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4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古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技法美【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8 07:5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4-10-8 07:59 编辑

谈古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技法美

   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语,不仅说明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同时也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经验,昭示了诗情和画意交融的可能性。然而,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与绘画有所不同,诗歌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的,体现各种各样的空间感,它不像绘画与雕塑具有可视性、想象性。所以,诗歌空间描写,表现方法更显得空灵蕴藉,灵活多变。诗歌是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空间的。那么,在诗歌中,空间描写的方法是怎样的?为此,选择要点以说明。

一、运用对偶手法表现空间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偶手法是使用得特别多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古代中,对偶手法表现出更为重要的意义。就律诗而言,一共八句,就有四句形成对偶,也就是第二联和第三联要求对偶。也就是说,律诗更好地发挥了对仗的技巧。根据对偶的结构和意义的特点,重在一个“对”字上。正如传统的《对仗歌诀》所说的:“中对外,先对后,树下对花前。玉竹对金屋,叠嶂对平川。”从这些先对的语句中,就自然把诗歌的空间表现出来了。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的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一句写天上的明月,月光洒在松树林上,在稀疏的松树间,透过空隙,照在松林里,由天而地,空间很是开阔。而第二句明显写地上,雨后的小溪,溪水上涨了,清清的山泉,哗哗啦啦从小溪石上流过。这一联,由天到地,由“明月”到“清泉”,意象明确,空间明确,意境也就开阔。这就是对偶所起到的审美作用。

二、通过意象组合描绘空间感

    利用意象的巧妙组合来构成特殊的意境。在诗歌中,有些诗句,既非写实的平平叙述,又非牵强附会的比喻,而是采用一些事物的意象的组合来表现一种感情境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首诗歌中,审美空间是由诗人的视角所见而形成的,也就是诗人采用了所见事物加以排列造成空间的转换而形成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是诗人眼中所见,是眼前之景,是近景。以上为视野中的意象。从这些名词意象的排列来看,在方位的变化中,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我们再看,“古道”,正是诗人的经行地,之所以选择古道这一意象,因为“古道”是很少有人走的,从而表现出荒凉的景象,但也表现出一种时间空间,给给人以沧桑之感。“瘦马”是诗人所骑的马,“瘦”字表现出物质的贫乏和劳累过度,而“瘦马”这一意象也表现出诗人的生活的困苦,从而表现出游子羁旅他乡的辛酸与凄苦。而“西风”正是吹在诗人身上的傍晚的秋风,由此而感受到“秋风萧瑟”,凄凉的生活处境。这些都是诗人切身感受。如果把视野之中的意象和切身感受的意象联结在一起,空旷的自然环境中诗人独自行走,感叹万千,从而表现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夕阳西下,秋风萧瑟,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行进在古道上,苦苦地望着西沉的夕阳。这样的境界正引发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叹!
三、通过时间暗示体现空间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时间的变化也可以增强诗歌的空间感,提高诗歌的审美意境。中国诗画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由时间率领空间,也就是诗意的、节奏化的、音乐化的时空合一意识。这种空间可以产生“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的审美效果。

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首诗歌是用一位征战士兵的口吻写的。所选是诗歌的第六章,写士兵归途中抚今追昔。诗歌中把“昔”和“今”放在一起,也就是把过去与现在组接在一起,形成时空的连接,增强了诗歌的时空感。“昔”是春天,春光明媚时离家而去,而“今”回家了却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在这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读者感觉到时空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的情感,正如诗歌最后所说的“莫知我哀”。

四、通过方位变换扩展空间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方位变化展示空间的变化也是常用的一种增强诗歌时空感的有效方法。本来方位的变化形成空间。而在诗歌中,这种方法是把方位与空间的变化有机结合,合二为一了,通过方位变化暗示空间的变化,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空间。

如,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歌中,第二联“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表现出了空间暗示时间变化。上句中的“山穷水尽”与下句“柳暗花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由“山穷水尽”的地方到“柳暗花明”的地方,空间发生了转化,而这一转化过程也暗示着时间的变化,因而也就是把时间空间化了。

五、通过想象联想提升空间感

    诗歌是富于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 《文心雕龙·物色》中写道:“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物以物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而诗人的思绪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千载”对应于“万里”,这里就是把时空结合起来,表现出在想象中实现同一时间内表现不同空间,多方结合,扩展诗歌的审美空间,达到更为高远的审美意境,实现诗歌的审美效果。

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歌中,作者通过想象,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写了同一时间内的三种月夜境界——诗人苦吟长安月夜,想象中妻子所鄜州月夜和夫妻儿女团聚时的月夜。在诗歌中,这三种月夜叠映交错,相互辉映,描绘出广阔的时空,从而表现出深厚的诗歌意蕴,特别是把家庭的温暖,夫妻间的恩爱,全从这同一月色笼罩的三维空间中自然而然地映照出来,令人无限感慨,令人深思。

    总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过:“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因此,中国诗歌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诗意的、节奏化的、音乐化的时空合一意识。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发表于 2014-10-8 08:07:59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10-8 10:21:38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10-8 11:25:15 | 只看该作者
收藏慢品,好好学习领会!
谢谢若兰!
5#
发表于 2014-10-8 23:5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10-9 00:50 编辑
guyueqiuyi 发表于 2014-10-8 11:25
收藏慢品,好好学习领会!
谢谢若兰!


古代诗歌,在时间、空间和乡愁、相思的地方表现得也许是最多的,此帖有一定的意义;问好胡先生
6#
发表于 2014-10-8 23:5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10-8 23:59 编辑


谢谢支持
7#
发表于 2014-10-8 23:58:29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10-9 19:04:10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10-9 22:36:3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若兰之心!
10#
发表于 2014-10-9 22:47:5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5-20 08:50 , Processed in 0.22178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