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67|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白话入诗的思考.宋彩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9 23: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历史早已证明,“五四”“传单诗”,“四五”“天安门诗抄”,汶川地震救灾诗作,无不是来自民间,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正所谓“风出谣口”是也。它们是大美之作,美在真实,美在自然,美在淳朴,美在清新。明白易懂的语言不一定是诗的语言,但诗的语言必须是有诗味的语言。用当代的新语言来改造传统的陈旧的诗词语言特别是注重吸纳口语、大众语入诗,目前已经成为诗词界共识。

    白话即当代流行的口头语言(自由体诗不在论述范围之内),以白话入诗具有悠久的历史,却于近些年有席卷神州大地之势。近日收官的由中华书局发起,《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最能说明问题。它历时9个月,参与活动总人数1 . 29亿人次,有效参赛作品3 . 8万首,大概还没有哪个朝代原创诗歌大赛会有如此规模。本次大赛,是当今中国最广大普通民众参与最多的一次。他们大多是抒写当时当下,运用当下的白话语言,或悲或喜或昂扬,皆发自内心。作品都来自于真实鲜活的平凡生活,书写各自独特的人生况味。这些作品大都是白话入诗。在今天,白话诗词拥有这般能量,引众生竞折腰?不得不说是当代白话入诗的一个见证,也说明白话入诗的确引起了诗坛的注意。

    明白易懂的语言不一定是诗的语言,但诗的语言必须是有诗味的语言。用当代的新语言来改造传统的陈旧的诗词语言特别是注重吸纳口语、大众语入诗,目前已经成为诗词界共识。时代不同了,“古道西风瘦马”“凄凄惨惨戚戚”其意境和感情基础,几乎已经不存在。当代小说界缺乏曹雪芹、鲁迅,正像当代诗坛缺乏李杜苏辛一样,然而,为何当代小说多读者,而当代诗词却少读者呢?因为前者有较深刻的思想,较广阔的视野。而当代诗词大多作者写一些旅游观感、吟风弄月,伤情离别,精品少之又少。编辑部每天大约收到200多个邮件,阅读这些来稿除了少量给人以惊喜外,大多给人一种“百首如一首,卷初即终卷”之审美疲乏。集中反映出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点:语言雷同现象严重。概念化语言太多;诗品低下诗风不正。缺乏时代气息。仿多创少,形象干瘪,爱写大场面、多事件千篇一律,有如白开水,寡而无味。缺乏语言创新。现象罗列,章法呆板,没有起伏变化,没有跳跃性等等。从这些诗词中读不到民间疾苦、历史沧桑、时代风云、人类情怀,一句话,感觉不到李杜苏辛那一颗颗为国家兴盛、正义真理而乐而悲的拳拳之心。虽然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诗人自己的事情,甚至诗作媚俗与否也是诗人自己的事情,他人无权干涉,但是,倘若诗作在社会上流传,读者也有评论的权利。诗语的新与旧,并无截然界限,很多词语沿用了几千年,仍具有相当活力。有些词语,相对陈旧,语言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以为白话入诗有以下几点现实性:

    有利于诗词的雅俗共赏。雅俗共赏应当是诗词的最高标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即使不识字的人,都识得是天生的好言语。历史上屈原因楚人祀神之歌而改作《九歌》、刘禹锡因巴蜀歌谣而改作《竹枝词》,均言浅而意深,在当时广泛传播于庶民与士大夫之口,在后世也影响很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李清照虽为婉约派大家,却能融口语入词,自然入妙,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有利于诗词的普及和提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字”。现在社会日新月异,诗词作者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感情的抒发和景物环境的描写自然是宜于以现代语言去表现的;另一方面,如常见的题材用常见的语言去抒写,很难写出新意,如能应用当代白话语言,则常有出奇制胜之效。

    有利于形成新的诗风,保持浓郁的时代气息。诗词象任何事物一样,都在发展变化,一代诗词有一代诗词的鲜明时代特色,语言为其中要素之一。当代人感情的复杂多变,则又非传统诗词本色语言所能全部承载,以抒情而论,亦当采用部分当代白话语言入诗,才能使诗词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形成一代新诗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1:1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6-30 01:21 编辑
秋歌 发表于 2014-6-24 18:32
我来试一首不按平仄白话诗哈.
十八一枝花,闺女变成妈.
辛劳一辈子,撑起半个家.


哈哈
上夜花姑娘,下夜变老婆;
17#
发表于 2014-6-24 18:3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歌 于 2014-6-24 18:38 编辑

我来试一首不按平仄白话诗哈.
十八一枝花,闺女变成妈.
辛劳一辈子,撑起半个家.
16#
发表于 2014-6-6 12:03:58 | 只看该作者
人的感情复杂多变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23:1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5-5 23:18 编辑
天涯红叶 发表于 2014-5-5 21:58
那如此一来,岂不是满城尽是山歌手。会不会太通俗了。


为加强理解,转一篇赏析帖

谈金昌绪《春怨》的空白美
                                              --yangyanping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美学家朱光潜说:“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在文学艺术中,“隐”与“显”是相对而言的。从诗歌重含蓄这一点来说,“显”为“隐”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和线索,“隐”是“显”深层的意蕴与延伸。正因为有了这个“隐”的存在,其诗歌的表现就更加含蓄。根据西方接受美学思想所表述的来看,任何艺术作品不管看起来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或者“空白”。这里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就是中国诗歌理论中说的“隐”。而这“隐”的思想情感需要读者根据“显”来读解和感受,需要读者的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的作用,才能最终实现阅读欣赏的要求。
       那么,这些审美空白是怎样形成的?就中国古代诗歌而言,审美“空白”的形成与汉语语言特点相联系,它借助汉语诗歌语言的特点来表现的,有的是选择富有时空的意象,有的是用方位词语,有的是用名词排列,有的是通过时间、地点转变,有的是运用语序颠倒,有的是运用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等。这些方式所形成的“空白”,在诗歌中就是一个个审美空间。而这些审美空间不但蕴含着诗人的情感意绪,形成极为深邃的审美意境,而且给读者以审美想象,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并产生情感的共鸣。
        唐朝诗人金昌绪的《春怨》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可以说是很富有表现力的,其审美空白也是极为明确的。赏读这首诗,从表面来看,意思很明确的,诗人不过描写了一位少妇“打莺做梦”的事。但细心读来,可以感受到诗人处处给我们设有审美空白。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要注意诗中的“梦”。在文学中,“梦”也是一种表现情感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极为深沉的境界。常言道,日有所思,也有所梦。“梦”的本质就在于真切地反映了做梦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在西方的心理学派是很注重“梦”对反映人的内心本质的作用的。在文学艺术中,梦构成了一个心理空间,更是一个美妙的境界。从本诗来看,“打莺”,就是因为莺啼惊醒了自己的梦。什么梦有这样重要,这样让人不舍?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空白)。其次,就是“不得到辽西”一句所暗示的空间。诗人就采用了“跳接”的手法,“妾”(思妇)在家做梦,为的是“到辽西”。这里,诗歌中的地点“跳”开了,空间发生了变换,形成一个物理空间,当然也就道出了思妇“打莺”的本质。再次,我们还要看到,诗歌中,“黄莺”这一意象所暗示的时间空间。那不懂人世情感的“黄莺”却在大清早唱起了春天的歌曲。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同时也复苏了人的感情。春天时美好的季节,但也是短暂的,而人的青春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也是最为短暂的,青春易逝,因而,“伤春”就如“悲秋”一样,也就成了古代诗歌,特别是闺怨诗的主题。在诗歌中,“黄莺歌唱”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了,一个少妇春心的觉醒,思夫之情也油然而生。丈夫离开自己又是一年了,这样一年一年过去,内心不但总是充满着思念与牵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思妇的觉醒,感觉到自己的美好的年华就这样白白流失,内心的酸楚油然而生。思妇在无奈之下,这一切也只好寄予梦中了。诗中一个动词“打”字很是传神,生动形象刻画了思妇在此时此刻内心的强烈情感。它要让黄莺快快飞走,好好做一个与远在边关的丈夫相见的美梦。这样的结尾,不但表现出思妇思念丈夫的真切情怀,而且让读者感觉到思妇的辛酸与无赖,从而从深层次表现了“闺怨”的意义。
        诗歌中一个一个的空白,给我们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感受到在封建社会,那个战争的年代,丈夫外出打仗,多年不能回家,或者根本不能回家,在家的思妇,那是多么的无奈,因而只有在梦中相间。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时,无不感受到思妇思念被远征丈夫那种焦急的心情,感受到了思妇内心那忧伤和凄楚,也感受到统治者的徭役或者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与灾难,……
       总之,这一个个感受,一个个思考都源于诗歌中所留下的审美空间,一个个审美“空白”,不但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而且表现出“不写”之妙的审美效果。
注--本帖来自新浪博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23:09:28 | 只看该作者
天涯红叶 发表于 2014-5-5 21:58
那如此一来,岂不是满城尽是山歌手。会不会太通俗了。

白话入诗跟山歌不是一回事,山歌有山歌的特色,诗有诗的境界;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通篇白话直描,然其意境甚高,哪会沦落为打油山歌之类;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23:0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5-6 00:30 编辑
开朗的心情 发表于 2014-5-4 19:52
就风格来讲,各有优势,当倡导百花齐放。唐代诗歌之所以能够达到文学高峰,与所处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无不 ...


仿古如古,自是高境,古代亦多有白话入诗之作,不说宋唐,就是诗经也如是,个人理解,为适应时代之需,诗人们何妨作些白话诗词面向大众,有大众的喜欢才能有广阔的诗学之一片天空;
12#
发表于 2014-5-5 21:58:38 | 只看该作者
那如此一来,岂不是满城尽是山歌手。会不会太通俗了。
11#
发表于 2014-5-4 19:52:19 | 只看该作者
就风格来讲,各有优势,当倡导百花齐放。唐代诗歌之所以能够达到文学高峰,与所处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无不关系。我们希望,鼓励更多的人来唱,唱出自己的调子。
真诚地感谢山人的境界。是一方之福,是时代之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5:1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4-30 15:36 编辑
幽园居士 发表于 2014-4-30 14:15
白话人诗是不是让人不用百度,一看就懂的那种?山哥。


个人理解,白话即当代流行的口头语言,包括俚辞俗句和网络语言,白话是区别于文言文而言的;

仿古成古,高雅大气,这本身没错,但是,现在是个网络时代,流行快餐文化,当代人已经跟古代的文言文渐行渐远,如果我们写的诗歌要读者通过百度才能读懂的话,可以想象的是,我们的诗词文化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喜欢;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的诗词文化就象是温室中的鲜花,好看而缺乏广阔的空间,圈子内的人在叫好,圈子外的人兴趣不大,我们正在失去原本属于我们的大地而成了瓶中之尤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5-18 18:05 , Processed in 0.242156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