一)十二支的第五位。用来纪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庚~,将殡于曲沃。”后来又用来纪年,纪月,纪时。又十二支总称为十二辰。“浃~”二字连用,表示十二日。左传成公九年:“浃~之间,而楚克其三都。”

  (二)时,特指时运。诗经小雅小弁:“我~安在?”又大雅桑柔:“我生不~。”“良辰”二字连用,指好日子。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良~。”又指好时令。柳永雨霖铃词:“应是良~好景虚设。”

  (三)星名。北极称为北辰。论语为政:“譬如北~,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王勃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远。”按:依朱熹说,北辰是北天中心无星处。这是天文学的严格说法。其实古人是依一般的说法,以北极星为北辰。周秦时代的北极是小熊座β星,今天北极则是小熊座α星。又特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称为“大辰”,简称为“辰”。也叫“商星”。法言学行:“吾不睹参~之相比也。”(辰星夏季出现,参星冬季出现,所以不能“相比”,并列天空。)按:二十八宿中的房宿、行星中的水星也称“辰星”。

  (四)通“晨”。早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夜。”(不能分辨早晨和夜晚。)

  964.【岳】(岳)

  山之尊者。古人以泰山(岱)为东岳,衡山(霍)为南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合称四岳。再加上中岳嵩山(太室),合称五岳。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山大而高为崧。)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又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965.【丘】(邱)

  (一)小土山。庄子胠箧:“夫川竭而谷虚,~夷而渊实。”又则阳:“是故~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引申为山。汉书司马相如传:“以登介~。”(介丘:大山。)陶潜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又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列缺霹雳,邱峦崩摧。”

  (二)废墟。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兮。”王勃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墟。”

  (三)坟墓。常以“丘墓”二字连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墓乎!”杨恽报孙会宗书:“岂意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墓乎!”“丘”与“邱”本有分别:“丘”是山丘,“邱”是邑名。后来因避孔子讳,山丘的“丘”也写作“邱”,或省笔为“?”。俗又作“丘”。

  966.【岭】

  山腰。本作领。汉书严助传:“与轿而隃领。”(隃:同逾。)引申为山。韩愈山石:“清月出~光入扉。”又为一条山(不是独立的峰)。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侧成峰。”又为连绵不断的山,山脉的干系。王义之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五岭”二字连用,指大庾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在今江西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处。汉书张耳传:“南有五领之戍。”后来“岭”字独用,也特指五岭,而岭南、岭表则指今广东省。晋书吴隐之传:“朝廷欲革~南之弊。”又晋书滕修传:“修为广州牧,宿有威惠,为~表所服。”

  [辨]山,岭。“岭”字作山腰或一条山讲的时候,与“山”大有区别。“横看成岭侧成峰”,其中的岭不能解作“山”。但是,“岭”的引申义则与“山”的意义差不多。“崇山峻岭”的“岭”也可说是“山”的同义词。

  967.【栈】

  (一)棚车,用木条横排编成车厢的轻便车子。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有~之车,行彼周道。”又写作“轏”。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於轏中。”

  (二)方格的木架,放在马房地上防湿的。庄子马蹄:“编之以皂~。”颜延之赭白马赋:“岁老气殚,毙於内~。”

  (三)栈道,在山上用木材架起来修成的道路。汉书张良传:“良因说汉王烧绝~道。”白居易长恨歌:“云~萦纡登剑阁。”

  注意:古代“栈”字不解作货栈或客栈。

  968.【阁】

  (一)复道,用木材架於空中以为道路。战国策齐策六:“为栈道木~而迎王与后於城阳山中。”剑阁即因阁道得名。白居易长恨歌:“云栈萦纡登剑~。”引申为楼与楼之间的架空复道,人们经过复道从此楼到彼楼。谢朓和江丞北戍琅琊城诗:“春城丽白日,阿~跨层楼。”引申为一种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楼式建筑。王勃滕王阁序:“飞~流丹,下临无地。”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

  (二)收藏书籍的房子,建在高地上,或者是楼房。汉书扬雄传:“时雄校书天禄~,上治狱事,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上自投下,几死。”李白侠客行:“谁能书~下,白首太玄经?”

  (三)官署。西汉时官府办公处所称“阁”。也作“阁”。汉书朱博传:“於是府丞诣阁,博乃见丞。”陆机答张士然诗:“洁身跻秘~。”(洁:洁。跻jī:登。秘阁:指秘书省。)按:汉时官府机构中的长官居阁(阁)上,吏役在阁下。如汉书朱博传:“阁下书佐入,博口占檄文,曰:......”后世尊称人为“阁下”,意思是“阁下的办事人员”。这是表示不敢直称其人,而以“阁下办事人员”相代。与“执事”、“陛下”性质相似。

  (四)小门。古诗上山采蘼芜:“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引申为妇女所居的房屋。周邦彦齐天乐词:“深~时闻裁翦。”又特指未婚女子所居。木兰诗:“开我东~门,坐我西~床。”后世女子出嫁叫“出~”。[闺~]“闺”、“阁”都指宫中的小门,连用指宫禁。司马迁报任安书:“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於严穴邪?”按:后世“闺阁之臣”专指宦官。“闺阁”又指未婚女子所居的地方。

  (五)放下,搁置(后起义)。新唐书刘知几传:“~笔相视。”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搁”。引申为存贮,积存。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我见他~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六)忍,禁受(晚起义)。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不住泪眼愁眉。”

  [辨]栈,阁。在栈道的意义上,“栈”与“阁”是同义词。分开来说,“栈”是平铺的,“阁”是架空的。

  969.【甸】

  王国四郊之外,周围五百里为甸服。尚书禹贡:“五百里~服。”引申为郊外,郊野。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

  970.【藩】

  篱笆。周易大壮卦:“羝羊触~。”(羝羊:公羊。)“藩”又用於比喻,表示藉以保障、保卫国家的人或地。诗经大雅板:“价人维~。”(价:大;价人,大德之人。)左思咏史:“吾希段干木,偃息~魏君。”又写作“蕃”。左传昭公九年:“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镇]唐代於地处边境的州设置十节度使,统辖军政,以便防御外患。安史之乱后,内地也普遍置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阀势力。李尤函谷关赋:“~镇造而惕息,侯伯过而震惶。”苏轼指掌图序:“~镇强梁于河北。”

  971.【苑】

  天子游乐田猎的广阔场所,其中种植花木,豢养禽兽(不是关起来饲养)。司马相如上林赋:“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於游戏之乐,~囿之大。”杜甫哀江头:“忆昔霓旌下南~,~中万物生颜色。”

  [辨]囿,苑,园,圃。“囿”“苑”是一类,“园”“圃”是一类。囿、苑是帝王穷奢极侈的游乐场所。先秦叫囿,汉以后叫苑,“囿”和“苑”是同义词。“园”和“圃”是农民所有:种树的叫园,种菜的叫圃。浑言则园圃无别。潘岳闲居赋序:“灌园粥(鬻)蔬,以供朝夕之膳。”可见“园”也可以种菜。后来“园”字用来表示贵家的花园,才和“圃”字分开了。

  972.【陇】

  (一)地名。陇山(在陕西、甘肃交界处。汉属天水郡)。汉书武帝纪:“遂逾~。”陆游观长安城图诗:“日暮风烟传~上。”又泛指山。孔稚圭北山移文:“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也作“垄”。孔稚圭北山移文:“於是南岳献嘲,北垄腾笑。”

  (二)田地分界的高处。史记项羽本纪:“乘势起~亩之中。”这个意义也写作“垄”。史记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按:后来於(二)义习惯上写作“垄”。(一)义的地名不能作“垄”。

  973.【堑】(?)

  坑,沟。左传昭公十七年:“环而~之及泉。”后汉书耿弇传:“城中沟~皆满。”引申为护城河。史记高祖本纪:“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勿与战。”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古来限隔南北。”陆游观长安城图诗:“穿~环城笑虏孱。”

  974.【坟】

  (一)大堤。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

  (二)水中高地。楚辞九章哀郢:“登大~以远望兮。”

  (三)坟墓(后起义)。张衡思玄赋:“睹有黎之圮~。”(有黎:即祝融氏。圮坟:毁坏了的坟墓。)杜甫别房太尉墓诗:“驻马别孤~。”

  (四)经典,远古的书籍。相传最古的书是“三坟五典”。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五典八索九丘。”所以远古的书籍又称“典~”或“~籍”。陆机文赋:“颐情志於典~。”(颐:养。)萧统文选序:“概见~籍,旁出子史。”

  [辨]丘,墓,坟,冢。在坟墓的意义上,这四个字是同义词。“丘”与“墓”常常通用,而且常常二字连用。区别开来说,平者为墓,高者为丘。“坟”当墓讲,是比较后起的意义;“坟”与“墓”的分别也是高和平的分别,所以礼记檀弓说:“古者墓而不坟。”“冢”是大坟。杜甫曲江诗:“苑边高冢卧麒麟。”“丘”是大冢,所以赵武灵王的墓称为“灵丘”,吴王阖闾的墓称为“虎丘”。

  975.【蹊】

  人走出来的小路。庄子马蹄:“山无~隧,泽无舟梁。”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文心雕龙情采:“夫桃李不言而成~,有实存也。”

  976.【径】

  (一)小路,不能容车的步道。论语雍也:“行不由~。”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杜甫客至诗:“花~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二)直。枚乘上书谏吴王:“~而寡失。”引申为直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尚有~寸之珠。”左思咏史诗:“以彼~寸茎,荫此百尺条。”南史刘穆之传:“一字~尺无嫌大。”

  [辨]道,路,涂,蹊,径。道、路、涂是一类,都是通车的路。“涂”容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泛指则没有分别。蹊、径是一类,都是不能通车的路。“径”常常是直而近的小路,可以通牛马,而“蹊”则比“径”更小,只是人们经常践踏而成的。

  977.【汀】

  水边平地。楚辞九歌湘夫人:“搴~洲兮杜若。”王勃滕王阁序:“鹤~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李商隐安定城楼诗:“绿杨枝外尽~洲。”陆游夜泊水村诗:“卧闻新雁落寒~。”

  978.【洲】

  水中的陆地。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王勃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苏轼卜算子词:“寂寞沙~冷。”

  979.【渚】

  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王勃滕王阁序:“鹤汀凫~,穷岛屿之萦回。”杜甫登高诗:“~清沙白鸟飞回。”

  980.【皋】

  水旁高地。楚辞离骚:“步余马於兰~兮。”孔稚圭北山移文:“虽假容於江~,乃缨情於好爵。”“东皋”二字连用,常常表示隐士躬耕的地方。陶潜归去来辞:“登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孔稚圭北山移文:“骋西山之逸议,驰东~之素谒。”王绩野望诗:“东~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981.【涯】

  水边。尚书微子:“若涉大水,其无津~。”引申为边,边际,尽头。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而知也无~。”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天~]天边,辽远的地方。李华吊古战场文:“布奠倾觞,哭望天~。”马致远天净纱:“断肠人在天~。”[生~]生活。杜甫杜位宅守岁诗:“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

  “涯”字有三种读音:(1)音宜(yí),支韵。如吊古战场文押知、疑、之、涯、悲、依、离、斯、夷。(2)音牙(yá),麻韵。如进学解押华、家、涯、牙、夸、葩。(3)音崖(yái),佳韵。第三种读音比较少见。

  982.【塘】

  (一)堤。本作“唐”。吕氏春秋尊师:“治唐圃。”淮南子主术:“若发碱决唐。”(碱xián:也是堤。)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池~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庾信哀江南赋:“连茂苑於海陵,跨横~於江浦。”唐书地理志:“绕州郭有堤~百八十里。”按:地名如钱塘、瞿塘、横塘,都是一种堤坝。

  (二)水塘(后起义)。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

  983.【垠】

  边,边际。楚辞远游:“其小无内兮,其大无~。”李华吊古战场文:“平沙无~。”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施及无~。”

  [辨]岸,涯,垠。这三个字是同义词。“岸”的本义是高的水涯,在一般的用途上,“岸”也就是涯。但“涯”的引申义是岸所没有的。“垠”的本义也是岸,但常见的只有边际的意义,而且只用在“无垠”这个组合里。“无涯”与“无垠”不同:“无涯”比较多用於抽象意义,而“无垠”比较多用於具体意义。

  984.【辇】

  (一)用人推挽的车。战国策赵策四:“老妇恃~而行。”秦汉以来专指帝后乘坐的车。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玉~纵横过主第。”(主第:公主的府第。)杜甫哀江头诗:“昭阳殿里第一人,同~随君侍君侧。”宋史寇准传:“琼即麾卫士进~,帝遂渡河。”(琼:指高琼。麾:指挥。)[~下]帝辇之下。指京城。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弟诗:“尊前岂解愁家国,~下唯能忆弟兄。”也“~轂下”连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轂下。”

  (二)[用车]运载。诗经小雅黍苗:“我任我~。”(任:背或扛。)陆游闻虏乱次前辈韵诗:“~金输虏庭。”又为乘坐。荀子大略:“诸侯~舆就马。”杜牧阿房宫赋:“辞楼下殿,~来於秦。”

  985.【毂】

  车轮中心,有圆孔可以插轴的部分。老子十一章:“三十辐,共一~。”也指称车。汉书食货志:“转~百数。”(百数:指数量多。)“辇~下”连用时,指称京都。司马迁报任安书:“待罪辇~下。”

  986.【辕】

  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庄子达生:“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委蛇wēi yí:鬼物名。)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北~就泾渭。”今成语有“南~北辙”。[~门]古代在军营前面用两乘车仰放着,使车辕相向以表示营门,叫做辕门。汉书项籍传:“见诸侯将入~门。”

  987.【辙】

  车轮轧出的痕迹。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不知其不胜任也。”王勃滕王阁序:“处涸~以犹欢。”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官渡又改~。”现代有双音词“覆~”,又有成语“如出一~”。

  988.【簪】

  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时也用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古代男女都用簪。孔稚圭北山移文:“昔闻投~逸海岸。”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又作用动词。辛弃疾祝英台近词:“才~又重数。”[~缨]指贵人的冠饰。杜甫赠严武诗:“身上愧~缨。”

  [辨]笄,簪,钗。“笄”就是簪。先秦只说笄,“簪”字在汉以后才有笄的意义。这是词汇的变迁。“钗”是由两股簪子合成的,与簪不完全同义。“钗”专用作妇女的首饰,而“簪”则在多数情况下指男人的首饰,这更使“簪”与“钗”区别开来了。

  989.【缨】

  (一)系冠的带子,结在下巴的。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扬雄解嘲:“戴纵垂~而谈者,皆拟於阿衡。”“长缨”二字连用,表示:(1)长的冠带。陶潜咏荆轲诗:“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2)贵官的服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赐浴皆长~,与宴非短褐。”(3)系颈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成语有“请~”。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等终军之弱冠。”

  (二)马胸前的革带。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鞶,pán:绅带。厉:下垂的带端。游:通“斿”,旌旗的饰物。)

  990.【绂】

  (一)读fú。系印的丝带(其颜色依品级而定)。汉书匈奴传:“授单于印~。”又:“解故印~奉上,将率受。”曹植求自试表:“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印系於肘后的腰间,所以说“俯愧”。朱绂:诸侯王的服色。)

  (二)礼服(祭服、朝服)之一种,用来蔽膝。用熟皮革制作。易经困卦:“朱~方来。”这个意义原写作“芾”或“韍”。诗经曹风侯人:“三百赤芾。”汉书王莽传:“服天子韍冕。”

  991.【绶】

  用来系印的丝带,绂。史记蔡泽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於要。”(要:腰)白居易轻肥诗:“紫~悉将军。”江淹别赋:“君结~兮千里。”

  992.【衾】(≠衿)

  被子。诗经召南小星:“抱~与裯。”(裯chóu:单被。)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枕昧节候。”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寒谁与共?”

  [辨]衾,被。小被叫寝衣,大被叫衾。泛指则“衾”“被”没有分别。但是,在先秦多说“衾”,汉以后用“被”的情况才多起来。

  993.【襦】

  短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征褰与~。”(褰qiān:裤。)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杜甫新婚别诗:“罗~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994.【袂】

  袖子。左传宣公十四年:“投~而起。”王勃滕王阁序:“今晨捧~,喜托龙门。”白居易长恨歌:“风吹仙~飘颻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995.【羹】

  上古时代的一种肉食。牛肉、羊肉、猪肉都可以做羹。有五味羹:这是肉中加菜、醯(醋)、醢(酱)、盐、梅。伪古文尚书说命下:“若作和~,尔惟盐梅。”也有不加菜的羹,叫做 (huò)。又有不加任何调味的羹,叫做大羹(太羹)。礼记乐记:“大~不和。”左传隐公元年:“未尝君之~。”此外又有一种菜羹,是穷人吃的。孟子万章下:“虽蔬食菜~未尝不饱。”韩愈山石诗:“铺床拂席置~饭,疏粝亦足饱我饥。”按:上古的羹,一般是带汁的肉,而不是汤。到了中古以后,羹和汤就差不多了。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汤。”

  996.【飧】(飧)

  晚饭。孟子滕文公上:“饔~而治。”引申为熟食,饭菜。杜甫客至诗:“盘~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997.【丝】

  (一)丝。战国策楚策四:“方将调饴胶~。”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方尽。”[游~]虫类所吐的丝,在空中飞荡,叫做游丝。庾信春赋:“数尺游~即横路。”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百丈游~争遶树。”也省称丝。杜甫雨诗:“天晴忽放~。”

  (二)弦乐。八音之一。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刘禹锡陋室铭:“无~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非竹。”

  998.【管】(管)

  (一)管乐器之一种,竹制,六孔,像笛。诗经周颂有瞽:“箫~备举。”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籥之音。”引申为泛指管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悲~逐清瑟。”杜牧阿房宫赋:“~弦呕哑。”周邦彦满庭芳词:“急~繁弦。”又泛指管状的器物。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

  (二)古代的一种钥匙。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引申为掌管,主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崔杼淖齿~齐。”(淖齿:人名。)汉书食货志:“~在县官。”辛弃疾祝英台近词:“都无人~。”

  999.【弦】

  (一)弓的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常佩~以自急。”史记李将军列传:“度不中不发,发即应~而倒。”曹植白马篇诗:“控~破左的,右发摧月支。”引申为指弦形的月亮。杜甫初月诗:“光细~初上,影斜轮未安。”有上弦,有下弦。杜甫月诗:“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

  (二)琴瑟的弦,弦乐器的弦。论语阳货:“闻~歌之声。”庄子徐无鬼:“鼓之,二十五~皆动。”这个意义又写作“弦”。李端听筝诗:“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周邦彦满庭芳词:“急管繁弦。”

  [辨]弦,弦。“弦”与“弦”本是同一个词。原写作“弦”。后人区别开来,弓弦的弦写作“弦”,琴瑟的弦写作“弦”。

  1000.【鼓】

  (一)名词。鼓。论语先进:“小子鸣~而攻之可也。”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

  (二)动词。击鼓。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弗考。”(考:敲。)特指击鼓进军,发起攻击。左传庄公十年:“公将~之。”又僖公二十二年:“不~不成列。”(不进攻未成阵列的军队。)孟子梁惠王上:“填然~之。”引申为敲击[乐器]。诗经小雅白华:“~钟于宫。”易经离卦:“不~缶而歌。”又为弹奏[弦乐器]诗经小雅鹿鸣:“~瑟吹笙。”论语先进:“~瑟希。”司马迁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琴。”

  (三)振动,使振动。易经系辞上:“~之舞之以尽神。”又“~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庄子盗跖:“摇唇~舌,擅生是非。”又特指鼓风冶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一~铁以铸刑鼎。”史记货殖列传:“即铁山~铸。”现代有双音词“~动”,“~舞”。

  1001.【鼙】(鞞)

  骑鼓。常以鼓鼙(或鼙鼓)二字连用,表示进军的鼓。礼记乐记:“君子听鼓~之声,则思将帅之臣。”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又表示战事。杜甫出郭诗:“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

  1002.【僚】

  官府,官职。诗经大雅板:“我虽异事,及尔同~。”又小雅大东:“百~是试。”左思咏史诗:“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又写作“寮”。左传文公七年:“吾尝同寮,敢不尽心乎?”引申为同事。世说新语雅量:“劭在郡卒,雍盛集~属,自围棋。”(雍:劭之父。)

  1003.【群】

  羊群,兽群。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又吉日:“或~或友。”(兽三为群,二为友。)引申为人群,物群。礼记檀弓上:“吾离~而索居。”周易系辞上:“物以~分。”“不群”二字连用,表示卓越,与一般人不同。左思咏史诗:“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又用作定语,表示众。陶潜咏荆轲诗:“四座列~英。”王勃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於~公。”

  1004.【辈】

  同类,同流品,同等级,同辈份。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荐宠下~。”杜甫赠李邕诗:“古人不可见,前~谁复继?”引申为[某物]之类。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顾惟蝼蚁~,但自求其穴。”又为[某人]等。杜甫上水遣怀诗:“中间屈贾~,谗毁竟自取。”“此辈”二字连用,表示这等人。杜甫岁晏行:“高马达官厌酒肉,此~杼柚茅茨空。”“我~”,“汝~”,“尔~”,“君~”,“卿~”二字连用时,“辈”字也都是等的意思。晋书王衍传:“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


66#
发表于 2016-5-5 16:0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6 01:15 编辑

常用词(十四) 82字
====================================
  思索 鉴赏 料想 占卜 戏弄 动定 驻住依倚 雕制 生消 淹漏泛涵 蒙蔽荫 炙啖饷 敛贡 激濯 拂逆 凋零 屠灭 罄尽了 肖 暨逮
  暝黯 纤悉 赢短 骄慢妄 层乔 耿渺 缛稠 综杂遍 尘霭 峦岩阿隅畔际 纶纂 床蓐 妆奁 厨筵 肌肤

  1005.【思】
  (一)思考,考虑。论语为政:“学而不~则罔,~而不学则殆。”又公冶长:“季文子三~而后行。”引申为怀念,想念。孟子万章上:“郁陶~君尔。”辛弃疾木兰花慢词:“君~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二)名词。读sì。心绪,情怀。曹操短歌行:“幽~难忘。”苏轼水龙吟词:“无情有~。”柳永八声甘州词:“归~难收。”
  (三)语气词。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多见於诗经。诗经鲁颂駉:“~马斯臧。”(斯:语气词。臧:好。)又小雅桑扈:“旨酒~柔。”(旨酒:美酒。柔:好。)又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汉:指汉水。)

  1006.【索】
  (一)大绳,绳子。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被棰楚受辱。”又:“今交手足,受木~。”用作动词时,表示制绳索,绞。诗经豳风七月:“宵尔~綯。”
  (二)探寻,索取。庄子外物:“曾不如早~我於枯鱼之肆。”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
  (三)散,独,孤独。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居。”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居易永久。”陆游钗头凤词:“一怀愁绪,几年离~。”按:这个意义一般只用於“~居”,“离~”。
  (四)尽,完了,完结。仪礼乡射礼:“命曰:‘取矢不~!’弟子自西方应曰:‘诺!’”韩非子初见秦:“士民病,蓄积~。”[~然](1)离散的样子。晋书羊祜传:“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然俱散。”(2)兴尽的样子。陆机叹逝赋:“十年之内,~然已尽。”今成语有“兴致~然”,“~然无味”。

  1007.【鉴】(鉴)
  铜镜。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可正衣冠;以古为~,可知兴替;以人为~,可明得失。”引申为照,察看。柳宗元愚溪诗序:“溪虽莫利於世,而善~万类。”又引申为引以为戒,借鉴。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之。”今成语有“前车之~”。
  [辨]监,鉴,鉴。“监”与“鉴”是古今字,“鉴”与“鉴”是异体字。“监”字出现很早(金文中已有),最初以盆水为监,所以“监”字从“皿”。在两汉以前的古籍中,凡用“鉴”的地方,也都可以作“监”,没有什么差别,如尚书的“人无於水监”,诗经的“殷监不远”,论语的“周监於二代”等,都是通用的。汉以后,两字分工渐细,於“铜镜”,“照”,“借鉴”等义,用“鉴”不用“监”;於“监临”,“监督”等义,用“监”不用“鉴”。二者读音也有了差别。

  1008.【赏】
  (一)奖励有功的。史记项羽本纪:“未有封侯之~。”又淮阴侯列传:“而功盖天下者不~。”
  (二)嘉许,赏识。世说新语文学:“因此相要,大相~得。”引申为喜爱,欣赏。陶潜移居诗:“奇文共欣~,疑义相与析。”沈约谢灵运传论:“徒以~好异情。”

  1009.【料】
  称量,度量。史记孔子世家:“尝为季氏吏,~量平。”引申为计算,统计。国语周语:“夫古者不~民而知其多少。”又为估量,揣度。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自~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又为猜想,猜测。辛弃疾贺新郎词:“~青山见我应如是。”

  1010.【想】
  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希望遇见,羡慕,怀念等。史记孔子世家:“余读孔氏书,~见其为人。”后汉书王霸传:“梦~贤士,共成功业。”又隗嚣传:“欲先崇郭隗,~望乐毅。”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引申为设想,想像。苏轼念奴娇词:“遥~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柳永八声甘州:“~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用作名词时,表示意念。陶潜归田园居诗:“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孔稚圭北山移文:“潇洒出尘之~。”
  [辨]思,想。“想”只是思的一种。在思考的意义上,只能用“思”,不能用“想”。“学而不思”不能换成“学而不想”。在怀念的意义上,先秦也只用“思”,不用“想”。

  1011.【占】
  (一)根据烧灼过的龟甲裂纹占问吉凶。周礼春官宗伯:“占人掌~龟。”引申作一般占验吉凶的迷信行为(不一定灼龟)。苏轼喜雨亭记:“其~为有年。”
  (二)读zhàn。文章不起草而口授他人写出叫“口占”。汉书朱博传:“閤下书佐入,博口~檄文曰。”后代特指作诗不起草。如李商隐有“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寄上”的诗,高崇文有“雪席口~”的诗,等等。
  (三)读zhàn。据有,擅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数十顷。”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占”。

  1012.【卜】
  灼龟占卦。左传僖公四年:“~之,不吉。”也指掌管卜卦的人。楚辞卜居:“乃往见太~郑詹尹。”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祝之间。”引申为预料,预知,料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固无取。”今成语有“吉凶未~”。

  1013.【戏】
  (一)读huī。军中大将的大旗。史记高祖本纪:“兵罢~下,诸侯各就国。”又淮阴侯列传:“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下者。”这个意义后代多作“麾”。
  (二)诙谐,开玩笑。论语阳货:“前言~之耳。”又为嬉戏,游戏。鲍照拟行路难诗:“弄儿床前~。”
  (三)读hū。“於戏”连用,等於“呜呼”。诗经周颂烈文:“於~前王不忘。”

  1014.【弄】
  (一)用手把玩。诗经小雅斯干:“载~之璋。”(让他拿着璋玩。)引申为戏耍,游戏。左传僖公九年:“夷吾弱不好~。”(夷吾:人名。弱:年幼。好:爱好。)汉书赵尧传:“高祖持御史大夫印,~之。”又凡以此为乐的事都可以叫弄。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明朝散发~扁舟。”温庭筠菩萨蛮词:“~妆梳洗迟。”苏轼水调歌头:“起舞~清影,何似在人间。”
  (二)演奏乐器。世说新语任诞:“踞胡床,为作三调,~毕,便上车去。”(胡床:魏晋时的一种可以摺叠起来携带的坐具。)王涯秋夜曲:“银筝夜久殷勤~。”又为曲子。王褒洞箫赋:“时奏狡~。”(狡:急。)
  [辨]戏,弄。在“戏耍”这种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在古书中,“戏”一般可以用於形体动作方面,也可用於言语行为方面;“弄”则偏重於手的动作方面。

  1015.【动】
  (一)移动,振动。跟“静”相对。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股。”引申为行动,行为。论语颜渊:“非礼勿~。”又为思想情感的变化或冲动。孟子公孙丑上:“我四十不~心。”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诗:“暮年诗赋~江关。”
  (二)副词。每次都,常常(后起义)。诸葛亮后出师表:“论安言计,~引圣人。”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如参与商。”又佳人诗:“采柏~盈掬。”

  1016.【定】
  (一)安定,安静。诗经小雅采薇:“岂敢~居。”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而后能静。”引申为停止。诗经小雅节南山:“乱靡有~。”又为平定,使安定。史记淮阴侯列传:“三秦可传檄而~。”又:“八月,汉王出陈仓,~三秦。”引申为决定,确定,排定。汉书贾谊传:“量材而授官,录德而~位。”文心雕龙情采:“理~而后辞畅。”
  (二)副词。到底,究竟(后起义)。世说新语言语:“卿云‘艾艾’,~是几艾?”杜甫将晓诗:“筋力~如何?”
  (三)副词。一定(后起义)。杜甫寄高适诗:“~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

  1017.【驻】
  车马停止。王勃滕王阁序:“襜帷暂~。”杜甫别房太尉墓诗:“~马别孤坟。”姜夔扬州慢词:“解鞍少~初程。”古代行军多用车马,所以又特指军队的停留,驻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率诸军北~汉中。”又:“是以分兵屯田,为久~之基。”引申为留住。一般只用於“驻颜”。苏轼洞霄宫诗:“不用金丹苦~颜。”

  1018.【住】
  留,留下。跟“去”相对。杜甫哀江头诗:“去~彼此无消息。”又为停止,停住。辛弃疾摸鱼儿词:“更谁劝啼莺声~。”又贺新郎词:“更那堪鹧鸪声~,杜鹃声切。”引申为居住。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妾~在横塘。”辛弃疾八声甘州词:“移~南山。”
  [辨]驻,住。“驻”和“住”虽都有“停留”的意义,但是有细微的差别。“驻”,中句切,“住”,持遇切,古音也不相同。“驻”的“停留”义是从车马和车驾停留引申来的,意义较庄重;“住”则指一般的停留,住宿。所以“驻马”“驻车”的“驻”不能改作“住”,“住宿”的“住”也不可用“驻”。此外“驻”的一些习惯用法也不能改作“住”,如“驻颜”不能写作“住颜”。

  1019.【依】
  (一)傍着,紧靠着。古诗十九首:“胡马~北风。”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山尽。”引申为依托。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又为依照,按照。汉书霍光传:“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希~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许。”今成语有:“~样画葫芦。”
  (二)[~~](1)柔曼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2)留恋惜别的样子。王维渭川田家诗:“相见语~~。”今成语有“~~惜别”。
  (三)[~稀]仿佛。赵嘏江楼有感诗:“风景~稀似去年。”周邦彦西河词:“想~稀、王谢邻里。”

  1020.【倚】
  (一)斜靠着。史记刺客列传:“轲自知事不就,~柱而笑。”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迷花~石忽已暝。”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依靠,凭恃,仗恃。史记淮阴侯列传:“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亦~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汉乐府羽林郎:“依~将军势,调笑酒家胡。”引申为偏斜。礼记中庸:“中立而不~。”成语有“不偏不~”。
  (二)随着,合着(指音乐)。史记张释之列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瑟而歌。”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
  [辨]依,倚。二者都有“依靠”的意义,但词义轻重不同。“依”是靠近某物,意义轻,所以能引申出“依傍”,“依照”等义。“倚”是斜靠在某物上,其义重,所以引申为“偏斜”,“凭恃”,“倚仗”等义。“倚”(二)的意义不与“依”通。前赤壁赋的“倚歌而和之”,有的本子作“依”,不足为训。

  1021.【雕】
  (一)猛禽。鹰鹞一类的鸟。王维观猎诗:“回望射~处,千里暮云平。”这个意义常写作“雕”。
  (二)与“雕”通。刻画,雕镂,雕琢。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也。”又用於抽象意义,指文章或言辞的修饰。文心雕龙情采:“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辨~。”又:“乃可谓~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1022.【制】
  裁成衣服。楚辞离骚:“~芰荷以为衣兮。”文心雕龙鎔裁:“夫美锦~衣,修短有度。”引申为制造一般的器物。洛阳伽蓝记报德寺:“时高祖新营洛邑,多所造~。”又特指写作。洛阳伽蓝记景明寺:“所~诗赋诏策章表碑颂赞记五百篇,皆传於世。”用作名词时指篇什,篇章。文心雕龙情采:“故体情之~日疏,逐文之篇日盛。”也作“制”。萧统文选序:“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辨]制,制。二者是古今字,在古书中可以通用。如诗经豳风东山的“制彼裳衣”作“制”,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作“制”。后来在表示动作时,“制”多用於抽象意义,如“制礼作乐”;“制”则用於具体意义。於法式,成规的意义方面,后代只用“制”,不用“制”。如“制度”,“法制”,“制服”不作“制”。参看第六单元“制”字条。

  1023.【生】
  (一)植物长出来,生出来。礼记月令:“王瓜~,苦菜秀。”又:“虹始见,萍始~。”又为生长。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者也。”引申为生育[儿女]。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又为发生,产生。左传隐公元年:“无~民心。”又僖公三十三年:“敌不可纵。纵敌患~。”
  (二)活着,生存。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以害仁。”史记淮阴侯列传:“陷之死地而后~。”生又用作状语。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能~得者购千金。”又形容词。活的,活着的。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鱼於郑子产。”引申为生命,性命。孟子告子上:“舍~而取义者也。”引申为一生,一辈子。李商隐马嵬诗:“海外徒闻更九州,他~未卜此~休。”
  (三)不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彘肩。”后代的“生疏”,“不熟练”等义都是从这个意义引申出来的。
  (四)汉代对儒者的通称。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汉书贡禹传:“朕以~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后汉书郑玄传:“融喟然谓门人曰:‘郑~今去,吾道东矣!’”(融:马融。)引申为一般青年文士的通称(后起义)。韩愈答李翊书:“~之书辞甚高。”又:“谁不欲告~以其道。”

  1024.【消】
  (一)消失,减少。与“息”相对。易经泰卦:“君子道长,小人道~也。”苏轼前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长也。”又为消除,解除。陶潜归去来辞:“乐琴书以~忧。”引申为融解。礼记月令:“冰冻~释。”[消息](1)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增减生灭。易经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息。”(2)音讯(后起义)。杜甫哀江头诗:“去住彼此无~息。”
  (二)禁得住,经得起(晚起义)。辛弃疾摸鱼儿词:“更能~几番风雨?”

  1025.【淹】
  (一)浸渍。楚辞九叹怨思:“~芳芷於腐井兮。”淹又用於抽象意义。礼记儒行:“~之以乐好。”(乐yào:喜爱。好:爱好。)引申为淹没(后起义)。北史皇甫和传:“宅中水~。”
  (二)深。特指知识的深广,多是“淹通”,“淹博”,“淹贯”,“淹雅”连用。文心雕龙体性:“平子~通,故虑周而藻密。”(平子:张衡的字。)世说新语品藻:“世目殷中军(浩)‘思纬~通,比羊叔子。’”
  (三)迟延,滞留。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兮。”曹丕燕歌行:“君何~留寄他方?”杜甫咏怀古迹诗:“三峡楼台~日月。”柳永八声甘州词:“何事苦~留。”

  1026.【漏】
  (一)水渗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无乾处。”引申为疏漏。汉书酷吏传:“号为罔~吞舟之鱼。”(罔:纲。)
  (二)古代计时用的漏壶。三国志吴书吴范传:“权立表下~以待之。”(权:孙权。表:测日影的器具。)引申为报时的更鼓。杜甫和贾舍人早朝诗:“五夜~声催晓箭。”温庭筠更漏子词:“花外~声迢递。”

  1027.【泛】
  (一)在水上飘浮。苏轼前赤壁赋:“苏子与客~舟,游於赤壁之下。”陆游谢池春词:“却~扁舟吴楚。”也可以写作“汎”。诗经鄘风柏舟:“汎彼柏舟。”也作“氾”。楚辞卜居:“将氾氾若水中之凫。”引申为空浮,浮泛。文心雕龙情采:“故有志深轩冕,而汎咏皋壤。”
  (二)泛滥。汉书武帝纪:“河水决濮阳,~郡十六。”水经注河水:“河水盛溢,~浸瓠子。”(瓠hù子:河名。)
  (三)广泛,普遍。楚辞九叹思古:“且倘佯而~观。”(倘佯:即“徜徉cháng yáng”,闲适从容的样子。)
  [辨]泛,汎,氾。在古代汉语中,上述三个意义三字互通,无严格的区别。如诗经邶风二子乘舟的“汎汎其景”和楚辞卜居的“将氾氾若水中之凫”,左传僖公十三年的“汎舟之役”和陆游谢池春词的“却泛扁舟吴楚”,孟子滕文公上的“氾滥於天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的“汎淫泛滥”,礼记丧大记的“氾拜众宾於堂上”和论语学而的“汎爱众,而亲仁”,等等,都是义同而字不同。后代这三个字有一些习惯用法上的分别,如“泛舟”不作“氾舟”,“汎爱”不作“泛爱”等。

  1028.【涵】
  (一)潜沉,潜游。左思吴都赋:“~泳乎其中。”韩愈祭鳄鱼文:“鳄鱼之~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
  (二)包含,包容。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虚混太清。”(虚:虚空。太清:指“天”。)辛弃疾木兰花慢词:“正江~秋影雁初飞。”

  1029.【蒙】
  (一)覆盖。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彼绉絺。”(绉絺chī:都是细葛布。)又为掩盖真相以相欺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杜甫岁晏行:“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引申为暗昧不明,愚昧。易经蒙卦:“匪我求童~,童~求我。”(童:幼稚。)后代有双音词“启~”。
  (二)蒙受,遭受。汉书杜钦传:“申生~无罪之辜。”孔稚珪北山移文:“薜荔~耻。”
  (三)敬词。承,承蒙。李密陈情表:“凡在故老,犹~矜育。”又:“过~拔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教。”

  1030.【蔽】
  (一)遮住,遮掩。楚辞国殇:“旌~日兮敌若云。”苏轼前赤壁赋:“旌旗~空。”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之,曰:‘思无邪。’”后代只在运用论语这一成语时用这个意义。引申为障隔、遮挡。楚辞卜居:“竭智尽忠,而~鄣於谗。”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沛公。”
  (二)蒙蔽。荀子解蔽:“凡人之患,~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一曲:指事理的局部,一端。)
  (三)隐蔽,藏匿。汉书王莽传:“不可以骨肉故,~隐不扬。”(骨肉:指近亲。)柳宗元三戒黔之驴:“~林间窥之。”

  1031.【荫】
  树荫。荀子劝学:“树成~而众鸟息焉。”用作动词时表示遮盖。左思咏史诗:“以彼径寸茎,~此百尺条。”陶潜归田园居诗:“榆柳~后檐。”引申为庇荫。封建时代,皇帝因为某个大臣有功而赐给他的子孙的恩惠(如可以取得某种官职,或享有某种特权)叫“荫”。隋书柳述传:“少以父~,为太子亲卫。”这个意义一般都作“廕”(但树荫的“荫”不能作“廕”)。查继佐徐光启传:“加赠少保,并两廕。”(两廕:两代可由廕袭得官。)
  [辨]蔽,荫。“蔽”与“荫”的差别颇大。“蔽”,可以从前后左右遮住,如“以身翼蔽沛公”,也可以从上下遮住,如“旌旗蔽空”。“荫”只能是从上下遮住,而且是遮住太阳。

  1032.【炙】
  (一)烧肉,烤肉。左传哀公十五年:“~未熟。”孟子尽心下:“脍~与羊枣孰美?”扬雄解嘲:“东方朔割~於细君。”李白侠客行:“将~啖朱亥。”又用作动词,表示烤[肉]。诗经小雅瓠叶:“燔之~之。”引申为烤。杜甫丽人行:“~手可热势绝伦。”
  (二)亲近,薰染。孟子尽心下:“而况於亲~之者乎?”
  “炙”字旧读去入两声。去声之夜切,音拓(zhè);入声之石切,音支。

  1033.【啖】(噉,啗)
  吃,给吃。李白侠客行:“将炙~朱亥。”也写作“啗”。史记滑稽列传:“啗以枣脯。”也作“噉”。世说新语任诞:“籍饮噉不辍,神色自若。”按:“啖”,“啗”,“噉”是异体字,古书中通用。

  1034.【饷】(饟)
  (一)送饭给田中耕作的人。诗经周颂良耜:“其饟伊黍。”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蒸藜炊黍~东菑。”苏轼新城道中诗:“煮葵烧荀~春耕。”
  (二)供给军用的钱粮,物资。汉书高帝纪:“填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唐书食货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后代有双音词“军~”,“粮~”等。
  “饷”字旧读式亮切,商去声;又书两切,音赏。今读xiǎng。

  1035.【敛】
  (一)聚积,特指聚积财物。论语先进:“而求也为之聚~而附益之。”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聚~贡城关。”引申为收敛,节制。汉书霍光传:“上虚己~容,礼下之已甚。”又张敞传:“此言尊贵所以自~制,不从恣之义也。”(从恣:放纵恣肆。)孔稚珪北山移文:“~轻雾,藏鸣湍。”
  (二)通“殓”。汉书赵广汉传:“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葬具。”

  1036.【贡】
  把物品进献给天子。尚书禹贡:“厥~漆丝。”左传僖公四年:“尔~苞茅不入。”又:“~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聚敛~城关。”引申为荐举(后起义)。如科举时代被荐举的秀才叫“~生”,会试中式者叫“~士”。

  1037.【激】
  (一)遏阻水势。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而行之,可使在山。”韩愈送孟东野序:“其跃也,或~之。”引申为流急。王义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湍,映带左右。”
  (二)情绪因受刺激而冲动。司马迁报任安书:“至~於义理者不然。”引申为情绪昂扬奋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浩歌弥~烈。”岳飞满江红词:“壮怀~烈。”
  “激”字旧读入声。

  1038.【濯】
  洗。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我缨。”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清泉以自洁。”[~~]山岭光秃的样子。孟子告子上:“人见其~~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成语有“童山~~”。
  “濯”字旧读入声。

  1039.【拂】
  (一)掸(dǎn)。楚辞卜居:“詹尹乃端策~龟。”杨恽报孙会宗书:“是日也。~衣而喜,奋袖低昂。”李白侠客行:“事了~衣去。”引申为斜掠过,轻轻擦过。岑参和贾舍人早朝诗:“柳~旌旗露未乾。”
  (二)违背,不顺。孟子告子上:“行~乱其所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忠言~于耳。”
  “拂”字旧读入声。
  [辨]拂,拭。“拂”是掸,即打去尘土;“拭”是揩擦。二者相似而不相同。

  1040.【逆】
  (一)迎,迎接,迎着。跟“送”相对。左传成公十四年:“宣伯如齐~女。”(如齐:到齐国去。)又桓公元年:“目~而送之。”引申为预先,只限用於预见的意义上。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此,难可~料。”又:“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睹也。”[~旅]迎接宾客的房舍,旅舍。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旅之馆,永归於本宅。”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旅。”
  (二)倒,倒着。仪礼公食大夫礼:“~退复位。”引申为不顺。跟“顺”相对。孟子离娄上:“顺天者存,~天者亡。”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施之。”再引申为背叛,叛逆。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天下已集,乃谋畔(叛)~。”刘琨与石勒书:“附~则为贼众。”
  “逆”字旧读入声。
  [辨]逆,迎。二者古音相近。在迎接的意义上,“逆”和“迎”本是一个字。只是由於方言不同,才分为两字。关东叫“逆”,关西叫“迎”。

  1041.【凋】
  草木衰落。杜甫秋兴八首诗:“玉露~伤枫树林。”也写作“雕”。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秋尽江南草木雕。”引申为伤残,衰颓。李白蜀道难诗:“使人听此~朱颜。”后代成语有“民生~敝”。
  [辨]雕(鵰),琱,彫,凋。“雕”是猛禽,“鵰”是异体字。“琱”是治玉,刻。“彫”是绘饰,刻画。“凋”是草木衰落。在雕琢、刻画的意义上,“雕”、“琱”和“彫”可以相通。在凋落、衰颓的意义上,“凋”和“彫”可以相通。除此而外,彼此毫无关系。

  1042.【零】
  落[雨]。诗经豳风东山:“~雨其濛。”又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灵:好。)引申为一般的落下,飘散。古诗十九首:“泣涕~如雨。”陶潜归田园居诗:“常恐霜霰至,~落同草莽。”庾信哀江南赋序:“将军一去,大树飘~。”辛弃疾贺新郎词:“怅平生交游~落。”成语有“感激涕~”。注意:在古代汉语里,“零”字不当零数、零碎讲。

  1043.【屠】
  宰杀牲畜。史记樊哙列传:“以~狗为事。”又为操宰杀职业者。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及善击筑者高渐离。”又:“日与狗~及高渐离饮於燕市。”引申为屠杀,大量残杀。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咸阳。”李华吊古战场文:“凭陵杀气,以相剪~。”

  1044.【灭】
  (一)把火熄掉。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引申为暗,不亮。常以“明灭”对举。温庭筠菩萨蛮词:“小山重垒金明~。”又为消灭。杜甫戏为六绝句诗:“尔曹身与名俱~,不废江河万古流。”又咏怀古迹诗:“最是楚宫俱泯~,舟人指点到今疑。”
  (二)除尽,灭绝,特指将一国一家或一族除掉。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又:“晋~虢。”史记淮阴侯列传:“夷~宗族,不亦宜乎~”

  1045.【罄】
  器皿中没有东西。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矣。”陶潜自祭文:“箪瓢屡~。”又为尽,用完。北齐书循吏传:“军粮且~。”旧唐书李密传:“~南山之竹,书罪未穷。”现代有成语“~竹难书。”

  1046.【尽】
  (一)不及物动词。无余,没有了。史记淮阴侯列传:“野兽已~而猎狗亨。”又:“高鸟~,良弓藏。”引申为皆,都,全部。副词。孟子滕文公上:“~弃其学而学焉。”
  (二)及物动词。用完,用尽。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心焉耳矣。”又:“~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三)副词。放在形容词前面,表示到了顶点。论语八佾:“子谓韶~美矣,又~善也。”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无余地,一切。庄子秋水:“以天下之美为~在己。”成语有“~善~美”。
  (四)形容词。整,全(后起义)。只用於“尽日”等词组里。辛弃疾摸鱼儿词:“~日惹飞絮。”

  1047.【了】
  (一)了结,结束。李白侠客行:“事~拂衣去。”辛弃疾破阵子词:“~却君王天下事。”王淇春暮游小园诗:“开到荼?花事~。”
  (二)副词。全。世说新语文学:“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不异人意。’”又雅量:“~无恐色。”
  (三)明瞭,了解。世说新语雅量:“虽神气不变,而心~其故。”又形容词。后汉书孔融传:“夫人小而聪~,大未必奇。”[~~]聪明。世说新语言语:“小时~~,大未必佳。”

  1048.【肖】
  (一)像,似,类似。老子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不肖:指与常情不相类似。)韩愈答李翊书:“待用於人者,其~於器耶?”后代成语有“维妙维~”。今双音词有“~像”。[不~](1)不贤。跟“贤”相对。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虞:指充虞。人名。)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士无贤不~,入朝见嫉。”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其为人贤不~何如也?”(2)不像父亲那样贤。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舜之子亦不~。”(丹朱:帝尧之子。)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按:后代多用(2)义。
  (二)比并,相等。汉书王莽传:“皇后之尊~於天子。”

  1049.【暨】
  (一)及,与。尚书尧典:“帝曰:‘咨,汝羲~和!’”(咨:感叹词。羲、和:帝尧时两人名。)又舜典:“让于稷契,~皋陶。”
  (二)到,至。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建武~乎义熙。”这个意义又写作“洎”。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1050.【逮】
  (一)及,到,达到。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也。”李密陈情表:“~奉圣朝,沐浴清化。”萧统文选序:“~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韩愈进学解:“下~庄骚,太史所录。”
  (二)捉住,收捕。汉书赵广汉传:“请~捕广汉。”

  1051.【暝】
  幽暗,特指天黑。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迷花倚石忽已~。”欧阳修醉翁亭记:“云归而岩穴~。”“暝色”二字连用,表示夜色。李白菩萨蛮词:“~色入高楼。”
  [辨]冥,暝。“冥”与“暝”是古今字。但是“暝”在后代用来特指天黑,又变为兼读去声。

  1052.【黯】
  深黑色,暗淡无光。李华吊古战场文:“~兮惨悴,风悲日曛。”引申为失色,神情颓丧。柳永玉蝴蝶词:“~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然]悲伤失色的样子。江淹别赋:“~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又为失去光彩的样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金陵王气~然收。”[~~]愁闷,惆怅的样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春愁~~独成眠。”苏轼永遇乐词:“~~梦云惊断。”

  1053.【纤】(孅)
  细。王勃滕王阁序:“~歌凝而白云遏。”杜牧遣怀诗:“楚腰~细掌中轻。”又写作“孅”。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细长柔美的样子。古诗十九首:“~~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李清照点绛唇词:“起来慵整~~手。”

  1054.【悉】
  尽,全部。尚书盘庚上:“王命众,~至于庭。”沈约谢灵运传论:“两句之中,轻重~异。”引申为详细,详尽。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至孅至~也。”司马迁报任安书:“书不能~意。”再引申为详尽地知道。萧统文选序:“随时变改,难可详~。”杜甫客夜诗:“老妻书数纸,应~未归情。”

  1055.【赢】
  (一)获取余利。左传昭公元年:“贾而欲~,而恶嚣乎?”史记货殖列传:“然其~得过当。”引申为有余。跟“缩”或“诎”相对。史记天官书:“岁星~缩。”(以赢缩比喻进退。)唐书陆贽传:“视垦田~缩以稽本末。”严遵道德指归论:“~而若诎,得之若丧。”
  (二)博赛获胜(晚起义)。跟“轮”相对。晏殊破阵子词:“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门草~。”[~得]博得,获得,剩得。杜牧遣怀诗:“~得青楼薄幸名。”辛弃疾破阵子词:“~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又永遇乐词:“~得仓皇北顾。”
  (三)担,背。荀子议兵:“~三日之粮。”贾谊过秦论上:“~粮而景从。”(景:影。)

  1056.【短】
  短。跟“长”相对。楚辞卜居:“夫尺有所~,寸有所长。”引申为不足,缺陷。庄子列御寇:“商之所~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善用兵者,不以~击长,而以长击~。”又为过失,特指捏造出来的过失。司马迁报任安书:“随而媒蘖其~。”又为动词,表示说别人的短处,坏话。史记屈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屈原於顷襄王。”

  1057.【骄】
  (一)马高大壮健的样子。诗经卫风硕人:“四牡有~。”(牡:公马。)
  (二)自满,自高自大。李华吊古战场文:“主将~敌,期门受战。”杜牧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固。”今成语有“戒~戒躁”。
  [辨]骄,傲。“骄”是自满,是一种心理状态;“傲”是傲慢,没礼貌,是一种行为表现。

  1058.【慢】
  (一)倨傲不敬。跟“敬”相对。礼记缁衣:“可敬而不可~。”李密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引申为懒惰。淮南子修务:“偷~懈惰。”又为怠慢,不尽职。诸葛亮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以彰其咎。”(攸之:郭攸之。祎yī:费祎。允:董允。)
  (二)慢走(行迟)。诗经郑风叔于田:“叔马~忌。”(叔:共叔段。忌:语气词。)引申为缓慢。注意:缓慢这一意义在上古很少见,唐代以后才多起来。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溪)诗:“蔼蔼溪流~。”

  1059.【妄】
  乱,不考虑是非得失。祢衡鹦鹉赋:“飞不~集,翔必择林。”今成语有“轻举~动”。引申为行为不正的。孔稚珪北山移文:“杜~辔於郊端。”又为不合事实,虚妄。论衡变虚:“是竟子韦之言~,延年之语虚也。”(竟:终究。子韦:宋国的大夫。延年:延长寿命。)又为愚昧无知,乱说乱做。孟子离娄下:“此亦~人也已矣。”今成语有“痴心~想”。

  1060.【层】
  重叠。王勃滕王阁序:“~峦耸翠,上出重霄。”苏轼西江月词:“横空隐隐~霄。”这个意义也可写作“增”。萧统文选序:“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引申为量词(后起义)。王之涣登鹳鹊楼诗:“更上一~楼。”

  1061.【乔】
  (一)高,特指树木的高大。多以“乔木”连用。诗经周南汉广:“南有~木,不可休息。”孟子公孙丑上:“所谓故国者,非谓有~木之谓也。”姜夔扬州慢词:“废池~木,犹厌言兵。”[~迁]原意是迁到乔木上去。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木。”后来比喻迁居或升官。张籍赠殷山人诗:“满堂虚左待,众目望~迁。”
  (二)怪,恶劣(晚起义)。多见於元杂剧和早期白话小说。睢景臣高祖还乡:“瞎王留引定火~男女。”又:“这几个~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大作怪衣服。”引申为诈伪,假饰。熟语有“~装改扮”。

  1062.【耿】
  光明。尚书立政:“以觐文王之~光,以扬武王之大烈。”(觐:见。)[~介]双声连绵字。光明正大,光明正直。楚辞离骚:“彼尧舜之~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韩非子五蠹:“则~介之士寡。”又:“不养~介之士。”[~~](1)老想着不能忘怀的样子。诗经邶风柏舟:“~~不寐,如有隐忧。”今成语有“忠心~~”,“~~于怀”。(2)明亮的样子。白居易长恨歌:“~~星河欲曙天。”又上阳白发人诗:“~~残灯照背影。”

  1063.【渺】
  水面辽阔。多以“渺渺”连用。寇准江南春词:“波~~,柳依依。”引申为悠远。苏轼前赤壁赋:“~~兮余怀。”又为辽远而难以看见。柳永八声甘州词:“望故乡~邈,归思难收。”

  1064.【缛】
  文采盛,花纹多。张衡西京赋:“故其馆室次舍,采饰纤~。”引申为一般事物的繁多,繁重。特指文章辞藻繁多。文心雕龙情采:“其为彪炳~采明矣。”沈约谢灵运传论:“~旨星稠,繁文绮合。”注意:辞藻多而用“缛”来形容,一般都含有贬义。

  1065.【稠】
  多,众多。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而~人广坐,侍立终日。”引申为密,跟“稀”相对。沈约谢灵运传论:“缛旨星~。”谢枋得蚕妇吟:“起视蚕~怕叶稀。”

  1066.【综】
  使经线和纬线交织在一起,引申为一般事物的交错,如说“错~复杂”。引申为总集起来加以组织。司马迁报任安书:“~其始终。”文心雕龙情采:“若乃~述性灵,敷写器象。”萧统文选序:“若其赞论之~缉辞采。”

  1067.【杂】
  (一)动词。五彩相合。文心雕龙情采:“五色~而成黼黻。”引申为交错,错综。周易系辞下:“六爻相~。”[~然](1)多而有条理的样子。欧阳修醉翁亭记:“~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然赋流形。”(2)纷纷,纷然。列子汤问:“~然相许。”
  (二)形容词。不纯,多种多样的东西混在一起。陶潜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树。”丘迟与陈伯之书:“~花生树,群莺乱飞。”引申为纷乱芜杂。文心雕龙鎔裁:“趋时无方,辞或繁~。”又:“凡思绪初发,辞采苦~。”
  (三)副词。皆,都,共。国语越语下:“其事是以不成,~受其刑。”(刑:指祸患。)列子汤问:“~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1068.【徧】(遍)
  (一)走遍,到处都走过。孟子离娄下:“~国中无与立谈者。”白居易长恨歌:“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引申为周徧,普遍。尚书舜典:“~于群神。”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赐大夫,大夫不受。”
  (二)周而复始为一徧,一次(晚起义)。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千万~阳关,也则难留。”

  1069.【尘】
  (一)飞扬的细土。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又德充符:“鉴明则~垢不止。”用作动词时表示蒙上灰尘,受玷污。诗经小雅无将大车:“祗自~兮。”孔稚珪北山移文:“~游躅於蕙路,污渌池以洗耳。”车马军队行动要荡起尘土,所以“尘”又特指敌寇的骚扰或战争(后起义)。杜甫北征诗:“况我堕胡~,及归尽华发。”辛弃疾木兰花慢词:“落日胡~未断。”又常以“烟尘”连用。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陆游书事诗:“扫尽烟~归铁骑。”因为人行也起尘土,所以又引申为行迹,事迹。沈约谢灵运传论:“贾谊相如振芳~於后。”今成语有“步人后~”。“音尘”二字连用,表示人声和踪迹。李白忆秦娥词:“咸阳古道音~绝。”
  (二)世俗,凡俗(后起义)。孔稚珪北山移文:“萧洒出~之想。”又:“抗~容而走俗状。”后代有双音词“~世”。

  1070.【霭】
  云雾蒸腾的样子。多以“霭霭”连用。陶潜停云诗:“~~停云,濛濛时雨。”又:“停云~~。”引申为烟雾,蒸气。王维终南山诗:“青~入看无。”柳永雨霖铃词:“暮~沉沉楚天阔。”

  1071.【峦】
  (一)小而尖的山。孔稚珪北山移文:“望林~而有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列缺霹雳,邱~崩摧。”
  (二)山脊。王勃滕王阁序:“桂殿兰宫,列冈~之体势。”

  1072.【岩】
  (一)高峻的山,陡崖。世说新语容止:“双目闪闪如~下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千~万转路不定。”引申为高峻。孟子尽心上:“不立乎~墙之下。”又为险峻,险要。左传隐公元年:“制,~邑也。”[~~]高峻的样子。诗经小雅节南山:“维石~~。”世说新语赏誉:“~~清峙,壁立千仞。”
  (二)山中的洞穴。司马迁报任安书:“招贤进能,显~穴之士。”欧阳修醉翁亭记:“云归而~穴暝。”杜甫夜宿赞公土室诗:“盛论~中趣。”

  1073.【阿】
  (一)大山。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於崇~。”又为山的转折处,山畔。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孔稚珪北山移文:“山~寂寥。”
  (二)屋角处翘起的檐。周礼考工记匠人:“四~重屋。”古诗十九首:“~阁三重阶。”
  (三)曲意迎合,偏袒。孟子公孙丑上:“污不至~其所好。”现代有双音词“~谀”。
  (四)名词词头。用於某些人称代词、亲属名词及人名的前面。古诗十五从军征:“家中有~谁?”古诗焦仲卿妻:“堂上启~母。”

  1074.【隅】
  (一)靠边的地方,角落。诗经邶风静女:“俟我於城~。”王勃滕王阁序:“东~已逝,桑榆非晚。”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李华吊古战场文:“凛冽海~。”
  (二)角,方角。论语述而:“举一~,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1075.【畔】
  (一)田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引申为一般的边。周邦彦满庭芳词:“歌筵~,先安枕簟。”辛弃疾丑奴儿近词:“山那~,别有人家。”
  (二)通“叛”。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人言公之~,陛下必不信。”又:“而天下已集,乃谋~逆。”

  1076.【际】
  (一)两墙相接处叫“际”。引申为一般事物的相交,会合。易经泰卦:“无往不复,天地~也。”又坎卦:“刚柔~也。”
  (二)彼此之间[以礼]交往。庄子则阳:“不应诸侯之~。”(不参预诸侯之间的交往。)[交~]交往。孟子万章下:“敢问交~何心也?”
  (三)两者之间,其间,间。韩非子难一:“君臣之~,非父子之亲也。”表示时间,指两者相交接的时候,其时,时。论语泰伯:“唐虞之~,於斯为盛。”(唐:指帝尧。虞:指帝舜。)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之贵,在日月之~。”又秦楚之际月表:“太史公读秦楚之~。”(秦楚之际:指秦末和楚汉相交接的这段历史时期。)诸葛亮出师表:“受任於败军之~,奉命於危难之间。”
  (四)边,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唯见长江天~流。”柳永八声甘州词:“误几回、天~识归舟。”

  1077.【纶】
  (一)青丝绶带。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又:“王言如~。”按:封建社会称皇帝的诏书为“纶音”,就是由“王言如纶”发展来的。
  (二)钓丝。文心雕龙情采:“固知翠~桂饵,反所以失鱼。”
  (三)读guān。[~巾]一种青丝绶作的头巾。苏轼念奴娇词:“羽扇~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078.【纂】
  (一)赤色的丝带。汉书宣帝纪:“锦绣~组,害女红者也。”
  (二)集合,编辑。韩愈进学解:“~言者必钩其玄。”

  1079.【床】
  床。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杜甫新婚别诗:“席不暖君~。”按:古人的床兼坐卧两用。汉以后由西域传入的一种坐具,叫“胡床”。世说新语任诞:“即便回下车,踞胡~,为作三调。”(三调:三支曲子。)

  1080.【蓐】
  睡眠处所铺的草,草荐。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秣马~食,潜师而起。”史记淮阴侯列传:“亭长妻患之,乃晨炊~食。”引申为床上所铺的被褥。李密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按:这个意义后代都写作“褥”。上古人民生活简陋,卧处铺草,所以用“蓐”,后代生活条件有了改变,所以另造新形声字“褥”,代替了“蓐”。

  1081.【妆】(粧)
  妇女用脂粉修饰容貌,打扮。古诗焦仲卿妻:“新妇起严~。”白居易琵琶行:“~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唐时著名的乐伎。)也指妆扮所用的脂粉、衣物。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杜甫新婚别诗:“对君洗红~。”又指妆扮的样式。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天宝末年时世~。”引申为举凡与妇女修饰有关的事物都可叫“妆”。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镜也。”柳永八声甘州词:“想佳人~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奁]梳妆用的镜匣。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只有朝陵日,~奁一暂开。”也写作“装奁”。庾信镜赋:“暂设装奁,还抽镜屉。”后代引申为嫁女用的箱笼衣饰等物的总称。
  [辨]妆,粧,装。“妆”与“粧”是异体字。“妆”与“装”两字相通,但后代只在一般修饰,装扮,假作等意义上通用。如“装点”,“妆点”;“新妆”,“新装”等等都可相通。在“装束”,“装潢”,“梳妆”等意义上,各自有习惯写法,不大通用。

  1082.【匳】(奁)
  匣子之类的器具。特指妇女梳妆用的镜匣和盛其他化妆用品的器皿。孙光宪临江仙词:“镜~长掩,无意对孤鸾。”(孤鸾:指镜中的孤影。)顾敻酒泉子词:“鏁香~,恨厌厌。”(鏁:同“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任宝~尘满,日上帘钩。”

  1083.【厨】
  (一)厨房。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也。”汉乐府陇西行:“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
  (二)橱,橱柜。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以一~画寄桓玄。”南史陆澄传:“陆公,书~也。”这个意义今写作“橱”。引申为橱形的帐子。李清照醉花阴词:“玉枕纱~,半夜凉初透。”这个意义又写作“幮”。

  1084.【筵】
  座位上铺的席子。礼记乐记:“铺~席,陈尊俎。”又投壶:“退反位,揖宾就~。”引申为席位。孔稚珪北山移文:“尔乃眉轩席次,袂耸~上。”古人席地而坐,饮食宴会也在席上,所以引申为酒席,酒筵。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难再。”周邦彦满庭芳词:“歌~畔,先安枕簟。”
  [辨]筵,席。二者都是席子。古代把铺在底下的席叫“筵”,铺在上面坐的叫“席”,后代席地而坐的习俗变了,“筵”与“席”就没有严格的区别了。但后代床上铺的叫席而不叫筵。

  1085.【肌】
  人的肌肉。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肤如冰雪。”汉书文帝纪:“夫刑至断支体,刻~肤。”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毁~肤断肢体受辱。”
  [辨]肌,肉。“肌”是人的肉,“肉”是禽兽的肉(特指供食用的肉)。在先秦,二者区别很严,“肉”一般不指人的“肌肉”,除非是:(1)“骨”和“肉”连用或并举,(2)指称死人。如战国策赵策的“骨肉之亲也”,墨子节葬的“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汉以后,“肉”用来指人的肌肉,也是有条件的。“肌”指称禽兽的肉则很少见。

  1086.【肤】
  人的皮。诗经卫风硕人:“~如凝脂。”孟子告子下:“饿其体~。”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毁肌~断肢体受辱。”杜甫哀王孙诗:“身上无有完肌~。”引申为表面的,浮浅的。张衡东京赋:“末学~受。”范宁穀梁传序:“释穀梁传者,虽近十家,皆~浅末学,不经师匠。”现代有双音词“~浅”。
  [辨]皮,革,肤。“皮”、“革”是兽皮:带毛的叫皮,去了毛的叫革。“肤”是人皮的专称。在古代,“皮”和“革”不能用来指人的皮肤,只有在咒骂所憎恨的人时,才说“食其肉,寝其皮”,这是把对方当禽兽来看待了。“肤”也不能指禽兽的皮。

67#
发表于 2016-5-5 16:00:54 |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6-5-5 16:01: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6 00:52 编辑

〔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
=================================

  本表收录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自1956年以来公布的四批简化字,共五百一十七个。
  凡简化字与繁体字都见於古代,而在意义上或用法上有所不同的,本表后面另附有说明,以供查阅。
  [A]爱愛 碍礙 袄襖
  [B]罢罷 摆擺襬 办辦 板闆 帮幫 宝寶 报報 备僃 笔筆 币幣毕畢 毙斃 边邊 变變 标標 表錶 别彆 宾賓 卜蔔 补補
  [C]才纔 参參 惨慘 蚕蠶 仓倉 层層 产産 搀攙 谗讒 馋饞 尝嘗 偿償 厂廠 长長 彻徹 陈陳 尘塵 衬襯 称稱 惩懲 迟遲 齿齒冲衝 虫蟲 丑醜 筹籌 处處 触?  出齣 础礎 刍芻 疮瘡 辞辭 从從 聪聰 丛叢 窜竄
  [D]达達 带帶 担擔 胆膽 单單 当當噹 档檔 党黨 导導 灯燈邓鄧 敌敵 籴糴 递遞 淀澱 点點 电電 垫?  冬鼕 东?
 冻凍 栋棟 动動 斗鬭 独獨 断斷 对對 队隊 吨噸 夺奪 堕墮
  [E]恶惡噁 尔爾 儿兒
  [F]发發髮 范範 矾礬 飞飛 奋?br>    粪糞 坟墳 丰豐 凤鳳 妇婦复復複覆 麸麩 肤膚
  [G]盖蓋 干幹乾 赶趕 个個 巩鞏 沟溝 构構 购購 谷穀 顾顧刮颳 关關 观?br>    广廣 归歸 龟_ 柜“ 过歸 国國
  [H]汉漢 号號 轰轟 后後 护護 壶壺 沪滬 画畫 划劃 华華 怀懷 坏壞 欢歡 环環 还還 会會 秽穢 汇匯彙 伙夥 获獲穫
  [J]几幾 机機 击撃 际際 剂劑 济濟 挤擠 积積 饥饑 鸡鷄 极極 继?br>    家傢 价價 夹夾 艰艱 荐薦 坚堅 歼殲 监監 茧繭舰艦鉴鍳 拣揀 姜薑 将將 奖奬 浆漿 桨槳 酱醬 讲講 胶膠 借藉 阶階 节節 疖癤 洁潔 尽盡儘 紧緊 仅僅 进進 烬燼 惊驚 竞競 旧舊举舉 剧劇 据據 惧懼 卷捲 觉覺
  [K]开開 克剋 垦墾 恳懇 夸誇 块塊 矿礦 亏虧 困睏 扩擴
  [L]腊臘 蜡蠟 来來 兰蘭 拦攔 栏欄 烂爛 劳勞 痨癆 乐樂 类類累纍 垒壘 里裏 礼禮 丽麗 厉厲 励勵 离離 历曆歷 隶隸俩倆帘簾 联聯 恋戀 怜憐 炼煉 练練 粮糧 两兩 辆輛 了瞭 疗療 猎獵 临臨 邻鄰 灵靈 龄齡 岭嶺 刘劉 浏瀏 龙龍 楼樓 娄婁 录録 陆陸 虏虜 卤鹵滷 卢盧 庐廬 泸瀘 芦蘆 炉爐 乱亂 罗羅 屡屢 虑慮 滤濾 驴驢
  [M]迈邁 买買 卖賣 麦麥 蛮戀 么麽 霉黴 蒙濛 懞矇 梦夢 弥彌瀰 面麵 庙廟 灭滅 蔑衊 亩畝
  [N]难難 恼惱 脑腦 拟擬 酿釀 镊鑷 宁寧 农農
  [O]欧歐
  [P]盘盤 辟闢 苹蘋 凭憑 朴樸 扑撲
  [Q]齐齊 气氣 启啓 岂豈 千韆 迁遷 签簽籤 牵牽 墙墻 蔷薔枪槍 乔喬 侨僑 桥橋 壳殼 窍竅 窃竊 亲親 寝寢 庆慶 穷窮 琼瓊 秋鞦 区?br>    趋趨 权權 劝勸 确確
  [R]让讓 扰擾 热熱 认認 荣榮
  [S]洒灑伞傘 丧喪 扫掃 啬嗇 杀殺 晒曬 伤傷 舍捨 摄攝 沈瀋 审審 渗滲 声聲 胜勝 圣聖 绳繩 湿濕 适適 时時 实實 势勢师師 寿壽 兽獸 数數 术術 树樹 书書 帅帥 双雙 松鬆 苏蘇囌肃肅 虽雖 随隨 岁歲 孙孫
  [T]态態 台臺檯颱 摊攤 滩灘 瘫癱 坛壇罎 叹嘆 誊謄 体體 条條 粜糶 铁鐵 听聽 厅廳 头?br>    图圖 团團糰
  [W]袜襪 洼窪 万萬 弯彎 网網 为爲 伪?br>    韦韋 卫衞 稳穩 务務 无無 雾霧
  [X]牺犧 系係繫 戏戲 习習 吓嚇 虾蝦 献獻 咸鹹 显顯 宪憲县縣 向嚮 响響 乡鄉 协協 写寫 胁脅 泻瀉 亵褻 衅釁 兴興 选選 旋鏇 悬懸 学W 寻尋 逊遜
  [Y]压壓 亚亞 哑啞 艳艷 严嚴 盐鹽 厌厭 养養 痒癢 样様 阳陽 尧堯 钥鑰 药藥 叶葉 爷爺 业業 医醫 义義 仪儀 艺藝 亿■忆憶 隐隠 阴陰 蝇蠅 应應 营營 拥擁 佣傭 踊踴 痈癰 优優 犹猶邮郵 忧憂 余餘 御禦 吁籲 郁鬱 与與 誉譽 屿嶼 远遠 园園 跃躍云雲 运運 酝醖
  [Z]杂雜 赃贓 灶?br>    凿鑿 枣棗 斋齋 战戰 毡氈 赵趙 这這 折摺 征徵 症癥 证證 郑鄭 只祗隻 帜幟 职職 致緻 制製 执執 滞滯 质■ 种種 众衆 钟鐘鍾 肿腫 昼晝 朱硃 筑築 烛燭 专專 庄莊 壮壯 装裝 妆妝 状狀 桩樁 准準 浊濁 总總 纵縱 钻鑽

  [说 明]
  [C]才纔--才,始,仅;又才能。纔,仅。二字本通用;但才能的才,决不与纔通用。

  冲衝--冲的意义是幼小,空虚;用作动词时表示一直向上(冲天)。冲的意义是突击、冲撞;用作名词时表示交叉路口。这两个字在古书里一般是区别得很清楚的。
  丑醜--二字古不通用。丑是地支名。醜是醜恶的醜。
  出齣--齣是近代产生的字,来历不明。
  淀澱--淀,浅水泊。澱,沉澱,滓泥。
  斗鬭--斗,升斗。鬭,鬭争。

  [F]发發髮--發,發射,出發。髮,头髮。
  范範--范,姓。範,模范。
  丰豐--丰,丰满,丰采(风采,风度)。豐,豐富。二字在古书里一般不通用。丰字比较罕用。
  复復複覆--反復的復本作复,但是復和複覆并不是同义词。複只用於重複和複杂的意义;復字等於现代的”再“,它不表示複杂,一般也不用作形容词来表示重複。覆用於覆盖、颠覆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决不能用復或複。

  [G]干幹乾--干是干戈的干,读gān,和读gàn的幹没有什么关系。乾枯的乾和干戈的干也绝不相通。乾枯的乾,近时有人写作乾,但古书中没有乾字。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乾坤的乾(qián),读音完全不同,规定不能简化为干。
  谷穀--谷,山谷。穀,百穀(稻麦等)。二字不通用。

  [H]后後--后,君王,皇后。後,先後。有些古书曾经以后代後,但用得很不普遍,後代一般不再通用。至於君王、皇后的后,则绝不写作後。
  画畫,划劃--古代计畫的畫不写作划。划是后起字,并且只表示锥刀划开。划是划船的划(也是后起字),与计划的畫更是没有关系。
  汇匯彙--匯,匯合。彙,种类。
  伙夥--伙,伙伴,傢伙。夥,很多。
  获獲穫--獲,獲得。穫,收穫。二字不通用。

  [J]几幾--几是几案的几。幾是幾何的幾。二字绝不相通。
  饥饑--饥,饥饱。饑,饑馑。上古一般不相通,后代渐混。
  价價--价,善。價,價格。二字不通用。
  荐薦--说文:“荐,席也”;又:“薦,兽之所食草。”二字古通用,都有重复、陈献、推荐等义。
  借藉--借,借贷。藉,凭藉。二字一般不通用。注意:狼藉的藉(jí)不能简化为借。
  尽盡儘--尽,完全,竭盡。儘,达到极限。儘是后起字,本写作盡。
  卷捲--卷,卷曲;又书卷。捲,收捲。上古捲多写作卷。

  [K]克剋--克,能,胜。剋,剋制。
  夸誇--夸,奢侈,夸大,自大。誇,大言,自大。在自大、夸大的意义上,二字古通用。
  困睏--困,劳倦,穷困。睏是困的后起字,专用於疲乏想睡的意义。

  [L]腊臘--腊(xī),乾肉。臘,阴历十二月。
  蜡蠟--蜡,即蛆;又音zhà,古祭名。蠟,油脂中的一种,蠟烛。
  累纍--累,积累,牵累,缠缚。纍,连缀,缠缚。在“缠缚”这个意义上,二字古通用。
  里裏--里,乡里。裏,衣内,《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里”;内,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二字古不通用。
  历曆歷--歷,经歷。曆,曆数。歷曆一般是有分别的。在古书中,曆数的曆可以用歷,但经歷的歷绝不用曆
  帘簾--帘,酒家帜(后起字)。簾,门簾。
  了瞭--了,了解。瞭,眼睛明亮。后来又有双音词“瞭望”。

  [M]么麽--么(yào)?鄣乃滋澹?感。?膑崦挥泄叵怠?br>   蒙濛懞矇--蒙,披盖,遭受。濛,微雨的样子。懞,懞懂,不明白。矇,矇矓,眼力不好。
  弥彌瀰--彌,满,更。瀰,瀰漫,水大的样子。
  面麵--面,脸部。麵(麪的后起字),粮食磨成的粉。二字不通用。
  蔑衊--蔑是蔑视的蔑。衊是诬衊的衊。

  [N]宁寧--宁是 的本字,与寧没有关系。

  [P]辟闢--辟,法,刑,君。闢,开闢。上古辟曾经通用作闢,后代不通用。
  苹蘋--苹,草名,蒿的一种,《诗经·小雅·鹿鸣》:“食野之苹”;又同萍。蘋,草名,一名田字草;蘋果的蘋是后起字,旧写作蘋。
  凭憑--憑依的憑本作凭,又作冯,憑。

  [Q]气氣--依文字学说,氣本作气,但是现在简化为气的字,一般古书都写作氣。
  启啓--开啓的啓本作启。
  千韆--千,数目。韆,鞦韆。
  签簽籤--簽与籤意义相近,但簽押不能作籤押;竹籤、牙籤不能作竹簽、牙簽。
  秋鞦--秋,四季中的第三季。鞦,鞦韆。

  [S]舍捨--舍,客馆,居室;又放弃。捨,放弃。捨本作舍。
  沈瀋--沈,沉(chén)的本字;又沈(shěn),姓。瀋,汁;又地名(瀋阳)。
  适適--适,读kuò,《论语》有南宫适,人名。適,到[某地]去,正巧。
  术術--术(zhú),原写作术,植物名,有白术,苍术、与術不相通。
  松鬆--松鬆古代不同音。松,松树。鬆,鬆紧。

  [T]台臺檯颱--这四个字的意义各不相同。台(yí),我;又三台(tái),星名。臺,楼臺。檯(后起字),桌子。颱,颱风。

  [W]网網--网是網的本字。
  无無--二字古代通用,但一般只写作无。

  [X]系係繫--这三个字意义相近,上古往往通用。后代逐渐分工,世系、系统、体系作系,关系和“關係”的意义作系,缚的意义作聯繫。
  咸鹹--咸,皆。鹹,鹹淡。不通用。
  向嚮--嚮与向意义相近,但嚮导不作向导。在上古,嚮可通响,向不通乡。
  衅釁--二字古代通用。

  [Y]痒癢--痒,病,《诗经·小雅·正月》:“癙忧以痒。”在这个意义上,痒癢不相通。
  叶葉--叶(xié),同协:“叶音”,“叶韵”。叶与葉音义皆不同。
  踊踊--二字古代通用。
  余餘--余,我。餘,剩餘。二字不通用。
  御禦--御,驾驭车马。禦,阻当,防禦。
  吁籲--吁(xū),叹声:“长吁短叹”。籲(yù),呼:“籲天”,“呼籲”。
  郁鬰--二字古不同音。郁郁,有文采的样子;馥郁,香气浓。鬰,草木丛生;又忧鬰。按郁鬰有相通之处,但忧鬰的鬰决不作郁。
  与與--赐与的与本作与。
  云雲--依《说文》,云是雲的本字。但是在古书中,云谓的云和雲雨的雲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决不相混。

  [Z]折摺--二字古不同音,亦不通用。折,折断,屈折。摺,摺叠。
  征徵--二字古不同音。征,行,征伐,征税。徵,徵召,徵求,徵信。按:只征税的意义古书偶然用徵,其余意义都不相通。特别要注意的是宫商角徵羽(五音)的徵,读音是zhǐ,不能简化为征。
  症癥--症(zhèng),病症。癥(zhēng),癥结。
  只祗隻--只,语气词,这个意义不能作祗或隻。只在中古以后与祗通,表示“单只”的意思。副词只与量词隻在古书中绝不通用。
  致緻--緻是密的意思:“细緻”;古与致通。当然,这只是说用緻的地方可以用致,不是说用致的地方可以用緻。
  制製--制,制裁,法度,君命。製,製造。製造的意义在古代也可以用制。
  钟鐘鍾--鐘,乐器。鍾,酒器;又聚,《国语·周语》:“泽,水之所鍾也。”上古鐘多作鍾,但酒器的鍾、鍾聚的鍾及姓鍾的鍾不作鐘。
  筑築--筑,乐器名。築,建築。二字不通用。
  准準--准是準的俗体,但近代有了分工:准字只用於允许、决定等近代意义,而水準、準绳等古代意义则写作準。一般古书只有準字,没有准字。

69#
发表于 2016-5-5 16:0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6 00:47 编辑

〔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
  汉字部首举例
  (1)口部之类/口舌甘旨言欠   (2)心部   
(3)目部之类/目见   (4)页部之类/页首面耳鼻齿  (5)肉部之类/肉骨血身   (6)手部之类/手又攴   (7)足部之类/足止走辵彳行  (8)人部之类/人儿
  (9)大部之类/大立  (10)士部、女部、子部、男部   (11)鬼部之类/鬼巫   (12)示部

      (13)疒部    (14)天文方面/日月风雨气   (15)地理方面/土邑山厂石阜   (16)宫室方面/宀广尸门户
      (17)衣服器用方面/衣巾黹革韦糸网 弓矢戈矛刀斤皿缶瓦   (18)金玉财宝方面/金玉贝
  (19)水部、火部   (20)植物之类/艸木竹禾米食酉  (21)动物之类/马牛羊豕鹿犬鸟佳虫鱼龟鼠

  (1)口部之类
  口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跟口有关的器官,如喉、吻(嘴边)、噣(zhòu,鸟嘴)、喙(huì,兽嘴)等。
  第二类是跟口有关的行为,如含(从口,今声)、嚼(据《说文》,嚼是噍的异体字)、吮、噬(shì,咬)、啼(啼是嗁的异体字,《说文》有嗁,无啼)、叫等。
  第三类是象声词,如呱(gū,小儿哭声)、啾(jiū,小儿声)等。第一类字上古较少,后代才多起来。
  第四类是属於语言方面的事情,如命(从口从令,会意,令亦声)、问(从口,门声)、唯(答应)、咨(谘询)等。

  舌部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舌字本身就从口。
  甘部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甘字篆文作 ,表示嘴里有好吃的东西。旨尝二字值得讨论一下:
  旨,《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本义是味美。《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尝,本义是辨别滋味(《说文》:“尝,口味之也”);从旨(味美),尚声。
  《说文》旨尝都属旨部,现在一般字典把旨归入日部,把尝归入口部,看不出意符来了。

  言部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言字本身就从口。跟语言有关的意义,原则上从言从口都可以,例如谕喻、謼呼等;有时候甚至既从口又加言,例如谘(后起字)。
  言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动词,如谏、谤、谗、诬、讳、谓、诺、谢、许等。在这一类中,有几个字值得讨论一下:
  谋,本义是谘询。《说文》:“虑难曰谋。”《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有困难的事提出来商量叫谋,所以从言。《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访,本义也是谘询。《说文》:“泛谋曰访”(广泛地谘询)。《尔雅·释诂》:“访,谋也。”所以从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诛,本义是责。斥责是言语的事,所以从言。《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识,本义是知(懂),是记住。《说文》忘字下注云,不识也。
  忘,就是记不住。古人所谓识,指的是记住古人传下来的话,所以从言。《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二类是名词,如诗、词等。《说文》词字在司部。朱骏声认为词字应属言部,从言,司声。
  第三类是形容词。这一类字多与道德有关,如谨、诚、信、谅、诈等(信字《康熙字典》归入人部)。这些字值得讨论一下:
  谨,本义是谨慎,特别是在言语上多加小心,所以从言。《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诚,本义是诚实,特别是在言语上不虚伪,所以从言。《周易·文言》:“修辞其诚。”
  信,本义也是诚实。《说文》:“信,诚也”。言语真实叫做信,所以从言。《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谅,本义也是诚实。《说文》:“谅,信也。”所以从言。《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跟忠直、诚实、学问渊博的人交朋友。)
  诈,本义是不诚实,最初的意思是谎骗,所以从言。《说文》:“诈,欺也。”《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
  言部和心部有相通之处,所以误又写作悞,悖又写作誖(现在一般只写作悖)。

  欠部也和口部有关。欠字的篆文是 ,上半是气字(气的本字),下半是人字,表示人在呵气。现在我们说“打呵欠”正是这个欠字。因此,有关呵气的动作往往从欠。例如吹字从欠从口,因为吹就是“出气”(见《说文》)。(注:吹在《说文》中重见,口部有吹字,欠部也有吹字。)叹字从欠,因为叹是太息(据《文选》注引),太息就是呵长气。唏嘘(xīxū)多写作欷歔,是大哭后的抽息声,所以也从欠。欢欣都从欠,徐锴说:“喜动声气,故从欠。”歌字从欠,徐锴说:“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长引其声,也需要呵长气,所以从欠。此外,有关吸气的动作也往往从欠。歙(xī)是鼻子吸气,所以从欠。饮、歠(chuò)歃(shà)都是喝,喝也需要吸气,所以也从欠。饮字篆文作 ( ),从欠,酓声,《说文》立有 部。歠字《说文》在 部。
  欠部和口部、言部都有相通之处。因此,欢又写作叹(有些文字学家认为欢叹有分别,那是靠不住的),?br>   又写作啸(现在一般只写作啸),欧又写作呕(现在呕吐一般只写作呕),歌又写作謌,欢又写作讙。

  (2)心部
  心部字的偏旁共有三种写法:(一)写作心,放在字的下部或中部,例如意、念、恩、惠、爱、忧等。(惠字《说文》在 部。爱字《说文》作 ,从心,兂声,在心部;《说文》别有 (爱)字,从夂, 声,在夂部;先秦经典皆假爱为 。忧字《说文》作 ,在心部;《说文》别有忧字,在夂部;先秦经典皆假忧为 。)(二)写作忄,放在字的左边,如性、情、愤、恨等。(三)写作?br>   ,放在字的下部,如恭、慕、忝等。
  心部的情况比较简单,一般都是关於心理的意义。有些是大的概念,如意、志、性、情等。主要是性和情两类的字。所谓性类的字,是关於人的德性和品质的,如忠、恭、悍、惰、怠、慈、懦、愚等;所谓情类的字,是关於人的心理活动的,如怨、怒、恨、恐、悔、惜、惕、悲、愁、惭、慰等。下面提出三个字来讨论:
  惟,本义是思惟,所以从心。《诗经·大雅·生民》:“载谋载惟。”
  息,本义是呼吸;从自,从心。自就是鼻字,呼吸是用鼻子的。段玉裁说:“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古代科学不发达,所以人们以为气是从心里呼出来的。引申则口里出气也叫息,所以长叹叫做太息。《楚辞·哀郢》:“望长楸而太息兮。”
  慢,本义是怠慢,傲慢(不是缓慢),所以从心。《孟子·梁惠王下》:“是上慢而残下也。”《荀子·还丁罚骸熬?涌矶?宦?!甭???ㄗⅲ骸端滴摹酚新?郑?迌K字。)。

  (3)目部之类
  目部的字都是跟眼睛有关的意义(如瞻、睡等),但是有些字的本义已经不为一般人所了解了。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省(xǐng),本义是细看。省字应在目部,《说文》把省字归入眉部,那是错的;不过眉字也从目。引申为省察的意义。《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
  相,本义也是细看。《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从木的意思不大好懂,但是目的意思十分明显。《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
  眷,本义是回头看。《说文》:“眷,顾也。”《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
  见部可以认为目部的分支。见字篆文作 ,本身就从目,从人(儿即人字)。有些字从目从见都可以,例如睹字也可以写作覩。
  见部指有关视觉的动作,如观、览等;又指有关会晤的行为,如觐(jìn,朝见)、觏(gòu,见面)、觌(dí,见面;《说文》新附字)等。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视,本义是看;从见,示声。注意:这个字在见部,不在示部,因为它的意符是见,不是示。(视和示在意义上也有关系,那是另一问题。)
  觉,本义是睡醒;从见,学省声。觉字从见,和睡眠从目是一样的道理。睡眠和醒觉都和眼睛有关:睡着就闭上了眼睛,睡醒就张开了眼睛。《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

  (4)页部之类
  页(xiè)就是头(不是书页的页),篆文作 ,从 (首),从儿(人),指的是人头。因此,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如头、顶、颊、颈等。有些从页的字,现在看来,本义不大明显。举例讨论如下:
  颜,本义是额,所以从页。
  颠,本义是头顶,所以从页。《诗经·秦风·车邻》:“有马白颠。”引申为山顶,写作巅。
  题,本义是额;从页,是声。《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定,振振公姓。”毛传:“定,题也。”《楚辞·招魂》:“雕题黑齿。”注:“题,頟(额)也。”《战国策·赵策》:“黑齿雕题。”鲍云:“刻其额”。
  领,本义是脖子(颈),所以从页。《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项,本义是脖子的后部,所以从页。《广韵》:“颈在前,项在后。”《后汉书·左雄传》:“项背相望。”
  颁,本义是大头;形容词。《诗经·小雅·鱼藻》:“有颁其首。”
  颇pō,本义是头偏,所以从页。引申为一般的偏。《尚书·洪范》:“无偏无颇”(今本颇作陂)。
  顾,本义是回头看。因为回头,所以从页。《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顾和眷本义都是回头看,是同义词;但是二者词义上有细微的差别,《说文》眷字下段玉裁注:“凡顾眷并言者,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於侧而已,眷则至於反,故毛云反顾;许浑言之,故言顾也。”
  顿,本义是顿首(磕头),所以从页。《战国策·燕策》:“太子避席顿首。”
  首部可以认为页部的分支。有人说,页字就是首字。
  面部也可以认为页部的分支。面字篆文作 ,里边是个页,即首字。
  附带谈谈耳部、鼻部、齿部。下面只挑几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字来谈一谈。
  圣,本义为通达事理。通达事理从多闻得来,所以从耳。
  聪,本义是耳朶好,听觉敏锐,所以从耳。《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闻,本义是听见;从耳,门声。
  齅(嗅),《说文》:“以鼻就臭也;从鼻,从臭,臭亦声。”臭,气味。拿鼻子去闻有香味(或臭味)的东西,叫做齅(嗅)。
  鼾(hān),熟睡时的鼻息声,所以从鼻。龄,年龄;从齿,令声。这是《说文》新附字。齿字有年龄的意义,所以从齿。《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5)肉部之类
  肉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一)写作肉,一般放在字的下部,如腐(这类字很少);(二)写作 ,放在字的左边或下部,如腹、背(这类字占极大部分)。依照现代的写法,肉部的偏旁和日月的月,字形上不容易分辨。但是从意义上还可以辨别,例如朝朔等字和天文时令有关,自然是从日月的月,不是从肉。 肉部的字,就它们的意义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名词,指身体的部分,特别是除头部以外的部分及各种内脏。例如肩、肘、股、肱(《说文》作厷,《肱》是厷的异体字)、腋(腋,《说文》作亦)、胁、腹、背、脚、胫、肝、胆、肺、肠等。
  第二类是形容词,指有关身体的某些性状,如肥、腯(tú,也是肥)、腴(yú,也是肥)、肿、胀(《说文》无胀字,《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陷而卒。”《玉篇》引作胀)、腻,臞(qú,瘦)、腥(注:据《说文》,腥本指长有绦虫的幼虫的猪肉;腥臊的腥,本字作胜,《说文》:“胜,犬膏臭也,从肉生声,一曰不孰也”。但先秦经典中腥臊的腥不用胜,而用腥。)、臊等。
  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肯,本义是紧紧附著在骨上的骨间肉,所以从肉。篆文作 ,从肉,从 省。《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
  膏,本义是脂肪,所以从肉。
  腊,本义是岁终祭,祭神用肉,所以从肉。《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虞国等不到岁终祭神就要被灭亡了!)
  膳,本义是备办伙食,一般指上等的餐,即肉食,所以从肉。《左传闵公二年》:“以朝夕视君膳者也。”
  胡,本义是牛脖子下垂的肉,引申为兽类脖子的垂肉,所以从肉。《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跋bá,践踏。)
  修,本义是乾肉,所以从肉。
  肉部和口部有相通之处,所以脣又写作唇。
  骨部可以认为肉部的分支。骨字本身就是从 (guǎ剐),从肉。段玉裁说去肉为 (《说文》:“ ,剔人肉置其骨也。”),在肉中为骨。凡跟骨头有关的意义都从骨,如骸(hái),骼(gé),髑髅(dú lóu死人头骨)等。体字丛骨,因为整个身体都是有骨的。
  附带谈谈血部。血部有蔑(miè)字,是以血涂污的意思。从血的衅字,《说文》作衅,意思是血祭(杀牲用血涂器物)。《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
  身部也可以认为肉部的分支。身部除部首外,常用词只有身的同义词躬和躯,这里无需详细讨论。

  (6)手部之类
  手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在字的下部写作手(少数),如拳、掌等;在字的左边写作扌(多数),如指、挥等。
  手部的字,除极少数名词如手、指、拳、掌、技等,以及极少数形容词如拙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动词,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下面提出一些字来讨论。
  抑,本义是用手按低。《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说文》抑在印部,是 字的俗体。
  扬,本义是用手举起。《礼记·檀弓下》,“杜篑洗而扬觯。”郑注:“举爵於君也。”后代所谓扬鞭,也是这个意义。
  承,本义是双手捧着或接受。篆文作 ,从手,从卪(jié),从 (gǒng)。《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承饮而进献。”(杜注:“承饮,奉觞。”)
  把,本义是拿着。《史记·刺客列传》:“左手把秦王之袖。”
  探,本义是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拿东西。《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捷,本义是获得战利品。大捷,是获得许多战利品。引申为战胜的意义。
  援,本义是攀引。《尔雅·释兽》:“猱猿善援。”又拽过来,拿过来,《左传成公二年》:“右援桴而鼓。”《楚辞·九歌·国殇》:“援玉桴兮击鸣鼓。”
  抚(fǔ),本义是用手轻轻地按着或拍着,对人是表示爱意。抚爱、抚慰、安抚都是这个意义。对物则是按。《孟子·梁惠王下》:“抚剑疾视。”
  操,本义是拿着。《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
  拥,本义是抱。《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又部可以认为手部的分支。又的本义是右手,篆文作 ,象形。从又的字例如:
  叔,本义是拾。《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取,本义是拿,拿来用。《论语·阳货》:“取瑟而歌。”《孟子·告子上》:“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受,本义是接过来。《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受玉斗。”按,受字《说文》入 (biào)部,甲骨文受作 ,这是一人的手拿着东西交给另一人的手,中间是舟字,舟不是船,而是盛物器。
  攴(pū)部也可以认为手部的分支。《说文》:“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按:攴就是扑字(扑字《说文》未收),攴扑都以卜为声符,从又等於从手,所以知道是扑字。攴在字的右边,多数写成攵。政教等字都从攴,可能是由於奴隶社会初期的政教是和鞭子分不开的,奴隶主靠鞭子来施行他们的所谓政教。(尚书·舜典》:“扑作教刑。”可见教是要扑的。)攴既是击的意义,所以从攴的字有敲,有敂。敂字今写作扣或叩,叩也是敲,所以敲门说成叩门,敲钟说成叩钟。(《说文》无叩字;扣的本义是牵马。)从攴的字不都是打击的意义;有些字只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例如收、赦、改、 (更)、变、救、启等。
  放字本义是逐,最初也可能与鞭打有关。《说文》另立放部。
  下面再谈几个与手有关的字:
  戒,本义是警戒(防敌人来袭)。篆文作 ,从两手持戈。廾(gǒng)是 的简化。后代说戒严就是这个意义。戒,《说文》在廾部。
  兵,本义是武器。篆文作 ,从双手持斤,斤是斧子。 是 的简化。兵,《说文》在廾部。
  要(yāo),本义是腰,《说文》在臼(jǔ)部(臼,叉手也)。篆文作 ,像两手叉腰。《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士细要。”
  执,本义是拘捕罪人,《说文》在 (niè)部,从 (jǐ,后来写成丸),从 (后来写成幸)。 是拿的意思; ,《说文》说“所以惊人也。”《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舜父)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埶(艺),本义是种植,《说文》在 部,从 ,从坴(lù)。坴是土块。《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蓺黍稷。”

  (7)足部之类
  足部的字,意义都与脚有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名词,如蹏(蹄)(注:《说文》有蹏字,无蹄字,经典多作蹄。)、迹(《说文》以为迹字的异体字,收在辵部迹字下)等;第二类是动词,如跨、逾、跻、跪、跽、跣、践、蹴等。此外有极少数形容词,如跛。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路,本义是道路。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从足。
  距,本义是鸡距(雄鸡脚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介其鸡,给鸡穿上盔甲;为之金距,给鸡加上金距,以便斗鸡。)
  止部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止的本义是脚(依朱骏声说)。脚趾的趾就是这个止,由脚的意义转到趾的意义,这是意义缩小了。后人给止加足成趾,弄得意符重复了。从止的字都表示和脚有关的意义。下面提出三个字来讨论:
  历,本义是经过,引申为经历,阅历。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从止,从妇省, (堆)声。《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
  步,本义是步行。甲骨文作 ,象两脚走路。《说文》有步部。
  走部也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走字金文作 ,象人奔跑,两手摆动,下面画一只脚。《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走部都是一些与行走有关的字,如趋、赴等。下面提出三个字来讨论:
  趣,本义是疾走(快跑),和趋差不多;又解作催促(本是催人快走),和促差不多。《诗经·大雅·棫朴》:“左右趣之。”毛传:“趋也。”《史记·项羽本纪》:“数使使趣齐兵。”(项梁屡次派遣使者催促齐国出兵。)
  越,本义是越过。《左传宣公二年》:“惜也,越竟乃免。”
  超,本义是跳过。《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
  辵(chuò)部也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说文》:“辵,乍行乍止也;从彳(chì)从止。”其实“辵”和“行”同义(依王筠说)。《说文》说“彳,小步也。”其实彳是“行”字的左半,止就是脚。辵部偏旁,后代都写作“ “。凡从辵的字都和行走的意义有关。少数是名词,如迹(跡)、道(道路)等;绝大多数都是动词,如巡、过、进、退(《说文》彳部 字的古文)、逝、逾、迎、遇、逃、追等。这一部的字很多,下面提出一些常用字来讨论:
  迈,本义是行。《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
  徒,本义是步行(徒步);从辵,土声,本该写成 。后代的人把辵的上半写在左边,辵的下半写在土字下面。(从字从辵,从从,徙字从辵,止声,也是同样的情形。)现在徒字在一般字典中改入彳部。
  遵,本义是顺着走。《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
  适,本义是往。《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造,本义是至(从朱骏声说)。《仪礼·士丧礼》:“造於西阶下。”造诣、深造都是这个意义。
  逆,本义是迎。《左传成公十四年》:“宣伯如齐逆女。”
  通,本义是通过(穷的反面,穷是走不通)。《周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
  违,本义是离去。《诗经·小雅·节南山》:“恶怒是违。”
  迷,本义是迷了路。《楚辞·离骚》:“及行迷之未远。”
  关於远近的意义,如远、辽、遥、遐(遥、遐是《说文》新附字)、近、迩、迫(近也)等,因为最初是就行路说的,所及从辵。关於迟速的意义,如迟、迅、速等,最初也是就行路说的。如果从古文字说,辵是由 变来的( 是 的左半),则远近似乎是就路途说的。
  彳部也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说文》:“彳,小步也。”彳部的字,择要讨论如下:
  径,本义是小路。《论语·雍也》:“行不由径。”
  复,本义是往而复来。《周易·泰卦》:“无往不复。”
  往,来的反面。
  循,本义是顺着走,与遵同义。《左传僖公四年》:“循海而归。”《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
  徐,本义是慢走,《战国策·赵策》:“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引申为慢。
  待,本义是等待。
  徧(遍),本义是周匝,引申为普遍。《诗经·邶风·北门》:“室人交遍谪我。”
  后,本义是迟到,后到,最后走。《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先进》:“曾晰后。”《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
  足,止,走,辵,彳,这五个部原则上是相通的。例如迹又作跡,踰又作逾。有些写法,后代与《说文》有分歧。例如征,《说文》作跱,踟,《说文》作跱。有些字,《说文》有或体,如后又作 。这些都可以证明相通的道理。
  行部也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说文》:“行,人之步趋也。”甲骨文作 ,显然是道路。《说文》所说的只是行的引申义。因此,从行的字都与道路的意义有关。行部的字,声符夹在中间。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行,本义是路。《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诗经·周南·卷耳》:“置彼周行。”
  术,本义为邑中道(据《说文》)。《汉书·刑法志》:“园囿术路。”引申为抽象的道或法。《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
  街,本义是四通道;从行,圭声。
  衢,本义也是四通道。《说文》:“四达谓之衢;从行,瞿声。”《荀子·劝学》:“行衢道者不至。”
  冲,本义是通道,即交叉路口。《左传昭公元年》:“及冲,击之以戈。”(赶到了交叉路口,用戈打他。)“冲要”,“首当其冲”,都是这个意义的引申。

  (8)人部之类
  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亻就是人。人部的情况很复杂,区别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a)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杰、儒、侠、仇等。这一类的字不多。
  (b)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倨、傲、俭、侈、仁等。这一类的字也不多。
  (c)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的字很多。如企、仰、伏、侍、依、倚、伸、僵、偃、仆、借、付、偿、仕、使、侵、伐、俘、侮等。

  下面提出一些字来讨论:
  伦,本义是类(指人的种类)。《礼记·典礼》:“儗人必於其伦。”(儗,同拟,比较。同类的人才好比较。)引申为“人伦”的“伦”。
  偶,本义是偶象(就是俑),所以从人。《史记·孟尝君列传》:“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
  伯,本义是兄弟当中年长者。
  仲,本义是兄弟当中排行第二的。
  伍,本义是五人组成的集体,特指军队编制中的“伍”。《史记·项羽本纪》:“愿赐骸骨归卒伍。”又户籍五家为伍。
  什,本义是十人组成的集体。贾谊《过秦论上》:“而倔起什伯之中。”
  负,本义是背(bēi)在背上(依徐灏说);从人,从贝。《说文》入贝部,其实该入人部。《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儋(担),本义是挑在肩上。《国语·齐语》:“负任儋何(荷)。”
  何(荷,hè),本义是扛在肩上。例见上。
  作,本义是起来。《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俱,本义是偕同,在一起。《史记·项羽本纪》:“梁与籍俱观。”
  仍,本义是依旧,照旧(不改动)。《论语·先进》:“仍旧贯。”(贯,事。)
  代,本义是更递(一个接替一个)。《孟子·滕文公下》:“暴君代作。”(作,起来,出来。)
  伤,本义是受伤,所以从人。《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伤。”
  係,本义是缚;从人,从系(繫),系亦声。《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累,缚。)
  儿(rén)部实际上也就是人部,因为把人字写在字的下面,才变成 ,隶书变成儿。下面提出几个从儿的字来讨论:
  儿,本义是婴孩。引申为儿子。《史记·项羽本纪》:“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外黄县令的门客的儿子才十三岁。)
  兄,本义是哥哥。《说文》另立兄部。
  皃,就是貌字,本义是容貌。《说文》另立皃部。
  先,本义是走在前面。甲骨文作 ,金文作 ,从人,从止(脚)。《论语·先进》:“先进於礼乐。”《说文》另立先部。
  元,本义是人头(依孙诒让说)。《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说文》元字在一部。

  (9)大部之类
  大字篆文作 ,象人的正面形。所以大字在最初是人的意义,可能是大人的意义。从大等於从人,从大的字的意义往往和人类或人事有关。从大的字有少数和大小的大有关,例如夸、奢等。《说文》另立奢部。下面提出几个从大的字来讨论:
  夷,本义是东方之人(依段玉裁说)。《论语·子路》:“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之,往。)
  亦,篆文作 ,即古腋字(依《说文》)。《说文》另立亦部。
  奔,篆文作 ,《说文》从夭,贲省声;金文作 ,从夭,从三止,象人奔走。从夭也等於从大,曲其上笔。《说文》在夭部。
  交,篆文作 ,从大,象交形。《说文》另立交部。
  夫,篆文作 ;甲骨文作 ;金文作 。本义是男人。上加一画,只是要跟大字的音义区别开来(依孙诒让说)。《诗经·豳风·七月》:“食我农夫。”《说文》另立夫部。
  天,篆文作 ;金文作 。天应是颠的本字,颠就是头顶。《周易·暌卦》:“其人天且劓。”马注:“剠(黥)凿其额曰天。”头上有青天,故引申为天地的天。《说文》天字在一部。

  立部可以认为大部的分支。立,篆文作 ,甲骨文作 ,象人站在地上。这个人也就是大字。一般字典里的某些立部字在《说文》里并不属於立部,例如竟、章都在音部。音乐完了叫竟,音十为章。下面提出几个从立的字来讨论:
  竝(并),本义是两人并肩而立。《庄子·马蹄》:“族与万物并。”《说文》另立竝部。
  端,本义是直立(端正地站着)。《庄子·山木》:“颜回端拱还目而窥。”成玄英疏:“颜生既见孔子击木而歌,於是正身回目而视。”
  竦(sǒng),从立,束声;本义是企待。《汉书·韩信传》:“竦而望归。”注:“谓引领举足也。”
  竢,同俟,本义是等待。《论语·乡党》:“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sī),站着等待。《汉书·翟方进传》:“下车立 。”通作须。《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须我友。”(卬音áng,我。)

  (10)士部、女部、子部、男部
  就原则上说,士部的字和男子有关;女部的字和妇女有关;子部的字和小孩有关。例如:
  士部:壻(从士,胥声,又作婿;本义是丈夫)。
  女部:妻、妇、妃、母(母字《说文》在女部)、妪(yù,老太婆)、媪(ǎo,义同妪)、姑、姊、妹、妣(母亲,后来指死去的母亲)、嫂、姨、婢、妊(怀孕)、娠(shēn,义同妊)。
  子部:孺(孩子)、孟(长子)、季(幼子)、孤(幼而无父)、孕。
  由於上古曾经有过一个时代是女权社会,上古的姓氏多数加上女旁,如姜、姚、姬、嬴、妫(guī)、姒(sì,《说文》无姒字)等。连“姓”字本身也是女部字。关於婚姻的字也是女部字,例如嫁、娶、姻、媵(yìng,陪嫁。《说文》无媵字)、媒、妁(shuò,与媒同义)等。奴字兼指男女两性,但是也入女部。
  古人也根据男女两性的特点,造了一些字。例如壮字从士,因为健壮、丁壮和战争有关,那是男子的事;姝、娈( 字的籀文)等字从女,因为这些形容词常常应用在女子方面。
  到了男权社会的时代,从文字上可以看见许多侮辱女性的痕迹,例如姦、奸、嬖、妄、妬、婪、嫉、嫌、妨等都是女部字。其中有些字已经被后人改成另一写法,例如媮改成偷,嬾改成懒。
  士部的字,常用的只有三个(士、壮、壻);现在一般字典中的士部字,有许多在《说文》里并不属於士部。下面提出几个女部和子部的字来讨论:
  好,本义是美,特指女子的美。《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古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
  佞,从女,仁声(依徐锴说);本义是有才,《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特指有口才,《论语·雍也》:“不有祝?之佞。”引申为伪善,口是心非,强辩。《论语·卫灵公》:“远佞人。”《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因此,佞字有褒义,也有贬义。
  字,本义是生子,所以从子。《论衡·气寿篇》:“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妇女生子不密的,所生的小孩就活,生子密的,所生的小孩就死。《论衡》这句话说得太绝对了,但是节制生育对母子都有好处却是对的。)引申为抚育的意义。任昉《奏弹刘整》:“汜毓字孤。”(汜毓,人名;字孤,抚养孤儿。)
  孩,本义是小儿笑(《说文》以为孩是咳字的古文,收在口部咳字下)。《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引申为孩儿的意义。
  附带谈谈《说文》男部。男字从田,从力,表示在农业社会中,男子是主要劳动力。男部有舅甥二字。舅从男,臼声;甥从男,生声。舅与甥是相对待的名词,都是男性,所以从男。

  (11)鬼部之类
  鬼部的字很少。下面讨论魂、魄、丑三个字:
  魂,从鬼,云声。古人迷信,以为人死后灵魂可以脱离躯壳而存在,所以从鬼。《楚辞·九歌·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
  魄,从鬼,白声。从鬼的理由与魂字同。
  丑,本义为貌丑;从鬼,酉声。现在一般字典归入酉部。丑从鬼,因为古人以为鬼的相貌是丑恶的。引申为恶的意义。《诗经·鄘风·墙有茨》:“言之丑也!”
  《说文》有一个巫部,在这里附带谈一谈。巫部有觋(xí)字。觋是男巫;从巫,从见,因为古人迷信,以为巫能见鬼。《荀子·正论》:“出户而巫觋有事。”巫部有灵字。灵,从巫,霝(零)声,是灵字的异体字。楚人谓巫为灵。《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偃蹇,舞蹈的样子。姣,美。女巫穿着美丽的服装舞蹈着。)一般字典灵字归入雨部。

  (12)示部
  示是古祇字(依徐锴说)。祇(qí)是地神,神是天神。《周礼·春官》:“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大宗伯,官名。)因此,凡从示的字都和神祇有关。古书上常见的示字表示视的使动用法,示是给人看(使视),所以视字常作示字用,《史记·项羽本纪》:“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汉书》作“视”。使视的示和地神的示在意义上不一定有联系。《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即上字),三垂,日月星也。”那是牵强附会的说法。甲骨文示常常写作丅,既不从二(上),也不从三垂。
  示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於神的类别,如神(天神)、衹(地神)、社(土神)等;第二类是关於祭祀的类别,如祭、祀、祠(春祭)、礿(夏祭)、禘(五年大祭)、禅(祭天,据《说文》)、祝(祷告)、祈(求福)、祷(告事求福)、祓(fú,除恶祭)、禳(祭求免灾)等;第三类是关於宗庙的,如祖(祖庙)、祏(shí,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屋)等;第四类是关於祸福之事的,如福、禄(福)、祥、祯(福)、祜(福)、祉(福)、祸(害)、祟(神祸)等。

  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礼,从示,从豊(lǐ),豊亦声。据《说文》,礼的本义是“所以事神致福”,豊则是“行礼之器”。古人对於祭祀,礼节最重,所以礼字从示。依王国维的说法,醴、礼在甲骨文里都只写作 , 表示两串玉放在器皿中。古人行礼以玉,所以豊是行礼之器。从 繁化为豊,再从豊繁化为礼。但是,尽管这个示旁是后加的,也显示了古人把礼节和祭祀联系起来。
  禁,本义是禁忌。《说文》:“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上古时代,迷信观念很重,巫觋代表鬼神说话,禁止人做某些事情。引申为禁令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下》:“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13)疒部
  疒(chuáng)部,俗名疾扇儿。疒字古书中未见,我们只要知道它表示疾病就行了。疒部的字,最常见的有疾、病、痛、疽、痔、痹(麻痹)、疫、疟等。
  疲和瘦都入疒部,古人把疲劳和瘦弱都看成病状。癡(痴)被看成疾病,因为上古所谓癡不是傻,而是白癡(依桂馥说)。
  瘥(差)和瘉(癒、愈)都是病好了的意思。病好了也与疾病有关,所以从疒(但最初只写作差和愈)。
  痕,本义是瘢痕(伤痕或疮疤),所以从疒。《通俗文》:“创瘢曰痕。”引申为痕迹的意义。
  疚,本义是病,引申为心中难过。《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此字《说文》未收。
  疒部和肉部有相通之处,如肿又作瘇,膌又作瘠、 、 。

  (14)天文方面
  关於天文的部首,有日、月、风、雨等部。日部有名词旻(秋曰旻天)、星、晨、时等字,形容词明(《说文》有 部,以明为 字的古文)、暗、昭、昧、晚等字,动词有升(《说文》新附字)、晒等字;月部有朗字;雨部有云、雪、露、霜、雷等字;风部有飘、扬等字。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景,本义为日光。引申为日影,再引申为一切影子。贾谊《过秦论上》:“赢粮而景从。”
  暴,本义为晒太阳。后代写作曝,从两日,重复了。《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现代还有成语“一暴十寒”(也出自《孟子》)。
  朔,本义为阴历每月初一。《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说文》朔望的望作 (在壬部),观望的望作望(在亡部),古书一律写作望。甲骨文作 ,金文作 ,又作 ,象人望月。
  朝,本义为早晨。篆文作 ,《说文》在倝(gàn)部,从倝,舟声。倝从旦, (yǎn)声。(《说文》解释倝字说:“日始出,光倝倝也。”)金文朝字作 , ,字从日。甲骨文有一个 字,有人认为是朝字,像日出草丛中而月亮还没有下去;也有人认为是萌字。
  震,本义为响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烨烨音yèyè,光盛的样子。)引申为闻雷而惊。《诗经·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霆,急雷,又当电讲。徐,国名。)
  零,本义为余雨(依《说文》)。引申为落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好雨。)又引申为凝结起来的。《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附带讲一讲气部。气,包括人所呼出的气和空气,古书一般写作气。《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气字从米,气声,《说文》入米部,本义是送给人米粟刍薪之类。后人借气为气,又另造饩字以代替气字。现在气字简化为气,回到古本字,反而合理了。

  (15)地理方面
  关於地理的部首,有土部、邑部、山部、厂(hàn)部、石部、阜部等。
  土部有名词,表示关於土的名词,如地、壤、埃等,又表示疆界的名称,如疆(《说文》田部畺的异体字)、境等(注:“境”是说文新附字。),又表示关於建筑物的名称(因上古建筑以筑土为主),如城、墉、垣、堵、堂、垒等。有形容词,表示土的性质,如坦、坚(《说文》入卧部)等。有动词,表示土的变化,如坼(chè,地裂,《说文》 字),又表示对土或用土的动作,如埽(扫)、填、涂(用泥,《说文》新附字)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基,本义为墙根。《诗经·周颂·丝衣》:“自堂徂基。”(从堂上走到堂下庙门外的墙根。)
  塞,本义为边塞,因为是要害之地,所以从土。《汉书·李广传》:“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
  块,《说文》 的异体字,本义为土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
  坏,本义为建筑物遭到破坏。因为建筑物的字往往从土,所以坏字也从土。《韩非子·说难》:“天雨墙坏。”
  邑部,在字的右边,写作阝。邑部的字,有些是国名和邑名,如郑、邶、鄘、鄶(桧)、邓、邲、邯郸等;有些是有关国邑和行政区域的名称,如邦、郡、都、郊等。现在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鄙,本义为五百家(户口单位)。引申为边邑。《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邻,本义为五家(户口单位)。《论语·雍也》:“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拿来给你的邻里乡党的人吧!郑注:“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引申为邻近的人或邻居的人。
  邮,本义为传递文书的驿舍。《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郎,本义为鲁邑名。《礼记·檀弓下》:“战於郎。”
  山部字有名词,表示山名,如嵩(《说文》新附字)、岱(泰山)、 ;又表示山的种类,如岳,岑(山小而高)、峦(山小而锐);又表示关於山的部分,如冈、岩、岫(xiù,山穴)等。有形容词,表示山的形状,如峻( 的异体字)、巍(《说文》入嵬部)、崔嵬、嵯峨、峥(崝)嵘(注:《说文》有崝字,无峥字,峥是后起字。)等。有动词,表示山的变化,如崩。岛字从山,因为古人以为岛是水中的小山。岸字从山,因为岸的本义是山边(依徐灏说)。
  关於山部,下面只讨论一个崇字。
  崇,本义为山高;从山,宗声。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
  厂(hàn)部,俗名叫“打厦儿”。厂字是山崖的意义,所以从厂的字多与山崖的意义有关。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厚,本义为山陵之厚(依《说文》)。《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崩”。(崩是山崩,厚也是山厚,以山喻人。)《说文》厚字入 部, 、厚是古今字(依徐灏说)。
  原,篆文作 (厡),本义是水源,从泉出厂下。《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这个意义,后代加水旁作源,而以原字作为原野的原。《说文》原字入灥(xún)部。
  厉,本义是磨刀石。因为与岩石有关,所以从厂。《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使河如带,泰山若厉。”今字加石作砺。
  石部是一些与石有关的字,如碑、磬、磨、硎(磨、硎二字不见於《说文》)等。现在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碎,本义是把石碾碎,所以从石。
  破,本义是石碎,所以从石。引申为击败敌人。
  研,本义是磨。后代的砚字,实际上应该是研字。
  础,本义为柱下石(《说文》新附字)。《淮南子·说林》:“山云蒸,柱础润。”
  阜部,在字的左边,写作阝。阜部的字一般都是与山有关的。阜字的本义是无石之山。依《说文》,有石之山为山,无石之山为阜。《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陵,本义为大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淆有二陵焉。”引申为陵墓。
  阿(ē),本义为大陵。《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陆,本义为高平地(依《说文》)。《说文》:“阜,大陆,山无石者。”可见陆是高而上平的土山。《国语·齐语》:“陆阜陵墐。”(墐,沟上道。)引申为陆地,跟水相对。
  阳,本义是山南,所以从阜。《诗经·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阳。”
  阴,本义是山北,所以从阜。华阴(地名)因在华山之北,故称华阴。
  隅,本义是山角。《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於丘隅。”(绵蛮,鸟声。)
  阻,本义是山路难行。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指险阻之处。
  险,与阻同义。《孟子·公孙丑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与阻同义。《战国策·秦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与高下有关的动词也多从阜,因为阜表示高处。例如陟(登)、降(走下来)、隤(即颓,坠下)、陨(从高处落下来)、陷(自高而陷入於下)等。队字的本义是从高处掉下来。《墨子·七患》:“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於井中。”(汲,打水。)后人加土作坠(注:坠是《说文》新附字。)。
  阜是土山。因此,从阜的字多与高的意思有关。例如:
  阶,本义为台阶,与现代义同。
  除,本义为殿阶。《汉书·李广传》:“扶辇下除。”
  陛,本义为自卑登高的殿阶。旧说天子之陛九级。陛下作为对天子的尊称,这是因为群臣对天子不敢直接称呼,呼陛下的人转告天子。
  际,本义为两墙相合之缝,墙高,所以从阜。引申为接界处,中间。《史记》有《秦楚之际月表》。
  隙,本义为壁际孔,壁高,所以从阜。《汉书·魏豹传》:“如白驹过隙。”
  防,本义为堤坝,堤坝须高起,才能防水,所以从阜。《周礼·稻人》:“以防止水。”
  土部与阜部有相通之处,如阶又作堦;又与石部相通,塙是确的本字(塙的本义是土坚不可拔,引申为坚定不移)。
  山部与厂部有相通之处,如崖又作厓(厓、崖是古今字,《说文》分为二字,误)。

  (16)宫室方面
  关於宫室的部首,主要是五个:宀(mián)部,广(yǎn)部,尸部,门部,户部。
  宀部俗名“宝盖儿”,表示居住的所在。家、宅、室、宫(《说文》另立宫部)等字都明白地表示了这种意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宗,本义是祖庙。《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
  宇,本义是屋檐。《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在宇。”
  安,定,■,(《说文》以宁为宁愿字,入丂部,丂音kào;以?
为安宁字,入宀部。经典都作宁。)本义都是平安。上古人民生活条件不好,所以能住在房子里就算平安。
  宴,本义也是平安,引申为安乐。《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酖毒,不可怀也。”
  官,本义是官府,所以从宀。《说文》入 (duī)部。
  宿,本义是住宿。住宿必在房子里,所以从宀。寄,本义为寄宿,从宀也是这个道理。
  寝(注:《说文》寝卧之寝作寑。经典多作寝。),本义是睡觉,睡觉在房子里,所以从宀。寐、寤从宀,也是这个道理。
  宽,本义是屋宽大,所以从宀。
  客,本义是宾客。宾客寄宿在主人家里,所以从宀。
  广部和宀部一样,都是表示房屋的。府、庐、庭、库、庖、厩、厕、廛、庙都明显地表示了这种意义。下面讨论几个广部字:
  序,本义是东西墙。《尚书·顾命》:“西序东向。”
  廉,本义是堂的边。《仪礼·乡饮酒礼》:“设席於堂廉东上。”
  废,本义是房子倾倒,没有用处了。引申为废弃,废止。
  尸部的字分为性质很不相同的两大类。第一类等於人部的分支。尸字金文作 ,像人形。从尸的字有居(踞、蹲)、展(转身,辗转)、尻(kāo,屁股)、尾等。这一类和宫室无关,这里不详细讨论。第二类是宀部的分支,从尸等於从屋省,表示与宫室有关的事物。例如:
  屋,本义为帷幕,后代写作幄。《诗经·大雅·抑》:“尚不愧於屋漏。”郑笺:“屋,小帐也。”
  屏,本义为照壁。上古又称“萧墙”(见《论语·季氏》)。
  层,本义为重屋(楼房)。引申为楼房的各层。
  门部的字,意义都与门户有关,如门、闾(里门)、开、闭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闺,本义为小门,上圆下方,其状如圭。《公羊传宣公六年》:“有人荷畚自闺而出者。”
  阙,宫门(或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楼观),又名观,中间是道路。
  辟,本义是开门。《左传宣公二年》:“晨往,寝门辟矣。”
  阔,本义为宽广。阔字从门,宽字从宀,广字从广,都表示宽广的概念起源於房屋的宽广。
  閒(jiān),本义为门隙;从门月,会意。段玉裁说:“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间。引申为閒暇的閒,读xián,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闲。
  闲(xián),本义为栅栏;从门中有木,会意。《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这是用於抽象的意义。引申为防闲(防备禁止)。
  关,本义为门闩(shuān)。《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户部的字,意义也与门户有关。两户曰门,半门曰户。户是单扇的门。从户的字一般表示与单扇的门有关的事物。例如:
  扉,本义是门扇。《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尾抽桷击扉三。”王维诗:“日暮掩柴扉。”
  扇,本义也是门扉。木做的叫扉,竹或苇做的叫扇。《礼记·月令》:“乃修阖扇。”(阖即扉。)
  扃(jiōng),本义是门闩。
  房,本义是在旁之室。堂之内为室,室之左右为房。王筠说:“古之房室皆用户,庙门大门始用门。”《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朱注:“由,从也;房,东房也。”

  (17)衣服器用方面
  关於服饰器用方面,有衣部、巾部、黹(zhǐ)部、革部、韦部、糸(mì)部、网部、 (yǎn)部、弓部、矢部、戈部、矛部、刀部、斤部、皿部、缶(fǒu)部、瓦部等。
  衣部,在字的左边写作衤。这一部是关於衣服的字,如衣、袂、襟(《说文》作 )等。也有少数动词,如袒、裸(《说文》认为嬴的异体字)、裁等。有些字,衣服的意义已经不再能显示出来了,例如初字的本义是裁衣之始(初字《说文》入刀部),裕字的本义是衣物充裕,只是根据《说文》才知道的。
  从巾的字大部分表示与布有关的意义。如布、帛(《说文》立帛部)、帷、幄、幕、帜(《说文》新附字)等。币字的本义是帛(用来送礼的?_?_),所以从巾。常字的本义是旗子(从朱骏声说),韩愈诗:“天兵四罗,旗常婀娜。”巾部与衣部相通,所以裙以裙又写又写作帬。
  黹部的字很少。黹是刺绣品,所以古代古代古以古代的刺绣工绣比较常用的字只有连绵字黼黻(fǔfú),意义是礼服上的绣饰。
  革部和韦部相近。革和韦都是兽皮,因此,从革从韦的字差不多都表示皮革的制成品。鞵(鞋)字之所以从革,正由於它的原始意义是革履(与履有别);鞭字从革也由於它的本义是皮鞭。韤(袜、袜)字之所以从韦,因为它在最初是皮做的,而且是长统的。顾炎武说:“古人之韤,大抵以皮为之。”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勒,本义是马络头。用皮做的,所以从革。后代引申为马衔。杜甫诗:“白马嚼啮黄金勒。”
  韬(■),本义是弓或剑的套子。引申为韬藏的意义。
  革韦两部常常相通,如韤又作韈。
  糸部表示与丝麻有关的意义。绢、绡、绳、茧、絮、纺、织等的本义都非常明显。维是维系的维(《说文》说是车盖维),绩是绩麻的绩,绝是丝断,继是丝续,细是丝微,结是结绳,也都无可怀疑。纸字从糸,也由於纸是麻絮做的。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经,本义是经纬的经,即织时的直行丝。《论衡·量知》:“纺绩织经。”
  绥,本义为车中索(人们扳着它上车的)。《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
  绪,本义是丝的头绪。张衡《南都赋》:“白鹤飞兮茧曳绪。”
  统,本义是总束众丝的绪。《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关於颜色的字,一般都从糸,如红、绀(gàn,天青,红青)、紫、绛(大赤)、绿等。这因为颜色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依附於具体的事物。古人对於颜色,印象最深刻的是染丝,所以有关颜色的字多数从糸。还有素字更是有趣。素字用作名词时,表示生帛。古乐府《上山采蘼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用作形容词时,表示白色。《诗经·召南·羔羊》:“素丝五紽。”(紽音tuó,量词。)因为生帛还没有染过,所以是白色。
  網字古又作罔,而网则是罔、網的本字,《说文》立网部。现在網字简化为网,是采用了古本字。网的变形是罒,所以罒头(俗名“偏四儿”)的字一般都等於从网。罗字从网,因为罗的本义是網。现在我们还说“天罗地網”。
   部是《说文》的部首,《康熙字典》把 部字都归了方部,其实 部和方部没有关系。 部的字,多数和旗帜有关系,如旂、旗、旄、旌、幡等。
  弓部,矢部,戈部,矛部,这四部的字,一般都和兵器有关。例如:
  彊(强),本指弓强(有力)。杜甫诗:“挽弓当挽强,”用的是本义。但是《说文》彊、强分为二字,强从虫,弘声,在虫部,本义是蚚(qí,米谷中的小黑虫)。
  引,本义是拉弓。
  张,弛,本义是弓弦的紧张和松弛。
  弯是动词,表示弯弓。
  弹,本义是发射弹丸。《左传宣公二年》:“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矫,本义是“揉箭箝”(用来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矫枉,矫正。
  戚,本义是大斧。《说文》入戉部,戉字从戈。
  矜,本义是矛柄。贾谊《过秦论上》:“鉏耰棘矜。”
  刀部,斤部,这两部多数是动词,表示刀斧(斤)的动作。刀部有切、刻、剖、剥等;斤都有斫、斲、断等。注意:形容词利字从刀,因为它的本义是锐利。《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皿部,缶部,瓦部,这三部都和陶器有关。皿部有盆、盂、碗等;缶部有缾、缸等;瓦部有甓、甑等。注意:缺字从缶,因为缺的本义是器破(依《说文》)。缶部和瓦部常常相通,如瓶又作缾,罂又作甖等。

  (18)金玉财宝方面
  金和玉在古代都被认为宝贵的东西。金部有金属的名称,如铜、银、铁、锡等。有金属工具的名称,如釜(《说文》鬴的异体字)镬、锄(即《说文》鉏字)等。有冶金手工业的动作,如铸、锻、炼等。有利用金属工具的动作,如镂(本义是刚铁)、钓等。有金属品的性质,如锐、钝、銛等。玉在字的左边写作 。玉部有玉的名称,如琼、玖、球等。有玉制物品的名称,如璧、环、玦、珩、璜等。有治玉手工业的动作,如琱(琢),琢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镜,在古代是用铜制成的,所以从金。
  鑑(鉴),铜制的承水器,鑑里有水,可以照人,所以鑑有镜子的作用。《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鉴。”毛传:“鉴所以察形也。”后世镜子也就叫鑑,《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鑑,可正衣冠。”又动词,察看。《国语·吴语》:“王盍亦鑑於人,无鑑於水。”字又作监。
  镇,本义是镇压,即以金或玉压在他物上,所以从金。《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王注:“以白玉镇坐席也。”
  理,本义是治玉,所以从玉。
  瑞,本义是玉制的符信,所以从玉。引申为祥瑞。
  贝部一般表示与财物有关的意义,因为古人曾经用贝壳作为货币。有名词,如财、货、资、贿等。有形容词,如贵、贱等,因为贵贱的本义是财物价值的贵贱。有动词,如买、购、赏、赐、赠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贪,本义是贪财物,所以从贝。
  费,本义是耗费财物,所以从贝。《老子》:“甚爱必大费”(太吝啬了一定会破财)。
  贺,本义是以礼物相庆贺,所以从贝。
  贾(gǔ),本义是把财物买来又卖去,所以从贝。引申为商贾。
  赋,本义是赋税,赋税是财物,所以从贝。《论语·公冶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质,本义是以财物抵押,所以从贝。引申为人质。《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质”(互相以人为抵押)。

  (19)水部、火部
  水部和火部关系不很密切,应该分开来谈。
  水在字的左边写作氵。水部有名词,表示江河的名称,如江、河、淮、汉、泾、渭、洛等;又表示水利的名称,如沟、渠、渎等。有关於水的形容词,如深、浅、清、浊(《说文》深、浊又是河流名)等。有动词,表示水的动作,如流(古文作 ,入沝zhuǐ部)、涌(《说文》作涌)、溃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决,本义是江河打开缺口,所以从水。
  没,本义是沉没在水里。
  注,本义是灌进,所以从水。
  测,本义是测量水的深浅。
  渴,本义是乾涸,古书上常用为饥渴的渴字。《孟子·公孙丑上》:“渴者易为饮。”饥渴的渴《说文》作 。
  淫,本义为浸润,所以从水。又当久雨讲,后代写作霪。
  激,本义是水流急。“激烈”的本义是水急火烈。
  准,本义是水准(水平),所以从水。
  火在字的左边写作火,在字的下边写作灬。火部有名词,表示与火有关的东西,如烟、炭、灰、烛等。有关於火(特别是火光)的形容词,如炳、灿(《说文》新附字)。有动词,表示火(特别是火光)的动作,如照、燿(耀)等。又表示用火的动作,如焚、熬、煎、煣等。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熲(jiǒng),本义是火光,从火顷声。
  然,本义是燃烧。后代加火作燃,意符重复了。《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光,本义是明,篆文作 ,《说文》说:“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附带说一说:乌、无、燕等字本来都不属於火部,后代字典才归入火部,所以不要拿火的意义去说明这些字。
  火部和日部有相通之处,如耀又写作耀、曜,辉又写作辉、晖等。

  (20)植物之类
  《说文》关於植物的部首,主要有草、木、竹、禾等部。草部主要是有关草本植物的一些概念;木部除了木名之外,还有木器名;竹部主要是竹器名;禾部主要是农作物。下面提出一些字来讨论:
  苦,本义是“大苦”(药草名),所以从草,其味极苦,引申为一切的苦。
  落,本义是落叶。
  华(依《说文》当作 ),本义是花。《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葺,以茅盖屋,引申为修葺,仍由补充一些茅草而来。
  薄,本义为林薄的薄。本丛生为林,草丛生为薄。
  蒋(jiāng),菰蒋,即茭白。
  苏,本义是紫苏(药名)。
  藉,本义是以茅藉地(垫在地上)。
  盖,本义是盖屋的茅草。引申为掩盖。
  析,本义是破木;从木,从斤,会意。斤是斧子。《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构,本义是以木架屋,所以从木。
  朴,本义是未经雕饰的木。引申为朴实,朴素。
  楚,本义是丛木。《诗经·周南·汉广》:“言刈其楚。”一名荆(依段玉裁说)。
  权,本义为黄华(花)木,所以从木。
  梁,本义是桥梁,所以从木。
  检,《说文》:“书署也。”古人在木版上写信或写短文,上面再加一版,写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姓名(然后捆扎起来加封),类似后世的信封和书的封面,这叫做“检”。引申为检查。
  杯(依《说文》当作桮),本来是用木制的、所以从木。但因杯是器皿,所以又写作杯。碗、碗亦同。
  节,本义是竹节,所以从竹。
  符,本义是符信,符信是竹做的。
  篇,本义是书篇,上古书用竹简,所以篇字从竹。
  简,写字的竹简,所以从竹。
  策(策),马鞭,用竹做的,所以从竹。《庄子·马蹄》:“而后有鞭策之威。”
  箸,本义是筷子。后人写作箸。
  算,古人计算用竹筹,所以从竹。
  秀,本义是禾吐穗,所以从禾。《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秋,本义是禾谷熟。《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秉,本义是手持一把禾(《说文》入又部)。《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
  租,本义是地租,地租收的是谷物。
  税,赋税收的也是谷物。
  积,本义是积聚禾谷。《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栗栗。”(挃挃zhìzhì,收获的声音;栗栗,众多的样子。)
  草、木、竹、禾四部互有相通之处。薪虽从草,但《诗经》说析薪,可见薪是木柴。荆、楚本是一物(楚国又称荆),但荆字从草而楚字从木。藩、篱本是一物,但藩字从草而篱字从竹。苗字从草,而秀字从禾。

  附带讨论米部、食部、酉部。
  米部可以认为禾部的分支,因为米部有粱有粟。但是米部有它的特点,主要表示与米粮有关的概念。例如:
  粒,本义是米粒。绝粮又说成绝粒。
  精,本义是米经过选择。《论语·乡党》:“食不厌精。”
  粗,本义是米粗。
  粲,本义是舂得最白的米。引申为上好的餐饭。《诗经·郑风·缁衣》:“还予授子之粲兮。”
  食部和米部有些关系。饵(《说文》 部 字的异体字, 音ěr)、饴(古以芽米熬之,类似后世的麦芽糖)、饧(糖酱)都从食,不从米。饘(zhān)就是粥(厚者曰饘,稀者曰粥),但粥从米而饘从食。糕字(《说文》新附字)或从米作糕。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馀,本义是谷米丰足吃不完,引申为富馀,多馀。《孟子·滕文公下》:“则农有余粟,女有馀布。”
  馆,本义是招待所,供膳食,所以从食。《诗经·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乃筑诸侯之馆。”(招待诸侯的。)
  饷,本义是送东西给人吃。《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饷。”
  酉部字主要是关於酒的意义。酉字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像酒尊,并假借为酒字。尊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像双手捧着酒尊;后人加木作樽,或加缶作樽。酉部有关於酒的名词,如醴(lǐ)、醯(xī),醋,《说文》入皿部)等。有关於酒的形容词,如醇(chún)、醨(lí)等。有关於酒的动词,如酿、酌、酬(劝酒,《说文》酬的异体字)、酹(lèi,以酒沃地)、酣、醉、醒(《说文》新附字)等。

  (21)动物之类
  动物方面,有马部、牛部、羊部、豕部、鹿部、犬部(犬在字的左边写成犭)、乌部、隹(zhuī)部(隹也是鸟)、虫(huǐ)部、鱼部、黾(mǐn)部(黾,蛙)、鼠部等。这些部的字,多数是很明显地属於跟部首所举的动物同一类的或是有关的,不必一一说明。下面只举出一些较特殊的例子加以解释:
  驳,本义是马色不纯。引申为一般的不纯。后来有双音词“斑驳”“驳杂”等。
  骇,本义是马惊。惊,本义也是马惊。
  驱,本义是赶马。《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骤,本义是马快跑。《诗经·小雅·四牡》:“驾彼四骆,载骤駸駸。”(骆,白色黑鬣尾的马;駸駸音qīn qīn,马快跑的样子。)
  牢,本义是牛栏。
  物,本义是杂色牛(依罗振玉说)。
  特,本义是公牛。
  牵,本义是牵牛。
  美,本义是味美;从羊,从大,会意,羊大则味美。上古时代,羊为主要的肉食,所以从羊。
  群,本义为羊群。《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豪,本义是箭猪,引申为毫毛。《汉书·高帝纪》:“秋豪无所犯。”秋豪即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丽,本义是两鹿并行,所以从鹿。
  尘,鹿行扬土为尘,本作 ,从群鹿。
  状,本义为犬形,引申为一切形状。
  狂,本义为狂犬,引申为一般的狂。
  独,《说文》:“羊为群,犬为独。”犬好斗,所以常常是孤独的。
  鸣,本义为乌鸣,所以从鸟,从口,会意。引申为凡出声皆曰鸣。
  只,本义为鸟一只,《说文》说:“从又(手)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
  双,本义是两鸟,从又(手)持两隹。《说文》在雠(chóu)部。
  集,本义是鸟停在树上;从隹,从木,会意。集字本作雧,从三隹(群鸟),故引申为集合的意义。《说文》入雥(zá)部。
  离,是鹂的本字。
  虹,又名螮蝀(dìdòng),状似虫,所以从虫(据《说文》)。
  鲜,本义是鱼名。引申为一般的鱼。《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引申为肉食新鲜的鲜。有人认为新鲜的鲜是鱻字的假借字。
  窜,本义为逃藏;从鼠在穴中,会意。此字在穴部,但也从鼠,故附於此。
  犬部与豸部相通,所以猫又写作猫,狸又写作狸。豺狼同类,但是豺从豸而狼从犬。
  鹿部与犬部相通,所以獐又写成獐。
  鸟部与隹部相通,所以雁又写作雁,鸡又写作鸡,难又写作难,雅又写作鸦,离又写作鹂。
  虫部与鱼部相通,所以虾又写作暇。
  黾部与虫部相通,所以 又写作蛙,蜘蛛又写作鼅鼄。
  黾部与鱼部相通,所以鳖又写作鳖,鳌又写作鳌。
  以上所讲的部首,并不是全面的;有些小部就不讲了。


70#
发表于 2016-5-5 16:0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16 00:19 编辑

〔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
=================================

  本表除收录本书文选《诗经》《楚辞》中的全部入韵字外,还收录先秦古籍中的一般常用字。本表收在同一韵部的字,按今音的韵母次序排列,韵母的次序是:
  a ia ua
  e o uo ie üe
  i( ) er
  u ü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u an ian uan üan en in uan ün angiang uang eng ing ong,uengiong韵母相同,再按声母、声调为序。少数不规则变化的字,排在最后。

  一、之部
  兹滋孳孜淄辎缁锱菑子秄梓滓字牸慈鹚词祠辞伺司丝思缌偲笥似祀姒耜寺嗣饲俟涘俟之芝止趾址沚芷祉痔歭庤畤治志志痣笞痴蚩媸嗤持耻齿诗时埘莳鲥史使驶始士仕事恃市侍而胹耳饵珥刵鄙坯丕伾駓邳嚭否痞圮拟厘狸李里理里俚鲤悝吏姬箕基期己纪记跽忌欺其棋期旗萁淇祺骐麒琪綦起屺?芑熙嘻僖熹徙屣蓰喜禧枲医疑嶷怡诒贻饴颐矣已以苢部不菩母拇亩畮芣罘负妇侮 郁埋薶霾殆迨怠绐待胎苔台台骀抬态乃奶耐来莱徕赉睐灾哉栽宰载再在才材财裁采采彩菜鳃腮豺茝该垓赅改咍咳孩骸海亥骇挨埃埃唉碍杯倍蓓胚醅培陪赔佩媒煤禖梅莓每龟悝灰恢诙悔贿晦诲洧鲔剖掊谋某否阄久玖灸疚旧柩丘邱蚯裘邮尤訧疣有友羑又右佑祐宥囿侑敏能

  二、职部
  德得特慝忒勒则侧厕恻测塞色穑啬革克克刻劾核踣墨默国馘帼或惑戒诫械织职直值殖植置帜陟騭炽饬敕食蚀饰识式轼试弑拭奭逼逼匿昵力亟殛棘极稷冀骥息熄媳异翼意薏忆臆噫弋翊翌牧服鵩伏茯福辐蝠幅葍匐副富域蜮緎昱煜麥麦代袋岱贷赛北背备邶贼黑

  三、蒸部
  崩绷朋鹏棚梦冯登蹬等嶝镫凳磴隥邓瞪腾滕縢螣藤誊鰧棱增憎曾矰罾缯鄫甑赠层蹭僧征症烝蒸拯证称偁澄澄惩乘塍承丞橙升昇升胜绳渑乘剩賸仍礽亘恒冰掤凭凝陵绫菱凌兢兴膺鹰应蝇媵肱弓躬薨弘宏紘闳竑翃鈜泓穹芎熊雄朕肯孕

  四、幽部
  笛廸涤牡郛莩稃俘孚浮蜉桴阜戮铸倏鯈戊务鹜鹜雾婺旭轨晷簋褒包苞胞枹雹宝保堡葆褓緥饱报抱菢鲍刨泡袍炮庖咆匏砲茅矛蟊卯昴茆冒帽瞀楙懋袤茂岛祷捣导道稻蹈帱绦滔韬縚謟慆焘涛陶匋綯匋騊讨牢醪老嫪糟遭枣早蚤皂造糙曹槽漕嘈草骚搔慅扫 考考烤 好晧浩 翱彪雕雕雕凋雕调莜陶舀窈牟侔眸 缪缶搜蒐馊廋溲叟州洲周周舟肘帚纣宙胄酎抽瘳惆稠绸俦筹畴酬踌愁仇雠酬鯈丑丑臭收手守首瘦狩受绶授售寿柔揉輮蹂谬狃扭纽钮蟉流硫旒刘浏懰留骝瘤镏柳绺溜馏溜鸠纠赳酒九韭就鹫究救厩臼舅咎秋楸湫秋鳅酋蝤遒囚泅求球逑赇虬羞修脩休朽秀袖岫忧优麀悠攸幽呦由油游遊輶犹猷鯈酉莠黝诱柚鼬幼

  五、觉部
  寂戚慼目睦穆苜腹复覆蝮复复鳆馥督毒笃陆戮稑蹙踧肃夙宿缩妯轴竹竺筑築逐祝俶叔菽淑孰塾 梏酷 鹄匊菊鞫鞠趜畜蓄旭鬻育毓逵燠薁澳灶告诰靠奥隩窖粥肉六学

  六、冬部
  降洚绛芃风枫丰酆沣讽凤冬彤佟统农脓侬浓襛穠醲隆窿宗鬃踪粽综琮淙嵩宋中忠衷终螽潨仲众忡充冲虫种崇铳戎绒狨融躬宫穷

  七、宵部
  猫毛芼旄髦耄眊刀舠倒到菿盗叨桃逃捞劳痨唠涝澡藻躁燥操召招昭沼兆照诏超抄钞弨巢嘲朝潮晁炒吵梢捎筲稍韶少绍邵劭高膏羔糕缟稿犒蒿豪毫号壕濠耗昊镐号熬敖嗷獒骜鳌傲镳表苗描眇秒渺庙妙貂吊挑佻祧迢苕窕跳眺潦燎僚辽缭鹩疗交郊蛟茭鲛焦蕉鹪骄娇狡绞姣矫皎缴皦教校较醮噍轿敲蹻谯樵憔乔桥侨荞翘悄俏峭诮鞘宵消销霄硝逍枭骁鴞肴淆淆小晓孝效校笑肖夭妖要腰邀肴摇瑶窑遥谣姚尧咬葽鹞徼窍

  八、药部
  乐鹤驳搦犖卓桌焯酌灼濯擢绰芍妁烁铄弱沃虐疟谑爵爝傕雀确榷约跃龠签乐的翟糴溺栎砾激檄瀑曝吁暴爆豹皃貌悼淖罩棹勺杓钓掉糶袅削耀药鉴

  九、侯部
  诛蛛株邾朱珠朱铢洙茱拄主驻诛柱注住蛀炷厨橱蹰刍雏枢姝输殳数戌竖树澍儒濡乳孺侮缕褛屡拘驹俱聚句屦具趋区驱躯鸲取娶趣需须鬚媭禺隅愚俞逾榆渝愉瑜伛遇寓愈喻谕兜斗抖斗豆逗脰豆偷媮投头娄楼偻蒌蝼搂篓漏镂瘘緅陬邹驺走奏骤绉狗苟构购媾觏姤诟抠口叩扣寇后厚后欧讴鸥瓯殴偶耦藕呕沤懦

  十、屋部
  壳剥涿捉琢啄斫浊镯浞龊握渥幄龌珏角悫岳岳卜扑扑濮仆璞朴木沐赴讣独读椟牍渎犊秃禄碌鹿麓漉簏辘录绿族镞足簇蔟促俗速粟蠋躅烛嘱瞩属触赎蜀漱束辱褥缛蓐穀毂谷哭斛觳?屋局局曲续玉狱欲欲浴窦耨奏嗾嗽彀角

  十一、东部
  帮邦蚌棒庞尨厖江讲耩虹腔项巷撞窗幢双泷蓬篷捧蒙濛朦矇封葑峰蜂锋烽丰逢缝奉俸东董懂冻栋动洞峒恫通同铜桐筒童瞳僮桶捅痛恸笼聋胧珑龙拢陇垅豵纵总囱骢从从松松耸送讼颂诵潨钟锺种踵肿众重冲舂宠茸顒容熔溶蓉工攻功公恭供龚拱巩贡共空孔恐控烘洪红鸿虹哄翁蓊甕蛩邛凶兇讻雍雝壅饔邕痈臃拥庸佣镛墉甬勇涌俑踊用

  十二、鱼部
  巴笆?br>   芭把耙葩马骂禡拿家葭豭假贾嘏稼嫁价遐虾霞瑕暇夏厦下鸦牙芽衙雅讶迓瓜寡夸誇姱跨胯哗华花骅遮者车奢舍舍社谟模所姐且邪冶野逋补哺捕布佈怖铺蒲脯匍葡圃普浦溥舖莽夫铁肤跗敷痡扶蚨芙府腑俯斧甫脯黼抚釜辅付赋傅父附驸鲋赙都堵赌睹杜肚妒徒屠瘏涂途荼图土吐兔菟奴驽帑孥努弩怒卢炉芦鲈垆鸬庐胪鲁虏租祖组阻俎诅粗徂殂苏稣酥素猪潴诸煮渚著箸助贮宁初除储躇锄褚楚础处樗梳疏蔬书抒舒纾暑鼠黍署薯恕曙如茹汝孤呱觚姑辜沽酤鸪蛄古估牯盬罟诂股羖鼓瞽贾蛊故固锢雇顾枯刳苦库裤呼謼滹胡湖糊葫餬蝴胡狐弧瓠壶乎虎琥浒戽户扈沪怙祜互乌呜汙洿巫诬吾梧鼯吴蜈无芜毋五伍午忤武舞怃庑悟寤晤误女闾吕侣旅膂虑疽雎?br>   苴狙居琚裾据举莒筥矩榘沮锯倨踞据巨拒距炬秬讵钜遽惧蛆袪胠渠蘧瞿衢去胥墟虚嘘吁徐许栩诩絮叙绪序壻淤迂纡鱼渔於馀余予舆欤虞娱于盂语屿与雨宇禹羽圉誉预豫芋御禦

  十三、铎部
  霸灞怕吒诈榨乍诧择泽坼赦射麝胳搁阁格骼各客壑赫吓额恶毫泊箔伯帛舶粕迫魄摸膜莫寞漠陌貊貉鐸託蘀籜柝魄诺洛落络骆烙雒昨祚阼胙作柞酢怍错措厝索朔槊溯斫若箬郭虢椁廓鞹蠖霍藿获镬获借藉谢榭夜掖液腋 略掠脚卻蹠尺斥赤石释碧逆籍藉戟惜夕昔席席隙郤亦奕弈譯懌斁驿绎步暮慕墓幕缚妒度渡路潞赂辂露鹭醋庶護濩白百柏拍宅窄拆薄

  十四、阳部
  榜牓谤傍滂雱旁傍彷螃忙芒茫邙盲虻氓方坊芳妨防房鲂仿纺仿仿舫访放當璫裆党荡盪璗汤镗堂螳棠唐塘螗糖倘囊曩郎廊狼莨琅琅稂朗浪阆臧赃葬奘藏仓沧苍鶬丧桑颡张章樟彰漳璋 长掌帐涨丈仗杖障昌倡猖阊菖伥苌肠场裳常偿尝嫦敞畅鬯怅唱商伤殇觞赏上尚攘禳穰壤让冈岗刚纲康慷亢伉抗犺杭航颃迒行沆卬昂盎酿良梁粱量粮凉两緉魉谅亮姜疆僵殭缰薑将浆襁繦蒋桨奖强酱匠羌枪斨跄锵强墙戕嫱蔷抢乡香相湘厢箱缃襄纕翔祥详庠痒享响飨想饷向向象像央秧殃鸯泱昜杨阳扬炀暘疡扬羊洋佯鞅养仰怏漾样恙庄装壮状疮床创怆霜孀爽光洸广犷匡筐狂诳况贶旷圹纩框眶矿荒肓黄潢璜簧皇湟惶徨遑隍煌蝗篁凰谎晃愰汪王亡忘枉往网罔辋魍惘旺妄望彭盟萌氓猛孟瞠枨更庚鶊羹梗埂绠鲠鲠坑吭衡亢岈夵Z兵丙炳秉柄病并明皿京景境竟鏡競倞卿黥勍鲸庆英迎影映觥兄永泳咏罡黾

  十五、支部
  洒佳崖涯卦挂挂挂蛙洼街鞋携赀訾髭龇紫眦雌疵此泚斯厮酾虒知蜘支枝肢卮只咫枳轵纸智豸箎褫踟匙豉翅豕是氏儿俾睥髀裨婢鼙弭递题提醍媞? 缇騠蹏倪霓猊蜺睨輗麗驪鸝儷邐难技伎妓芰歧岐跂祇芪疧谿溪醯兮奚蹊傒嶲徙纚躧稗牌買賣柴晒卑碑蕊圭闺规闚窥奎

  十六、锡部
  画划责篑帻策册谪谪隔膈核厄轭扼解蟹懈邂?渍朿刺赐寘啻寔湜適嬖臂避辟璧壁劈霹癖譬僻辟辟甓滴嫡镝敌狄荻帝蒂諦缔惕剔惕逖历历鬲积击系迹迹绩析淅晰皙锡裼系系阋系缢溢镒益易場   役疫擘派脉摘隘

  十七、耕部
  争筝正征钲整诤郑政赬檉? 呈程酲裎成诚城盛逞骋生甥笙声省聖盛耕耿硜牼并饼屏并俜平评苹屏瓶萍聘鸣名铭冥溟暝瞑螟茗命丁钉顶鼎订定听厅汀廷庭亭停町梃挺宁泞铃伶零龄苓蛉聆翎玲囹灵领岭令茎荆惊精睛菁旌经泾警儆井颈刭敬静靖净劲径迳清青蜻轻倾情晴擎请顷磬罄星腥猩馨形刑型硎陉荥醒幸幸性姓莺樱嘤鹦婴缨撄璎萦盈楹赢嬴莹营茔萤荧郢颖颍荣扃垌炯迥泂瓊 贞祯桢侦姘聘

  十八、脂部
  皆阶喈偕谐资姿咨粢谘姊秭恣自茨瓷次私死四驷泗兕脂祗旨指旨雉 鸱迟鸱迟鸱迟坻师狮尸屍鸤矢示视嗜尔迩二贰比妣秕匕陛比陛匕秕匕陛比篦比篦庇枇砒毗貔琵枇蚍迷彌瀰猕濔米氐低羝底抵抵邸弟悌娣第梯荑绨涕剃泥 犁黎藜黧梨礼醴沣履利稽笄嵇饥嵇笄稽笄嵇笄嵇饥几麂济霁荠剂妻凄凄萋栖齐脐蛴祁耆鳍

  十九、质部
  八戛黠瑟跌迭瓞垤絰耋咥鐵湼 节结 拮桔诘届切颉襭血屑噎谲阕血穴肆侄致疐质踬至窒秩紩帙栉叱虱失实室日鼻闭秘閟毖必毕匹泌秘蜜谧密嚏替隶戾莅栗傈疾嫉蒺吉诘佶即计继季悸鲫七漆器弃悉蟋一壹乙羿殪曀懿肄逸佚轶抑橘恤恤洫矞鹬遹轡繐穗惠蕙蟪

  二十、真部
  编蝙褊扁匾遍遍篇偏翩骗谝沔丐眄麪颠巅癫滇电甸佃畋钿天田填阗瑱年憐堅千阡牽縴賢弦絃舷蚿烟胭咽濬玄绚泫眩衒炫淵珍榛蓁溱臻真缜稹鎮瑱嗔瞋陳塵臣身申伸绅呻神慎人仁恩賓濱瀕殯鬢摈膑缤频苹颦嚬岷缗民泯邻鳞磷麟辚璘蔺津矜紧进晋■缙尽烬荩亲秦辛新薪莘信因姻茵絪寅夤螾引蚓尹印胤笋均钧荀询洵恂旬泛讯迅濬殉徇筠匀佞

  二十一、微部
  火机讥饥几玑畿虮祈圻颀岂希稀晞欷豨悕衣依沂遗排俳徘开凯恺铠垲哀衰乖淮怀槐坏悲裴枚飞非扉绯霏菲騑妃腓肥淝匪篚蜚诽菲斐翡馁雷擂罍累嫘蕾垒耒诔累堆推蓷隤罪崔催摧雖绥睢追锥隹骓椎谁水蕤瑰归鬼魁傀愧媿馈挥回回茴毁毁虺讳微威葳嵬帷维惟唯薇巍韦违围帏闱猥委尾伟苇炜纬魏畏

  二十二、物部
  讷纥齕勃渤殁没佛拙茁倔崛掘笔暨既乞气气讫迄饩毅屹仡弗绋拂突卒猝出黜怵术述骨窟忽惚笏兀軏勿物律屈诎戌聿郁概溉慨忾 爱暧僾瑷帅率悖妹昧魅寐沸费内类对队退醉淬焠倅啐翠萃瘁粹碎祟谇邃遂隧燧柜贵溃匮馈汇位未味慰胃谓渭猬

  二十三、文部
  典殿淀腆殄艰荐荐先铣洗跣燹限眼轸疹紾诊川舛钏悛员圆奔贲本笨喷盆门闷分吩芬纷氛雰焚汾棼鼢坟粉粪奋愤忿分份震振账辰晨宸诜祳蜄蜃忍刃仞轫認韌根跟艮恳垦痕很狠恨彬邠贫旻闵悯吝巾斤筋仅瑾馑谨槿卺觐近靳芹勤 欣炘昕釁焮禋闉湮堙殷殷银垠龈隐敦顿囤沌盾钝遯屯豚臀论仑沦伦轮纶仑抡论尊遵村存忖寸孙狲荪飧损谆准准椿春漘纯莼醇淳鹑蠢隼顺舜瞬衮鲧昆崑琨鲲坤綑閫困睏昏婚阍荤浑魂混溷慁温文纹雯蚊汶闻吻刎问紊 军君窘竣俊骏畯浚峻郡囷逡羣裙熏薰熏勋循巡驯逊训云云耘郧陨閏润殒允愠蕴醖运晕韵旂西洗

  二十四、歌部
  罢麻痲他它那哪差沙纱鲨裟阿加嘉 痂珈笳袈架驾化瓦蛇歌哥戈柯轲珂苛科蝌稞窠颗可课诃呵何河菏禾和龢盉荷贺莪哦娥峨鹅俄蛾讹吪譌饿波玻跛簸坡婆颇破磨魔摩多堕惰拖駝紽陀沱跎酡佗傩罗萝锣裸臝蠃左佐坐座磋搓蹉瘥嵯娑挲莎琐锁锅过果裹货祸窝涡我嗟茄伽也瘸靴摛螭魑池驰弛侈施彼披罴皮疲糜縻蘼靡地離籬醨漓褵蘺罹羁奇畸寄騎觭崎奇騎琦錡羲犧曦猗粢艘浅抟淆t倚椅迤匜谊義議差被随隋髓吹炊垂睡妫诡跪亏麾撝危爲?br>   

  二十五、月部
  拔跋魃妭钹茇发伐筏阀垡茷罚发怛妲狚笪靼达大獭闼挞扎札扎察刹杀殺■瞎辖辖辖轧刮鸹话袜蜇哲辙折浙彻撤舌设热割葛渴喝曷褐遏拨末抹沫夺掇裰脱捋撮辍啜惙说聒佸括栝適銛阔豁活斡鼈憋莂别蹩撇瞥灭蔑篾衊揑湼 齧臬 闑列烈洌裂劣埒锊揭桀杰讦羯竭碣截介界芥疥契锲歇蝎楔絜绁亵泄洩媟拽谒绝厥蹶蕨橛决抉诀觖缺阙雪曰悦阅月刖越戉钺粤滞制制世势誓逝筮噬蔽敝币弊斃螮棣厉励砺蛎例隶祭際穄蓟契憩艺呓曳刈ㄨ拜败湃迈劢逮带泰奈柰赖癞籁濑蔡虿盖丐害蔼霭艾夬侩浍脍桧狯快哙外贝狈霈沛斾袂废肺芾吠兑蜕帨最岁缀赘税帨锐叡睿刽会绘荟彗慧秽

  二十六、元部
  班斑般搬瘢板版半绊伴拌攀潘番槃盘磻磐鞶蟠判泮叛畔蛮谩馒鳗蔓慢嫚缦幔漫 墁曼蕃藩翻旛番幡烦薠蹯燔膰蕃繁蘩樊礬反返販饭丹单殚箪疸旦诞但惮弹坛檀坦袒炭叹难兰澜阑谰拦栏懒烂攒赞讚瓒餐残粲灿璨散繖饘旃氈鸇醆琖盏展辗栈战缠躔鄽廛蝉禅单婵澶铲剗产阐颤山膻扇煽讪汕疝善鳝蟮鄯缮擅膳饍禅嬗然燃肰干乾竿肝玕桿稈幹旰鼾寒韩邗虷汗罕汉熯旱翰瀚捍扞豻閈安鞍岸按案鞭边笾变辨辩卞抃汴忭弁昪便辮缏楩片緜绵棉免娩勉俛冕缅湎愐面麵碾辇捻连涟鲢莲练炼楝湅戀艱间奸奸煎湔戋箋牋籛肩豣简柬拣翦剪蹇謇茧笕趼谏涧锏箭溅践贱饯建键健腱荐见迁愆钱前浅遣缱仙秈鲜闲娴痫间涎癣显苋线羡宪献霰岘现县焉蔫嫣鄢颜延筵蜒埏綖言研妍沿巘演偃蝘雁赝晏彦谚唁堰砚燕咽宴宴端端短断锻段缎湍圑搏暖暖銮鸾峦栾圝挛脔娈卵乱钻缵纂篡筭专砖颛转撰馔篆传穿椽船遄喘软阮官棺观冠关管琯馆贯灌鹳观冠惯宽歡驩讙桓洹貆狟还环鬟寰圜钚缓浣唤焕奂涣换逭患宦擐剜豌弯湾完丸纨芄莞顽碗碗皖绾晚挽挽宛婉菀畹琬玩玩惋腕万镌娟捐涓鹃卷隽卷倦圈罥诠铨痊筌荃全泉牷权拳颧踡蜷畎犬勸劵轩宣喧暄萱谖旋縼璇悬選烜渲蜎冤鸳缘元沅鼋原源嫄袁园辕猿爰援媛猿垣远院苑愿愿怨巽

  二十七、缉部
  答搭褡荅沓塔遝纳軜衲杂飒恰洽祫涩鸽閤蛤颌合盒 汁執絷蛰挚贽鸷湿十什拾立粒笠苙集辑楫戢急级伋汲及岌给缉葺泣吸歙翕习袭隰揖邑悒浥挹入

  二十八、侵部
  凡帆梵泛耽躭眈酖探撢贪覃潭谭南楠男諵喃婪簪参骖蚕惨憯三湛掺杉衫感堪戡勘含涵 函颔喊撼菡憾琀谙黯暗暗簟添忝舔 念缄减碱僭潜黔钤綅咸鹹谮岑涔森枕朕鸩琛郴沉忱谌深审渗葚甚壬稔荏饪任妊絍衽品林淋琳霖临廪凛懔赁祲綅今金衿襟锦禁浸侵欽嶔衾琴芩禽擒寝沁心歆音喑音阴吟淫 饮窨癊蔭寻浔禀

  二十九、叶部
  乏法榻遢蹋阘邋腊蜡匝眨插歃霎翣夹裌荚颊铗甲狭峡匣狎侠挟鸭押壓慴摄涉韘嗑盍阖蝶谍牒聂蹑猎躐鬣接睫捷劫妾怯惬箧胁协挟燮靥厌叶业晔饁烨

  三十、谈部
  汜范范犯担儋聃胆担淡啖憺澹谈郯惔痰澹毯蓝篮褴览揽滥缆暂惭沾沾觇詹瞻占斩站佔攙幨襜谗馋巉鑱蟾谄芟苫闪剡赡髯染冉苒甘柑敢绀阚瞰蚶憨酣邯庵菴鹌晻埯砭贬点玷店坫店甜恬黏鲇廉镰簾匳濂歛脸殓潋监歼兼缣鹣蒹检睑俭鉴监监槛渐剑籤签佥谦箝钳拑嗛嵌堑椠欠 歉纖孅銛衔嫌险猃嶮豏陷舀滔淹崦腌阉岩炎盐檐阎严奄掩晻魇琰剡俨验厌猒餍艳艳焰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5-1-4 23:23 , Processed in 0.299983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