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杜荣:诗歌的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24 10:5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曹杜荣 于 2018-4-24 10:55 编辑

诗歌的美
曹杜荣

    诗歌的美,简称诗美,包括内容美、意象美、意境美、词藻美、音乐美等等。诗歌创作,要体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美的追求,在鉴赏时也要带着审美眼光去领略、品评、体会和联想。诗美,是生活的恩赐,是对生活加工、改造、提炼而成的珍珠。要创造美的诗歌,首先要善于发现、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的美。诗歌要表现美,则须将美的灵魂、血脉和气韵时刻贯串到诗歌的构思和炼意、炼字、炼句中,从而塑造出诗歌的形象美,描绘出诗歌的图画美,谱写出诗歌的音乐美,反映出诗歌的风格美。诗歌的风格美,包括雄浑美、豪放美,婉约美、含蓄美、朦胧美、飘逸美、典雅美、质朴美、淡雅美等等。凡大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诗歌是文学的最初,是浩瀚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应该说,走近了诗歌才走近了语文。学习语文应该重视学习诗歌,因为创新需要的是生命的激情和自由的感受,诗歌能给读者激情,能让读者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获得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诗歌的美主要表现于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而这些又集中体现于意象和意境之中。
    何谓意象?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个人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想象,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形象语言符号。诗人通过这个符号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任何意象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也有其约定俗成的意义。例如,诗中常有“雨”、“杨柳”、“月”等意象,这些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赠别的色彩。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朝雨”淅淅沥沥,如离人之泪,表离别之愁;“柳”为“留”的谐音。诗中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月”的意象则常有怀古、思乡的色彩,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边塞的月亮将诗人带进秦汉的年代,勾起诗人悠悠怀古之情。又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道尽了千载离人的思怀。意象往往有实象和虚象之分。所谓实象,是从生活中撷取的客观事物,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曲中实象颇多,因欣赏者的生活经历不同,欣赏时的感受也会不尽相同:“枯藤”,其色是黑?是黄?是褐?“小桥”,其质是木?是石?是竹?“古道”,其形是羊肠小道还是荒芜的官道?色不同,质不同,形不同,所传播出的韵味自然也不同。所谓虚象,即诗人对实景进行艺术加工后再创造出来的虚拟的形象。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都是大家熟悉的事物,而一经杜甫的艺术改造便给人另一种不同的感受了。诗里的“花”会流泪,“鸟”会伤心,与现实中的花、鸟有了一定的距离,这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受的虚象。诗人自羌村北上,看到城池残破、人烟荒芜,国愁家愁涌上心头,伤感万分。于是,寂寞开放的花在诗人眼里也似有知,感时溅泪;飞翔的鸟儿也怅恨别离,惊动心扉。这一句巧妙地把大自然的和谐景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和诗人内心的不和谐情绪(感慨世事,伤恨离别)之间的矛盾融为一体,突出忧思,增强了艺术效果。
    何谓意境?意境指的是诗词散曲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意”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境”指引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环境,两者交融而成为完整的艺术境界,就是通常说的“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征。有意境的作品,景即是情,情即是景,情景浑然一体,其艺术境界必然真实、生动、感人。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含蓄而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是意境的重要特征。有意境的作品必然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以作品的有限情景引发读者联想到无限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欣赏是在意象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先有“象”,才会有“境”。“象”是躯壳,“境”是灵魂,二者不可分离。
    欣赏意境美,要理清意象,捕捉诗眼。
    相传张僧繇(yáo)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有似于此。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词、句。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句或全篇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映照。”诗眼,是借人眼为喻的,它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诗眼的锤炼和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今诗家正是从这点出发,无不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昭示给读者。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是秋天最有特色的景物,秋色又最易触人愁思,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把整个秋景串联起来:秋时傍晚萧瑟凄凉,一个骑着瘦马踯躅前行的“断肠人”,满腹都是羁旅天涯的游子愁情。这末一句画龙点睛,正是此诗的“诗眼”。它使得前景寓情,情景交融,创造了游子悲秋怀乡的苦境。又如宋代曾吉甫写有“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韩驹改“中”为“深”字、更“里”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欣赏意境美,要将意象与表现手法结合起来。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赋、比、兴便是其中的例子。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归纳。《诗经》中的作品往往使用赋、比、兴手法表现意境。如《君子于役》中,诗歌开篇就直陈所咏之事:“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何至哉?”以“赋”入笔,直抒胸臆,盼夫归来。接下来是“日落西山”、“鸡栖于树”、“羊牛归巢”等意象的组合,这即是“比”的运用,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对“家畜出入尚有时,而人却无归”的不平静心情。最后用“如之何勿思?”极言思念之深。句中不含一个“怨”字,却句句体现的都是“怨”,创造了一个恬静、质朴、哀怨的意境。
    诗美欣赏有“三性”:直觉性,多义性,再创造性。写诗不易,赏诗也不易。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铜铃打鼓另有音。诗的创造靠想象来“以一概十”,诗的欣赏靠想象来“以一化十”。诗人写诗是把情感事理隐起来,读者赏诗是把情感事理找出来。诗给人的只是一个引子,赏诗就要把这个引子找到,并开放自己所有的感觉,凭借想象能力,把诗中说不尽的意味感情,抽线一样全数抽出来。欧阳修《蝶恋花》开篇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很好地说明了写诗与读诗的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4-19 04:35 , Processed in 0.24176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