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吟诵入门/第三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24 17: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10-24 17:51 编辑

第三章  吟诵规则


  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人吟诵古诗文的调子不同。但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这是中国先民依照汉语的发音习惯,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渐探索、发明与总结出来的,是最能表达情感需要的一种方法。
第一节  吟诵方法
  古诗文的体裁不同,吟诵的方法相应有所区别。
  一种为符合格律的作品,依格律而吟诵,称为格律吟诵。所谓格律者,是指诗文中对平仄、粘对、入声字、对偶和声韵等几个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律者,禁也,不能有丝毫违反。这称之为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即“对”与“错”的问题。一首作品在平仄、粘对、入声字、对偶和声韵等几个方面都没有毛病,称为符合格律,即为“对”。有一方面或几方面不对,即为“错”。大部分唐诗是近体诗,即格律诗,要严格按照格律诗的规定进行评判“对”与“错”。当然,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有个宽与窄的问题。如“一三五不论”,则要求稍松。在某些情况下,“一三五”也必须论。这又存在一个硬性规定与诗词意境冲突的问题。当严格依格律妨碍了诗意的表达和发挥时,则可以放宽一些技术层面上的要求。毕竟,诗追求的是意境,而不是技术。否则,吟诗就如同工厂生产零件或产品似的,就不一定是诗了。因此才有了“拗句”和“拗救”的问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讲出了这个问题的精辟解:“不以词害意”。
  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了对与错的问题后,是艺术层面上好与坏的问题。一首作品好,好就好在它技术层面上无大错,艺术层面上出奇、出新,达到了好的标准。但好的标准又没有硬性规定,甚至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中国当代的诗词大家林从龙先生曾经提出了好作品的最高要求和标准是:“格高、味厚、情真。”
  符合格律的作品主要指格律诗词和骈文。
  另一种是无格律规定的作品,吟诵时多用上中下几个调,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称为无格律吟诵。
  本书为初学吟诵者而写,主要介绍格律吟诵法,无格律吟诵法不在本书做过多介绍,读者可以参阅其他文献了解和学习。
根据曲调的风格不同,吟诵调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吟诵调,也叫基本调。这种吟诵调往往从私塾继承而来,世代相传,听起来似有古人古调古韵之感,吟诵时较易使人快速进入诗词意境,联想古人吟诗时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情景。
  另一类是现代吟诵调。这种调根据现代音乐元素谱曲,吟诵时带有明显的现代音乐风格和味道。
  吟诵者一般都掌握一些传统调或基本调,用基本调可以吟诵所有的诗词文赋。
  大家学会传统吟诵调后,可根据本章所讲的吟诵规则,自己发明或吟诵出符合时代特点的一些吟诵调子来。比如,年轻人喜欢西方音乐和现代音乐,完全可以用轻音乐、重金属、蓝调、摇滚乐或流行歌曲等音乐元素进行现代吟诵调的创作,可以用西洋乐器,如吉他、萨克斯、长笛等给吟诵做伴奏,甚至用交响乐做伴奏;中老年人喜欢民族音乐,则可以用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曲艺、民歌等音乐素材进行现代吟诵调的创作,并用民乐器进行吟诵伴奏。这也是吟诵发展和创新的必经之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17:50:4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吟诵的初级要求
  吟诵音调在旋律、节奏、音高等方面都以汉字的发声为基础,与平仄、粘对、入声字和声韵有着密切的关系。吟诵调与古诗文的平仄之间存在三条基本规律,即
  节奏规律:平长仄短
  音高规律:平低仄高
  旋律规律:平直仄曲
  平长仄短指吟诵的节拍长短随诗句的平仄和音节而变化;平低仄高指吟诵的音符旋律随诗句的平仄而高低升降;平直仄曲指平声字读起来声调比较直,不升不降或升降不明显;仄声字声调有明显的升降。“仄”字本身的含义就是指弯曲不平。
  重点介绍一下平低仄高的规律,即平声字吟的音调低,仄声字吟的音调高。这是吟诵调的常见形态。音调与汉字的发声正好相反。中原地区和吴语地区的吟诵调多为平低仄高调式。而南方粤语地区和北方的官话区则多为平高仄低调式。这与汉字中古音的音高型声调有关。
  谢安时代的吟诵属于魏晋时的中古音,平低仄高。中古音的正宗是中州音韵,在现在的豫西和豫南保留较完整,包括音调、节奏和尖团音。例如,普通话里的阴平字,如“妈”,在中州音韵被念成阳平,读音为“麻”;普通话里的阳平字,如“麻”,在中州音韵被念成去声,读音为“骂”;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如“马”,在中州音韵被念成阴平,读音为“妈”;而普通话里的去声字,如“骂”,在中州音韵则被念成上声,读音为“马”。普通话中的一二三四声相当于中州音韵的二四一三声,所以是平低仄高。现在格律诗的创作仍以中古音的平水韵为依据,所以还应该平低仄高。
  本节讲吟诵的初级要求。初级要求即是吟诵的基本规定。掌握了本节内容,并能熟练运用,就意谓着具备了吟诵的入门水平,即能吟诵所有的古诗文了。
  吟诵的初级要求主要指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其核心诉求是技术要领。也就是说,吟诵时这四项规定是不能违反的。
一、平长仄短
  格律诗的节奏是有规律的。无论吟诵者采用什么音调和方言,只要熟知诗律,并能在吟诵时将诗律表达出来,那么吟诵的节奏应是相同的,即平长仄短。
  因此,吟诵古诗文必须具备诗律知识,否则其吟诵是不得要领的。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内容相当繁杂难懂。本书是吟诵入门教材,不能过多涉及诗词理论知识,建议读者在学习本书之前能下些功夫,将诗词格律、入声字、音韵学等方面的内容先行掌握,再学习本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格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种。
  1、平起诗的吟诵
  平起是指格律诗第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根据格律诗粘对的规定,这时第一联对句和第二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就必须是仄声字,而第二联对句则跟第一联出句相同。因此,七言绝句中平声字所处的位置就是2—4—4—2,这些位置即是诗词的节奏点,简称2442规则。律诗则重复一遍。
  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语言节奏,两个字一个节奏组。如五言诗,每句诗是五个字,常见的节奏是:2—2—1。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尾联:“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另外一种节奏是2—1—2。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七言诗的节奏与五言诗相似,也有两种节奏:2—2—2—1和2—2—1—2。按照这样的节奏吟诵,有强烈的抑扬顿挫之感。
  明朝释真空有一首《创安玉钥匙捷径门法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指声音最长,高起高收
  “上声高呼猛烈强”——指读时用力,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指声音拖长,高起低收
  “入声短促急收藏“——指一发即收,尾音高
  格律诗吟诵实际上就是把每句中平声字的音调拖长,把仄声字的音调变短。而平起诗的吟诵要点就在于将二四四二节奏点和句末韵脚上的平声字音调拖长,上声和去声字相应缩短,入声字更短。
  下面举李白的一首七绝为例,诗中黑体字即为每句中需要拖腔的二四四二节奏点上的平声字。
例3.1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仄起诗的吟诵
  与平起诗的2442规则相反,仄起诗的吟诵则应遵循4224规则。举李白的另一首七绝加以说明。诗中黑体字即为每句中需要拖腔的四二二四节奏点上的平声字。
例3.2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二、入声字
  现代汉语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也有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中少了入声字,并将这些入声字改变声调,然后一一派分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被派分到上声和去声中的字,虽然声调改变了,但依然是仄声字,吟诵时还是短音,注意不要吟成长音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被派分到阴平和阳平中的那些入声字,准确地认记它们有些困难,需要下大功夫学习和掌握。下一章将用一节的篇幅帮助大家学会辨识和记忆这些被派分到阴平和阳平中的入声字。
  古人用入声字是为了强调吟诵时的顿挫之感,强化诗词的意境。如果不小心把入声字吟成了长音,则顿挫感立失,诗人用入声字的用意就被破坏了。所以吟诵时千万要注意:不能把入声字吟成长音。
  南方方言里保留有入声字,学习吟诵较北方人容易。北方人学习吟诵的最大难点就是入声字问题。解决了入声字,吟诵就势如破竹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都很熟悉,四句话短短二十个字,竟然用了“白”、“日”、“入”、“欲”、“目”和“一”等六个入声字,以此来表达慨叹的情绪。
例3.3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中“白”字读短促的“bo”音,尾音上扬。入声字的吟法极富弹性,好似手被无意间烫着时不自觉地快速收回一样,短促而有力,而声调上扬。不易掌握时,可以按仄声字处理,读如去声,但不拖音。
三、声依永
  依字行腔是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
  字正腔圆是声乐和戏曲演唱的基本要求,讲究“吐字”和“归韵”,将每个汉字音节都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是发音的起始阶段,它包括声母和介音(韵头)两个音素部分;字腹是发音的中间阶段,它由韵母的核心元音充当;字尾是发音的收结阶段,一般由韵母末尾的元音,或者由韵尾的鼻辅音n和ng充当。三个阶段相衔接,发音时从字头滑到字腹,再由字腹滑向字尾,吐字归韵的全过程便形成一个枣核形。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发音要领,吟诵者依字行腔,清晰无误,准确纯正。依字行腔过程中,要“腔随字走”、“字随腔行”。字头要咬准,有劲而适度;字腹要饱满;归韵要准确,音要正。这就是“声依永”的含义所在。
  从音韵学上来看,一首诗的好坏取决于它在节奏点上的字是阴声字,还是阳声字。所谓阴声字是指字尾是元音的字;阳声字是指字尾是辅音的字,如以鼻辅音n和ng收韵。节奏点上的字如果是阳声字,就非常适合吟诵;如果是阴声字,就不适合吟诵。这个问题很重要,在下一章的吟诵技巧里还要重点提及。
  吟诵时每个汉字都按其声调发音,不能出现倒字。出现倒字就会产生笑话。比如,“听妈说……”不能吟成“听马说……”,诸如此类。但在中国的戏曲、曲艺和流行歌曲中,“倒字”现象却多有发生,如歌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妈)》,《祝(猪)你生日快乐》等,故意造成一种戏谑效果。其他还有强调“的”等虚词的现象。这在吟诵古诗文时是要力求避免的。
四、文读系统
  吟诵必须文读才最接近古诗文的原貌。绝大多数吟诵都不使用纯粹的方言,而是使用文读系统。文读系统指的是一种介于官话和方言之间、介于古音和今音之间的语音系统,俗称“读书音”,是中原官话即中州音韵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它说明古代文人力图使用雅言吟诵的努力。
  雅言吟诵,古已有之。儒家圣人孔子在吟诵诗文的时候都使用雅言。《论语·述而》中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注云:“雅言,正言也。”雅言指官话,即中州音韵,是当时的普通话。说的是孔子在三种情况下讲普通话:讲《诗经》,说《尚书》,言执礼。
  北方语系,如普通话,与中古音相差较远,已没有了文读系统。南方的文读系统保留则较完整,如闽南语系、粤语系、吴音语系及西南官话等。可用闽南语文读系统吟下面这首诗。
例3.4 朱熹《偶成》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17:52:2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吟诵的中级要求
  掌握了吟诵的基本规则后,读者已经具备吟诵任何古诗文作品的能力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满足了对与错的问题。换句话说,只是满足了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再进一步就是吟得好不好听的问题,即是艺术层面上的问题。
  下面介绍吟诵的中级要求,也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诉求是艺术要领,即吟诵者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一、运气发声
  吟诵以丹田气发声,使用腹腔、胸腔、鼻腔和头腔共鸣,声音结实。狂放时响遏行云,振聋发聩;婉转时声细如丝,似有却无,绕梁不绝。运气发声,收放自如。黄鹤《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中收有诗圣杜甫一首诗《夜听许十诵诗爱而有作》,对此描写的惟妙惟肖: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
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谁剪剔。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
  杜甫静夜听诗如同游历艺术世界,吟诵之声令人惊异感动。它的细碎清亮如捶钩,高凡飞动似鸣镝,精微之音轻轻若刺穿云气,重浊之音沉沉如催发霹雳。可见诗的吟诵竟可产生与音乐相似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汉语音节的抑扬顿挫、轻重疾徐所构成的节律之美。
  为了加强这种艺术效果,诗圣有意用入声韵,更加高人一筹。读者可细细体会。
二、腔音唱法
  声乐演唱不同于日常语言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的波动性,音乐术语叫颤音,又叫吟音。颤音的产生需要喉部放松,脱离阻塞约束,从而形成震动。歌唱家不用颤音就无法歌唱——如同小提琴手不用揉弦就无法演奏一样。
  实际上,人的声音、广播电视信号等都属于频波,都是靠波的振动而传播。颤音就是人强制声带振动而产生音波的过程。要想使声音传的远、听的清,就得使用颤音。古诗文吟诵应采用腔音唱法,发出颤音。颤音自然、和谐,具有强烈的共鸣和穿透力。即便是浅吟低唱,声音也能传的很远。
  良好的共鸣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发挥共鸣的作用在音质美的审美效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美的共鸣可以支持音高,调节声区,变化字音,美化音色,具有出色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吟诵欢快喜悦的作品时,听众能随之心旌摇荡、喜不自胜;吟诵悲伤忧郁的作品时,听众能随之跌荡起伏,潸然泪下。
  三、转调
  诗经中的诗作多是重复若干遍的歌词,若用同一个调吟诵几遍,势必显得呆板,缺少变化。而运用转调技巧可以非常轻松地将旋律转到另外一个调上,让人觉得奥妙无穷,新意迭出。
  转调是指旋律在宫、商、角、徵、羽或七声音阶之间自然转换,产生特殊艺术效果的现象。运用转调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音域变化,丰富音乐效果。在传统吟诵调中,转调技巧运用得较多。个别吟诵家善于使用转调技巧,每次吟诵都能轻松驾驭,有时转一次调,有时转二次以上,娴熟高超,炉火纯青,转调时不着痕迹,听众浑然不觉。
  四、肢体语言
  古诗文吟诵有平仄粘对、入声字和声韵的丰富变化,平声字拖长音,仄声字吟短音,入声字更短,吟诵起来抑扬顿挫,陶醉其中,或欢快流畅,或激昂愤慨,附加一些肢体语言是很自然的。肢体语言因人而异。某些人喜欢做一些夸张的动作,某些人则只少量地使用。肢体语言有许多种,采用什么样的姿势和肢体语言,取决于吟诵者当时的心境和感受。吟诵者感情投入其中,忘乎所以,自然流露,非故意而为。摇头摆尾即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体态变化柔和,以摇为主,加上一些手势,适可而止。
  欧美人讲话喜欢使用肢体语言,即使在音乐会上演唱,也时常增加一些上肢的动作或下肢的移动,以避免站姿的单调和乏味。吟诵不是表演,而是诗人感情自我表达的需要,感情投入较之于西方人的表演更加专注,更加忘我,而忘乎周遭环境的存在。吟诵者如何使用肢体语言,不用设计,只在乎习惯。
  
第四节  吟诵的高级要求
  掌握了上一节的内容,达到中级水平后,吟诵才出味道。既感人,又耐听。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十二中说:“高宗亲书此联於幅纸,黏之殿壁……吟诵此联,凄然出涕。”出涕即大哭的意思,吟联而涕,这充分说明了吟诵的独特魅力,正所谓不吟诵未知吟之妙也。能至此佳境,说明已得吟诵真谛,达到了吟诵的较高水平。
  吟诵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只要勤奋努力,都有可能掌握这门艺术绝学。现在来学习吟诵的高级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诉求是正确、严格地区分尖团音。
一、情通古人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吟诵时的注意力将从吟诵技术和技巧的关注慢慢转移至对所吟诵作品本身意境和韵味的研究。每次吟诵时都觉得洞悉了作者的思维和情绪,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为作者的得意而忘形,也为作者的愤懑而伤心。这说明吟诵者穿越了时光隧道,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达到了吟诵的最高境界——情通古人。
  情通古人是长期吟诵的必然结果。如同围棋达到九段的境界。这个高度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但应做为吟诵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达此境界,吟诵者会发现更大的天空,获得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好的吟诵应该感人。吟诵者能把作者创作时的情绪和意境传递给听众,并能使听众自然、深刻地体会到。《史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将此问题讲得十分清楚。
  以唐朝诗人贾岛为例。贾岛在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又吟了《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作者既能把自己吟哭,听者安能不动容?
二、自成曲调
  到了这个阶段,吟诵者已经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尽管如此,由于性格、经历、喜好及世界观等不同,人们总会对某些个别篇目特别有感觉,反复吟诵,最终情通古人,身心愉悦。而此篇此时的吟诵调,可能已经与其他吟诵调有了较大差异,而只适宜于此篇,自成曲调。
三、区别尖团音
  除了入声字,普通话与中古音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尖团音。
  《现代汉语词典》对“尖团音”的解释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中文大辞典》关于“尖团”的词条说:“大底苏语尖多,北语团多,维河南语尖团最清晰,故戏曲必以中州韵为准绳。”《辞源》里也说:“南音多偏于尖,北音多偏于团,唯河南口音尖团最分明。京剧讲究尖团,故度曲必以中州韵为准。”
  尖团音分为“轻尖团”和“重尖团”两种,一般指轻尖团。简单地说,团音就是指普通话中声母为j、q、x的字,如ji基、qi欺、xi希,为现代舌面音;尖音就是指普通话中声母为z、c、s的字,如zi积、ci七、si西,近似现代舌尖音。
  这里又牵扯到五音的问题。在音韵学里,五音指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等五种,因此称五音。尖音指牙音,如见、溪、群等字;团音指齿音,如精、清、从、心、邪等字。俗语常说的“五音不全”指的是人发音不清。现代人将其理解为唱歌跑调,完全是以讹传讹。
  分尖团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汉语高度精密的表现。自从有汉字,就分尖团音。中州音韵能比较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以“剑”字和“箭”字为例。剑和箭都是古代常用兵器,而且都是在文明初期,即造字时代常用的兵器。我们祖先在造字时,不会让这两种同时存在又常用的兵器完全同音。将军说“拿jian来”,士兵就知道递过去剑;将军说“拿zian来”,士兵就知道递过去箭。如果尖团不分,士兵就不明白将军要什么武器,及至问明白的时候,恐怕将军的首级早已经搬家了。因此剑箭不同音,尖团有别,一直沿用了几千年。
  一九三二年,《国音常用字汇》颁行,正式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团合流。尖团合流又叫尖音舌面化,就是把尖音字读成团音,以致箭剑、前牵、笑效等不分。如用普通话吟诵,则必然尖团不分,难以传达出古人写诗时的真实意图和情感。
  所以,要想把古诗文吟诵好,必须学会区分和使用尖团音。应当提倡和恢复尖团音重回汉语系统。
四、修身养性
  修身指的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之纯洁。养性指的是使自己的本性得到智慧和真善美的熏陶和滋养,正确地面对人生。孟子认为,人性虽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人性之善能否充分体现出来,还需要人们不断进行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人生的烦恼和不幸。“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这句话,非常恰当地诠释了修身养性的真实含义。
  将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和修身养性的手段,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吟诵者在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必然要求。吟诵诗词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每天坚持吟诵一篇诗词,可洗涤心灵、凝神聚气。
  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吟诵《四书五经》、《道德经》、《弟子规》等劝人向善的作品,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教育,获益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4-28 12:41 , Processed in 0.23175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