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关于诗的杂论 五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29 16:2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关于诗的杂论 五则
来自中华诗词论坛

    作诗评有一桩苦处:责之易,赞之难。盖责之者,但能道出一处瑕疵,立论即成矣,此所以易;赞之者常需面面俱到,若有一处不到,即遭人非难,此所以不易。然若以为一诗有一处不善,即不为佳作,则又稍嫌武断。王渔洋谓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四首为唐绝压卷,当不过以为此四首各执一端,并能于此端臻于极妙也,若必求处处皆善,则世间无好诗矣。夫诗常兼有美恶多处,而评者未必不能尽知,特其思也有所偏重,故其言也有所选择尔。故美一诗而不及其恶者、恶一诗而不及其美者,皆评诗常法,只看其论是否有理则可也,不可只以此褒贬评者眼力。
  
  
评诗者,亦有法循。分硬、软两端,硬件易,软件者难。法则错了,明眼便知,点出即可,几无分歧。软件则在法外,而存于道中。道深者,遇浅诗多不语,话多无益。因涉学养,非几句话能解决问题。多鼓励,少求全责备为上。遇高手之作,所评不在诗法,而在意境之中矣,是意境之交流,神遇之享受也。有常法,而无常理,岂可独断乎!


    作诗论亦有一桩苦处:说理易,说法难。盖说理者,欲使人知其然也,此所以易;说法者,欲使人知其所以然也,此所以不易。所谓诗理者,类乎《随园诗话》之“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也;所谓诗法者,类乎《说诗晬语》之“三四贵匀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也。今人作诗话诗论,常高谈阔论,大抵非言神味、即言格调,或曰“诗是生命的火花”、或曰“诗要有点睛之笔”、或曰“大才之人,必有大才之胸”,一谈技法,即嗤为诗之微末。如此诗论,极易赚得喝彩,人皆以为高屋建瓴,以我观之,则大谬不然。《随园诗话》多谈“性灵”不谈技巧,然吾未见读之即有“性灵”者;《人间词话》多提“境界”不提法度,然吾未见读之即有“境界”者。此类书籍,初学者但存而知之可也,若一味追随,以技巧、法度为无用之物,则误入歧途矣。故我作诗论,常好着眼在具体一问题、具体一诗、一句、一词乃至一字,坊间虽讥我为匠人,然若能对读者作诗稍有帮助,我亦乐做此匠人。

  所谓法者,除普天规定之格律、声韵、对仗、赋比兴、起承转合等诗法之外,其余皆为个人之经验总结。经验之于他人,未必适用,或可参考之。好作法之人,一家一法,风格迥异,多家之法,方显百花齐放,各有风韵芳香。如果说“诗法”是形而下之法,那么“诗理”则是形而上之理。诗法说的是外形,诗理为内在感悟。如果只有外形,而无内在灵魂感悟,为皮囊之物也。能说出的“法”容易,需要意会的“理”难。先生喜欢画皮,不喜灵悟,虽有所好,却不可“非理”也。


    今人评诗常谓“末句弱”、“承句弱”,予向不作如是语,而多曰“末句隔”、“承句空”、“结语远”。盖弱者,较差也,此评太过笼统模糊,只言差而不言何处差、如何差,读者如何摸得到头脑?而“隔”、“空”、“远”则皆为具体问题,所评若果有中,庶可对症下药。可虑者,如“隔”、“空”、“远”等语,尚无明定之义,若评者是此意,而读者作彼解,则又成一差池。予素好读古人诗话诗论文章,故有一积想:集多位方家之力,于古人诗话诗论中,遍查日常评诗术语,摘捡不同古人对同一术语之表述,列于该词汇之下,并将其制为索引文字,如此,则语有定义,论有定则,论者、作者、读者不互为臆度而致郢书燕说矣。

  所谓“空”者,言之无物也。所谓“隔”者,涂饰堆砌过多,曲折晦涩,理解不畅之感。所谓“远”即为离题之意吧。所谓“弱了”就是不如前句或前联写得好之意。从评价诗词用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学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诗标准,以及习惯用语,不必求全责备,更不必弄个什么评诗专门用语,显得死板,毫无生气可言。


    诗有有寄托者,韩翃《寒食》、李义山《乐游原》是也;亦有无寄托者,老杜《绝句》、贺监《咏柳》是也。今常有一种解诗法,每好于微言中求深意,读之甚觉附会。以古例之,《关雎》一首有甚寄托?无非男女情事尔,是解何其清晰敦美。而《诗大序》谓之“忧在进贤”、“思贤才”,不亦远乎?钱钟书以为解诗不可专以寄托,故于《谈艺录》曰:“窃谓倘‘有寄托’之‘诗无通故达诂’,可取譬于苹果之有核,则‘无寄托’之‘诗无通故达诂’,不妨喻为洋葱之无心矣。”此言何解?核者、心者,皆寄托之意也,盖苹果有核,而目不可见之,欲取其果核,必先去其皮肉;洋葱无心,其味皆在皮肉,若亦去之,则全无可得矣。夫《大序》解《关雎》之法,正如食洋葱而去皮肉,层层剥之,终无可得也。
  
  
所谓“寄托”即使托物、托事寓意耳,也是从“比兴”而来,都是通过景物或故事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意愿。清代常州词派理论家周济总结说:“夫词非寄托不入,非寄托不出,一事一物,触类多通”。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不用寄托的方法就难以进入词的境界。但如果不从寄托中走出来,则不能更上一层楼。入的寄托是作者自己的寄托,出的寄托是更多是读者赋予自己的寄托。其实诗词中有了寄托,对读者而言,怎么理解其中的寓意,那就读者自己的事儿了,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状物句忌虚尚实,然亦不可太实,太实则拘束粘滞。然则“碧玉妆成几许高”,虚也;“碧玉妆成廿尺高”,拘束粘滞也。说理句忌隔尚透,然亦不可太透,太透则抽象空泛。然则“为有源头送水来”,隔也;“为有新知不断来”,抽象空泛也;叙事句忌粗尚细,然亦不可太细,太细则枝节横出。然则“路人相见不相识”,粗也;“男童相见不相识”,枝节横出也。
  凡诗者,须诗句合起来看,不能单独拿出一句来评判。有很多句子,单独一看,很烂,上下句连起来看,很妙。虚也罢,实也好,粗细无论,要看整联,甚至整首诗,才能做出评判。“牧童遥指杏花村”是细也,枝节横出乎?“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实而拘束乎?凡此种种,数不尽也。好诗者,不在其中一句虚实粗细,烂诗者,即便其中一句看似精美,又当如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5-7 07:47 , Processed in 0.223581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