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点评:
窗前客莫唱黄昏,应怜这晓镜妆前,美人迟暮;
劫后身已然困苦,更何堪严霜天外,羁雁悲秋。
评:整联很流畅自然,但角度很有意思,有点像电影镜头的由点及面,这里的主题似乎成了一个引子,开头点一下,然后长镜头移到另外的场景上了,当然素材、情境的选择和渲染还在“秋”的范围内,算是很内隐的一种牵系,但毕竟还是和“蛩”的主体略有偏离。
疏篱脚下,冷月风中,消醉美人一帘寂;
八百年前,三千里外,添武穆侯彻夜忧。
评:很平朴很写实,仿佛有话直说的哥们儿告诉你“嘿,奏是这么回事儿!”,直截了当,有一说一,不和你绕弯子。当然,这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如果按照文体本身和中国文字的审美取向,恐怕还是犹抱琵琶的蕴藉美人儿更招人稀罕一点。
论节序悲则悲矣,年华空一瞬,终不过共秋生,共秋死。
劝将军哭何哭呼!世事本无常,怎须分鸣在野,鸣在朝。
评:立意不错,胜在上下结句后六字,妄自揣测一下,作者很可能是先有的这两句或者其中一句,然后生发延展出整联(猜错不准报警)。整联其实是抽取了寒蛩的抽象意象“悲秋”以及与岳将军的关联,扣题挺紧,在表达上,下联关于岳将军的延展中,“哭”显得直露了,损了些美感,似乎也不符合事实(到底哭没哭不知道),“无常”则显得过于宿命和低落,与将军的气质稍有不合。另“呼”应为“乎”,“怎须分”换成“何须分”似更好。
悲秋声盖有二三,较雁唳蝉鸣之哀,张文潜所偏爱;
乖蹇事常居八九,非临歧末路之痛,岳武穆何足忧。
*蛩鸣、雁唳、蝉声,自《诗经》时代至近体格律大成,便是诗人悲秋之音的三大“要素”,《全宋诗》中,张耒咏蛩声诗便有四首,是最多的,故谓之“偏爱”。
评:整体不错,雅健畅达,拉人做衬也比较自然,加上句式的安排,很有点时下流行的体式之范儿。上下联算是从“蛩声”着眼的,非要严苛考量扣题的话就比较纠结,算是扣题紧密吗?不算吗?到底算不算呢?我这人聪明,除了夸句好联外,偷懒不想多费脑汁了……
非多愁者难识肝肠,九张机前,我愿据一丛青,鼓三秋瑟;
作不平鸣空悲冷暖,八千里外,孰同餐风际遇,饮露生涯。
评:清晰明朗,流畅雅致,挺不错。上联的自我融入很有情怀,很有代入感,小蛩应该会很感谢作者。下联的“空”字带出点忧愤的赶脚,同代言人岳将军的情怀际遇略同。“八千里”、”餐风”、“饮露”很自然地形成了寒蛩形象与将军形象蒙太奇式的叠加,同时,“孰同”的一问,亦和将军“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怅慨颇为契合。
韦苏州触景伤情,催织悯饥寒,忧天惟邑有流亡,时经丧乱;
岳武穆冲冠怒发,鸣金思鼙鼓,扼腕痛人分南北,国破山河。
评:整联属于一种很正统的体格,皆是从诗词生发自然延展而来,这可能也是源于背景资料较少的无奈。整体看,我倒觉得,上下联中不一定非要这么平行地同时运用诗词来解构,如是会觉得跳跃和拓展不够。上联的第三分句如果可以的话,应该修缮下,读到这会觉得滞。下联的“冲冠怒发”会很自然联想到将军另一首词,两首词虽然大的方向一致,但还是有情感的细腻区别,另外恐怕还会产生着力点跑偏的感觉。
时兮命兮,纵武穆填词,因寒字难逃定数;
悲也叹也,有汉卿赋曲,然微鸣不醒梦人。
评:整联的亮点在于下联结句,“微鸣不醒梦人”融入了个人体悟,使整联的思想内涵有所升华。对比上联结句则显得草率,也与前一分句形不成必然的逻辑关系。整联读下来,总觉得缺点味道,虽然这是个很微妙的整体的东西,但“填词”与“赋曲”两词的浅白与过于生活化、写实化,不的不说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所以,纵使是描述无法移易的物事,还是应该把语言整得更艺术化一点,说白了,再拽一点。
以隐鸣苦韵穿露井篱根,半寸怀亦有寥寥纯气,能酬造化;
从小重山词至人境庐稿,百年后唯望嶷嶷诸生,不寂秋风。
评:整联读来感觉思维比较跳跃,用词也较为跳脱,不过,这可能就是双刃剑,思维跳跃可能会损失清晰,用词跳脱可能会影响流畅。对比来看,虽然联意的表达能理出思路,但读起来的口感还是不够顺滑,上联尤甚,上联起句更甚,舌头长一点读完要打结的,不信你试试……
论节物大抵于人,异日同悲,在春有鹃啼,在暮则猿啸;
发中心殆难为意,趋砧寻杼,西窗吹暗雨,石井伫阑宵。
评:整联见作者匠心与思力,不直言主题,而由主题生发结转而来,既与主题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又能导引读者去自然地接续联想,是为手段。上下联后两个分句清雅有味,应为亮点。整体看来,上联自然顺畅,有一气呵成之感,转至下联前两分句则滞涩了,大概是思路没整理好,勉强发力,自然准头、劲道和契合度不够了。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理解哈,说不准作者有更幽微的心绪我没悟透,善哉善哉。
共西风之余烈,赋秋暮之挽歌,一曲合断魂,长使英雄悲末路;
振霜翅于残垣,委颓躯于衰草,三更犹絮语,但同明月诉冰心。
评:不错,体格中正规矩,表达清晰畅达,读来有主旋律之感。虽然立意上不见得出新,但胜在端正的格式。提点意见就是,整体看来,上下联的结句中正之余,还是略觉熟滑了,当然这是老生常谈的絮叨,也是求全责备的苛责了,但不妨当做一种创作求精的鞭策和动力,是不?同意请点赞。
荒原明月寒,只雄心未泯,屈身不夺将军志;
低唱清秋老,正更漏难休,隔巷还惊诗客怀。
评:整体上作者也是一种很发散的思维,把将军和诗客作为主题的衬托,生发着笔。整联看来,下联要比上联更顺畅、更贴合,而上联感觉起句宕得过开,二句“雄心”又抬得过高,结果到结句不好收束了,主题的实际形象好像要高过将军了,这反而觉得怪异,不符合常规的认识和审美,作者再体味下。
秋意渐萧疏,问谁衰草丛中,鼓翼寒霜歌永夜;
人生悲际遇,只我豪情梦里,挥戈沙场振雄风。
评:起初读到上联的时候感觉还不错,但转到下联似乎味道有变了,仔细看来应该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描写的主体,上联肯定是主题的本体了,但下联从字面上理解,则描写的是“将军”本身了,从参考资料来看,“将军”只是主题的衬托,但应不能替代主题;另一个就是语感,上联的遣词符合情境亦较具美感,但下联“豪情梦里”、“雄风”则有些标语口号化了,甚至有隐约的老干味,不是这些就是不好,而是对比上联的风致,有点违和了。
羽翼空存,困于一隅;
怨忧何尽,哀在不思。
评:少见的短联,但读着味道却很丰腴。主题短联很难写,必须要赋予主题独特而自我的思考,方见重量,不然就容易轻飘。此联显然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尽管下联稍觉附会,整体上看还是谐和的。另外提个小醒,“隅”古今音应该都是平声,注意下。
怀不盈寸
声越长宵
评:居然看到更短的,作者有勇气。很有精气神的联,这应就算是短小精悍了,上下联形成了一种类似流水兼顾反差对比的感觉,给人一种很醒眼醒心的刺激,有点意思。对仗要注意下,毕竟看短联似用“显微镜”,对仗瑕疵会暴露的更明显,尽量完善下会更耐看。
何堪薄命系严霜,教潜夜失声,余多少情怀未了;
一代将军觉迟暮,使绕阶抒臆,有满腔贞质如初。
评:还不错,算是比较清徐婉转的抒怀联了,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没有目眦尽裂的怒愤,亦别具一种情怀。如果挑毛病的话,下联将军着墨较多,仅用一“使”字与主题进行关联,多少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另外在行文上亦不如上联顺畅自然,尤其是“觉迟暮”和“绕阶抒臆”处,表达得有些直露和拘谨了,语感这东西就得多写多练,慢慢来吧。
生而何欢?避同侪,居暗室,一怒不禁啸永夜;
吾亦有道!催机杼,醒英豪,三秋无畏沐严霜。
评:一种很平实很正统的写法,上联从生物特征入手,加入拟人的手法,很见心思,结句的“啸”改成“吟”似乎更好,一方面更契合更形象,另一方面也调节了平仄;下联的情绪更正面一些,但语句的选择上还是有口号化嫌疑,有英雄人物的铿锵,乏感人肺腑的深味。说来说去可能还是在立意上,应该再深挖细究下,找到更好的切入点、立意点行文,才能深切引发读者共鸣,一句话,情深意重方能感人嘛(此处可能有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