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5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客家话认识的转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7 00:4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燕子 于 2013-7-27 01:49 编辑

          我对客家话认识的转变
       九岁前,我们兄妹几人都在花县的部队小学读书,母亲为了练好普通话,以便在部队幼儿园就业而不被淘汰,也坚持与父亲和我们讲普通话,记得不识字的外婆也被迫用客家音的“普通话”和我们交流........但后来父亲调到平远,在那个环境下,我们才在父亲的逼迫下开始学客家话,那一次父亲把五个儿女叫齐,站成一小排,先是训话,勒令我们要学会讲客家话,因我们这个说“不好学”,那个说“客家话难听”,还举例、学舌、嘻笑,弄的父亲大发雷霆,他有句话让我至今记难忘——“‘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人的子弟不会讲客家话,绝对不行,半年后在家里不许再讲普通话了”........终于,我在十岁时,我学会了平远客家话。
     在学说客家话的过程中,被人讥笑的种种尴尬,在此略过不表。过了几年,我们又随着父亲的调动来到了梅县,刚自以为学会了客家话的我,再次遭遇了部分同学的讥笑、学舌,幸好这时班上有几个部队小孩和南下干部的子女,所以,我又经常说起了普通话,但回到家里是不允许的,加上老师们授课基本上都是客家话,久而久之也慢慢学会了梅县话。
     下乡两年多后,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最终因分数低,志愿高,被录进了当时的梅县地区工业学校。可是入学不久,又发现客家话的差异好大啊!有些县边远地区(公社)的话,本县的人还听不懂呢?同学们有时听不懂了,还会用不标准的客家音“普通话”沟通。另外,我在青少年时期,还经常听到一些小故事,说旧时山里的学堂,常有国文老师,按偏旁来猜读(或拚读)生字的笑话,如“邪”读作“牙”;“吠”读作“犬”………还有老师之间“拗嘴”争执某字读音的笑话,如‘知’读作‘低’还是‘知’;‘飞’读作‘卑’还是‘飞’。
     因此,我对客家话一直是不太认同的:不通行,不规范,没标准(没有字典可依据,容易起争议)但是自从去年拜叶国祥老师学习格律诗,接触了平水韵后,才逐渐对客家话有了新的认识——客家话以梅州城区的梅县话为标准音,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南、闽北、粤)客家方言以古汉语为母体发展而成,与普通话相似,清代语言学大师章太炎《客方言·序》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氐(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黄遵宪先生《梅州诗传序》:“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识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乃至市井诟谇(gòu suì)之声,儿女噢咻(ō-xiū)之语,考其由来,无不可笔之于书。”
    专家考证,客家方言保留不少古语、古义、古音。
    一、客家方言保存不少古语。如客家方言把语言争执称为‘澳事’。《广雅》谓:‘澳,语也’。
    二、客家方言保存有不少古义。如客家人称吃早饭为‘食 朝’,《左传》有‘灭此朝食’;又如客家人称‘天拂晓’为‘天甫白’,‘甫’是‘始’的意思,‘天甫白’是‘天开始发白’的意思,与《汉书·匈奴传》‘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的‘甫’语义相同。
    三、客家方言保存不少古代读音,且有规律可循。
清代语言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提出“古无轻唇音”,有‘帮滂并明’,无‘非敷奉微’,也就是说:现代普通话的轻唇音古代均读为重唇音。而客家方言,读‘飞’如‘卑’;读‘背’如‘辈’;‘粪’如‘笨’;‘斧’如‘补’;读‘扶’如‘蒲’;‘肥’如‘皮’;‘吠’如‘焙’;读‘微’如‘眉’;‘尾’如‘米(平声)’;‘无’如‘茅’等,都跟古代一样,读轻唇音为重唇音。钱大昕又提出“古无舌上音”,有‘端透定’,无‘知彻澄’,客家方言读‘知’如‘低’,又叫‘值得’为‘抵得’,舌上音都归舌头,这又与钱大昕“古无舌上音”吻合。
    为何客家方言保留不少古语、古义、古音?考证者说:因为客家人自中原辗转迁徙而来,凡土田肥美、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都先被土著所占据,只能居住在山僻陵谷、交通阻塞的地方,保守性较强,语言较少变化的缘故。
    近代兴宁学者罗翙云说:“客话本中原旧语,而至今日与中原之古音不尽合者,皆双声迁转之故。”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如客家方言称清晨为‘打早’,《尔雅》:‘朝、旦、晨、早也’,可见‘打早’为‘旦早’的音转;又如,客家方言称散漫不检点为‘狼赖’,《孟子》:‘乐岁粒米狼戾’,‘狼赖’当是‘狼戾’的音转等。但“皆双声迁转之故”,此话也不是绝对......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方言也是不断创造发展的。在客家方言里可找出大量“象形话”。如上所说‘天弓’就是象形。再如客家方言称‘闪电’为‘火蛇子’,‘小雨’为‘雨毛子’,‘雾’为‘蒙纱’,‘茄’为‘吊菜’,‘蜉蝣’为‘白翼子’,‘赤土’为‘牛肝土’……都是据“象形”而造出的客家话。
     此外,中原语音的发展,几百年间的迁涉居留地和最终落脚地之土著语和周边粤语、闽语等,或重或轻对客家方言的发展都有影响。再看,今天的普通话及汉语拼音的确立,是随着白话文的兴起而确立的,而这确立的基础是以东北方言为其基础,而东北是清朝满族人的老窝,自然普通话就与古汉语相离较远了。
     今人阅读古诗,会发现很多的古诗词在今天的音读中是不押韵的,或不合平仄的。为此有人说:格律诗也是可以不押韵的,有些出律也是可以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古人云,无韵不为诗,如果我们去比较一下平水韵部与新韵的区别,就大体可以明白一二了;
    叶老师说:"我们用客家话去读古诗词就好"。“用客家话去判别平仄和韵读就省事”,在平水韵中,其平仄和韵读,用客家话去衡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相合的,那些在普通话中读来不押韵,平仄有所破格的,在客家话的音读中却是合格合韵的,去平水韵中的入声部去查看最是明白不过。
     从现状来看:由于现在全国各地推行普通话,又由于客家方言多是口头语(客家人写文章亦用普通话文字),客家方言的发展已基本停顿,有被普通话“同化”的趋势——八零后们,有些日常用语已经不会用客家话来表达了,九零后们,更是有很多被家长准许与父母家人也用普通话来交流。
     所以,我虽认同了客家话,但还是心存疑虑:在普通话如此盛行的今天,依平水韵写出的律诗,会有多少受众呢?受众少,还谈什么传承呢?大家看,各地报刊,刊载格律诗的有多少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发表于 2013-7-27 06:14: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4-18 20:16 编辑

哈哈,原来山人的阅读和创作古诗词没太必要用普话的浅见与叶国祥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呀,这可大大地满足了山人的虚荣心了;

客家话也分文读和白读,文读比较接近普语,白读反而更接近古音,比如飞,在文读中和普话很接近,在白读中多读成bi,但是,有些白读的用辞不见得是可用的;如果连文读和白读都弄不懂,哪可就不好了;

今天,强行推普二三十年,外加政治经济文化等劣势,客家话是被边缘化和衰落得最快的地方语,从某个角度上可以说,拯救客家话成了当务之急;

我们学古诗词的人多少一定要懂点古注音的反切法,否则,有时在音读和押韵上被人一问就不知如何回答可就不好了;

今天这个时代,原本就不是个文学的时代,更不是个诗歌的时代,古诗词的不太被采用一点都不奇怪;在网络诗坛上,很多不知所谓的自由诗在大行其道,反而经典的格律诗词少人捧场,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之自由诗坛经过了近百年的摸索仍然不知路在何方,反而是传统的文化精华正在大步的回归,对于古典的格律诗词,学古复古之风很盛,不只南方语系的人们,连北方语系的人们都在非常努力地学古四声和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来写诗填词,更有好些知名的诗人、学者公开宣言,诗必平水,词必词林正韵,燕子诗姐大可不必对我们的客家话和格律诗词缺乏信心,玩格律诗词,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应该要受得了寂寞;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有诗社这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难道不是很好吗,呵呵

尤其是词,有些用普话可以说无法玩【要不就非得捧着韵书玩】,比如押入声韵的忆秦娥等,哪还玩啥呀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古韵新声一样香,虽然古韵更接近于古意,但在今天,即使不会古音读,用普话玩中华新韵和词林新韵也一样是很好的,当然,我本人是偏爱古韵的;
3#
发表于 2013-7-27 06:54: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3-7-27 06:55 编辑

燕姐诗姐有叶老师的引导真是幸运,我山人可就没哪么好的运气了,自四月份学格律以来全靠自我摸索,:Q,所以来到诗社网站,各位前辈一定要多多指教,深谢了
4#
发表于 2013-7-27 08:25:52 | 只看该作者
我很赞同小燕子的观点,读后受益非浅。
    这是一篇好文章。首先,作者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其次,观点鲜明,引经论典,旁征博引,令人信服。三是,提出的问题:“在普通话如此盛行的今天,依平水韵写出的律诗,会有多少受众呢?受众少,还谈什么传承呢?大家看,各地报刊,刊载格律诗的有多少呢?”令人深思。特别令我们诗词作者思考。
    所以,我是主张用“新韵”来创作格律诗词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0:15:31 | 只看该作者
敬开先生:我也是主张用“新韵”来创作格律诗词的。
但我现在是初级阶段,需要走走老路,学学唐诗宋词,有新作给老师看才不会被批、毙。不然,也是不知正宗的格律诗是啥样的。
山人:你说:“我们学古诗词的人多少一定要懂点古注音的反切法,否则,有时在音读和押韵上被人一问就不知如何回答可就不好了;”,可怜我就不懂“古注音的反切法”.......找个时间请教一下吧!
还有你说“玩格律诗词,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应该要受得了寂寞;”可是误解我了啊,我要声明我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想这个问题。对我自己而言,首先是自娱,再就是记录(人生足迹),所以,有些词,用字造词会给人俗的感觉,不俗,反映的生活就没了生活气息和灵性,也少了娱乐性,你说,是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0:37:09 | 只看该作者
噢,忘了给两位本家兄弟致谢和奉茶了,再给你们道个万福吧(清宫庭式)!;P
7#
发表于 2013-7-27 12:31:28 | 只看该作者
小燕子 发表于 2013-7-27 10:15
敬开先生:我也是主张用“新韵”来创作格律诗词的。
但我现在是初级阶段,需要走走老路,学学唐诗宋词,有 ...

调皮而不倒蛋,可爱之至。我说主张用“新韵”创作诗词,并不是说不用学习古韵,只有学习好古韵的前提下,再用“新韵”创作诗词,才能做到继承和创新。
8#
发表于 2013-7-27 13:1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3-7-28 04:32 编辑

从唐诗到宋词,我的看法是都是以南方语系的人士为主体而创造和创作的,尤其是宋朝,它本身就是南方人建立的政权,其退守南方的政权就是南方政权的南宋了,其官方用语应是以六朝古语为本的,哪么,宋词的所谓‘正宗’当是以南方语系为本的古音读,它几乎不可能是今天的普通话版本--虽然在语言学上宋语也在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而渐渐地接近普话;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但个见以为那只是律诗的形成采用了他的形式和部分音读而判节奏,它不太可能是完全北方化的,即使在北方人建立政权的时间里,在清中叶之前的官话都是双行标准的,南方语系的官话是以古建安话为本的;就算在民国,官话虽以普话为本,但也没用行政手段强行推普,推普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在四九年至八十年代中后的三十多年,中国诗歌是几乎完全革命化的,格律诗词几乎可以说没有生存空间;

个人浅见哈,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师长指正
9#
发表于 2013-7-27 15:5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勇 于 2013-7-27 15:53 编辑

小燕文章《我对客家话认识的转变》写得好,有生活内容,有自己观点,可读性强。大家各抒己见,气氛和谐。我赞成敬开先生的观点:“只有学习好古韵的前提下,再用“新韵”创作诗词,才能做到继承和创新”。

10#
发表于 2013-7-28 19:05:04 | 只看该作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6:29 , Processed in 0.233784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