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何解释最合原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2-6 23:0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2-7 11:13 编辑

问:《文镜秘府论》引刘滔语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太半。”
其中“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何解释最合原意?
或答:录文镜秘府论关于刘滔这段话的前后文联系进行分析:
第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青轩明月时,紫殿秋风日,瞳陇引夕照,晻暧映容质。”又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又曰:“徐步金门出,言寻上苑春。”  释曰:凡句五言之中,而论蜂腰,则初腰事须急避之。复是剧病。若安声体,寻常诗中,无有免者。  或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或答: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
……
大概是说(平上去入)四声之中,入声最少,其余声(平上去)有两个,而对应的入声只有一个,大约二比一的比例,比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平上去声各有两个,入声“只”只有一个。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太半。”

山人答:四声是从五音说演变而来,其中平含宫商,故曰有两,上去本两,亦是有两,惟入声止一,故曰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止一入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说的是平为长声可稳顺声势,故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太半。两个合起来说的是字数,平声占了一半,上去入合起来也是一半,也能回应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
总归一入,有个语法问题和理解问题,语法上可省略,总归一入是总归是一入的省略,理解上,归有个合并的含义,于类而言,入声怎么合并也总的来说也一是一个类而与平上去三声均含两有别。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
----------
这里论的主要是入声,余明显是指其余,即除入声之外的平上去,若误解必将在理论上陷入误区。
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

这里说的是“声纽”,入声(纽),其余上下两组,纽属中央一字,是故名为总归一入。

又或答:《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   
凡四字一纽。或六字总归一纽。(苏注:纽,《玉篇》:“女九切,结也,束也。”)
      皇晃璜    镬   禾祸和
      滂旁傍    薄   婆泼纟皮
      光广?光  郭   戈果过
      荒恍恍    霍   和火华
    上三字,下三字,纽属中央一字,是故名为总归一入。
前面提到的是 一纽声反音法。因为平时很少用此法,我也没有弄明白这种标音方法。
估计是:凡声分清,浊。 平上去三声分为清,浊两组。 清为上,浊为下, 入声居中。
皇晃璜    镬   禾祸和
滂旁傍    薄   婆泼纟皮
光广?光  郭   戈果过
荒恍恍    霍   和火华

山人答:沈约的这个调四声谱也是说明声母和韵母的关系,  举‘’皇晃璜    镬   禾祸和‘’而言,声母是相同的,韵母却一类为阳声韵皇晃璜,一类为阴声韵禾祸和,这跟‘’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一样的。

这个举例说的是阳声韵和阴声韵及入声的关系,入声独立于阴阳之外自为一类,也是一说。但跟清浊不见得有必然联系,因四声均含清浊。
何为阳声韵?何为阴声韵?何为入声韵?
简而言之,凡带韵尾的均为阳声韵【塞音除外】,如an、im、eng;凡不带韵尾的均为阴声韵【塞音除外】,如i、a、e、iu;凡带塞音韵尾p、t、k的均为入声韵。
按四声相承关系而言,举凡把阳声韵韵尾变为塞音即相承,可见其韵头、韵腹是相同的。


又问:是“平、上、去”,那么后面所举例子,为什么两组指向一“入”,本意何在?或者说,与列出这段引文前后之间的诗病说,有无关联?若有,何在?若无有,有因何?
山人答:后面所举例子,为什么两组指向一“入”,本意何在?两组均惟一“入”声只,征整政只与遮者柘只在声紐上是相同的,在韵上,借用现代音韵学来说,征与遮同声紐却不同韵也即主元音分属两部,此类举能看出余声有两,而因为入声的韵母都是塞音尾,故总归一,如前只与后只,主元音虽有别韵尾却无别;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一个说声,一个说韵,如此类举,则声韵俱已言到。

列出这段引文前后之间的诗病说,有无关联?若有,何在?若无有,有因何?
---
有,参见后面的举例,此是调四声之术,上二下三为五言语法之常亦为分句之末,故守常者如“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而下刘滔才说到了用一用四的问题,得者如“连城高且长”,此用四平字也,但“且”字位居其要而隔断了五连平故避免了蜂腰,“九州不足步”,此惟用一平字也,按后世的说法是隔断了五连‘仄’,此即说明了平声‘’用一,多在第二‘’之理;“迢迢牵牛星”,五连平也,平止一声,此犯蜂腰,避无可避,故曰‘’亦并不用‘’;而“脉脉不得语”虽是后世所说的五连仄,但彼时只是四声碎用,而仄含上去入三声,脉脉与语并不同声,脉是入声,语是上声,不犯蜂腰之弊,故‘’此则不相废也‘’。
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三种字色,三个问题,红字说的是声韵关系上的基本问题,暗红说的是语法节奏问题,但也能看出刘滔是认同二五异声的,故也含有一定的句律意义,紫红的说的是如何运用二四异声的问题及二五异声问题。
这三个问题应分层级才比较容易理解。


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这段又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其一说类,次说用,三说数。


顺附征整政只、遮者柘只,这个四声相承按普通话是根本理解不了的,按广韵都有一些问题,毕竟六朝音跟切韵和广韵音是有距离的,这里姑借蒲立本的拟音说明

征整政只的只在入声十一陌,其拟音是iajk,如此无法跟征整政的拟音iŋ相承却跟遮者柘的拟音ia相承,但只有个俗读音质,质的拟音是it,如此才能基本四声相承,说其基本是因为作为后鼻韵母的征整政对应的塞音应是k而不是t。

遮者柘只的遮者柘拟音是ia,十一陌只的拟音是iajk,这个相承也基本没问题,同样,说其基本是因为作为阴声韵母是无对应的塞音的。

顺便说一下,徐珂说客家话是六朝古音,我觉得非虚言也,征整政只的只按文读音便是质,而遮者柘只的只白读音便是十一陌的拟音是iajk。

简说一下阴声韵阳声韵跟入声韵在广韵中的四声相承之对应关系,阴声韵无对应的入声,阳声韵分前鼻韵母、后鼻韵母和闭口韵,前鼻韵母如in、en、an、on、un所对应的塞音是t,后鼻韵母如ing、eng、ang、ong、ung所对应的塞音是k,闭口韵一律是m韵尾,m韵尾所对应的塞音是p。

按:依据沈约的调四声谱凡四字一纽。或六字总归一纽。(纽,《玉篇》:“女九切,结也,束也。”)
  皇晃璜    镬 禾祸和
  滂旁傍    薄 婆泼纟皮
  光广 光 郭 戈果过
  荒恍恍    霍 和火华
  上三字,下三字,纽属中央一字,是故名为总归一入。

这段论的就纯是声紐问题了,前三字、后三字均跟中央的入声同声母,
总归一入的本意应当此为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7:01 , Processed in 0.213691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