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9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修辞与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3 23:2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3 23:47 编辑

浅谈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修辞与方法
                                           --yangyanping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读解诗歌可以获得一点的知识,学会为人处事道理,提升了人的社会素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个人气质、品行、情感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读懂形象而含蓄的古代诗歌?在这里,仅选择几点予以说明,谈谈自己读古诗词的方法。


一、注重修辞手法
==================

在古代诗词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诗人特别喜欢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欣赏中,不但要识别所用修辞手法,而且也要辨析易于混淆的修辞手法,不然就不能很好进入诗歌中,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美和艺术之美。注重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认识修辞手法。
========================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景物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下面举例来说明:


1、比喻
-----------------------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不同事物的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如,李煜的《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中,“愁”像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李煜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愁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贺铸在《青玉案》中写道
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把愁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等来比喻,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


2拟人
------------------------
拟人就是把没有知觉没有思想情感的物类,当作有感情有知觉的人类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把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类特征,可以寄托人的情感,是情感得到更为充分的抒发,同时,也把事物写得活泼生动。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其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中,“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又如,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诗人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3、借代
------------------------------
在修辞学上,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
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
其中,“丝竹”代音乐。
又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以“死骨”(尸体)借代穷人。


4、对偶
---------------------------------
《修辞学》指出:“对偶是指上下两个句子在句式上的相同,两句中处于对应位置的两个语句在结构上的相同、在词性上相同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其审美效果就是扩展诗歌的时空,形成无比宽广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联贯的,属于工对。而后面两句中,“欲穷”“更上”的意思联贯而下,表面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
当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止这些,这在我写的《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初稿)》中解析了二十多种,以后逐步发在博客,可以作为参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23:2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3 23:43 编辑

(二)辨析修辞手法
===================


         由于修辞属于语言范畴,所以显得有些复杂,这主要表现在有些修辞方法之间有交叉点,或者在外形上有相似性等,造成了难以识别或者把握不准的现象,从而误读而难以真正理解语言审美特点。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分清是那一张修辞手法,以便更好进入诗歌,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效果。最常见的要注意以下几种,我们举出来,略微阐述。



1、 比喻和比拟
================
        这两种修辞手法都有一个“比”字,但不同的是,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重在使更形象生动,而比拟的作用是把事物人格化,拉近人与物的距离,更好的手法情感。

        刘攽《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其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诗人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2、借代和借喻
==================
        二者都有一个“借”字,但不同的是,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而借喻就是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前者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后者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比如,杜甫的《至京赴和奉先县怀五百字》中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的“朱门”即红漆大门。在古代王公贵族的大门都是漆成红色,这就成了王公贵族的标志。这里,杜甫就用“朱门”代指王公贵族。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写道
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中,诗人借此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



3、对偶与对比
==================
         这两个都有一个“对”字,但不同的是,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的作用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比如,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就是很工整的对偶。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也就是注重的是诗歌内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其审美效果就是在对比中突出重点,写成对比,从而更好地突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音无改”同“鬓毛衰”、“相见”与“不相识”各个进行对照,从而把离人回乡时的喜悦和所包含的淡淡的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仅举以上几对便可说明问题了。

         总之,修辞是从语言的角度探讨的。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不但要弄清楚是审美修辞手法,还要弄清楚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以便进入诗歌,感悟诗歌的情感,提高审美效果,获得更深层的审美意蕴。
3#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23:2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3 23:46 编辑

二、注重描写方法
==========================
(一)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虚实相间”的目的。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表现在衬托和对比。

1、衬托
----------------------
         衬托是通过描写甲事物来使乙事物表现得更突出的一种表现方法。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谓正衬,就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的一种衬托方法。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等。也就是通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句子: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所谓反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的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有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等形式。

比如,南朝梁王籍的诗歌《》中有这样两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如果按照对偶来说,这两句并不被人看好,因为是诗歌中最大的忌讳——合掌。只因为存留至今,而且深得人们的喜欢,其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2、对比
=================
         何立主编的《写作词典》中说过对比手法就是“把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情境,不同性格的人物安排在一起,显露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或在同一个物身上显示外在的表象与内在的本质不同,这是写作中重要的基本表现方式”。这种艺术手法,不但使所要描绘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突出,而且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体现出诗人的审美观念。

(1)情感的对比
--------------------------------------------------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这样两句: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杜甫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的。在写的《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中,明显的表现出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思想。此诗中的这两句,杜甫为了表现人民的困苦生活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采用对比手法,以此表现社会的现实状况。诗句中,以“朱门”过着无比豪华奢侈生活的情景与广大人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而冻饿死路上的悲惨状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不合理现象,感受到杜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2)对象的对比
------------------------------------------------
如,白居易在《观刈麦》,全诗略。
这首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割麦人和拾麦人对比
        诗人通过表现割麦人和拾麦人生活处境不同,突出的“刈麦”者,并照应着诗题。我们从诗中看到,割麦人家还“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而刈麦人家却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通过割麦人与拾麦人对比,不仅更突出了这一部分农户的悲惨遭遇,而且揭示了农民贫困的又一社会根源。

第二,诗人与农民对比
        在诗歌中,诗人把一个小“我”与不幸的广大农民作对比,个体与群体作比较,形成极大的空间。诗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我”想到自己一无“功德”,二“不事农桑”,却年俸“三百石”,而农民一年到头“少闲月”,却食不裹腹,因而深感“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惭愧。通过比较,这不仅表现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而且也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自我反省。

(3)前后的对比
=====================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音无改”同“鬓毛衰”、“相见”与“不相识”各个进行对照,从而把离人回乡时的喜悦和所包含的淡淡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4#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23:2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3 23:48 编辑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下面举例说明。

1、动静结合
=====================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后“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其中,“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富有动态和声音的意向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其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2、虚实结合
========================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先写了现实中的天姥山之高,接着就进入梦境,描写了梦中的仙境:“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这些虚写的仙境,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最后又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3、色彩的渲染
=====================
        色彩渲染是中国国画中一种技法,就是通过色彩的描绘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技法引入诗歌创作中之后,就是在环境、景物等的描写中,通过颜色词语的运用来抒情写意,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思想。其中,这“色”就是指景物中鲜明的颜色。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4点染结合
==================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根据《写作技巧辞典》上说,在古代诗歌中,所谓点染,就是指诗人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1)染前点后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从上面点染手法的意义来看,这首小令中,“断肠人在天涯”属于点,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几句均是“染”。“染”的是环境,是氛围。“点”的是情感,是思想。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诗人开始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2)点前染后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的氛围和环境。。
在诗歌中,点染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句“点”明情感,接着运用诸如景物来“染”,强化诗人的感情。其审美效果就是为了突出诗词的审美意蕴。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借助于对外在的景物的描,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这样,不但使诗词更具形象感和含蓄性,而且审美境界得到提升。



5#
发表于 2014-9-14 00:10:20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9-14 08:08:35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9-14 21:57:0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山人提供这很好的学习资料,先收藏,慢慢领会。
8#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09:45:13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guyueqiuyi 发表于 2014-9-14 21:57
感谢山人提供这很好的学习资料,先收藏,慢慢领会。

http://www.mzjyss.com/thread-2292-1-2.html本网有曹老师的‘诗歌的修辞’一文学习,本帖的切点稍有不同,博采众长,这才是山人转发此帖的本意;
谢谢胡先生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4-28 11:34 , Processed in 0.23674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