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梅花山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汉语》王力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5-5 08:3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5 08:57 编辑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3]。萦损柔肠[4],困酣娇眼,欲开还闭[5]。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6]。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7]?一池萍碎[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9]。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10]。

  [1]这是一首闺怨词,以拟人的手法写杨花。次韵,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韵脚作诗作词。章质夫,名楶(jié),曾与苏轼同时在京中作官。杨花,柳絮。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苏轼依他的韵脚和了这一首。

  [2]从教(jiāo),任凭。从教坠,任凭它落下来。

  [3]细想想,都是看来无情,而实际上怀有深意。思(sì),意。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萦(yíng),回。

  [5]这是把柳叶比作女子的娇眼,因困倦而欲开还闭。困酣,等於说困极了。

  [6]以上三句是想像之辞,是说杨柳刚刚从寻找情郎的梦中醒来(因此有“困酣娇眼”的神态)。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里活用了这首诗的意思。

  [7]遗踪,指杨花留下的踪迹。

  [8]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按:这是古人的不科学的看法。萍碎,这是说浮在水面上的萍本来是一大片,清晨一阵雨过去,被打成碎块了。

  [9]春色分成三份,三分之二堕於尘土,三分之一落於流水(其实是杨花堕於尘土,落於流水)。这是说春天随着杨花的消逝而消逝了。

  [10]坠,思,闭,起,缀,碎,水,泪,押韵(置霁纸队通韵,上去通押)。

  周邦彦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末钱塘(今杭州市)人。他精於音律,曾做过大晟府的提举(大晟府是管音乐的机构)。

  他的词讲求音律,法度严密,语言典雅含蓄,他还创造了许多新调,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内容贫乏。

  今传有《片玉集》,清陈元龙作注。

  齐天乐

  秋思[1]

  绿芜凋尽台城路[2],殊乡又逢秋晚[3]。暮雨生寒,鸣蛩劝织[4],深阁时闻裁翦。云窗静掩[5]。叹重拂罗裀[6],顿疏花簟[7]。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8]。

  荆江留滞最久[9],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10],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11],蟹螯初荐[12]。醉倒山翁[13],但愁斜照敛[14]。

  [1]这首词可能是作者漂泊荆江时作的,表达了与故人久别的离愁。

  [2]台城路上的绿草凋尽了。这表明已是深秋。台城,东晋和南朝宋时称宫禁为台城。这里指晋、宋时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

  [3]殊乡,异乡。

  [4]鸣蛩(qióng),蟋蟀。蟋蟀古代一名“促织”,就是催促人们纺织的意思,所以这里说“劝织”。

  [5]云窗,雕有云状花饰的窗。

  [6]裀,褥子。重拂罗裀,这是说又铺上了罗制的裀褥。

  [7]这是说取下了凉席。顿疏,顿时疏远。簟(diàn),竹席。花簟,织有花纹的竹席。

  [8]綀(shū)囊,疏麻布袋。露萤,沾着露水的萤火虫。《晋书·车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里暗用车胤的故事,是说清寒的秋夜,还有人在刻苦地囊萤读书。

  [9]荆江,指楚地,即今湖南湖北一带。

  [10]作者所怀念的故人,可能在关中一带,所以说渭水、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诗:“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11]玉液,酒的美称。篘(chóu),一种竹制的滤酒器,这里用如动词,等於说滤。

  [12]蟹螯(áo),螃蟹的钳夹,这里指螃蟹。

  [13]山翁,指西晋时的山简。山简字季伦,喜欢饮酒,经常喝得大醉。当时儿歌讽刺他:“山公出何许(何所)?往至高阳池。日日倒载归,酩酊无所知。”这里山翁暗指作者所怀念的故人。

  [14]斜照,等於说斜阳。敛,指收敛了余光。晚,翦,掩,簟,卷,限,转,远,荐,敛,押韵(阮铣琰潸霰艳通韵,上去通押)。

  兰陵王

  柳[1]

  柳阴直[2],烟里丝丝弄碧[3]。隋堤上[4]、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5]。登临望故国[6],谁识?京华倦客[7]。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8]。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镫照离席[9]。梨花榆火催寒食[10]。愁一箭风快[11],半篙波暖[12],回头迢递便数驿[13],望人在天北[14]。 凄恻[15],恨堆积。渐别浦萦回[16],津堠岑寂[17],斜阳冉冉春无极[18]。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19]。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20]。

  [1]这首词题目是“柳”,但并不是真正咏柳,而是送别之作(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词中表达了惜别之情和自己久居京城的厌倦。

  [2]这是说堤岸上的柳树排得很齐,因而树的阴影是直的。

  [3]弄,舞弄。碧,指碧色的枝条。

  [4]隋堤,指当时东京(今开封市)附近的堤,是隋代修的,所以称为隋堤。堤上种有柳树。

  [5]这是说自己不止一次到这里来送行。绵,指柳絮。

  [6]故国,在这里是故乡的意思。

  [7]京华,京城。倦客,厌倦了的旅客。京华倦客,作者自指。

  [8]这也是说自己经常到这里来送行。柔条,指柳枝。

  [9]酒趁哀弦,等於说伴随着哀怨的乐声饮酒。从“闲寻”到“离席”是说:闲来刚刚寻访过曾与已经离去的朋友共同游赏的地方,现在又为别的朋友饯行了。

  [10]大意是:这时正是梨花盛开、快到寒食节的时候。榆火,指榆柳火。《周礼·夏官·司爟(guàn)》:“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众注引鄹子:“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棘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旧时在清明节前二日禁火(不生火煮饭,叫做“寒食”),节后另取新火(用木燧、金燧或燧石取得的火)。唐宋时,朝廷在这一天赐给百官“榆柳火”。(表示依照古制,从榆柳中钻取的火。)

  [11]一箭,喻行者所乘的船。注意:这里的“愁”字一直贯到“望人在天北”。

  [12]因为篙插入水中的只是半截,所以说“半篙”。时近暮春,水已暖,所以说“波暖”。

  [13]驿,驿站。数驿,表示去得远。

  [14]人,指送行的人。天北,指相距很远很远的地方,也就是看不见的地方。从“愁一箭”到“天北”,是替行人设想(依周济说,见《宋四家词选》)。

  [15]参看本册1278页注〔6〕。

  [16]这是说,船启航了,岸边的水波渐渐形成旋涡。别浦,水边送别的地方。萦回,曲折宛转的样子。

  [17]津堠,码头上候望船只的处所,这里等於说“码头”。岑寂,双声连绵字,寂寞。

  [18]冉冉,这里指慢慢移动。春无极,春色一望无边。

  [19]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屋。这两句是回想过去的夜游。

  [20]直,碧,色,国,识,客,尺,迹,席,食,驿,北,恻,积,寂,极,笛,滴,押韵(职陌锡通韵)。

  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1]

  风老莺雏[2],雨肥梅子[3],午阴嘉树清圆[4]。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5]。人静乌鸢自乐[6],小桥外、新绿溅溅[7]。凭阑久,黄芦苦竹[8],拟泛九江船[9]。 年年,如社燕[10],飘流瀚海[11],来寄修椽[12]。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13]。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14]。

  [1]作者曾任溧水(今江苏溧水县)令,这首词就是这时作的。词中表达了失意、沈郁的心情。

  [2]风吹老了莺雏。

  [3]雨水浇肥了梅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红绽雨肥梅。”

  [4]正午嘉树的阴影清晰而圆。嘉,一本作“佳”。

  [5]卑,低。润,湿。炉,薰炉,用来燃香去潮湿之气的。这句是说,衣服潮湿,要费很多炉火来薰乾。

  [6]乌,乌鸦。鸢,鸟名,俗名鹞鹰。乌鸢,泛指飞禽。

  [7]新绿,指河水。溅溅(jiānjiān),水流很急的样子。

  [8]这句和上文“地卑山近”都是说自己所住的地方和白居易谪居江州(今九江市)时所住的地方很相似。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9]拟,比拟。这是说自己这时的心情和白居易遭贬后的心情可以相比。

  [10]社燕,即燕子。燕子每年春社前后从南方飞来,秋社前后飞去,所以称为社燕。(社,春秋两次祭土神的日子。)

  [11]瀚海,沙漠,这里泛指远僻的地方。

  [12]寄,托身。修椽,长的椽子。

  [13]身外,身外之物,指功名利禄等。杜甫《绝句漫兴》:“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尊前有限杯。”

  [14]圆,烟,溅,船,年,椽,前,弦,眠,押韵(先韵)。

  西河

  金陵怀古[1]

  佳丽地[2],南朝盛事谁记[3]?山围故国绕清江[4],髻鬟对起[5]。怒涛寂寞打孤城[6],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7]。空遗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8]。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9]。酒旗戏鼓甚处市[10]?想依稀、王谢邻里[11]。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12]。

  [1]金陵,今南京市。宋代叫江宁,宋以前曾称为金陵。

  [2]佳丽地,即金陵。谢朓《入城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3]南朝,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当时叫建业)。

  [4]故国,指金陵。绕清江,清江绕着金陵。

  [5]这是说青山对峙,像女人的髻鬟。

  [6]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明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7]南朝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莫愁,女子名。石城,即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今南京水西门外有莫愁湖。

  [8]遗,一本作“余”。垒,指古代的营垒。

  [9]女墙,城上的小墙,用来掩蔽守城者进行射击的。赏心,赏心亭。一本作“伤心”。淮水,即秦淮河。

  [10]大意是:充满酒楼戏馆的闹市,过去是什么地方?

  [11]大意是:想来大约是王谢的邻里。依稀,彷佛,这里有大约的意思。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的家族。王谢在当时是大族,后世常以王谢为南朝豪族的代称。

  [12]大意是:昔时王谢堂前的燕子不知道人间是何世,如今飞入寻常人家,在斜阳中相对鸣叫,好像是在评论古今兴亡的事。按:第三阕是櫽括刘禹锡《乌衣巷》诗句而成。《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王谢家族聚居的街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区东南角。朱雀桥,乌衣巷附近一桥名,在秦淮河上。)地,记,起,际,倚,系,垒,水,市,里,世,里,押韵(纸置霁通韵,上去通押)。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初期著名女作家,济南人。她的父母都工於文章,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也很喜欢诗词。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渡,不久丈夫病死,她便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她的作品散失了很多,现在所传《漱玉词》为后人所辑录。中华书局印有《李清照集》。

  她前期的词,内容比较狭窄。南渡后词风大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她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有独到之处,超出了当时一般作家。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2]。试问卷帘人[3],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惜花的心情和对春色消逝的敏感。

  [2]不消,在这里是没能消掉的意思。

  [3]卷帘人,正在卷帘的侍女。

  [4]绿,指叶。红,指花。骤,酒,旧,否,瘦,押韵(宥有通韵,上去通押)。

  醉花阴[1]

  薄雾浓云愁永昼[2],瑞脑消金兽[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4],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5],有暗香盈袖[6]。莫道不消魂[7],帘卷西风[8],人比黄花瘦[9]。

  [1]这首词有的本子题作“九日”,是作者前期的作品。据说作者把这首词寄给她丈夫,用以表达相思之苦。

  [2]永,长。永昼,漫长的白天。

  [3]瑞脑在薰炉中燃尽了。瑞脑,一种香料。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4]玉枕,指瓷枕。纱厨,纱帐,是在床上设一长方形木架,罩上纱,用来避蚊蝇。因为形状像厨,所以称“纱厨”。

  [5]东篱,泛指种着菊花的园地。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参看本册1393页。

  [6]暗香,指菊花的香气。

  [7]消魂,即销魂,参看本册1278页注〔2〕。

  [8]帘子被西风卷起。

  [9]黄花,菊花。昼,兽,透,后,袖,瘦,押韵(宥有通韵)。

  凤凰台上忆吹箫[1]

  香冷金猊[2],被翻红浪[3],起来慵自梳头[4]。任宝奁尘满[5],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6],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7],也则难留[8]。念武陵人远[9],烟锁秦楼[10]。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11]。

  [1]这首词写别情,是作者前期的作品。

  [2]香在金猊炉中冷了,也就是炉中的香燃尽了。猊(ní),狻(suān)猊,就是狮子。金猊,狻猊形的铜香炉。

  [3]醒后懒於起床,辗转反侧,使红锦被波动得像红浪一样。

  [4]慵(yōng),懒。

  [5]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6]不是因为喝酒喝病了。干,关涉。

  [7]阳关,指送别曲。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此诗为送别曲,唱至“阳关”句反复,称为“阳关三叠”,后来又产生了《阳关三叠》词。

  [8]也则,也只是。

  [9]武陵人,武陵的渔人。陶潜《桃花源记》载: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的一个渔人曾偶然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其中的人都是秦时避乱者的后裔。

  [10]这是说烟雾遮住了视线,再也看不见远去的人。秦楼,参看本册1536页注〔3〕。烟锁秦楼,一本作“云锁重楼”。

  [11]头,钩,休,秋,休,留,眸,愁,押韵(尤韵)。

  永遇乐[1]

  落日熔金[2],暮云合璧[3],人在何处[4]?染柳烟浓,吹梅笛怨[5],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6]?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7]。

  中州盛日[8],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9]。铺翠冠儿[10],捻金雪柳[11],簇带争济楚[12]。如今憔悴,风鬟雾鬓[13],怕见夜间出去[14]。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15]。

  [1]这是作者南渡后所作,抚今思昔,流露了对故国的怀念和自己的孤寂之情。

  [2]大意是:落日之色像熔化了的黄金一样。

  [3]大意是:暮云联成一片,像一块璧玉。璧,平圆形而中有孔的玉。

  [4]人,指亲人。这句表明作者的孤独寂寞。

  [5]梅,梅花,兼指古笛曲《梅花落》。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即梅花落,意思双关。)

  [6]次第,跟着。这句大意是:跟着就会有风雨来到。这是对来约自己出游的朋友推托的话,透露了作者的好景无常的悲观情绪。

  [7]大意是:酒朋诗侣以华美的车马来召我出游,我谢绝了他们。

  [8]中州,即今河南省,在上古为豫州,因为在九州中心,所以称中州。这里“中州”是指东京汴梁(即今开封市)。盛日,指未沦陷时。

  [9]偏重,特别看重。三五,即正月十五元宵节。

  [10]镶着翡翠羽的冠,妇女所戴。

  [11]捻(niǎn),揉纸使紧。捻金雪柳,用黄纸、白纸札的柳枝,是妇女元宵节戴的一种头饰。

  [12]簇带,等於说戴在一起。济楚,整齐漂亮。

  [13]形容头发蓬松散乱。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於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苏轼《题毛女真》:“风鬟雾鬓木叶衣。”

  [14]怕见,等於说懒得。一本作“怕向花间重去”。

  [15]处,许,雨,侣,五,楚,去,语,押韵(御语麌通韵,上去通押)。

  陆游

  鹊桥仙[1]

  华镫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2]?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3]。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4]。镜湖元自属闲人[5],又何必、官家赐与[6]!

  [1]这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三山故居时所作。词中反映了作者对朝廷腐败、无意收复中原的愤慨不满。

  [2]纵,放肆,尽情。博,古代的一种棋戏,这里用如动词。雕鞍驰射,1172年,作者在汉中时,经常身穿戎衣练习骑射,并有过雪中刺虎的壮举。

  [3]这句是说自己独自去江边过隐逸的生活。

  [4]占断,等於说占尽,也就是独享的意思。苹洲,长有苹草的小洲。苹洲烟雨,泛指水边的美景。

  [5]镜湖,又名鉴湖,在绍兴南,临近作者的住所。元自,等於说本自。

  [6]官家赐与,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回到山阴故里当道士,请朝廷赐湖数顷做放生池,於是皇帝“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官家,对皇帝的称呼。举,父,雨,与,押韵(语麌通韵)。

  诉衷情[1]

  当年万里觅封侯[2],匹马戍梁州[3]。关河梦断何处[4]?尘暗旧貂裘[5]。 胡未灭,鬓先秋[6],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7],身老沧洲[8]。

  [1]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示了中原尚未恢复而自己已老的苦闷。

  [2]这里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参看《滕王阁序》“投笔”注,见第三册1177页注〔3〕。

  [3]作者曾在汉中川陕安抚使王炎手下任干办公事。梁州,宋代汉中一带在唐以前曾叫梁州。参看《陈情表》“二州”注,见第三册925页注〔17〕。

  [4]关河,山川险要之处,这里指边境。这句是说边寨戍守生活像梦一样消逝了,无处可寻。

  [5]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这句是说,灰尘使得貂裘的颜色变暗了,暗指自己的志愿未能实现。

  [6]秋,指白如秋霜。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7]天山,这里泛指边疆。

  [8]沧洲,等於说水滨,古代用来代表隐者居住的地方。侯,州,裘,秋,流,洲,押韵(尤韵)。

  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1]、狼烟夜举[2]。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3]。笑儒冠、自来多误[4]。 功名梦断[5],却泛扁舟吴楚[6]。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7]。

  [1]阵云,以阵比喻云。

  [2]狼烟,又叫烽烟、烽火。参看本册1444页注〔4〕。《酉阳杂俎》:“古边亭举烽火时,用狼粪烧烟,以其烟直上,风吹不斜也”。

  [3]雕戈,刻有花纹的戈。以上是指当年在汉中的事,汉中在西方,所以说“西戍”。

  [4]这是说:笑儒者都想立一番功业,但很多都是一生不得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纨绔,贵族子弟的衣服,这里指贵族子弟。)

  [5]大意是:当年戍边报国的事未能继续下去。

  [6]泛扁舟,表示退隐。这是暗用范蠡的故事。参看李商隐《安定城楼》注,见本册1456页注〔6〕。吴楚,泛指南方。

  [7]流年,像流水一样逝去的岁月。虏,举,戍,误,楚,古,处,度,押韵(麌语遇御通韵,上去通押)。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初济南人。他出生时正值中原沦陷、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时代,自幼受到祖父的爱国思想的薰陶。二十一岁时,组织了一支义军,后来投归南宋,任江阴佥判。此后逐渐显露出过人的才识,历任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安抚使,以及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等职。他每任新职,都努力整顿地方,积蓄军力,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他恢复中原、亲上前线的壮志却始终未能实现。他几次上书论述北伐大计,都没有被接受,两次被罢黜,退居乡间达二十年。

  辛词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的词风,纵横慷慨,奋发激越,也有一些作品清丽妩媚,含蓄委婉。后世常以苏辛并提。辛词对当时以至后代的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辛词过去没有注本,今人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可资参考。

  摸鱼儿

  淳熙己亥[1],自湖北漕移湖南[2],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3],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4]?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5]。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6]。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纲,尽日惹飞絮[7]。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8]。蛾眉曾有人妬[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10]?君莫舞[11]。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12]?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13],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14]。

  [1]这首词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愤。上阕喻国运垂危和自己的希望,下阕喻自己在当政者压抑之下的苦闷和愤慨。全词表面上很委婉,其实感情很强烈。据说宋孝宗读了这首词以后很不高兴。淳熙,宋孝宗的第三个年号。淳熙六年为己亥年,当公元1179年。

  [2]漕,本指水道运轮,这里指漕司,即转运使(负责粮饷运输并兼理一路军事、行政的长官)。作者这时由湖北路转运副使改任湖南路转运副使。

  [3]王正之,名特起。小山亭,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县)湖北转运副使的衙门里。

  [4]消,禁得起。

  [5]红,指花。

  [6]见说道,等於说听说。这是说:听说天边长满了芳草,春没有回去的路了。

  [7]大意是:算来只有檐下的蛛纲殷勤地整天在那里沾惹飘飞的柳絮,像是要把春留住似的。

  [8]长门事,《文选·长门赋序》载,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住在长门宫。她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就以黄金百斤请相如作一篇解其悲愁的文章,於是相如作了《长门赋》以使武帝悔悟,陈皇后因而又得亲幸。准拟,副词,表示揣测。

  [9]《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参看第二册554页。

  [10]脉脉,含情欲吐的样子。谁诉,向谁诉说?以上五句是说因为有人妒忌,纵然用千金买到《长门赋》那样的文章,仍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自己的深情依旧无处诉说。这是比喻自己为当朝权贵所排挤,不能被重用。

  [11]君,指好忌妒的人,也就是当权者。

  [12]玉环,杨贵妃的小名。飞燕,即赵飞燕,参看庾信《春赋》“飞燕”注,见本册1287页注〔1〕。这两个人都宠极一时,而且都好忌妒。

  [13]危,高。危栏,高楼上的栏杆。栏,一本作“楼”。

  [14]雨,去,数,住,路,语,絮,误,妬,诉,舞,土,苦,处,押韵(御遇语麌通韵,上去通押)。

  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1]

  汉中开汉业[2],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3]。追亡事[4],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5]。落日胡尘未断[6],西风塞马空肥[7]。 一编书是帝王师[8],小试去征西[9]。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10]。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11]。安得车轮四角[12],不堪带减腰围[13]。

  [1]这首词以汉时与今日对比,写出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同时勉励张仲固在汉中有所建树。张仲固,名坚。兴元,南宋府名,在汉中,府治即今陕西汉中市。

  [2]指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刘邦就在汉中奠定了汉朝的基业。

  [3]君王,指刘邦。

  [4]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事。参看《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册696页)。

  [5]唐李峤《汾阴行》:“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雁秋飞。”李峤本来是因汉武帝事而感慨於世事兴败的,辛弃疾借用他的诗句来说刘邦图谋统一天下的事业和重用人材的盛事已不可复见。

  [6]胡尘,指金人的侵略。

  [7]西风,指秋天。塞马,边塞上的战马。空肥,秋天马肥,宜於用兵,但朝廷苟安,无意进取,所以说“空肥”。空,白白地。

  [8]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游下邳,遇见一个老人,老人送给他一编书,说:“读此,则为帝王师矣。”天亮后张良才知道是“太公兵法”。(太公,姜太公。)后来张良果然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这句是说张仲固有张良之才。

  [9]指张仲固到兴元去为帅是小试其技。

  [10]“更草草”到“旌旗”大意是:你就要走了,再加上分别得这样匆忙,使我满怀离愁。

  [11]涵,包涵。秋影,秋天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壶,酒壶。翠微,本指山气呈现的青紫色,这里指山。)

  [12]车轮四角,唐陆龟蒙《古意》:“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日生四角。”希望车轮生角无法行进,是想把要走的人留下来。

  [13]带,衣带。带减腰围,指因想念远方的人而消瘦。《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缓,显得宽了。)杜甫《伤秋诗》:“懒慢头时栉,艰难带减围。”(栉,梳头。)非,归,衣,肥,师,西,旗,飞,围,押韵(微支齐通韵)。

  祝英台近

  晚春[1]

  宝钗分[2],桃叶渡[3],烟柳暗南浦[4]。怕上层楼[5],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6]。 鬓边覰,试把花卜归期[7],才簪又重数[8]。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9],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10]。

  [1]这一首写闺怨。

  [2]钗,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古代男女离别时常分钗相赠。这里说“宝钗分”就意味着与爱人分别。

  [3]桃叶,晋王献之的爱妾。王献之曾送桃叶渡河,并作了一首诗:“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来人们把桃叶渡河处称为桃叶渡(在今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这里“桃叶渡”指送别爱人的地方。

  [4]烟柳使南浦昏暗。烟柳,暮烟笼罩着的柳。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参看本册1285页注〔3〕。)这里也代表送别爱人的地方。

  [5]层,重。层楼,就是楼。

  [6]一本作“倩谁唤流莺声住”。

  [7]覰(qù),同觑,伺视。这是说,无意中看见了插在鬓边的花,於是试着拿花占卜一下爱人的归期。“花卜归期”的办法不详,可能是根据花瓣的数目占卜归期。

  [8]这是说:刚刚占卜过,把花插在头上了,又取下来重数。

  [9]他,指春。

  [10]解,等於说懂得。将,语气词,用於动词后。渡,浦,雨,住,覰,数,语,去,押韵(遇麌语御通韵,上去通押)。

  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1],不能寐,因念晁楚老、

  杨民瞻约同居山间[2],戏用李广事,

  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3]。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4]。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5]。落魄封侯事[6],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7]?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8]。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9],甚当时、健者也曾闲[10]?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11]。

  [1]李广,西汉名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大功,但始终未得封侯,最后还被迫自杀。辛弃疾感於自己的遭遇与李广相似,因此在他的词里多次借李广事发泄自己的悒郁之情。

  [2]晁楚老、杨民瞻,二人生平不详。

  [3]《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曾被免为庶人,在蓝田南山中闲居,“〔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闲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长亭,指霸陵亭,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4]这是说李广是不善於说话却为人所共仰的英雄。《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论大也。”(悛悛,音xún xún,同恂恂,谨厚的样子。)“桃李无言”是上面“未识”的宾语。灞陵,即霸陵,汉文帝陵墓,在今西安市东。

  [5]惊弦,令人惊心的弦声。《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6]落魄(luò tuò),同落拓,不得志的样子。

  [7]桑麻,泛指农事。杜曲,地名,长安城南的名胜区。

  [8]短衣匹马,指打猎的装束。南山,参看第三册727页注〔3〕。这三句是用杜甫《曲江三章》的语意。《曲江三章》第三章:“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9]建立功名於万里之外,也就是可以在边疆上立功。

  [10]甚,为什么。健者,指李广。闲,闲散无事,指没有被重用。

  [11]鞍,言,弦,园,山,年,边,闲,寒,押韵(寒元先删通韵)。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1]。一日,独坐停云[2],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3]。遂作数语,庶几彷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4]。

  甚矣吾衰矣[5]。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6],一笑人间万事[7]。问何物、能令公喜[8]?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9]。情与貌,略相似[10]。 一尊搔首东窗里[11]。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12],岂识浊醪妙理[13]?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14]。知我者,二三子[15]。

  [1]这首词是寄情山水之作,但其中包含着世无知己的苦闷和对争名者的不满。此词,指贺新郎这一词调。

  [2]停云,亭名,在铅山县作者的寓所中,取名於陶潜的《停云》诗。

  [3]大意是:可能是溪山想援用邑中诸园亭的先例,[要我也赋一首《贺新郎》。]

  [4]《停云》诗的序说:“停云,思亲友也。”《停云》全诗是写想和亲友同饮而不能如愿。

  [5]《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是钦慕周公之道的。没有梦见周公,是说自己的道行不通了。这里只用《论语》的前一句(改“也”为“矣”,是为了押韵),但也包含了己道不行的意思。

  [6]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似个,如此。)这里说“空垂”,意思是白白发愁。

  [7]这是说:对人间万事,还是一笑置之吧。

  [8]公,作者自指。《世说新语·宠礼》:“王珣、郄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珣状短小。於是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大司马,指桓温。须,鬚。公,指桓温。)

  [9]《新唐书·魏征传》:“帝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魏征是唐太宗时的名臣,敢於直谏,唐太宗也比较能接受他的意见。作者这是以魏征自比。

  [10]这是说山和人的形貌都妩媚,性情大致也是相似的。

  [11]尊,通樽。《停云》诗:“静寄车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轩,窗。悠邈,很远的样子。)

  [12]江左,这里指东晋。沉酣,等於说沉醉。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13]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以上两句表面上是说东晋时的士大夫只知营求名利,但实际上是讽刺当时的士大夫。

  [14]《南史·张融传》:“融常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

  [15]二三子,《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孔子称弟子们为“二三子”,这里指知己朋友。矣,几,事,喜,是,似,里,味,理,起,耳,子,押韵(纸尾置未通韵,上去通押)。

  浣溪沙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1]。殷勤谢却甑中尘[2]。 啼鸟有时能劝客[3],小桃无赖已撩人[4]。梨花也作白头新[5]。

  [1]颦(pín),[眉头]皱着。

  [2]这是说又可以吃上饭了。甑中生尘,表示断炊已经很久。《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字史云,陈留内黄人也。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所止单陋,有时绝粒。穷居自若,言貌不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3]劝客,劝客饮酒。

  [4]无赖,这里有可爱的意思。撩,挑逗。这句是说桃树已经开花。

  [5]匀,颦,尘,人,新,押韵(真韵)。

  满江红[1] 倦客新丰[2],貂裘敝[3]、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4],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5],用之可以尊中国[6]。叹诗书、万卷致君人[7],翻沈陆[8]。 休感慨,浇醽 [9]。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10],为簪黄菊[11]。且置请缨封万户[12],竟须卖剑酧黄犊[13]。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14]?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不被重用、壮志不能实现时的忧愤。下阕故作达观,其实感情是极为沉痛的。

  [2]新丰,《新唐书·马周传》载,马周“舍新丰逆旅(客店),主人不之顾。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辛弃疾是以未得志的马周自比。

  [3]指长期未遇到建立功业的机会。参看本册1562页注〔5〕。

  [4]这是用冯谖弹铗而歌的故事。参看第一册98-103页《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青蛇,也是指剑。浩歌,指冯谖所唱的歌。

  [5]江左,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这里泛指江南。江左老,在江左变老了。

  [6]尊,使动用法。尊中国,指恢复中原。

  [7]杜甫《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要路津,指重要的职位。)致君人,就是“致君尧舜上”的人。

  [8]翻,等於说反而。沉陆,即陆沉,意即无水而沉,比喻隐居。《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据地歌曰:‘陆沉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这是说,不但不能尊中国,反而闲着没事。

  [9]醽 (líng lù),酒名,这里泛指酒。浇醽 ,指喝酒。《世说新语·任诞》:“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0]玉人,参看本册1466页注〔5〕。

  [11]为,读wèi。簪,用如动词,插上。苏轼《千秋岁》:“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

  [12]请缨,参看《滕王阁序》“请缨”注,见第三册1177页注〔2〕。这句是说姑且放下杀敌立功的打算。

  [13]酧,同酬,这里是买的意思。酧黄犊,指务农,也就是退隐乡间。《汉书·龚遂传》:“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14]甚,等於说为什么。贾长沙,即贾谊。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所以称贾长沙。贾谊《治安策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目,续,国,陆, ,足,菊,犊,哭,押韵(屋沃职通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5],赢得仓皇北顾[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7]。可堪回首[8],佛貍祠下[9],一片神鸦社鼓[10]。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1]?

  [1]这首词作於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作者这时已六十六岁,正任镇江知府。在这首词里作者借古喻今,表达了他对当时国事的愤慨。京口,地名,即今江苏镇江市。原名丹徒,孙权曾建都於此,号曰京城。后迁都建业,改京城为京口县。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在今镇江市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2]英雄孙仲谋已无处可寻。孙仲谋,即孙权,参看本册1545页注〔4〕。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家在京口。东晋安帝时任下邳(在今江苏宿迁县西北)太守。桓玄叛晋,刘裕起兵京口,平定了桓玄。后来他推翻了东晋,建立了宋朝。

  [4]指刘裕曾灭南燕和后秦(南燕,鲜卑族;后秦,羌族),收复了洛阳长安等地。

  [5]这是说宋文帝草草从事北伐。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封,积土增山,用以祭天。狼居胥,山名,又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霍去病曾率兵深入匈奴地区,大败匈奴,封狼居胥。《宋书·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宋文帝於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命王玄谟北伐,大败而归。

  [6]北顾,指看到北方追来的后魏军队。刘宋北伐失败,后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宋书·索虏传》载宋文帝诗中有“北顾涕交流”句。

  [7]大意是:向北了望之中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以北地区到处是战火的情景。当时作者正在那里率领义军进行抗敌斗争。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他率众南归,到作这首词时已四十三年。扬州路,这里指扬州一带地方。当时扬州属淮南东路。

  [8]可堪,等於说那堪。

  [9]佛貍祠,庙宇名。后魏太武帝小字佛貍,他击败刘宋,追到长江边上,在瓜步山(在今江苏****县东南)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太武庙,又称佛貍祠。

  [10]神鸦,祭祀时来吃祭品的乌鸦。据《岳阳风土记》载,巴陵乌鸦很多,土人称之为神鸦,不敢射它。社鼓,指祭祀时的鼓声。

  [11]大意是,有谁来问我:年纪老了,还能不能用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矢,屎。遗矢,大便。)处,去,住,虎,顾,路,鼓,否,押韵(御遇麌通韵,上去通押)。

  姜 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末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而尤以诗词著称。他没有做过官,一直过着清客的生活。他的诗词在文字上刻意求工而又不流於浮艳轻靡,自成一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但由於长期脱离现实生活,过於追求艺术形式,因此思想内容受到很大局限。

  他著有《大乐议》,今见於《宋史·乐志》。词集今传有《白石道人歌曲》,其中有十七首旁边注有乐谱,是研究词乐的宝贵资料。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1],予过维阳[2]。夜雪初霁[3],荠麦弥望[4]。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5]。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6]。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7]。

  淮左名都[8],竹西佳处[9],解鞍少驻初程[10]。过春风十里[11],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1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14]。

  杜郎俊赏[15],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16],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17],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18],年年知为谁生[19]?

  [1]这个词调是作者创制的。词中由眼前扬州的荒凉想到昔日的繁华,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情调却过於凄清悲伤。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至日,指冬至日。

  [2]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来就截取“维扬”二字代表扬州。

  [3]霁(jì),雨雪停止。

  [4]这是说扬州非常荒凉。荠麦,葶苈之类(参照朱骏声说,见《说文通训定声》)。《淮南子·天文训》:“阴生於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弥望,等於说充满视野。

  [5]戍角,军中号角。

  [6]因而自己创制了这个词调。

  [7]千岩老人,当时著名诗人萧德藻的别号。德藻字东夫,福建闽县(今闽清县)人,晚年住在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他很赏识姜夔的诗,把侄女嫁给他,并常常周济他。《黍离》,即《诗经·王风·黍离》,参看第二册481页。旧说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大夫经过故都,见到宗庙宫室中长满了禾黍,伤悼周室颠覆,彷徨不能离去,於是作《黍离》。

  [8]淮左,即淮东。宋代扬州属淮南东路(简称淮东路)。

  [9]竹西,亭名,在扬州城东禅智寺旁。“竹西”之名,取自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0]初程,开头的一段路程。

  [11]春风十里,指先前繁华的扬州城里的街道。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2]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犯到长江附近。金兵於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都曾南侵,扬州受到严重破坏。

  [13]百姓看见了毁坏了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厌恶战争。

  [14]这是说在寒气中吹起了凄清的戍角,这角声都落在空城里。这是形容黄昏后扬州的空寂冷落。

  [15]杜郎,杜牧。俊赏,指游赏方面欣赏力过人,也就是善於游赏。

  [16]豆蔻,即指《赠别》诗。青楼,指杜牧《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7]二十四桥,参看本册1466页注〔4〕。二十四桥到北宋只剩下七桥,作者这里说“仍在”并非纪实。

  [18]红药,红色的芍药花。在宋代,扬州的芍药很著名。

  [19]程,青,兵,城,惊,情,声,生,押韵(庚青通韵)。

  暗 香

  辛亥之冬[1],予载雪诣石湖[2]。止既月[3],授简索句[4],且徵新声[5]。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6],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7]。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8]。何逊而今渐老[9],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10]。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11],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12]。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13]。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14]?

  [1]这一首和下面的《疏影》都是作者自度曲。这两首词都是通过咏梅来怀人的,但怀念的是什么人,历来说法不一。辛亥,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

  [2]石湖,即南宋末名诗人范成大(1126-1193),他晚年退居苏州西南的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3]住了一个多月。

  [4]授简,等於说给纸。

  [5]这是说范成大请他创作新词调。新声,新词调。

  [6]工妓,乐工歌妓。隶(yì),通肄,习。

  [7]宋代诗人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的这两个词牌名即取自这两句。

  [8]叫起美人来,不管夜晚的清寒,一起攀摘梅花。这是眼前的月色梅花引起的回忆。

  [9]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在当时的扬州作《咏早梅》诗(一本题作《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这里作者以何逊自比。

  [10]瑶席,席的美称。

  [11]这是说,感叹路远不能把梅花寄给所思念的人。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2]这是说连当年共享的酒和花都怀念玉人。尊,酒杯,这里指酒。

  [13]这是说西湖边上梅林碧水相映,就像梅林压在碧水上一样。

  [14]湖边的梅花又一片一片地被吹尽了,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千树压西湖寒碧”的景色呢?色,笛,摘,笔,席,国,寂,积,泣,忆,碧,得,押韵(职锡陌质缉通韵)。

  疏 影

  苔枝缀玉[1],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2]。昭君不惯胡沙远[3],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4]。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5]。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6]。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7]。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8]。

  [1]长有苔藓的梅枝上点缀着玉石般的花朵。

  [2]这是把梅花比做美人。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3]昭君,参看本册1452页注〔5〕。

  [4]这是说这梅花大概就是昭君的灵魂在月夜归来所化成的。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里为了平仄关系,改“环佩”为“佩环”。

  [5]以上是说:梅花让人想起美人脸上的梅花妆。深宫旧事,《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事》:“〔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正月初七)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蛾绿,等於说蛾眉。飞近蛾绿,指落在公主额上。

  [6]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古诗》:“盈盈楼上女。”这里“盈盈”代表美人,也就是梅花。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垆傍酒家。”金屋,参看《春赋》“金屋”注,见本册1287页注〔1〕。这是说:不要像春风那样对梅花无情(指风把梅花吹落),要像对美人那样爱惜梅花,留住梅花。

  [7]大意是:可是还让它一片片地落下来随波流走了,反而抱怨是笛子曲《梅花落》吹落了梅花。玉龙,笛子名。唐虞世南《琵琶赋》:“凤箫辍吹,龙笛韬吟。”(韬,收藏,指停止。)哀曲,指古代笛曲《梅花落》。参看李清照《永遇乐》“吹梅笛怨”注,见本册1561页注〔5〕。

  [8]这是说,等到梅花落了的时候再去寻找,只有画上才有呢。横幅,指横着展开的画幅。玉,宿,竹,北,独,绿,屋,曲,幅,押韵(沃屋职通韵)。

  吴文英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南宋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他没有做过官,以清客身分往来於当时显贵门下。他的词忽视思想内容而注重形式格律,有些作品流於雕琢堆砌。今传有《梦窗甲乙丙丁稿》。

  莺啼序 [1] 残寒正欺病酒 [2],掩沈香绣户 [3]。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4]。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5]。溯红渐、招入仙溪 [6],锦儿偷寄幽素 [7]。倚银屏、春宽梦窄 [8],断红湿、歌纨金缕 [9]。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 [10],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 [11],事往花萎 [12],瘗玉埋香 [13],几番风雨。长波妒盼 [14],遥山羞黛 [15],渔镫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16]。青楼仿佛 [17],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 [18]。暗点检 [19]、离痕欢唾,尚染鲛绡 [20],嚲凤迷归, 破鸾慵舞 [21]。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 [22],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23]。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24]? [1]莺啼序是最长的词调,共分四阕。词中主要写与爱人生离死别的伤感和悼念。第一段写伤春,第二段是回忆当年的欢情,第三四段是写伤别和悼亡。 [2]病酒,因饮酒过量而身体不爽,这里指病酒的人,即作者自己。 [3]沈香,香木名。绣户,雕绘华美的门户。 [4]冉冉,轻柔的样子。吴宫,指南宋的宫苑,南宋的都城(临安)在古代是吴地,所以说吴宫。 [5]趁,追逐,等於说寻求。娇尘软雾,代表西湖的娇美的景色。 [6]大意是:沿着花径,渐渐被花招引到仙境之中,遇到了仙女(即作者的爱人)。 [7]锦儿,南宋初钱塘(今杭州市)妓女杨爱爱的侍婢。这里用来代表作者爱人的侍婢。寄,传。素,通愫。幽素,幽情,深情。 [8]银屏,镶银的屏风。春宽梦窄,指欢聚的时间很少。 [9]断红,指眼泪。歌纨,唱歌时拿着的纨扇。金缕,指金线绣的衣服。 [10]这是说,花渐渐地凋谢了,草还在生长。这是暮春的景色。旋(xuàn),副词,不久。杜若,香草名。 [11]六桥,西湖外湖有六桥,叫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为苏轼所建。这里“六桥”代表西湖。 [12]花萎,等於说花谢,喻爱人死了。 [13]瘗(yì),埋。玉、香,这里指作者的爱人。 [14]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 [15]黛,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这里指爱人的眉。 [16]桃根,王献之的爱妾桃叶的妹妹。王献之曾作《桃叶歌》为桃叶送行。一首已见本册1568页注〔3〕,又一首:“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树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短楫桃根渡,等於说送别爱人。 [17]仿佛,相似,等於说和旧时差不多。 [18]苎,苎麻,这里喻白发。鬓侵半苎,鬓角上渐渐搀进了一半白发。 [19]点检,等於说检点,一样一样地检查,指检点旧物。 [20]离痕,离别时的泪痕。欢唾,李煜《一斛珠》词:“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红茸,即红绒,红绒线。檀郎,古代女子对爱人的称呼。)这里可能是用李煜词的语意。鲛绡,鲛人所织的绡。传说鲛人能织绡。这里指丝绸手帕。(鲛人,参看苏轼《有美堂暴雨》“鲛室”注,见本册1459注〔6〕。) [21]嚲(duǒ),下垂的样子。嚲凤,下垂着翅膀的凤。破鸾,离鸾。慵,懒。凤鸾通常是成对的,“嚲凤”“破鸾”喻爱人离散。 [22]这句是说海阔天空,相距甚远,传信的雁也飞不过去,无法寄书。 [23]哀筝,发出哀怨的声音的筝。柱,筝上用来支弦的小立柱。 [24]《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相传《招魂》为屈原死后宋玉为招屈原的魂而作。作者这里又用筝曲招爱人的魂,所以说“重招”。户,暮,树,絮,雾,素,缕,鹭,旅,雨,渡,土,苎,舞,柱,否,押韵(麌遇御语通韵,上去通押)。


52#
发表于 2016-5-5 08:3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5 08:56 编辑

曲·小 令===========================================



  白 朴 白朴(1226-1306以后),字仁甫,号兰谷先生,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生於金末,曾受到元代大诗人元好问的抚养教育。他一生没有做官,纵情诗酒。著有《天籁集》(词集)二卷,后面附有“摭遗”,都是散曲。所作杂剧十馀种,今仅存《梧桐雨》、《墙头马上》。

  阳春曲 题 情 [1] 从来好事天生俭 [2],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 [3],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 [4]。 [1]在这题目下共有六首,都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有关爱情的题材。 [2]好事,指男女相爱。俭,在这里是受拘束的意思。 [3]奶,同奶。奶娘,就是娘。拘钳,拘束钳制。 [4]间阻,从中阻拦。忺(xiān),合意。情忺,情投意合,等於说要好。俭,甜,钳,严,忺,押韵(廉纤)。

  马致远 马致远,元大都(今北京)人,号东篱,生卒年不详。曾任浙江省务提举,后来归隐山林。著有杂剧十馀种,今存《汉宫秋》、《青衫泪》等数种。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后人辑为《东篱乐府》。

  天净沙

  秋 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鸦,家,马,下,涯,押韵(家麻)。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弃官归隐。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望西都 [2],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 [1]表,外面。表里,等於说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这句是说潼关形势险要。 [2]西都,指长安。 [3]聚,怒,路,都,蹰,处,土,苦,苦,押韵(鱼模)。

  雁儿落带得胜令 退 隐 [1]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 [2],回首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3] [1]这一题目下原共两首。 [2]云沙,即云。 [3]佳,画,下,沙,家,花,霞,价,踏,咱,押韵(家麻)。

  张可久

  张可久(1280?-1330前),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曾任典吏、首领官(管民务的官)。他专作散曲,不作杂剧,今传小令七百多首,套数七,为元代散曲作家中流传作品最多的,近人任中敏辑为《小山乐府》。他的作品清丽典雅,适合士大夫的爱好,很受明清文人的推崇。

  卖花声

  怀 古[1]

  美人自刎乌江岸[2],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3]。伤心秦汉,生民涂炭[4],读书人一声长叹[5]。

  [1]在此题目下,原共二首,今选一首。

  [2]美人,指虞姬,项羽的宠姬。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在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灵壁县东南)被汉军包围,“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当夜,项羽突出重围,被汉军追到乌江岸,项羽自刎而死。这里活用了这一典故。

  [3]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载,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归,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4]生民,等於说人民。涂,泥涂。炭,炭火。伪《古文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5]岸,山,关,汉,炭,叹,押韵(寒山)。

  张鸣善

  张鸣善,元代扬州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宣慰使司令史。作有杂剧二种,今不传。

  水仙子

  讥 时

  铺眉苫眼早三公[1],裸袖揎拳享万锺[2],胡言乱语成时用,大刚来都是哄[3]。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4],两头蛇南阳卧龙[5],三脚猫渭水飞熊[6]。

  [1]铺眉苫眼,大模大样,脸上毫无表情(今河北省中部还保留这种说法)。这里指对人蛮横、欺压人的人。苫,读shān。早,早已。

  [2]裸袖揎拳,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这里也指蛮横的人。锺,参看第一册311页注〔5〕。

  [3]大刚来,总之。哄(hòng),胡闹。

  [4]这是说:五眼鸡竟成了岐山的鸣凤。五眼鸡,与下文两头蛇、三脚猫,都指怪物。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国语·周语上》:“周之兴也,鸑■(yuèzhuó,凤之别名)鸣於岐山。”《太平寰宇记·凤翔府》:“周之兴也,鸑?

鸣於山上,时人亦谓此山为凤凰堆。”

  [5]南阳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参看刘禹锡《陋室铭》“诸葛”注,见本册1306页注〔9〕。

  [6]渭水飞熊,指吕尚。参看第三册895页注〔5〕。据《史记·齐世家》载,文王要出猎,先占卜,卜辞说:“所获非龙非彲(音chī,通螭),非熊非罴(音pí,似熊而大),所获霸王之辅。”后来果然在渭水之阳遇到吕尚。后世俗语把“非熊”误为“飞熊”,以“飞熊入梦”代表文王遇吕尚的故事。公,锺,用,哄,雄,凤,龙,熊,押韵(东锺)。

  锺嗣成

  锺嗣成,字继先,号丑斋,元代汴(今河南省)人。著有《录鬼簿》,是研究元曲作家的重要资料。散曲有《丑斋乐府》。

  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

  四时佳兴(春)[1]

  梅花漏泄阳和信[2],才残腊又逢春[3]。东风北岸冰消尽[4]。元夜过[5],社日临[6],中和近[7]。 天气氤氲[8],花柳精神。驾香轮,驰玉勒,醉游人。清明过了,飞絮纷纷。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9]。 叹芳辰,已三分,二分流水一分尘[10]。寂寂落花伤暮景,凄凄芳草怕黄昏[11]。

  [1]原共四首,咏春夏秋冬,这里选了第一首。

  [2]阳和,指春天。

  [3]残腊,等於说残冬。

  [4]河的北岸向阳,而且春风容易吹到,所以这样说。

  [5]元夜,上元(元宵节)之夜,这里指上元这一天。

  [6]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

  [7]中和,即中和节(二月初一),与上巳(三月初三)、九日(九月初九)合称三令节。

  [8]氤氲(yīn yūn),气很盛的样子。

  [9]这是说怨春天不肯久留人间。东君,指春神。一过了清明,春天就要完了,所以这样说。

  [10]这是化用了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句子。《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参看本册1551页注〔9〕。

  [11]信,春,尽,近;氲,神,君;辰,分,尘,昏,押韵(真文)。

  套 数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

  秋 思[1]

  百岁光阴如梦蝶[2],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3]。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4]。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5]。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6]。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7]?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8]。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9],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10],葫芦提一向妆呆[11]。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12],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13]。争名利,何年是彻[14]。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15]。裴公绿野堂[16],陶令白莲社[17]。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18]:便北海探吾来[19],道东篱醉了也[20]。

  [1]这个套曲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社会上争名夺利现象的激愤,但总的倾向仍是“人生如梦”“行乐及时”的消极情绪。此处文字系根荨抖?槔指?泛汀吨性?粼稀贰?br>   [2]这句是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栩栩然,欢喜的样子;蘧蘧然,惊动的样子。)

  [3]急罚盏,急忙罚酒行令,指急忙喝酒。夜阑,夜将尽。

  [4]恁么,这么。

  [5]辩,通辨。龙蛇,这里指碑上的字。古人常以龙蛇喻书法的笔势。

  [6]多少英雄豪杰最后都投到狐踪兔穴(指坟墓)中去了。

  [7]这是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中途完结了(即蜀吴中道灭亡),最后的胜利者是魏呢,还是晋呢?

  [8]奢,等於说奢望。

  [9]白雪,指白发。

  [10]《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注:“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里“鸠巢计拙”指不善营生。

  [11]胡芦提,糊里糊涂。一向,等於说一味。妆,通装,假装。呆,傻。

  [12]红尘,这里指热闹繁华的景象。

  [13]这是说争名夺利的人直到深夜才睡去,天一亮就又为名利而奔忙了。蛩(qióng),蟋蟀。

  [14]彻,等於说头、终结。

  [15]这三句是形容世人争名利的情况。

  [16]裴公,指唐代裴度。裴度字中立,历事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为人坚正有操守,屡次被当权者贬斥在外。后来宦官当权,裴度便在洛阳治宅第,修了一个别墅叫绿野堂,和白居易、刘禹锡在这里饮酒作诗。

  [17]陶令,指陶潜。陶潜作过彭泽令,所以称他为陶令。白莲社,晋代慧远法师在庐山虎溪东林寺邀集当时著名的和尚、儒士百馀人组成白莲社,同修佛事,旧时传说陶潜也曾参加。

  [18]者,近代语气词,表示命令语气。

  [19]北海,指东汉的孔凇?兹谠?伪焙O啵??院笫莱扑??妆焙!K???担骸白?峡统B??鹬芯撇豢眨?嵛抻且印!?br>   [20]东篱,参阅本册1559页注〔5〕。蝶,嗟,谢,灭,阙,野,说,蛇,穴,杰,折,耶,耶,奢,夜,铁,月,斜,车,雪,别,呆,竭,绝,惹,遮,缺,舍,贴,歇,彻,血,社,些,叶,节,者,也,押韵(车遮)。

  睢景臣

  睢(suī)景臣,字景贤,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扬州人。曾写过三个杂剧,今不传,现存套数三套和小令〔一枝花〕的四句断句。

  般涉哨遍

  高祖还乡[1]

  社长排门告示[2], 但有的差使无推故[3], 这差使不寻俗[4],

  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5],

  索应付[6]。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7]。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袖衫[8],畅好是妆么大户[9]。

  〔耍孩儿〕

  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10],胡踢蹬吹笛擂鼓[11]。见一颩人马到庄门[12],匹头里几面旗舒[13]。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14],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15],一面旗鸡学舞[16],一面旗狗生双翅[17],一面旗蛇缠葫芦[18]。

  〔五煞〕

  红漆了叉,银铮了斧[19],甜瓜苦瓜黄金镀[20]。明晃晃马?枪尖上挑[21],白雪雪鹅毛扇上铺[22]。这几个乔人物[23],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

  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24]。黄罗伞柄天生曲[25]。车前八个天曹判[26],车后若干递送夫[27]。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28]。众乡老屈脚舒腰拜,那大汉那身着手扶[29]。猛可里抬头觑[30],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

  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31]。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32]。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33]。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34]。

  〔一煞〕

  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35],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36],明标着册历[37],见放着文书[38]。

  〔尾〕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39],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40],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41]。

  [1]高祖,即汉高祖刘邦。曲中以一个乡民的口吻写出他对汉高祖的嘲骂和讽刺。这也就否定了最高统治者的“神圣尊严”,揭露了他们的丑恶面目。

  [2]社长,一社之长。元代五十家为一社。排门告示,等於说挨门挨户通知。在各家门前立有粉壁,有科敛差使时就写在上面通知大家。

  [3]只要是有差使都不得借故推辞。

  [4]寻俗,寻常。

  [5]一壁厢,一边。除,一本作“也”。

  [6]索,须。

  [7]车驾,銮舆,皇帝的车,都是皇帝的代称。乡故,即故乡。

  [8]糨(jiàng),浆洗。

  [9]畅好是,正好是。妆么,装模作样。

  [10]瞎,等於说坏。王留,元曲中习用的农村中好事者的名字。火,通伙,夥。乔,是骂人的话,等於说恶(è),怪,坏。乔男女,男人的贱称,元曲中奴仆对主人也自称男女。

  [11]胡踢蹬,胡闹,乱来。

  [12]颩(biāo),一本作“彪”。一颩,一大队。

  [13]匹头里,劈头,迎面,当头。舒,展开。

  [14]这句是写月旗。胡阑,环的复音。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所以用白环套着个兔子代表月亮。乡间人没看到过这种旗,所以随意作了解释。下四句同。

  [15]这句是写日旗。曲连,圈的复音。用红圈和乌鸦代表日,是因为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毕月乌,近代星历家以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配二十八宿,又以各种鸟兽配二十八宿,如“昴日鸡”、“毕月乌”等。这里“毕月乌”即指乌。

  [16]这句是写舞凤旗。

  [17]这句是写飞虎旗。

  [18]这句是写蟠龙旗。

  [19]叉,斧,都是仪仗。铮(zhēng),这里指镀。

  [20]这句是写“金瓜”,皇帝的仪仗之一。

  [21]这句是写“朝天?”,皇帝的仪仗之一。

  [22]这句是写鹅毛宫扇。

  [23]乔人物,等於说怪人物。

  [24]当时农村常以骡驾辕以驴拉靷,很少用马,所以这里对全用马表示奇怪。

  [25]这句是写一种叫曲盖的仪仗。曲盖像伞,柄是曲的。

  [26]这句是写皇帝的仪仗队。他们举止拘束,表情呆板,所以把他们比作天上的判官。

  [27]这句是写侍从人员。他们手里拿着备皇帝随时使用的各种东西,所以说他们是递送夫。

  [28]觑,偷看,在这里就是看的意思。

  [29]那身,揶动身体。那,通挪。

  [30]猛可里,猛然间。

  [31]须姓刘,须姓吕,等於说本姓刘,本姓吕(依张相说,见《诗词曲语辞汇释》)。

  [32]根脚,等於说出身。

  [33]耽,同耽,乐(lè),沈溺,过度地爱好。

  [34]坝,一种碎土、平整土地的农具。拽坝扶锄,泛指田里的活。

  [35]这句是说刘邦当年借别人换田契的机会从中勒索。

  [36]胡突,同糊涂。

  [37]标,写。册历,指帐簿。

  [38]见(xiàn),现。文书,指借据之类。

  [38]差发,当官差。旋(xuàn),不久,立刻。

  [40]揪捽住,即揪住。

  [41]白,平白无故。故,俗,夫,付,舆,故,芦,户;女,鼓,舒,兔,乌,舞,芦;斧,镀,铺,物,服;驴,曲,夫,女,梳;车,数,物,扶,觑,熟,脯;吕,数,书,住,锄;粟,数,斛,处,书;除,住,祖,押韵(鱼模)。

  杂 剧

  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元初大都(今北京)人。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在当时作家中是个才华较突出的人,曾著有杂剧十四种,其中《西厢记》在当时就极负盛名。今传《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杂剧。

  西厢记[1]

  第四本第三折

  (夫人长老上云[2])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3])(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4],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5],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6],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7]。马儿迍迍的行[8],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9]。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10],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啊。

  (唱)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11]。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沈沈的睡[12],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13]?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14]。

  [1]《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杂剧中不朽的作品之一。全剧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有个叫张珙(gǒng)字君瑞的书生,路过河中府(即今山西永济县),在普救寺里偶然看到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立刻发生了爱情。为了能与莺莺亲近,他寓居於普救寺的西厢房,但仍无缘接近莺莺。这时恰好强寇孙飞虎率兵围了普救寺,要抢莺莺。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就宣言谁能退得贼兵,就把莺莺嫁给他。张生於是挺身而出,给义兄白马将军杜确捎去一封信,请来救兵,杀退了孙飞虎。但这时夫人却以莺莺早就许配郑尚书的儿子郑恒为借口,违约赖婚。张生极为失望,因而病倒。莺莺本来对张生就怀爱慕之心,这时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了解到张生的苦闷与病因,更为感动,於是毅然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不久夫人得知,大为震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须张生得官后才许成亲。后来张生中了状元回来,与莺莺正式结婚。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这里选的一折,是写张生进京赶考莺莺在长亭送别。在这一折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莺莺对张生的爱情和对拆散他们夫妻的礼教的憎恨。

  [2]长老,寺院住持僧的通称。

  [3]旦,剧中的女脚,这里指扮演莺莺的演员。末,剧中的男脚,这里指扮演张生的演员。按:这两个脚色分别为正旦(女主脚)、正末(男主脚),但常常简写作旦、末。红,指红娘。

  [4]取应,即应试、赶考。

  [5]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

  [6]玉骢,马。参看本册1548页注〔5〕。这句是说无法留住要远行的人。

  [7]倩(qiàn),请人代自己做事。这里是请、让的意思。

  [8]迍迍(zhūn zhūn),等於说慢腾腾。

  [9]大意是说:刚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又要别离了。破题儿,唐宋人的诗赋起首要剖析题义,叫破题,因而事情的开头也叫破题儿。

  [10]钏(chuàn),镯子。松了金钏,表示瘦了。

  [11]靥(yè),面颊。

  [12]则索,只须。

  [13]兀的,等於说这。也么哥,衬字,用於句末。

  [14]恓恓惶惶,急急忙忙的样子。地,飞,醉,泪,迟,疾,系,晖,随,避,离,肌,知,气,媚,睡,泪,寄,押韵(齐微)。

  (做到见夫人科[1])(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2]。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借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3]!(末云)小生托夫人馀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4])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科)(旦长吁科)

  〔脱布衫〕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5],蹙愁眉死临侵地[6]。

  〔小梁州〕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7],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8]〕 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9]。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 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10]。却元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11]。

  〔幺篇〕 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12]。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 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13],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14]。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15],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16],险化做望夫石[17]。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 暖溶溶玉醅[18],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19],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20],拆鸯鸳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21]。

  [1]科,表示演员到此处要表演某种戏剧动作。又称为介。

  [2]这壁,这边。

  [3]挣揣,博取,努力争取到。

  [4]洁,元代杂剧中称和尚为洁郎,简称为洁。这里指普救寺的长老。

  [5]斜签,即斜,今北方方言还有斜签的说法。斜签着坐的,斜着身子坐着的,指张生。

  [6]临侵,叠韵连绵字。死临侵,等於说发呆发死。

  [7]阁泪,眼泪停留在眼里。

  [8]凡是重复前曲的,叫幺(yāo)篇。

  [9]奈时间,这时节。《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张深之正北西厢秘本正作“这时节”。

  [10]谂(shěn)知,熟知,深知。

  [11]元来,同原来。

  [12]煞强如,等於说赛强如,即赛过(依张相说)。

  [13]每,们。

  [14]举案齐眉,这是用的东汉梁鸿的故事。参看《滕王阁序》“梁鸿”注,见第三册1175页注〔17〕。梁鸿的妻子孟光每次递饭给梁鸿时总要举案齐眉。后世就用“举案齐眉”表示夫妻相敬。这里用来表示像夫妻那样亲热地一起吃饭。

  [15]厮守,相守。

  [16]就里,等於说内容,情况。

  [17]望夫石,传说古代有个女子的丈夫服役在外,这女子每天登山眺望,结果化成了石头,世称此石为望夫石。这里用来形容自己呆望。

  [18]玉醅,泛指酒。

  [19]怕不待要,难道不要。

  [20]《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触民。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蛮民。时相与争地而战。”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蜗角”、“蝇头”均言其小。

  [21]一递一声,交替着一声声地,也就是你一声我一声地。飞,迷,的,地;垂,知,低,气,衣,配,啼,痴,醉,围,已,继,离,味,倍,掷,携,婿,贵,第,急,离,避,眉,刻,食,意,里,石,食,泥,泥,味,醅,水,泪,吃,胃,利,里,壁,壁,气,押韵(齐微)。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

  (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1],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2],专听春雷第一声[3]。”(下)(旦唱)

  〔四边静〕 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4],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5]。伯劳东去燕西飞[6],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7],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五煞〕 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8],顺时自保揣身体[9]。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10]。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11]。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12]?(旦唱)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13],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14]。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15],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16],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尾声〕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17]?

  (旦红下)(末云)童仆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1]登科录,科举考试的录取名册。

  [2]忏,僧尼代人忏悔时念的经文。经忏,指佛经。礼,礼拜,这里指诵习。

  [3]春雷第一声,指考中的消息。演员下场前,往往先吟两句诗。下文“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同此。

  [4]赓,续,酬和。

  [5]这句是说自己落的泪,比白居易在江州听琵琶时落的泪更多。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伯劳,鸟名。这句是比喻两个人的别离。古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

  [7]眼底,等於说眼前。

  [8]趁程途,等於说赶路。

  [9]时,时令。揣,弱(依张相说)。

  [10]华岳,即华山。华山的三峰为:莲花峰、仙人峰、落雁峰。

  [11]阁不住,禁受不住,这里是忍不住的意思。

  [12]咱,语气词,表示祈使,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吧”。

  [13]文齐福不齐,当时熟语,意思是文才够格但是福气不够,即不能考中。

  [14]秦观《鹧鸪天》词:“一春鱼鸟无消息。”

  [15]青鸾,鸟名,凤属。古代有青鸾送信的传说。

  [16]花草,这里指女色。

  [17]量,料想。藉,西,徊,翠,里,觅;泪,湿,飞,期,里,杯,醉,灰;食,体,迟,里,持;谁,知,悴,溢,低,倚,堤;归,里,知,意,眉;齐,妻,息,寄,归,记,迟;美,蔽,嘶,内,急,迟;里,臆,起,押韵(齐微)。

53#
发表于 2016-5-5 08:3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5 08:55 编辑

常用词(一) 60字
====================================



  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 反复舍次如 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 享荐 圆虞 克堪有无

  昭穆 勤乏 乱整 两贰

  兵车甲介卒乘 君帅姑女 族党雠 河防城池田馆

  1.【言】

  (一)动词。说话,说。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平原君自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话,言论。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诗经三百篇。)又一个字为一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又如“五~诗”,“七~诗”。

  2.【语】

  (一)动词。谈话。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yù。告诉。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居!吾~女。”(居:坐下。女:你。)

  (三)名词。言论,话。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辨]言,语。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3.【谓】

  (一)对〔某人〕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论语公冶长:“子~子贡曰。”

  (二)叫,叫做,认为。诗经王风葛藟:“~他人父。”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为指称,意指。左传隐公元年:“其是之~乎!”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

  (三)评论〔人物〕。论语公冶长:“子~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里仁:“子~韶尽美矣,未尽善也。”(韶:舜时的音乐名。)

  (四)通“为”。左传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受命於人主,议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为侵官。”

  [辨]谓,曰。“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4.【访】

  (一)咨询。尚书洪范:“王~于箕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诸蹇叔。”注意:上古汉语的“访”,是咨询的意思,不可误会为探望。“王访于箕子”,是说周武王向箕子咨询关於“天道”的意见。“穆公访诸蹇叔”,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咨访关於袭击郑国的意见。都不是简单的拜访。“访”的直接宾语是事,不是人。所以第一例中有“于”字,表示箕子是间接宾语;第二例中有“诸”字,它是“之於”的合音,“之”指袭郑这件事。

  (二)拜访(后起义)。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才子,江岭作流人。”(江岭:江西庾岭。)引申为探寻[古迹,名胜]。王勃滕王阁序:“~风景於崇阿。”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其遗踪。”

  (三)查访,侦查(晚起义)。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缉纠结,皆归刑部。”

  5.【请】

  请,请求。左传隐公元年:“亟~於武公”。注意:“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左传隐公元年:“则~除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请”后动词表示我的行为。左传隐公元年:“臣~事之。”在上古汉语里,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左传宣公二年:“会~先。”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以战喻。”引申为请求给予,后面跟着的是名词。左传隐公元年:“为之~制。”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粟。”

  6.【召】

  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引申为招致,导致。荀子劝学篇:“故言有~祸也,行有招辱也。”

  [辨]召,招。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报】

  (一)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而罪之。”汉书张汤传:“传爰书,讯鞫论~。”(爰书:录有犯人口供的判决文书。鞫:详尽审问。)

  (二)受了别人的东西以后,还送给他东西以为回答。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之以琼琚。”引申为回答别人的恩惠或仇恨,即报恩或报仇。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又引申为天对人的善恶的报复。荀子宥坐:“为善者天~之以福,为不善者天~之以祸。”

  (三)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战国策齐策四:“庙成,还~孟尝君曰。”

  (四)给回信,答覆。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幸勿为过。”

  8.【告】

  (一)告诉。左传隐公元年:“且~之悔。”特指以大事报告祖宗或上帝。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

  (二)规劝,旧读入声,读如梏gù。此义一般只用於“忠告”。论语颜渊:“忠~而善道之。”

  [辨](1)报,告。“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2)告,语。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3)告,诰。“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9.【谏】

  用言语纠正君父或尊长的过失叫做谏。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论语里仁:“事父母几~。”(几:不显露,暗地里。)

  10.【讨】

  (一)研究。论语宪问:“世叔~论之。”(讨:研究。论:评论。)引申为治理。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国人而训之。”

  (二)声讨。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贼。”引申为征伐,征讨。左传隐公九年:“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之。伐宋。”又十年:“以王命~不庭,不贪其土。”(不庭:不来朝见。)

  11.【反】

  (一)翻转,颠倒。诗经周南关雎:“辗转~侧。”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手也。”引申为相反,对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是。”又为反而,反倒。诗经邶风谷风:“~以我为雠。”

  (二)造反,叛乱。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乎?”

  (三)回来。左传宣公二年:“~不讨贼。”孟子梁惠王下:“比其~也,则冻馁其妻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引申为退还,归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餐~璧。”(餐:同“餐”。)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旄:通“耄”,老人。倪:小孩。)又为反省。孟子公孙丑上:“自~而不缩。”(缩:直。不缩:没有理。)

  12.【复】

  (一)动词。回来,回去。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又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注意:“复”是“往”的反面,所以说“往~”。“复”又与“反”是同义词(都是“回来”),所以说“反~”。“复”与“来”意义也相近,所以又说“来~”。引申为回复,报复。孟子梁惠王上:“有~於王者曰。”又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雠也。”又为还原。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伊尹既~政厥辟。”(辟:君。厥辟:他的君。指太甲。)后代有“~辟”,“~位”。

  (二)副词。再,又。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斩汉一都尉。”又淮阴侯列传:“水上军开入之,~疾战。”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复”,不说“再”。

  [辨]反,复。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13.【舍】

  (一)宾馆,招待所。庄子说剑:“夫子休就~。”(请您休息,住在宾馆里。)引申为房舍。

  (二)住一夜。特指行军或狩猎的临时住宿。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又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于翳桑。”

  (三)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辟(避)君三~。”又二十五年:“退一~而原降。”(原:周邑。)

  (四)放弃,不要,不取。这种意义后来写作“舍”(shě)。左传隐公元年:“食~肉”。又宣公二年:“食之,~其半”。又僖公三十年:“若~郑以为东道主。”引申为释放。孟子梁惠王上:“~之,吾不忍其觳觫。”又万章上:“始~之,圉圉焉。”今仍简化为“舍”。

  14.【次】

  (一)依顺序排列。左传成公三年:“~及於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当行。”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词。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不辱身。”又:“~之又不能拾遗补阙。”

  (二)临时驻扎。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於陉。”又:“师退~於召陵。”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于雀梁。”

  15.【如】

  (一)往,到......去。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师。”又成分十三年:“文公~齐,惠公~秦。”

  (二)像。诗经卫风淇奥:“~切~磋,~琢~磨。”史记项羽本纪:“猛~虎,很~羊。”引申为依照。柳宗元三戒:“犬皆~人意。”[不如]不及,比不上。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人。”战国策齐策一:“自以为不~。”

  (三)形容词词尾。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也(很严肃的样子),夭夭~也(很舒服的样子)。”

  (四)如果。论语先进:“~或知尔,则何以哉?”孟子梁惠王上:“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五)连词。或。论语先进:“方六七十,~五六十。”又:“宗庙之事,~会同。”

  16.【驰】

  (一)马快跑。左传宣公十二年:“遂疾进师,车~卒奔。”(马驾车快跑,士卒飞奔。)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特指驱马追击敌军。左传庄公十年:“公将~之。”又成公二年:“不介马而~之。”又为打马使快跑。孟子滕文公上:“好~马试剑。”汉书周亚夫传:“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入。”引申为疾行。成语有“风~电掣。”

  (二)传播,流布。韩诗外传:“名声~於后世。”孟浩然春燕诗:“英名日四~。”

  (三)向往,奔向。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魏阙。”(魏阙:也叫象魏。皇帝所居的宫阙。)

  [辨]驰,驱。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但后来“驰”字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风驰电掣”)、“流布”(如“名驰宇宙”)等意义。“驱”则着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驱逐”和“驱除”等用法来。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

  17.【骤】

  (一)马跑。诗经小雅四牡:“载~骎骎。”(骎骎qīnqīn,马快跑的样子。)引申为快速。老子二十三章:“~雨不终日。”

  (二)屡次。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谏。”

  18.【侵】

  进攻,特指没有钟鼓的进攻。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蔡。”引申为冒犯。国语楚语下:“无相~渎。”又为侵夺,欺凌。孟子梁惠王下:“狄人~之。”史记游侠列传序:“豪暴~凌孤弱。”

  19.【袭】

  (一)衣一套叫一袭。汉书昭帝纪:“赐衣被一~。”

  (二)重叠。楚辞怀沙:“重仁~义兮。”引申为重复,因袭,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后汉书宦者传论:“汉兴,仍~秦制。”又为继承[封爵,职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爵土。”

  (三)乘人不备而进攻。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将~郑。”又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远。”[辨]侵,袭,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0.【奔】

  (一)跑。庄子田子方:“夫子~逸绝尘。”特指战败逃跑。论语雍也:“~而殿。”(殿:在后面。)

  (二)逃亡[到外国]。左传庄公八年:“[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莒。”(莒jǔ:国名。)又僖公四年:“重耳~蒲,夷吾~屈。”(重耳,夷吾:都是晋献公的儿子。蒲,屈:都是地名。)引申为逃走[到某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得间~真州。”(得间jiàn:找机会。)

  (三)男女相悦,不依旧礼教的规定而自相结合。诗经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周礼地官媒氏:“~者不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相如。”

  21.【亡】

  (一)逃跑。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也。”特指出奔,逃到外国去。左传宣公二年:“~不越竟。”引申为失掉(让它跑掉)。战国策楚策四:“~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二)灭亡。跟“存”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子亦有不利焉。”战国策魏策四:“且秦灭韩~魏。”

  (三)死。跟“存”相对。论语雍也:“~之!命矣夫!”

  (四)读wú。通“无”。论语雍也,“今也则~。”又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

  22.【逐】

  (一)追赶,追捕,追回来。尚书费誓:“臣妾逋逃,无敢越~。”(越逐:指越过军垒去追捕。)易经睽(kuí)卦:“丧马勿~。”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之。”用於抽象意义,表示追求。韩非子难一:“以有尽~无已。”

  (二)追击。左传庄公十年:“遂~齐师。”又成公二年:“齐师败绩,~之。”

  注意:(一)(二)两个义项都不能解作“驱逐”。因为(一)像逐马、逐鹿,都是追回来的意思,并非把它赶走;(二)像逐齐师,更不是把敌军赶走,追击是为了杀伤和擒获。

  (三)[把别人]赶出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以戈~子犯。”(子犯:人名,即狐偃。)引申为驱逐,放逐。史记李斯列传:“非秦者去,为客者~。”又管晏列传:“三仕三见~。”(见:被。)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兮。”[~臣][~客]被贬谪的官。宋之问途中寒食诗:“南溟作~臣。”杜甫梦李白诗:“~客无消息。”

  [辨]追,逐。二字一般用起来没有分别。试比较左传桓公六年:“请追楚师”与庄公十年:“遂逐齐师”。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而“挽回”的意义又只能说成“追”(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说成“逐”。

  23.【及】

  (一)追赶上。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引申为达到。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又成公二年:“将~华泉。”引申为到那个时候。左传成公二年:“病未~死。”为趁这个时候。战国策赵策四:“愿~未填沟壑而托之。”又引申为品行赶得上。论语公治长:“非尔所~也。”又引申为涉及,发生关系。论语卫灵公:“言不~义。”

  (二)与。用为连词。左传隐公元年:“生庄公~共叔段。”又用为介词。左传僖公四年:“屈完~诸侯盟。”

  24.【执】

  (一)捉拿,拘捕,擒获。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虞公。”

  (二)拿着。论语述而:“虽~鞭之士,吾亦为之。”引申为掌握。论语季氏:“陪臣~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事](1)任事。论语子路:“居处恭,~事敬。”(2)主事[的官]。尚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事之人,尚皆隐哉。”(邦伯,师长:指诸侯公卿。隐:痛苦。)(3)服务的人。用於对人的尊称。不直称他本人,而以他左右服务者来替代。左传僖公三十年:“敢以烦~事。”杨修答临淄侯笺:“又尝亲见~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牍:木简。)

  (三)志向相同的朋友。礼记曲礼上:“~友称其仁也。”又:“见父之~,不谓之进不敢进。”[父~]父亲的至交。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怡然敬父~,问我来何方。”

  25.【免】

  (一)脱身,使脱身。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其君。”引申为释放。左传成公二年:“乃~之。”又为脱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胄入狄师。”

  (二)罢免(后起义)。汉书文帝纪:“遂~丞相勃,遣就国。”

  26.【享】

  把食物献给鬼神。周易随卦:“王用~于西山。”尚书盘庚上:“兹予大~于先王。”左传僖公五年:“吾~祀丰絜,神必据我。”引申为鬼神享受祭品。孝经孝治:“祭则鬼~之。”再引申为人享受福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而~其生禄。”

  27.【荐】(荐)

  (一)兽所吃的草。庄子齐物论:“麋鹿食~。”汉书终军传:“随畜~居。”(荐居:依水草而居,无常处。)

  (二)草席。楚辞九叹逢纷:“薜荔饰而陆离~兮,鱼鳞衣而白蜺裳。”(陆离:美玉。)曹植九咏:“茵~兮兰席。”又动词。垫在下面。贾谊吊屈原赋:“章甫~履。”

  (三)向鬼神进献物品,特指无牲的祭祀。左传隐公三年:“可~於鬼神。”又僖公五年:“而明德以~馨香,神其吐之乎?”又为一般的祭献,奉献,进献。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之。”(腥:生肉。)又引申为向君主进献或推举贤才。孟子万章上:“尧~舜於天。”汉书隽不疑传:“[暴]胜之遂表~不疑。”(暴胜之:人名。)

  [辨]荐,祭。二字在祭的意义上为同义词。细分则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注)。左传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荐馨香,”馨香指的是黍稷之类(礼记郊特牲注:“馨香谓黍稷”)。后世荐祭不再区别。

  28.【图】

  (一)考虑,反复考虑。左传僖公三十年:“阙秦以利晋,唯君~之。”又成公三年:“二国~其社稷。”“不图”,想不到。论语述而:“不~为乐之至於斯也。”引申为设法对付。左传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也。”汉书高帝纪:“羽可~。”(羽:项羽。)

  (二)图书。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这里的“图”指的是八卦图。传说伏义氏据以书成八卦。)引申为地图,图表。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书藏之。”又:“以何具得秦~书也。”(何:指萧何。)按,“图书”原是两个词,图是地图,史记刺客列传:“图穷而匕首见。”书是户口册及其他书籍。

  29.【虞】

  (一)意料。左传僖公四年:“不~君之涉吾地也。”〔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多指坏的。)诗经大雅抑:“用戒不~。”(戒:警戒,戒备。)

  (二)欺骗。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

  30.【克】

  (一)战胜,攻破。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段于鄢。”又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引申为克服。论语颜渊:“~己复礼为仁。”(依朱熹说:克,胜;己,身之私欲。克己,等於说克服自己的私欲。)

  (二)能。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有终。”左传宣公二年引此文。

  31.【堪】

  经得起。受得住。左传隐公元年:“君将不~。”又:“国不~贰。”论语雍也:“人不~其忧。”引申为可。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所向无空阔,真~托死生。”又解闷诗:“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传。”注意:上古汉语的“堪”字是一般动词,常带宾语;后代用作助动词,放在动词的前面。

  32.【有】

  (一)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母”。特指领有,占有。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天下。”又特指具有某种美德。左传襄公三年:“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焉。”(祁奚有此美德。)

  (二)通“又”。一般用於称数法。“有”字放在两位数的中间。论语为政:“吾十~五而志於学。”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八载。”甚至可以用两个“有”字。尚书尧典:“期三百~六旬~六日。”(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日。)“余”字前面,也常常加“有”字。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余。”孟子尽心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余岁。”这是上古称数法的特点。

  (三)名词词头。尚书皋陶谟:“何迁乎~苗。”又:“亮采~邦。”又用於有些形容词前。诗经邶风击鼓:“不我以归,忧心~忡。”[有司]掌管某方面事物的官吏。史记廉颇兰相如列传:“召~司案图。”

  33.【无】

  (一)动词。没有。诗经豳风七月:“~衣~褐,何以卒岁。”左传成公三年:“~怨~德,不知所报。”字又写作“无”。“无”字也表示“无论”、“不论”。李斯谏逐客书:“是以地~四方,民~异国。”这种用法常放在一对反义词的前面。汉书高后纪:“~少长,皆斩之。”又田儋传:“政事~巨细,皆决于横。”(横:田横。)也可以用两个“无”字。韩愈师说:“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乃]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等於说“只怕”,“恐怕”。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备之,~乃不可乎?”论语季氏:“求!~乃尔是过与?”(求:冉求。)

  (二)副词。放在动词前面,表示禁止。尚书盘庚上:“汝~侮老成人。”左传隐公元年:“~使滋蔓。”这个意义也写作“毋”。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族矣!”引申为否定副词,义近於“不”,用来否定不该做的事。论语学而:“君子食~求饱,居~求安。”又公治长:“愿~伐善,~施劳。”战国策楚策一:“子~敢食我也。”也写作“毋”。史记张仪列传:“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辨]无,不。“无”是动词(指其第一义),它所否定的是名词;“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因此,“无”字後面的形容词和动词往往带名词性,如“无上”,“无穷”,“无畏”;“不”字后面的名词则带动词性,如“不君”,“不臣”,“不国”。上古时代,“无”字有时有“不”的意思,“不”字却没有“无”的意思。后来“无”和“不”的分别就更清楚了。

  34.【昭】

  (一)明亮。诗经大雅抑:“昊天孔~。”(昊天:上天:孔:甚。)又动词。显示,使彰明。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其俭也。”

  (二)宗庙的次序,始祖庙居中,左为昭,右为穆。天子七庙,始祖庙之外,有三昭三穆。诸侯五庙,有二昭二穆。大夫三庙,一昭一穆。父为昭,则子为穆;父为穆,则子为昭。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也。”(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儿子,所以说“大王之~也。”)

  35.【穆】

  (一)和。诗经大雅烝民:“~如清风。”成语有“和~”、“雍~”、“安~”。在这个意义上,“穆”与“睦”差不多。

  (二)敬。尚书金縢:“我其为王~卜。”双音词有“肃~”。[~~]肃敬的样子。礼记曲礼下:“天子~~。”

  (三)宗庙的次序,跟“昭”相对。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也。”(王季是大王的儿子,是昭,而昭的儿子是穆。)

  36.【勤】

  (一)疲劳,辛苦。跟“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五谷不分。”孟子滕文公上:“将终岁~动。”庄子天下:“其生也~。”

  (二)努力工作,不偷懒,跟“怠”,“惰”相对。尚书梓材:“先王既~用明德。”伪古文尚书蔡仲之命:“克~无怠。”

  [辨]勤,劳。“勤”与“劳”是同义词,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说“劳师以袭远”,后面说“勤而无所”,“劳”与“勤”是前后呼应的。“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这个意义,后来可以说成“劳民”。“勤民”另一意义是“为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这个意义不能说成“劳民”。

  37.【乏】

  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困。”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又动词。缺乏。左传桓公六年:“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主。”注意:“疲乏”是后起的意义。

  38.【乱】

  (一)没有秩序,跟“整”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以~易整,不武。”特指政治上没有秩序,跟治相对。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引申为扰乱,破坏。论语微子:“欲絜其身而~大伦。”

  (二)乐曲的末章。论语泰伯:“关雎之~。”辞赋的结束语也叫~。楚辞哀郢:“~曰......”。

  39.【整】

  整齐,有秩序。跟“乱”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不武。”又动词。整顿。左传宣公十二年:“子姑~军而经武乎!”

  40.【两】

  (一)数词。成对的两个,双方。庄子秋水:“~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涘:岸。)又让王:“~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臂。”左传成公二年:“且惧奔辟,而忝~君。”荀子劝学:“事~君者不容。”双音词有“~手”、“~翼”、“~庑”、“~京”、“~端”、“~造”、“~袖”等。引申为二。杜甫南邻诗:“野航恰受~三人。”

  (二)数词用作状语。双方施行同一行为,或遭受同一行为。左传成公三年:“~释纍囚以成其好。”荀子劝学:“目不能~视而明,耳不能~听而聪。”现代成语有“~全其美”,“~败俱伤”等。

  (三)量词。成双才起作用的东西,或以双为单位的名词,往往以“两”为量词。车有两轮,所以车以“两”为单位(后代写成“辆”)。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御之。”鞋子成双才起作用,所以屦以“两”为单位(後代说成“双”)。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后来“两”用作重量单位,二十四铢(zhū)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据汉书律历志说,十二铢为一龠(yuè),两龠为一两,所以叫“两”。

  41.【贰】

  (一)副的。与“正”相对。周礼天官大宰:“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指副职。)又秋官大司寇:“皆受其~而藏之。”(指副本。)孟子万章下:“帝馆甥于~室。”(指副宫。帝:帝尧。馆:使居住。甥:女婿,指帝舜。)引申为辅助,辅佐。伪古文尚书周官:“~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 人。”

  (二)重复一次。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过。”

  (三)属於二主,事二主。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于己。”引申为不专一。跟“壹”相对。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任贤勿~,去邪勿疑。”又为离异,生二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盍蚤自~焉。”(蚤:通“早”。)

  (四)不一样,不相同。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

  [辨]二,贰,两,再。“二”是一般数目字,“贰”与“二”虽同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两属”,“两事”,“二心”等。“贰”用作“二”,是后代的假借用法。“二”和“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别。“两”是指自然成双的事物,如“两手”,“两端”,“两翼”;“二”则表示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两”的上述作用。就后来称数方面而言,“两”的用法,选择条件较严,如“十二”不能说“十两”,“第二”也不能说成“第两”;“二”在这方面则较自由。另外,“两”能作副词,“二”则无此作用。“两”和“再”有表面的相似处,但实际内容完全不同。如“两说”和“再说”,“两度”和“再度”。就是同用来作状语,二者所表示的内容也不相同。如“两得”是说得到两样东西,“再得”则表示一种东西得到了两次。

  42.【兵】

  (一)兵器,武器。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又成公二年:“擐甲执~。”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而走。”

  (二)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於洧上。”(徒兵:步兵。洧wěi:水名,在今河南。)引申为战阵之事,军事,战争。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礼记礼运:“而~由此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世传其~法。”

  43.【车】

  (一)车子。上古的车,除用於运输和旅行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於战争(兵车)。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师~二百乘以伐京。”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

  (二)牙床。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按,这个意义只用於“辅~相依”这个成语里。

  “车”字读jū,chē二音。

  44.【甲】

  (一)古代军人穿的皮做的护身衣服。左传成公二年:“擐~执兵。”引申为披甲执兵的人,即甲士。左传宣公二年:“伏~将攻之。”引申为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如“龟~。”

  (二)天干的第一位。古代以干支纪日。尚书牧誓:“时~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昧爽:将明未明之时。)楚辞哀郢:“~之晁吾以行。”后来也用来纪年。引申为居第一位,用如动词(较后起的意义)。汉书货殖传:“秦杨以田农而~一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治宅~诸第。”“甲第”二字连用指大宅(因为有甲乙次第)。史记孝武本纪:“赐列侯~第。”

  45.【介】

  (一)疆界。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尔~。”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界”。引申为居中,在中间。左传襄公九年:“~居二大国之间。”战国策赵策三:“胜请为绍~而见之於将军。”现代汉语有双音词“媒~”,“~绍”。又特指居宾主之间作传言人(有时是代言)。礼记檀弓下:“子服惠伯为~。”

  (二)特立,直立(都是指品行)。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又用来形容物体直立的样子。水经注卢江水:“又有孤石,~立大湖中。”[耿~]光明正大,具有卓越的操守。形容词。楚辞离骚:“彼尧舜之耿~兮,既遵道而得路。”韩非子五蠹:“不养耿~之士。”

  (三)量词。个。只限于“一~”。尚书秦誓:“如有一~臣。”后来用作谦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自陈一~野生,无军国之用。”王勃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书生。”

  (四)甲。特指披甲执兵的人,即甲士。左传宣公二年:“既而与为公~。”用如动词时,表示披甲。左传成公二年:“不~马而驰之。”[~虫]有甲壳的虫。淮南子说山:“~虫之动以固。”

  (五)通“芥”。比喻微末的事物。孟子万章上:“一~不以与人,一~不以取诸人。”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46.【卒】

  (一)步兵。左传隐公元年:“具~乘。”又成公十六年:“臣之~实奔。”

  (二)终,终於。战国策赵策三:“~为天下笑。”

  (三)死,上古特指诸侯大夫的死。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

  (四)通“猝”(cù),匆忙急遽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辨]军,士,卒,兵。“军”是集体名词,跟“士”“卒”“兵”都不同。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区别:“卒”是战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卒”是人,所以要训练;“兵”是戈矛之类,所以要“利”(磨它,使它锋利)。“士”和“卒”的分别是:作战时,士在战车上面,卒则徒步。

  47.【乘】

  (一)平声,读chéng。动词。驾车,乘车。左传僖公四年:“与屈完~而观之。”论语卫灵公:“~殷之辂。”(辂lù:车之一种。)引申为乘船。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舟,泛泛其景。”又引申为凭藉,趁着。孟子公孙?上:“虽有智慧,不如~势。”史记淮阴侯列传:“此~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二)去声,读shèng。名词。兵车,包括一车四马。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这里的“乘”指车和士。)又量词。春秋时代,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以伐京。”古人所谓“千~之国”、“万~之国”,是指国家具有这样的武装力量。又出使的车,田猎的车也都以“乘”为量词。庄子列御寇:“其往也,得车数~。”

  注意:春秋时代,车马相连,有车必有马,有马必有车。论语公治长:“陈文子有马十乘,”这是说他有十乘车的马,即四十匹马。论语雍也:“~肥马”,这是说驾车用的是肥马。不可理解为“骑马”。

  48.【君】

  (一)封建时代天子和诸侯的通称。跟“臣”相对。左传文公十三年:“天生民而树之君。”又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孟子离娄上:“欲为~,尽~道;欲为臣,尽臣道。”注意:秦汉以来,实行中央集权。“君”只能指称天子。[君子](1)春秋时代贵族男子的通称,往往包含尊敬义。左传成公二年:“谓之~子而射之,非礼也。”(2)指统治者。孟子滕文公上:“无~子莫治野人。”(3)旧时指有才德的人。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4)妻称夫。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子于役,不知其期。”

  (二)战国时代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孟尝~”,赵国的赵胜号“平原~”,乐毅为“望诸~”。引申为一般尊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於是孙子(膑)谓田忌曰:‘~弟重射,臣能令~胜。”(弟:但,只管。)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乃曰:’~除吏已尽未?‘”又:“上怒曰:’~何不遂取武库!‘”(上:指汉武帝。)

  (三)指父母。易经家人:“家人有严~焉,父母之谓也。”引申为子孙对祖先的称呼。尚书伪孔传序:“先~孔子,生於周末。”后世特指父亲。王勃滕王阁序:“家~作宰,路出名区。”

  49.【师】

  (一)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一般泛指军队。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侵蔡。”又僖公三十二年:“使出~於东门之外。”

  (二)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老师。跟“弟子”相对。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於~。”“师”又用如动词。司马迁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望:怨。仆:自谦之称。)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三)乐官。上古乐师一般用盲人充任。论语卫灵公:“故相~之道也。”(相xiàng:引导、佐助[盲人]。)先秦有“~旷”、“~挚”、“~冕”。(旷、挚、冕:都是人名。)

  50.【姑】

  (一)父之姊妹。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

  (二)夫之母。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伯石刚生下来的时候,子容的母亲跑去告诉她的婆婆。诸:“之於”的合音。)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按:公婆并称时,则称“舅~”。也称“~嫜”。)

  (三)夫之姊妹。古诗焦仲卿妻:“新妇初来时,小~始扶床。”

  (四)姑且,暂且。左传隐公元年:“子~待之。”战国策齐策四:“君~高枕为乐矣。”

  51.【女】

  (一)妇女。特指未嫁的女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君子好逑。”又邶风静女:“静~其姝,俟我于城隅。”也泛指女性。楚辞离骚:“众~嫉余之蛾眉兮。”易经序卦:“有男~,然后有夫妇。”用作定语时,表示女的,女性的。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子。”(女子:女性的孩子。)

  (二)女儿。荀子成相:“妻以二~,任以事。”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忽成行。”

  (三)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但“牛~”连称时,“女”则是指织女星。

  (四)读rǔ。你,你们。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实征之。”这个意义又写作“汝”。

  [辨]妇,女。已嫁的为“妇”,未嫁的叫“女”。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统称为“女”,如诗经卫风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

  52.【族】

  (一)亲属。一般指同姓的亲属。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行。”用作动词,表示灭族。这是****时代的残酷刑法之一。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矣!”引申为种类。淮南子俶真:“万物百~。”双音词有“水~”,“语~”。

  (二)聚结。庄子养生主:“每至於~,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又在宥:“云气不待~而雨。”又为丛聚。尔雅释木:“木~生为灌。”引申为众,一般。庄子养生主:“~庖月更刀,折也。”

  53.【党】

  (一)上古时代,五百家为党。论语雍也:“以与尔邻里乡~乎。”又子路:“宗族称孝焉,乡~称弟(悌)焉。”

  (二)亲族,姻戚。礼记坊记:“睦於父母之~。”旧有“父~”、“母~”、“妻~”等名。

  (三)集团,集团的成员。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皆栾氏之~也。”[~与]同党的人。汉书霍光传:“后桀~与有谮光者。”引申为袒护,偏袒,凭私人交情。尚书洪范:“无偏无~。”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按:在古代汉语中,“党”指集团时,一般只用於贬义,所以引申为偏袒。

  [辨]党,党。古代二字不同。虽同都是姓,但“党”读zhǎng,“党”读dàng(今读上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西 的别种)“党项”的“党”,更不作“党”。

  54.【雠】(仇)

  仇人。左传襄公三年:“称解狐,其~也。”又:“称其~,不为谄。”关於“仇”与“雠”的分别,参看“仇”字条。

  55.【河】

  专有名词。黄河。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孟子梁惠王上:“~内凶,则移其民於~东。”吕氏春秋察传:“晋师三豕涉~。”引申为一般河流。杜甫春望诗:“国破山~在。”注意:在上古时代,“河”专指黄河。即使在后代,除非用於双音的河名(如“交河”),或“河山”、“山河”连用,否则一般仍指黄河。如杜甫前出塞诗:“隔~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56.【防】

  (一)名词。河堤,河坝。吕氏春秋慎小:“巨~容蝼而漂邑杀人。”(大堤有洞穴容蝼蛄,就会溃决,漂没城邑,淹死人民。)

  (二)动词。筑堤防水。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犹~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引申为提防,防备。古诗君子行:“君子~未然,不处嫌疑间。”

  57.【城】

  城墙,高大的围墙(指围绕都邑的)。左传隐公元年:“都~过百雉,国之害也。”又僖公四年:“以此攻~,何~不克?”用如动词时表示筑城,造城。诗经邶风击鼓:“土国~漕。”(土:动词。作土功。国:国都。漕:地名。)又小雅出车:“~彼朔方。”(朔方:古地名。)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城”字只指防御用的建筑物,不指政治区域。

  [辨]城,郭。“城”与“郭”并称的时候,“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孟子公孙丑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二字连用时,也就指一般的城。

  58.【池】

  (一)护城河。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礼记礼运:“城郭沟~以为固。”孟子公孙丑上:“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注意:“池”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多作“护城河”讲。

  (二)积水的凹地。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也。”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后世指园林中或风景区的方形水塘。

  59.【田】

  (一)农田。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勿夺其时。”引申为耕种(此义又写作“佃”)。杨恽报孙会宗书:“~彼南山。”

  (二)打猎。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於首山。”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猎於此。”后来写作“畋”。

  60.【馆】

  招待所,客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乃筑诸侯之~。”又动词。住,安置。左传僖公五年:“师还,~于虞。”孟子万章下:“帝~甥於贰室。”(帝:帝尧。甥:壻,指舜。贰室:副宫。)引申为华丽的房屋(后起义)。王勃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

  [辨]馆,舍。“馆”和“舍”是同义词,都是馆驿或客舍。所以“馆舍”二字可以连用。战国策赵策二:“今奉阳君捐馆舍。”(捐:抛弃。捐馆舍,婉言指死。)当然,“舍”字的其他意义则是“馆”字所不具备的。
54#
发表于 2016-5-5 08:35: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5 08:55 编辑

常用词(二) 62字
===================================



  辞谢责让争 使令属托 往来去从违即就趋赴 战击引却冯据 约解释 具给计谋会习 疾病饿厌 衰崩

  匮困侈靡 寡少微强固 再三

  帝后王侯子息 宗庙 诗书礼乐

  61.【辞】

  (一)口供。尚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两造:诉讼的双
方。师:狱官。)汉书赵广汉传:“有诏即讯,~服。(讯:审问。)

  (二)言词,话。吕氏春秋察传:“~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引申为言之成文的,文辞。易经乾卦:“修~立其诚。”论语卫灵公:“~达而已矣。”这种意义与“词”相通,后来常写作“词”。引申为口实,借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

  (三)文体的一种。曹丕典论论文:“王粲长於~赋。”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赋,莫不拟其仪表。”又如书有“楚~”,文章有“归去来~”。

  (四)不受。论语雍也:“与之粟九百,~。”引申为推辞。左传僖公三十年:“~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又为告别。战国策赵策三:“遂~平原君而去。”又为躲避。如说“不~辛苦”。

  按:说文於第一义写作“辞”,其他义作“辞”。实际上,二者同音,是可以通用的;而且即使在第一义,古书一般也都作“辞”,不作“辞”。

  62.【谢】

  (一)道歉。战国策齐策四:“宣王~曰:’寡人有罪国家。‘”又:“封书,~孟尝君。”又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曰。”又魏策四:“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注意:在上古汉语里,这种意义最为常见。

  (二)辞。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则必赐之几杖。”(致事:退职。)史记儒林列传:“~绝宾客。”成语有“闭门~客。”

  (三)告,告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四)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汉书张汤传:“尝有所荐,其人来~。”按:这与现代的意义一样,但上古罕见。

  (五)衰退,凋谢(后起义)。范缜神灭论:“形~则神灭。”杜甫九日诗:“干戈衰~两相催。”

  63.【责】

  (一)读zhài,债务,债款。战国策齐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於薛者乎?”按:这个意义在上古都只写作“责”,后代才写作“债”。

  (二)要求。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赂於郑。”(赂:财物。)引申为对别人或自己道德品行上的要求。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於人。”今成语有“求全~备。”再引申为用言语批评别人。战国策赵策三:“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而归之。”

  (三)责任。孟子公孙丑下:“有言~者不得其言则去。”

  64.【让】

  (一)责备。左传僖公五年:“公使~之。”史记项羽本纪:“二世使人~章邯。”

  (二)退让,不跟别人争夺权利,跟“争”相对。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社会道德。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辞~者三,终不肯受。”礼记礼运:“刑仁讲~。”引申为谦让。论语先进:“其言不~。”又卫灵公:“当仁不~於师。”

  (三)把权益和职位让给别人。尚书舜典:“禹拜稽首,~于稷、契暨臯陶。”论语泰伯:“三以天下~。”[禅~]以帝位让给别人。后汉书逸民传论:“耻闻禅~。”引申为先人后己,避让。如“~路”,“~座”。

  65.【争】

  (一)跟别人抢着要同一个东西。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è)与颍考叔~车。”引申为竞争。左传成公三年:“晋未可与~。”战国策楚策一:“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也。”又赵策三:“前与齐闵王~强为帝。”又引申为为了真理而与人辩论。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之急。”现代成语有“据理力~”。

  (二)读zhèng,去声。谏,规劝。“~臣”、“~友”、“~子”,都见於孝经。后来写成“诤”。

  66.【使】

  (一)使,叫,让。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又僖公三十二年:“郑人~我掌其北门之管。”又隐公元年:“无~滋蔓。”

  (二)读shì,去声。奉使命(外交上的)。论语子路:“~於四方,不辱君命。”又名词。奉使命的人,使臣。战国策齐策四:“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也。”又:“梁~三反。”汉书苏武传:“匈奴~来。”又:“单于使~晓武。”(第一个“使”字读上声,动词;第二个“使”字读去声,名词。)[~者]派遣为代表的人,奉使命的人。战国策齐策四:“遣~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者来。”

  (三)连词。假使。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曰:’~武安侯在者,族矣!‘”

  67.【令】

  (一)发出命令。论语子路:“其身正,不~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离娄上:“既不能~,又不受命。”注意:“令”字在古代往往用作不及物动词。又名词。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

  (二)旧读líng。使。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杜甫北征诗:“遂~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引申为假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就~]纵使,即使。胡铨上高宗封事:“就~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也?”(伦:王伦。当时的投降派。)

  (三)总其事的官。春秋时代,楚国的相称“~尹”。论语公冶长:“~尹子文三仕为~尹。”秦汉以后,政府部门的主管人称“令”,如“中书~”,“郎中~”。又县的长官也叫“令”。秦汉时代,县满万户者称“令”,不满者称“长”。后汉书董宣传:“后特征为洛阳~。”后世县官都称“令”。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杜君者。”

  (四)文体的一种。昭明文选有“令”一类。萧统文选序:“又诏诰教~之流,表奏牋记之列。”

  (五)时令。礼记月令:“孟春行夏~,则雨水不时。”又:“[季冬之月]论时~,以待来岁之宜。”

  (六)形容词。善的,好的。诗经大雅卷阿:“~闻~望。”又鲁颂閟宫:“~妻寿母。”引申为对别人亲属的敬词。如:“~尊”,“~兄”,“~弟”等。

  68.【属】

  (一)读zhǔ,动词。连接。庄子马蹄:“万物群生,连~其乡。”引申为跟随。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

  (二)读shǔ,隶属。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焉。”又:“当阳君、蒲将军皆~项羽。”

  (三)读zhǔ,动词。通“嘱”。请托,委托。战国策齐策四:“使人~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又楚策一:“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之昭奚恤。”

  (四)读shǔ。种类。周礼春官龟人:“掌六龟之~。”[若~]你们这班人。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皆且为所虏。”[吾~]我们这班人。史记项羽本纪:“章将军等诈吾~降诸侯。”

  69.【托】

  (一)寄托。战国策赵策四:“长安君何以自~於赵?”杜甫大麦行诗:“安得如鸟有羽翅,~身白云归故乡。”[~名]名义上是......。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然~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

  (二)委托。战国策赵策四:“愿及未填沟壑而~之。”诸葛亮出师表:“恐~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三)假托,借故推托。后汉书姜肱传:“~以它辞。”

  [辨]托,托。上古没有“托”字。“托”是后代“托”的通俗写法。宋代以后,“托身”、“托故”等,有人写成“托”。但是,“托”字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意义,表示用手掌承着东西,如“托钵”。又有引申义,如“榇托”。这些“托”字不能写成“托”。

  70.【往】

  去,到某处去。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来。”又宣公二年:“晨~,寝门辟矣。”引申为过去(指时间),从前。论语八佾:“既~不咎。”又微子:“~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71.【来】

  (一)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牟。”(牟:大麦。)又臣工:“於皇~牟!”(於皇:叹美之辞。)

  (二)来。跟“往”相对。战国策齐策四:“~何疾也?”又有使动用法,表示“使他来”。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之。”又:“远人不服而不能~也。”孟子滕文公上:“放勋曰:’劳之~之。‘”注意:旧日於用作使动时读作lài,后来常写作“徕”。成语有“以广招~”。引申为将来。论语微子:“~者犹可追。”“来年”、“来日”连用表示“明年”、“明日”。孟子滕文公下:“以待~年然后已。”又:“何待~年?”汉乐府善哉行:“~日大难,口燥唇乾。”

  (三)句终语气词。孟子离娄上:“盍归乎~!”庄子人间世:“尝以语我~!”又:“子其有以语我~!”

  72.【去】

  (一)离开。左传僖公三十年:“亦~之。”孟子公孙丑下:“孟子~齐。”注意:上古的“去”是“离开”,跟“就”相反,所以说“去就”。离开某地就是不停留在某地,跟“留”相反,所以说“去留”。离开某人就是不从某人,所以说“去从”。今成语还有“何~何从。”上古的“去”一般都带宾语,战国策、史记等书,“去”字可以不带宾语,但仍是离开某地的意义,略等於现代汉语所谓“走了”。战国策赵策三:“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又:“遂辞平原君而~。”今成语还有“扬长而~”、“拂袖而~”。引申为距离(指时间或地点)。孟子公孙丑上:“纣之~武丁未久也。”又离娄下:“地之相~也千有余里。”

  (二)旧读qǔ,上声。除掉,去掉。跟“取”相对。论语颜渊:“~兵。”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关市之征。”

  [辨]去,往。上古“去”和“往”的意义大不相同。“来”的反面不是“去”,而是“往”。“往”不能带宾语,“去”经常带宾语。“去”是离开,“往”是走向目的地,可见是迥然不同的。“孟子去齐”这一句话,若依现代汉语解释,是“孟子到齐国去”,而依古代汉语解释,则是“孟子离开了齐国”,意义正相反。这是必须严格辨别的。

  73.【从】

  (一)跟随。论语微子:“子路~而后。”引申为归顺。左传庄公十年:“民弗~也。”又为依顺,听从。左传隐公元年:“公~之。”又为参与。如“~事”,“~政”。[~而]表示乙事是甲事的继续。战国策赵策三:“睹其一战而胜,欲~而帝之。”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后~而刑之。”

  (二)旧读zòng,去声。随行,侍从。左传庄公十年:“战则请~。”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者数百人。”庄子列御寇:“一悟万乘之主而~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乘犊车,~吏卒。”注意:“从车百乘”不是跟随百乘车,而是有百乘车随从。“从吏卒”不是跟随吏卒,而是有吏卒随从。这里有被动的意义。“从”又用作名词,如“仆~”,“扈~”,“驺~”等。(三)旧读zòng。次於最亲的。指堂房亲属。如伯叔之子年长於己者为“~兄”,侄为“~子”。

  (四)介词。表示从某一处所出发。左传宣公二年:“~台上弹人。”也表示时间。白居易长恨歌:“~此君王不早朝。”

  (五)读zōng(阴平声)。直,跟“横”相对。南北曰从,东西曰“衡”。诗经齐风南山:“衡~其亩。”[合~]战国时代的政治术语。指联合南北诸国来对抗秦国。按:“从衡”,从来写成“纵横”。“合从”写作“合从”。

  (六)读cōng。[~容]形容词。举动合乎礼貌的样子。礼记缁衣:“~容有常。”又为不迫促,自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酒酣,~容言曰。”

  74.【违】

  (一)离开,避开。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於淖。”(淖:泥坑。这是说,晋军都分向左右两边,避开这个泥坑。)又成公三年:“虽遇执事,其弗敢~。”(弗敢违:不避一战。)引申为谦词,指离开您的教益,离别(后起义)。苏轼答谢民师书:“近奉~。”

  (二)违反,违背。孟子梁惠王上:“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75.【即】

  (一)动词。走近,靠近,走向。诗经卫风氓:“来~我谋。”论语子张:“~之也温。”(靠近他,[觉得他]温和可亲。)今成语有“若~若离”,“可望不可~。”又用於抽象意义。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死也。”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戎矣。”(即戎:从事作战。)今成语有“~景生情”。[~位](1)就位。仪礼士冠礼:“~位於门东,西面。”(西面:朝西。)(2)登上君主的位。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位。”[~席](1)就席。仪礼士冠礼:“右还~席坐。”(2)在酒席座上。也指当场。如:“~席赋诗”。[~事](1)往就其事。后汉书黄琼传:“岂~事有渐,将顺王命乎?”(2)接触眼前的事物,即景。陶潜始春怀古田舍诗:“虽未量岁功,~事多所欣。”

  (二)动词。就在[当前的时间或地点]。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日因留沛公与饮。”又:“~其帐中斩宋义头。”汉书高帝纪:“项伯许诺,~夜复去。”又苏武传:“~时诛灭。”

  (三)副词。就。战国策楚策一:“[苏秦]~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即”字在判断句中,可以译为“就是”。左传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其子弟。”史记项羽本纪:“梁父~楚将项燕。”

  (四)连词。如果,假如。战国策赵策三:“~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虏多且近,~有急,奈何?”

  (五)连词。则。史记项羽本纪:“公徐行~免死,疾行则及祸。”又:“先~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又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赵不将括~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注意:这个意义后代史用。

  76.【就】

  (一)走近,靠近,接近,亲近,趋向,走向,走上。跟“去”相对(因为“去”是离开);又跟“避”相对。孟子梁惠王上:“望之不似人君,~之而不见所畏焉。”(这是“走近”。)荀子劝学:“金~砺则利。”(这是“接近”。)又:“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士。”(这是“亲近”。)又:“施薪若一,火~燥也;平地若一,水~湿也。”(这是“趋向”。)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脯醢之地也?”(这是“走上”。)今双音词有“~职”,“~业”,成语有“避重~轻”等。

  (二)成功,达到目的。战国策齐策四:“三窟已~。”今有双音词“成~”。

  77.【趋】

  (一)快步走。论语微子:“~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又特指礼貌性的快走。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而过庭。”(鲤:孔鲤,孔子的儿子。)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徐趋:指表示出“趋”的样子。触讋是借以作进说辞的引子。)秦汉以来,皇帝以允许大臣“入朝不趋”作为特殊的恩宠和礼遇。引申为向往,归向。文心雕龙镕裁:“刚柔以立本,变通以~时。”今成语有“~炎附势”,“大势所~”。

  78.【赴】

  (一)奔向,投向。庄子秋水:“~水则接腋持颐。”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诉於王。”(诉:告诉,申诉。)又特指投向凶险的处所或危险的事物。战国策赵策三:“则连有~东海而死耳。”荀子议兵:“若~水火,入焉焦没耳。”(入火则被烧焦,入水则被淹没。)曹植白马篇:“捐躯~国难,视死忽如归。”今成语有“~汤蹈火”,“共~时艰”等。后来用为一般的“奔向”。杜甫咏怀古迹诗:“群山万壑~荆门。”

  (二)奔告丧事。左传襄公十九年:“郑公孙虿卒,~於晋大夫。”(虿:读chài。)战国策赵策三:“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於齐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讣”。

  79.【战】

  (一)打仗。左传僖公四年:“以此众~,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王好~,请以~喻。”(二)害怕。诗经小雅小旻:“~~兢兢,如临深渊。”[战栗]由於害怕而发抖。战国策楚策四:“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栗。”

  80.【击】

  打,敲打。诗经邶风击鼓:“~鼓其镗。”(镗:鼓声。)引申为攻打,进攻。左传僖公三十年:“子犯请~之。”战国策赵策三:“夺晋鄙军以救赵,~秦。”

  81.【引】

  (一)开弓。孟子尽心下:“君子~而不发。”(发:射出去。)引申为延长。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之。”(勿替:不废。)引申为牵引。礼记檀弓上:“兄弟之子,犹子也,盖~而进之也。”孟子滕文公下:“~而置之庄岳之间。”(庄岳:齐都城中的地名。)又为伸长。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领西望。”又为遥控。王勃滕王阁序:“控蛮荆而~瓯越。”

  (二)向后退。战国策赵策三:“秦军~而去。”引申为离开。贾谊吊屈原赋:“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而远去。”

  82.【却】(却)

  (一)退,使退。战国策赵策三:“秦将闻之,为~军五十里。”现代有双音词“退~”。

  (二)不受。孟子万章下:“~之,~之为不恭。”今成语有“~之不恭”。注意:“却”又写作“却”,但不能写作“却”,“却”音隙,地名,姓。

  [辨]引,却。“引”是退却的姿态,“却”是退却的行为,二者并不相同。“引而去”不能说成“却而去”。

  83.【冯】

  (一)读píng。依凭,汉书郦食其传:“食其~轼下齐七十馀城”。引早为依傍,依赖。左传僖公五年:“神所~依,将在德矣。”又哀公七年:“~恃其众。”这种意义后来写成“凭”、“凭”。

  (二)也读píng。侵犯。周礼夏官大司马:“~弱犯寡。”[~陵]侵犯。庾信哀江南赋:“~陵畿甸。”

  (三)读féng。秦汉时郡名“~翊”,在今陕西大荔县。

  84.【据】(据)

  手靠着。庄子德充符:“~槁梧而瞑。”(瞑:同眠。)又盗跖:“~轼低头。”又渔父:“左手~膝,右手持颐。”(颐:下巴。)引申为依附。左传僖公五年:“吾享祀丰絜,神必~我。”诗经邶风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引申为证据(后起义)。郭璞尔雅序:“援~征之。”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今古。”

  [辨]冯,据。在依附的意义上,“冯”与“据”是同义词,所以“冯轼”又说成“据轼”。左传僖公五年,上文说“神必据我”,下文说“神所冯依”,可见“据”就是“冯依”。后代“凭据”变成了双音词,当“证据”讲,原意是人所依傍作为证明的东西。只有某些习惯用途上稍有不同。例如“据理力争”不说“凭理力争”。

  85.【约】

  (一)缠,束缚。诗经小雅斯干:“~之阁阁。”(阁阁:上下严紧的样子。)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金环。”“约车”即将马系在车辕下(套车)。战国策齐策四:“於是~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又赵策四:“於是为长安君~车百乘,质於齐。”用作名词时表示绳索,绳子。老子二十七章:“善结无绳~而不可解。”引申为约束。论语子罕:“博我以文,~我以礼。”[~束](1)盟约,规章。史记高祖本纪:“待诸侯至而定~束耳。”又: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既代廉颇,悉更~束。”(2)诺言,信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未尝有坚明~束者也。”再引申为简要。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也。”又公孙丑上:“又不如曾子之守~也。”文心雕龙情采:“故为情者要~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成语有“由博反~”。又引申为少,节俭,如说“俭~”。

  (二)订约。史记项羽本纪:“怀王与诸侯~,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又名词。盟约。贾谊过秦论:“於是从散~解。”引申为约会(后起义)。赵师秀约客诗:“有~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6.【解】

  (一)分解,指分解动物(原义是解牛)。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牛。”左传宣公四年:“宰夫将~鼋。”引申为把纠结着的东西解开。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悦之,犹~倒悬也。”(这是解下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冻。”(这是溶解。)战国策赵策三:“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纷乱而无所取也。”(这是排解。)李白清平调其三:“~释春风无限恨。”(这是消解。)引申为对一种道理的解释。史记吕太后本纪:“君知其~乎?”引申为晓悟,懂得,理解(后起义)。杜甫月夜诗:“遥怜小儿女,未~忆长安。”

  (二)读xiè。松弛,懈怠。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懈”。

  87.【释】

  (一)解开,放下[原来拿着或背着的东西],放掉。庄子养生主:“庖丁~刀对曰。”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民如~重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彼必~赵而自救。”引申为释放,赦免。左传成公三年:“两~累囚以成其好。”又为溶解。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又为分解,排解。战国策赵策三:“为人排患~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二)解说,解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不朝正於庙也。”(朝正於庙:古代君主正月要朝祭太庙。)现代有双音词“注~”,“解~”等。

  [辨]解,释,放。“解”和“释”在某些意义上有相通处。如都有“解开”或“松开”的意思,所以冰块消融可以说“解冻”,又可说“涣然冰释”;又都有“分析”、“解说”的意思,所以可以说“注解”,也可说“注释”,在其他意义上,二者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放”不具备“解”和“释”的上述意义。“放”的一个突出的意义是“使事物向四外扩散”。所以把牛羊赶出去喂养为“放牧”,将人赶到边远地方叫“放逐”,不守规矩,任意而行为“放荡”。这种意思也是“解”、“释”所没有的。在现代汉语中,由“解”、“释”、“放”构成的复合词,仍有明显的区别。如“解开”和“放开”,“解放”和“释放”,“开释”和“开放”,应用的范围、对象都不一样。

  88.【具】

  (一)设食,准备酒席。礼记内则:“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请语魏其侯帐~。”又:“早帐~至旦。”(帐:设置帷帐。)引申为餐。战国策齐策四:“食以草~。”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太牢:牛、羊、豕。)

  (二)动词。具有。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体而微。”(三人都具有圣人的全体,但未够广大。)现代变为双音词“~有”,“~备”。引申为准备。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卒乘。”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呼儿~纸笔。”

  (三)副词。义同“俱”。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尔瞻。”引申为尽,完全。杜甫寄薛三郎中诗:“其乐难~陈。”

  (四)才具,才能。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当今廊庙~,构厦岂云缺?”引申为器具(后起义)。

  89.【给】

  (一)读jǐ。形容词。丰足(指食用)。跟“乏”相反。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省:视察。敛:收获。)史记仓公扁鹊列传:“其家~富。”后汉书曹褒传:“其秋大熟,百姓~足。”

  (二)读jǐ。动词。供应[食用],使足,使不匮乏。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其食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虏救死扶伤不~。”注意:上古“给”字意义和现代意义距离很远。上古“给”字不表示“给予”。例如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不能说成“欲给大叔”。

  [辨]与,予,给。“与”和“予”自古同音,而且在“给予”的意思上同义。“给”则和“与”、“予”大有区别。“给”用作动词时,不是表示一般的“给予”,而是表示“供给”,并且一般只限於供给食用。作“给予”解的“给”,是后起义,读gěi。

  90.【计】

  结算,算账。战国策齐策四:“问门下诸客:谁习~会。”庄子庚桑楚:“今吾日~之而不足,岁~之而有馀。”引申为打算,盘算,谋画。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为计策。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也。”

  91.【谋】

  (一)考虑,计画,商议。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之。”又:“未能远~。”诗经卫风氓:“来即我~。”又名词。计画,计策。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有时指算计。论语季氏:“而~动干戈於邦内。”

  (二)营求,谋求。论语卫灵公:“君子~道不~食。”

  92.【会】

  (一)动词。会合,聚会,特指盟会、宴会等。左传桓公十五年:“公~齐侯于艾。”又名词。引申为机会。成语有:“适逢其~。”

  (二)副词。正巧(指时间)。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史记项羽本纪:“~天大雨。”在这种意义上,“会”与“适”同义,所以二字可以连用。战国策赵策三:“适~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

  (三)读guài(今读kuài)。年终结账,又泛指算账。[~计]记账的工作。周礼天官司会:“听其~计。”又作“计会”。战国策齐策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93.【习】

  (一)鸟反复地飞,频繁地飞。礼记月令:“鹰乃学~。”引申为反复练习,钻研。论语学而:“学而时~之。”又:“传不~乎?”引申为熟习,通晓。战国策齐策四:“问门下诸客:’谁~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二)人们受客观事物反复影响所产生的反应习惯。论语阳货:“性相近也,~相远也。”荀子大略:“政教~俗,相顺而后行。”今成语有“~以为常”,“~焉不察”。

  94.【疾】

  (一)病。论语泰伯:“曾子有~。”

  (二)恨,痛恨。论语季氏:“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

  (三)快,速。跟“徐”相对。庄子天道:“不徐不疾。”战国策齐策四:“来何~也?”又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走。”

  95.【病】

  (一)重病。左传宣公二年:“见灵辄饿,问其~。”论语述而:“子疾~,子路请祷。”又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莫能兴。”引申为一般的病。庄子列御寇:“秦王有~召医。”

  (二)有病。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足。”(足有病。)又表示毛病在於。孟子告子下:“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不求耳。”又表示以为憾事。论语卫灵公:“君子~无能焉,不~人之不己知也。”枚乘七发:“仆~未能也。”

  [辨]疾,病。一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论语子罕:“子疾病。”注:“疾甚曰病。”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病了,病得很重。”但就现有史料看,“疾”和“病”单用时,并无分别。如病重既可说“病笃”,又可说“疾革”。但是,“疾”的第二义和“病”的第二义仍然有很大的差别。“疾”的第三义更是“病”字所没有的。

  96.【饿】

  挨饿。左传宣公二年:“见灵辄~。”论语季氏:“伯夷叔齐~於首阳之下。”孟子公孙丑上:“野有~莩而不知发。”又告子下:“劳其筋骨,~其体肤。”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死填沟壑!”注意:在上古汉语里,“饿”字不当简单的肚子饿讲。直到唐代还是如此。

  [辨]饥,饥,饿。这三个字古代不同义。“饥”是现在所说的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指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吃不饱的称:“饥民”,而饿死者为“饿莩”。其词义区别极明显。“饥”是指五谷不熟所形成的饥荒。“饥”与“饥”古不同音,一般不通用。上古文献中个别混用的地方,可能是后代传写之误。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其中的“饿”不能换成“饥”或“饿”;其中的“饿”也不能换成“饥”或“饥”。后代“饥”“饿”混用的情况多见,“饥”“饥”混用的情况罕见。

  97.【厌】

  (一)饱。“厌”字用於“吃饱”的意义时,一般写作“餍”。孟子离娄下:“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引申为满足。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之有?”又僖公三十年:“夫晋何~之有?”论语述而:“学而不~。”

  (二)讨厌,憎恶。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周德矣。”论语乡党:“食不~精,脍不~细。”

  (三)读yà。镇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将以~众。”特指用迷信的方法去镇压。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之。”[~胜]用迷信的方法镇压。汉书王莽传下载王莽铸“威斗”,想用它“~胜众兵。”

  [辨]饱,厌。“饱”与“厌”是同义词。但“饱”字一般只用於“吃饱”,而“厌”则经常用於抽象的意义。“饱”字是不及物动词,“厌”是及物动词,所以说“餍酒肉”。“饱”字可以用作状语,如“饱食”,“厌”字没有这种用法。

  98.【衰】

  (一)力量减退。跟“盛”相对。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三而竭。”引申为衰老。战国策赵策四:“而臣~。”又为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饮食得无~乎?”孟子尽心下:“礼貌未~。”又为衰弱,衰微。孟子滕文公下:“圣人之道~。”又:“世~道微。”杜甫北征诗:“不闻夏殷~,中自诛褒妲。”

  (二)读cuī。等差。左传桓公二年:“各有分亲,皆有等~。”又襄公二十五年:“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圻qí:方千里。同:方百里。衰:递减。)

  (三)读cuī。丧服名。三年丧将麻布披於胸前。论语子罕:“子见齐~者。”(齐:指麻布缉边。)这个意义后代写作“縗”。

  99.【崩】

  山塌下来。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崩溃”。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昵,厚将~。”论语季氏:“邦分~离析而不能守也。”引申为死,特指天子死。战国策赵策三:“周烈王~。”按:以“崩”指天子死,显然是一种比喻。所以战国策赵策在叙述周烈王崩的赴告时说:“天~地坼,天子下席。”又触讋对赵太后说:“一旦山陵~,长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赵太后不是天子,但当时周天子无权,赵太后为一国之主,所以也能以“山陵崩”为比喻。)

  [辨]崩,薨,卒,死,没(殁)。在封建社会中,等级的分别很严,连死也分了等级。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於庶人称死。”左传对诸侯有时也称“卒”。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至於唐代,“卒”字的用法更变为不严格的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卒”只泛指死。“殁”也是泛指死。上古一般只写作“没”。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贾谊过秦论上:“孝公既没”。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楚辞怀沙:“伯乐既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作“伯乐既殁兮”。

  100.【匮】

  (一)匣,近似后代的柜。庄子櫃箧:“将为胠箧探囊发~之盗而为守备。”

  (二)尽,缺乏。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永锡尔类。”左传隐公元年引此文。

  101.【困】

  (一)无路可走。“~穷”指生活艰难。论语尧曰:“四海~穷。”“乏~”“~乏”,指缺乏[吃的、穿的、用的]。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

  (二)遇到困难,被难住。论语季氏:“~而学之,又其次也。”引申为困住。论语子罕:“不为酒~。”欧阳修五代史伶官傅序:“而智勇多~於所溺。”

  102.【侈】

  过多。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於德。”(骈拇: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枝指:指手的大拇指旁枝生一指,合成六指。)文心雕龙镕裁:“骈拇枝指,由~於性。”引申为邪,放肆,不检束。孟子梁惠王上:“放辟邪~,无不为已。”又为奢侈,跟“俭”相对。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靡,不顾国政。”

  103.【靡】

  (一)无。诗经大雅荡:“~不有初,鲜克有终。”(左传宣公二年引此文。)又小雅采薇:“~室~家。”

  (二)倒下。左传庄公十年:“望其旗~。”[披~]也是倒下。汉书司马相如传:“风之所被,罔不披~”。又用来形容兵败如山倒的情况。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

  (三)浪费。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礼记檀弓上:“若是其~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104.【寡】

  (一)少。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有者。”论语季氏:“不患~而患不均。”[~人]寡德之人。诸侯的自称。战国策齐策四:“~人不祥。”

  (二)老而无夫。战国策齐策四:“哀鳏~,卹孤独”。后来指死了丈夫。如“新~”。

  105.【少】

  (一)多的反面。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又副词。稍,略。战国策赵策四:“~益嗜食,和於身。”又:“太后之色~解。”又指时间短暂。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按:这是放鱼於池的情况。)注意:上古“稍”字只当“渐”讲,而“少”字则相当於现代的“稍”。

  (二)轻视,瞧不起。史记苏秦列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之。”论衡程材:“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亦自相~。”

  (三)读shào。少年,青年。战国策赵策四:“十五岁矣。虽~,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注意:古人所谓“少”,包括少年和青年。凡未满三十岁都叫“少”。

  (四)读shào。副职之名。如封建社会的“~师”、“~保”、“~傅”为“太师”、“大保”、“太傅”之副,“~司马”、“~司寇”为“大司马”、“大司寇”之副,“詹事”之副称“~詹事”,县令之副称“~府”。

  [辨]寡,少。“寡”和“少”是同义词。可能是方言的差别。论语左传於多寡的意义说“寡”不说“少”。

  106.【微】

  (一)隐蔽,藏匿。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之。”引申为未显露的。礼记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以为民坊者也。”(坊:同“防”。)又副词,表示暗暗地。礼记坊记:“~谏不倦。”引申为微小,细微。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言](1)微妙之言。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言绝。”(2)暗暗地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乃~言太后风上。”又为低贱,卑下。史记高祖本纪:“群臣皆曰:’大王起细~,诛暴逆,平定四海。‘”又:“高祖起细~。”“微时”指微贱的时候,未发迹的时候。汉书王陵传:“高祖~时,兄事陵。”又外戚列传:“上乃诏求~时故剑。”又为衰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式~,胡不归?”(式:语气词。)战国策赵策三:“周贫且~。”

  (二)义略同“非”。但只用於事后的假设。左传僖公三十年:“~夫人之力不及此。”论语宪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独]不但,非但。战国策赵策四:“~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07.【强】(强)

  (一)有力,强盛。跟“弱”相对。孟子梁惠王上:“弱固不可以敌~。”战国策赵策三:“前与齐闵王争~为帝。”引申为有馀,用於数目的后面(后起义)。木兰辞:“赏赐百千~。”

  (二)上声,读qiǎng。竭力,勉力。战国策赵策四:“大臣~谏。”引申为强迫,勉强。孟子滕文公上:“~曾子。”

  108.【固】

  (一)坚固,特指地理险要,或城郭坚固,便於防守。论语季氏:“今夫颛臾,~而近於费。”引申为坚持(用作状语)。“固守”,指坚守。贾谊过秦论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守,以窥周室。”“固辞”,指坚辞。战国策齐策四:“梁使三反,孟尝君~辞不往也。”

  (二)副词。本来,当然。孟子梁惠王上:“弱~不可以敌强。”又:“臣~知王之不忍也。”[~然](1)本来的样子。庄子养生主:“因其~然。”(2)本来如此。战国策赵策三:“彼天子~然。”

  [辨]坚,固,刚,强。“坚”的本义是土硬,“刚”的本义是刀硬(“钢”字由此发展而来),“强”的本义是弓有力,“固”的本义是四面闭塞,难攻易守。由本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固”字用於城郭险阻的时候,不是“坚”“刚”“强”所能代替的。“强”字用於本义时,如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也不是其他三字所能代替的。“坚”“刚”“强”三字的分别又可以从它们的反义词“脆”“柔”“弱”看出来。当然,四字相通的地方是有的。

  109.【再】

  副词。两次,第二次。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又僖公五年:“一之为甚,其可~乎?”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斯可矣。‘”注意:古人表示动作的量,於“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数目字,如“一鼓作气”,“三思而后行”,“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唯独“两次”不用“二”,而用“再”。

  [辨]两,再,复,更,又。“两”字可以用作副词,但它的意义和“再”不同。“两”指双方,指动作的面(参看第一单元“两”字条);“再”指两次,指动作的量。“再”和“复”更需要严格地区别开来。说“再”时着眼在次数(两次);说“复”时,着眼在行为的重复,所以不止两次也可以说“复”。现代汉语的“再”相当於古代的“复”;假如拿现代意义去看古代的“再”字(特别是上古汉语),就会产生误解。例如“三年再会”,在上古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如果了解为“三年之后再见”,那就错了。“更”的副词意义是从“改变”、“更换”发展来的。所以用作副词时有“另外”、“重新”的意思。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更举矣”是说晋国不须另外出兵。它所强调的是新情况,不在次数。“又”则是加强语气,带有感情色彩。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同时还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或语气转折。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蓼萧:诗经小雅的篇名。)

  110.【三】

  数目字。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窟。”又泛指多次。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辞让者~,终不肯受。”泛指多次的“三”字,旧读去声(sàn)。

  111.【帝】

  (一)天神,整个宇宙的主宰者(迷信)。尚书洪范:“~乃震怒。”列子汤问:“[操蛇之神]告之于~。~感其诚。”又称“上帝”。诗经大雅大明:“上~临汝。”也称“天帝”(少见)。战国策楚策一:“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引申为泛指尊神。汉书高帝纪:“吾子,白~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子斩之。”

  (二)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乃殂落。”(帝:指尧。殂cú落:死。)楚辞离骚:“~高阳之苗裔兮。”

  112.【后】

  (一)君主,人君,天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皋之墓也。”楚辞离骚:“昔三~之纯粹兮。”有时指诸侯。尚书舜典:“班瑞于群~”(班:颁发。)[~土]地神。国语越语:“皇天~土。”

  (二)君王之妻为“后”,母为“太后”。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又赵策四:“赵太~新用事。”

  (三)通“后”。礼记大学:“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静。”

  113.【王】

  (一)帝王,天子。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祭不共,无以缩酒。”又僖公五年:“勋在~室。”注意:本来殷周时代,只有天子才可称“王”,例如“纣~”,“周文~”等。但春秋时的诸侯国楚、吴、越等称了“王”,战国时的诸侯又都普遍称“王”,於是“王”逐渐降低。自秦始皇起,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汉初,韩信先封“齐王”,后改“楚王”,刘濞(bì)为吴王。

  (二)读wàng。动词。统治天下(作天下之王)。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者,未之有也。”又:“德何如则可以~矣?”

  114.【侯】

  五等爵的第二等。左传僖公三十年:“晋~秦伯围郑”。汉书李广传:“武帝封子延年为~。”按:侯的地位,随着时代而降低。汉代的侯,食邑很小。注意:“侯”与“候”音义都不同。

  115.【子】

  (一)儿女。一般指儿子。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乎?”有时指女儿。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而好。”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妻之。”(妻,读去声,嫁给。)注意:“子”的最初意义是孩儿,不论男性或女性都可称“子”。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其中“男”“女”都是定语,“男子”等於今天所谓“男孩”,“女子”等於今天所谓“女孩”。

  (二)男子的尊称,用来专指有德的人,等於“夫子”。论语乡党:“~退朝。”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引申为对人的尊称,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您”。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注意:在此情况下,“子”字仍是名词,所以它的前面可加“吾”字作为定语。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孟子公孙丑上:“吾~与子路孰贤?”在姓氏后面或谥号后面加“子”仍是尊称。如“孔~”、“庄~”、“荀~”,“赵宣~”(赵盾)、“韩献~”(韩厥)、“魏庄~”(魏绛)。在儒家的著作(如论语、礼记)中,“子”常专指孔子。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子爵,五等爵的第四等。左传僖公四年:“楚~使屈完如师。”

  (四)地支名。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朔,晋灭虢。”

  116.【息】

  (一)气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庄子逍遥游:“生物之以~相吹也。”引申为叹气。史记高祖本纪:“喟然太~。”(太息:长叹。)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痛恨於桓灵也。”

  (二)休息。礼记檀弓下:“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引申为停止,止息。汉书贾谊传:“百姓素朴,狱讼衰~。”陶潜归去来辞:“请~交以绝游。”

  (三)增长,跟“消”相对。庄子秋水:“消~盈虚。”注意:现代汉语的“消息”表示“音信”,是后起的意义。

  (四)儿子。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舒祺。”

  117.【宗】

  (一)祖庙。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引申为祖先,祖宗。左传成公三年:“若不获命,而使嗣~职。”

  (二)宗族。同祖曰“宗”。左传僖公五年:“晋吾~也,岂害我哉?”按,上古同姓必同祖,也一定同宗;后代同姓不一定同祖,所以同姓也不一定同宗。引申为同出一祖的派别,宗派。如佛教、道教都分“南~”,“北~”。又为某一学术领域中值得继承的人。晋书陆云传:“百代文~,一人而已。”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

  (三)朝见。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朝天子]春见曰朝,夏见曰~。”[朝~]朝见。尚书禹贡:“江汉朝~于海。”引申为归向。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之。”又为尊敬。仪礼士昏礼:“~尔父母之言。”

  118.【庙】

  祭祀祖先的地方。贾谊过秦论上:“一夫作难而七~隳。”“宗庙”二字常常连用。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被於宗~之祟。”论语先进:“宗~之事。”引申为一般供奉神的地方(后起义)。注意:上古只有祖庙称“庙”,神庙不称“庙”。到了后代,道教称“庙”,佛教称“寺”。

  [辨]宗,庙。“宗庙”二字连用等於一个单词。分用时,“宗”指供奉神主的地方,而“庙”则规模较大。后代於“宗庙”的意义单用时,称“庙”不称“宗”。

  119.【诗】

  (一)文体的一种。尚书舜典:“~言志。”曹丕典论论文:“铭诔尚实,~赋欲丽。”陶潜归去来辞:“临清流而赋~。”

  (二)专指诗经。左传隐公元年:“~曰:’孝子不匮。‘”又宣公二年:“~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论语为政:“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季氏:“曰:’学~乎?‘”注意:在古代汉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的诗经,没有例外。先秦两汉如果单说“诗”,一般也是指的诗经。后代就不同了。

  120.【书】

  (一)写,写字。左传宣公二年:“大史~曰:’赵盾弑其君。‘”论语卫灵公:“子张~诸绅。”(子张把孔子的话写在衣带上。)引申为字。史记项羽本纪:“~足以记名姓而已。”后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

  (二)信。战国策齐策四:“封~谢孟尝君曰。”又齐策四:“~未发。”今双音词有“书信”。

  (三)尚书(书经)的专称。论语为政:“~云:’孝乎惟孝。‘”孟子尽心下:“尽信~则不如无~;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篇名。)“诗书”连用,指诗经和尚书。论语述而:“诗~执礼,皆雅言也。”引申为一般的书籍。论语先进:“何必读~,然后为学?”

  121.【礼】

  (一)剥削阶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与传统习惯。论语为政:“殷因於夏~,所损益可知也。”(因:继承。损益:增减。)又先进:“为国以~。”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注意:在古文献中“礼”也作“礼”。

  (二)礼貌,礼节,典礼。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其无~於晋,且贰于楚也。”

  (三)行为的规范。左传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

  122.【乐】

  (一)读yuè。音乐。论语子路:“事不成,则礼~不兴。”

  (二)读lè。快乐,愉快。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乎?”又名词。左传隐公元年:“其~也融融。”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

  (三)读yào。喜爱。论语雍也:“知者~水,仁者~山。”(知:同“智”。)

55#
发表于 2016-5-5 08:37: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5 08:55 编辑

常用词(三) 65字
====================================



  知识见示视观望 矜哀恤憾恕愤患 持措拱 攻窃诛翦脩讲 设立

  忠信谅正邪辟好恶恭敬慎苟 显著

  相帅士仆御右 盗贼 国家社稷 仁义道德 文质 色臭先前后内外闲

  123.【知】

  (一)知道,懂得,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也。‘”又名词。知识,知觉。论语子罕:“吾有~乎哉?无~也。”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

  (二)读zhì。知识丰富,经验丰富,见解高明。形容词。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与,不~。”这种意义后来又写作“智”。孟子告子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通“惑”。)又名词。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慧,不如乘势。”

  124.【识】

  (一)知道,认识,能辨别。孟子梁惠王上:“不~有诸?”又梁惠王下:“吾何以~其不才而舍之?”论语阳货:“多~於鸟兽草木之名。”

  (二)去声,读zhì。记住。论语述而:“默而~之。”又子张:“贤者~其大者,不贤者~其小者。”引申为表记(后起义)。现代变为双音词“标~”(标志)。

  [辨]知,识,记。“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至於“知”当“智”讲,“识”当“记”讲,更没有共同之处了。“识”和“记”的区别是,“识”(zhì)为记住,“记”等於记得。“记”是“识”的结果。虽然“记”也有当“记住”讲的,如庄子山木有“弟子记之”,但一般多作“记得”讲。

  125.【见】

  (一)看见。论语里仁:“~贤思齐焉,~不贤而内自省也。”又名词。见解,见识。如“高~”,“远~”。

  (二)读xiàn。谒见,拜见。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论语季氏:“冉有季路~於孔子。”又微子:“~其二子焉。”(使其二子拜见子路。)注意:“见”字读xiàn时,一般都当不及物动词用。“见其二子”的“见”是使动用法(使拜见),所以是及物动词。至於及物动词的“见”字(包括省略宾语的“见”),就只读作jiàn,作“见面”讲,不作“谒见”讲。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三)读xiàn,被看见,出现。战国策燕策三:“图穷而匕首~。”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无道则隐。”按:上古没有“现”字,中古也很罕见。凡“出现”的意义在上古都写作“见”。

  (四)等於说“被”。楚辞渔父:“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放。”庄子秋水:“吾长~笑於大方之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欺於王而负赵。”有时候,“见”字表示一方面对另一方面施以某种行为。如“见教”表示“教我”。

  126.【示】

  给看。老子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人。”引申为指示,显示,使人明白某种道理。礼记礼运:“刑仁讲让,~民有常。”

  127.【视】

  (一)看。礼记大学:“十目所~,十手所指。”左传庄公十年:“下~其辙。”引申为看待。左传成公三年:“荀罃善~之。”又为按照。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卿受地~侯。”(按照侯的身份受地。)[~...为]比......更(后起义)。孙樵书褒城驿壁:“盖当时~他驿为壮。”

  (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视”字表示。诗经、尚书、礼记都有这种“视”字。汉书多以“视”为“示”。如高帝纪叙述张良劝刘邦把栈道烧掉,一方面可以防止诸侯来侵袭,另一方面“亦~项羽无东意”。(也让项羽看见刘邦没有向东进军的意思。)

  128.【观】

  (一)有目的地看,观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其裸;浴,薄而~之。”(骈胁:肋骨合并在一起。薄:迫近,走到跟前。)论语公冶长:“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其行。”引申为观赏,欣赏。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鱼者。”(如:到,往。棠:鲁国地名。)又:“遂往,陈鱼而~之。”又名词。值得欣赏的事物。如说“洋洋大~”,“壮~”。引申为一般的观看,眺望。孟子尽心上:“故~於海者难为水。”陶渊明归去来辞:“时矫首而遐~。”(矫首:抬头。遐:远。)

  (二)读guàn,去听。高大可见的建筑物。左传宣公十二年:“收晋尸以为京~。”这是指把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封上土的高大的土堆。(留给人看以夸耀武功。)宗庙或宫庭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又名阙。礼记礼运:“出游於~之上。”引申为台榭(高台上的房子)。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又为一般的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如楼阁之类。汉代有“东~”,“白虎~”。又为道教的庙宇(后起义)。刘禹锡玄都观桃花诗:“玄都~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29.【望】

  (一)向远处看。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之。”(轼:车前端的横木。)战国策赵策四:“故愿~见太后。”引申为希望,盼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民之多於邻国也。”

  (二)名誉,名望。诗经大雅卷阿:“令闻令~。”(令:好。)今成语有“德高~重”。

  (三)古人於阴历的每月十五前后,日月相望,月光满盈时叫“望”。又特称十五日为“望日”。汉书苏武传:“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朔:初一。)又张禹传:“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既~]阴历的十六日。尚书周书召诰:“惟二月既~。”苏轼前赤壁赋:“七月既~。”按:这个意义说文作“朢”。

  (四)怨,怨恨,责怪。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不相师。”史记汲郑列传:“黯褊心不能无少~。”

  注意:“望”字有平去两读。第(二)(三)(四)三种意义都读去声(wàng),第(一)义既可以读平声,又可以读去声。

  [辨]视,望,观,看,见,睹。“视”是近看,所以能引申出“视察”的意思。“望”是远看,所以可引申出“盼望”的意思。“观”是有目的地看,所以能引申出“欣赏”的意思。“观”可远可近(如观潮,观战,观棋)。“见”是“视”和“望”的结果,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战国策赵策说“故愿望见太后”。“睹”是“见”的同义词(但少用),故可说“熟视无睹”,“耳闻目睹”。“看”是探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东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早期的“看”是访问、探望的意思(世说新语一书有许多这类“看”字),最初与“视”不同义,后来才逐渐同义。一般在古文中多用“视”,诗歌则多用“看”。

  130.【矜】

  (一)矛柄。贾谊过秦论上:“锄耰棘~,非铦於钩戟长铩也。”(耰yōu:锄柄。铦xiān:锋利。铩shā:长刃矛。)也写作“矜”。

  (二)自夸。史记淮阴侯列传:“不伐己功,不~其能。”李密陈情表:“本图宦达,不~名节。”

  (三)怜悯,同情。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见人之厄则~之。”论语子张:“嘉善而~不能。”李密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育。”

  (四)读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礼记礼运:“~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引申为没有妻的成年男人。后代一般都只写作“鳏”。

  131.【哀】

  悲伤。礼记檀弓下:“有妇人哭於墓者而~。”引申为怜悯,同情。战国策齐策四:“~鳏寡。”又赵策四:“念悲其远也,亦~之矣。”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矜而勿喜。”

  132.【卹】(恤)

  (一)忧,忧虑。诗经邶风谷风:“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我自己都不[为丈夫]容纳,还来得及忧虑我走后的事吗?阅:容纳。)引申为顾念,顾惜。战国策齐策四:“哀鳏寡,~孤独。”胡铨上高宗封事:“竭民膏血而不~,忘国大仇而不报。”

  (二)救济。周礼春官典瑞:“以~凶荒。”贾谊过秦论中:“百姓困穷而主弗收~。”范缜神灭论:“不恤亲戚,不怜穷匮。”

  133.【憾】

  心中不满,懊恼。论语公冶长:“敝之而无~。”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犹有~。”现代双音词有“遗~”。注意:现代汉语里的“遗憾”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里,“遗~”是一个词组,等於“遗恨”。现代“遗憾”的意思古人只说单音词“憾”或“恨”。“憾”与“恨”是同义词,上古“恨”字一般也不解作“怨恨”。参看下册“恨”字条。

  134.【恕】

  将自己的心度别人的心。论语卫灵公:“其~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里仁:“夫子之道,忠~而已矣。”依论语,“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作为道德标准来说。引申为饶恕,宽恕。战国策赵策四:“窃自~。”离骚:“羌内~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135.【愤】

  烦闷。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懑以晓左右。”引申为憋闷。论语述而:“不~不启。”(对学生要等他道理想不出来,心中憋闷,才启发他。)又:“发~忘食。”又为感情激动(后起义)。杜甫喜薛据毕曜迁官诗:“忠臣辞~激,烈士涕飘零。”

  [辨]愤,怒,忿。“愤”与“怒”在上古汉语里,意义的差别很大。“发愤”跟“发怒”的意义全不相干,后来逐渐接近。“忿”是生气,怨恨,与“怒”义近。古代“愤”“忿”不同音(“愤”读浊音,“忿”读清音。)

  136.【患】

  担心,发愁。论语颜渊:“季康子~盗。”又季氏:“不~贫而~不安。”又宪问:“不~人之不己知,~其不能也。”又名词。忧患,麻烦。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患”字有平去两读;但用作名词时,一般只读去声。

  [辨]忧,患。“忧”与“患”为同义词。一般地说,“忧”多用於比较严重的场合。有时没有分别,如“内忧外患”。

  137.【持】

  拿着。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引申为把着使不动摇或坠落。论语季氏:“危而不~,颠而不扶。”孟子滕文公上:“疾病相扶~。”现代双音词有“支~”、“维~”、“护~”、“劫~”、“挟~”等。

  138.【措】

  放下,放。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手足。”(“措”:今本作“错”。)又用於抽象意义。礼记中庸:“学之弗能,弗~也。”又引申为安放。礼记礼器:“~则正。”[~意]留意。战国策魏策四:“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按:“措”字在古书中常写作“错”。

  139.【拱】

  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一般是用左手握住右手。这是表示恭敬的姿势。论语微子:“子路~而立。”“拱手”又用於比喻的意义,表示容易取得。贾谊过秦论上:“於是秦人~手而取西河之外。”引申为两手做合抱姿势。这种意义常用来说明树木的大小。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矣。”

  140.【攻】

  (一)进攻,攻打。左传僖公四年:“以此~城,何城不克?”引申为指责[过失,罪恶]。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之可也。”又颜渊:“无~人之恶。”

  (二)进行工作,特指匠人及其他手工业的工作,如建筑、雕琢等。诗经大雅灵台:“庶民~之,不日成之。”又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玉。”引申为做学问或接受某种专门训练。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141.【窃】

  (一)偷。论语颜渊:“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庄子胠箧:“彼~钩者诛,~国者为诸侯。”注意:凡“偷窃”的意义,在先秦都说“窃”或“盗”。参看“偷”字条。

  (二)偷偷地,暗地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与之齐。”

  (三)谦词。表示自己的话不一定说得对,自己的行为不一定做得对。战国策赵策四:“~爱怜之。”又:“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不逊,近自托於无能之辞。”[辨]盗,窃。用作动词时,“窃”与“盗”是同义词。但是“盗”字又是名词,表示“盗贼”;“窃”字不用作名词。

142.【诛】

  (一)谴责。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成语有“口~笔伐”。

  (二)杀戮[有罪恶的人]。荀子正论:“~纣,断其首。”引申为铲除。楚辞卜居:“宁~锄草茅以力耕乎?”

  (三)要求,要别人负责供给东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求无时。”又庄公八年:“反,~屦於徒人费。”(费:人名。)

  143.【翦】

  翦断。诗经召南甘棠:“勿~勿伐。”“翦”又用於比喻,表示削弱或消灭。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又成公二年:“余姑~灭此而朝食。”又表示“裁去”。文心雕龙熔裁:“~截浮词谓之裁。”俗作“剪”。

  144.【修】(修)

  (一)乾肉。古人用来送礼。论语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十块乾肉成为一束)引申为乾。诗经王风中谷有蓷(tuī):“中谷有蓷,暵(hàn)其~矣。”

  (二)培养,增进,改进,加强。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旧德。”又桓公元年:“~好於郑。”又桓公六年:“随侯惧而~政。”论语季氏:“则~文德以来之。”

  (三)修理,修葺,修饰。左传成公三年:“而帅偏师以~封疆。”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人~城。”

  (四)长。诗经小雅六月:“四牡~广。”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八尺有余。”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能。”(修能等於说长才。)引申为善,美。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名之不立。”

  [辨]修,修。依说文,“修”是修饰,“修”是乾肉。由於二字同音,一般可以通用;但“乾肉”的意义决不能写作“修”。

  145.【讲】

  (一)讲和,和解。战国策西周策:“而秦未与魏~也。”史记项羽本纪:“业已~解。”又樗里子甘茂列传:“与魏~罢兵。”“讲”本身就有“讲和”的意义,后来变为双音词“~和”。胡铨上高宗封事:“[秦]桧曰敌可~和,[孙]近亦曰可和。”

  (二)谋画。左传襄公五年:“~事不令。”(不令:不善。)又为研究,商讨。论语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左传宣公十六年:“武子归而~求典礼。”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二公之贤,其~之精矣。”引申为讲究,重视。礼记礼运:“~信修睦。”注意:在上古汉语里,“讲”字没有现代的“讲话”的意思。礼记礼运的“讲於仁”,乃是讨论,议论。

  146.【设】

  (一)安排,摆设,建立。礼记礼运:“以~制度,以立田里。”文心雕龙熔裁:“情理~位,文采行乎其中。”

  (二)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是属:这些人。)[~如]比如,例如,白居易与元九书:“~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

  147.【立】

  (一)站着。论语微子:“子路拱而~。”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待”,比喻事情很快就要到来。贾谊过秦论中:“故其亡可~而待。”引申为建立,设立,树立。战国策齐策四:“~宗庙于薛。”礼记礼运:“以设制度,以~田里。”

  (二)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贾谊过秦论下:“子婴~。”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个位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章邯为雍王。”左传襄公三年:“将~之而卒。”

  (三)副词。立刻,马上。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诛杀曹无伤。”现代变为双音词“立刻”,“立即”。

  148.【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尽力做好别人付托的事,对别人负责。左传庄公十年:“~之属也。”又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乎?”注意:上古“忠”字意义很广,不限於忠君。这是阶级社会产生的一种伦理观念,后来被统治阶级利用来专指忠君。

  149.【信】

  (一)言语真实,不虚伪。老子八十一章:“~言不美,美言不~。”战国策楚策一:“子以我为不~。”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加:指虚报)引申为对人的一种道德,指对人真诚,不虚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乎?”又为守信,实践诺言。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不~。”

  (二)相信,认为可靠。论语公冶长:“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其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也。”按:这个意义和现代汉语一样。

  (三)副词。真的,的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可事也。”孟子公孙丑上:“~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四)使者,送信的人(后起义)。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至,看书竟,默然无言。”注意:不但上古的“信”字不当“书信”讲,连中古的“信”字也不当“书信”讲。“书信”的意义是从送信的人的意义再引申出来的。

  (五)读shēn,通“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也。”(尺蠖:虫名。)又:“屈~相感。”

  150.【谅】

  (一)形容词。诚实。论语季氏:“友直,友~,友多闻。”引申为固执(指道义方面)。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也?”

  (二)动词。相信别人的真实。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人只!”引申为原谅。又引申为料想(后起义)。如“~不见怪”。

  151.【正】

  (一)不偏,跟“偏”相对;不斜,跟“斜”、“邪”相对(邪就是斜)。论语乡党:“席不~不坐。”引申为正当,合适。论语子路:“名不~则言不顺。”又为作风正派。论语宪问:“齐桓公~而不谲。”(谲jué:奸诈。)用如动词时,表示使正。论语尧曰:“君子~其衣冠。”

  (二)主管人,长(zhǎng)。如古代乐官之长称“乐~”。仪礼大射:“乐~命大师曰。”后世有“村~”,“里~”。

  (三)副词。恰好。论语述而:“~唯弟子不能学也。”

  (四)读zhēng。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月”。左传隐公十年:“十年春王~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引申为指历法。尚书甘誓:“怠弃三~。”(三正:指三种历法。)杜预春秋序:“所用之厤(历),即周~也。”[~朔]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朔”连用指历法。史记历书:“汉得士德,宜更元,改~朔,易服色。”后来“~朔”指帝王的年号,“奉......~朔”表示归顺某王朝。左思魏都赋:“思禀~朔,乐率贡职。”后汉书南蛮传:“前世所不至,~朔所未加。”

  152.【邪】

  (一)斜的。诗经小雅采菽:“~幅在下。”(邪幅:即现在所谓绑腿,因为斜绑在腿上,所以叫邪幅。)

  (二)不正直,邪曲。孟子梁惠王上:“放辟~侈,无不为已。”按:“邪”与“斜”自古同音,本是通用的字。后代逐渐有了分别:於第一义写作“斜”,第二义写作“邪”。

  (三)读yé。疑问语气词,略等於“与”(欤)。战国策赵策三:“宁力不胜、智不若~?”又写作“耶”。战国策齐策四:“民亦无恙耶?”

  153.【辟】

  (一)读bì,法。诗经小雅雨无正:“~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

  (二)君,君主。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又棫朴:“济济~王。”(济济:容貌美的样子。)现代有双音词“复~”。

  (三)征召。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公府。”又徐稚传:“屡~公府,不起。”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

  (四)读pì,刑,刑法。尚书吕刑:“墨~疑,赦;其罚百锾。”(墨:古代五刑之一,即脸上刺字。锾huán:古代度量单位,六两为锾。)又:“劓~疑,赦;其罚惟倍。”(劓yì:五刑之一。割去鼻子。)[大~]古代五刑之一。死刑。尚书吕刑:“大~疑,赦;其罚千锾。”礼记文王世子:“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

  (五)躲避。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害?”又成公二年:“旦~左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六)开辟。孟子梁惠王上:“欲~土地,朝秦楚。”又离娄上:“~草莱任土地者次之。”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辟”。

  (七)不正。孟子梁惠王上:“放~邪侈。”这个意义后来作“僻”。

  (八)卑贱而得宠的。论语季氏:“友便~,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便辟:善於迎合人意而得宠的小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嬖”。

  154.【好】

  (一)貌美。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古乐府陌上桑:“秦氏有~女。”礼记大学:“如好~色。”

  (二)美好,良好。跟“恶”(è)相对。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兮。”论语子张:“窥见室家之~。”

  (三)读hào,去声。友好,友爱。诗经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矣。”左传成公三年:“两释累囚以成其~。”

  (四)也读hào,去声。动词。爱好,喜欢。跟“恶”(wù)相对。论语公冶长:“敏而~学。”

  155.【恶】

  (一)罪恶,不良的行为,跟“善”相对。左传宣公二年:“为法受~。”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二)貌丑。跟“好”(hǎo)相对,又跟“美”相对。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人之於纣。纣以为~。”孟子离娄下:“虽有~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引申为不好。论语里仁:“士志於道,而耻~衣~食者,未足与议也。”又乡党:“色~不食,臭~不食。”(臭:气味。)

  (三)读wù,去声。动词。讨厌,不喜欢。跟“好”(hào)相对。左传隐公元年:“故名曰寤生,遂~之。”礼记礼运:“货~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

  (四)读wū,平声。疑问代词作状语。哪里。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又~能使秦王烹醢梁王?”[~乎]等於说“於何”。论语里仁:“君子去仁,~乎成名?”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乎定?”

  156.【恭】(共)

  恭敬,有礼貌。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敬,民之主也。”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而有礼。”

  157.【敬】

  (一)严肃。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与人忠。”

  (二)动词。尊敬,尊重。论语先进:“门人不~子路。”

  [辨]恭,敬。“恭”与“敬”是同义词。分开来说,“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敬”的意义比“恭”的意义广泛,往往指一种内心的修养,严肃对待自己。如论语公冶长:“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又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又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又季氏:“貌思恭,......事思敬。”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恭”和“敬”在分用时是有区别的。

  158.【慎】

  小心。论语学而:“敏於事而~於言。”特指警惕自己。礼记大学:“故君子必~其独也。”

  159.【苟】

  (一)苟且,不严肃。跟“敬”相对。论语子路:“无所~而已矣。”礼记曲礼上:“临财毋~得,临难毋~免。”今有成语“一丝不~”。

  (二)如果。战国策齐策四:“~无岁,何以有民?~无民,何以有君?”论语颜渊:“~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贾谊论积贮疏:“~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160.【显】

  动词。放光明。形容词。光明的。一般只用於抽象意义。诗经大雅大明:“不~其光。”孟子滕文公下:“书曰:’丕~哉,文王谟!‘”引申为显贵,在社会上层。战国策齐策四:“百乘,~使也。”孟子离娄下:“而未尝有~者来。”

  161.【著】

  (一)显露。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则明。”又大学:“揜其不善而~其善。”成语有“见微知~”。现代有双音词“显~”。

  (二)写下来。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已~此书。”汉书杜周传:“前王所是,~为律。”这个意义又写作“箸”。

  (三)读zhuó,旧读入声。附着。左传宣公四年:“~於丁宁。”(丁宁:钲,乐器名。古时行军用以节止步伐。)这个意义又写作“着”。引申为多种意义。如“~意”表示用心。宋玉九辩:“惟~意而得之。”“~手”表示下手(后来表示开始做)。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手处也。”“~鞭”表示马上加鞭(意指行动)。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常恐祖生先吾~鞭。”(祖生:指祖逖。)“~花”表示开花。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花未?”等等。[土~]定居於一地,不是游牧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其俗或土~,或移徙。”汉书张骞传:“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后来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著”改读zhù)。

  (四)读zhuó,旧读入声。穿[衣]。南史刘璡传:“方下床~衣立。”岑参白雪歌:“都护铁衣冷难~。”又名词。穿著。陶潜桃花源记:“男女衣~悉如外人。”

  注意:(1)读zhuó的“著”,近代俗写作“着”,以别於读zhù的“著”。现代“著”、“着”分为二字。(2)“附着”的“著”和“着衣”的“著”,旧读不同音。前者读直略切,浊音入声;后者读张略切,清音入声。今吴粤等方言里,此二义读音不同。普通话则无别。

  162.【相】

  (一)仔细看,审察。诗经鄘风相鼠:“~鼠有皮”。左传隐公十一年:“~时而动。”引申为辨察人的身体容色,以判断他的命运。这是封建社会的迷信。左传文公元年:“内史叔服能~人。”史记淮阴侯列传:“~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二)助。尚书吕刑:“今天~民。”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特指扶助盲人。论语卫灵公:“固~师之道也。”(师:指乐师,上古乐师一般以盲人充当。)又名词。扶助盲人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矣?”引申为扶助君主的人,略等於后代所谓宰相。左传襄公四年:“信而使之,以为己~。”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加齐之卿~。”用作动词时,表示作某国或某人的相。庄子秋水:“惠子~梁。”

  (三)赞礼者。论语先进:“愿为小~焉。”以上(一)(二)(三)都读去声(xiàng)。

  (四)互相。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见也。”引申为共同。孟子离娄下:“而~泣於中庭。”又指单方面对另方面。列子汤问:“杂然~许。”(相许:指赞成愚公的意见,等於说“赞成他”。)

  163.【帅】

  率领。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引申为率领军队的人,大将。论语子罕:“三军可夺~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4.【士】

  (一)男子,特指未婚的男子。跟“女”相对。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怀春,吉~诱之。”又郑风溱洧:“维~与女,伊其相谑。”

  (二)武士,甲士。左传襄公十年:“诸侯之~门焉。”(门:攻打城门。)按:士与卒不同(卒是步卒)。

  (三)统治阶级的下层。上古把人分为五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战国时代,士又指勇士,壮士。战国策魏策四:“此三子,皆布衣之~也。”

  (四)文士,读书人。这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武士”的“士”不同。儒家常常把士看作道德较高的人物。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矣。”又泰伯:“~不可以不弘毅。”又卫灵公:“志~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五)狱官,执法官。孟子尽心上:“舜为天子,皋陶为~,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瞽瞍:舜的父亲。)又告子下:“管夷吾举於~。”在这个意义上,又称为“士师”。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师。”

  165.【仆】

  (一)奴隶的一个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臣台。”(据此,士以上是各级奴隶主,皁以下为各级奴隶。)奴隶的通称。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又为奴仆。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独未见夫~乎?”后世指被雇来服役的人。徐霞客游记:“时夫~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又为对己的谦称。司马迁报任安书:“~非敢如此也。”白居易与元九书:“~既受足下书。”

  (二)驾车的人。诗经小雅正月:“屡顾尔~。”楚辞离骚:“~夫悲余马怀兮。”引申为驾车。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冉有:人名。)这个意义后代罕用。

  166.【御】

  (一)驾驶车马。论语为政:“樊迟~。”左传成公二年:“邴夏~齐侯。”引申为驾御其他东西。庄子逍遥游:“列子~风而行。”又名词。御车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其~屡顾。”

  (二)形容词。属於天子的。史记平准书:“出~府禁藏以赡之。”(禁藏zàng:皇帝的钱财。赡shàn:供给。)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寺在西阳门外三里~道南。”

  (三)抵禦,抵抗。诗经邶风谷风:“亦以~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禦”。

  [辨]御,禦。二字一般不通用。“御”的第一、二两义,不能写作“禦”。至於“抵禦”的意义,后代一般只写作“禦”,不写作“御”。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写作“禦”。如诗经大雅绵:“予曰有禦侮。”孟子梁惠王上:“谁能禦之?”庄子马蹄:“毛可以禦风寒。”

  167.【右】

  (一)右边。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车下;射其~,毙於车中。”古人以右为尊。汉书高帝纪:“无能出其~者。”(没有人能胜过他。)引申表示尊尚。淮南子汜论:“兼爱,尚贤,~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左~]指近臣。孟子梁惠王下:“左~皆曰贤,未可也。”又指左右执事的人,实指其本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晓左~。”

  (二)陪乘的人,参乘(骖乘)。左传宣公二年:“其~提弥明知之。”

  168.【盗】

  偷。左传文公十八年:“~器为奸”。荀子不苟:“~名不如~货。”(货:财物)。又名词。偷东西的人,小偷。论语颜渊:“季康子患~。”又阳货:“其犹穿窬之~也与?”(穿窬:穿壁逾墙。)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而为守备。”

  169.【贼】

  (一)毁,害。论语先进:“~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儿子。)又特指杀害。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之。”又名词,指败坏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也。”引申为凶狠,狠毒。史记游侠列传:“少时阴~。”

  (二)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反不讨~。”

  [辨]盗,贼。用作动词时,上古“盗”字只指偷东西,“贼”字指毁害。用作名词时,“盗”字一般指偷窃东西的人,而“贼”字指乱臣。“盗”“贼”二字的上古意义,跟现代意义差不多正好相反。现在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上古叫“盗”;现在所谓“强盗”上古叫“贼”。荀子儒效:“故人无师无法,而知(智)则为盗,勇则为贼。”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当然,上古强盗也可以称“盗”,例如盗跖就是传说中的强盗的首领;但偷东西的决不称“贼”。

  170.【国】

  (一)国家。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也,尽心焉耳矣。”周代诸侯的领土叫国,西汉诸侯王的封邑也叫国。西汉的一国略等於一郡,所以常“郡国”连称。

  (二)国都,首都。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之一。”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统万人乎?”孟子离娄下:“遍~中无与立谈者。”注意:先秦“国”字当首都讲的,例子可以举得很多。

  [辨]邦,国。“邦”与“国”是同义词。但“邦”字不当“首都”讲。

  171.【家】

  (一)家,家庭。与现代的“家”字同义。指房子或指人。论语子张:“窥见室~之好。”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可以无饥矣。”

  (二)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跟“国”相对。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又公冶长:“千室之邑,百乘之~,可使为之宰也。”“国家”二字连用是一个并列结构,指诸侯的国和大夫的家。孟子滕文公上:“恶能治国~?”

  172.【杜】

  土地之主,土神。又名“后土”。古人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种之树。因此,“社”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伐鼓於~。”(伐鼓:打鼓。)

  173.【稷】

  (一)谷名,跟黍相似,但不黏。诗经王风黍离:“彼~之穗。”

  (二)谷神。[社~]土神与谷神。古代用作国家的象征。论语季氏:“是社~之臣也。”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

  174.【仁】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理想中的一种道德标准。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道理,是有具体的阶级内容的。论语述而:“若圣与~,则吾岂敢?”又宪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乎?”

  175.【义】

  (一)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跟仁一样,这是封建的伦理道德之一。论语述而:“闻~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引申为道理。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白居易与元九书:“皆所以陈古今诗歌之~。”又形容词。行为合理的。左传隐公元年:“不~不昵,厚将崩。”

  (二)意义,意思。论衡自纪:“察文以~可晓。”世说新语文学:“立异~于众贤之外。”

  176.【道】

  (一)路,道路。战国策齐策四:“民扶老携幼,迎君~中。”论语雍也:“中~而废。”又泰伯:“任重而~远。”引申为途径(抽象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下:“交邻国有~乎?”

  (二)达到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夕死可矣。”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得之,不处也。”又为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措施和政治局面。论语卫灵公:“邦有~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三)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一以贯之。”又雍也:“非不说子之~。”引申为方法,技巧。论语子张:“虽小~,必有可观者焉。”又为道理,规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也。”

  (四)述说。论语宪问:“夫子自~也。”又季氏:“乐~人之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五)引导。后来写作“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决使~。”论语子张:“~之斯行。”又为政:“~之以政。”

  按:旧时於(一)(二)(三)义,即用作名词时,读上声;於(四)(五)义,即用作动词时,读去声。

  [辨]道,路。就道路的意义说,二者是同义词。但用於抽象意义时。“路”较简单,“道”的许多引申义都是“路”所没有的。如“思想”、“学说”,“方法”、“技巧”,“道理”、“规律”,等。就是“途径”这个意义,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

  177.【德】

  (一)道德,修养。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如好色者也。”又述而:“~之不修,学之不讲。”按,儒家所谓“德”,往往指心中能辨别是非善恶。引申为作风,品行。论语颜渊:“君子之~风,小人之~草。”按:“德”指品行时,不限於好的方面。尚书盘庚下有“凶~”,伪古文尚书泰誓有“秽~”。今双音词有“私~”。又特指好的品质。荀子劝学:“积善成~。”

  (二)恩惠,德泽。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不知所报。”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百年而后崩,犹未洽於天下。”史记项羽本纪:“吾为若~。”“德”又引申为动词,表示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我乎?”

  178.【文】

  (一)彩色交错为文。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绣也。”引申为华丽有文采,跟“质”相对。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章]在绘画和刺绣上,青与赤相交错为文,赤与白相交错为章。“文章”最初也是指“文绣”,“文采”。荀子礼论:“雕琢刻镂黼黻~章,所以养目也。”(黼fǔ:礼服绣的黑白交错的花纹。黻fú:礼服上绣的青黑相交的花纹。)引申为文辞。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章,非采而何?”

  (二)文献。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又子罕:“文王既没,~不在兹乎!”萧统文选序:“世质民淳,斯~未作。”[~学]指文献和经典。论语先进:“~学:子游,子夏。”韩非子五蠹:“而诸先生以~学取。”注意:古代所谓“文学”和今天所谓“文学”不同。

  (三)独体的汉字叫“文”,如“日”、“月”、“牛”、“马”等。引申为文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害辞。”(辞:指句子。不要因为一个字而损害了全句的意义。)

  (四)文章。萧统文选序:“骚人之~,自兹而作。”

  (五)文化教育。跟“武”相对。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德以来之。”

  (六)旧读wèn。动词。装饰,增添文采。论语宪问:“~之以礼乐。”引申为掩饰。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苏轼答谢民师书:“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成语有“~过饰非”。

  179.【质】

  (一)读zhì,抵押。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又燕策三:“燕太子丹~于秦。”

  (二)本质,本体,本性。荀子劝学:“其~非不美也。”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涟漪结,木~实而花萼振。”

  (三)朴实,朴素。跟“文”相对。论语雍也:“文~彬彬,然后君子。”萧统文选序:“世~民淳。”

  (四)正,正直。论语颜渊:“~直而好义。”用作动词时,表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礼记中庸:“~诸鬼神而无疑。”又曲礼上:“疑事无~。”引申为询问,责问。今有双音词:“~问”。[~明]正明,天大亮。仪礼既夕礼:“~明灭烛。”礼记昏义:“~明赞见妇於舅姑。”(赞:唱名,称名。)方苞狱中杂记:“~明启钥。”

  (五)砧板。[鈇~][斧~]斩人的刑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请罪。”这个意义又写作“钻”。

  按:(二)(三)(四)旧读入声,(一)(五)旧读去声。今普通话无别。

  180.【色】

  (一)脸上的气色,表情。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又:“举欣欣然有喜~。”楚辞渔父:“颜~憔悴。”战国策楚策四:“颜~变作。”又赵策四:“太后之~少解。”

  (二)女色。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以妇女为玩物,所以称妇女的容貌为“色”。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礼记大学:“如好好~。”

  (三)色彩。老子十二章:“五~令人目盲。”

  [辨]颜,色。颜指额,色指脸上的表情,二字有密切关系,所以常常连用。但是,“色”字在上古可以当“色彩”讲,“颜”字不能当“色彩”讲。女色也不能称为“颜”。

  181.【臭】

  (一)读xiù气味。周易系辞上:“其~如兰。”礼记大学:“如恶(wù)恶~。”引申为坏的气味,“香”的反面。读chòu。墨子尚贤下:“腐~馀财。”又为发臭。尚书盘庚中:“今予命女一无起秽以自~。”(女:你们。一:皆,都。)按:本来作气味讲的“臭”也读chòu,后来才读xiù,以别於香臭的“臭”。

  (二)读xiù。动词,闻[气味]。荀子礼论:“三~之,不食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嗅”或“齅”。

  182.【先】

  (一)动词。先行,先做某事。左传宣公二年:“会请~。”论语颜渊:“於斯三者何~?”又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二)形容词,副词。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跟“后”相对。战国策齐策四:“冯谖~驱。”引申为去世的[上代或长辈]。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王之宗庙。”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生](1)年长的人。此义后代罕用。(2)有道德学问的。用来作对人的尊称。战国策赵策三:“东国有鲁连~生。其人在此。”

  183.【前】

  (一)动词。向前,前进。战国策赵策三:“酒酣,起~,以千金为鲁连寿。”又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至壁门,莫敢~。”成语有“勇往直~”,“畏缩不~”。

  (二)脸所向的一面。跟“后”相对。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与?”引申为发生在前的,次序在前的。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之后丧踰~丧。”战国策赵策一:“~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项羽本纪:“~时某丧,使公主某事。”

  184.【后】

  (一)动词。走在后面,落后。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又先进:“三子者出,曾皙~。”

  (二)位置在后的,跟“前”相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又为时间在后的,次序在后的。跟“先”相对,又跟“前”相对。战国策齐策一:“期年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前~所亡凡四十五万。”又:“以先国家之急而~私雠也。”注意:除个别古书外,“后”字都不写作“后”。

  按:“先”、“前”、“后”三字都能作动词,这是和现代汉语大不一样的地方。

  185.【内】

  (一)内,内室。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弗洒弗埽。”(廷:中廷。)又大雅抑:“洒埽廷~。”汉书晁错传:“家有一堂二~。”引申为里边。论语颜渊:“四海之~,皆兄弟也。”又为内心。论语里仁:“见不贤而~自省也。”又:“~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引申为内部,特指国家内部或家庭内部。战国策赵策三:“今又~围邯郸而不去。”孟子梁惠王下:“~无怨女。”(怨女: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女子。)

  (二)指妻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多内宠。”[~人](1)妻妾。礼记檀弓下:“[文伯之丧]~人皆行哭失声。”(2)后代谦称自己的妻子。[~子]卿大夫的嫡妻。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叔隗为~子,而己下之。”后代谦称自己的妻子。

  (三)通“纳”。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之沟中。”

  186.【外】

  外面。跟“内”相对。战国策楚策四:“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引申为外部,特指国家的外部或家庭的外部。战国策赵策三:“百万之众折於~。”孟子梁惠王下:“~无旷夫。”(旷夫: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男子。)

  187.【间】

  (一)读jiàn。夹缝,间隙。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而刀刃者无厚。”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闚其夫。”(闚:同窥。)引申为置身其中。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又为间隔,间断。战国策齐策一:“时时而~进。”又为抄近路,抄小路。史记项羽本纪:“从郦山下道芷阳~行。”又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间”。

  (二)读jiàn。离间,挑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之~言曰。”又:“赵王信秦之~。”苏轼范增论:“汉用陈平计,~疏楚君臣。”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三)读jiàn。副词。偷偷地,暗暗地。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入邯郸。”史记陈涉世家:“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四)读jiān。中间。论语先进:“摄乎大国之~。”孟子离娄下:“其~不能以寸。”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五)读xián。闲着,无事可做。孟子公孙丑上:“今国家~暇。”这个意义后来有人写作“闲”。但不能作“閒”。

  [辨]閒,间,闲。上古本来无“间”字,后代凡作“间”的,上古都作“閒”(有些古籍经后人改过,也有刻写讹错。如史记的“閒”,有的版本作“间”)。后代於“閒暇”的“閒”仍作“閒”,於“间隙”的“閒”改作“间”,以示区别。依说文,“閒”的本义是“门隙”,“闲”的本义是“栅栏”,所以二者的引申义大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閒”和“闲”是不相通的;只在“閒暇”的意义上,偶可作“闲”。

56#
发表于 2016-5-5 08:39: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若兰 于 2016-5-5 15:32 编辑

常用词(四) 65字

===================================



  行走出入之适进退逾逸逼 决治 树艺 事畜 保爱 伤害 比喻

  诚伪善淫凶 疏戚 饥孰 滋烈赡 共同殊异

  斤钧锺倍 政教法术势数 朝野涂江关 宫府 衣冠屦商 贾旅徒 年岁

  188.【行】

  (一)名词。道路。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诗经周南卷耳:“?彼周~。”(周行:大路,公路。)

  (二)动词。走路,走。跟“止”相对。论语述而:“三人~,必有我师焉。”引申为走了,不留在原来的地方了。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则~矣。”又:“孔子~。”又为实际地做,实施,办。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诸?‘”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现代有双音词“实行”。

  (三)副词。将,快。曹丕与吴质书:“别来~复四年。”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鄙夫~衰谢。”(鄙夫:自谦之词。)

  (四)读xìng,去声。名词。行为,一般指道德上的表现。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庄子逍遥游:“~比一乡。”

  (五)读háng,行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无所逃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儿女忽成~。”

  189.【走】

  (一)跑,逃跑。战国策楚策一:“兽见之皆~。”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今成语有“~马看花”。

  (二)读zòu,去声。奔向。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圹也。”(圹:原野。)今成语有“~投无路”(但不再读去声)。

  [辨]行,走。古代所谓“行”,现代叫“走”(比较“行路”:“走路”)。古代所谓“走”,现代叫“跑”(比较“走马”:“跑马”)。只有华南方言(如粤方言、客家方言等)还保存古义。

  190.【出】

  出,出去,出来。跟“入”相对。论语先进:“三子者~。”又特指“出门”。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离娄下:“其良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入”与“出”对举时,在某些情况下,“入”表示国内或家内,“出”表示国外或家外。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出去”的意义引申为“出妻”(休妻)。另引申为超出,超过。论语乡党:“祭肉不~三日。”又为支出。礼记王制:“量入以为~。”又表示拿出。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凡民之食于上者,~其十一佣乎吏。”又为出现。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

  191.【入】

  (一)进,进去,进来。孟子滕文公上:“三过其门而不~。”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入”不说“进”。“入”字与“出”字对举,有时表示国内或家内。论语学而:“弟子~则孝,出则弟。”

  (二)纳。战国策秦策国:“~其社稷之臣於秦。”左传宣公二年:“谏而不~。”

  192.【之】

  (一)动词。到〔某地〕去。孟子梁惠王上:“牛何~?”战国策齐策四:“驱而~薛。”又赵策三:“齐闵王将~鲁。”又楚策四:“庄辛去~赵。”注意:上古汉语有“去之”的说法,但“去”字只表示离开某地,“之”字方是表示到某地去。“庄辛去~赵,”是说庄辛离开了楚国而到赵国去。

  (二)指示代词。此,这。诗经周南桃夭:“~子于归。”庄子逍遥游:“~二虫又何知?”

  (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又指复数)。用作宾语。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於刺人而杀~?”又:“以羊易~。”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曰:思无邪。”

  (四)介词。的。孟子梁惠王上:“王道~始也。”

  193.【适】

  (一)动词。到〔某地〕去。论语子路:“子~卫。”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市,莫之或欺。”庄子逍遥游:“彼且奚~也?”

  (二)嫁。仪礼丧服子夏传:“女子子~人者。”又丧服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人‘。”欧阳修江邻几墓志铭:“女三人,长~秘书丞钱衮,余尚幼。”

  (三)副词。正巧,恰在这个时候。战国策赵策三:“此时鲁仲连~游赵。”

  (四)读dí,通“嫡”。正妻所生的。左传文公十八年:“杀~立庶。”(庶:非正妻所生的。)

  [辨]之,如,适,往,赴。在到某地去的意义上,“之”、“如”、“适”没有什么分别。“之齐”、“如齐”、“适齐”可以互换;可能是方言的不同。“往”和这三个词的分别较大。这三个词带直接宾语,而“往”不带直接宾语,上古不说“往齐”。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将食之。”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又梁惠王上:“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说“往焉”不说“往之”,就是因为“往”字不能带直接宾语。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由於“往”不能带直接宾语,所以后面再加动词“之”字。“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别很大,因为它表示奔向(特别是奔向水火或凶险之境),而不是简单的往。“赴”字在词性上却跟“之”“如”“适”相同,因为它能带直接宾语。

  194.【进】

  (一)向前走,推进。跟“退”相对。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也。”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陉。”引申为到朝廷去做官。孟子公孙丑上:“治亦~,乱亦~。”又为使到朝廷里来,任用。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贤。”又为向在上者推荐。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士。”

  (二)献纳。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身所奉饮而~食者以十数。”

  [辨]进,入。“进”与“入”在古代不是同义词。“进”的反面是“退”,“入”的反面是“出”。现代汉语所谓“进去”、“进来”,古人只说“入”,不说“进”。例如“入门”,在古代不能说成“进门”。

  195.【退】

  (一)向后走,后退。跟“进”相对。易经乾卦:“知进而不知~。”引申为撤退。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召陵。”又指从朝廷、从父亲、从老师处回来。诗经召南羔羊:“~食自公。”(退食:退朝而食于家。自公:自公门而出。)孟子告子上:“吾~而寒之者至矣。”论语季氏:“鲤~而学诗。”(鲤:孔鲤。孔子之子。)又为政:“~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再引申为不在朝廷任职。孟子公孙丑上:“治则进,乱则~。”楚辞离骚:“~将复修吾初服。”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亦忧。”

  (二)不与人竞争。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让以明礼。”史记外戚世家:“由此为~让君子。”引申为退缩。论语先进:“求也~,故进之。”

  196.【逾】

  越过。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墙。”“逾”又用於比喻或抽象的意义。论语子张:“大德不~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尊,疏~戚。”注意:“逾”也可以写作“逾”。

  197.【逸】

  (一)逃走。左传桓公八年:“随侯~。”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引申为奔跑得很快。左传成公二年:“马~不能止。”引申为隐遁。论语微子:“~民伯夷、叔齐。”又尧曰:“举~民。”又为散失,如说“~文”,“~周书”。在这个意义上又可写作“轶”,如“~闻”,“~事”。也可作“佚”。又为超出常格,卓越(后起义)。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鲍参军。”

  (二)放纵,安逸,安乐。孟子滕文公上:“~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战国策楚策四:“专淫~侈靡,不顾国政。”这个意义也可写作“佚”。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所自邪也。”

  198.【逼】

  侵逼,逼近。孟子滕文公上:“禽兽~人。”左传僖公五年:“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乎?”注意:“逼”后代多写作“逼”。

  199.【决】

  (一)打开缺口,导引水流。孟子滕文公上:“~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又告子上:“~诸东方则东流。”引申为洪水把堤岸冲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所犯,伤人必多。”

  (二)判定,决定。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楚辞卜居:“馀有所疑,愿因先生~之。”

  200.【治】

  (一)旧读平声(chí)。治水,防御它或疏导它。孟子告子下:“禹之~水,水之道也。”引申为处理,进行某种工作。孟子滕文公上:“然则~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又:“恶能~国家?”又:“门人~任将归。”又梁惠王上:“奚暇~礼义哉?”庄子马蹄:“伯乐善~马,而陶匠善~埴木。”(陶:烧窑工人。匠:木匠。埴zhí:陶土,黏土。)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戎。”按:“治”字的引申义应用甚广,凡加於名词的前面,就表示对此事物进行应有的处理。

  (二)去声。形容词。治理好了的。特指国家被治理得很好,太平。跟“乱”相对。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战国策齐策:“齐国大~。”

  [辨]治,理。“治”是“治水”,“理”是“治玉”。治国家可以叫做“治”,也可叫做“理”。如“治乱”可以说成“理乱”。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上古多说“治”,少说“理”。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於是常常把“治”说成“理”。如韩愈原毁:“其国家可几而理欤!”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这是读唐人作品所应该注意的。

  201.【树】

  (一)种植,栽种。动词。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之以桑。”又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又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与?抑亦盗跖之所~与?”成语有“十年~木,百年~人”。

  (二)名词。树木。左传昭公二年:“有嘉~焉,宣子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於此~之下。”

  按:旧时於动词的“树”读上声,名词的“树”读去声。今无别。[辨]树,木。“树”和“木”的显著区别有两点:(1)“树”可以是动词,“木”不可以用作动词;(2)“木”可以当“木材”讲,“树”不可以当木材讲。先秦的“树”字,一般只用作动词。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疏:“无损折我所树之?木”,这是正确的解释。“树”作为动词时,也不限於种木,还可以种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萱草),言树之背(背:北堂)。”动词“种”字,战国时代才出现。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202.【艺】(蓺)

  (一)种植。诗经唐风鸨羽:“不能~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树~五谷。”

  (二)才能,技能,本领。尚书金縢:“能多材多~。”

  203.【事】

  (一)事情。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可得闻乎?”又公孙丑上:“故~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注意:“事”字随着上下文的不同,而带有比较特殊的意义,如指“军事”、“战事”、“急事”等。论语季氏:“季氏将有~於颛臾。”左传成公二年:“一人殿之,可以集~。”

  (二)动词。侍奉,指为君主或父母服务。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臣请~之。”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父母。”妻对夫也称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始妾~其父。”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也有所谓“事”。孟子梁惠王下:“惟仁者为能以大~小......惟智者为能以小~大。”

  (三)动词。从事於。汉书张骞传:“汉方欲~灭胡。”杜甫新婚别诗:“努力~戒行。”

  204.【畜】

  (一)读xù。养。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又:“俯不足以~妻子。”

  (二)读xù。积聚,储藏。孟子离娄上:“苟为不~,终身不得。”荀子天论:“~积收藏於秋冬。”这个意义又写作“蓄”。礼记王制:“无三年之蓄。”

  (三)读chù。家养的禽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

  205.【保】

  抚养。尚书康诰:“若~赤子。”引申为安。孟子梁惠王上:“~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注意:这种“保”字还不是“保护”的意思,而只是“安”的意思。下文“~四海”、“~妻子”也都只是“安”的意思。又引申为守住。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乃先~南里以待之。”

  206.【爱】

  (一)爱。左传隐公元年:“~其母。”引申为怜惜。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其二毛。”(二毛:指有花白头发的人。)

  (二)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也。”又:“吾何~一牛?”老子四十四章:“甚~必大费。”注意:上古“爱”字很多是当“舍不得”讲的,不要误会为“亲爱”的“爱”。

  207.【伤】

  (一)受伤,特指战斗时遭受创伤。左传成公二年:“郤克~於矢。”引申为损害。论语子张:“其何~於日月乎?”“何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乎”字),原意是“损害了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有什么关系?”论语先进:“何~乎?”“无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也”字)原意是“没有损害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没有什么关系”。

  (二)悲伤。诗经周南卷耳:“维以不永~。”

  208.【害】

  (一)损害,伤害。左传僖公三十年:“君亦无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仁,有杀身以成仁。”引申为嫉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又为妨碍。孟子滕文公上:“~於耕。”

  (二)名词。祸害,害处。跟“利”相对。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也。”又:“姜氏欲之,焉辟~?”世说新语雅量:“客问淮上利~。”

  (三)通“曷”。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汤誓曰:’时日~丧。‘”

  209.【比】

  (一)摆在一起。文心雕龙情采:“五音~而成韶夏。”“比”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当作同类看待。孟子滕文公上:“子~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数。”又:“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次:也是“摆在一起”。)引申为比较,较量。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二)读bì去声。偏袒,偏心自己人。左传襄公三年:“立其子,不为~。”今成语有:“朋~为奸”。

  (三)读bì,去声。及。表示等到了[那个时候]。孟子梁惠王下:“~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有时“比及”连用。论语先进:“求也为之,~及三年,可使足民。”

  (四)诗六义之一。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比”是比喻。白居易与元九书:“关於美刺~兴者。”(美:颂扬。刺:讽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序:“复古人~兴之体。”

  210.【喻】

  (一)晓得,了解。战国策魏策四:“寡人~矣。”孟子告子下:“征於色,发於声,而后~。”

  (二)天子告臣民、上告下叫“谕”(后起义)。

  (三)比喻。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

  注意:“喻”、“谕”古代无分别,直到汉代还互相混用,后来渐渐有了分工。於“比喻”的意义用“喻”不用“谕”;在“晓得”,或“使人知道”的意义上,用“谕”不用“喻”。

  211.【诚】

  (一)真心,不诡诈,不虚伪。跟“诈”相对,又跟“伪”相对。易经乾卦:“修辞立其~。”礼记乐记:“著~去伪。”

  (二)副词。实在,的确。孟子公孙丑上:“子~齐人也。”引申为假设之词。战国策赵策三:“赵~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12.【伪】

  人为的。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也。”引申为诡诈,不诚实。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者也。”又为假的,非真的。楚辞哀郢:“被以不慈之~名。”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先秦说“伪”不说“假”。

  213.【善】

  (一)好,指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也。”

  (二)好,指有道德。跟恶相对。论语子路:“不如乡人之~者好之,其不~者恶之。”

  (三)好,指高明,有本领,擅长。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弈者也。”又滕文公上:“子是之学,亦为不~变矣。”

  (四)好,指做得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否。”

  (五)好,指令人满意的。论语子罕:“求~贾而沽诸?”(贾:同“价”。)

  214.【淫】

  (一)过分而不得当,过度。战国策楚策四:“专~逸侈靡。”论语八佾:“关睢乐而不~。”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祀。”

  (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淫邪。左传宣公四年:“~于?子之女。”(?:同“郧”yún。春秋时国名,在今湖北安陆县。)楚辞离骚:“谣诼谓余以善~。”引申为贪色,纵欲。左传成公二年:“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

  215.【凶】

  (一)不吉利。跟“吉”相对。楚辞卜居:“此孰吉孰~?”

  (二)饥荒。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则移其民於河东。”又:“~年免於死亡。”

  216.【疏】

  (一)稀疏。跟“密”相对,又跟“数”相对。(“数”就是“密”。)老子七十三章:“天网恢恢,~而不失。”汉书霍光传:“~眉目,美须?。”引申为关系远,不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逾戚。”又引申为同样的行为重复的时间相隔得久。也跟“数”相对。孟子公孙丑上:“且王者之不作,未有~於此时者也。”

  (二)疏通,特指疏通江河。孟子滕文公上:“禹~九河。”现代变为双音词“~通”。

  (三)读shù,去声。分条登记或分条陈说。汉书匈奴传:“~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又李广苏建传:“数~光过失。”(光:霍光。)引申为上给皇帝的奏议。如汉晁错有“论贵粟~”。杜甫秋兴(其三):“匡衡抗~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四)读shù,去声。注解的一种。一般是疏通经义并对古人的注加以引申和说明。如左传是杜预注,孔颖达疏。

  注意:(一)可以写作“疏”,(二)(三)(四)不可以写作“疏”。

  217.【戚】

  (一)兵器之一种,像大斧。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扬。”陶潜读山海经诗(其十):“刑天舞干~。”

  (二)忧患,悲哀。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这种意义也写作“戚”。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三)亲,亲属。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疏逾~。”注意:上古所谓“戚”,包括父母兄弟等。后代才专指族外的亲属。

  218.【饥】

  五谷不成熟,荒年。论语先进:“因之以~馑。”又颜渊:“年~,用不足。”

  [辨]饥,饥。“饥”与“饥”古音不相同(饥属脂部,饥属微部);它们既不是异体字,也不是通用字。“饥”用於“饥饿”,“饥”用於“饥荒”,分别是显著的。左传“饥”“饥”绝不相混,孟子“饥”字有时当“饥饿”讲,但“饥”字绝不当“饥荒”讲。中古“饥”“饥”读音相同,才渐渐混用了。

  219.【孰】

  (一)熟,煮熟了的。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不~。”引申为深透,深入。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今成语有“深思~虑”。“~视”连用,指看了又看。战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视之。”今成语有“~视无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熟”。

  (二)五谷丰年。跟“饥”相对。又写作“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

  (三)谁,哪个。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为好学。”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胜?”按:“孰”字多用於选择问,跟“谁”不尽相同。又可指事物。论语八佾:“是可忍也,~不可忍也?”这种意义不能写作“熟”。

  [辨]谁,孰。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分别。“谁”专指人,“孰”则兼指物。“孰”用於选择问,“谁”不用於选择问。“孰与徐公美”不能说成“谁与徐公美”;“弟子孰为好学”不能说成“弟子谁为好学”。但是“孰”也用於非选择问,当其指人时(如“孰为夫子”),“孰”和“谁”就完全同义了。

  220.【滋】

  (一)增益,增长。左传隐公元年:“无使~蔓。”现代有双音词“~长”。

  (二)副词。更加。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弟子之惑~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以窦太后~不悦魏其等。”

  221.【烈】

  (一)火猛。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引申为强烈,猛烈。[烈士](1)视死如归的勇士。庄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视死若生者,~士之勇也。”(2)有节操、有作为的人。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事业。孟子公孙丑上:“功~,如彼其卑也。”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

  222.【赡】

  读shàn。足够。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也。”又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引申为充足,丰富。文心雕龙情采:“心术既形,英华乃~。”引申为供给别人财物(后起义)。晋书羊祜传:“禄俸所资,皆以~给九族,赏赐军士。”

  223.【共】

  (一)读gǒng,上声。通“拱”。拱手。论语乡党:“子路~之。”引申为环绕。论语为政:“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二)读gōng,平声。通供。供给,供应。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又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三)读gōng,平声。通恭。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子孝。”

  (四)副词。共同。论语子罕:“可与~学。”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或共同占有。论语公冶长:“与朋友~,敝之而无憾。”又表示具有共同的情况。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之。”

  224.【同】

  同,一样。跟“异”相对。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则贾相若。”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孟子梁惠王下:“与民~乐也。”又:“与百姓~之。”又表示同属。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群。”

  [辨]共,同。在“共同”的意义上,“共”和“同”仍有分别。“共”跟“分”相对,“同”跟“异”相对。作“一样”讲时,只能用“同”,所以“布帛长短同”不能换成“布帛长短共”。

  225.【殊】

  (一)死。汉书高帝纪:“其赦天下~死以下。”(殊死以下,指死刑以下。)史记淮阴侯列传:“军皆~死战,不可败。”

  (二)不同,有分别。文心雕龙熔裁:“善敷者辞殊而意显。”范缜神灭论:“名~而体一也。”[~方](1)不同的方面。汉书艺文志:“时世主,好恶~方。”(2)不同的区域。班固西都赋:“~方异类,至于三万里。”引申为特别的,卓越超群的,特别好的。诸葛亮出师表:“盖追先帝之~遇,欲报之於陛下也。”古诗陌上桑:“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

  (三)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略似现代汉语的“很”。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不欲食。”

  226.【异】

  (一)不同。跟“同”相对。论语微子:“我则~於是。”又先进:“~乎三子者之撰。”引申为奇特。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不匝旬而得~地者二。”[~日][~时](1)往日,往时。汉书高帝纪有“~日”秦民在大夫(第七级爵位)以上的,能和县令抗礼(平等对待)的记载。又食货志载:“~时”小车商人分等纳税。(2)将来。战国策齐策六:“愿王之察之~日。”白居易与元九书:“~时相见。”胡铨上高宗封事:“且安知~时金人无厌之求,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物]不同之物。庄子大宗师:“假於~物,托於同体。”引申为:(1)指别的行业。国语齐语:“不见~物而迁焉。”今成语有“见~思迁”。(2)指死亡的人。贾谊鵩鸟赋:“化为~物兮,又何足患?”杜甫北征诗:“残害为~物。”(3)指珍奇的物品。后汉书班昭传:“每有贡献~物。”

  (二)奇怪,觉得奇怪。孟子梁惠王上:“王无~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之。”

  227.【斤】

  (一)斧子一类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以时入山林。”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成风。”(石:人名。)

  (二)称物的单位。墨子号令:“赐黄金二十~。”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

  (三)[~~]明察的样子。诗经周颂执竞:“~~其明。”今成语有“~~计较”。

  228.【钧】

  (一)三十斤。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

  (二)陶匠做陶器时,模子下面旋转的工具叫钧。淮南子原道:“~旋毂转。”用於比喻,“大钧”或“洪钧”指天。贾谊鵩鸟赋:“大~播物兮。”张华答何劭:“洪~陶万类。”

  (三)通“均”。同样。孟子告子上:“~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229.【锺】

  (一)量名。六斛四斗。孟子滕文公下:“兄戴,盖禄万~。”

  (二)积聚。国语周语:“泽,水之~也。”世说新语伤逝:“情之所~,正在我辈。”成语有“一见~情”。

  [辨]钟,锺。“钟”是“钟鼓”的“钟”,“锺”是“量名”,一般是区别开来的。有时候,“锺”也被假借为“钟”。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或本作“钟”。但是“千钟”“万钟”的“钟”和“钟情”的“钟”却不写作“钟”。“姓钟”的“钟”也不能写作“钟”。

  230.【倍】

  (一)背向,背着。战国策赵策三:“天子吊,主人必将~殡柩。”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山陵。”引申为违背。孟子滕文公上:“师死而遂~之。”

  (二)加倍。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之。”文心雕龙熔裁:“虽玩其采,不~领袖。”

  231.【政】

  统治管理的工作,特指国家的统治管理。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孟子梁惠王上:“察邻国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32.【教】

  (一)动词。教导。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又名词。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又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则近於禽兽。”

  (二)名词。文体的一种。诸侯、王公的命令叫“教”。萧统文选序:“又诏诰~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引申为官府的文告。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及诗赋杂文。”又为书信中的敬词,指对方的话或要求。苏轼答谢民师书:“未能如~。”

  (三)动词。读jiāo。使。一般多用於诗词。杜甫奉酬严公诗:“草茅无经欲~锄。”白居易琵琶行:“曲罢常~善才服”。(善才:唐代乐师之称。)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枝上啼。”

  233.【法】

  (一)法令,法律。上古的“法”,着重在规定刑罚。老子五十七章:“~令滋彰,盗贼多有。”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侠以武犯禁。”

  (二)制度。贾谊过秦论上:“内立~度,务耕织。”

  (三)动词。效法,学习好的榜样。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与?”

  (四)方法,办法,法子(后起义)。杜甫寄高三十五书记诗:“美名人不及,佳句~如何?”

  234.【术】

  (一)道路,街巷。礼记月令:“皆修封疆,审端径~。”(端正其径路。)汉书刑法志:“园囿~路。”左思蜀都赋:“亦有甲第,当衢向~。”

  (二)道。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也。”枚乘上书谏吴王:“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也。”引申为方式,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操之~多异故也。”[方~]技艺。古代把怀有特种技能者如医药、卜筮等归为一类,叫“方~”。后汉书有方术列传。北史周澹传:“多方~,尤善医药。”

  235.【势】

  (一)力量,权力。荀子正论:“天子者~位至尊,无敌於天下。”战国策齐策四:“斗趋见王为好~,王趋见斗为好士。”

  (二)形势,某种情况所形成的局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则然也。”“势”又用作状语,表示具体情况所决定。孟子离娄上:“公孙丑问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成语有“~不两立”。[其~]用作状语表示“势必”。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粮食必在其后。”又:“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引申为机会。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庄子秋水:“时~适然。”

  236.【数】

  (一)数目,数量。庄子秋水:“号物之~谓之万。”

  (二)技艺,特指博弈之类的技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小~也。”

  (三)占卜。楚辞卜居:“~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再引申为命运。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奇。”又旧日迷信有“天~”、“大~”、“气~”、“劫~”等说法。

  (四)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孟子梁惠王上:“~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又滕文公上:“其徒~十人。”

  (五)读shǔ,上声。计算。庄子秋水:“杂而下者不可胜~也。”

  (六)读shuò,时间相隔得短。跟“疏”相对。论语里仁:“朋友~,斯疏矣。”礼记祭义:“祭不欲~,~则烦。”

  (七)读cù,密。跟“疏”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罟不入洿池。”

  237.【朝】

  (一)读zhāo,早晨。跟“暮”、“夕”相对。论语里仁:“~闻道,夕死可矣。”庄子逍遥游:“~菌不知晦朔。”[崇~][终~]从天明至食时(将近日中的时间)为终朝(崇朝)。诗经鄘风蝃蝀:“崇~其雨。”老子:“飘风不终~。”

  (二)读cháo。动词。朝见,臣在早晨拜见君主。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战国策赵策三:“率天下诸侯而~周。”又表示使朝见。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秦楚,而抚四夷也。”

  (三)读cháo。名词。朝廷,朝见君主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战国策齐策一:“於是入~见威王。”引申为朝代。杜牧赤壁诗:“自将磨洗认前~。”

  238.【野】

  (一)郊外,田野。孟子梁惠王上:“耕者皆欲耕於王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使~无所掠。”又形容词。不是城市的,不是家中豢养的。庄子天地:“民如~鹿。”引申为朝廷之外。如“在~”。

  (二)粗野,不文。跟“文”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

  239.【涂】

  (一)路。论语阳货:“遇诸~。”孟子梁惠王上:“~有饿莩而不知发。”这种意义又写作“涂”。战国策赵策三:“将之薛,假~於邹。”后代又写作“途”。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今成语有“道听~说”,“半~而废”。

  (二)泥。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炭。”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於~中乎?”引申为涂饰。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台榭不~。”又为涂抹,涂改(后起义)。李商隐韩碑:“点窜尧典舜典字,~改清庙生民诗。”

  240.【江】

  专有名词。长江,扬子江。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又:“~汉以濯之。”引申为一般的河流(后起义)。注意:“江”字一般总是指长江,如“江东”是长江之东,“江南”是长江之南。即使在后代,除非加上另一个江名(如“浙江”),或加上数目字(如“三江”,“九江”),或“江山”连用,否则仍指长江。杜甫秋兴诗:“~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指长江中间。

  [辨]江,河。“江”与“河”既然都是专名,当然不是同义词。后代被引申为一般河流的意义时,则变为同义词。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湘江、漓江、嘉陵江等,都是受了“江”“河”的本义的影响。

  241.【关】

  (一)门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臧纥斩鹿门之~以出。”又动词。关门(门上了闩)。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

  (二)出入国境的关口。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之宾客敂~,则为之告。”(敂kòu:到。宾客:指来朝聘的诸侯、卿大夫等。)引申为国防上的关。贾谊过秦论上:“秦人开~而延敌。”又为关卡,税关。孟子滕文公下:“去~市之徵。”

  (三)关连,关涉(后起义)。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十韵:“暗谷非~雨,丹枫不为霜。”

  242.【宫】

  (一)房屋,住宅。论语子张:“譬之~墙。”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中而用之?”后来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宫殿(秦汉以后的意义)。贾谊过秦论中:“作阿房~。”杜甫咏怀古迹诗(其四):“先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

  (二)五声之一。古代音乐,宫商角征羽为五声。礼记乐记:“~乱则荒,其君骄。”

  (三)古代五刑之一,阉割之刑。尚书吕刑:“~辟疑,赦;其罚六百锾。”

  [辨]宫,室。先秦时代,“宫”与“室”是同义词。自从“宫”字专指帝王住宅以后,它就和“室”字大有区别了。

  243.【府】

  (一)藏财物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仓廪~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史记项羽本纪:“籍吏民,封~库,而待将军。”成语有“天~之国”。“天府”原意是天的仓库。

  (二)官府。诸葛亮出师表:“宫中~中,俱为一体。”引申为大官的住宅。如“~第”。又为对人家庭的尊称。如“~上”。

  244.【衣】

  (一)衣服,有时候特指上衣。诗经邶风绿衣:“绿兮~兮,绿~黄裳。”(裳:读cháng。下衣。)又豳风七月:“九月授~。”[布~]平民。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二)读yì,去声。动词。穿[衣]。孟子梁惠王上:“老者~帛食肉。”又滕文公上:“许子~褐。”又指给人穿衣。诗经小雅斯干:“载~之裳。”

  245.【冠】

  (一)古代帽子的总称。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又为动词。戴冠。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乎?”

  (二)读guàn,去声。古代的一种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开始戴冠。“~者”,指成年人。论语先进:“~者五六人。”[弱~]指刚成年。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

  (三)读guàn,去声。超出众人的,居第一位的,到了顶的。汉书丙吉传:“萧曹为~。”(萧:萧何;曹:曹参。)白居易与元九书:“~于卷首。”今双音词有“~军”。

  246.【屦】

  鞋子。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织席以为食。”注意:上古没有“鞋”字,“屦”就是“鞋”。

  247.【商】

  (一)做生意的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人弦高将市於周。”孟子梁惠王上:“~贾皆欲藏於王之市。”

  (二)五声之一。礼记乐记:“~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陂pō:不平。)古诗十九首:“清~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三)星宿名,即心宿。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

  (四)朝代名。成汤取代夏之后建立的王朝。盘庚时迁於殷,所以又称为“殷”或“殷~”。

  (五)估量,计算。汉书赵充国传:“虏必~军进退,稍引去。”[~略][~榷][~量]表示讨论。晋书阮籍传:“籍尝於苏门山遇孙登,与~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引申为现代的“商量”。

  248.【贾】

  (一)读gǔ。卖。诗经邶风谷风:“~用不售。”(用:因此。售:卖出去。)又为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岁~马。”引申为招惹。左传桓公十年:“吾焉用此以~害也。”

  (二)读gǔ。做生意的人。孟子梁惠王上:“商~皆欲藏於王之市。”

  (三)读jià。价格。论语子罕:“求善~而沽诸?”(沽:卖。)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相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价”。

  [辨]商,贾。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所以说“行商坐贾”。后世不再区别。

  249.【旅】

  (一)军队五百人为旅。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引申为一般的军队。论语先进:“加之以师~。”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又为众。成语有“~进~退。”(随众进退。)

  (二)行。“行旅”二字连用,表示旅行的人。孟子梁惠王上:“行~皆欲出於王之涂。”引申为寄居。史记陈?世家:“羁~之臣。”

  250.【徒】

  (一)步行。周易贲卦:“舍车而~。”论语先进:“不可~行也。”按:不凭藉交通工具叫“徒”,所以陆行不用车叫“~行”,水行不用船叫“~涉”。引申为步兵。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以往。”

  (二)徒党。有时候指手下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倒戟以御公~。”有时候指同类,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与而谁与?”有时候指同一集团,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论语先进:“非吾~也。”又微子:“是鲁孔丘之~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无道桓文之事者。”引申为徒弟,门徒(后起义)。

  (三)空。形容词。孟子离娄上:“~善不足以为政,~法不能以自行。”又副词。徒然,没有效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师~归。”今成语有“~劳无功”。

  (四)副词。只,但,仅仅。战国策魏策四:“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有先生也。”孟子公孙丑上:“非~无益,而又害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以吾两人在也。”

  251.【年】

  (一)年成,收成。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诗经周颂丰年:“丰~多黍多稌。”郑笺:“丰年,大有年也。”

  (二)年。孟子滕文公上:“禹八~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三)年龄。战国策赵策四:“~几何矣?”孟子万章上:“~已七十矣。”引申为寿命。庄子逍遥游:“小~不及大~。”又养生主:“可以尽~。”

  252.【岁】

  (一)木星。古人分黄道为十二个星次,大致和西洋的十二宫相当。木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十二年为一周。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大梁”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星纪。”(星纪:大致相当於摩羯宫。)

  (二)年。庄子秋水:“死已三千~矣。”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余~。”引申为时间,光阴。论语阳货:“日月逝矣,~不我与。”这种意义后代常以“岁月”连用。陶潜杂诗八首:“~月不待人。”又:“荏苒~月颓。”

  (三)年龄。庄子渔父:“六十九~矣。”

  (四)年成,年景,收成。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焉。”战国策齐策四:“~亦无恙耶?”孟子梁惠王上:“人死,则曰:’非我也,~也,‘”又:“王无罪~。”

  [辨]年,岁。在年龄和年成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是在习惯用法上有些差别。在表示年龄的时候,“年”字多放在数目字的前面(“年七十”)。偶有放在数目字后面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这种情况古代少见,后代更不这样说。“岁”字则放在数目字的后面(“七十岁”)。“年”不泛指“光阴”,“岁”不表示“寿命”。习惯上“望岁”不说“望年”,“忘年交”不说“忘岁交”等等。

57#
发表于 2016-5-5 15:39:28 | 只看该作者
常用词(五) 63字


========================================


  说听毁誉劝 居登临过 称量 鬻市假 离合 因改 作为 取求奉致得 益竭

  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 已必 一参什伯

  晦朔时世期 官吏爵 权衡 果实 聪明功名 北中下

  253.【说】

  (一)说明,解释。论语八佾:“成事不~。”(已经作了的,不要再解释了。)又名词。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

  (三)读shuì。说服。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è。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

  (一)读tīng,又读tìng。听。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引申为理会。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听从。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旧又读tìng。治理,判断。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帘~政”。〔~事〕(1)治理政事。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2)名词。中堂叫“~事”。世说新语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晋书陶侃传作“厅事”。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任从,由着,放任。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今成语有“~其自然”。

  255.【毁】

  (一)损坏,伤害。论语季氏:“龟玉~於椟中,是谁之过与?”(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跟“誉”相对。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

  称赞。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引申为好名声。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於身。”现代变为双音词“名~”。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257.【劝】

  鼓励,奖励。与“惩”,“沮”相对。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奋勉。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引申作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后起义)。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意:在上古汉语里“劝”字用於积极的鼓励,而不用於消极的劝阻。直到中古还是这样。杜甫遣兴:“足以~元凶”,意思是说:这足以劝使那些最大的恶人不再作坏事。在古代汉语中“劝”字后面不用否定词。

  258.【居】

  (一)坐。论语阳货:“~,吾语女!”引申为居住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又为处在。孟子离娄上:“~下位而不获於上。”又名词,住处。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不告而退。”又为当或任。老子二章:“功成而弗~。”今成语有“~之不疑”。

  (二)用於“有顷”,“久之”,“顷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意义比较虚。战国策齐策四:“~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史记李将军列传:“~久之,孝景崩。”又:“~顷之,石建卒。”

  259.【登】

  (一)从低处走上高处。荀子劝学:“故不~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今成语有“一步~天”。

  (二)成,特指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

  260.【临】

  (一)从高处往低处看。荀子劝学:“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诗秦风黄鸟:“~其穴,惴惴其栗。”今成语有“居高~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诗大雅大明:“上帝~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这个意义往往被用作敬词。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之。”后代双音词有“莅~”,“光~”。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遇到。论语述而:“必也~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仿(后起义),如说“~摹”,“~帖”。

  (三)众人相聚而哭。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于大宫。”又:“国人大~,守陴者皆哭。”(陴:读pí。城上的短墙。)又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汉书霍光传:“朝暮~。”按:这个意义旧读lìn。

  261.【过】

  (一)走过,经过。论语微子:“孔子~之,使子路问津焉。”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卫。”引申为超过,胜过。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参国之一。”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我。”又为过分。战国策齐策四:“王闻之~矣。”

  (二)名词,过错。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又动词,犯错误。论语学而:“~则勿惮改。”左传宣公二年:“~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意:第一义读平声(guō)或去声(guò),第二义只读去声。

  262.【称】

  (一)称量物体的轻重。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之。”

  (二)举。诗豳风七月:“~彼兕觥,万寿无疆。”引申为举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解狐。”

  (三)称颂,称道。国语周语:“君子不自~也。”礼记檀弓:“其仁不足~也。”引申为称述,述说。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四)读chèn。相称,适合,配得上。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朝臣莫不~力而去。”今双音词有“~职”,“相~”。

  263.【量】

  (一)读liáng。动词,计算物体容积。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之。”引申为量长短。枚乘上书谏吴王:“石称丈~,径而寡失。”

  (二)读liàng。名词。斗斛之类的量器。论语尧曰:“谨权~。”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豆、区、釜、钟。”引申为容积,分量。论语乡党:“唯酒无~,不及乱。”又子张:“多见其不知~也。”又为度量衡的规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器械一~。”(甲胄戈矛之类的大小长短轻重都有统一规定。)

  (三)读liàng。才具,才华抱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以亮有殊~,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又吴志周瑜传注:“瑜雅~高致。”又特指宽容人的限度,度量。晋书武帝纪:“帝宇~弘厚,容纳谠正。”(谠dǎng:直言。)南史宋高帝纪:“上少有大~。”

  (四)读liàng。审察,揣度。孟子公孙丑上:“~敌而后进。”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而某不~敌寡众。”今成语有“~力而行”。

  264.【鬻】

  读yù。卖。庄子逍遥游:“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

  265.【市】

  (一)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贾不贰。”韩非子五蠹:“奸财货贾得用於~,则商人不少矣。”按,“城市”、“市镇”由此意义发展而来。

  (二)买。战国策齐策四:“责毕收,以何~而反?”又:“窃以为君~义。”

  266.【假】

  (一)借。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道於虞以伐虢。”引申作凭藉的意思。荀子劝学:“~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又:“君子生非异也,善~於物也。”又“假寐”二字连用,指不脱衣冠睡觉。左传宣公二年:“坐而~寐。”

  (二)不是真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注意:在“真假”这个意义上,先秦一般只用“伪”,两汉以后才用“假”。

  (三)如果。史记淮阴侯列传:“~令韩信学道谦让。”

  [辨]假,借。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假道於虞”不能说“借道於虞”。中古以后,则多用“借”而少用“假”。

  267.【离】

  (一)分散,分离。跟“合”相对,又跟“即”相对。论语季氏:“邦分崩~析而不能守也。”楚辞哀郢:“民~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今成语有“若即若~”,“悲欢~合”。

  (二)遭受。触犯。离骚:“进不入以~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韩非子五蠹:“夫~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罹”。

  268.【合】

  (一)闭,合拢。跟“开”相对。战国策燕策二:“蚌~而钳其喙。”汉乐府上邪:“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乃敢与君绝!”引申为对合,符合。战国策齐策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券。”又为会合。论语宪问:“桓公九~诸侯。”

  (二)两军接触(交战)。左传成公二年:“自始~而矢贯馀手及肘。”史记萧相国世家:“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近代双音词“回~”由此发展而来。

  (三)应该(后起义)。杜甫岁晏行:“好恶不~长相蒙。”白居易与元九书:“始知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

  (四)全(后起义)。旧唐书陆德明传:“~朝赏叹。”

  269.【因】

  (一)动词。依靠,凭藉。左传僖公三十年:“~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楚辞卜居:“余有所疑,愿~先生决之。”引申为顺着。庄子养生主:“~其固然。”又为接着。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又为因袭。论语为政:“殷~於夏礼。”〔~而〕趁此,就此。史记陈涉世家:“不如~而立之。”

  (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平原君谓赵王曰。”

  (三)介词。表示“由於”的意思。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绝国:辽远的国家。骞:指张骞。)注意:这是介词,后面跟着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和现代汉语连词“因为”不同。但连词“因为”由此发展而来。

  (四)名词。缘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无~而至前。”

  (五)副词。于是。战国策齐策四:“以责赐诸民,~烧其券。”史记陈涉世家:“婴后闻陈王已立,~杀襄强。”苏轼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得观所谓石钟者。”

  270.【改】

  变更 更换。论语雍也:“回也不~其乐。”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

  [辨]更,改。在古代汉语中,“更”除了有“改变”的意义之外,还有“调换”,“替代”,“交替”的意思,而“改”却没有。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的“更”,不能换成“改”。

  271.【作】

  (一)起来。论语先进:“舍瑟而~。”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兴起”。孟子公孙丑上:“贤圣之君六七~。”今成语有“精神振~”,“掌声大~”。

  (二)创造,制作。论语述而:“述而不~。”孟子梁惠王上:“始~俑者,其无后乎!”

  272.【为】

  (一)做,造作。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冠。”按,“为”字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但古人“做”的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论语先进:“~国以礼。”又阳货:“女~周南召南矣乎?”又微子:“杀鸡~黍而食之。”孟子告子下:“固哉高叟之~诗也!”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之所。”又僖公三十年:“且君尝~晋君赐矣。”我们可以随文译为“治”,“学”,“煮”,“解”,“给”......但是不能认为“为”字本身有这些意义。引申为当作,作为。庄子逍遥游:“世世以洴澼絖~事。”又为变成,成为。庄子逍遥游:“化而~鸟。”又为叫作。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鲲。”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芷。”

  又为算做,算是。论语为政:“知之~知之,不知~不知。”孟子梁惠王上:“不~不多矣。”“以为”连用相当於现代说:“把......当作......”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东道主。”

  (二)略等於“是”。孟子公孙丑上:“尔~尔,我~我。”

  (三)介词。被。韩非子五蠹:“必~鲧禹笑矣。”

  (四)读wèi。动词。为了某人的利益,站在某人的一方面。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论语述而:“夫子~卫君乎?”

  (五)读wèi。介词。替,给。庄子养生主:“庖丁~文惠君解牛。”又因为。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象人而用之也。”庄子养生主:“~之四顾。”介词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庄子养生主:“怵然~戒,视~止,行~迟。”

  (六)语气词,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又季氏:“何以伐~?”

  [辨]作,为。“作”的本义是站起来,因此,当“作”用於“做”的意义的时候,也常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的意思。至於“为”字,一般只表示“做”,有时也表示“治理”等,所以跟“作”是有区别的。

  273.【取】

  (一)拿,拿来占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阙秦,将焉~之?”引申为采取。孟子尽心下:“吾於武成,~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又为从中取出。荀子劝学:“青~之於蓝,而青於蓝。”注意:“取”的反面是“舍”(舍),所以“取舍”对举(取:要;舍:不要);又和“与”(予)相对,故又有所谓“取与”(取:拿人家的东西;与:拿东西给人家);又是“去”的反面,故还有所谓“去取”(去:抛弃;取:要)。

  (二)攻取,攻下,占领。左传文公八年:“秦人伐晋,~武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破之,~阳晋。”

  (三)娶〔妻〕。诗经齐风南山:“~妻如之何?”论语述而:“君~於吴为同姓。”(鲁和吴都是姬姓国。)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274.【求】

  (一)找,寻找。孟子梁惠王上:“犹缘木而~鱼也。”又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之。”求的结果是“得”(找到),所以常和“得”字相应。战国策楚策一:“虎~百兽而食之,得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引申为要求,责求。论语学而:“君子食无~饱,居无~安。”又微子:“无~备於一人。”今成语有“~全责备”。

  (二)向别人求得利益。战国策齐策一:“四境之内莫不有~於王。”又赵策三:“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於平原君也。”引申为请求。战国策赵策四:“赵氏~救於齐。”

  [辨]请,求。在古汉语中,“请”和“求”不是同义词。在“请求”的意义上,二者也有细微差别。“请”多表示请对方让我做某事,“求”则多表示请对方做某事。“求救於齐”一般不说“请救於齐”。

  275.【奉】

  (一)两手恭敬地捧着。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觞加璧以进。”引申为恭敬地接受下来(抽象意义)。如说“~命”。

  (二)陪从〔在上位者〕。左传庄公八年:“管夷吾、召忽~公子纠来奔。”

  (三)供养。老子七十七章:“损不足以~有余。”又为侍奉。孟子告子上:“妻妾之~。”

  (四)通“俸”。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厚而无劳。”

  276.【致】

  (一)给与,送给,献出。左传文公六年:“尽具其帑,与其器用财贿,......送~诸竟。”(竟:通“境”。)论语子张:“士见危~命。”双音词有“~敬”,“~意”。

  (二)使至,导致。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韩非子五蠹:“而~尊过耕战之士。”又:“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今成语有“学以~用”。

  [辨]至,致。“至”是“到”,“致”是“使到来”。“至”字是不及物动词,“致”是及物动词。“招致”,“导致”的意义不写作“至”,“到来”的意义不写作“致”。孟子万章上:“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致”与“至”不可以互换,因为前者是及物动词而后者是不及物动词的缘故。

  277.【得】

  (一)获得,得到。跟“失”相对。左传襄公十五年:“楚人或~玉。”孟子梁惠王上:“虽不~鱼,无后灾。”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得到某种好处。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养生焉。”孟子公孙丑下:“~道多助,失道寡助。”引申为事情做对了,得当。扬雄解嘲:“叔孙通起於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也。”汉书叙传:“历古今之~失。”

  (二)表示情况容许,有“能做到”的意思。论语颜渊:“虽有粟,吾~而食诸?”孟子滕文公上:“虽欲耕,~乎?”战国策燕策二:“渔者~而并禽之。”

  278.【益】

  (一)水漫出来,涨。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荆人弗知。”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都写作“溢”,但在先秦许多古籍中都作“益”。引申为多或富裕。吕氏春秋贵当:“其家必日~。”

  (二)增加。跟“损”相对。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孟子告子下:“曾~其所不能。”(曾:增。)

  (三)副词。更加。孟子梁惠王下:“如水~深,如火~热。”

  (四)利益,好处。跟“损”相对。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不如学也。”又形容词,有益的。论语季氏:“~者三友,损者三友。”

  279.【竭】

  枯竭。跟“盈”相对。左传庄公十年:“彼~我盈,故克之。”引申为尽,把所有的都用上。左传成公三年:“其~力致死,无有二心。”楚辞卜居:“~智尽忠。”

  280.【坚】

  硬,结实。跟“脆”相对。庄子逍遥游:“以盛水浆,其~不能自举也。”注意:古代没有“硬”字,“坚”就是“硬”。用作状语时,表示紧紧地。如“~守”,“~持”。用作动词时,表示使牢固。史记淮阴侯列传:“~营勿与战。”今成语有“~壁清野”。又用如名词。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披~执锐。”后汉书光武帝纪:“冲其中~。”

  281.【利】

  (一)锐利,快。一般指兵器或工具的锐利。跟“钝”相对。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也。”注意:古代对於刀刃锋利这个意义只用“利”,不用“快”。引申为言语锋利,会说话。论语阳货:“恶~口之覆邦家者。”今成语有“谈锋犀~”。

  (二)利益。跟“害”相对。论语宪问:“见~思义。”又动词。墨子非攻上:“以亏人自~也。”又形容词。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焉。”

  [辨]锐,利。“锐”指锋芒尖锐,“利”指刃口快。泛指则没有分别。

  282.【完】

  (一)完整,完善,没有损坏。荀子劝学:“巢非不~也。”杜甫石壕吏:“出入无~裙。”现代变成为双音词“完整”,“完全”,“完善”,“完美”等。用如动词时表示使之完整。

  (二)修缮,修葺。左传隐公元年:“大叔~聚,缮甲兵。”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廪。”(廪lǐn:仓房。)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完”没有“完了”,“完毕”的意义。“完了”,“完毕”这种引申义是后起的。

  283.【备】

  (一)完备,齐备。论语微子:“无求~於一人。”荀子劝学:“而神明自得,圣心~焉。”战国策齐策四:“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矣。”现代变为双音词“完~”,“具~”。

  (二)防备。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之。”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

  [辨]完,备。两者都含“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备”着重在数量,有“什么都有”的意思,所以“求全责备”不能改作“求全责完”。“完”着重在完整,所以“完卵”,“完裙”都不能说成“备”。

  284.【陈】

  (一)陈列。左传隐公五年:“~鱼而观之。”论语季氏:“~力就列。”〔下~〕宾主相见陈列礼品之处,位在堂下,故称“下陈”。古代统治阶级将剥削所得的财物、婢妾填充内庭,叫做“充下陈”。战国策齐策四:“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

  (二)陈述,陈说。孟子公孙丑下:“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於王前。”楚辞离骚:“跪敷衽以~词兮。”(敷衽:平展衣襟。)古诗十九首:“欢乐难具~。”

  (三)通“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於孔子。”史记淮阴侯列传:“出,背水~。”注意:古代文献中,“阵”多作“陈”。

  (四)旧。跟“新”相对。诗小雅甫田:“我取其~。”

  285.【故】

  (一)原因。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墨子非攻上:“此何~也。”又用作连词,表示“所以”,“因此”。论语先进:“求也退,~进之;由也兼人,~退之。”孟子公孙丑上:“~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二)事变,事故。国语郑语:“王室多~。”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现代有双音词“事~”。

  (三)旧的,历史悠久的。论语为政:“温~而知新。”战国策齐策四:“以~相为上将军。”孟子梁惠王下:“所谓~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旧]平日有接触的人,朋友。论语泰伯:“~旧不遗,则民不偷。”(偷:薄。)[~人]旧友。孟浩然过故人庄:“~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今成语有“非亲非~”。

  (四)故意。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刑~无小。”(故意犯罪的人,就是情节轻也要惩处。)今成语有“明知~犯”。

  286.【穷】

  (一)阻塞不通。跟“通”或“达”相对。楚辞天问:“阻~西征,岩何越焉?”(传说禹的父亲鲧被舜流放于羽山,西行度越险阻,坠崖而死。)庄子列御寇:“夫处~闾厄巷。”王勃滕王阁序:“岂效~途之哭?”引申为到尽头。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焉。”(赤水:水名。穷焉:源头到此山为止。)陶潜桃花源记:“欲~其源。”又为走投无路。史记项羽本纪:“~来从我,不忍杀之。”三国志魏志邴原传:“~鸟入怀。”

  (二)极,尽。礼记乐记:“~高极远而测深厚。”王勃滕王阁序:“~睇眄於中天。”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故卒死於~裔。”今熟语有“无~无尽”。

  (三)生活困难,无依靠。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民而无告者。”战国策齐策四:“振困~,补不足。”

  (四)不得仕进,不能显贵。跟“通”、“达”相对。这是由第一义发展而来。孟子尽心上:“~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庄子德充符:“~达贫富。”又让王:“古之得道者,~亦乐,通亦乐。”王勃滕王阁序:“~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辨]贫,穷。在古代(特别是上古),“贫”和“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缺乏衣食金钱,叫“贫”不叫“穷”,不能显贵只能叫“穷”,决不叫“贫”。从它们的反义词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贫”的对面是“富”,“穷”的对面是“通”或“达”。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达”对举,“贫富”对举,是很明显的。“困穷”连用时,包括有“贫困”的意思,后来“穷”单用也渐渐能表示“贫”了。不过这是很晚的事情了。

  287.【难】

  (一)不容易,困难。跟“易”相对。老子二章:“故有无相生,~易相成。”又十二章:“~得之货,令人行妨。”论语宪问:“贫而无怨~,富而无骄易。”

  (二)读nàn。责备。孟子离娄下:“於禽兽又何~焉?”又为诘问,反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奢不能~。”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之人。)今有双音词“责~”、“非~”。又为名词。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又公孙贺等传赞:“〔桓宽〕极其论~,著数万言。”

  (三)读nàn。祸乱,乱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利吾有狄~。”庄子逍遥游:“越有~,吴王使之将。”起事叫“发~”。汉书项籍传:“天下初发~。”又为灾难,患难。左传庄公三十年:“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纾:解除。)杜甫登楼诗:“万方多~此登临。”

  288.【夷】

  (一)平,平坦。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而民好径。”韩非子五蠹:“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也。”(牂zāng:母羊。)用如动词,表示铲平,挖平。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灶,陈於军中。”国语周语下:“是以人~其宗庙。”

  (二)铲除。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蕴崇,绝其本根,勿使能殖。”(芟shān:割除。蕴崇:堆积。)引申为灭族。史记秦本纪:“诛三父等而~三族。”汉书李广传:“大臣无罪~灭者数十家。”

  (三)我国古代东部地区的种族名。孟子离娄下:“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都是我国东部古地名。)又泛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和“夏”相对。论语八佾:“~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狄:古代北部的种族名。)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者,未闻变於~者也。”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夏之交。”

  289.【平】

  (一)平坦。汉书李广传:“尚四五十里,得~地。”引申为公正,公平。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谓何?”

  (二)平定。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

  290.【庸】

  (一)用。一般只见於“无~”这种固定形式。左传隐公元年:“无~,将自及。”后代成语有“无~讳言。”〔登~〕指举荐贤才。尚书尧典:“若时登~。”

  (二)平庸,平凡,一般,中等。战国策魏策四:“此~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贾谊过秦论上:“材能不及中~。”今成语有“~~碌碌”。

  (三)副词。岂,难道。左传庄公十四年:“~非贰乎?”韩愈师说:“夫~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讵〕岂,难道。庄子齐物论:“~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291.【已】

  (一)动词,停止。论语泰伯:“死而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今成语有“称赞不~”,“精进不~”。〔不得~〕表示情势所迫,不能不这样作(不能停止)。论语颜渊:“必不得~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也?”引申为止於,限於,动词。庄子马蹄:“马知~此矣。”〔而~〕〔而~矣〕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罢了”。孟子梁惠王上:“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矣!”也可以说成“也~矣”。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矣。”

  (二)副词。已经。论语微子:“道之不行,~知之矣!”

  (三)语气词。通“矣”。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

  292.【必】

  副词,一定。墨子非攻上:“~有一死罪矣。”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於游刃~有馀地矣!”注意:有时跟“矣”连用,放在句末。史记项羽本纪:“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矣。”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必行”。韩非子五蠹:“故明主~其诛也。”又:“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使民畏之。”汉书宣帝纪赞:“孝宣之治,信赏~罚。”又表示坚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且汉王不可~。”又:“故臣以为足下~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

  293.【一】

  (一)基数。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之?”韩非子五蠹:“法莫如~而固,使民知之。”

  (二)专一。荀子劝学:“用心~也。”

  (三)相同,一样。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揆~也。”荀子天论:“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也。”

  (四)全。礼记杂记下:“~国之人皆若狂。”左传宣公十四年:“~国谋之,何以不亡?”用作状语,表示一概,全都。诗经邶风北风:“政事~埤益我。”(埤pí益我:堆在我身上。)

  (五)副词。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国君之於寡人,~至於此乎!”〔~何〕副词。多么。战国策燕策一:“此~何庆吊相随之速也!”杜甫石豪吏诗:“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辨]一,壹。“一”的意义比“壹”广得多。“壹”一般只用於“专一”的意义。该用“壹”的地方可以用“一”,如荀子劝学:“用心一也。”但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

  294.【参】

  (一)读sān。三分。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国之一。”

  (二)读shēn。星宿名。诗经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维~与昴。”(嘒huì:微小的样子。昴mǎo:星宿名。)

  (三)[~差](cēncī),不整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差荇菜,左右流之。”

  (四)读cān,通“骖”。[~乘]即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乘。”参看“右”字条。按:“~加”,“~与”是后起义。

  [辨]三,参。“三”的意义比“参”广。“参”只用於“三分”,或配合成三。该用“参”的地方有时可以用“三”,但该用“三”的地方决不能用“参”。“三”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表极数,如“南容三复白圭”,在这种情况下“三”读去声。“参”则无此用法。

  295.【什】

  (一)作为一个单位的十。军队中十人为“什”。逸周书大聚:“十夫为~。”礼记祭器:“军旅~伍。”(伍:作为一个单位的五。)史记匈奴列传:“亦各置千长,百长,~长。”古时五家为保,十家相连为“什伍”。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伍。”诗经的雅和颂每十篇为一“什”。如小雅有“鹿鸣之~”,大雅有“文王之~”,周颂有“清庙之~”。〔~物〕家庭日用之物。后汉书祭彤传:“下至居室~物,大小无不悉备。”

  (二)诗篇。这是由於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所以后代泛称诗篇为“~篇”,后来又省称“什”。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篇,为情而造文。”萧统文选序:“故与夫篇~,杂而集之。”白居易与元九书:“’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丽则丽矣。”

  (三)十倍。孟子滕文公上:“或相~百,或相千万。”老子八十章:“使有~伯之器而不用。”

  (四)十分,表示分数。孟子滕文公上:“其实皆~一也。”注意:“十”与“什”同音,在口语中没有分别;在书面上,作为分母的时候,写作“什”是为了便於区别。

  [辨]十,什。二者同音,意义也同源,但用法不一样。“十”用于基数和序数,而“什”不用于基数和序数。“什”表示作为单位的十,“十”无此用法。因此“什伍”不能作“十伍”,“什长”也不能作“十长”。至于“什”表示十倍或十分,这种地方可以换成“十”。庄子达生“而失者十一”,指十分之一。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盖十八九矣”,指十分之八九。

  296.【伯】

  (一)长(zhǎng),大的。孟子告子上:“乡人长於~兄一岁,则谁敬?”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姊。”注意:上古不用数字排行,只用“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和“季”都指较小的,不一定是老三,老四。说“伯兄”,“伯姊”就是指“大哥”,“大姐”,说“伯父”是指比父亲年长的父辈。上古单称“伯”,“叔”不是指后世的“伯父”,“叔父”。“伯”,“叔”指“伯父”,“叔父”是较后的意义。

  (二)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围郑。”

  (三)通“霸”。尊长。所谓“称霸”就是“称尊”,“称长”,“霸诸侯”就是作诸侯的首脑。司马迁报任安书:“绛侯诛诸吕,权倾五~。”

  (四)通“佰”。作为一个单位的百。又表示百倍。例皆见[什]字条。

  297.【晦】

  (一)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庄子逍遥游:“朝菌不如~朔。”

  (二)天色昏暗。跟“明”相对。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引申为一般的黑暗,不清楚。欧阳修醉翁亭记:“~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比喻不显达或隐逸。晋书隐逸传论:“君子之行殊涂,显~之谓也。”

  298.【朔】

  (一)阴历每月的初一。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

  (二)北方。曹植朔风诗:“仰彼~风,用怀魏都。”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一去紫台连~漠。”

  299.【时】

  (一)季节(指春,夏,秋,冬)。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行焉,百物生焉!”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二)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引申为时机,机会。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用如副词,表示按时。庄子秋水:“秋水~至。”论语学而:“学而~习之。”注意:上古“时”字用如副词时,一般都当“以时”(按时)讲,不当“时常”讲。

  300.【世】

  (一)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而后仁。”(如有受天命的王者,一定要等三十年,然后仁政才能大行。)引申为一生,一辈子。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而名不称焉。”(疾:恨。没世:终身。)

  (二)父子相继为一世,世代。孟子离娄上:“君子之泽,五~而斩。”(斩:绝,断绝。)也泛指前代或后代。论语季氏:“今不取,后~必为子孙忧。”楚辞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而固然。”注意:父子相继,上古称“世”不称“代”;自从唐人避唐太宗的庙讳(李世民),才改“世”为“代”。

  (三)时代。论语雍也:“难乎兔於今之~矣!”庄子逍遥游:“且举~而誉之而不加劝,举~而非之而不加沮。”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

  301.【期】

  (一)一定的时间,期限。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又动词,约会。诗经鄘风桑中:“~我乎桑中。”引申为期望。韩非子五蠹:“不~修古,不法常可。”

  (二)读jī。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已久矣。”也称“~月”。论语子路:“苟有用我者,~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期”。

  [辨]时,世,期。“时”和“世”只有用“时代”的意义时才是同义词。例如“赫胥氏之时”可以说成“赫胥氏之世”。其馀不能互换。“时”和“期”在泛指“时间”时是同义词。现代有双音词“时期”。但二者分用时有区别。“时”的本义是“时令”(四时),后来才用来指“时间”,“时候”。“期”则是指“固定的时期”,如三天,五天,三年,五年。在“期限”的意义上决不能用“时”。“期”与“世”不易混。

  302.【官】

  (一)行政机关(指处所)。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之富。”墨子尚贤中:“不能治千人者,使处於万人之~。”(有一万职员的行政机关。)注意:这个意义可以说成“官府”(官与府是并列结构)。荀子强国:“及都邑~府,其百吏肃然。”引申为行政职务。左传成公二年:“臣告不敏,摄~承乏。”又襄公三年:“伯华得~。”注意:这个意义可以说成“官守”或“官职”(官与守,官与职,都是并列结构)。左传昭公二年:“信其邻国,慎其~守。”又襄公三十一年:“臣有臣之威仪,其中畏而爱之,故能守其~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论语宪问:“百~总己,以听於冢宰。”(所有机构中的长官都全面负责他的职务而服从太宰的统一领导。)注意:“官”字在上古用於“行政机构”和“职务”的意义最多,用於最后一个意义的很少。

  (二)耳,目,口,鼻,心叫“五官”。庄子养生主:“~知止而神欲行。”这里“官”指目。荀子君道:“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也。” 303.【吏】

  (一)官吏,特指下级的小官员。战国策齐策四:“使~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注意:据说文说,“吏”是“治人者也”,所以凡官吏皆可称“吏”。但是由於词义的演变,后来“吏”一般只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韩非子五蠹:“州部之~,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这里的“吏”指吏卒之类。

  (二)法官。司马迁报任安书:“因为诬上,卒从~议。”贾谊过秦论上:“俯首系颈,委命下~。”

  [辨]官,吏。“官”一般指的是机构和职务,“吏”指的是人。这样,上古所谓“吏”,略等於后代所谓“官”。上古大官小官都称“吏”,后代“吏”专指各级政府机构中从事具体工作的办事人员。有时“吏”虽也指称高级官员,但那是有条件的。如“封疆大吏”。“官”在后代可以指称一般官员,但行政职务的意义仍旧沿用。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以为侵官、生事”。

  304.【爵】

  (一)古代酒器之一种。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虢公请器,王与之~。”又成公二年:“臣侍君宴,过三~,非礼也。”

  (二)爵位,古代贵族的等级。旧说指公,侯,伯,子,男,又指卿,大夫,士。韩非子五蠹:“官~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三)通“雀”。孟子离娄上:“为丛驱~者鹯也。”(丛:丛林。驱qū:赶。鹯:猛禽,鹞鹰之类。)

  305.【权】

  (一)秤,秤锤。庄子胠箧:“为之~衡以称之。”用如动词,表示衡量。孟子梁惠王上:“~,然后知轻重。”

  (二)权力,权势,职权。贾谊过秦论上:“比~量力。”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注意:古代汉语里,只有“权力”的意思,没有“权利”的意思。古代也“权利”连用,但所指的是威势和货财。荀子劝学:“是故~利不能倾也。”(威势和货财不能动摇他。)〔~贵〕有权势的贵官。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贵?”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后以不能媚~贵,失御史。”

  (三)权变,变通,灵活性。跟“经”相对。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者反於经。”(经:原则。)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也。”今成语有“通~达变”,双音词有“~宜”。引申为随机应变。“~谋”,指策略。多用于贬义。汉书孔光传:“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谋。”“~诈”,指欺骗手段。汉书刑法志:“作为~诈,以相倾覆。”“~略”,也指“策略”,但用於褒义。晋书祖逖传:“多~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术”也指“策略”,但用於贬义。宋史徐谊传:“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术。”

  306.【衡】

  (一)驾车用的工具,轭上的横木。庄子马蹄:“夫加之以~扼。”(扼:轭。)〔抗~〕〔争~〕敌对,匹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为敌国。”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卿之财产应得抗~。”又:“常与高阳争~。”

  (二)称重量的器具,天平。庄子胠箧:“为之权~以称之。”又动词。衡量。

  (三)通“横”。诗齐风南山:“~从其亩。”(“衡从”即“横纵”。)贾谊过秦论上:“外连~而斗诸侯。”

  [辨]权,衡,度,量。“权”“衡”是关於轻重的,二字的意义也稍有不同(见“衡”字条)。“度”是关於长度的;“量”是关於容量的。四者是不一样的。

  307.【果】

  (一)果子,果实。礼记曲礼上:“赐~於君前。”韩非子五蠹:“民食~蓏蚌蛤。”

  (二)充盈,充实。庄子逍遥游:“腹犹~然。”

  (三)坚决。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现代双音词有“~断”,“~敢”。

  (四)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成为事实。一般用於否定。孟子梁惠王下:“君是以不~来也。”又公孙丑下:“闻王命而遂不~。”陶潜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寻病终。”

  (五)果然。副词。战国策楚策一:“~诚何如?”礼记中庸:“~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08.【实】

  (一)果实,种子。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五石。”诗经王风黍离:“彼稷之~。”

  (二)充实。跟“虚”相对。庄子山木:“向也虚而今也~。”(向:从前。)荀子王制:“府库已~。”引申为实际内容,和“名”相对。庄子逍遥游:“名者~之宾也。”荀子正名:“制名以指~。”今成语有“名不副~”。

  (三)句中语气词。在叙述句中,用在动词前面加强语气。诗经邶风北门:“天~为之。”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亲,惟德是依。”苏轼贾谊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难。”

  309.【聪】

  耳力好,听觉敏锐。跟“聋”相对。孟子离娄上:“师旷之~,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引申为听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引申为明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明睿知。”(睿ruì:深明通达。)注意:上古“聪明”连用也是作为两个词看待的。后代才变为双音词,指“有智慧”,现代又当“悟性好”讲,都是逐渐引申而来的。

  310.【明】

  (一)亮,光明。诗经齐风鸡鸣:“东方~矣。”引申为明白,清楚。楚辞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又用如副词,表示“明白地”。孟子公孙丑下:“我~告子。”用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表示“事情是很明显的”。战国策齐策一:“此不叛寡人~矣。”又引申为证明。韩非子五蠹:“何以~其然也?”又为英明。诸葛亮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二)眼力,视力。孟子梁惠王上:“~足以察秋毫之末。”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厥有国语。”今成语有“双目失~”。又形容词,眼力好,视觉锐敏。孟子离娄上:“离娄之~,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引申为看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

  311.【功】

  工作,包括农事,劳役,文事,武事等。诗经豳风七月:“载缵武~。”又大雅崧高:“世执其~。”成语有“~亏一篑”,“计日程~”。引申为成绩,成就。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必倍之。”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在不舍。”引申为功业,事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可复许乎?”再进而引申为功劳,功勋。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312.【名】

  (一)名字。庄子逍遥游:“其~为鲲。”又动词,称名,命名。论语子路:“故君子~之必可言也。”楚辞离骚:“~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二)名义,爵号。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分。”(名分:人所居的名义及其应守的本分。)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论语子路:“必也正~乎!”

  (三)名誉,名望。礼记中庸:“必得其~。”

  313.【北】

  (一)北方。庄子逍遥游:“穷发之~,有冥海者,天池也。”

  (二)败逃。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又:“仲尼赏而鲁民易降~。”贾谊过秦论上:“追亡逐~。”

  314.【中】

  (一)内部,中间,中心。论语季氏:“龟玉毁於椟~,是谁之过与?”引申为中等。论语雍也:“~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战国策齐策一:“上书谏寡人者,受~赏。”〔~国〕指中原一带。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於~国。”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二)读zhòng,射中。孟子万章下:“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非尔力也。”引申为适合,符合。庄子养生主:“莫不~音。”荀子劝学:“木直~绳。”又:“其曲~规。”

  315.【下】

  (一)形容词。下面的,下级的。跟“上”相对。庄子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矣。”左传成公二年:“~臣不幸,属当戎行。”引伸为低。跟“高”相对。老子二章:“高~相倾。”注意:上古没有“低”字,凡“低”的意义都说“下”。

  (二)动词。降下,走下。论语八佾:“揖让而升,~而饮。”庄子逍遥游:“不过数仞而~。”

  按:形容词的“下”旧读上声,动词的“下”旧读去声,今皆读去声。

58#
发表于 2016-5-5 15:40:53 | 只看该作者
常用词(六) 66字


==========================================


  遵徂征归陟降 流放游浮集 采叔振援操秉举 斯伐 稼穑获纳 交错 被任负 施用制贻 怀慕惩悼

  淑幸偷薄 险阻悠皇永 孔亟庶裘褐裳 庭宇亩所 骖驷策矢 躬身领武 仇耦

  316.【遵】

  顺着道路走。诗经豳风七月:“~彼微行。”楚辞离骚:“既~道而得路。”又哀郢:“~江夏以流亡。”引申为依照,按照。尚书洪范:“~王之义。”孟子离娄上:“~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依照先王的法度行事而犯过错的,从来没有这种人。)

  317.【徂】

  往。诗经卫风氓:“自我~尔,三岁食贫。”又豳风东山:“我~东山,滔滔不归。”

  318.【征】

  (一)远行。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而不复。”在这个意义上经常是“征夫”连用。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夫,独为匪民。”后来“征夫”也泛指行人。陶潜归去来辞:“问~夫以前路。”

  (二)征伐。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叫“征”。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之,夫谁与王敌?”

  (三)抽税。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又尽心下:“有布缕之~。”

  319.【归】

  (一)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宜其室家。”

  (二)回家,回国。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咏而~。”左传成公三年:“子~何以报我?”又表示“使之归”,“送归”。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引申为“最后回到某一地点”。周易系辞下:“天下同~而殊涂。”引申为归附,归属,汇聚的意思。论语子张:“天下之恶皆~焉。”

  (三)读kuì,赠送。通“馈”。论语阳货:“~孔子豚。”又微子:“齐人~女乐。”

  [辨]归,还。“归”的第二意义和“还”有相似之处:都有“回”的意思。不过“归”特指“回国”,“回家”,“还”只是表示简单的“回来”。

  320.【陟】

  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诗经周南卷耳:“~彼高冈。”引申为提升[官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不闻。”(黜chù:罢免官职。)

  321.【降】

  (一)读jiàng。从高处走下来,跟“陟”相对。诗经大雅公刘:“陟则在巘,复~在原。”引申为下降,落下。诗经周南草虫:“我心则~。”又表示“天把某事物给人”。诗经小雅节南山:“~此鞠訩。”孟子告子下:“故天将~大任於是人也。”引申为降低。如说:“~职”。

  (二)读xiáng。投降。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隤其家声。”又表示使投降。汉书苏武传:“宜皆~之。”又:“欲因此时~武。”引申为制服,降服(后起义)。如说“~龙伏虎”。

  322.【流】

  (一)水流动。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又名词,河流。楚辞哀郢:“顺风波以从~兮。”又渔父:“宁赴湘~,葬於江鱼腹之中。”又指河水的主干,跟“源”相对。如说“源远~长”。引申为传播。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风善政,犹有存者。”〔~亡〕飘泊。楚辞离骚:“宁溘死以~亡兮。”又哀郢:“遵江夏以~亡。”〔~言〕(1)放出谣言。尚书金縢:“管叔及其群弟乃~言于国。”(2)谣言。礼记儒行:“闻~言不信。”〔~离〕双声连绵字。指由於阶级压迫和灾荒战乱而转徙离散。汉书薛广汉传:“人民~离。”

  (二)古代刑罚的一种,即放逐。尚书舜典:“~共工于幽州。”(共工:传说是尧时候的官。)

  (三)派别。汉书艺文志:“道家者~,盖出於史官。”又叙传:“刘向司籍,九~以别。”引申为品级。南史王僧绰传:“参掌大选,究识~品。”

  323.【放】

  (一)驱逐。战国策齐策四:“齐~其大臣孟尝君於诸侯。”楚辞卜居:“屈原既~,三年不得复见。”又渔父:“屈原既~,游於江潭。”

  (二)放纵,不检束。孟子梁惠王上:“~僻邪侈,无不为已。”又告子上:“~其心而不知求。”

  324.【游】

  (一)闲逛,随意旅行。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於江潭。”庄子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肚子吃得鼓鼓地到处游逛。)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求学。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大人以成名乎?”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必就士。”孟子梁惠王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者。”又尽心上:“~於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代所谓“~说”和“周~列国”,都是有目的的旅行。

  (二)交际,交往。陶潜归去来辞:“请息交以绝~。”

  [辨]游,游。二字是同音词,意义也常常相通。就字形说,“游”是关於水的,“游”是关於行走的。但在实际应用上,凡关於行走方面的“游”都可以写作“游”(游艺:游艺;游子:游子;游宦:游宦);关於水的“游”,则不能写作“游”。

  325.【浮】

  浮在水面,跟“沉”相对。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引申为乘船水行。论语公冶长:“乘桴~於海。”(桴fú:筏子。)楚辞哀郢:“将运舟而下~兮,上洞庭而下江。”引申为虚妄,不合实际。如说“~夸”,“~名”。

  326.【集】

  (一)鸟群停在树上。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羽,~于苞栩。”(肃肃:翅膀的声音。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苞:丛生的。)引申为鸟群停息在一起。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引申为聚合。诗经小雅頍(kuǐ)弁:“如彼雨雪,先~维霰。”贾谊过秦论上:“天下云~而响应。”又为聚会,一般指亲友的集会。王羲之兰亭宴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内集:家庭的聚会。)

  (二)诗文的汇集。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后人分著述为四部,即“经、史、子、~”。

  (三)成就,成。左传桓公五年:“既而萃於王卒,可以~事。”(萃:集中。王卒:指周天子的军队。)又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事。”

  327.【采】

  (一)用手指摘取。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之。”引申为择,采取。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在“摘取”,“采取”的意义上,后来一般写作“采”。

  (二)有彩色花纹的帛(丝织品)。汉书货殖传:“文~千匹。”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作“綵”,今天所说的“张灯结~”,就是用彩绸扎结成各种饰物的意思。引申为颜色,彩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色不足视於目与?”在这个意义上后来一般写作“彩”。又引申为文章的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而何?”又:“繁~寡情,味之必厌。”

  (三)读cài。古代卿大夫所受封的土地叫“采”,也叫“采邑”,或称“食邑”。礼记礼运:“大夫有~。”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食~冯城,因以氏焉。”这个意义又写作“寀”。

  [辨]采,采,彩,綵。最初只有一个“采”字,后来因意义不同而分化为“采”,“彩”,“綵”。采摘的“采”写成“採”,彩色的“采”写成“彩”,彩绸的“采”写成“綵”。但是在古籍中,采摘的“采”仍常常沿用“采”字。杜甫佳人诗:“摘花不插发,~柏动盈掬。”

  328.【叔】

  (一)用手拾取。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苴。”

  (二)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叔父”原意是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古人的表字常用“叔”字(如“~齐”),那是表示他是幼子。按,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叔”可以是最末的,但对“季”来说却又不是最末的。

  329.【振】

  (一)摇动,抖动。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羽。”楚辞渔父:“新浴者必~衣。”(振衣:抖动衣服去掉尘土。)引申为举起来。贾谊过秦论上:“~长策而御宇内。”(长策:长的鞭子。宇内:四海之内,天下。指当时的全中国。)又为振奋,奋发。今成语有“~奋人心”,“委靡不~”。引申为发生,发出。文心雕龙情采:“木质实而花萼~。”

  (二)救济。战国策齐策四:“~困穷,补不足。”孟子滕文公上:“又从而~德之。”这个意义后代多写作“赈”。

  [辨]振,震。“振”与“震”同音,本可通用。但从字形上说,“振”是振动,“震”是雷震,一般还是有区别的。“震动”不同於“振动”。“震动”是受外力影响所引起的颤动,义近“震惊”;“振动”只是摇动。至於“雷震”的“震”不写作“振”,“振救”的“振”不写作“震”,区别更大了。

  330.【援】

  拉,拽(zhuài)。孟子离娄上:“嫂溺~之以手。”又“嫂溺不~,是豺狼也。”引申为拿,拿过来。楚辞国殇:“~玉桴兮击鸣鼓。”又为打救,帮助。后汉书耿弇传:“乃招迎匈奴乌桓以为~助。”

  331.【操】

  (一)拿住,握在手里。楚辞国殇:“~吴戈兮被犀甲。”韩非子五蠹:“~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

  (二)操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则蚓而后可者也。”引申为品行,品德。汉书张汤传:“虽贾人,有贤~。”现代有双音词“~行”。按:“节~”“德~”的“操”读cào。

  332.【秉】

  (一)禾把。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此有滞穗。”(遗秉,滞穗,都是指收获后掉在田里的庄稼。)范缜神灭论:“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之报?”(稌tú:稻子。)

  (二)手拿着。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蕳兮。”(蕳jiān:兰花。)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主持,掌握。诗经小雅节南山:“~国之均。”又:“谁~国成?”

  [辨]援,持,操,把,秉。这五个词都是关於手的动作的。其中以“援”字为最容易区别,它是用手拉,其他四个都没有这种意义。“持”“操”“把”是同义词,所以在用法上有交错现象。“持”字用於一般的意义,用途最广。“秉”字用途最狭,后代一般只用於抽象意义了。

  333.【举】

  (一)举起来,抬起来。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百钧,而不足以~一羽。”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使自己超出一般人。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自令放为?”又引申为举荐,提拔。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人,不以人废言。”孟子告子下:“传说~於版筑之间。”又引申为发动,特指起兵。左传僖公五年:“晋不更~矣。”成语有“大~进攻”。

  (二)攻下。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谷梁传僖公二年:“献公亡虢五年而后~虞。”

  (二)全,形容词。楚辞渔父:“~世皆浊我独清。”今成语有“~国欢腾”。又副词,全都。孟子梁惠王下:“~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334.【斯】

  (一)砍。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之。”

  (二)代词。这,这个,这样。论语颜渊:“於~三者何先?”楚辞渔父:“何故至於~?”

  (三)连词。那么,这样......就。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335.【伐】

  (一)砍,砍伐。诗经周南汝坟:“~其条枚。”又魏风伐檀:“坎坎~檀兮。”

  (二)进攻,征伐。左传隐公元年:“公~诸鄢。”又僖公四年:“蔡溃,遂~楚。”

  (三)夸耀。论语公冶长:“愿无~善,无施劳。”又雍也:“孟之反不~。”

  [辨]征,伐。最初“征”是褒义词,“伐”是中性词。“征”只用於上(天子)进攻下(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伐”用於诸侯国之间,不是上对下,也不一定限於有道对无道;不过起兵的一方总得有个理由,而且进军的时候还必须有钟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否则叫“袭”)。后来因为经常是“征伐”连用,“讨伐”连用,所以也逐渐用於褒义。

  336.【稼】

  (一)禾的穗和果实。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

  (二)种田。诗经魏风伐檀:“不~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穑。”

  337.【穑】

  收割[禾麦]。例见〔稼〕字条。注意:“稼穑”是经常连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泛指农事。

  338.【获】

  收割庄稼。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其~。”又:“十月~稻。”

  [辨]获,获。“获”专用於农事收成;“获”既用於猎狩方面“取得”的意义,也用於战争方面“取得”的意义,还用於一般“取得”的意义。“获”“获”的意义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古书分用甚严。

  339.【纳】

  (一)收,收进。跟“出”相对。尚书舜典:“夙夜出~朕命。”又为送进。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禾稼。”又为让他进来或进去。礼记中庸:“驱而~诸罟擭陷阱之中。”(罟gǔ:捕禽兽的纲。擭huò:捕兽的笼子。)成语有“闭门不~”。又为收容。左传文公十六年:“诸侯谁~我?”

  (二)献纳,上缴。左传僖公三十年:“~玉於王与晋侯。”又襄公十七年:“~此以请死也。”

  注意: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汉语中,“纳”多写作“内”(本应作“内”),后来才写作“纳”。

  340.【交】

  (一)纵横交错,交叉。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於中国。”引申为交接,交融。白居易与元九书:“未有声入而不应,情~而不感者。”用如名词,表示交界,接壤之处。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又用作状语,表示交叉着,交互,交相。楚辞九歌国殇:“矢~坠兮士争先。”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使辙~驰。”〔~口〕异口同声地。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口荐誉之。”

  (二)交往,交际,交游。论语学而:“与朋友~,而不信乎?”孟子梁惠王下:“~邻国有道乎?”引申为结识朋友。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问~於子张。”用作名词,表示友谊。如说“~情”,“知~”,“深~”。

  341.【错】

  (一)镶嵌。在金属器物上雕镂,然后将另一种熔金倾入,待冷却后,磨错使平。汉书食货志有“~刀”,是一种钱币。〔金~刀〕嵌金的佩刀。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刀。”

  (二)错杂,交叉(由第一义引申出)。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楚辞国殇:“车~毂兮短兵接。”又用作副词。礼记中庸:“譬如四时之~行。”注意:上古“错”字不当“错误”讲,后代一般文言文,也很少当“错误”讲的。

  (三)磨石。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

  (四)通“措”,安放,放置,舍。论语为政:“举直~诸枉,则民服。”战国策魏策四:“故不~意也。”这个意义后来多写作“措”。今有双音词“~施”。

  按:旧时於(一)(二)(三)读入声,(四)读去声(音同“醋”)。今普通话无别。

  342.【被】

  (一)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

  (二)蒙受,遭受,受到。孟子离娄上:“而民不~其泽。”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於宗庙之祟。”引申为使蒙受。楚辞哀郢:“又~以不慈之伪名。”注意:上古“被”字一般不表示被动。

  (三)通“披”。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发左衽矣!”楚辞国殇:“操吴戈兮~犀甲。”又山鬼:“~薜荔兮带女萝。”

  343.【任】

  (一)旧读rén,平声。负担。诗经大雅生民:“是~是负。”又表示使负担。礼记檀弓下:“使之虽病也,~之虽重也。”引申为担当。左传成公三年:“臣不~受怨,君亦不~受德。”

  (二)读rèn,去声,名词,负担。论语泰伯:“~重而道远。”又:“仁以为己~。”引申为责任,职务。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又动词,任用,使用。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贤勿贰,去邪勿疑。”今成语有“~人唯贤”。

  344.【负】

  (一)揹,载。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大舟也无力。”又:“绝云气,~青天。”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戴於道路矣。”又用於抽象意义。如说:“~责”,“~债”。引申为靠着。孟子尽心下:“虎~嵎。”今成语有“~隅顽抗”。又为仗恃,依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贵而好权。”

  (二)对不起人。战国策齐策:“客果有能也!吾~之,未尝见也。”今成语有“忘恩~义”。双音词有“辜~”(孤~)。

  (三)败,跟“胜”相对。史记陈丞相世家:“无益於胜~之数。”

  345.【施】

  (一)施行,实行。论语为政:“~於有政。”孟子梁惠王上:“王如~仁政於民。”

  (二)加(加於人或物)。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於人。”庄子大宗师:“利泽~於万世。”

  (三)读yì,去声。移,延及。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于中谷。”(覃:延。)又用於抽象意义。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及庄公。”在这个意义上又读shì。

  (四)读shì,去声。给与恩惠。论语雍也:“博~於民,而能济众。”又引申为施舍。范缜神灭论:“务~不关周急。”

  346.【用】

  (一)使用,应用。诗经大雅公刘:“酌之~匏。”左传宣公二年:“弃人~犬。”又用於抽象意义。孟子梁惠王上:“无如寡人之~心者。”引申为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之。”引申为施行,实行,做。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也?”〔~事〕掌权,当权。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事。”

  (二)名词。用处。论语学而:“礼之~,和为贵。”老子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范缜神灭论:“神者形之~。”

  (三)名词。费用,指钱财。论语颜渊:“年饥,~不足。”战国策魏策四:“吾~多。”〔器~〕器具(包括兵器农具等)荀子王霸:“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巧便而财不匮矣。”(楛hù:粗糙。)〔财~〕费用,指钱财。孟子尽心下:“无政事,则财~不足。”

  (四)以。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是~〕是以,等於现代汉语的“因此”。论语公冶长:“不念旧恶,怨是~希。”

  347.【制】

  (一)裁制〔衣裳〕。诗经豳风东山:“~彼裳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制”。

  (二)写作,作品。萧统文选序:“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又:“答客指事之~。”又:“众~锋起。”这个意义多写作“制”。

  (三)禁止,遏抑。淮南子修务训:“人不能~。”引申为控制,管制,掌握。贾谊过秦论上:“履至尊而~****。”又:“秦有馀力而~其敝。”

  (四)规定。孟子梁惠王上:“今也~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引申为法定的规章。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也。”礼记礼运:“以设~度,以立田里。”又引申为规模。范仲淹岳阳楼记:“增其旧~。”

  348.【贻】(诒)

  赠给,送给。庄子逍遥游:“魏王~我大瓠之种。”诗经邶风静女:“~我彤管。”引申为遗留,留给。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伊感。”

  349.【怀】

  (一)想念。诗经周南卷耳:“嗟我~人。”又郑风将仲子:“仲可~也。”引申为留恋。左传宣公二年:“我之~矣,自诒伊感。”贾谊吊屈原赋:“何必~此都也?”

  (二)归向,归附。尚书臯陶谟:“安民则惠,黎民~之。”又为使来归附。贾谊论积贮疏:“~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柔〕表示招之来而让他安居。诗经周颂时迈:“~柔百神。”后世有所谓“~柔政策”。

  (三)胸前。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又动词,表示在胸前抱着,或搋(chuāi)着。论语阳货:“~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楚辞怀沙:“~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引申为心里存有某种心情。战国策魏策四:“~怒未发,休祲降於天。”(休:吉兆。祲jīn:不祥之气。)又引申为心意,心情,情绪(后起义)。陶渊明饮酒:“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

  350.【慕】

  爱恋,思念。孟子万章上:“人少,则~父母。”楚辞山鬼:“子~予兮善窈窕。”引申为羡慕,仰慕,倾慕,向往。史记游侠列传:“而少年~其行,亦辄为报仇。”

  351.【惩】

  (一)自己受创(失败教训)而知戒。诗经周颂小毖:“予其~而毖后患。”(毖bì:谨慎。我可要接受过去的教训而警戒自己,以提防将来的祸患。)楚辞离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又国殇:“首身离兮心不~。”又表示使人受创而警惧。孟子滕文公上:“荆舒是~。”今有双音词“~戒”,“~罚”。

  (二)苦於。列子汤问:“~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52.【悼】

  伤感。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矣!”引申为追念死去的人(后起义)。元积遣悲怀:“潘岳~亡又费辞。”现代双音词有“追~”,“~念”。

  353.【淑】

  好,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女,君子好逑。”诸葛亮前出师表:“性行~均。”

  354.【幸】

  (一)逢凶化吉,免於灾祸,形容词。论语雍也:“不~短命死矣。”又名词。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徼:求。)引申为非分地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如懒惰而能过好日子,做坏事而能免於刑罚。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民。”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位,民无~生。”又为运气好,境遇好。左传成公二年:“下臣不~,属当戎行。”论语述而:“丘也~,苟有过,人必知之。”又为希望。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勿为过。”

  (二)天子有所至叫“幸”。汉书酷吏传:“上~鼎湖,病久。”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蜀主窥吴~三峡。”又天子所爱或得到天子的宠爱也叫“幸”。史记项羽本纪:“有美人名虞,常~从。”又:“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又为上爱下之称。汉书霍光传:“公主内行不修,近~河间丁外人。”

  355.【偷】

  (一)苟且,不严肃。楚辞离骚:“惟夫党人之~乐兮。”又卜居:“与波上下,~以全吾躯乎?”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偷”一般不作“偷窃”“偷盗”讲;特别是先秦,更没有这种意思。成语“苟且~生”也不是“偷偷地活着”,而是“应该死而没有死”的意思。

  (二)薄,不厚道。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

  (三)懒惰。国语晋语:“其下~以幸。”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免:通“勉”。尽:尽力。)

  (四)偷盗,偷窃(后起义)。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者。”汉书张敞传:“求问长安父老~盗酋长数人。”论衡逢迂:“窃簪之臣,亲於子反;鸡鸣之客,幸於孟尝。子反好~臣,孟尝爱伪客也。”

  按(一)(二)(三)又可写作“媮”,但(四)习惯上不这样写。

  356.【薄】

  (一)薄,跟“厚”相对。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冰。”用於抽象的意义时,仍跟“厚”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邻之厚,君之~也。”引申为少,小。孟子离娄下:“~乎云尔,恶得无罪?”又为酒味不浓。庄子胠箧:“鲁酒~而邯郸围。”又为不厚道。如“~俗”。

  (二)迫近。楚辞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天。”成语有“义~云霄。”

  (三)鄙视,轻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曾子~之。”

  357.【险】

  地势不平坦,难以通过。左传成公二年:“苟有~,余必下推车。”楚辞离骚:“路幽昧以~隘。”又山鬼:“路~难兮独后来。”引申为险要的地方。孟子公孙丑下:“固国不以山溪之~。”贾谊过秦论下:“缮津关,据~塞,修甲兵而守之。”注意:上古汉语“险”字很少当“危险”讲。礼记中庸的“小人行险以徼幸”,也还是以险阻作比喻。后代才引申为危险。〔~阻〕崎岖的地方。左传成公十三年:“跋履山川,窬越~阻。”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阻。”又用於抽象意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阻艰难,备尝之矣。”

  (二)艰难。荀子荣辱:“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

  358.【阻】

  路难走。诗经秦风蒹葭:“道~且长。”引申为阻碍,妨碍(后起义)。注意:在上古汉语里“阻止”的意义写作“沮”,很少写作“阻”。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庄子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只有吕氏春秋知士,“阻止”义作“阻”,如“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

  359.【悠】

  (一)思。诗经周南关雎:“~哉~哉,辗转反侧。”“悠”也可以重叠起来用,表示深思的样子。诗经邶风终风:“~~我思。”

  (二)辽远和深远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都是“悠悠”叠用。诗经王风黍离:“~~苍天!此何人哉?”又鄘风载驰:“驱马~~,言至于漕。”引申为闲静的样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崔灏黄鹤楼:“白云千载空~~。”又可以说成“~然”。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然见南山。”

  360.【皇】

  (一)大。楚辞离骚:“朕~考曰伯庸。”又哀郢:“~天之不纯命兮。”诗经大雅皇矣:“~矣上帝。”引申为美盛鲜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者华。”成语有“富丽堂~”。

  (二)君。尚书洪范:“惟~作极。”楚辞离骚:“恐~舆之败绩。”周礼春官外史:“掌三~五帝之书。”(三皇:传说中最古的三个帝王。)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有地~,有泰~。”又:“朕为始~帝。”自秦始皇以后,“皇帝”成为双音词,指最高统治者。

  (三)〔凤~〕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皇”,统称“凤~”。尚书益稷:“凤~来仪。”诗经大雅卷阿:“凤~于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凰”。

  [辨]帝,王,皇。起初“帝”指天神,“王”指最高统治者,殷商后期,最高统治者也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在诗经中,“帝”“王”区别得很清楚,“帝”是上帝,“王”是天子,“帝”和“王”基本上是神与人的分别。战国时代,诸侯也可以称“帝”,如战国策赵策三:“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秦以后天子称帝,於是臣子、贵戚就可以封为“王”了,“帝”与“王”就成了君与臣的分别了。此外,先秦文献已见“皇帝”,不过所指的不是天子而是天帝,秦始皇以皇帝自称。以后“皇”虽也单用来指称天子,但也仅见於“高皇”“太上皇”“上皇”等语词中,一般都是“皇帝”并称。

  361.【永】

  水流长。诗经周南汉广:“江之~矣,不可方思。”(方:乘筏渡过。思,语气词,等於“兮”。)引申为一般的长。诗经魏风硕鼠:“谁之~号?”又引申为时间久远,久长。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以为好也。”

  362.【孔】

  很,甚。诗经豳风七月:“我朱~阳。”又东山:“其新~嘉,其旧如之何?”(嘉:好。)

  363.【亟】

  (一)读qì,去声。屡次,频频。左传隐公元年:“~请於武公。”论语阳货:“好从事而~失时。”

  (二)读jí,旧读入声。赶快。诗经豳风七月:“~其乘屋。”

  364.【庶】

  (一)多,繁多,众多。论语子路:“~矣哉!”现代有双音词“富~”。〔~人〕百姓,平民。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人不议。”〔庶子〕又称“众子”,“庶”就是“众”的意思。嫡子与庶子,简称“嫡庶”。先秦礼制,嫡子只有一人,往往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位之权。凡非嫡子都是“庶子”。后代以正妻所生为嫡子,妾所生为庶子。

  (二)差不多(一般用於褒义)。论语先进:“回也其~乎!”(颜回差不多达到了道德标准了!)〔~几〕同“庶”,差不多,大约。孟子梁惠王下:“吾王~几无疾病与?”

  [辨]众,庶。“众”可以用作名词,“庶”一般不作名词用,如“吾从众”这句话,“众”不能换成“庶”。此外,“众人”“庶人”也有区别:“众人”指一般的人,对所谓圣贤或杰出的人物而言;“庶人”指百姓,对统治者而言。

  365.【裘】

  皮衣,皮袄。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与朋友共。”

  366.【褐】

  粗毛编织的衣服,这是古代劳动者所穿的。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何以卒岁?”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后来就成为一般下层人或贫贱者的服饰的通称。左思咏史诗:“披~出阊阖,高步追许由。”在封建社会中做了官叫“释~”,意思是说,脱掉了贫贱者的衣裳换上了官服。扬雄解嘲:“或释~而傅。”后代新进士及第授官,也叫“释~”。

  367.【裳】

  下衣,裙子,跟“衣”相对。诗经豳风七月:“为公子~。”又邶风绿衣:“绿衣黄~。”注意:古代男子穿的裙名叫“裳”。“裳”不同於今天所说的“衣裳”,也不是裤子。

  368.【庭】

  (一)堂前叫庭。诗经魏风伐檀:“胡瞻尔~有县貆兮?”在这个意义上往往“庭内”连言,“庭户”连言。诗经大雅抑:“夙兴夜寐,洒埽~内。”(内:内室。)周易节卦:“不出户~。”

  (二)堂阶下平地无屋之处叫庭(较后的意义)。古诗:“~中有奇树。”在这个意义上往往“门庭”连言。周礼阍人:“掌埽门~。”

  369.【宇】

  (一)屋檐。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在~。”“在宇”指在宇下。引申为房屋。苏轼水调歌头:“唯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

  (二)上下四方(天下)。贾谊过秦论上:“有席卷天下,包举~内,囊括四海之意。”又:“振长策而御~内。”〔~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后代专指空间,等於说“天地间”。

  (三)风度,仪表。世说新语雅量:“世以此定二王(子猷,子敬)神~。”成语有“器~轩昂。”

  370.【亩】(畮)

  (一)土地单位量词。上古时代,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孟子梁惠王上:“五~之宅,树之以桑。”

  (二)田,垄,经常用来泛指农田。诗经豳风七月:“留饁彼南~。”“畎亩”二字常常连用,也往往泛指农田。孟子告子下:“舜发於畎~之中。”(畎:田中沟。)“垄亩”连用,也泛指农田。范缜神灭论:“小人甘其垄~。”

  371.【所】

  (一)处所。诗经卫风硕鼠:“爰得我~。”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恰当的位置。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也。”

  (二)代词。左传僖公三十年:“君之~知也。”又:“失其~与,不知。”

  (三)不定数词,表示估计数字。尚书君奭:“多历年~。”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复还。”又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止。”(陈:通“阵”。)

  372.【骖】

  三匹马驾一辆车。诗经小雅采菽:“载~载驷。”又特指两旁的马。楚辞国殇:“左~殪兮右刃伤。”

  373.【驷】

  四匹马驾一辆车。论语颜渊:“~不及舌。”战国策齐策四:“世无骐骥騄耳,王~已备矣。”又量词。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战国策齐策四:“文车二~。”

  374.【策】

  (一)竹制的马鞭子。贾谊过秦论上:“振长~而御宇内。”用作动词,表示打马使前进。论语雍也:“~其马曰。”今有双音词“鞭~”。

  (二)写字的竹简(或木简),简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方:木版。)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於武成,取二三~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篇名。)汉代臣子奉旨议论政事,或回答天子的问话,都写在竹简上,叫“对~”。扬雄解嘲:“~非甲科。”又贾谊著有“治安~”,后来发展成为文体的一种,又引申为筹画,计画。

  (三)计策,计谋。扬雄解嘲:“曾不能画一奇,出一~。”今成语有“出谋献~”,“束手无~”。

  (四)蓍草作的筹码,用来占卜的。楚辞卜居:“乃端~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又:“龟~诚不能知此事!”

  (五)拐杖。淮南子墬形:“夸父弃其~,是为邓林。”又动词,拄〔杖〕,扶〔杖〕。曹植苦思行:“~杖从我游。”陶渊明归去来辞:“~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憩qì:休息。)注意:“策”又可写作“策”。但在不同的意义上,常有不同的习惯写法。“鞭策”的“策”作“策”作“策”都常见。“简策”“计策”“策杖”的“策”多作“策”。“龟策”的“策”多作“策”。

  375.【矢】

  (一)箭。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贯余手及肘。”楚辞国殇:“~交坠兮士争先。”成语有“无的放~”。

  (二)誓。诗经鄘风柏舟:“之死~靡它。”又卫风考槃:“永~弗去!”

  376.【躬】

  身体。论语尧曰:“万方有罪,罪在朕~。”引申为自身,自己。诗经邶风谷风:“我~不阅,遑恤我后?”(阅:容。我自身尚且不能见容,又哪有工夫忧虑我走后的事?)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自悼矣!”论语卫灵公:“~自厚而薄责於人。”又引申为亲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耕於南阳。”

  377.【身】

  (一)躯干。论语乡党:“长一~有半。”楚辞国殇:“首~离兮心不惩。”战国策秦策二:“首~分离,骨暴草泽。”又指身躯的全体。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又引申为生命。楚辞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乎?”〔终~〕终生,一辈子。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饱,凶年不免於死亡。”战国策赵策三:“遂辞平原君而去,终~不复见。”“身”又表示自身。韩非子五蠹:“而~为天下笑。”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本人的德行。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楚辞渔父:“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二)副词。亲自。孟子滕文公下:“彼~织屦。”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执耒锸以为民先。”(锸chā:锹一类的工具。)

  [辨]躬,身。在身体的意义上,二字为同义词,但习惯用法不同,“躬”专指人身,“身”又可指物身。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身”字可以用於抽象意义,指品节,如“修身”,“守身”,“洁身”。“躬”字的这种用法很少见。

  378.【领】

  (一)脖子。诗经卫风硕人:“~如蝤蛴。”(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色极白。)左传昭公七年:“引~北望。”(引领:伸脖子。)〔首~〕(1)头和脖子。古代有斩首之刑,故以免遭杀戮保全性命叫“保首~”或“全首~”。左传襄公十三年:“获保首~以殁於地。”杨恽报孙会宗书:“岂意得全首~,复奉先人之丘墓乎?”(2)头目(后起义)。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二)衣领,领子。荀子劝学:“若挈(qiè)裘~。”〔~袖〕(1)领子和袖子。文心雕龙熔裁:“虽玩其采,不倍~袖。”(2)代表人物。晋书裴秀传:“后进~袖有裴秀。”

  (三)统率,率领。杨恽报孙会宗书:“总~从官。”汉书霍光传:“~胡越兵。”

  [辨]领,颈。二字是同义词,一般没有分别。只是“颈”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wěn)颈”不能说成“刎领”。

  379.【武】

  (一)足迹。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敏歆。”(履:践。敏:拇指。歆:震动,惊异。踏了上帝足印的拇指部分而感到惊异。)楚辞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踵:脚后跟。)

  (二)勇武。诗经郑风羔裘:“孔~有力。”(孔:很。)引申为古代的战争道德之一。善战,善胜,善於对待战争和善於制止战争都叫“武”。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整,不~。”

  380.【仇】

  (一)对,俦类,俦辈。诗经周南兔?:“公侯好~。”引申为配偶。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

  (二)仇敌。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引申为仇恨。史记游侠列传:“亦辄为报~。”

  [辨]仇,雠。二字在古代不同音:“仇”读如“求”(现在作为姓,还读如“求”),“雠”读如“酬”。但二字同义,所以古书中常“仇雠”连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

  381.【耦】

  读ǒu,上声。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据说是二人并耕或二耜并作。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而耕。”诗经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引申为双数。又引申为配偶。左传桓公六年:“太子曰:’人各有~;齐大,非吾~也。‘”注意:后来於双数和配偶的意义,一般都写作“偶”,不再写作“耦”了。但“耦耕”的“耦”仍不能写作“偶”。

59#
发表于 2016-5-5 15:42:38 | 只看该作者
常用词(七) 71字


========================================


  征收发封弃 俟迁徙 遗失存 处坐遇接承扶 刺折戮 问对许 省审 虑怨忍快 兴废变

  曲直长小 贪廉 轻重 狂殆危

  面口齿耳目指 饭食服饰 布斗 式检 英灵豪

  然且或曾更渐 俱并 而若尔

  382.【征】

  (一)召。特指君召臣。尚书舜典:“舜生三十~庸。”征庸:被召用。征:召。庸:用。战国策楚策四:“於是使人发驺~庄辛於赵。”后汉书黄琼傅:“近鲁阳樊君被~。”

  (二)求,索取。左傅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寡人是~。”现代双音词“~求”由此发展而来。

  (三)证明,验证。论语八佾:“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也。”引申为预兆。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

  (四)读zhǐ。五音之一(宫、商、角、征、羽为五音)。“征”是g(5),“变征”是f#(4#)。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和而歌,为变~之声。”(变征之声:指f#调,这是高亢的调。)注意:“征”“徵”二字古音相差很远,意义也不相通,古书中绝不互用。

  ?辨?征,召,辟。在“上召唤下”这种意义上,三者是相同的;但又有细微的差别。“征”和“辟”多用於“召他来授给他官职”的意义上,如说“征为郎”,“辟为掾”。“召”除了用於上述意义外,还用於一般的召,而且不限於君召臣。如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征”和“辟”(尤其是辟)不能这样用。

  383.【收】

  (一)逮捕。诗经大雅瞻卬:“此宜无罪,女反~之。”后汉书班超傅:“如令鄯善~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又:“遂叱吏士~广汎等,於陈睦故城斩之。”

  (二)收取,收掩。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余~尔骨为。”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好~吾骨瘴江边。”

  (三)聚集,收集。史记陈涉世家:“行~兵。”后汉书光武帝纪:“出城南门,於外~兵。”又为收取。史记淮阴侯列传:“汉辄使人~其精兵。”

  (四)收容,接纳。左传僖公四年:“辱~寡君。”

  (五)割取成熟的农作物。荀子天论:“畜积~臧於秋冬。”(臧: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384.【发】

  (一)把箭射出去。诗经召南驺虞:“壹~五?br>   。”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史记项羽本纪:“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现代“~砲”的“发”和量词“若干~砲弹”的“发”由此发展而来。引申为派出,派遣。战国策楚策四:“於是使人~驺征庄辛於赵。”史记淮阴侯列传“~使使燕。”汉书龚遂传:“郡闻新太守至,~兵以迎。”现代有双音词“打~”。

  (二)出,出发。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於硎。”又秋水:“夫鵷鶵~於南海,而飞於北海。”楚辞哀郢:“~郢都而去闾兮。”今成语有“朝~夕至”。引申为起,起用。孟子告子下:“舜~於畎亩之中。”

  (三)启封,开。战国策齐策四:“书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者至,~书。”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又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而不知~。”又特指花开。杜甫立春诗:“忽忆两京梅~时。”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又引申为掀开。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屋。”又用於抽象意义,启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又为阐发。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385.【封】

  (一)加土培育树木。左传昭公二年:“宿(季武子)不敢~殖此树。”引申为聚土筑坟。左传文公三年:“~殽尸而还。”礼记乐记:“~王子比干之墓。”

  (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给人作为他的领土或食邑。孟子告子下:“周公之~於鲁,为方百里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於项,故姓项氏。”又魏公子列传:“安釐王即位,~公子为信陵君。”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大戴礼保傅:“~泰山而禅梁父。”(在泰山旁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叫禅。)史记秦始皇本纪:“议~禅望祭山川之事。”水经注汶水:“光武~泰山。”

  (四)界域,疆界。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又成公三年:“次及於事,而帅偏师以修~疆。”后代有“~疆大臣”的说法。

  (五)大。左传定公四年:“吴为~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楚辞离骚:“羿淫遊以佚田兮,又好射夫~狐。”(羿yì:人名。夏时的诸侯。田:畋猎。)引申为厚。国语晋语:“引党以~己。”又楚语:“是勒民而自~也。”

  (六)封闭,封合。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闻之,......~书谢孟尝君曰。”杜甫寄杜位诗:“~书两行泪。”

  386.【弃】

  抛弃。左传宣公二年:“~人用犬,虽猛何为?”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弃市”二字连用,表示在市上处以死刑,为人所共弃。史记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市。”引申为违背,背弃。左传宣公二年:“~君之命,不信。”今成语有“背信~义”。

  387.【俟】(竢)

  读sì,等待。诗经邶风静女:“~我於城隅。”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君子。”楚辞离骚:“愿~时乎吾将刈。”贾甑跚??常骸啊?锍ど场!? 388.【迁】

  (一)变换地方,迁移。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楚辞哀郢:“方仲春而东~。”又为转移。论语雍也:“不~怒,不贰过。”

  (二)〔官吏〕调职。有时指升官。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孝文帝悦之,超~,一嵗中至大中大夫。”汉书霍光传:“稍~诸曹侍中。”又张禹传:“由是~光禄大夫。”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间闻足下~,惕然不喜。”有时指降职。为区别於升官,说“左迁”(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史记周昌列传:“吾极知其左~。”〔~客〕降职到外地做官的人。李白黄鹤楼中闻笛诗:“一为~客去长沙。”范仲淹岳阳楼记:“~客骚人,多会於此。”

  389.【徙】

  (一)迁移。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汉书张禹传:“~家莲勺。”

  (二)调职,多指降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恐太后诛夫,~为燕相。”

  ?辨?迁,徙。“迁”和“徙”相近,但就其本义来说,则差别较大。“迁”原指由下到上的迁移(说文:“迁,登也”)。所以诗经小雅伐木说:“出自幽谷,迁於乔木。”又易经益卦:“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迁善就是向上。由此引申,那么“迁官”和“徙官”也就不同:迁是升迁,徙是调职或降职。史记汉书於这两个字的用法有别。例如史记万石君列传,石奋由太子傅降为诸侯相,称为“徙”(“徙奋为诸侯相”);石庆由太子傅升为御史大夫,称为“迁”(“迁为御史大夫”)。又周昌列传,高祖想让周昌去辅佐爱子赵王如意,把周昌由御史大夫调为赵相,很感歉然,委婉地说“极知其左迁”,但史记叙事时仍说:“徙御史大夫为赵相。”

  390.【遗】

  (一)失掉。??⊙殴确纾骸捌?枞纭?!币?晡??簦?雎浴J芳腔匆鹾盍写?骸吧蠛晾逯?〖疲??煜轮?笫?!彼韭砬ūㄈ伟彩椋骸按沃?植荒苁啊?广凇!?br>   (二)留下来的。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列子汤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男。”

  (三)读wèi,去声,留给,送给。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又宣公二年:“今近焉,请以~之。”引申为馈赠,赠送。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之,不肯受。”又特指送信。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魏王及公子书。”搜神记韩凭夫妇:“妻密~凭书。”

  391.【失】

  (一)丧失,失掉,跟“得”相对。孟子公孙丑上:“故久而后~之也。”庄子徐无鬼:“郢人立不~容。”引申为错过。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也。”

  (二)作错了事情,动词,又名词,也跟“得”相对。史记魏公子列传:“我岂有所~哉?”又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现代有双音词“过~”。

  392.【存】

  (一)存在,不及物动词,跟“亡”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置之亡地而后~。”又游侠列传:“侯之门,仁义~。”庄子胠箧:“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又使动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史记魏公子列传:“已却秦~赵。”

  (二)思念,关心。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引申为问候。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之。”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

  393.【处】

  (一)读chǔ,居住。左传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南海。”周易系辞下骸吧瞎叛ň佣?啊?!币?晡?⑸恚?嫔怼Q镄劢獬埃骸啊?换渲??!?br>   (二)名词,读chù,居住的地方。司马迁报任安书:“何~不勉焉?”崔颢长干行:“君家住何~?”

  (三)读chǔ,治,作,施行。老子:“是以圣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申为安排,安置。汉书张安世传:“上自~置其里居。”又为按照过失大小,给以适当的安排,惩戒。今有双音词“~分”“判~”。

  394.【坐】

  (一)古人铺席於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又先进:“冉有公西华侍~。”旧读上声。

  (二)坐位,名词。史记项羽本纪:“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杀之。”又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在这种意义上后来写作“座”,读去声。陶潜咏荆轲诗:“饮饯易水上,四~列群英。”

  (三)因......犯的罪(或错误)。汉书龚遂传:“群臣~陷王於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后汉书光武帝纪:“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不生得以见责让。”〔~法〕犯法〔因而受到处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法去官。”汉书灌夫传:“~法免。”〔随~〕连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妾得无随~乎?”

  (四)因。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观罗敷。”

  395.【遇】

  (一)碰见(不是约会的见面)。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论语阳货:“~诸涂。”又用於抽象的意义。庄子养生主:“臣以神~而不以目视。”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人之不淑矣。”

  (二)对待,待遇。史记魏公子列传:“然公子~臣厚。”又淮阴侯列传:“汉王~我甚厚。”又:“不如因而立,善~之。”

  (三)被君主信任,得行其道,叫作遇。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鲁侯,天也。”又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故去。”杜甫相从歌:“垂老~君未恨晚。”〔知~〕被君主或在上位者赏识并受到特别好的待遇。北史宋弁传:“因是大被知~。”也说“~知”。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大丈夫之~知於天子。”

  396.【接】

  (一)交接,接触。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又用於抽象意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久与事~,疵衅日兴。”现代变为双音词“接触”“接近”。注意:古代“接”字不当“连”讲,但“连”的意义是从“接触”发展来的。

  (二)交际,招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礼。”史记屈原列传:“出则~遇宾客。”又魏公子列传:“然信陵君之~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现代有双音词“接待”。注意:古代的“接”字不当“迎”讲,但“迎”的意义是从“交际”的意义发展来的。

  397.【承】

  (一)捧着。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饮。”(行人:掌管出使聘问的大夫。榼kè:盛酒的器皿。)汉书文帝纪:“持节~诏。”引申为双手接受。多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在下的接受在上的吩咐,命令,恩惠等。左传僖公十五年:“敢不~命。”贾谊吊屈原赋:“恭~嘉惠兮,俟罪长沙。”又引申为承担,担任。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乏。”(乏:指人材缺乏。)〔~欢〕奉承君王的欢颜。用於贬义。楚辞哀郢:“外~欢之汋汋兮。”后代用於褒义。白居易长恨歌:“~欢侍宴无闲暇。”也指侍奉父母。后代有“~欢膝下”的说法。

  (二)继承。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孤~父兄余业。”

  398.【扶】

  搀着,搀起。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引申为辅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一百韵:“耿贾~王室,萧曹拱御筵。”(耿:耿弇。贾:贾复。都是光武帝的名将。萧:萧何。曹: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功臣。)[~疏]树木枝叶茂密四布的样子。扬雄解嘲:“枝叶~疏。”陶潜读山海经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疏。”

  399.【刺】

  (一)扎,用尖长的武器杀伤。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於~人而杀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能死,~我;不能死,出我裤下!”

  (二)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诗经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汉书龚遂传:“面~王过,王至掩耳起走。”后代“讽刺”“讥刺”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但是后代所谓“讽刺”“讥刺”往往是用旁敲侧击的话去指摘别人的错误或缺点,而上古所谓“刺”则多是直接指出过错。

  (三)名刺(后起义),相当於后世的名片。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字漫灭。”

  注意:“刺”不等於“刺”。“刺”从“束”,“剌”从“束”。“剌”读là。

  400.【折】

  (一)读zhé,及物动词。把东西弄断。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树杞。”〔~狱〕断案,判断讼事。易经丰卦:“君子以~狱致刑。”论语颜渊:“片言可以~狱者,其由也与!”(由:仲由。)引申为挫折,特指军事上的挫败。史记淮阴侯列传:“~北不救。”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曹操新~衄,方忧在腹心。”

  (二)不及物动词。断了。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地维绝。”岑参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这个意义后来读shé。

  (三)读zhē。转,反转。战国策西周策:“周必~而入於韩。”引申为弯曲。淮南览冥:“河九~注於海。”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腰事权贵?”又为使理屈。胡铨上高宗封事:“引古谊以~之。”

  401.【戮】

  (一)杀,处决,处以死刑。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於宗。”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者也。”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僇”。

  (二)“戮力”二字连用,表示“合力”“并力”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将~力而攻秦。”又淮阴侯列传:“相与~力攻秦。”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戮”。

  402.【问】

  (一)提出问题,询问。左传隐公元年:“敢~何谓也?”引申为追究,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汉书龚遂传:“吏毋得~。”又为问候,慰问。汉书张禹传:“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

  (二)赠送,馈赠。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之。”汉乐府有所思:“何用~遗君?”

  (三)音信,书信。曹丕与吴质书:“书~致简。”

  403.【对】

  (一)回答在上的提问。左传隐公元年:“公问之。~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意:有时“对”并不是真回答什么问题,只是在上的说了,在下的接着说,也叫“对”。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曰:’君何患焉?‘”又宣公二年:“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对”字一般只用於对上回答,对下回答则不用“对”。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这里不能说“子对曰”。

  (二)面对。史记万石君传:“~案不食。”曹操短歌行:“~酒当歌。”

  404.【许】

  (一)应允,跟“辞”相对。左传隐公元年:“亟请於武公,公弗~。”又僖公五年:“弗听,~晋使。”汉书张禹传:“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现代有双音词“允~”。注意:上古的“许”字和现代的“许”,意义虽然非常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上古的“许”字一般只有“应允”的意思,没有“容许”的意思。

  (二)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吴均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水经注渐江水:“山有石壁二十~丈。”〔几~〕多少。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

  (三)〔何~〕何处。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又为如何,怎样。谢朓在郡卧病诗:“良仪意何~?”〔如~〕这样。指达到这样程度。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那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405.【省】

  (一)读xǐng。视,视察,察看。周礼春官大宗伯:“~牲镬。”(牲:作祭品的牛羊豕。镬huò:煮牲的器具。)礼记月令:“命有司~囹圄,去桎梏。”(囹圄línglǚ:监狱。)引申为看望父母,探望尊长。礼记曲礼上:“昏定而晨~。”(昏定:指伺候父母安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往~之。”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江阳王继来~疾。”后代说“~亲”,“归~”则专指探望父母,非亲属关系则很少用“省”了。引申为检查,反省。论语学而:“吾日三~吾身。”又为政:“退而~其私。”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注意:这些意义都不能读shěng。

  (二)读shěng。减少。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贬食~用。”今熟语有“~吃俭用。”

  (三)读shěng。天子所居之地,宫禁。“~中”即“宫中”。汉书昭帝纪载:汉昭帝即位时才八岁,让他的姐姐在“~中”照顾他的生活。引申为国家的中央行政机关名称。唐有六省,“尚书~”为其中之一。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府以之决疑。”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元代中央行政机关叫“中书~”,又於各路(各行政区)设“行中书~”(中书省的派出机关),简称“行~”,最后又简称为“省”。现在的“省”由此发展而来。

  406.【审】

  (一)详细,详尽。礼记中庸:“博学之,~问之。”引申为明白,清楚,确实。司马迁报任安书:“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矣。”

  (二)观察,审察。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不若不闻矣。”贾谊过秦论下:“察盛衰之理,~权势之宜。”

  407.【虑】

  思量,打算,考虑。论语卫灵公:“人无远~,必有近忧。”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必有一失;愚者千~,必有一得。”又:“愿足下孰~之。”引申为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而后作。”楚辞卜居:“心烦~乱,不知所从。”注意:古代的“虑”不当“忧愁”“耽心”讲,跟“忧”区别很严。

  [辨]计,虑,图,谋。这四个词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分别。“计”是心中盘算,着重在订计画或定计策;“虑”是反复思考,着重在把事情想透;“图”是考虑后有所决定,有时表示打算对付别人;“谋”的意义比较接近“图”,但它又另有咨询的意思。四个字常常可以相通,所以“熟虑”可以说成“熟计”,“宏图”可以说成“宏谋”;有时常常对文,如“深谋远虑”,“诈谋奇计”等。

  408.【怨】

  (一)心怀不满,埋怨,抱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不闻作威以防~。”论语宪问:“不~天,不尤人。”楚辞离骚:“~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二)恨。左传成公三年:“子其~我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於是大~灌夫魏其。”用作名词,表示仇恨。左传成公三年:“无~无德,不知所报。”孟子梁惠王上:“构~於诸侯。”今成语有“恩~分明”。

  409.【忍】

  (一)忍耐。左传成公二年:“吾子~之。”论语卫灵公:“小不~则乱大谋。”

  (二)狠心。史记项羽本纪:“君王为人不~。”又为凶残,如说“残~”。

  (三)忍心。孟子梁惠王上:“臣固知王之不~也。”又:“见其生,不~见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

  410.【快】

  高兴。孟子梁惠王上:“然后~於心与?”又:“吾何~於是?”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行数里,心不~。”现代有成语“亲痛仇~”“拍手称~”和双音词“愉~”“~乐”“痛~”等。注意:古代“快”字只有这个意义。“快速”的意义古代说“速”,说“疾”,不说“快”;“锐利”的意义在古代只能说“利”,不能说“快”。

  411.【兴】

  (一)起,起来。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乃自~,案行军营。”引申为举,发。孟子梁惠王上:“抑王~甲兵,危士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孙坚~义兵,讨董卓。”

  (二)发达,昌盛,跟“废”相对。论语子路:“事不成,则礼乐不~。”司马迁报任安书:“稽其成败~坏之纪。”

  (三)读xìng,去声,兴致,兴趣(后起义)。世说新语任诞:“吾本乘~而行,~尽而返。”

  412.【废】

  (一)舍弃,停止,废弃。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也。”孟子梁惠王上:“然则~衅钟与?”

  (二)衰败,跟“兴”相对。孟子离娄上:“国之所以~兴存亡者亦然。”引申为无用的。如说“~物”“作~”。

  (三)除去职位。有时指皇帝被废。汉书霍光传:“古者~放之人,屏於远方。”(屏bǐng:弃。)有时指官吏被废(革职)。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

  (四)残废。庄子让王:“右手攫之,则左手~。”特指瘫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指吓得像瘫痪一样。)后汉书郑玄传:“起~疾。”(能使手足瘫痪者站起来。)

  (五)疲极不能行动。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吾弗能已矣。”

  413.【变】

  (一)改变,变动,变化。战国策楚策四:“襄王闻之,颜色~作。”孟子公孙丑上:“久则难~也。”

  (二)事变。特指天象的某些变化。古人迷信,认为天象变化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汉书张禹传:“上惧~异数见。”又:“亲问禹以天~。”又指自然灾异或人事方面的祸患(如叛乱等)。史记淮阴侯列传:“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414.【曲】

  (一)弯曲。跟“直”相对。荀子劝学:“其~中规。”〔河~〕黄河弯曲处,指今山西永济一带。列子汤问:“河~智叟笑而止之。”〔心~〕内心深处。诗经秦风小戎:“乱我心~。”引申为理屈。也跟“直”相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楚直。”又为邪曲,不正派。战国策秦策五:“以~合於赵王。”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兮。”(这里“曲”字双关:“既指曲折,又指邪曲。”)

  (二)偏僻的乡村,乡里。都是对通都大邑而言。庄子秋水:“~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教也。”[乡~](1)指远离通都大邑的僻乡。史记游侠列传序:“诚使乡~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予:与。)司马迁报任安书:“长无乡~之誉。”(2)家庭久居的地方,本乡本土。战国策秦策一:“出妇嫁乡~者,良妇也。”

  (三)局部,一部分。跟“全”相对。老子二十二章:“~则全,枉则直。”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而暗於大理。”(暗àn:不明。)

  (四)读qǔ。歌曲,乐曲。宋玉对楚王问:“是其~弥高,其和弥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故时人谣曰:’~有误,周郎顾。‘”按:歌曲的“曲”古与曲直的“曲”同音(都读入声),今普通话有别。

  415.【直】

  (一)不弯曲,跟“曲”相对,又跟“枉”相对。荀子劝学:“木~中绳。”引申为正直。论语卫灵公:“~哉史鱼!”(史鱼:人名。)又颜渊:“能使枉者~。”(枉:不正直。)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兮。”引申为有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为壮。”用作动词时,表示认为有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自魏其时,不~武安。”

  (二)当,对着。仪礼士冠礼:“~东序西面。”(序:厢房。)史记匈奴列传:“诸左方王将居东方,~上谷。”(上谷:郡名。)汉书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锐士。”引申为轮值,轮班。晋书羊祜传:“悉统宿卫,入~殿中。”这个意义又写作“值”。

  (三)物与价相当,价值。战国策齐策三:“象床之~千金。”(象床:象牙做的床。)史记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弊,直四十万。”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一钱。”洛阳伽蓝记白马寺:“白马甜榴,一实~牛。”又为报酬。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

  (四)副词。意义略同“特”,表示“只”“只是”“但”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战国策魏策四:“虽千里不敢易也,岂~五百里哉?”

  (五)副词。简直(后起义)。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此时瞻白兔,~欲数秋毫!”林升题临安邸:“暖风薰得游人醉,~把杭州作汴州!”

  416.【长】

  (一)长,跟“短”相对。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引申为时间久。老子七章:“天~地久。”又用为副词,表示永远地,长远地。庄子秋水:“吾~见笑於大方之家。”

  (二)擅长。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庄子列御寇:“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也。”

  (三)读zhǎng,上声。滋生,滋长,生长。孟子公孙丑上:“勿助~也。”又:“予助苗~矣。”引申为人的成长。论语宪问:“幼而不孙弟,~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孙:逊。弟:“悌”的本字。)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壮有姿貌。”

  (四)也读zhǎng。年纪大的,跟“幼”相对。论语微子:“~幼之节不可废也。”[~者](1)老者。孟子梁惠王上:“为~者折枝。”(2)有道德的人,忠厚的人。史记项羽本纪:“吾知公~者。”汉书龚遂传:“君安得~者之言而称之?”

  (五)也读zhǎng。官名,小於县令。大县的长官叫“令”,小县的长官叫“长”。三国志周瑜传:“瑜观术终无所成,求为居巢~。”又:“后领春谷~。”又秦时县之下设亭,亭有亭长。史记项羽本纪:“乌江亭~檥船待。”

  417.【小】

  小,跟“大”相对。战国策楚策四:“夫黄雀其~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也。‘”又特指邪恶的人,坏人。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渐渍邪恶。”[~人](1)小民,庶人,跟“大人”“君子”相对。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人之事。”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人学道则易使也。”封建统治者轻视劳动人民,称之为“小人”,而且加以污蔑。“小人”又用来谦称自己。左传隐公元年:“~人有母,皆尝~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品德不好的人,跟“君子”相对。礼记大学:“~人闲居为不善。”[~子](1)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礼记檀弓下:“~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论语阳货:“~子何莫学夫诗?”又先进:“~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对神或尊长谦称自己。尚书汤誓:“悉听朕言,非台~子,敢行称乱。”(台:代词,我。)又金縢:“予~子新命于三王。”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俯首流涕曰:’~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418.【贪】

  不择手段地取得财物,跟“廉”相对。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货弃命。”引申为对各种东西不知满足地追求。左传文公十八年:“~于饮食。”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419.【廉】

  (一)堂的边。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东上。”〔~隅〕廉是边,隅是角。比喻操守,气节,礼记儒行:“砥砺~隅。”成语有“~隅自守”。

  (二)在财物的取与上要求自己严格,不贪,跟“贪”相对。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又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士哉!”引申为清白高洁,洁身自爱,有节操。楚辞卜居:“宁~洁正直以自清乎?”又:“谁知吾之~贞?”〔孝~〕汉代科举制度中由郡国推荐的合格者的称号(意思指既孝且廉的人)。汉书武帝纪:“初令郡国举孝~。”

  (三)价格低(后起义)。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以其价~而工省也。”

  420.【轻】

  分量小,跟“重”相对。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重。”楚辞卜居:“蝉翼为重,千钧为~。”引申为容易,轻易。孟子梁惠王上:“故民从之也~。”晁错论贵粟疏:“此令臣~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又为轻视。战国策魏策四:“而君逆寡人者,~寡人与?”汉书龚遂传:“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焉。”

  421.【重】

  (一)读zhòng,分量大,跟“轻”相对。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同,则贾相若。”引申为重要。孟子告子下:“色与礼孰~?”又为看重,重视。庄子刻意:“众人~利,廉士~名。”又引申为庄重,厚重,不轻率。论语学而:“君子不~则不威,学则不固。”又为隆重。左传成公三年:“~为之礼而归之。”又为贵重。战国策赵策四:“而挟~器多也。”[辎~]军用的粮草、器械等物品。史记淮阴侯列传:“从间道绝其辎~。”

  (二)读chóng,形容词,重叠的,重复的。周易系辞下:“~门击柝,以待暴客。”(击柝tuò:打更。)荀子赋篇:“~楼疏堂。”又名词,表示“层”。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之渊。”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又为再,加上,增加,动词(在这个意义上又读zhòng)。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之以修能。”后汉书范滂传:“今子相随,是~吾祸也。”

  422.【狂】

  (一)狗发疯。晋书五行志:“早岁,犬多~死。”引申为人疯癫。吴越春秋:“子胥之吴,乃被发佯~,跣足涂面,行乞於市。”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说不听,已详~为巫。”又为一般的失却常态,狂乱,老子十二章:“驰骋田猎,令人心发~。”又引申为放荡,不受拘束。论语阳货:“古之~也肆,今之~也荡。”汉书郦食其传:“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歌五柳前。”(五柳: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又为浮夸,虚妄。如说“~妄”。

  (二)声势大的。韩愈进学解:“回~澜於既倒。”今成语有“~风暴雨”。

  423.【殆】

  (一)危险。庄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门,则~矣。”

  (二)副词,表示推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也许。孟子梁惠王上:“~有甚焉。”文心雕龙情采:“言隐荣华,~谓此也。”

  424.【危】

  (一)高。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冠,解其长剑。”列子黄帝篇:“履~石,临百仞之渊。”李白蜀道难:“噫吁戏,~乎高哉!”引申为不稳,不安定。论语季氏:“~而不持。”又论语泰伯:“~邦不入。”成语有“居安思~”“高而不~”。引申为危险,危急。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矣。”论语子张:“士见~致命。”又使动用法,表示使危险,使受到危害。孟子梁惠王上:“~士臣,构怨於诸侯。”

  (二)二十八宿之一。

  [辨]危,殆。二者都含有“危险”的意思,但“危”的应用范围较广,“殆”的应用范围较狭。“危”可以用作形容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并且有使动用法;而“殆”只能用作不及物动词和副词。

  425.【面】

  (一)脸。庄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目。”汉书张禹传:“卜者爱之,又奇其~貌。”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面”不说“脸”。

  (二)动词,面向,面对着。论语雍也:“雍也可使南~。”(古代君主面向南而坐,这是说仲弓的道德足可以为君。)又卫灵公:“恭己正南~而已矣。”庄子秋水:“东~而视,不见水端。”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南面”“东面”......不等於“南方”“东方”。

  (三)当面。汉书龚遂传:“~刺王过。”成语有“耳提~命”“~授机宜”。[辨]脸,面。“脸”读jiǎn,是晚出的字(说文没有“脸”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脸”最初指颊,并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施脂粉的部分,例如白居易王昭君诗:“眉销残黛脸销红。”后来渐与“面”同义。

  426.【口】

  (一)嘴。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於~与?”庄子胠箧:“钳杨墨之~。”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人说“口”不说“嘴”。引申为孔穴(后起义)。陶潜桃花源记:“山有小~,仿佛若有光。”

  (二)一人叫“一口”。孟子梁惠王上:“数~之家,可以无饥矣。”又“八~之家,可以无饥矣。”汉书龚遂传:“令~种一树榆。”注意:古代於其他动物,计数不用“口”。[生口]活捉来的敌人,即俘虏。后汉书班超传:“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又:“阴缓所得生~。”

  427.【齿】

  (一)排列於唇前的牙。左传僖公五年:“唇亡~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引申为泛指牙齿。白居易与元九书:“未老而~发早衰白。”人的牙齿的生长与脱落,标帜着年龄的增长,所以“齿”又引申为岁数,年龄。孟子公孙丑下:“乡党莫如~。”庾信哀江南赋予:“藐是流离,至於暮~。”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之~少於予。”(子美:苏舜钦的字。)

  (二)排列,并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与诸任~。”(薛国为任姓。“诸任”指薛的同姓国。)引申为同类,类别。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为人所不~”,意即“不为人视为同类”。

  [辨]牙,齿。“牙”是牙床后部的大牙,“齿”是排列在前面的牙。所以“唇亡齿寒”不能说成“唇亡牙寒”。“齿”的各种引申义“牙”都没有。

  428.【耳】

  (一)耳朵。荀子劝学:“~不能两听而聪。”〔~食〕用耳朵吃东西,比喻对传闻的话不加分析而就相信。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食无异。”

  (二)语气词。有“而已”、“罢了”的意思。(“耳”是“而已”的合音。)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这个意义又写作“尔”。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三)语气词,表示肯定。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矣。”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又刺客列传:“且吾所为者极难~。”

  429.【目】

  (一)眼。荀子劝学:“~不能两视而明。”礼记大学:“十~所视,十手所指。”用如动词时表示注视或以目示意。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二)条目。论语颜渊:“颜渊曰:’请问其~。‘”

  [辨]眼,目。二者为同义词。“目”字产生得早,大约在文字的初创时期就有了。“眼”字晚出。先秦古籍中,用“目”的多,用“眼”的少;两汉以后的作品,用“眼”的逐渐多起来,后来在口语中竟取代了“目”的“眼睛”这一意义。“目”的其他的用法是“眼”所没有的。

  430.【指】

  (一)手指,名词。庄子骈拇:“骈拇枝~,出乎性哉。”文心雕龙熔裁:“骈拇枝~,由侈於性。”引申为用手指,动词。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

  (二)名词。意之所指,旨趣。孟子告子下:“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这个意义也写作“旨”。易经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

  431.【饭】

  (一)动词,吃[饭],论语述而:“~疏食,饮水。”又使动用法,给饭吃。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甯戚~牛车下。”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一漂母见信饥,~信。”又游侠列传:“夷吾桎梏,百里~牛。”注意:上古“饭”字一般用作动词。

  (二)名词,米饭,食物。礼记曲礼上:“共~不泽手。”(泽手:手沾上脏物。)又:“毋抟~。”(不把饭弄成团,一次取很多。)

  动词的“饭”旧读上声,名词的“饭”读去声。今无别。

  432.【食】

  (一)吃。左传隐公元年:“~舍肉。”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无鱼!”

  (二)读shí,名词,吃的东西。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矣。”又庄公十年:“衣~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三)读sì,给吃。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以草具。”又:“~之比门下之客。”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项王使者。”又淮阴侯列传“解衣衣我,推食~我。”

  (四)读sì,名词,饭。论语述而:“饭疏~,饮水。”又雍也:“一箪~,一瓢饮。”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注意:旧时名词的“食”泛指一切食物时,读shí;专指饭时,读sì。动词作主动用法时读shí;作使动用法时读sì。

  433.【服】

  (一)事,特指政务。诗经大雅荡:“曾是在位,曾是在~。”伪古文尚书旅獒:“无替厥~。”(替:废。)用作动词,表示从事。礼记曲礼上:“~官政。”今有双音词“~役”,“~务”。

  (二)驾车的马在中央夹辕者。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齐首,两骖如手。”(骖cān:在服马两侧者。)用作动词。表示以牛马驾车。易经系辞下:“~牛乘马。”贾谊吊屈原赋:“骥垂两耳,~监车兮。”

  (三)信服,服从。尚书舜典:“四罪而天下咸~。”论语季氏:“远人不~而不能来也。”又为使信服,使服从。孟子公孙丑上:“以力~人者,非心服也。”

  (四)衣服。论语先进:“春~既成。”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用作动词,表示穿或戴。诗经周南葛覃:“~之无斁。”(斁yì:厌。)论语卫灵公:“乘殷之辂,~周之冕。”(辂lù:车。冕miǎn:大夫以上的礼冠。)又特指丧服。按照封建的宗法制,规定居丧有五种不同质地的衣服。即: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用这五种不同的衣服,来表示死者和自己的亲属关系的远近。引申为居丧。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有~。”又:“夫安敢以~为解?”

  (五)吃〔药〕。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其药。”〔~食〕为求长生吃药。古诗十九首:“~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六)传说上古王畿(京都及其近郊)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一区),共有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yāo)服,荒服。尚书禹贡:“五百里甸~,......五百里侯~,......五百里要~......。”史记五帝本纪:“方五千里,至於荒服。”

  (七)盛箭的器具。诗经小雅采薇:“象弭鱼~。”(弭mǐ:弓两端受弦的地方。象弭:象牙做的弭。鱼服:鱼皮做的服。)史记周本纪:“檿弧箕~。”(檿yàn:山桑。檿弧:山桑木弓。箕:木名。)这个意义又写作“箙”。

  434.【饰】

  (一)打扮,装饰。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绀gān:天青色。緅zōu:铁色。饰:指衣服上镶边。)文心雕龙情采:“夫铅黛所以~容。”引申为文辞方面的加工。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之。”文心雕龙情采:“文采所以~言。”又:“藻~以辩雕。”引申为掩饰。庄子盗跖:“辩足以~非。”后汉书范滂传:“不得隐~。”今成语有“文过~非”,双音词有“粉~”。

  (二)名词,服装,服饰,修饰品。左传昭公元年:“子皙盛~入,布币而出。”楚辞离骚:“佩缤纷其繁~兮。”双音词有“首~”。

  [辨]装,饰。在用作名词时,“装”着重表示衣服,“饰”则着重表示服装之外的一些装饰品;在用作动词时,“装”只表示装束,“饰”则表示装扮之后再增添些颜色或文采。在“打扮”“修饰”这种意义上,“装”只用於具体方面,不能用在抽象的方面;“饰”则两方面都可以用。

  435.【布】

  (一)麻布。古代“布帛”并称,丝织品称“帛”,麻织品称“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而后衣乎?”又:“~帛长短同,则贾相若。”[~衣]上古时代庶民只能穿布衣,不能穿丝织品,所以“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称。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尝闻~衣之怒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衣时,贫无行。”后来又成为一般士人的专称。杜甫咏怀五百字:“杜陵有~衣,老大意转拙。”

  (二)先秦的一种货币。由第一意义发展而来。(在未有货币的时代,人们以物易物,逐渐以布作为交换的媒介。诗经卫风氓:“抱~贸丝。”)荀子荣辱:“余刀~,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刀,布:都是钱。囷:谷仓。窌:同窖jiào。)

  (三)陈列,展开。左传昭公元年:“~币而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在方策。”文心雕龙熔裁:“然后舒华~实。”在这种意义上,后来又写作“布”。现代双音词“分~”“宣~”“公~”都由此发展而来。

  436.【斗】

  (一)有柄的酒器。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酌:以斗取酒注入饮器中。)史记项羽本纪:“玉~一双,欲与亚父。”又:“玉~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二)量粮食的用具,十升为斗。庄子胠箧:“为之~斛以量之,则并与~斛而窃之。”又:“掊~折衡,而民不争。”引申为容量单位。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米折腰。”[刁~]古代行军用的器皿,容量一斗,昼间用来煮饭,夜间用来敲击打更。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击刁~以自卫。”

  (三)二十八宿之一。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不可以挹酒浆。”(斗:指南斗,共六星,因在箕星之北,所以说“维北有~。”)王勃滕王阁序:“龙光射牛~之墟。”〔北~〕星宿名,属大熊星座,共七星。楚辞九歌东君:“援北~兮酌桂浆。”注意:如“斗牛”连用,都是指南斗,不是北斗。

  437.【式】

  (一)法式,楷模。伪古文尚书微子之命:“万邦作~。”萧统文选序:“孝敬之准~。”用如动词,效法,“以......为楷模”。后汉书崔实传:“使人主师五帝而~三王。”

  (二)通“轼”,用如动词,古人乘(立乘)车时,伏身凭扶车前的横木(轼)以表示恭敬。伪古文尚书武成:“封比干墓,~商容闾。”(商容:商代的贤人。)礼记檀弓下:“夫子~而听之。”

  438.【检】

  (一)法则,法度,方式。曹丕典论论文:“曲度虽均,节奏同~。”文心雕龙物色:“然物有恒姿,思无定~。”

  (二)收敛,检点。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引申为查看,查验。现代有双音词“~查”“~验”。

  439.【英】

  (一)花。诗经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舜:植物名,即木槿。)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陶潜桃花源记:“落~缤纷。”引申为文采,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心术既形,~华乃赡。”

  (二)人物之美的,杰出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丘未之逮也。”孟子尽心上:“得天下~才而教育之。”陶潜咏荆轲:“饮钱易水上,四座列群~。”

  440.【灵】

  (一)事神的女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偃蹇兮姣服。”(偃蹇:形容舞蹈的姿态。)又云中君:“~连蜷兮既留。”(连蜷:形容女巫迎神导引的样子。)引申为神,神灵。楚辞九歌云中君:“~皇皇兮既降。”又湘夫人:“~之来兮如云。”又为鬼神的精神意志。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怒。”又为鬼神的反应(后起义)如“~验”,“心诚则~”。

  (二)对死者之称。韩愈祭十二郎文:“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建中:人名。时羞:应时的珍馐。)又如“~柩”,“~床”等。

  (三)人的精神(对肉体而言)。楚辞九章哀郢:“羌~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文心雕龙情采:“若乃综述性~,敷写器象。”引申为机敏,不呆滞。今成语有“心~手巧”。

  441.【豪】

  (一)长而尖锐的毛。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於秋~之末。”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写作“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二)卓越的人物,豪杰。贾谊过秦论上:“山东~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史记游侠列传:“此岂非人之所谓贤~闲者邪?”引申为魁首,居首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富於咸阳。”洛阳伽蓝记:“而河间献王琛最为~首。”又为行为突出常格,豪迈。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之游,徒~举耳,不求士也。”又为横暴,强横。史记游侠列传:“~暴侵凌孤弱。”陶潜咏荆轲:“~主正怔营。”又如说:“~吏”“~强”。

  [辨]英,豪,俊,杰。就人的才能、品德方面的品题说,四者是同义词。古人於四者曾有许多强生分别的解释,众说纷纭,都不可靠。如说才能过十人为“豪”,过百人为“杰”,过千人为“俊”,过万人为“英”等等。“英”“俊”“杰”一直用於褒义,“豪”在后来有时用於贬义。如说“土豪劣绅”。但在古代,所谓“土豪”也只不过是“地方上的首脑”的意思。

  442.【然】

  (一)烧,引火点着。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贾谊治安策序:“火未及~,因谓之安。”这个意义后代都写作“燃”。

  (二)代词,这样,那样。论语宪问:“古之人皆~。”孟子梁惠王上:“河东凶亦~。”又:“物皆~。”又公孙丑上:“惟此时为~。”今熟语有“所以~”,“想当~”。〔~则〕这样......那么,那么。孟子滕文公上:“~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后〕这样......才。论语子罕:“岁寒~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滕文公上:“~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而〕但是。韩愈燕喜亭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而无与燕喜者比。”这个意义又可单说“然”。史记高祖本纪:“周勃厚重少文,~安刘氏必勃也。”

  (三)是的,对,用来表示同意别人的话。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又:“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加否定词“不”,表示不同意。史记项羽本纪:“宋义曰:’不~。‘”“然之”连用,表示“以之为然”,即“认为......是对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之”。[~诺]诺言。按:“然”和“诺”都是答应别人的话,连起来成为名词,表示“诺言”。史记游侠列传:“而布衣之徒,设取予~诺。”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好任侠,已~诺。”

  (四)词尾,表示“......的样子”。论语微子:“夫子怃~曰。”孟子梁惠王上:“填~鼓之。”

  443.【且】

  (一)连词。而且。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告之悔。”又用来表示推进一层。论语季氏:“~尔言过矣。”孟子公孙丑上:“~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夫〕表示再说一层道理。贾谊过秦论:“~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连词。又。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多。”又:“多~旨。”(旨:美。)〔且......且......〕表示“又......又......”,或“一方面这样,一方面那样”。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怒~喜。”又:“~喜~怜之。”

  (三)副词。将要,快要。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又魏公子列传:“赵寇至,~入界。”又:“吾攻赵,旦暮~下。”

  (四)副词。尚且,还。孟子公孙丑下:“管仲~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五)副词。暂且。诗经郑风溱洧:“~往观乎?”又为姑且。诗经唐风山有枢:“~以喜乐。”

  [辨]且,将。在“将要”的意义上,“且”和“将”是同义词。但“将”表示一般的“将来”,“且”表示“快要”,稍有不同。

  444.【或】

  (一)无定代词,表示“有人”,但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孟子公孙丑上:“~问乎曾西曰。”又“人或”连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人~说信曰。”“或”字放在名词后面,表示只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此,略等於现代的“有的”。汉书张禹传:“篇第~异。”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呼应着用,等於说“有的这样,有的那样”。孟子梁惠王上:“~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又滕文公上:“~相倍蓰,~相什百,~相千万。”注意:后来连词“或”虽然由此发展而来,但上古的“或”还不是连词。

  (二)副词,也许,或许。范缜神灭论:“刃之与利,~如来说。”

  445.【曾】

  (一)读zēng。祖之父为“曾祖”,孙之子为“曾孙”。又孙以下都可叫“曾孙”。诗经小雅信南山:“~孙田之。”

  (二)读cé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略等於“竟”“竟然”“乃”。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不容刀!谁谓宋远?~不崇朝!”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比予於管仲!”

  (三)读céng,副词,曾经。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待客夜食。”

  446.【更】

  (一)读gēng,平声,改变。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也,人皆仰之。”现代变为双音词“~改”。引申为换。庄子养生主:“良庖岁~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现代有双音词“变~”“~动”“~换”“~迭”。

  (二)读gèng,去声。副词。重新,另外。左传僖公五年:“晋不~举矣。”汉书艺文志:“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索。”后汉书班超传:“何故不遣而~选乎?”又:“~立元孟为焉耆王。”

  447.【渐】

  (一)流入。尚书禹贡:“东~于海。”引申为浸泡。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引申为慢慢渗透,习染。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小,~渍邪恶。”

  (二)进。尚书顾命:“〔周成王〕疾大~。”(大渐:特别加重。)引申为徐进。易经渐卦:“鸿~于干。......鸿~于陆。”(鸿从一处渐进到另一处。干:水边。)又引申为事情逐渐发展。易经坤卦文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矣。”引申为副词。慢慢地,逐渐地。白居易与元九书:“年齿~长。”

  448.【俱】

  (一)动词,在一起,同去或同来。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又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过灌夫,欲与~。”陶潜读山海经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

  (二)副词,皆,都。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与人~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惊,辟易数里。”

  [辨]俱,具。二字古代不同音:“俱”举朱切,音拘;“具”其遇切,音惧。在先秦时代,具偶然当“俱”讲,如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但后来二字大有区别。“俱”表示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如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也”;“具”表示行为的范围,如史记项羽本纪:“具告以事”、“具告沛公”。

  449.【并】

  (一)动词,平行,平列。庄子马蹄:“族与万物~。”(族:丛聚。)贾谊过秦论中:“~殷周之迹。”

  (二)副词,一起,一齐。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耕而食。”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则~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与权衡而窃之。”

  450.【而】

  (一)连词。连接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又泰伯:“任重~道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二)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弓矢至焉;林木茂~斧斤至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彼必释赵~自救。”表示结果的,义近“则”;表示目的的,义近“以”。

  (三)连词。表示假设。诗经鄘风相鼠:“人~无仪,不死何为?”论语为政:“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四)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庄子养生主:“提刀~立。”荀子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五)代词,你,你的。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谁以易之?”又:“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451.【若】

  (一)动词,像。论语宪问:“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庄子逍遥游:“其翼~垂天之云。”又养生主:“而刀刃~新发於硎。”引申为相同,一样。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又引申为及,比得上,常用於否定句和反问句。论语学而:“未~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又微子:“岂~从辟世之士哉?”

  (二)代词,你,你的。庄子齐物论:“~胜我,我不~胜。”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属〕尔等,你们这些人。史记项羽本纪:“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三)连词,表示假设,等於“如果”。左传僖公三十年:“~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孟子梁惠王上:“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四)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略等於现代的“至於”“至如”。孟子梁惠王上:“~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又说成“若夫”。孟子梁惠王下:“~夫成功则天也。”又说成“若其”(较晚的说法)。萧统文选序:“~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

  (五)连词,表示选择,等於现代的“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愿取吴王~将军头,以报父之仇。”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注意:古代的“或”字不是真正的连词(参看“或”字条),只有“若”字才是真正的连词。

  (六)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与“然”略同。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452.【尔】

  (一)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论语八佾:“~爱其羊,我爱其礼。”又先进:“以吾一日长乎~,毋吾以也。”诗经卫风氓:“以~车来,以我贿迁。”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志。”

  (二)指示代词。这,这样。陶潜饮酒诗:“问君何能~?心远地自偏。”

  (三)形容词性或副词性词尾。论语先进:“铿~,舍瑟而作。”又:“子路率~而对曰。”又阳货:“夫子莞~而笑曰。”

  (四)语气词。通“耳”。孟子万章上:“郁陶思君~。”颜氏家训名实:“势如葵叶~。”

60#
发表于 2016-5-5 15:44:15 | 只看该作者
常用词(八) 93字

========================================



  建置罢 学养 干谒 徇矫效 留遣逢候延 胜败守破骑伏围突 禽纵购抑按 擢挟将 烝亨 顾察裁断 奏敕 委捐详诈 与夺 至止 寤寐 恨惊冀 贵贱 壮大多 笃专壹 稍略 辄犹

  阴阳 休咎 机要 祖宾郎男 部曹 邻里 狱阙祠第屏帐壁案 字画 项乳体意

  453.【建】

  (一)竖立。老子五十四章:“善~者不拔。”(善於竖立的,人家拔不掉。)引申为竖起,特指竖起旗鼓、旌节。左传哀公十三年:“~鼓整列。”(整列:摆开阵势。)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大将之旗鼓。”丘迟与陈伯之书:“乘轺~节。”(轺yáo车:古代使者或被征召者所乘的一种轻便车。)

  (二)设立,建立。左传襄公三年:“~一官而三物成。”史记淮阴侯列传:“欲~万世之业。”

  (三)向在上者提出意见。汉书霍光传:“何不~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又东平思王宇传:“~欲使我辅佐天子。”

  (四)建筑。水经注庐江水:“其水历涧,迳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也。”(精舍:这里指寺院。沙门:和尚。)

  454.【置】

  (一)安放,放,安置。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受璧,~之坐上。”又淮阴侯列传:“~之亡地而后存。”又:“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引申为摆设。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乃~酒。”汉书霍光传:“乃谋令长公主~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又为安置在某一职位上。史记项羽本纪:“因~以为上将军。”韩愈进学解:“投闲~散。”(置散:安置在不重要的位子上。)

  (二)建立,设立。多指机关或官职。汉书张禹传:“~从事史五人。”汉书霍光传:“~园邑三百家。”引申为购置,特指购买产业。宋史食货志:“女适人以奁钱~产,以夫为户。”(奁lián钱:陪嫁的钱。)

  (三)放下来,搁下,放开,放弃。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若嬲之不~。”(嬲miǎo:戏相扰。)鲍照拟行路难:“弃~罢官去。”引申为赦免。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之。‘乃释通之罪。”

  (四)驿车,驿马。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邮而传命。”苏轼荔枝叹诗:“十里一~飞尘灰。”按,“置”字的意义随时代而不同:大约在先秦时代,“置”指驿车;汉代以后,“置”指驿马。

  [辨]置,置。二字在上古不同音(“置”在锡部照母,“置”在职部知母),意义也不完全相同。“置”字一般只用於“安放”的意义,如诗经周南卷耳:“置彼周行”,左传宣公二年:“置诸畚。”其余的意义都只写作“置”,不写作“置”。

  455.【罢】

  (一)停止。论语子罕:“欲~不能。”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朝,出止车门。”王勃滕王阁诗:“佩玉鸣銮~歌舞。”

  (二)罢免,撤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欧阳修泷冈阡表:“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

  (三)读pí,通“疲”。疲劳。史记淮阴侯列传:“能千里而袭我,亦已~极。”贾谊过秦论上:“率~散之卒,将数百之众。”

  456.【学】

  (一)学习。论语述而:“~而不厌。”又子张:“~而优则仕。”又子路:“樊迟请~稼。”又名词。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成语有“求~”,“治~”。注意:“学”字用作不及物动词时,泛指学习。古人所谓“学”,一般指书本知识,但也有师傅口授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关於政治的,有的是关於生产的,有的是关於修养的,等等。“学”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则专指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如“~稼”,“~诗”等。

  (二)学校。礼记学记:“比年入~”。(比年:每年。)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术就是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太学]古学校名,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高机关。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

  457.【养】

  养活,使能生活下去。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战国策齐策四:“是助王~其民也。”又特指奉养[父母或其他尊亲]。战国策齐策四:“至老不嫁,以~父母。”李密陈情表:“臣以供~无主,辞不赴命。”欧阳修泷冈阡表:“祭而丰不如~之薄也。”旧时於奉养的意义读去声(yàng)。 [辨]养,畜。养指养人,畜(xù)指养禽兽,虽然也有通用的时候,如孟子梁惠王的“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倡优畜之”,但那是就“低贱”的人而言,在多数情况下还是有分别的。

  458.【干】

  (一)盾牌。礼记檀弓下:“能执~戈,以卫社稷。”“干戈”二字连用,往往表示兵事。论语季氏:“而谋动~戈於邦内。”

  (二)岸。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兮。”杜甫有客诗:“谩劳车马驻江~。”

  (三)犯,冒犯,触犯,冲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国之纪。”孔稚珪北山移文:“~青云而直上。”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鼻息~虹蜺,行人皆怵惕。”杜甫兵车行:“哭声直上~云霄。”

  (四)追求。论语为政:“子张学~禄。”引申为向统治者献策以追求禄位。史记淮阴侯列传:“数以策~项羽。”列子说符:“好学者以术~齐侯。”“干谒”二字连用,表示为了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杜甫赴奉先县述怀诗:“独耻事~谒。”

  (五)〔~支〕指天干和地支。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相配,凡六十组而循环。即甲子、乙丑等直到癸亥。东汉以前用来纪日,建武(公元五六年)以后,也用来纪年。

  (六)〔若~〕〔如~〕指不定的数目。礼记曲礼下:“闻之始服衣若~尺矣。”任昉王文宪集序:“是用缀缉遗文,永贻世范,为如~袟,如~卷。”(袟(帙):读zhì,书套。)

  (七)关,发生关系(晚起义)。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非~病酒,不是悲秋。”

  459.【谒】

  告,禀告。左传隐公十一年:“惟我郑国之有请~焉。”汉书霍光传:“~於高庙。”引申为谒见。古代的谒见是把姓名籍贯官爵写在名片上,并写明因何事求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欲~上,恐见禽。”汉书霍光传:“使苍头奴上朝~。”杜甫赴奉先县述怀诗:“独耻事干~。”

  460.【徇】

  (一)巡行,特指巡行以示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杀颠颉以~於师。”引申为巡行并劫掠。史记淮阴侯列传:“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赵,胁燕,定齐。”又项羽本纪:“籍为裨将,~下县。”

  (二)从。以身从人(从葬),以身从物,都叫“徇”。左传文公六年:“奄息、中行、针虎为~。”汉书贾谊传:“贪夫~财,烈士~名。”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国家之急。”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殉”。

  (三)营谋,为......打算。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恤士卒而~其私。”按,这个意义一般只用於“徇私”这个成语。

  461.【矫】

  (一)揉曲使直。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 栝烝~然后直。”(枸木:曲木。 栝yǐnguā:矫正曲木的工具。烝:烤。)“矫”又用於譬喻(抽象意义)。庄子胠箧:“为之仁义以~之。”文心雕龙鎔裁:“ 括情理,~揉文采也。”现代有双音词“~正”。

  (二)强的样子。礼记中庸:“至死不变,强哉~!”今双音词有“~健”。〔~~〕勇武的样子。诗经鲁颂泮水:“~~虎臣。”

  (三)假传[命令]。战国策齐策四:“~命以责赐诸民。”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令代晋鄙。”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劾系魏其~先帝诏,罪当弃市。”

  (四)举。扬雄解嘲:“~翼厉翮,恣意所存。”陶潜归去来辞:“时~首而遐观。”

  462.【效】

  (一)致,呈献。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首虏。”引申为交出,授与。左传文公八年:“~符於府人。”(把符节交出给主管符节的人。)用於抽象意义,表示贡献,献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愿~愚忠。”又:“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愚计。”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之不能纳忠~信。”又:“诚欲~其款款之愚。”今成语有“~劳”,“~忠”等。

  (二)结果,后果。淮南子修务:“哭者,悲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可见於此矣。”引申为有效(动词)或效果(名词)。汉书艺文志:“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者也。”后汉书班超传:“固大喜,具上超功~。”(固:窦固。)苏洵六国论:“斯用兵之~也。”现代有双音词“~果”,“~用”,“~验”,“功~”等。

  (三)模仿,仿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局趣~辕下驹。”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穷途之哭?”

  463.【留】

  停留,不走,不离开原地点。跟去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陶潜归去来辞:“曷不委心任去~。”文心雕龙鎔裁:“字去而意~。”“留”又用於使动意义,表示不让走,不让离开。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沛公与饮。”引申为拘留,扣留。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令骑~灌夫,灌夫欲出不得。”

  464.【遣】

  (一)派遣,差使,打发。史记项羽本纪:“乃~其子宋襄相齐。”引申为放逐,迁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中。”又为排遣,使离开(后起义)。杜甫白水崔翁高齐诗:“赠此~岑寂。”

  (二)释放,放走。后汉书班超传:“欲示以威信,释而~之。”又:“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之。”

  465.【逢】

  (一)遭遇。诗经邶风柏舟:“~彼之怒。”又王风兔爰:“~此百忧。”左传宣公三年:“魑魅罔两,莫能~之。”(罔两:即魍魉。)引申为遇见(后起义)。李白清平调:“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

  (二)迎。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迎楚军。”“逢”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迎合。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君之恶。”今成语有“~迎”,表示在言语或行为上讨好别人。

  [辨]逢,遇,遭。在遭遇的意义上,“逢”“遇”“遭”都是同义词。但“逢迎”的意义不能用“遇”或“遭”,“待遇”的意义不能用“遭”或“逢”。“遭”字较多地用於不幸的事,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恐遭此患也”,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466.【候】

  (一)守望,放哨。战国策秦策四:“韩必为关中之~,......而魏亦关内~矣。”又指哨所。史记律书:“愿且坚边设~。”这种意义又写作“堠”。苏轼荔枝叹诗:“五里一~兵火催。”引申为伺候,侦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亦已使人~伺。”汉书霍光传:“~司光出沐日奏之。”[斥~]哨所。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斥~,未尝遇害。”

  (二)问候。汉书霍光传:“禹故长史任宣~问。”

  (三)气候。按,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气和候都和寒暖有关。后来连称为“气候”,也简称为“候”,指时令的寒暖变化。谢灵运登池上楼诗:“衾枕昧节~。”杜甫雨诗:“白谷变气~。”又秋行诗:“荆扬风土暖,肃肃~微霜。”[时候]时令和气候。梁简文帝与刘孝绰书:“玉霜夜下,旅雁晨飞,想凉燠得宜,时~无爽。”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

  (四)症候。陶弘景肘后方序:“其论诸病证~。”(证:通症。)

  467.【延】

  (一)引长,延长。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祸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迁怒及人,命亦不~。”

  (二)引进,迎接。战国策齐策四:“宣王使谒者~入。”(谒者:通报的人。)引申为罗致,延请。汉书公孙弘传:“以~贤人。”今有双音词:“~聘”。[~见]接见。汉书霍光传:“~见姊夫昌邑关内侯。”

  468.【胜】

  (一)读shēng,阴平声。动词,用於名词的前面。禁得起。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桮杓。”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现代有双音词“~任”。

  (二)也读shēng。副词,用於动词的前面。尽。孟子梁惠王上:“谷与鱼鳖不可~食,材木不可~用。”史记淮阴侯列传:“所杀亡不可~计。”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记。”

  (三)打胜仗。跟败相对。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胜”不说“赢”。引申为胜过(后起义)。杜甫北征诗:“颜色白~雪。”

  (四)优美的,雅的,可喜可乐的(后起义)。王勃滕王阁序:“~友如云。”又:“躬逢~饯。”又:“~地不常,盛筵难再。”“胜”又用作名词,表示优美的山水或古迹。苏辙快哉亭记:“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又:“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以自适也哉?”现代有双音词“名~”。

  469.【败】◎◎ :“至彭城,汉兵~散而还。”又项羽本纪:“宋义论武安君之军必~。”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败”不说“输”。

  [辨]败,负。“败”和“负”是同义词,都表示打败仗。但是“负”字一般只用於胜负对举的时候;否则只说“败”,不说“负”。例如“武安君必败”不说成“武安君必负”;“兵未战而先见败征”不说成“兵未战而先见负征”。

  470.【守】

  (一)防守,保卫。跟攻相对。孟子梁惠王下:“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之。”引申为保守,保持。战国策魏策四:“受地於先王,愿终~之。”扬雄解嘲:“故默然~吾太玄。”

  (二)名词。官职,职守。孟子公孙丑下:“有官~者,不得其职则去。”汉书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於清庙之~。”

  (三)一郡的首长。史记项羽本纪:“於是籍遂拔剑斩~头。”(籍:项羽的名。)又万石君列传:“庆自沛~为太子传。”(庆:指石庆。)郡守又称为“太守”。汉书龚遂传:“上以为勃海太~。”欧阳修醉翁亭记:“太~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71.【破】

  (一)打破。及物动词。史记项羽本纪:“皆沈船,~釜甑。”射中箭靶叫做“破的”。曹植白马篇:“控弦~左的。”引申为残破。不及物动词。杜甫春望诗:“国~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二)打败(敌军),攻破(城池)。史记淮阴侯列传:“於是汉兵夹击,大~虏赵军。”苏洵六国论:“六国~灭。”苏轼赤壁赋:“方其~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现代有双音词“击~”。

  472.【骑】

  (一)骑[马]。史记项羽本纪:“骏马名骓,常~之。”

  (二)读jì,去声。骑兵。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驰入吴军。”高适燕歌行:“胡~凭陵杂风雨。”

  473.【伏】

  (一)趴[在地上、床上等]。礼记曲礼上:“寝毋~。”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轼掉三寸之舌。”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则士有~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又古人以伏地表示尊敬或敬畏。汉书霍光传:“召昌邑王~前听诏。”又:“王离席~。”“伏罪”或“伏法”二字连用,表示因罪受到制裁或刑罚。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仆~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伏惟”二字连用,表示伏在地上想,是敬词,常用於涉及君主的时候。杨恽报孙会宗书:“~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引申为埋伏。左传庄公十年:“惧有~焉。”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二)夏祭名。夏祭为伏;冬祭为腊。杨恽报孙会宗书:“岁时~腊,烹羊炰羔。”杜甫咏怀古迹诗:“岁时~腊走村翁。”按:伏祭之名由三伏而来。三伏是: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474.【围】

  (一)环绕。庄子则阳:“精至於无伦,大至於不可~。”引申为以军队包围。史记淮阴侯列传:“楚方急~汉王於荣阳。”高适燕歌行:“力尽关山未解~。”

  (二)名词。猎时的包围圈。汉书霍光传:“张~猎黄山苑中。”又量词,表示打猎的次数(后起义)。李商隐北齐诗:“更请君王猎一~。”

  (三)量词。合抱为一围(或云直径一尺为一围,又云周围八尺为一围,等等)。枚乘说吴王书:“夫十~之木,始生如药。”

  475.【突】

  (一)很急速地向前冲或向外冲。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盗贼奔~。”又成语有“~围”。[~如]副词。突然。周易离卦:“~如其来如。”

  (二)灶上的烟囱。汉书霍光传:“曲~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汉书叙传:“孔席不煗,墨~不黔。”(孔子的席没有坐暖,墨子的灶突没有薰黑,又踏上征途,周游列国了。煗:同暖;黔:黑。)

  476.【禽】

  (一)鸟兽的总名。周易屯卦:“即鹿无虞,以从~也。”左传宣公十二年:“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之未至,敢膳诸从者‘。”汉书蒯通传:“野~殚,走犬亨。”引申为一般的鸟兽。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周礼天官庖人“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雁。”(羔:小羊。豚tún:小猪。犊dú:小牛。麛mí:小鹿。雉zhì:野鸡。雁:鹅。)三国时华佗创“五禽戏”。五禽指虎鹿熊猿鸟五种鸟兽。又为鸟类。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於~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园柳变鸣~。”

  (二)捉,逮住。史记淮阴侯列传:“~赵王歇。”又:“欲谒上,恐见~。”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擒”。

  477.【纵】

  (一)释放。跟“禽”相对。庄子胠箧:“掊击圣人,~舍盗贼。”后汉书班超传:“超~遣之。”引申为放纵,不拘束。离骚:“夏康娱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齐已听郦生,即留~酒。”苏轼前赤壁赋:“~一苇之所如。”陆游鹊桥仙词:“华灯~博。”现代有双音词“放纵”,“纵容”。又引申为放[火]。后汉书班超传:“超乃顺风~火。”

  (二)连词。即使。史记项羽本纪:“~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三)读zōng,阴平声。竖的,直的,南北的方向。跟“横”相对。荀子王制:“案以中立,无有所偏而为~横之事。”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玉辇~横过主地。”这个意义在上古一般写作“纵”。汉书艺文志:“从横家者流,盖出於行人之官。”贾谊过秦论上:“尊贤重士,约从离衡。”(衡:同“横”。)

  478.【购】

  悬赏征求。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我头千金,邑万户。”又淮阴侯列传:“有能生得者~千金。”

  [辨]购,买,市。“购”和“买”不是同义词,“买”和“市”是同义词。“购”字在上古只是悬重赏以征求的意思,所购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跟买卖的性质大不相同。直到宋代,“购”字也只表示重价收买,跟一般的买还是有细微的分别的。

  479.【抑】

  (一)用手压,摁。跟扬相对。老子七十七章:“高者~之,下者举之。”“抑”常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按下来。汉书霍光传:“朕以大将军故,~而不扬。”又表示控制。汉书霍光传:“宜以时~制,无使至亡。”史记魏公子列传:“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秦兵,秦兵不敢出。”又表示克制自己,不骄傲。陆云诗:“谦光自~,厥辉弥扬。”又表示不使太显露。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之欲其奥。”

  (二)[~郁],双声连绵字。苦闷的样子。白居易与元九书:“彷徨~郁。”也作“悒郁”。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独悒郁而谁与语?”

  (三)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孟子梁惠王上:“~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抑”字又用来表示选择的问。论语学而:“求之与?~与之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取乎?~其无取乎?”有时候,两个“抑”字前后呼应,也是表示选择的问。韩愈送孟东野序:“~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四)副词。“抑亦”二字连用,表示委婉语气。文心雕龙物色:“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亦江山之助乎?”

  480.【按】

  (一)用手向下压,摁(èn)。汉书霍光传:“田延年前离席~剑。”字又写作“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引申为按下不用,抑止。史记淮阴侯列传:“莫如案甲休兵。”今成语有“~兵不动”。

  (二)勒住,拉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於是天子乃~辔徐行。”文心雕龙情采:“~辔於邪正之路。”

  (三)巡行,巡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西定河南地,~榆溪旧塞。”[~行]巡视。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复引诸王~行府库。”后世官职有“巡~”。

  (四)按照,依照。商君书君臣:“缘法而治,~功而赏。”(缘:依据。)汉书扬雄传:“各~行伍。”

  (五)查考,考察。贾谊治安策:“~之当今之务。”字又作“案”。论衡问孔:“案圣人之言,上下多相违。”

  按:在古代“按”字往往写作“案”。参看“案”字条。

  [辨]抑,按。“抑”比“按”重,所以“抑”引申为压抑、抑制,“按”引申为按照,依照。

  481.【拔】

  (一)拔起来,拔出来。老子五十四章:“善建者不~。”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帜,立汉赤帜。”又项羽本纪:“於是籍遂~剑斩守头。”引申为提拔。李密陈情表:“过蒙~擢。”

  (二)突出,超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类,~乎其萃。”(萃:聚。这里是“群”或“类”的意思。)成语有“出类~萃。”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

  (三)攻取,攻占,占领。史记项羽本纪:“襄城坚守不下,已~,皆坑之。”又魏公子列传:“使蒙骜攻魏,~二十城。”

  482.【擢】

  (一)拔。枚乘说吴王书:“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而拔。”(这里“擢”指拔的动作,“拔”指拔的结果,即被拔了起来。)

  (二)提拔,提升。汉书霍光传:“~郎为九江太守。”李密陈情表:“过蒙拔~。”

  [辨]拔,擢。“拔”和“擢”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区别。“擢”可以专指拔的动作而不涉及拔的结果,所以“擢而拔之”不能说成“拔而擢之”,“擢”也不能表示“攻取”或“占领”。在提拔的意义上,“拔”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擢”往往指提升官职。

  483.【挟】

  夹在腋下。孟子梁惠王上:“~太山以超北海。”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弹飞鹰杜陵北。”苏轼前赤壁赋:“~飞仙以遨游。”“挟”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有或怀抱着。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孤独之交。”又:“~伊管之辩。”引申为胁持,用强力逼别人执行某事。三国志诸葛亮传:“~天子以令诸侯。”现代有双音词“要挟”。

  484.【将】

  (一)奉,承。诗经周颂我将:“我~我享,维羊维牛。”又商颂烈祖:“汤孙之~。”伪古文尚书泰誓:“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天威。”“将事”表示奉行其事。左传成公十七年:“晋侯使却錡来乞师,~事不敬。”“将命”表示傅命,转达命令。谕语阳货:“~命者出户。”引申为奉养。诗经小雅四牡:“不遑~父。”又:“不遑~母。”(不遑huáng:不暇,来不及。)引申为休养,休息,调养(后起义)。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息。”

  (二)扶。诗经小雅无将大车:“无~大车。”史记田叔列传:“少孤贫,为人~车。”(将车:扶着车子前进。)孤儿行:“~是瓜车,来到还家。”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引申为携带,牵拉。汉书霍光传:“乃~光西至长安。”水经注庐江水:“吴猛~子弟登山。”又为用手拿。李白侠客行:“~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引申为拿来。古诗上山采蘼芜:“~缣来比素。”按:“将”的意义非常广泛。凡手的动作,近似於扶、提、携、持......等等,都叫“将”。

  (三)读jiàng。领,率领[军队]。史记项羽本纪:“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卒二万渡河。”又淮阴侯列传:“陛下不能~兵,而善~将。”[~(jiāng)军]原是一军的统帅,后来成为武职的名称,有“大~军”,“上~军”等。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军宋义。”

  (四)读jiàng,去声。将领,将帅。战国策赵策三:“秦~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史记廉颇兰相如列传:“我为赵~。”作动词时,表示使为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孙膑。”又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赵不~赵括则已。”按:“将军”和“将领”的“将”,都是从率领的意义引申出来的,而一个读平声,一个读去声。这是后代才产生的读音上的差别。

  (五)副词。将要,快要。尚书盘庚中:“予~试以汝迁。”论语季氏:“季氏~伐颛臾。”又阳货:“吾~仕矣。”又雍也:“~入门,策其马。”“将”又用於条件句,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将出现某种情况。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奚先?”又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又子张:“我之不贤与?人~拒我。”由“将要”的意义引申为“将近”。常指数目的接近。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五十里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历载~百。”(载:年。)

  (六)连词。表示选择问,与“抑”略同。楚辞卜居:“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又为“与”或“共”(后起义)。常见于骈文、词赋、诗歌。庾信春赋:“眉~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李白月下独酌诗:“暂伴月~影,行乐须及春。”

  485.【烝】

  (一)火气上升。荀子性恶:“枸木必将待 栝~矫然后直(这里的”烝“实际上就是”烘“。)引申为热气盛。常常写作”蒸“。杜甫早秋苦热诗:“七月六日苦炎~。”又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峡内多云雨,秋来尚郁~。”引申为用热水气蒸东西。杜甫壮游诗:“~鱼闻匕首。”

  (二)众。诗经大雅烝民:“天生~民。”杜甫无家别诗:“人生无家别,何以为~黎?”(烝黎:即烝民。)这个意义也写作“蒸”。汉书霍光传:“天下蒸庶,咸以安宁。”李华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

  (三)下淫上为烝。左传桓公十六年:“~於夷姜。”

  [辨]烝,蒸。二字同音,常常通用。“蒸”的本义是麻骨,后来本义罕用,就借“蒸”为“烝”。只有下淫上的意义不能写作“蒸”。

  486.【亨】

  (一)读hēng。通。易经坤卦:“品物咸~。”左传昭公四年:“以~神人。”今成语有“万事~通。”

  (二)读pēng,后来写作“烹”。煮。诗经豳风七月:“~葵及菽。”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怒曰:’~之。‘”又:“通曰:’嗟乎!冤哉,~也!‘”

  (三)读xiáng。献。易经大有卦:“公用~于天子。”(亨:指朝献,即入朝时并进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享”。指献食于神。诗经小雅楚茨:“以享以祀。”参看“享”条。

  487.【顾】

  (一)回头看。楚辞哀郢:“过夏口而西浮兮,~龙门而不见。”贾谊谕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

  (二)关心,照看,照顾。诗经魏风硕鼠:“莫我肯~。”司马迁报任安书:“念父母,~妻子。”

  (三)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略等於现代的“不过”。史记淮阴侯列传:“~恐臣计未必足用。”又:“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力不能耳。”司马迁报任安书:“~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

  488.【察】

  (一)观察,审察。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吕氏春秋察传:“夫得言不可以不~。”引申为了解,仔细了解,楚辞离骚:“荃不~余之中情兮。”汉书霍光传:“於是上始闻而未~。”

  (二)昭著。明显。礼记中庸:“言其上下~也。”引申为看清楚。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秋毫之末。”又为审察清楚。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1)明察的样子。老子二十章:“俗人~~。”引申为苛细的样子。晋书顾和传:“~~为政。”成语有“~~为明”。(2)洁白的样子。楚辞渔父:“安能以身之~~,受物之汶汶者乎?”

  489.【裁】

  (一)裁[衣]。杜甫白丝行:“~缝灭尽针线迹。”引申为剪裁,删减。文心雕龙熔裁:“剪截浮词谓之~。”今成语有“~员”。

  (二)判决,裁断。战国策秦策一:“大王~其罪。”[自~]表示自杀。汉书霍光传:“卒有物故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不能引决自~。”

  (三)体制,风格。沈约谢灵运传论:“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明密。”

  (四)副词。仅。汉书功臣表:“~什二三。”这个意义又写作“财”、“才”、“纔”。

  490.【断】

  (一)及物动词。砍断,截断,剪断,锯断。周易系辞下:“~木为杵。”庄子骈拇:“鹤胫虽长,~之则悲。”又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发文身,无所用之。”枚乘上书谏吴王:“殚极之 ~干。”注意:现代汉语“断”字作补语,加於“砍”“截”“剪”等字的后面,古代汉语只一个“断”字就表示“砍断”,“截断”,“剪断”等动作。又为不及物动词。被弄断,或自然折断。这等於现代的“断”。杜甫赴奉先县述怀诗:“霜严衣带~。”“断”又用於抽象的意义。杜甫将适吴楚侍:“中原消息~。”又月夜忆舍弟诗:“戍鼓~人行。”

  (二)决断,断定。汉书霍光传:“当~不~,反受其乱。”

  旧时“断”字有三个读音:(1)砍断、截断等义的“断”读浊音上声(徒管切);(2)折断的“断”(不及物动词)读浊音去声(徒玩切);(3)决断的“断”读清音去声(丁贯切)。今普通话无别。

  491.【奏】

  (一)进。庄子养生主:“~刀騞然。”汉书丙吉传:“数~甘毳食物。”(毳:通脆。)又韩延寿传:“争~酒炙。”论衡逢遇篇:“以夏进炉,以冬~扇。”司马迁报任安书:“使得~薄伎。”

  (二)进言或上书[给君王]。汉书霍光传:“候司光出沐日~之。”又:“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曰。”又:“上令吏民得~封事。”又名词。所上的书。萧统文选序:“表~笺记之列。”

  (三)奏[乐]。汉书霍光传:“鼓吹歌舞,悉~众乐。”王勃滕王阁序:“钟期既遇,~流水以何惭?”

  492.【敕】(敕,敕)

  告诫,嘱咐。史记乐书:“余每读虞书,至於君臣相~。”汉书霍光传:“光~左右谨宿卫。”世说新语贤媛:“不从母~,以至今日。”引申为特指皇帝告谕臣下的文书(后起义)。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番诗:“~书怜赞普。”(赞普:西番主的名字。)杜甫巴西闻收京诗:“剑外春天远,巴西~使稀。”

  493.【委】

  (一)堆积[在地]。庄子养生主:“如土~地。”引申为连结,聚积。沈约谢灵运传论:“波属云~。”“~积”连用指财物的聚积。孙子军争:“无粮食则亡,无~积则亡。”

  (二)拾弃,放弃。孟子公孙丑下:“~而去之。”又为抛弃。扬雄解嘲:“失路者~沟渠。”又:“~辂脱挽。”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地无人收。”

  (三)任,托付。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缪公~之以政。”汉书霍光传:“遂~任光。”引申为任凭,听任。陶潜自祭文:“乐天~分。”又归去来辞:“曷不~心任去留。”文心雕龙熔裁:“若术不素定,而~心逐辞。”

  494.【捐】

  (一)除去,撤去。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阶。”(廪lǐn:仓房。阶:梯子。)

  (二)舍弃,抛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之,无所恨。”古诗十九首:“弃~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注意:近代的“捐款”、“捐税”的“捐”都是从“放弃”的意义引申出来的,但是古代的“捐”只当“放弃”讲,不当“捐款”、“捐税”讲。

  [辨]弃,委,捐。这三个字是同义词,所以产生双音词“委弃”“弃捐”。“弃”字比较常用,它表示把自己的东西抛弃了,有“扔掉”的意思。“委”有“抛开”的意思,故引申为“委托”。在放弃的意义上,捐跟“弃”没有什么分别。

  495.【详】

  (一)详细,详尽。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说之。”又万章下:“其~不可得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愿足下~察之。”引申为详细地知道。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也。”“未详”二字连用,表示不知道底细。水经注庐江水:“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也。”

  (二)读yáng,假装。史记项羽本纪:“见使者,~惊愕。”又淮阴侯列传:“於是信张耳~弃旗鼓走水上军。”又:“蒯通说不听,已~狂为巫。”这个意义又写作“佯”。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箕子佯狂,接舆避世。”又写作“阳”。汉书田儋传:“儋阳为缚其奴。”

  496.【诈】

  不诚实,虚伪。论语子罕:久矣哉,由之行~也。注意:“诈”常被认为仁义的反面。贾谊过秦论中:“先~力而后仁义。”史记淮阴侯列传:“常称义兵不用~谋奇计。”曾巩战国策目录序:“谋~用而仁义之路塞。”又:“故论~之便而讳其败。”引申为说谎,骗。史记淮阴侯列传:“追信,~也。”又:“项王~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又:“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后汉书班超传:“乃召侍胡~之曰。”注意:古代没有“骗”字,凡“骗”的意义都说成“诈”。

  [辨]诈,伪。在不诚实的意义上,“诈”与“伪”是同义词。但是“诈”常被当作仁义的反面来提,可见“诈”的意义较重。在“说谎”的意义上,只能用“诈”,不能用“伪”。

  497.【与】

  (一)给。跟“取”相对,又跟“夺”相对。左传隐公元年:“欲~大叔,臣请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则~斗卮酒。”又:“则~一生彘肩。”司马迁报任安书:“临财廉,取~义。”世说新语雅量:“因嫁女~焉。”这个意义又写作“予”。史记淮阴侯列传:“忍不能予。”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施与”二字连用,表示周济别人。欧阳修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廉,而好施~。”

  (二)偕同,结交,亲附。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不知。” [~国]互相亲善的国家。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约~国,战必克。”

  (三)读yù,去声。参加,参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且灌夫何~也?”这个意义又写作“预”。杜甫诸将诗:“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四)连词。和。尚书金滕:“我其以璧~珪,归俟尔命。”(俟sì:等待。)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又介词。跟,同。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陈诸侯之师,~屈完乘而观之。”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百工交易?”[~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礼~其奢也,宁俭。”

  (五)读yú,阳平声。语气词,表示疑问。论语宪问:“管仲非仁者~?”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陶潜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古帝王的名号。)

  498.【夺】

  夺去。史记淮阴侯列传:“即其卧内,上~其印符。”“夺”常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一种强迫的行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其时。”李密陈情表:“舅~母志。”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不~乎众多之口。”又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江淹别赋:“使人意~神骇,心折骨惊。”

  499.【至】

  (一)到。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就国於薛,未~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至”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到某时。老子八十章:“民~老死不相往来。”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今日。”[至若][至如]至於。江淹别赋:“~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又:“~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

  (二)达到极点的,最完善的,最大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德要道。”庄子逍遥游:“此亦飞之~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理,君岂弃此物?”苏轼贾谊论:“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也。”引申为副词。极,最。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孅~悉也。”李密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微~陋。”现代有成语“~少”。

  [辨]至,到。在“到”的意义上,“至”和“到”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义近“来”;“到”往往带宾语。

  500.【止】

  (一)站住,不走了。跟行相对。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后~,或五十步而后~。”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不如就阴而~,景灭迹绝。”“止”又用於使动意义,表示阻止。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欲~不内。”又表示留住。论语微子:“~子路宿。”又为停留。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于棘。”又为停止。庄子马蹄:“争归於利,不可~也。”又比喻不做官。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仕则仕,可以~则~。”

  (二)副词。仅(后起义)。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一身。”

  (三)语气词。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亦既觏~,我心则降。”

  501.【寤】

  睡醒。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寐求之。”苏轼后赤壁赋:“道士顾笑,予亦惊~。”引申为醒悟,觉悟。汉书霍光传:“主人乃~而请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也。”又:“是以圣王觉~。”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也。”按:“觉悟”的意义后来一般写作“悟”。

  502.【寐】

  睡着。诗经周南关雎:“寤~求之。”曹植洛神赋:“夜耿耿而不~。”李华吊古战场文:“寝~见之。”

  [辨]寝,卧,眠,寐,睡。寝指在床上睡觉,或病人躺在床上。寝可以是睡着,也可以是没有睡着。国语晋语:“归寝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就是指没有睡着。卧是靠着几(一种矮桌子)睡觉,所以孟子公孙丑下说:“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眠是闭上眼睛,原写作“瞑”。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睡是“坐寐”,即坐着打瞌睡,与寝不同。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史记商君列传:“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假寐则是不脱衣冠而睡。左传宣公二年:“尚早,坐而假寐。”到了中古以后,词义有了变化,睡即等於寐。如杜甫彭衙行:“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餐。”

  503.【恨】

  引为憾事,感到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者。”又:“信言~不用蒯通计。”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相知晚也。”杨恽报孙会宗书:“然窃~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於桓灵也。”(痛:痛心;恨:感到遗憾。)陶潜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欧阳修泷冈阡表:“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也。”杜甫八阵图诗:“遗~失吞吴。”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注意:古代的“恨”字不当“仇恨”“怀恨在心”讲。

  [辨]憾,恨,怨。“憾”和“恨”是同义词:先秦一般只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恨”和“怨”不是同义词;恨浅而怨深。“怨”才是“怀恨在心”,才是“仇恨”。史记淮阴侯列传:“二人相怨。”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这些“怨”字都不能换成“恨”字。在上面“恨”字条所举诸例中,“恨”字也都不能换成“怨”字。有时候,“怨恨”或“恨望”二字连用,那就当“怀恨”讲。例如汉书霍光传:“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又:“宣见禹恨望深。”这是要分别来看的。

  504.【惊】

  马因害怕狂奔起来。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枚乘上书谏吴王:“马方骇,鼓而~之。”引申为禽兽的惊。曹植洛神赋:“翩若~鸿。”王勃滕王阁序:“雁阵~寒。”又为人的吃惊,因意料不到的事而心中震动。汉书霍光传:“群臣皆~鄂失色。”又:“显恐事败,即具以实告光,光大~。”贾谊论积贮疏:“安有为天下阽危若是而上不~者!”引申为情绪被触动或扰乱(后起义)。陶潜咏荆轲诗:“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杜甫春望诗:“恨别鸟~心。”白居易长恨歌:“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

  [辨]惊,恐,畏,惧。这四个词应该分为两类:“恐”“畏”“惧”共为一类,“惊”自成一类。关於“畏”和“惧”的分别,已见於第一册(87页)古汉语通论(三)。“恐”和“惧”是同义词,但“恐”比“惧”更严重一些,常常用来表示大难临头,惊慌失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现代有双音词“恐怖”。“惊”的主要特点是突然的感受,它不一定表示恐惧。一种外界刺激,使人的内心动荡,叫做惊。“羽奏壮士惊”,不但不是怕,而且相反,壮士是被音乐激发了情绪,更加慷慨激昂了。这些意义都是“恐”“畏”“惧”所不具备的。

  505.【冀】

  (一)希望。离骚:“~枝叶之峻茂兮。”汉书霍光传:“~其自新。”李密陈情表:“岂敢盘桓,有所希~?”

  (二)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山西二全省,及辽宁辽河以西,河南省黄河以北。

  506.【贵】

  物价高。跟“贱”相对。左传昭公三年:“屦贱踊~。”(踊:刖足者的屦。)引申为禄位高。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於我如浮云。”“贵”又用於使动意义,表示使居高位。汉书霍光传:“群儿自相~耳。”又引申为重视,崇尚。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文学之士。”

  507.【贱】

  物价低。杨恽报孙会宗书:“方籴~贩贵,逐什一之利。”杜甫岁晏行:“今年米~大伤农。”引申为没有禄位,卑贱。李密陈情表:“猥以微~,当侍东宫。”又为没有价值,微不足道。李华吊古战场文:“威尊命~。”又为以之为贱,轻视。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又谦词,例如称自己的私事为“~事”。司马迁报任安书:“又迫~事。”

  508.【壮】

  (一)壮年,指三十岁以上,未到老年。右传僖公三十年:“臣之~也,犹不如人。”汉书霍光传:“既~大,乃自知父为霍中孺。”[丁壮]适合服役年龄的男子。史记项羽本纪:“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二)强,健。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又用於意动,表示钦佩别人的勇敢或有气概。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其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昌黎韩愈闻其言而~之。”

  509.【大】

  (一)大,跟“小”相对。孟子梁惠王上:“以小易~,彼恶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若虽长~,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又副词。大大地,非常,很。汉书霍光传:“长主~以是怨光。”又:“去病~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夫]古代官职,在卿之下,士之上。汉书霍光传:“率三公九卿~夫定万世册,以安社稷。”[~王]战国时诸侯称王,臣下尊称之为“~王”。战国策魏策四:“~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史记项羽本纪:“以待~王来。”[~人](1)居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有~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又尽心下:“说~人则藐之。”(2)有道德的人。孟子尽心上:“有~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刘伶酒德颂:“有~人先生。”(3)敬词,指父母。汉书霍光传:“去病不早自知为~人遗体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人故嫌迟。”

  (二)通“太”。左传隐公元年:“~叔出奔共。”

  510.【多】

  (一)多。跟“寡”或“少”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自以为功~,汉终不夺我齐。”又副词。多数。洛阳伽蓝记开善寺:“王侯第宅~题为寺。”

  (二)称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士亦以此~之。”又:“上必~君有让。”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光。”

  511.【笃】

  (一)厚。诗经唐风椒聊:“实大且~。”论语泰伯:“君子~於亲。”引申为纯。礼记儒行:“~行而不倦。”又为固。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

  (二)坚定。论语子张:“信道不~。”用作状语,表示坚定地。论语泰伯:“~信好学。”礼记中庸:“明辨之,~行之。”引申为非常地,十分地。晋书温峤传:“实恁明公~爱。”南史文学传序:“盖由时主~好文章。”[~论]正确的言论。文心雕龙才略:“未为~论也。”

  (三)重,特指病重。汉书霍光传:“地节二年春,病~。”李密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512.【专】

  专一,集中。孟子公孙丑上:“管仲得君,如彼其~也。”又告子上:“不~心致志则不得也。”韩愈精卫填海诗:“我独赏~精。”引申为独占,独裁。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汉书霍光传:“光~权自恣。”又:“主弱臣强,~制擅权。”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意气由来排灌夫,~权判不容萧相。”

  513.【壹】

  (一)专一,无二心。左传成公十三年:“以惩不~。”司马迁报任安书:“务~心营职,以求亲媚於主上。”(“壹”字依汉书。)

  (二)总。汉书霍光传:“天子所以永保宗庙,总~海内者,以慈孝礼谊赏罚为本。”又副词。一切。汉书霍光传:“政事~决於光。”

  (三)万一,如果。汉书霍光传:“他人~间女,能复自救邪?”

  514.【稍】

  (一)副词。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夺之权。”司马迁报任安书:“以~陵迟,至於鞭棰之间。”汉书霍光传:“光薨后语~泄。”“稍稍”二字叠用,等於现代的“渐渐”。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间往从之,~~收其士卒。”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坐乃起更衣,~~去。”注意:在上古汉语里,“稍”字用作副词时,都是“渐”的意思,不是“略”的意思。直到唐宋,一般还用这个意义。杜甫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诗:“天涯~曛黑,倚杖更徘徊。”苏轼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诗:“娟娟云月~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二)副词。稍微,略微(晚起义)。黄宗义原臣:“其礼~优。”方苞狱中杂记:“迩年狱讼,情~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

  515.【略】

  (一)划定疆界。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引申为疆界。左传僖公十五年:“东尽虢~。”

  (二)巡行。左传隐公五年:“公曰:’吾将~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又昭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吴疆。”

  (三)军行异域强取[财物]。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治兵於稷,以~狄土。”淮南子兵略:“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双音词有“侵~”。引申为抢劫,掠夺。汉书霍光传:“使从官~女子。”又龚遂传:“勃海又多劫~。”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掠”。后汉书班超传:“因纵兵钞掠。”(钞:义同“掠”。)杜牧阿房宫赋:“取掠其人。”

  (四)道术。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矣。”

  (五)才略,智谋。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不世出者也。”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今成语有“雄才大~”。

  (六)大概,概要。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也。”又万章下:“然而轲也尝闻其~也。”现代有双音词“要略”。引申为简略。跟繁或详相对。文心雕龙熔裁:“谓繁与~,随分所好。”又物色:“~语则阙,详说则繁。”引申为略去不载。萧统文选序:“自非~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又:“又以~诸。”现代有双音词“省~”。

  (七)副词。大致,稍微。史记项羽本纪:“~知其意。”司马迁报任安书:“书不能悉意,~陈固陋。”“略无”二字连用,表示毫无。水经注江水:“两岸连山,~无阙处。”杜甫舟中苦热遣怀诗:“王室不肯微,凶徒~无惮。”注意:“略无”不应该解作“稍微没有。”

  [辨]稍,略,颇。在上古时代,“稍”表示“渐”的意思,跟“略”截然不同。“颇”在汉代也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时候却被用来表示极度。“颇有”即表示“多有”,例如乐府陌上桑:“鬑鬑(liánlián)~有须。”这样,通常表示“稍微”的意义的,就只有一个“略”字了。

  516.【辄】(辄)

  (一)副词。表示每次都是那样。史记项羽本纪:“楚挑战三合,楼烦~射杀之。”汉书霍光传:“光时休沐出,桀~入代光决事。”引申为就一定,就。韩愈进学解:“动~得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哗笑之。”欧阳修醉翁亭记:“饮少~醉。”

  (二)专擅。晋书刘弘传:“甘受专~之罪。”

  517.【犹】

  (一)同,如同。诗经召南小星:“实命不~。”论语颜渊:“虎豹之鞟~犬羊之鞟。”

  (二)副词。尚且,还(hài)。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可追。”李密陈情表:“凡在故老,~蒙矜育。”

  (三)[~与],[~豫]迟疑不决的样子。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豫,不忍倍汉。”

  [辨]犹,尚。在“尚且”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所以二字常连用,说成“尚犹”或“犹尚”。

  518.【阴】

  (一)山北为阴,水南为阴。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阳。”(观察山北和山南。)按:地名第二字用“阴”的,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如华阴在华山之北,江阴在长江之南。

  (二)没有日光,阴天。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雨。”引申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枚乘上书谏吴王:“不如就~而止,景灭迹绝。”周邦彦兰陵王词:“柳~直。”又满庭芳词:“午~嘉树清圆。”[光阴]原指阳光和阴影,引申为时间。江淹别赋:“明月白露,光~往来。”

  (三)副词。暗中,暗地里。韩非子说难:“若说之以厚利,则~用其言而显弃其身。”史记淮阴侯列传:“~使人至豨所。”汉书霍光传:“~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

  (四)哲学名词。在古代哲学中,阴阳指两种对立的事物。例如日月,男女,寒暑,清浊,盛衰,生死,都被视为阴阳。庄子天运:“一清一浊,~阳调和。”

  519.【阳】

  (一)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又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有盘谷。”苏轼喜雨亭记:“雨麦於岐山之~。”按:地名第二字用“阳”的,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水之北。

  (二)日光。诗经小雅湛露:“匪~不晞。”(匪:非。晞xī:乾。)

  (三)表面上,假装。韩非子说难:“而说之以名高,则~收其身,而实疏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箕子~狂,接舆避世。”(阳字据李善本文选。)这个意义又写作“佯”、“详”参看“详”字条。

  (四)哲学名词。见“阴”字条。

  520.【休】

  (一)休息。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息。”欧阳修醉翁亭记:“行者~於树。”[休沐]原意是休息沐浴,实指休假。汉书霍光传:“光时~沐出。”引申为退职,不再做官。杜甫旅夜书怀诗:“官应老病~。”

  (二)喜庆。跟“咎”相对。诗经大雅民劳:“以为王~。”今成语有“~戚相关。”又为美善。左传宣公三年:“德之~明,虽小,重也。”

  (三)完了。杜甫天育骠骑歌:“时无王良伯乐死即~。”李商隐马嵬诗:“他生未卜此生~。”

  (四)副词。别,不要。杜甫岁晏行:“汝~枉杀南飞鸿。”

  521.【咎】

  (一)灾祸。跟休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贾谊吊屈原赋:“嗟苦先生,独离此~兮。”

  (二)罪过。诸葛亮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之慢,以彰其~。”李华吊古战场文:“杀之何~?”韩愈进学解:“动辄得~。”引申为责怪。论语八佾:“既往不~。”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或~其欲出者。”

  522.【机】

  (一)发动弩的机关。(弩是用机关发射的弓。)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枢:门上的转轴。)庄子齐物论:“其发若~栝。”(栝guā:箭的尾端。)淮南子原道:“其用之也若发~。”史记淮阴侯列传:“计者,事之~也。”引申为机巧。文心雕龙丽辞:“然契~者入巧,浮假者无功。”

  (二)事情未发生时,可以预见的迹象。这个意义本作“几”。后来又写作“机”,如“知几”作“知机”。周易系辞下:“知几其神乎”,说文系传引作“知机”。又:“君子见几而作。”“见几”也可以写成“见机”。

  (三)事务。仅见于“万~”。表示天子所处理的万事。汉书霍光传:“光自后元秉持万~。”(霍光摄政,所以称万机。)按:尚书皋陶谟有“一日二日万几”。

  (四)织布的机(后起义)。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於蚕茧,成於~杼。”(杼,持经之具。)

  523.【要】

  (一)读yāo,阴平声。古“腰”字。墨子兼爱中:“昔楚灵王好士细~。”汉书霍光传:“敢泄言~斩。”又:“禹~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要领](1)腰和脖子。古代有腰斩和斩首的刑罚,所以“要”和“领”并举。礼记檀弓下:“是全~领以从先大夫於九京也。”(九京:即九泉,指地下。)(2)衣腰和衣领,比喻主要的情况。汉书张骞传:“骞自月支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支~领。”今成语有“不得要~”。在“要领”的第二义上,“要”字今读去声。

  (二)也读yāo。在半路上拦住。孟子公孙丑下:“使数人~於路。”又万章上:“将~而杀之。”后汉书班超传:“乃遣兵数百於东界上~之。”这个意义又写作“邀”。晋书陶潜传:“王弘令潜故人赍酒於半道邀之。”引申为邀请(后起义)。陶潜桃花源记:“便~还家。”杜甫寒食诗:“田父~皆去。”也写作“邀”。杜甫遭田父泥饮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三)读yāo。求得,设法获得。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誉於乡党朋友也。”今有双音词:“~求”。

  (四)读yāo。要挟。论语宪问:“虽曰不~君,吾不信也。”贾谊过秦论下:“章邯因以三军之众~市於外。”今有双音词“~挟”。

  (五)读yào。名词。要点,基本的东西。庄子天道:“愿闻其~。”汉书艺文志:“然后知秉~执本。”又:“合其~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又形容词。简要的。文心雕龙情采:“故为情者~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又熔裁:“精论~语,极略之体。”[要害]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贾谊过秦论上:“守~害之处。”文心雕龙物色:“且诗骚所标,并据~害。”[要之]总之,概括地说。司马迁报任安书:“~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注意:上古“要”字不当“需要”、“想要”讲,中古以后的文言文也很少当“需要”,“想要”讲。古人於“想要”意义上说“欲”。

  524.【祖】

  (一)祖先。自父之父以上都称祖。汉书霍光传:“人道亲亲,故尊~;尊~,故敬宗。”又特指父之父。荀子成相:“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考。”(考:父亲。)

  (二)动词。效法,宗奉。史记韩世家:“秦王必~张仪之故智。”汉书艺文志:“~述尧舜。”沈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风骚。”

  (三)动词。祭路神。左传昭公七年:“梦襄公~。”陶潜自祭文:“同~行於今夕。”韩愈送杨少尹序:“於时公卿设供帐,~道都门外。”引申为饯别。杜甫许生处乞维摩图样诗:“~席倍辉光。”

  525.【宾】

  (一)宾客。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

  (二)服。国语楚语:“其不~也久矣。”[宾服]也就是服。汉书霍光传:“四夷~服。”

  526.【郎】

  (一)官名。有侍郎,中郎,郎中等。统称为“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蚡为诸~,未贵。”汉书霍光传:“时年十余岁,任光为~。”又“上乃赐福帛十疋,后以为~。”李密陈情表:“历职~署。”又有分别指称的。扬雄解嘲:“然而位不过侍~。”

  (二)少年男子的美称。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亦皆可嘉。”引申为妇女称其所爱的男子。子夜歌:“始欲识~时,两心望如一。”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江上踏歌声。”

  527.【男】

  (一)形容词。男性的。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有子~二人。”

  (二)儿子。汉书霍光传:“武帝六~,独有广陵王胥在。”

  528.【部】

  (一)动词。统率。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勒]指挥。史记项羽本纪:“阴以兵法~勒宾客及子弟。”后汉书班超传:“密召诸~勒兵鸡鸣驰赴莎车营。”(莎车:汉时西域国名。)[~署]布置,安排。史记项羽本纪:“梁~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又淮阴侯列传:“遂听信计,~署诸将所击。”又:“~署已定。”

  (二)部队。三国志周瑜传:“瑜为前~大督。”

  (三)部分,门类。说文解字序:“分别~居。”

  529.【曹】

  (一)左右曹,加官之一种。汉书霍光传:“稍迁诸~侍中。”又李广苏建传:“复为右~典属国。”引申为尚书省的各部门。后汉书百官志:“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功~]主管祭祀、学校、选举等事的部门。后汉书范滂传:“请署功~,委任政事。”

  (二)等辈,侪类。一般只用於“吾~”,“汝~”,“卿~”等,略等於现代的“我们”,“你们”等。汉书霍光传:“女~不务奉大将军余业。”后汉书班超传:“卿~与我俱在绝域。”又为群。杜甫曲江诗:“哀鸣独叫求其~。”

  530.【邻】

  (一)五家为邻。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里乡党乎?‘”(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孟子离娄下:“乡~有斗者。”

  (二)住处接近的家或国。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之鸡者。”左传僖公三十年:“~之厚,君之薄也。”又形容词。孟子梁惠王上:“~国之民不加少。”汉书霍光传:“於是杀牛置酒,谢其~人。”

  531.【里】

  (一)二十五家为里。里是一个住宅区,里有里门。诗经郑风将仲子:“无逾我~。”汉书霍光传:“邻~共救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名胜母,曾子不入。”引申为一般的乡里,里巷。江淹别赋:“离邦去~。”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平居~巷相慕悦。”

  (二)量地的单位。上古以三百步为一里(六尺为一步)。司马迁报任安书:“转斗千~。”

  532.【狱】

  (一)官司,诉讼。诗经召南行露:“何以速我~?”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贾谊治安策序:“百姓素朴,~讼衰息。”孔稚圭北山移文:“每纷纶於折~。”欧阳修泷冈阡表:“此死~也。”“狱掾”,“狱吏”都指处理诉讼的官。史记项羽本纪:“乃请蕲~掾曹咎书抵栎阳~掾司马欣。”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此一~吏所决耳。”

  (二)监牢。汉书霍光传:“缚嘉系~。”杨恽报孙会宗书:“妻子满~。”注意:汉代以后,监牢才称“狱”;汉代以前称为囹圄(língyǔ)。

  533.【阙】

  (一)读què。城门两边的高台和建筑物。诗经郑风子衿:“在城~兮。”又特指王宫门前两边的观阙(中间为通道)。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享王于~西辟。”(西辟:西边。)自有皇帝后,阙指皇宫的阙。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安有尽忠信而趋~下者哉?”杨恽报孙会宗书:“身幽北~。”皇宫的阙又叫“象魏”,因此亦称“魏~”。吕氏春秋审为:“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之下。”孔稚珪北山移文:“虽情投於魏~。”“城~”连用时指京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城~辅三秦。”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引申为豁口。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

  (二)读què。缺点。诗经大雅烝民:“衮职有~,维仲山甫补之。”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不如嗣宗之贤,而有弛慢之~。”用作动词时,表示使亏损。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秦,将焉取之?”

  (三)读jué。挖掘。左传隐公元年:“若~地及泉。”

  [辨]阙,缺。“阙”的本义是宫阙,“缺”的本义是器破。“阙”的(一)(三)两义绝对不能写作“缺”。第二义原则上与“缺”相通,但是习惯上也不写作“缺”。

  534.【祠】

  (一)动词。春祭。诗经小雅天保:“?br>   ~烝尝。”(?br>   :夏祭。烝:冬祭。尝:秋祭。)引申为祭。汉书霍光传:“以三太牢~昌邑哀王园庙。”又:“吏卒奉~焉。”

  (二)祠堂。杜甫咏怀古迹诗:“武侯~屋长邻近。”又奉送崔都水翁下峡诗:“白狗黄牛峡,朝云暮雨~。”

  535.【第】

  (一)次第,次序。左传哀公十六年:“楚国~,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楚国第:依照楚国的选官用人的次序。)又为动词。排次序。史记萧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一。”(应该排在一。)再引申为序数的词头,如“第一”,“第九”等。

  (二)大宅子。汉书霍光传:“甲~一区。”又:“显梦~中井水溢流庭下。”

  (三)科第,科举榜上的次第。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能取进士~。”今成语有“及~”。

  (四)副词。只管。史记陈丞相世家:“陛下~出伪游云梦。”

  536.【屏】

  (一)国君宫门内当门的小墙。后汉书包咸传:“每进见,锡以几杖,入~不趋。”引申为板制的挡子,其作用是不让外面的人看见里面。杜甫李监宅诗:“~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二)读bǐng,上声。排除,除去。论语尧曰:“尊五美,~四恶。”汉书霍光传:“古者废放之人~於远方。”文心雕龙情采:“正采耀乎朱蓝,间色~於红紫。”引申为让左右侍从的人走开。史记魏公子列传:“乃~人间语。”又为退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谢病,~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

  537.【帐】

  (一)帐幕,特指军用的帐篷。史记项羽本纪:“即其~中斩宋义头。”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下犹歌舞。”用作动词时,指准备宴饮用的帷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请语魏其侯~具。”又特指饯行宴饮的帷帐。江淹别赋:“~饮东都,送客金谷。”柳永雨霖铃词:“都门~饮无绪。”引申为床上的帐。孔稚圭北山移文:“蕙~空兮夜鹤怨。”

  (二)计算的簿子,银钱出入的记录(后起义)。隋书高帝本纪:“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一与民同。”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账”。

  538.【壁】

  (一)墙。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家居徒四~立。”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引申为陡峭的山崖。水经注庐江水:“高~缅然。”(缅然:高而远的样子。)

  (二)壁垒,军营的围墙。史记淮阴侯列传:“赵见我走,必空~逐我。”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吾益知吴~中曲折,请复往。”

  539.【案】

  (一)木制的托盘,有脚,用来盛食物。史记万石君列传:“对~不食。”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於鸿前仰视,举~齐眉。”鲍照拟行路难诗:“对~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二)几之一种,即矮小的方桌。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权拔刀斫前奏~曰:’诸将复有言迎曹者,与此~同。‘”

  (三)官府的文书,案卷。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堆~盈几。”刘禹锡陋室铭:“无~牍之劳形。”

  (四)向下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项,令谢。”引申为按下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莫如~甲休兵。”

  (五)按察,查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引申为考察。论衡问孔:“~圣人之言,上下多相违。”

  (四)(五)两个意义都可以写成“按”。

  540.【字】

  (一)生子。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引申为抚育,抚养。尚书康诰:“父不能~厥子。”左传成公十一年:“又不能~人之孤而杀之。”

  (二)文字。汉书刘歆传:“分文析~。”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在一般的用法上,“文”和“字”不再分别。汉书艺文志:“说五~之文,至於二三万言。”

  (三)表字。这是人名之一种。上古时代,男子生下来三个月父亲就给命名。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再给他一个字。从此以后,只有君父和尊长以及他自称时称名,卑辈和平辈对他只能称字,不能称名。男子既有名,又有字,中国这个习俗贯串整个封建社会。汉书霍光传:“霍光,~子孟。”

  541.【书】

  (一)划分界限。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为九州。”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士有~地为牢,势不可入。”引申为划定界限,不再前进。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这个意义现在写作“划”,又简化为“划”。

  (二)计划,筹划。动词。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卫先生为秦~长平之事。”扬雄解嘲:“留侯~策,陈平出奇。”又名词。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言不听,~不用。”这个意义现在也写作“划”,又简化为“划”。

  (三)图画(汉以后的意义)。动词。汉书霍光传:“上乃使黄门~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又名词。汉书霍光传:“君未谕前~意邪?”

  旧时於第一二两义读入声,第三义读去声,今普通话无别。

  542.【项】

  (一)脖子的后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令谢。”后汉书杨震传:“卿强~,真杨震子孙。”又左雄传:“监司~背相望。”

  (二)条目(后起义)。宋史兵志:“愿应募为部领人者,逐~名目,权摄部领。”

  [辨]领,项,颈。领是脖子的通称,项是脖子的后部,颈是脖子的前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刎颈”不能说成“刎颈”或“刎领”。后代“颈”字也变了脖子的通称。

  543.【乳】

  (一)动词。生子。礼记月令:“[季冬之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雊gòu:雉鸣。)汉书李广苏建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乃得归。”(武:苏武。羝dǐ:公羊。)论衡气毒:“妇人疏字者子活,数~者子死。”(“字”与“乳”对文,“字”也是生子。)“乳”用作定语,表示“刚生子的”(多指兽类)。庄子盗跖:“案剑瞋目,声如~虎。”荀子荣辱:“~彘触虎,~?不远游。”(?:同“狗”。)又表示产科的。汉书霍光传:“私使~医淳于衍行毒药杀许后。”

  (二)乳汁。汉书高帝纪:“是口尚~臭,不能当韩信。”魏书王琚传:“常饮牛~,色如处子。”又动词,表示哺乳,喂奶。左传宣公四年:“虎~之。”汉书张骞传:“还见狼~之。”[~母]奶妈。荀子礼论:“~母,饮食之者也。”

  (三)****。庄子徐无鬼:“~闲股脚。”白虎通圣人:“文王四~。”

  (四)初生的[鸟](后起义)。鲍照咏采桑诗:“~燕逐草虫。”苏轼贺新郎词:“~燕飞华屋。”

  544.【体】

  (一)身体的各部分,如头、手、足、肩、背、股等。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冉牛、闵子、颜渊则具~而微。”(具体:具备所有身体的各部分。)史记项羽本纪:“王翳取其头,......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五人共会其~,皆是。”作动词时,表示把身体各部分分解开,肢解。礼记礼运:“~其犬豕牛羊。”楚辞离骚:“虽~解吾犹未变兮。”又特指手足。论语微子:“四~不勤。”文心雕龙丽辞:“造化赋形,支~必双。”(支:肢。)引申为泛指身体。孟子告子下:“劳其筋骨,饿其~肤。”汉书霍光传:“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也。”[一~]略等於现代的一样。司马迁报任安书:“古今一~,安在其不辱也。”

  (二)形状,形体。易经系辞上:“故神无方而易无~。”引申为征兆,迹象。诗经卫风氓:“尔卜尔筮,~无咎言。”(体:卦体,卦象。)

  (三)体制,体裁。沈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三变。”萧统文选序:“古诗之~,今则全取赋名。”

  (四)动词。设身处其间来分析,体察。礼记中庸:“敬大臣也,~群臣也。”又:“~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后来的“~会”、“~谅”、“~恤”等义,由此引申出。

  545.【意】

  (一)名词。意思。楚辞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或闻上无~杀魏其。”

  (二)动词。料想,猜测。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其邻之子。”杨恽报孙会宗书:“岂~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李商隐定安城楼诗:“不知腐鼠成滋味,猜~鵷雏竟未休!”[~者]表示我想[大概是......]。庄子天运:“~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荀子天道:“~者身不敬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4-26 01:43 , Processed in 0.314348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