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4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的区别【诗学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2 01:3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5-13 23:54 编辑

        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的区别【转帖】--醉蝶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比如
《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

          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
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
《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比如海子的
《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
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请看瘂弦的诗《秋歌》:“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瞏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暖暖。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情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简而言之,意象是诗歌中描摹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写实,亦可以是想象之物;意境是指诗歌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出来的情境。



注,原帖无分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01:42:44 | 只看该作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NBA专家团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02:0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5-12 02:28 编辑

原文地址: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作者:山水画家孙峻
一、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中国画在构图方面讲究:定位分疆、迂回曲折、突破纵横、变异奇险、活眼虚灵、画贵分合。
    从立意、格局到为象,就是布阵、写形、设色、造势的过程。
    以意境为中心,从全象看一点,又从一点回望全局,始终贯穿气韵的内在核心。
    在形与神、气与象、分与合、奇与正、疏与密、略与精、取与舍、虚与实等关系上追求辩证统一。
    构图的装饰性和工艺的变象性,画中的节奏性、音乐性和思维性,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戏剧的矛盾冲突,都有密切的关系。
    二、中国画的构图原理:
    1、变象:艺术造型上的一种夸张手法;其意指意匠、提炼、加工、夸张,包括形象的典型概括化、造形的浪漫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
    2、情势:由内容的“情”获得形的“势”,要求作品内容事实表达的思想感情促使形象戏剧性变化,即实际观察对象在画面上应有适当的场面调度;追求画面的戏剧性。
    3、气韵: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潜在形象之中,由写形手段传出神情韵味;追求画中的思想性。
    三、中国画的美学法则:
    对称、均衡、比例、节奏、渐变、反复等,对比调和,变化统一。
    四、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主次分明,细节典型;调和对比,差距平衡;动静互衬,虚实相生;内外关联,矛盾统一。
    五、中国画的格局技巧:
    画面分割,取势导向;支点结构,凝聚疏旷;化入切出,险峻跌宕;微差出窍,变象达意。













4#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02:1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5-12 19:26 编辑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都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既然谈到了意象和意境,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大概了解一下国画的基本的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并从中吸收养分,以提高审美能力和诗词的创作水平,所以就转帖过来并跟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帖子并在一块,因为,它们之间是相通的;

注,西洋画不在此列,它有另外一套理论体系


5#
发表于 2014-5-12 07:47:43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victory::victory:
6#
发表于 2014-5-12 08:59:20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
7#
发表于 2014-5-12 11:10:10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说意象是表面的,意境才是深层次的吗?山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3:46: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5-13 23:59 编辑
幽园居士 发表于 2014-5-12 11:10
就是说意象是表面的,意境才是深层次的吗?山哥。


2楼的帖子中已经简说得非常清楚了,你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

首先要理解好意象,通俗点说,意,就是意识,就是脑子;象,就是影象、象征等物象;

而意境,意的意思同上,境,就是情境、境界,意境连起来的话是闪现在我们脑子中的境界;

世上的万事万物皆可入诗,每一事、每一物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诗歌也好,国画也好,都是通过作者的意识作用去构建的,通过这种意识的构建去表达作者的内心的情感和情怀,简言之,即通过意象去构建意境,画是通过光影去构建视觉从而表达诗意,景物诗就是通过文字去构建画面并加以发挥;

纯属个人浅见哈,个人建议,有空搜些国画的基础理论读一下,这对认识诗歌和创作诗歌的帮助是很大的,尤其对景物诗、题图题画诗的帮助更大;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22:59:56 | 只看该作者

国画特点是什么?/Kim DS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5-17 23:02 编辑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

        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 、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 ,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注,原帖无分段
10#
发表于 2014-6-6 12:02:59 | 只看该作者
何以谓之有意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5-7 14:55 , Processed in 0.262233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