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风》讲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14 19:3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认识古风
       古风即古体诗。古体诗(或称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即格律诗)而言的,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而在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统称为古体诗(古风)。唐朝及以后,虽然格律诗盛行,但依然有人依照古诗的风格创作诗歌,这一类诗也称为古风。
       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风,主要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歌”、“行”、“吟”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敕勒歌》、《白头吟》、《短风行》等。歌行吟都是乐府题材,还有如引操怨辞篇等,都是按乐府命题的,分类不是特别明显,像称李白的三五七言杂行歌行,都为古诗体试,歌行体一种。。

       歌,琴曲之外,放情长言杂而无方如现代散文随笔一样的叫歌,纵情歌唱的意思,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也采用了此种便于自由放歌的歌行体,围绕“采玉”一事,以“恨”字为感情线索,使如火之情如万斛泉源,忽而似大河激浪,奔腾咆哮,不可遏止:忽而如巨涌暗流,低回深旋,动人心魄。
      行 ,重于记事步骤驰骋的叫行。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即在歌唱中铺叙纪事。通常,“行”是一种可以歌唱的叙事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因送客而闻声,缘声而访人,见人而请弹曲,闻曲而询及身世,由此而生出感慨。全诗层次分明,前勾后连,脉络贯通,形象生动,主题豁然。
       吟, 多于抒情,吁嗟慷慨的叫吟。吟,重在吟咏心情,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人描绘景色,重在咏叹自己陶醉的心情,故曰“吟”。
      “歌”、“行”、“吟”比之近体诗对于平仄用韵并不是特别严格。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唐代和唐代以后,有人效法古体诗而写成的作品也称为“古风”。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路难》、杜甫《垂老别》、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居易《卖炭翁》、韩愈《山石》、李贺《梦天》等。


二、古体诗的发展史及分类

        最早的诗歌产生于民间。古者民俗歌谣,皆谓之诗。中国的诗歌,起源于诗经,之后有楚辞、乐府。
最原始的诗歌都是口头形式基本没有被记录下来。春秋时编成的《诗经》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上多为二节拍。         
        战国时代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
汉代诗歌的代表为汉乐府民歌。它是继《楚辞》之后的又一次诗体革新。其中有很多标准的五言诗。于是《古诗十九首》及苏李赠答相继成篇。此五言兴也。其时汉武做柏梁台,诏群臣为七言诗,此七言之始。
        在南朝齐永明间,沈约、谢朓、周颙等人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并将它们用到诗歌创作中,人为的规定为一定的声韵。这样诗歌根据字声调的变化组合,使声调按一定规则排列起来。达到铿锵、和谐之效。这种文体称为“永明体”。
        唐朝的文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对诗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做了一些规定,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格律诗。为了区别于以前的诗体,人们就把这些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把唐以前的那些并没有固定句数、严格平仄格律的诗作称作古诗,也叫古体诗。古诗的每篇不拘字数,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拘长短,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古体诗的种类颇多:
        A、按诗句的字数分:有三言、四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六言、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杂言诗(通常归入七古)
        B、按诗歌的体裁分:有古绝、乐府诗、骚体、柏梁体、歌行体、入律古风等。

        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1.三言体
    全篇每句三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诗体,绝少传世。
三言体讲究纯朴古雅,结构严谨,少则八句,多则十余句。后世的《三字经》某种意义上也是模仿的三言诗。
例:《祝某夫人》曾熙
惟母德,推贤良。
应时兴,令誉彰。
临九疑,望潇湘。
祈母寿,福无疆。

  2.四言体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
四言诗讲究浑厚凝重,有古雅之风。


  3.五言体
    五言体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古诗,句数不等,平仄不拘,押仄声韵、平声韵均可,不讲究对仗。后来人写五古,为区别于格律诗,有意避开四句、八句,有意用仄声韵和拗句的较为多见。
    五言古诗在章法结构上十分注重“起承转合”,尤其是“起”;讲究一段一意,层次分明,不可杂乱,不可局促。在表现手法上习惯通过对景致与人物表情地描写以抒情。
    五古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例:〔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4.六言体
   六言诗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不太流行。在《诗经》中已有萌芽。
   六言体讲究炼字炼句,宜音调充实铿锵,不可闲散萎靡。
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例:(一)
汉家中叶道微。
董卓作乱乘衰。
僭上虐下专威。
万官惶布莫违。
百姓惨惨心悲。
  (二)
郭李分争为非。
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
梦想曹公归来。
  (三)
从洛到许巍巍。
曹公忧国无私。
减去厨膳甘肥。
羣僚率从祁祁。
虽得俸禄常饥。
念我苦寒心悲。
(注:六言古诗发展到唐朝后,形成了平仄、粘对、用韵完全符合格律的“六律”,也是格律诗的体裁之一,由于作者不多,渐被淘汰,唐以后很少有人写六律了)。


  5.七言体
    七言诗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民间歌谣。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七古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讲究铺叙开合,平和优雅,宜气势宏阔,顿挫激昂,不可徒以镂刻为巧,纤丽萎靡。
   《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例如:〔宋〕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舠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泊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窝,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舝舝师所呵。


  6.杂言体
    最初处于乐府。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例如:〔唐〕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
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7.古绝
    绝句有古绝、律绝之分。古绝即不入律的绝句。不讲平仄,不粘不对,平仄韵均可用。《诗词格律》(王力编著)中说:“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古绝也有五言、七言两种,但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历代诗话词话》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例一:〔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粘,“低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例二:〔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8.乐府诗
    “乐府”一词始于西汉,汉惠帝始设“乐府令” (掌管音乐的官名),汉武帝时设乐府(管理音乐的官署),具体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随之,人们渐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体,称“乐府诗”,用指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唐代以后文人摹拟乐府体写成的古体诗虽也叫乐府,但已不再配乐。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乐府诗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歌唱,多“感于哀乐,缘事而作”。
例:《短歌行》[魏]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骚体
    亦称楚辞体,属“辞赋”一类起于战国时的楚国。这类作品,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无固定,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凡后人模仿屈原《离骚》形式的诗作,也称骚体。
例一:《垓下歌》  项羽(一说是后人感叹而作)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例二:《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风扬,
威加海内兮返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0.柏梁体
柏梁体为七言诗,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据说汉武帝建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因此而得名。
    例:〔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此诗也是第一首七言体古诗)


  11.歌行体
     又称乐府歌行体。因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行”乃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但无严格区别,故有“歌行一体”之说。歌行体多为七言,也有五言、杂言,可兼用长短句,形式自由、灵活、流畅,富于变化,也可歌唱。
例:〔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百六十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难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犹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


  12.入律古风
     入律古风,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统称。
特点:
(1)多为七言,一般四句一换韵,平仄韵交替。全诗似多首七绝组合
(2)基本是律句或准律句(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
(3)换韵,多为平仄交替
    例如:[唐]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这首古风有很多律诗的特点:①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②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③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一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④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⑤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⑥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三、古体诗的特点

  1.古体诗的用韵

       古体诗押韵较为自由,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可一韵到底,也允许换韵,甚至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才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也可以邻韵通押。此外,诗中还允许用不要韵的散文化句子。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例一:压平声韵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例二:压仄声韵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例三:一韵独用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例四:用通韵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四支)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四支)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五微)

       古体诗的通韵不是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一般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分十五类,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置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65].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祃.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67].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 韵是:歌麻蒸尤侵职缉。

例五:一韵到底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例六:换韵
《白雪歌》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九屑)
胡天八月即飞雪。(九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十灰)
干树万树梨花开。(十灰)
散入珠帘湿罗幕,(十药)
狐裘不暖锦衾薄。(十药)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十药)
瀚海阑干百丈冰,(十蒸)
愁云惨淡万里凝。(十蒸)
中军置酒饮归客,(十一陌)
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二锡)陌锡通韵。
纷纷暮雪下辕门,(十三元)
风掣红旗冻不翻。(十三元)
轮台东门送君去,(六御)
去时雪满天山路。(七遇)御遇通韵。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六御)
(换韵主要特点: 一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的意思一变的时候,往往应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的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 二是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


  2.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但是,唐宋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著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
从三字尾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a)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例:《岁晏行》 [唐]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燕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肉酒,此辈抒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在这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万国城头吹画角),其馀都是拗句,而且在九个平脚的句子裡就有七句是三平调. 可见不是偶然的。当然,不拘粘对也是古体诗的特点之一。  

  3.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的对仗的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并且要主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两点不同:  
一是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是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三是古代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纯自然,不受任何束缚就好了。
  
4.古体诗的句法

      古体诗的句法包括了整齐的五言七言,也包括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以至九言、十言的杂言。

5.古体诗的句数不限

      古体诗句数不限,长短不齐,有整齐五言、七言以至九言。多则几十、几百句。


四、古体诗的写作

1.古人云“律诗难于古诗”,会写格律诗的就不难写古诗。但是古体诗是唐之前更古的诗,多用古文,如果用词浅白就会使其味寡。因此,熟练掌握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对古体诗的写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古体诗因不受平仄束缚,常有拗句,但是要注意虽有拗句,但在音韵安排上仍然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要自然流畅,至少吟诵起来不可拗口。
3.律诗求其工,古诗求其拙。写古体诗讲究纯朴自然,浑然天成。所以虽有修饰,宜不着痕迹。
4.古体诗无定格,似可任意而为。古人还是总结了古体诗的准绳“诗意不可枝杈,用词不可浮华,曲折承转无痕,炼字修辞不显”。
5.古体诗风格宜高古。所谓高古主要表现在其情感质朴和文采精炼。
6.古体诗一般四句为一绝。也就是每四句表达一层意思、一个段落,这一点在布局结体时犹须注意。
7.历代古体诗各有特色,诗体繁多。应多读多看多积累。多了解汉语单字的广义多解,以便灵活运用。也可以增加一些文雅词汇。熟悉约定俗成的古文句法。
8.任何主题都可以用古体诗的形式来表现,写景、记事、抒情、怀古等等。古诗更适合铺叙延展,惟须言而有物,切忌泛泛之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发表于 2016-5-16 10:08:1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
3#
发表于 2016-6-10 10:42:0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5-7 18:15 , Processed in 0.22276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