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8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吟诵入门/第一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21 19:0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10-21 19:06 编辑

                                                      第一章  吟诵的概念


  吟诵是古人对汉诗文唯一的传统诵读方式,是古诗文的创作方法,同时也是古诗文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和欣赏方法。


第一节  吟诵的定义
  吟诵是吟和诵的组合词,含义不同。
一、吟的含义
  吟的本义是呻吟、叹息。
  《说文》中说:吟,呻也。
  《苍颉篇》中说:吟,叹也。表示痛苦的声音,或悲哀愤慨地长叹。如吟呻、吟啸等。
  后来引申出另外三个意思。
  一指唱,或声调抑扬地念。如吟咏、诵读等。
  《庄子·德充符》中有“倚树而吟”的句子。
  《战国策·秦策》中有“则将吴吟”的句子,注释为:“歌吟也。”
  《荀子·不苟》中有“盗跖吟口”的句子。
  《汉书·礼乐志》中有“吟青黄”的句子,注释其意为:“谓歌诵也。”  
  二指鸣叫。如风吟、猿吟等。唐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熊咆龙吟”的句子。
      三指作诗、写诗及推敲字句。如:吟怀、吟讽等。卢延让在《苦吟》中有一联:“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作为名词,吟指的是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如:吟卷(诗册、诗稿)、吟草(诗稿)、吟轴(诗卷、诗册)、吟笺(诗稿)和吟集(诗集)等。还有一种诗词的体裁,叫《秦妇吟》。
  吟也代表诗人。如:吟肩(诗人的肩膀)、吟骨(诗人的精神)、吟客(诗人)、吟堂(诗人的堂室,书斋)、吟眸(诗人的视野)、吟笔(诗人的笔)、吟窗(诗人的居住的窗户)和吟魂(诗人的灵魂)等。
  古代有许多关于吟字的词语。如:
  吟哦:指有节奏地诵读。
  曼声吟哦:指写作诗词、推敲诗句。
  吟风弄月:指用风花雪月作题材写作,以抒发超然、闲适的心情,已成作诗填词的代称。
  吟游或行吟:指游唱诗人的艺术与职业;特指游唱或行吟诗人的歌唱与表演。
二、诵的含义
  作为动词时,诵的本义是指背诵和朗读。
  《周礼·大司乐》中说:“兴道讽诵言语”,注释为:“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礼记·文王世子》中说:“春诵夏弦。”
  《国语·楚语》中说:“宴居有师工之诵。”
  《论语·子罕》中说:“子路终身诵之。”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说:“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后引申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如:诵读、背诵、诵诗等。
      作为名字时,诵指诗歌、诗篇。如作诵(作诗)。
三、吟诵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吟诵这个词的解释主要有两个意思。
  一是泛指读书。
  《晋书·儒林传·徐苗》中说:“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
  二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隋书·薛道衡传》中说:“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十二中也说:“高宗亲书此联於幅纸,黏之殿壁……吟诵此联,凄然出涕。”
  本书所讲吟诵,指的是吟、唱、念、诵四种方法。
  古诗文吟诵,实则是一种近乎天籁的音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9:06: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吟诵的特点
  吟诵流传约有三千多年,证明它有与众不同的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简单地总结,吟诵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音乐性。
  每个汉字即是一个音符,每两个汉字即组成一个节奏组,汉语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充满了音韵美。这就是吟诵的音乐性,是吟诵区别于其他读书方式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吟诵是可以记谱的,古时用工尺谱,现代用西方音乐的简谱或五线谱,都符合十二平均律。
  司马迁说,物动形于声,声应变成音,音奏且舞则成乐。他将汉语的声音特点表述得一清二楚。吟诵能充分展示和发挥汉字的声音特点,所以吟诵是音乐。


二是规律性。
  对于格律诗而言,吟诵的节奏是有规律的。无论吟诵者采用什么音调与方言,吟诵的节奏全是相同的,即平长仄短。
  对于词而言,一个词牌一种调子,旋律和节奏都是定好了的,照谱演唱即可,规律性更强。
  而对于文赋而言,旋律主要是上中下几个调,循环往复,组合使用,易于掌握。
  利用吟诵的规律性特点,读者很容易用学到的调子吟诵其他同类型的作品,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从而成为学习吟诵入门的一条捷径。


三是随意性。
  古诗文没有统一的吟诵调,同一首作品的吟诵调也千差万别。不同地域的人方言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个人的音乐修养不同,导致吟诵调也各不相同。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9:06:0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吟诵的分类

  吟诵区别于大家熟悉的朗诵,是汉民族流传数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
  吟诵的分类问题比较模糊,如今能够查阅到的资料对此甚少涉及。本书做为尝试,从下面三个角度对吟诵进行分类。这些分类方法不一定最科学、最合理,但能够大致涵盖社会上现有的吟诵种类。

一、按格律分类
  唐代以前的诗歌,以及唐代以后文人仿照古体所作的诗歌,都统称为“古体诗”。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诞生了格律诗,为区别于古体诗,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现代人也延续这个传统,将唐朝人发明、完善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其他不同于格律诗的诗则被统称为古体诗。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二、四、六字,一句之间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以平水韵为准,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等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以及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千年不衰。
  根据作品符不符合格律诗的规定,古诗文分为有格律吟诵和无格律吟诵两大类。
  本书所讲吟诵主要指格律诗词文吟诵。骈文既有对仗又讲平仄,亦可看作是有格律的作品,可按格律诗的吟诵方法进行吟诵。
  无格律的作品指古体诗和除骈文外的文赋。因无严格的格律限制,所以该类作品的吟诵与格律诗词文的吟诵有明显区别,要求不严格。


二、按地域分类
  汉民族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在这里诞生了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而那时中原以外的周边广大地区,发展则相对落后,祖先命名其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即蛮荒不开化之意。吟诵主要在中原地区流行。自唐朝始,由于战乱不断,汉民族数次南迁,将吟诵之风带至南方,汉民族的语言也随之南移。闽南话保留有较多唐宋时的中古音,故而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历史上,汉民族数次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和统治,汉语不断地在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融合中变化。现在的普通话英语叫“Mandarin”,意即“满人的话”,说明普通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而是汉语在千百年的发展变化中最后与女真族语言的杂合体。因此,吟诵,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吟诵只在南方各省的语系中保留最好、最完整,而北方语系的吟诵则因为语音的改变和入声字的消失而变得不够规范而有失传统。
  从这个意义上讲,按南北方语系的不同分类较能体现出吟诵的本质来,相对来说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
  从大的地域范围上划分,吟诵分为南方语系的吟诵,简称“南语吟诵”,和北方语系的吟诵,简称“北语吟诵”。
  从小的地域范围上划分,“南语吟诵”又包括闽南语吟诵、粤语吟诵、常州话吟诵、湘语吟诵及西南官话吟诵等。“北语吟诵”包括中州韵吟诵、河北京津腔吟诵、胶东腔吟诵和西北腔吟诵等。其中尤以常州吟诵为南方最大的一个流派分支。


三、按传承渠道分类
  按传承的渠道不同,吟诵分为传统吟诵调和现代吟诵调。
  传统吟诵调指的是经由私塾和旧学堂等传统渠道传承而来的吟诵调。目前国内有许多吟诵流派,基本上都是有传承的。换句话说,这些吟诵调是有渊源的。
  现代吟诵调指的是无传承渊源、由现代人作曲的吟诵调或诗人自度曲。目前国内有相当一批人在做这个工作。
  关于传统吟诵调,目前国内专家的意见尚不统一。原因之一是有许多流派的吟诵调并不符合吟诵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很难说是传统的吟诵调。而这些吟诵调确实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尽管有失传统,却经久不衰,影响广泛,其学术价值不容低估,仍须加以保护,以供研究。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9:06:05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吟诵的作用
  
      古诗文是吟出来的,需通过吟诵方能欣赏。不吟诵,则难以尽作者之意和诗文之妙。吟者用的是嘴,听者用的是耳。感受到的是汉语的音韵美。
  新诗文是写出来的,可以通过朗诵欣赏,也可以不朗诵,更多的是印刷或发表出来,供人学习。写者用的是手,看者用的是眼。使用的身体器官不同,得到的感受当然也不同。即使是朗诵,也是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进行表演,没有入声字,也不讲平仄粘对,跟古诗文吟诵中的朗诵有着本质区别,无法欣赏汉语的音韵美。
  吟诵古诗文相当于欣赏音乐会,需要综合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和味觉来感知作品的意境和韵味。新诗文则相当于只用眼睛看谱、不用耳朵欣赏。即使是朗诵或配乐朗诵,因为缺少了音乐性,也难以感受汉语的音韵美了。
  吟诵的作用很多,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吟诵能增强记忆力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记忆力的好坏跟年龄有关。年纪轻记东西就快,年纪大记东西则慢,甚至记不住。
  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经验:年轻人可能记不住课文,但学流行歌曲却比谁都快。好多歌曲还没流行他已经学会唱了。
  这说明,有音乐性的东西记得牢、记得快。
  郑板桥在《板桥自叙》中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有力地佐证了吟诵对于记忆的巨大作用。
  吟诵有音乐性,是文学和音乐的复合体。跟单纯的朗诵和死记硬背比,吟诵对于记忆的贡献不可估量。很多几个月都背诵不下来的作品,吟诵几遍即可牢记于心,且不易出错和遗忘。通过吟诵这个方法,即使是老年人,记忆力也不逊于年轻人。


二、吟诵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要学会吟诵,就要大量地学习和掌握古诗文,以丰富吟诵的题材和内容。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郑板桥说:“苟能背诵如流,则下笔作文,思潮纷涌,不患枯涩矣。”当代吟坛泰斗林从龙先生也讲写诗的三个要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具一定的诗才。”
  吟诵在我国流传几千年,是学习、鉴赏古诗文的一种广泛流行而有效的方法。古人讲“吟诗作赋”。吟出来的是诗,作出来的是赋。而宋词则是根据词牌调式的不同,严格按照格律填出来的,故叫填词。清乾隆蘅塘退士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证明吟诵是古诗文的一种主要创作方法。
  目下,吟诵的日趋衰微直接导致了即便是从事文学和教育工作的人,大部分已不会吟诵,因此诗不是“吟”出来的,只能“写”了。“新诗作罢自长吟”,“写”的诗再“好”,如不适宜吟诵,也不能算做是好诗。这个问题已得到全国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肯定。古代名人名家的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但是“写”得好,更主要的是适宜吟诵,具有汉语独特的音韵美。现在已经到了恢复吟诗传统的时候了。希望诗词爱好者早日脱离“写”诗习惯,逐步改变并尽快进入到“吟”诗时代。
  除了是创作方法,吟诵更是古诗文的学习和欣赏的途径和方法。吟诵对于理解和继承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三、吟诵对个人的作用
     1、有益于修身养性
  古人吟诗是写给自己的,为的是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某种感悟,是修身养性的,不是为了表演。
  吟诵流传几千年,说明了吟诵这门艺术旺盛的生命力,也说明了古代文人对于儒家“君子独善其身”的不懈追求。
2、有益于健身
     吟诵时气沉丹田,用腹腔、胸腔、鼻腔和头腔共鸣,气息上下贯通,调动了全身的神经和肌肉群,与书法、歌唱和习武一样,吟诵也是一种健身手段。长期吟诵,能使人的心态变得平和自律,舒缓神经,减释心理压力,少病高寿。据报道,日本的吟诵者超过四百多万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人看重了吟诵在健身方面的作用。
     3、有益于事业
     吟诵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的世界观和行为准则,使人胸怀广阔、学识渊博,有效改善人际关系,广交朋友,人生和事业都能得到莫大的帮助和促进。
  4、有益于家庭
  吟诵使人气质儒雅、超凡脱俗,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促成家庭幸福和美。
  学会吟诵还可以自己培养教育下一代,自创家庭教育氛围。
四、吟诵对社会和民族的促进作用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谈。
  首先是吟诵的作品与内容。
  古诗文作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包括世间万物,富含哲理,启迪人生,或颂昌平,或讽时弊;或抒已感,或发群声;能流传千年,注定都是精品、良品、神品。多读、多吟这些作品,可净化心灵、改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向善、提高全民素质。
  其次是吟诵者自身的提高对社会的贡献。
  吟诵传统盛行的年代,几乎人人都会吟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和优美的吟诵之乐,显示的是一个民族的素养。一个人人会吟诗的民族自然会赢得天下人的景仰和尊重。
  民族之兴在于教育,教育之兴在于吟诵。提倡吟诵就是促进社会进步,恢复吟诵传统就是呼唤真善美的回归。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9:10:16 | 只看该作者
王伟勇_古典诗词之诵吟歌唱– 超星学术视频








6#
发表于 2015-10-22 11:5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歌 于 2015-10-22 18:37 编辑

     "教育之兴在于吟诵,提倡吟诵就是促进社会进步,恢复吟诵传统就是呼唤真善美的回归"

      这种观点不敢苟同.难道当今读诗念诗,不吟不诵,教育就不兴,社会就倒退,真善美就回不来么?



7#
发表于 2015-10-22 14:25:54 | 只看该作者
本人感觉天朝已没有了山人想要的土壤,
8#
发表于 2015-10-22 18:2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歌 于 2015-10-22 18:38 编辑

目下,吟诵的日趋衰微直接导致了即便是从事文学和教育工作的人,大部分已不会吟诵,因此诗不是“吟”出来的,只能“写”了。“新诗作罢自长吟”,“写”的诗再“好”,如不适宜吟诵,也不能算做是好诗。这个问题已得到全国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肯定。古代名人名家的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但是“写”得好,更主要的是适宜吟诵,具有汉语独特的音韵美。现在已经到了恢复吟诗传统的时候了。希望诗词爱好者早日脱离“写”诗习惯,逐步改变并尽快进入到“吟”诗时代。

      不会吟诗就不会写诗,也写不出好诗.诗写得再好,不适宜吟诵,也不能算做是好诗。此高论好像有点荒谬!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20:37:55 | 只看该作者
秋歌 发表于 2015-10-22 18:29
目下,吟诵的日趋衰微直接导致了即便是从事文学和教育工作的人,大部分已不会吟诵,因此诗不是“吟”出来的 ...

其实这些观点不必认真,卖花人说花香,譬如俺们会弄点酸诗歪诗,夸大诗词的社会功能的言论也常见

本文主要是介绍诗词的吟诵,第二章起就比较讲究其方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2 10:53 , Processed in 0.231719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