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若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诗歌史的大视野【诗学转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园居士 发表于 2014-5-28 20:52
啊兰,铁长,看气头那萦。


没办法呀,想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脉络,我想,谁也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才能把握住中国诗学的基本脉络哦:P;

忒长,建议分段学习领会,一天看一小段吧:P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1: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园居士 发表于 2014-5-28 21:12
慢慢来看

嗯,慢慢来吧,学习是需要静下心来的,阅后欢迎写篇阅后感:lol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3: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6-2 01:59 编辑

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大和八年,礼部复罢进士议论,而试诗、赋。文宗从内出题以试进士,谓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昨自出题,所试差胜。”乃诏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是时,文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文宗曰:“敦厚浮薄,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因得不罢。。。

【新唐书/选举志上】

既而中书门下又言:“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今欲追复古制,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专意经术,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则庶几可以复古矣。”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 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

绍圣初,议者益多,乃诏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廷对仍试策。初,神宗念字学废缺,诏儒臣探讨,而王安石乃进其说,学者习焉。元佑禁勿用。至是,除其禁。四年,诏礼部,凡内外试题悉集以为籍,遇试,颁付考官,以防复出。罢《春秋》科,凡试,优取二《礼》,两经许占全额之半,而以其半及他经。既而复立《春秋》博士,崇宁又罢之。

----宋史/选举/一

神宗以进士试策,与制科无异,遂诏罢之。试馆职则罢诗、赋,更以策、论。

----宋史/选举二/科目下



继而许衡亦议学校科举之法,罢诗赋,重经学,定为新制。事虽未及行,而选举之制已立。。。
----元史/选举/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选举/二


。。。乾隆十七年,经文改经解。二十三年,增五言八韵诗。。。

儒童入学考试,初用四书文、孝经论各一,孝经题少,又以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命题。嗣定正试四书文二,覆试四书文、小学论各一。雍正初,科试加经文。冬月晷短,书一、经一。寻定科试四书、经文外,增策论题,仍用孝经。乾隆初,覆试兼用小学论。中叶以后,试书艺、经艺各一。增五言六韵诗。

【清史稿/志八十一/选举一】

以上为正史材料,从正史上可见的是,自王安石变法之后,宋朝仍偶有复考诗赋的,但多遭有识之士罢议废除,短命而终;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玉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


宋神宗赵顼(zhào xǖ),英宗长子,是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乾隆二十二年(1757),近七百年间中国科举几乎不考诗赋;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废除科举.

言称‘历代科举考试,格律诗是必考的’,请闭嘴,随意夸大格律诗和平水韵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无益于中国诗学的传承和弘扬,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是对中国诗学和音韵学的无知,也是对后学的误导。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园香茶行 发表于 2014-5-29 23:29
阿香向阿兰学习!

这个是马哪神马感想,中听,但有害,不要,重写:lol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园香茶行 发表于 2014-5-29 23:38
向美女若兰致敬!

还好不是示爱;P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23: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6-2 18:53 编辑

        从古诗库中,我们可以查阅一下隋朝几位诗人的诗歌,如江总、陈子良、孔绍安、孙万寿、杨素、卢思道、吕让、明余庆、隋无名氏、王申礼、王胄、尹式、薛道衡,可以发现的是,隋诗仍然延续齐梁永明体而极罕见有所谓的近体格律诗--但赋得体是可见的,直至初唐四杰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都仍然延续齐梁遗风,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直至中唐,随着李白(701-762)、杜甫(712~770)诗歌的横空出世,特别是杜甫,杜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域,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而我们知道的是,杜诗在杜甫生时并不见称于世,在他逝世40年之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基本上可以说,格律诗是杜诗及其之后因士大夫们的见重、推崇才成熟定型并为之发展的,这已经是公元800多年以后的事了。。。

从赋得体的百度百科中可见的信息是,赋得体,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唐玄宗开元时始规定韵脚,开元(713—74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 ;

      言格律诗的历史不能离开沈约(公元441~公元513年),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和格律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当然也离不开初唐四杰和杜甫的求索精神,但若说到隋朝和初唐的科举都考格律诗的,这就得让说这话的人士能提供出历史资料来了,否则,就请自省。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00: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6-3 22:46 编辑

平水韵

一指宋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刻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刻书地点在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此书把《广韵》韵目下所注押韵时可以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并把去声證嶝两韵并入径韵,共得107韵。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根据的就是此书。一指把107韵改并为106韵一派的韵书。这是把上声拯等两韵并入迥韵的结果。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五说,这类韵书最早始于王文郁的《平水韵略》(1223),后来的诗韵,例如《佩文诗韵》等都是这一派的。

  平水韵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它是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今天作旧体诗词的,仍旧遵用。另一方面清代编纂的许多工具书,如 《佩文韵府》 、《经籍籑诂》等等,都是按平水韵顺序排列的。这样就扩大了学习、使用平水韵的范围。

平水韵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科举制度早就已经不再考诗赋了【乾隆二十三年复考诗赋】,真不知道说金元明清的官方诗考韵书用平水韵的结论是如何得来的,也不知道清朝平水韵更名为佩文诗韵依据何在;P

礼部韵略


宋代初年,与审定《切韵》改撰《广韵》的差不多同时,为适应科举应试的需要。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就颁行了比《广韵》较为简略的《韵略》,这部《韵略》,由于撰于宋景德年间般称之为《景德韵略》。它事实上是《广韵》的略本。

景德是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 赵恒所用的年号,时间是公元1004-1007年,宋朝是公元960年由宋太祖 赵匡胤所建立的;


请注意,礼部韵略是广韵的略本,是宋朝【北宋】的科考韵书,广韵的成书年代跟礼部韵略的成书年代几乎是同步的;;P在礼部韵略成书五六十年左右(1067年-1085年),科举开始取消诗赋;又过了近二百年左右(1252),平水韵才问世,那已经是南宋末年了:lol;又再过了五百年左右,乾隆皇帝(1758)才开始复考诗赋;经过了几百年的战乱频繁、外族几度入侵几度主宰中国的历史进程,平水韵还在不在世大概谁也不知道了:lol

大元朝(1271年—1368年)对于汉人来说是个不堪言说的朝代,元朝统治者把当时的人分四等,1,蒙古人,2,色目人,3,汉人【北方汉儿】,4,南人【南方汉人】,可怜的中原遗民们,地位是何等的低下:lol


《洪武正韵》的编撰起因是由于自身的演变引起的中原官话的语音变动,从陆法言的《切韵》一直到宋代的《礼部韵略》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语音,所以本书的编撰原则则是“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它的分类和王文郁、刘渊的《平水韵》有较大的不同。《洪武正韵》所平分平、上、去各廿二部,就跟元人周德清编著的《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十分相似。但《中原音韵》用于北曲速成,而非正式韵书,而且自洪武开始禁止使用。因为《中原》一书音节皆取自语言变化较大的中原官话。正宗得到明朝官方认定的只有《洪武正韵》,《中原音韵》当时只被民间认定为曲韵。《洪武正韵》也是韵书革命的一种重要著作,对研究元明时代官话的实际读音具有重要价值。文字义训则根据毛晃父子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它把韵分成平、上、去三声各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从平声不分阴阳,列有入声和保存全浊声母三点看,它参杂了南方方音,不尽合于当时的“中原雅音”。

请注意,得到明朝官方认定的只有《洪武正韵》,这个是朱天子朱元璋钦定的,《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西元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大明朝平水韵是科举官方韵书的依据何在:lol。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佩文诗韵的成书时间,佩文诗韵》和《佩文韵府》都是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到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期间编辑成书。《佩文诗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共106韵10235字。在佩文诗韵成书四十多年之后,乾隆皇帝才开始复考诗赋:lol




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说韵书多得数不胜数,若兰绝无意于否定格律诗和平水韵,事实上平水韵就是延续切韵,唐韵,广韵而来的,跟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得到了比较广泛使用的一部简略诗韵【这部诗韵的实质是礼部韵略】,但却对刻意抬高格律诗和平水韵的历史价值之猫论确实是极度反感,中国诗学和音韵学在某些人的手中成了可以随意拿捏的玩意了:lol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01: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老师真是谦虚,若兰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老师批评指正为盼,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5-18 20:33 , Processed in 0.23686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