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杜荣 于 2018-4-4 19:25 编辑
诗体和诗韵
曹杜荣
一、认识诗体
诗体,是诗歌体裁的简称。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可以用各种标准分类,如根据有韵无韵可分为韵文和散文;根据结构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诗歌的体裁又有哪些呢?分类标准不同,诗歌体裁也就随之变化。例如: 按国度分,可分为中国诗歌、法国诗歌、美国诗歌、埃及诗歌和巴西诗歌等。 按民族分,可分为汉族诗歌、苗族诗歌、蒙古族诗歌、英国十四行诗①、日本俳句②等。 按内容、性质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等。 按出现先后分,可分为古典诗歌和新诗,中国的古典诗歌又可分为先秦诗歌、汉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 按题材、作用和使用范围分,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记行诗、送别诗、无题诗、爱情诗、政治诗、工业诗、农业诗、生产诗、军旅诗、校园诗、教育诗、科学诗、题画诗、广告诗、童话诗、寓言诗、讽喻诗、哲理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等。 按表现形式分,可分为歌谣诗、古体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格律诗又有近体诗、词、曲的分别;近体诗包括五言律绝、七言律绝、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词分小令、中调和长调;曲有南曲和北曲(含散曲与套曲)之分。 我国的诗歌,自《诗经》、《楚辞》之后,形式不断发展。下面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和文人诗。 唐以后的诗体,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又叫古风,依照古诗的作法写,不受格律的限制。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通常只分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的古体诗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律、七律均限八句(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超过八句的律诗叫排律,又叫长律。只有四句的叫绝句,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又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讲究平仄格律,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例一: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古体诗三五七言兼用,属“七古”。 例二: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五言诗的字音平仄依次是: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它在第一、二、四句的句末用韵,但句中用字不受五言律绝的平仄格式限制,是一首五言古绝,简称“五古”。 例三: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诗的字音平仄按当时的读法依次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在第二、四句的句末用韵,句中用字完全符合五言律绝的平仄格式要求,是一首五言律绝。 例四: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从第三句起换韵,句中用字也不受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限制,是一首七言古绝,简称“七古”。
二、掌握诗韵
韵是和谐的声音。诗歌的韵,是诗歌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韵律是合乎规格的相同或相似的声音在诗歌中有规律的反复。讲韵律,主要是指押韵。在诗歌创作中用韵叫押韵。汉诗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字用在句尾。句尾押韵的字又叫韵脚。诗歌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东、通、同、聋、隆、公、红、忠、充、崇、嵩、融等,韵母都是onɡ,它们是同韵字。同韵而不同形的字均可用来押韵。又如“雄”和“穷”,韵母是ionɡ,其中最主要的部分onɡ与“东”、“通”等的韵母相同,可看作是同韵的字。再如“风”和“冯”,韵母是enɡ,韵尾nɡ与“东”、“通”等的韵尾相同,韵尾相同的字也可用来押韵。 例一: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首诗第一、二、四句最后一字的韵母都是ɑi,可互相押韵;再看,它们都是平声字,可用作近体诗的韵脚。 例二: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ɡuā)。 这首诗的第一、二、四句的末字韵母或韵尾是ɑ,可互相押韵;再看,它们都是平声字,也可用作近体诗的韵脚。 例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首诗中的“斜”,在中古音[7]中与“家”、“花”在同一韵部,可以通押。在保留中古音较多的一些方言中,“斜”的韵母为“iá”,可供佐证。 例四: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这首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在普通话中,“儿”与“期”是不押韵的,在中古音和现在的好些方言(如上海话、广州话、梅县话等)中是押韵的。 绝大多数近体诗押平声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都在双句的末尾,首句末字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首句末字用韵的,如前面例一、例二和例三,又如孟浩然的五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首句末字不用韵的,如前面的例四,又如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人押韵依照韵书。韵书把同一韵部的字排在一起。古代的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一致的。唐诗的韵部不仅和上古的韵部大不相同,和魏晋的韵部也不相同。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作诗押韵仍依照唐人的韵部。宋代陈彭年等根据隋唐《切韵》重修的韵书《广韵》,收26000多字,分五卷206韵,是我国古汉语音韵学中最早最完备的韵书。南宋年间,王文郁把韵合并为106个,在平水(今属山西临汾)刊行,这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就叫作“诗韵”。金代科举考试作诗押韵用平水韵,元、明、清以来,作近体诗押韵,也多依据平水韵。 现在作诗,有用平水韵的,也有用当代诗韵的。现代诗韵以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为准则,取材于《新华字典》,降低了作诗取韵的难度,为青少年作诗用韵开启了方便之门。今天我们写格律诗,可用现代诗韵,但读人家用过去的韵书作的诗时,还应该了解先前诗韵方面的常识。 诗歌押韵,是由诗歌本身的音乐性决定的。有音乐性的语言并非都是诗歌语言,但诗歌语言一定要有音乐性。诗歌讲究音乐美,古今中外莫不皆然。德国的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节奏和韵,因为节奏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更重要。有人认为音律不自然,应该废除,这种看法是肤浅的。”[8]一首诗抑扬顿挫的声调、缓急徐疾的节奏、和谐悦耳的音韵构成的自然旋律,能加强诗的总体情感色彩,调动读者的审美趣味。语言的旋律其实就是情感的旋律。所谓语言旋律,不是音韵、声调、节奏的杂糅,也不仅仅是形式美的问题,而是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发展过程的逻辑体系的表现。诗情在诗人胸中酝酿成熟时,恰如山洪出谷,遇平地则平缓蔓延,遇巨石则涌起狂涛激浪,遇曲折沟槽则左盘右旋而过,遇陡坎断层则直泻千丈而下。诗人这种曲折起落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节奏、音韵等体现出来的。古典诗词由于遵循着严格的格律,所以语言的旋律十分鲜明。 新体诗用韵,比格律诗自由得多,灵活得多。一是韵脚用字,格律诗不但要求韵母相同或相近,还规定平声韵和仄声韵不能通押,甚至苛求依据远离当今语言现状的韵书来选韵,而新体诗用韵只要求用韵母相同或相似的字,平仄通押。二是押韵方式,格律诗要求双句句末必须用韵,首句句末可押韵可不押韵,而新体诗押韵的方式比格律诗多,主要有: 行行韵——每行都押韵。如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的前十二行 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起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 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 隔行韵——每隔一行押韵,一般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中只有第一行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一节: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双行韵——每两行为一组,每组分别押韵。陕北民歌信天游一般都押双行韵。这种押韵方式又叫随韵。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中的四节: 打着了狐狸兔子搬家, 听见闹革命崔二爷心害怕。
白天夜晚不能睡, 一垛墙想堵黄河水。
明里查来暗里访, 打听谁个随了共产党。
听说王贵暗里闹革命, 崔二爷头上冒火星。 三行韵——三行为一节,第一行跟第三行押韵。如戴望舒《致萤火》中的两节: 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 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 长成树,开花;
让一片青色的藓苔, 那么轻,那么轻 把我全身遮盖 交韵——第一行跟第三行押韵,第二行跟第四行押韵,即所谓“ABAB”式。如卞之琳《大车》: 拖着一大车夕阳的黄金,(A) 骡子摇摆着踉跄的脚步,(B) 穿过无数的疏落的荒林,(A) 无声的扬起一大阵黄土,(B) 叫坐在远处的闲人梦想, 古代传下来的神话里的英雄, 腾云驾雾去不可知的远方── 古木间涌出了浩叹的长风! 抱韵——第一行跟第四行押韵,第二行跟第三行押另一韵,后者环抱于前者之中,即所谓“ABBA”式。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也是我国词谱中的一种格式。如欧阳炯的《壶天晓》: 月映长江秋水,(A) 分明冷浸星河。(B) 浅沙河上白云多,(B) 雪散几丛芦苇。(A)
扁舟倒影寒潭里,(A) 烟光远罩轻波。(B) 笛声何处响渔歌,(B) 两岸频香暗起。(A) 又如新诗《鹿角》中的前八行: 从顽石铸成的颅骨(A) 夹缝里迸发出来(B) 由思想哺育而盛开(B) 凛然带血的珊瑚(A) 没有叶片的小树(A) 也不是玲珑盆栽(B) 狂风中决不摇摆(B) 挺立在山崖绝处(A) 新体诗的押韵方式还可以是以上格式的随意组合,不断变化,派生出许多“复合韵式”。 押韵对于诗的节奏性、音乐性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押韵能在诗中起音乐基调的作用,造成一种音乐和声,由此奏鸣出诗的整个情感色彩来。所以诗的韵脚实际也是诗的情感基调,与诗描写的对象相谐相合。如李白的《静夜思》用平声的“光、霜、乡”为韵脚,有兴奋昂起之感,与失眠的状态很切合。又如孟浩然的《春晓》用上声的“晓、鸟、少”为韵脚,有和软舒徐之感,与春眠的状态很切合。再如李瑛的《一月的哀思》以“一七韵”的字为韵脚。“一七韵”低沉、迫促、收音不亮,给人一种沉痛之感,这于抒发对周总理去世的哀情很谐和。三千多年来,中国诗歌一直都是押韵的,体现了音律的美。 时下有些“诗人”写找不到韵脚的“诗”,虽有某些“诗论家”持开放态度,说什么新诗用韵“可有可无”,但广大读者并不认同,纷纷要求诗人要守住押韵这条诗歌创作的底线。
① 十四行诗: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莎士比亚发展了这一诗体,他的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组成,又称伊丽莎白体。
② 俳句:又称“发句”,是日本的一种古体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故也称十七音诗。我国诗人借用这种形式写的诗称为汉俳。汉俳的特点是句句押韵,押平声韵,平仄格式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2] 藏头诗:要求将诗句头一字暗藏于末字中,或将所言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
[3] 回文诗:指诗句可倒读,甚至可反复回旋,一诗化为数诗。
[5] 联句诗:指由二人以上合作,联缀而成的诗,又称“连句”。
[6] 和韵诗:是谐和他人诗韵的诗体,又可分为次韵(即步韵,韵脚用字与次序保持不变)、用韵(韵脚用字不变但次序可变)、依韵(依照原诗韵同韵部的字押韵)三种。
[7] 中古音:指较晚的古代的语音。在我国历史分期上,中古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