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7|回复: 1

聊说浮切及四声特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31 16: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浮声切响,百度的解释可能有误,这点可从字义和四声的特性结合起来分析,所谓浮者,氾也,从水,汉字五行亦属水,其摇摆、不定之貌明显,所谓“平声平道 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 人声短促急收藏。”,平声是个中长调,不升不降谓之中,故曰平声平道莫低昂,浮声若是平声岂不是跟平声的特性相悖?而所谓切者,汉字五行属土,又或作砌,切有实在之义,其稳定之貌也是明显的,仄也者,不平也,上去入三声都是短声、促声,切响若是属仄声的话岂非又跟上去入三声的特性相违?浮或切,浮者不实,切者实在,这从水面漂物和土中定物的现象上是很容易就分别的,浮切,有如水土之别。
      把切响简单当成只是音高可能是今人理解上的误区,刘勰曰,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可见在刘勰看来平声中的商声和上声是比平声中的宫声和去声要响亮的,若依等韵学而言,四声中均含响亮的声音,如一东韵是一等洪大,它是四声中发音最为响亮的,但今人把切响当作仄声却明显是与刘勰相悖的。
      若前有浮声,后须切响,这和前面的句子一样是互文,声与响也自有区别,汉字五行声属金响属水,徐鍇曰:聲之外曰響。響猶怳也,怳怳然浮也。實而精者曰聲,朴而浮者曰響。響之附聲,如影之著形。可见,从质上而言,质精实的是声,质粗轻的是响,有如木石之别。另,響之附聲,如影之著形,无其声则无其响,有如无其形则无其影一个道理。
      综上,把浮切简单理解成平仄是可榷的,浮切可能是音长短、高低、舒促、升降及清浊、轻重的统括,声响也是,理解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应回到互文上去为宜,在永明体中并不存在必然的句中呈双音节的音步特性,也不存在必然的句间、联间粘对特性,这也很难解释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即是前有平声后须仄声;浮切即平仄,聊备一说耳。
      
       或问按蜂腰法,四声相对,即平与上去入,上与去入平等相对就算浮声,切响相对了,平上去入不可能都是浮声,也不可能都是切响,否则怎么称浮切?答曰:调声曰‘’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据此可见同是平声即含轻重,清浊同理,平声如是,上去入三声亦如是,还真有可能是平上去入都是浮声,也可能都是切响,长短相次、低昂相次、舒促相次,此即平与上去入之浮切也;若降、清次浊、轻次重,此亦四声中之浮切也,反之亦然,如此更能符合永明体的四声碎用之浮切,亦能符合后来的平仄二元之浮切,岂非善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迭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沈约同时代的勰在声律上的理解上可能比今人要深刻得多,可以参考。




      有关四声的特性明真空和尚还有另一个表述,即‘’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
      这里的哀肯定不是悲、痛之意,哀表现在声音的形容上是凄清、尖锐之意,而安是静之意,一如淑女在家中长久地保持安静,因之静故有稳顺声势之功。哀而安,结合起来即是清越且绵长。其中长调也。
      厉也者,说文谓之严,本义是不松缓,可见其是严密性的;举无外就是向上托升,厉而举,结合起来看即是不松缓地向上托升。其中升调也。
      这里的清是澄、明之意,即是分明的意思;远在这里却是距离大,相隔阔的意思,清而远,结合起来看即是分明的距离大,相隔阔。其高降调也。
      直也者,不曲也,促也者,迫也、速也,这两个都好理解,直而促,结合起来看即是不曲的、急迫的、疾速的,换句话说也即是笔直而急迫,其塞声调也。
      平声是长声,上去入是短声,一个比一个短,入声最短,舒促如此推;但高低【即低昂】、轻重、清浊并不依此推,其四声均含高低【即低昂】、轻重、清浊,升降主要则体现在上与去中最为分明,平与入、上与去理论上也可分阴阳故也可言升降,但官定韵书并不分阴阳故可从略不论。
     曲直而言只上声是先降后升是曲声调,其余皆直声调,故亦从略不论。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16: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或问:汉字声调分四声,实际上不止四声。这由现代普通话的四声也可以体会得到,比如轻声,有的汉字的变音(比如“不”),可见一种语言的音韵确实很复杂。沈约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八音”何指?“五色相宜”实际上自然界也不至于“五色”,色谱主要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其实还有过度色带。所以楼主分析是有道理的。格律上将“浮切”对应于“平仄”,实在是简单至极的处理方式。

答曰:汉字声调分四声,实际上不止四声。
--------
这是概念上的差别,四声是调类,所谓实际上不止四声是调值,调值在理论上四声均可分阴阳,事实上现代方言也存在四声分阴阳的现象,如老金的西南官话和窝人的湘语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如客家话是四声六调,多了入声分阴阳,山水有相逢的粤语在清代的分韵摄要中是四声八调,四声均分阴阳,现在多出了个中入,成了四声九调,许多许多的博白话是四声十一调,闽语内部不统一而有四声七调和四声八调,也是四声分阴阳,调类和调值,这是不可混淆的基本概念。
八音”何指?所指的是阴阳调值,今之潮汕人仍有八音谐协之说,但不关乐之八音。
官定韵书从不分阴阳,故不必论调值而只论调类便可。

“五色相宜”实际上自然界也不至于“五色”,色谱主要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其实还有过度色带。所以楼主分析是有道理的。
---------
五色是五行的对应,跟色谱的多少没必然联系。
沈约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五色八音同四声五音对应五行八卦一个道理,之前就论过,此不赘。

格律上将“浮切”对应于“平仄”,实在是简单至极的处理方式。
--------近体就是个简约,理论上也将浮切简约为平仄并无不妥,只是浮指平切指仄既跟文意不符又与四声特性相悖,这点上还是要注意的。
古人惜墨如金,用字精稳,每多古义,这点还是值得今人研究和学习的。
补一个,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可以说影响了国人近二千年,沈约不例外,切韵不例外,近体仍不例外,平仄二元也可对应于阴阳,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类,用心去找都能在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中找到依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4-17 21:48 , Processed in 0.217071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