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才人诗、诗人诗和学人诗》一点读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7-13 04:4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晋如先生的诗学观点还是颇有启迪意义的

“才人之诗呢,他是思致浅薄,靠聪明、靠才气去写诗。”----徐先生此论我认为是恰切的,思致之浅薄而流于靠聪明、靠才气去写诗应是我辈之流弊,思想、意趣、性情之不足便靠着技巧聊以成篇虽是初学之通病,但亦足以警醒为诗者


“诗人之诗,它的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善用比兴,感情上既浓挚又蕴藉。”-------徐先生此论起码涉及了三部分,1是表现手法,2是情感投入,3是境界

表现手法上徐先生大抵应是推崇唐及汉魏、楚辞、诗经的重在比兴的,情感投入则或是芳心缈缈,或是激情澎湃的倾入真性真情,境界则是思致、手法、性情、意趣等的有机结合,质朴高古,浑然天成

这方面于我辈浅薄而言,感觉很难


“学人之诗呢,他的一个特点是思想非常深到,思力精絶,使事用典,繁密质实,但是比兴的感觉就不够。”--------------学人之诗应是相对于唐之后的诗风而言的诗风,大抵应是指宋及其之后尚理与尚论的一种风气,尚理与尚论的风气外犹尚使事用典是另一个好彰显学问的风气,这种风气与西昆体有相当的关联

个人读感,所谓才人诗、诗人诗、学人诗与启功先生的【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观点并行不悖,都具有相当的历史深度

从层次上来说,能达到才人诗的水平于初学而言已属不易,学人诗则又是一重境界,网络诗坛能达此境界者恐属寥寥,呕心沥血的诗人之诗于今则实属难能可贵了

诗词应提倡什么样的风气,这或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按    原帖见中诗论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04:44:58 | 只看该作者
才人诗、诗人诗和学人诗
首先说明:这篇资料基本上是抄自徐晋如先生2014年的《当代学人诗选讲》,但是抄得很零散,因为徐先生主要是讲当代学人诗,文章很长,内容和例子非常多;另外,他的某些观点我也不大赞成。【此为原转帖者所按】

清代方贞观的《方南堂先生辍锻录》里边提出:“有诗人之诗,有学人之诗,有才人之诗。”下面他具体地解释:“才人之诗,崇论闳议,驰骋纵横,富赡标鲜,得之顷刻。然角胜于当场,则惊奇仰异;咀含于闲暇,则时过境非。譬之佛家,吞针咒水,怪变万端,终属小乘,不证如来大道。学人之诗,博闻强识,好学深思,功力虽深,天分有限,未尝不声应律而舞合节,究之其胜人处,即其逊人处。譬之佛家,律门戒子,守死威仪,终是钝根长老,安能一性圆明!诗人之诗,心地空明,有绝人之智慧;意度高远,无物类之牵缠。诗书名物,别有领会;山川花鸟,关我性情。信手拈来,言近旨远,笔短意长,聆之声希,咀之味永。此禅宗之心印,风雅之正传也。”方南堂先生承继了《沧浪(lánɡ)诗话》的传统,以禅说诗,他认为,才人之诗的一个特点呢,它来得特别快,才气纵横,而且它会给你一种很惊讶的感觉,哇,原来它可以这样写,但是你在闲暇之时,你再重新地咀嚼它,你会发现它淡而寡味,这就好像是那些讨一点生计的,那些给人放焰口的,做这种工作的这些和尚。而学人之诗,用典使事,非常的博赡,可是缺点在于,缺乏文艺创作的天份。他们的学问是他们胜过他人的事情,而学问同时又是他们比不上别人的地方,就好比是那些律宗的弟子,一辈子得不到大智慧。第三种,他提出来的叫诗人之诗,诗人之诗的特点,首先,他们具有非常敏锐的文艺天份,同时呢,他们的性情特别地明显,所以他信手拈来,都能够一唱三叹,写的东西,每一句话你都懂,但是它的味道,你越咀嚼越觉得美好,他认为这个是风雅以降的正传。
在这段之后,有一位一向认真的诗友跟帖:“关于学人、才人、诗人之诗的说法,我赞成。”【此为原转帖者所按】
3#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04:45:2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才人的诗?徐先生没有举例说明,而只是这样总结了一下:
“才人之诗呢,他是思致浅薄,靠聪明、靠才气去写诗。”
在我看来,所谓才人诗就是意气风发,思维敏捷,才气纵横的那种诗。但是,我们要摈弃那种伪才人诗:词汇丰富,拼凑嫁接,临屏比快,不知所云。有人发表了一首诗,他立刻和上一首又一首。每一首看起来都是七宝楼台,炫人眼目,读完了却不明其意,对人也没有什么助益。
所谓才人诗的才应该指的是是真才气而不是小聪明。
其实,我自己也曾经热衷于这样,曾经和人连续唱和十四五首,还被流传过一阵。后来,我所在论坛的一位首版鱼乐写了一文,谆谆地劝告大家不要玩这种游戏:“临屏无佳句”。我才慢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尽量认真严肃地写好自己的创作。因此,对于那些能够认真帮助作者的版主们,我是衷心感谢,念念不忘的。


什么是诗人的诗?徐先生解释说:
“诗人之诗,它的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善用比兴,感情上既浓挚又蕴藉。”“大家刚开始写诗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情感很真,可就是不美,我找人给我改得很美了,或者说我自己写得很美了,又觉得里面的情感不够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因为你的水平还没有到,你要继续地多练,过了这一关你就好了,就好比说你的生死玄关打通了。”
而且,他举了两个个例子:黄仲则和龚自珍。现在摘他介绍黄的部分:

黄仲则《绮怀十六首》第十六: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dàng)游僊。不念dāng游僊啊。
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屏除丝竹入中年”其实是用了典故,《世说新语》里讲那个王羲之说,为什么中年以后喜欢丝竹呢,他说我中年以后就正需要有丝竹来陶冶性灵,恒恐儿辈觉,我的这种心事生怕被那些小孩子们小年青们知道,但是你一点都不觉得他在用典,这是用典的高明之境。
最后两句也是绝对的名句: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
这是一个多大的创造性思维的转换!在他之前,绝大多数诗人都是在感慨我们美好的韶光过去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他是看透了,未来的日子就像大海一样,那种愁苦无可断绝,还不如让日神羲和快马加鞭吧。当然他不是鞭的马,是鞭的龙,驾驭着六龙啊。这样的诗,就是情感又那么的浓挚,韵味又是那么的,让你便于寻衍。
诗人之诗的特点,是相对于学人诗,也相对于才人诗,要更加地蕴藉,更加地深沉。
当前诗坛上多数作者所追求所创作的应该都是诗人之诗吧?
4#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04:45:5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学人之诗?这是徐先生本文的重点。他总结说:
“学人之诗呢,他的一个特点是思想非常深到,思力精絶,使事用典,繁密质实,但是比兴的感觉就不够。”

但是,他在论述“当代的学人之诗它的含义是什么”之前,忽然加入了一段,讨论“当代诗坛有几大派”,结论是:老干体、诗体杂文、实验体……然后说“最后,就是我们要讲的传统雅正派,这些就是我要说的当代学人诗。在我的概念当中,这个当代学人诗,幷不是只有你具有教授身份,你具有研究员的身份,你才叫做学人诗,而是具备学人诗的风格特征的,就是学人之诗。”然后每“派”举了一例。这种分类方式,我感到不理解,各类之间不知是怎样比较区分的。

在此之后徐先生谈到了当代学人(注意,他强调“当代”)诗。他说:“当代的学人诗,它必须要符合这样的要求:既有深情,又有深思。(表示名词念sì啊。)文辞风格一定是恪守传统,追求古雅。”
以下徐先生举了很多例子,摘录王翼奇先生的一首:
《括苍山中夜读李贺诗》:
千载灵均嗣响谁。屈子以后谁会写得这么狂怪幽奇呢?
中唐忽见此瑰奇。我们这个玫瑰,现在大家都以为指的rose,指的是那个西方的那种花,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说玫瑰,指的是一种美玉,一种宝石,中唐忽见此瑰奇。
生来骨相非凡马,呕出心肝是可儿。儿的古音念ní。嫁与瞿塘贾,终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ní)。呕出心肝是可儿(ní)。
世路蹉跎秋士老,诗魂寂寞美人迟。
忆君亦有如铅泪,独下苍山夜半时。
化用“清泪如铅水”,李贺的诗,忆君亦有如铅泪,独下苍山夜半时,这种一唱三叹,真的就是像清代的词学家周济说南宋的大词人王沂孙的《碧山词》啊,无限感慨,皆以唱叹出之。王翼奇先生的诗完全是盛唐风格,皆以唱叹出之。

但是,徐先生还举了程千帆先生的四首:
入梦四首
入梦飞熊遽化烟。金仙临载亦潸然。寒衣无待山河改,枉种红桑七十年。
丹陛年时噤万灵。霓旌玉节满春城。登真帝子如重降,且听秋林落叶声。
小星三五侍霞觞。娇妒犹传抵死狂。一夕凤蝉零落尽,影蛾池上月如霜。
莫为兴亡叹逝波。千秋恩怨复如何。难求痼疾三年艾,苦忆逋人五夜歌。
请问朋友们,你能看出这是写的什么吗?

徐先生解释说:“四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第一首,入梦飞熊遽化烟,这个飞熊,不是指的姜太公,而是指的那只硕大无比的北极熊。金仙临载亦潸然的故事大家很熟悉了,天若有情天亦老,魏明帝的时候,把汉宫的十二金人移走,结果金人流眼泪了。寒衣无待山河改,枉种红桑七十年。苏联做了七十年的实验,是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悲剧……“
这些诗,如果没有徐先生的解释,我绝对是不明所以,云山雾罩的。

而且,徐先生还评论钱钟书先生说:“钱先生的学人诗如果你仔细去寻衍,透过那种故意地要让你看不懂,故意地让你望而生厌的一种语言风格,你是能够感觉到他背后是有一种潜藏的深情。”
坦率地说,钱先生多数的诗我的确看不懂,的确望而生厌,望而生畏。

徐先生又说:“诗人之诗、学人之诗和才人之诗,它的原始含义如上所述。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同治光绪年间,有一批诗人不单学唐诗,被戏称做“同光体”。他们提倡的是:合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于一手。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就是强调,你既要读书,又要有天分,又要有技巧。在这样的一种理论背景之下,产生了文廷式、沈曾植、陈宝琛这些人的创作实践。”
我只能期待着这样的做法得以发扬光大。
5#
发表于 2023-8-8 09:36:4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1 14:01 , Processed in 0.225407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